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鉴赏:苦难母题下对生命的深度思考_论莫言小说的主题取向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8浅谈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孙丽丽 曾晓蕾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深刻的人生反思备受广大读者的青睐。
莫言的作品之所以备受大众喜爱,除了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学底蕴外,还有其作品中的一大特色,便是在字里行间不自觉的流露出的生命意识,一种具有厚度和力量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指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
詹福瑞认为“生命意识是只有人才有的生命体验,是出于人的本能而又带有甚深的文化内涵的意识。
”[1]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时期书写生命意识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莫言重视对人性的剖析以及人在生命中所呈现出来的真实感受,强调生命感觉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他用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彰显自己对生命价值的独特理解。
在莫言的作品中,充分地表现出其对生命存在的关注、生命活力的张扬和对生命自由的追求。
一、生命存在的关注在莫言的小说中所散发出浓重的生命气息让人印象深刻,从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其对生命存在的关切。
食物是维持生命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在莫言先生的多部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生命个体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表现出来的对食物的强烈的渴望,或者说是对生的期盼。
在《粮食》这部作品中,讲述了在灾荒的环境下,由于食物的严重缺乏,全家人为了生计必须一起上山挖野菜。
这时的野菜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奢侈品,但搭配野菜吃下去的却是观音土。
在这里,吃什么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吃饱肚子生存下去才是首要的生活目的。
在《丰乳肥臀》中,一家人经常忍受饥饿的折磨,当母亲在推着磨磨豆子的时候,即使有人看管,但在生存欲望的引导下,她仍然会抓起豆子吞下去,等回到家再吐出来分给家人。
母亲把她的胃当成了贮存粮食的口袋,艰难维持着全家人的生存。
在《蛙》中,同样是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当孩子们闻到煤块中的香味的时候,在饥饿的生命本能的控制下,竟然不约而同地吃起煤块来。
在《丰乳肥臀》中,饥饿的乔其莎在面对馒头的时候,低下了自己高傲的头,凭着动物的本能,如痴如醉地追逐着她的馒头。
生死疲劳的读后感
生死疲劳的读后感《生死疲劳》读后感《生死疲劳》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这部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描述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迁和历史沧桑。
在主题方面,《生死疲劳》表现了农民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命运。
作者通过描写农民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苦难和抗争。
同时,小说中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探索,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和人的尊严。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小说的故事情节吸引。
作者通过丰富多彩的细节描写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让读者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的独特魅力和农民的坚韧不拔。
同时,小说中也充满了幽默和讽刺,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作者的独特风格。
我认为,《生死疲劳》的优点在于其深入挖掘了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展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同时,小说中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探索,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
此外,小说中也充满了幽默和讽刺,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作者的独特风格。
作者传递的信息和思想是:尊重生命、坚持人性和尊严、追求公正和平等。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尊重生命、坚持人性和尊严,追求公正和平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
总之,《生死疲劳》是一部深入挖掘历史和人性、展现中国农村独特魅力的优秀小说。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认识到了农民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命运,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人的尊严。
同时,小说中也充满了幽默和讽刺,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作者的独特风格。
我相信,《生死疲劳》会对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学前教育】莫言《母亲》读后感
莫言《母亲》读后感在那个被岁月遗忘的小村庄里,有一栋老旧的土坯房,它见证了无数风雨,也承载着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悲欢离合。
这栋房子的主人,便是我的祖母,一个在我心中如同莫言笔下《母亲》般坚韧不拔的女性。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生活艰辛的年代。
