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ppt
马克思主义原理2: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必然和自由
01
必然:指人受盲目必然性 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 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 配的社会状态
0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 程,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 的过程
叁
感性认识
肆
理性认识
伍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 一
陆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 件
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概念:由人类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局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
系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价值直接 同主体联系,始终
以主体为中心
多维性:每个主体的 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 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 的不同需求会产生不
同的价值
客观性:一定条件 下客体对于主体的 意义不依赖于主体 的主观意识和存在
社会历史性:主体 和客体的不断变化 决定了价值的社会
历史特点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1
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 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是唯一能
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
2
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的特点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只有实践能够作 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
感谢聆听
02
自由:指人自己成为自然 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 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 历史的社会状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2021版课件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35页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 第二,实践是一种科学实验。 • 近代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的始祖弗朗西斯∙培根也把实践理解为实 验,指出:关于自然本质的知识不是由感官直接观察得来而是通 过人们作用于自然事物的实验活动取得的。 • 第三,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 • 唯心主义哲学家从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基本前提 出发,把“实践”看成精神的活动。
第四
为人们能动地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提供了基本的思想 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实践的本质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三、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二)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劝学》
•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 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 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二)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
克服了旧唯物主 义的根本缺陷, 为辩证唯物主义 奠定了科学的理 论基础。
第二
建立了科学的、 能动的、革命的反 映论,实现了人类 认识史上的变革。
第三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 一次揭示了社会生 活的实践本质,为 创建科学的历史观 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原》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 价值观 有先进落后、正确错误、积极消极之分
4.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对 价值尺度:有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 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改造世界
价值原则 按照人类自己需求认识改造世界
区别 真理原则侧重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主体性 真理原则看能否干成,价值原则看达到什么预期 真理原则检验标准唯一,价值原则评价标准不唯一,底线是符合全人类 利益
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只重理性不重感性,导致教条主义 只重感性不重理性,导致经验主义
2.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 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第二次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更重要) Think:为什么理性认识要回归到实践之中? 1,认识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 世界 2,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丰富、发展
4. 人们认识实践活动中的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二者是相伴而生的 二者是对立的,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只要总结经验教训,就可将谬误转化为真 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正确地反映了认识对象) 实践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2. 逻辑证明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创造和反映的关系
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的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
反映基础上实现的。
反映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
(二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 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仍然是观念的存在, 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 践的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即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优势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
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只有将已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
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的得到证实,粗物的理论 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 身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 本特征。
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三项基本要素三者有机统 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 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 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 个方面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
性认识。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况整理大量感性材 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 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2018版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世界
休谟的“怀疑论”
大卫·休谟(DavidHume,1711—1776)是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 温和的怀疑论或不可知论者。休谟从经验论出发,提出了以怀疑论为 特色的哲学理论。他写到:“如果我们是哲学家的话,那么我们就应 该对一切持怀疑态度。这样才能名副其实。”在认识论上,休谟怀疑 感觉的来源。他把经验的对象称为知觉,它分为印象与念两大类,其 中印象又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观念来源于印象,反省印象来源 于感觉印象,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印象。至于感觉印象的来源,休 谟认为是一个不能回答的问题。休谟声称:“至于由感觉所发生的那 些印象,据我看来,它们的最终原因是人类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释的。 我们永远不可能确实地断定,那些印象是直接由对象发生的,还是被 心灵的创造能力所产生,还是由我们的造物主那里得来的。” 休谟认为他的怀疑论不同于皮罗的“极端怀疑论”,而是一种“温和 怀疑论”,即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怀疑只是追求确定知识的手段。 他的怀疑仅限于思辨领域,在实践中仍然相信健全的常识。
性状和关系 本质和规律 分析和选择 运用和组合 建构和虚拟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凡以知,人 之性也;可以 知,物之理也 。
荀子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自然界是一 本不隐藏自己的 大书,只要我们 去读它,我们就 可以认识它。
洛克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他说:“人的心灵天 生就好比一块白板(tahularasa)——不是白颜色的板,而是 空白的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人出生时 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一样,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印象。”“我 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 源于经验。”洛克把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感觉是观 念的外在来源,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 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是“内部感官”,是心灵反思内部活 动而获得的观念。洛克还将物体的一切性质分为“第一性 的质”和“第二性的质”。前者指物体的大小、广延、可动 等;后者指由第一性的质所派生的、使他物发生变化的能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ppt
