2020-2021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马说》

合集下载

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

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

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导读:《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下面是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请参考!《马说》韩愈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1.《马说》文言文翻译2.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3.马说文言文翻译4.《马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5.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6.八年级语文《马说》文言文翻译7.韩愈马说的文言文翻译8.马说文言文原文和翻译上文是关于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第23课《马说》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谢谢大家
并列而死。
骈,本意为两马并驾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
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
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疏通文意
容量的单位,
十斗为一石
马之千里者,一 食 或 尽 粟 一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定语后置标志
有时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知识检测:
(一)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同“饲”,喂养。
同“饲”,喂养。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能 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疏通文意 这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同“现”,表现。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犹,尚且
一样
怎么,哪里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够,它的才能和 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 日行千里呢?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一、要点词语解说( 一)1 、衹:不过。

2、辱,受屈辱或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 án):两马并驾。

4、槽枥:喂牲畜用的槽,指马厩。

5、以:依靠。

6、称:著称。

(二) 1、一食,吃一顿。

2 、或,有时。

3 、食( sì):通“饲”,饲养。

4、是:这,这样(代词)。

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 , 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欲:想要。

10、与:和。

11、常马:平时的马,一般的马。

12、等:等同,同样。

13、安:怎么,怎能。

( 三)1 、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2 、以其道:依据驱遣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4 、鸣之:听见它叫。

5、通其意:精通它的意思。

通:精通。

6、执策:拿着鞭子。

执:拿着,握着。

7、呜呼:表示惊讶,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其:莫非(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说)。

二、特别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可以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而:三种用法,①表转折,译为“却”、“但是”、“但是”,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②表顺接,译为“来”或不译,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③表并列,译为“和”或不译,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2、虽:①表示条件关系,译为“即便”,如“故虽出名马”;②表转折关系,与“但是”连用,如“虽有千里之能”。

3、之:①助词“的”,如“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②代词“他(它)、他们”,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不可以通其意”;③定语后置的标记,如“马之千里者”;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 《马说》知识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 《马说》知识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总结一、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唐宋八大家包括: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故事背景《马说》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的《杂说》。

《杂说》共四篇。

本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贞元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不被统治者赏识和重用,所以文中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往往是托物寓意。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四、主题思想文章借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五、写作特色本文借用具体的形象表现作者的见解和感慨。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生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处境六、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知识点归纳一、作者作品:韩愈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

二、说的特点: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三、阅读理解:、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下文都是从反面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中心思想)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愚昧和昏庸,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表达了作者痛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强烈愤慨。

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

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讽刺。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作用: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①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23课《马说》课件(32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32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擅长相马的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倍受侮辱
骈死于槽枥之间
凄惨而死
湮没无闻
不以千里称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点我放课文朗读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祗( ) 骈( )槽枥( ) 食马者( )粟( ) 邪( )外见( )
zhǐ
pián
cáo lì



xiàn
文体知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专题07 《马说》(知识梳理)(解析版)

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专题07 《马说》(知识梳理)(解析版)

《马说》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

2. 唐宋八大家包括: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文章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往往是托物寓意。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课文内容概括。

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四、字音字形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祗(zhǐ)一食(shí)一石(dàn)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⑹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⑻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按照。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真无马邪:通“耶”,吗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二)通假字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马说》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悠悠一片心,端坐倚长松。

轻轻抚我鬃,细语我嘶鸣。

我是天上孤月,舞遍长空街。

九天彩云里,相约赛华清。

飞艇入九天,岂复下凡人?随意驾轻云,马蹄不沾尘。

作者:贾谊知识点1. 文学体裁本课文为诗歌,结构为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汉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指每句七个字,一首四句,用以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抒发感情。

2. 修辞手法•拟人:将马人性化,赋予了思考、表达的功能。

例如:细语我嘶鸣。

•比喻:如将马比作孤月,表现马在天空中的自由与高傲。

•排比:一连串近似的表达,强化语境,使语言生动有力。

例如: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3. 诗歌韵律本课文为七言绝句,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即一句押一韵。

这种韵律的运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2.加深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培养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2.帮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的韵脚和节奏,加深对整体语感的掌握。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让学生在掌握韵脚和节奏的同时感受整体的语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感;•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3. 模仿和创作•学生模仿《马说》的韵律和语感,写出一首自己的七言绝句;•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4. 总结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回顾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内容。