祖母,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用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撑起了我们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她的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但那微笑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不易。
一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黄昏,天边最后一抹夕阳也消失在了地平线以下。
祖母坐在门槛上,手里拿着一块已经磨得发亮的织布梭子,专注地编织着一家人的冬衣。
她的眼神里,既有对家人的深深爱意,也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娘,这日子啥时候能是个头啊?”父亲从外面走进来,一脸愁容。
家里已经断粮好几天了,孩子们饿得直哭,而外面的世道又如此艰难。
祖母抬起头,目光坚定而温柔:“儿啊,只要咱们一家人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你看这天,虽然冷得刺骨,但太阳总会出来的,日子也一样。
”二转眼间,春去秋来,又一个寒冷的冬天悄然而至。
这一年,村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庄稼几乎颗粒无收。
村民们纷纷外出逃荒,而祖母却坚持留在家里,用她那双巧手,在贫瘠的土地上寻找着生存的希望。
她带着父亲和几个孩子,夜以继日地开垦荒地,种植耐旱的作物。
每当夜深人静时,祖母总会坐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补着全家人的衣裳,嘴里还哼着那些古老的民谣,仿佛是在用歌声驱散着生活的阴霾。
三就在全家人几乎要绝望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
祖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这种野菜不仅营养丰富,还能在干旱的土地上顽强生长。
她立刻带着全家人,开始大面积种植这种野菜,并尝试将其加工成各种食品,以换取更多的粮食和物资。
很快,祖母的野菜在村里传开了,甚至吸引了一些外地人的注意。
他们纷纷前来购买,使得祖母家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更重要的是,祖母的这种精神,也激励了村里的其他人,他们开始尝试各种方法,共同抵御自然灾害,重建家园。
关于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分析
关于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分析摘要:生命是构成人类活动最主要、最基本,也是最有力的基础性条件。
本文以莫言小说为研究对象,详细地阐述了生命意识在莫言小说中的具体表现,深入地探讨了莫言小说中生命意识的独特性质与重要意义,以期为莫言小说的研究者们提供相关方面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莫言小说;生命意识;分析作为决定着人类生老病死的关键性因素,生命具有一种促使个体生命形成独特意趣的强大力量,这就是所谓的生命意识。
前人对生命意识的研究早在千百年前就已开始,不管是中国儒学的“天说”,道家的“道生说”,还是西方学界叔本华的“生命意识说”,狄尔泰的“精神生命”说,亦或是海德格尔的“本真生存说”,都从生命的内在机理对生命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和进步。
文学创作中离不开对生命意识的阐释,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对生命价值的探索,文学创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活力与张力。
莫言作为当代文坛巨星,其作品常以天马行空的想象风格深入探索人类的旺盛生命力,不仅关注个体生命张扬,更是重视感性生命的勃发,强调生命感觉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1 莫言小说中生命意识的具体表现莫言的小说创作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小说中的生命意识也就具有相应的差异和变化。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是莫言小说早期的模仿创作时期。
莫言在《民间音乐》、《白狗秋千架》和《春夜雨霏霏》等作品中表现了对人性和爱情的赞美,带有沈从文式的乡土气息和纯净之美。
80年代后期一直到90年代的中期是莫言小说创作的巅峰时期,在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丰乳肥臀》、《红高梁家族》和《透明的红萝卜》等主要代表作中,莫言极力呼唤原始的生命韧性和力量,强调人性中善良的品性和宽容的胸怀。
90年代中期过后则是莫言写作的第三个阶段,这是其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
在《蛙》、《檀香刑》、《四十一炮》和《生死疲劳》等小说作品中,莫言刻意隐藏起了自己的主观情感,着力表现人性中真实的美好,通过对复杂世界的客观描述来探讨生命的存在和价值。
【学前教育】莫言《母亲》读后感
莫言《母亲》读后感在那个被岁月遗忘的小村庄里,夕阳总是以一种温柔的姿态,缓缓沉入地平线,将天际染成一片橘红。
村头那棵老槐树下,总有一位身影,瘦小而坚韧,那便是我的母亲——一个在莫言《母亲》一书中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活艰辛与母爱伟大的角色原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物资匮乏、生活困苦的年代。
村里的每一户人家都像是被风雨侵蚀的老屋,摇摇欲坠,却依然顽强地支撑着。
我的母亲,就是这座老屋里最坚实的柱石。
1️⃣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大雪纷飞,整个村庄被一层厚厚的白雪覆盖,仿佛一切都静止了。
母亲却早早地起了床,手里拿着一把破旧的铁锹,默默地走向村外的田野。
我知道,她是去挖野菜,为了能让我们几个孩子能在春节时吃上一顿稍微丰盛点的饭菜。
“妈,这天太冷了,别去了吧!”我站在门槛上,望着母亲那单薄的身影,心中满是担忧。
母亲回头,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眼中闪烁着坚定:“没事,妈不冷。
你们在家好好待着,妈很快就回来。
”母亲走后,我望着那渐渐远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莫言笔下那些为了家庭默默付出的母亲们,她们的身影在我心中重叠,汇聚成一股不可言喻的力量。
2️⃣日子一天天过去,春天的脚步悄然来临。
村里的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播种、施肥,期待着秋天的收获。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却将这一切希望化为泡影。
洪水肆虐,村庄一片狼藉,我们的家也没能幸免。
那天,我站在屋顶,看着洪水一步步逼近,心中充满了恐惧。