(四)价值观与核心价值 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 标准、评价原则 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群众 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 步起着促进作用。而错误的价 值观对人的行为则起着错误的 规范和导向作用。
(五)真理和价值在 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 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 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 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 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 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 人的生存和发展。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
(一)认识世界与 改造世界辩证关系
认识活动的任务不仅 在于解释世界,更重 要的在于为改造世界 提供理论指导,实现 主观与客观,认识与 实践的统一
(二)改造客观世界与 改造主观世界辩证关系
只有认真改造主观世界, 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 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 界,二者相辅相成,相互 促进,缺一不可
性定确不的准标践实
性定确的准标践实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 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 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二)价值的基本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三)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的概念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 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 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 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价值评价是人的意识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 价值关系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主体需要 和客体属性之间的联系。
真理与谬误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 明,互相对立。
认识与实践 大学马原课PPT展示
认识具有无限性
三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关于火星的明确记载 ,表明古人已经用肉眼对火星的运转作了比较准 确的观察。 17—19世纪,欧洲人用望远镜观测到火星的表 面有许多河床,这些“证据”令许多人相信火星 上有智慧生物。 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 星的活动一直都没有停止。2004年,人类近距离 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 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 气压等现象。
由案例可得:
1.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 2. 认识受到 。从 ,人们对客观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 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 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胜 利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 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 人 们对一个 客观事物的正 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 ,再从 的多次反 复才能完成。所以认识具有反 复性。
当时,雷军面向狂热的小米粉丝
发布了小米2手机,售价为1999元。
300 万台
小米公司是如何创造这个奇迹的呢?
2013年底小米2手机累计销量
WELCOM 经济的世界
以一位社会主义青年 身份去看世界的另一 半——欧美资本主义 世界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了我敌为 解们人了 敌先 消 人去 灭
高出 其中利润 20亿美元 66%
2014年世界杯成本投入
国际足联支出 5.76亿美元
奖金:3.58亿美元
每支球队备战花销:150万美元 参加世界杯的俱乐部奖励: 7000万美元 俱乐部保护项目:1亿美元
小米手机 2
2011 年 10 月乔布斯去世。 2012
年8月在北京798艺术区,雷军身 着黑色 Polo 衫、牛仔裤和黑色匡 威运动鞋登台,这样的穿着与乔 布斯的标志性着装没有太大差别。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性原则,在实践中,或实用主义地认为“有用的 就是真理”;或简单地将多数人的意见认为是真 理。“三人成虎”的典故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反对实用主义
杜威
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 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 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又没有完成
• “有没有完成”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 人们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 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 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做种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 实践,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既表现
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 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 发展的总过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
Hale Waihona Puke 正确反映真理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谬误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e第二章 认识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原理ppt
真理具有价值性:
价值作为哲学范畴,是一个普遍性的关系 范畴,是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的关系, 即客体对主体的某种有用性。 真理作为主体对客体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 具有满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的属 性,这就是真理的价值(属)性,即真理对人 的有用性。
“有用就是真理”:P74
主观真理论最典型的代表是实用主义真理 观,其基本观点是“有用就是真理”。它只强调 真理的有用性而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际上,真 理的客观性才是其根本属性,它的有用性是以客 观性为前提的。如果离开了客观性仅仅凭有用性 来判断一种认识是否真理,就会把荒谬的东西也 说成真理。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a.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p72d5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b.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P71
从主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知 识水平、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 法的限制。 从客观条件看,事物是复杂的,事物本 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并且人的认识受 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客观世界
客体
实践客体的特征: 社会历史性 客观性 对象性
实践客体的基本形式: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P60 d2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区别: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 统一: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然 后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 存、相互作用(确定方案、实际作用于客 体、使目的手段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p56d5)。
人对世界的观念认识过程不仅表现 为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 而且也表现为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即由知 性到辩证理性以及二者的对立统一。
2.从认识到实践 p70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 又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如何认识实践的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马克思对此形象地比喻道:虽然蜜蜂建造蜂房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本能活动。
相反,即使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因为他在实践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所以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二实践的中介包括什么?实践中介是实践的基本结构之一,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
火车、电脑、雷达分别是对人的腿、脑、眼功能的延伸和放大。
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
正是依靠这些中介系统,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作用。
三如何科学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双向运动?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第一,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
实际上,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
第二,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例如,主体把物质工具如电脑、汽车等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把作为精神性客体的精神产品、先进理念和思想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都属于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12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四)
•
A.人的实践活动要遵循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
B.基因编辑技术可能突破人类的伦理道德底线(“可能”是温柔词语)
•
C.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有时”是温柔词语)
•
D.人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 第三,价值的多维性。价值的多维性是指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 第四,价值的社会历史性。主体和客体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特点。