课后练习1.请你回忆本课文中文学体裁和韵律;2.结合本课文,分析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3.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世有伯乐①,然后②有(3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④伯乐不常有。

故⑤虽⑥有名马,祗②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⑨于槽枥⑩之间,不以千里称(11)也。

马之千里者(12),一食(13)或(14)尽(15)粟(16一)石(17)。

食(18)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19)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20)不外见(21),且(22)欲与常马等(23)不可得(24),安(25)求其能千里也?策(26)之不以(27)其道(28),食之不能尽(29)其材(30),鸣(31)之(32)而(33)不能通(34)其意,执策(35)而临(36)之(37),曰:“天下无马(38)。

”呜呼!其(39)真无马邪(40)?其(41)真不知(42)马也。

[注释]①伯乐:春秋时秦国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②然后:有“这以后才”的意思,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3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

④而:但。

⑤故:所以。

⑥虽:即使。

⑦祗(zhǐ):同“祇”,就是现代汉语的“只”字。

⑧奴隶人:指做贱役的奴仆。

⑨骈(pián)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⑩槽枥:“槽”和“枥”,都是马槽,借指养马的地方,即马厩(jiù)。

(11)称:称呼,后面省略宾语“之(指千里马)”。

(12)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定语“千里”放在中心词“马”之后。

(13一)食:吃一顿。

(14)或:也许,有时。

(15)尽: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尽”,这里指吃光。

(16)粟:古代是黍、稷、粱、秫的总称,现在专指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这里的粟,则是粮食的通称。

(17)石:今读dàn(担),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18)食(sì):通“饲”,喂养。

(19)而:连词。

表示前后有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20)美:形容词用如名词,优点,长处。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

第23课 马说知 识 积 累字音字形衹.辱(zh ǐ) 骈.死(pi án ) 槽枥..(c áo l ì) 食.马者(s ì)奴隶.(l ì) 执策.(c è) 粟.米(s ù) 其真无马邪.(y é)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助词,译为的)马之.千里者(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2)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食.不饱(动词,吃)一食.或尽粟一石(顿)(3)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4)以:不以.千里称也(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5)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6)其: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其实)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1)倒装句:①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译句:(能日行)千里的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译句:只好屈辱在低贱的(养马)人的手里。

(2)翻译: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句: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能力,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点整理《马说》《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词语释义: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句意:真的没有马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喂养它。

一词多义:①之:助词,译为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④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⑤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⑥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得,其真无马耶;其实,其真不知马也!⑦乎:介词,于,出乎其性;语气词,勉乎哉。

词语活用: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A:倒装句:①马之千里者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翻译: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哪里,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整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整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马说知识点整理(超全)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伯乐:本名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马而:表转折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故:所以虽:即使 3.祗( zhǐ):同“衹(只)”,只、仅【通假字】 4.奴隶人:奴仆5.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6.槽枥:马槽之:的于:在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以:因为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祗于奴隶人之手辱翻译: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3.马之千里者【定语倒装】,一食s hí或尽粟( sù)一石。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省】8.一食:吃一次。

食,吃【动词】之:定后 9.或:有时10.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尽:吃完,【动词】 11.食:同“饲”,喂【动词】【通假字】而:表修饰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这虽:虽然之:的食:吃【动词】才:才能12.外见:表现在外面。

外,名词作状语,在外面。

【词类活用】见,同“现”【通假字】13.且:犹,尚且等:等同安:怎么其:代词,它,千里马翻译:(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做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5.策之不以其道【省略句】,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策之:用马鞭赶它。

策: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词类活用】策之:之:代词,代指千里马2.不以其道: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马说》是唐代⽂学家韩愈的⼀篇借物寓意的杂⽂,属论说⽂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所加。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23课《马说》课⽂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马之千⾥者,⼀⾷或尽粟⼀⽯。

⾷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也? 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23课《马说》知识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学家、思想家。

河阳(今河南孟县)⼈。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集》。

他是唐代“古⽂运动”的领袖,主张“⽂以载道”,反对浮华⽂风,提出“唯陈⾔之务去”。

韩愈推动了⽂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家”之⾸。

他的散⽂句式灵活多变,⽂笔流畅⽽有⽓势,对后世的⽂风产⽣了巨⼤影响。

⼆、故事背景 这篇《马说》⼤约作于贞元⼗⼀年⾄⼗六年(795—800)间。

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相告,⼀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限怨郁,离开长安。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有“忧天下之⼼”,不会遁迹⼭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佞当权,政治⿊暗,有才能之⼠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课⽂翻译 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注释 ⽽:表⽰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的⾷器。

枥:马棚、马厩。

以:⽤。

第23课《马说》课件(3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3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背景链接
朗读指导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顿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词语解释【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仅。【不以千里称也】著称。【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等:等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才能、才干。
面对。
通晓。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4)古今异义①然后有千里马(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是马也( )
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8下文言文《马说》ppt

8下文言文《马说》ppt
出来。材,才能,才干。 之:助词,无实际意义,不翻译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运用排比句式,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的淋漓尽致, 增强了语势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反而)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注释:执:拿 临:面对
解析:寥寥数语,刻画出不识千里马者愚昧蛮横的丑态。
呜呼!其中无马邪?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注释: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表示加强诘问的语气
解析:表达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为下文蓄势,表达作者强烈的 愤懑,讽刺之情,讽刺食马者的无知。
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注释:其:表示推测语气
解析:主旨句,紧承前文,收束全篇。“不知马”的结论揭露了 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强调了识别,选拔人才的重 要性,语气凌厉,斩钉截铁。
讲解:中心论点,开篇明义,从正面点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 作用,肯定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是不经常有的。
讲解:对比,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常有”“不 常有”,千里马与伯乐在数量上形成的鲜明对比,暗示千里马被埋 没的必然性。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 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 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不外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马说》考点详细讲解目录:文学常识;考点精讲;习题解析。

一、文学常识1.《马说》的作者是唐代韩愈,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2.《马说》是一篇托物寓意之作,作者借千里马不被赏识,来比喻贤能之人不受重用,同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韩愈年轻时曾在长安应试觅官十年之久,却一事无成,对“伯乐不常有”有切肤之感。

3.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韩昌黎集》。

4.经典评价:清代林云铭在《韩文起》卷八中评价道:“《马说》以千里马喻贤士、伯乐喻贤相也。

有贤相,方可得贤士,故贤相之难得,甚于贤士。

若无贤相,虽有贤士或弃之而不用,或用之而畀以薄禄,不能尽其所长,犹之乎无贤士也。

……末以时相不知贤士作结,无限感慨。

”其概括精当。

“韩文起”指韩愈,因为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所谓“八代”是指从汉至隋的八个朝代,其文风一天不如一天,唐代韩愈一出,一扫八代衰靡文风,使古文得以振兴。

二、考点精讲【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考点】〔伯乐〕传说中把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人们也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称为伯乐。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后人以“伯乐”指善于发现人才的人,以“千里马”比喻人才。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这样。

注意:“然后”本来是两个词,后来发展为一个连词,现在还在用,表示前后相承的关系,因此,翻译的时候也可以保留“然后”。

但如果单独解释这个词,应该理解为“这样以后”。

〔而〕转折连词,译为“但是”或“可是”。

【原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翻译及解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翻译及解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翻译及解析《马说》韩愈〔唐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中,跟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中,不能用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喂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用马鞭赶它,不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衹”,只:仅。

奴隶人:奴仆。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并列。

槽枥:马槽。

3.不以千里称也。

以:用。

4.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

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

或:有时。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9.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动词。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10.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材:通“才”,才能。

尽:竭尽,发挥出。

11.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名词,临:面对。

1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一个“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第二个“其”:大概,表推测语气。

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
《马说》
一、作者作品
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

2. 唐宋八大家包括: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文章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往往是托物寓意。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课文内容概括。

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四、字音字形
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祗(zhǐ)
一食(shí)一石(dàn)食(sì)马者而食(sì)也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
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
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⑹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
⑻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按照。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⑾执策而临之:面对
⑿其真无马邪:通“耶”,吗
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二)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三)词类活用
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一词多义。

①之: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

②食:食不饱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③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驱使。

④以:不以千里称也拿、把;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⑤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⑥其: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五)古今异义
虽有千里之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六)特殊句式
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六、重点语句翻译。

1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鸣叫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七、理解性默写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或: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八、内容理解
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2、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或:其真不知马也。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5、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6、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

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

7、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

国家应该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积极主动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起其用,促进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8、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

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

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

九、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以千里马为喻,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以及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十.写作特点
1.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2.中心突出: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

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