• 考点3: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 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
• 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缺失了主体意义。
• 基于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二者的统一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 不断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人的需要和利益也日益多元。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否达到 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考点1:价值 • 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
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 价值体现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表现为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 考:2:价值的基本特性
• 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俗地说,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观点,是区分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 等的总观念。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行为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
2018版 马原 第二章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 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 动的人。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 的对象。 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 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 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 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 的过程。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其 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 答
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立场,认为认识是主 体对客体的反映。
有待于发展到
感性 认识
依赖于
理性认识
2/R F=GM M
1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 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 认识。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
行制作加工。
“我看到过苹果落地, 怎么没有看到引力呢?”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某种客观精 神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 的物质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直接现实性。 第二、自觉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三)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一,实践主体: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第二,实践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 的对象。 第三,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价值评价(评价性认识)与科学 认识(知识性认识)的不同的特点:
1)认识的对象不同。 科学认识以客观事实为对象;价值评价则 以价值或价值事实为对象,即以客观事物 对人的 需要所具有的效用或意义为对象。 2)认识的内容不同。 科学认识以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内容; 价值评价则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内 容。 3)认识的目的不同。 科学认识的目的在于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 弄清客观事物“是什么”和“怎么样”; 价值评价的主要目的则是要认识和评判客 观事物对人的效用和利益,以便有效地改 造事物和利用事物为自己服务。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认识在本质上是以实践 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 第一,唯心主义和唯物 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 回答。 第二,旧唯物主义对认 识本质的回答。 第三,辨证唯物主义对 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 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 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 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 用于反应论考察认识的 发展过程。
真理与谬误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 明,互相对立。
2、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 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3、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如 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第二、社会政治实践 第三、科学文化实践
(四)实践在认识活 动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 作用((1)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2)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认识对实践的 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 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 的促进作用,而错误 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 的阻碍作用。
性定确不的准标践实
性定确的准标践实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 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 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二)价值的基本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三)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的概念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 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 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 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价值评价是人的意识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 价值关系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主体需要 和客体属性之间的联系。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是指真理内 容是客观的。 第二,是指真理的检验标准 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
(二)从实践到 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 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 认识。第二,理性认 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相互渗透,相 互包含。
(三)从认识到 实践 认识到实践的飞 跃,其重要性和 必要性:第一认识
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 造世界。第二认识的 真理性,只有在实践 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 展。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
展规律
认识论
目录
动互性良的新创践实和新创论理现实、三 是求事实,发出际实从切一、二 合结相界世造改和界世识认、一
界世造改与界世识认 节一第
一统证辩的值价与理真、三 准标验检的理真、二
性对相和性对绝、性观客的理真、一
值价与理真 节二第
律规其及动运证辩的识认与践实、三 程过与质本的质本的识认、二 构结本基与质本的践实、一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而实践和 认识之每循环的内 容,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发明家爱迪生, 试验了1600多种 材料,经历了 8000多次的失败, 才找到了合适的 电灯灯丝。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拿到实践面前、并通过实践 的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 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 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1、承认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即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2、承认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过程,即承 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四)价值观与核心价值 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 标准、评价原则 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群众 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 步起着促进作用。而错误的价 值观对人的行为则起着错误的 规范和导向作用。
(五)真理和价值在 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 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 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 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 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 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 人的生存和发展。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因而 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主观认识领域内寻找,思想理论不能成为检验 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认识的对象, 也不能直接回答认识是否与其符合。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是能够 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