是母亲,她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木板,毅然决然地跳进浑浊的洪水中,一步步向我走来。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圣母玛利亚的降临,她的身影在洪水中显得格外高大、神圣。
“孩子,别怕,妈来救你了!”母亲的声音在洪水中显得格外清晰、坚定。
在母亲的帮助下,我终于安全地回到了地面。
那一刻,我紧紧抱住母亲,泪水夺眶而出。
母亲却只是轻轻拍着我的背,安慰道:“没事,没事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3️⃣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长大成人,离开了那个小村庄,去往了远方的城市。
浅论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浅论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作者:谢玉珠来源:《当代旅游》2018年第07期摘要:莫言,创造性地吸收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表现艺术,并且发现人类心灵的真实感受,发现生命对生命的感受。
莫言作品中最生动,鲜明的文学特征,是对生命状态的表现和生命意识的宣传,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力的赞美。
本文从原始敬畏,生死两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旨在為丰富中国文学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莫言;小说;生命意识莫言是我国当代作家中对生命和人性的书写最具穿透力的作家之一。
莫言,是一个非常崇尚生命、崇尚人性的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礼赞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自称“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莫言通过小说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上的传奇故事,而他也是在讲历史,讲那些发生在我们民族历史中的真实、瑰丽的故事。
他小说中的人在“高密东北乡”感受到的幸福,经历过的苦难,都是生活中最真实也是最让人惊叹的印证。
在《红高粱》中是民族精神之魂的复杂呈现,展示出一种火红的民族性格和火红的生命力;在《蛙》中有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呼唤,有着对人性、对历史的冷峻拷问;而《檀香刑》显然在为我们讲述着一个死亡比活着更困难的故事,故事的背后呈现的是人性的悖论。
一、莫言小说中对原始生命力的书写在写作原始生命力的过程中,莫言通过人类的写作和自然的写作来反映原始生命力的张力。
在人类的写作中,原始生活的前提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生命价值的重要性,或者已经成为他人,宗教或社会道德的附庸。
这是对生命的肯定,这种认识承认有血有肉,是情感的。
在此基础上,社会个体将抵制封建伦理,实现自身人性的回归。
这种性格在莫言的作品中非常普遍,如《爆炸》中的妻子和父亲,《球形闪电》中的侄子和婚姻。
可以看出,莫言对这种情感的表达主要表现在遭受生命不幸和人民生命与命运斗争的人们身上。
在这个描述中,莫言使用荒谬和扭曲的方式,将人灵魂中的意志揭示出来,这种方法更能体现生命的宝贵。
毕业论文-生命与生存的悲剧—从《红高粱家族》看莫言的悲剧意识-语言文
毕业论文-生命与生存的悲剧—从《红高粱家族》看莫言的悲剧意识-语言文毕业论文-生命与生存的悲剧—从《红高粱家族》看莫言的悲剧意识 - 语言文学论文摘要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写出了1群不无土匪习气却又除暴安良、抗御外侮的英雄人物。
莫言以1颗悲怆的心,通过对美好却如“昙花1现”的生命的悲叹、生命力狂舞的赞扬和对生存的艰难与悲壮的悲悯,上演了1支支生命的舞曲和生存的悲歌,也表达了他深沉厚重的悲剧意识。
莫言的悲剧意识主要来源于4个方面:外国作品的.影响;童年的生活体验;农村与城市生活的对比体验;对生命力下降、“种的退化”的深沉忧虑。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家族》;悲剧意识ABSTRACTMoyan says in Red Sorghum Family center dares to live dares to die, dares the life consciousness which likes daring to hate to take the main key, wrote a crowd to dare to speak; Has the bandit bad habit actually to remove the bullies and bring peace to the law-abiding, the protection foreign aggression hero. Moyan by a filled with grief heart, through to is happy actually like "appears briefly" the life to sigh with sadness, vitality crazy dance praise and to survival difficult and solemn and stirring grief, has performed a life dance music and the survival elegy, also expressed he deep sincere tragedy consciousness. Moyan s tragedy consciousness main origin to four aspects: The foreign work influence; the childhood life experience; the countryside ; the city life contrast experience and drops, "a kind of degeneration" to the vitality the deep anxiousKeywords: moyan; Red Sorghum Family; Tragedy consciousness。
生命与生存的悲剧——从《红高粱家族》看莫言的悲剧意识
生命与生存的悲剧——从《红高粱家族》看莫言的悲剧意识莫言是一位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作品中主题大多和生命有关,特别是关注人类的生存和悲剧。
在他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表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人性与生存的悲剧。
小说讲述了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一代代红高粱家族的命运与生存。
故事发生在一个因为天灾人祸而荒废的山村里,人们令人骇然的生存在苟且中,他们不断经历着苦难和死亡。
这种严峻的生存状态,决定了人们的命运往往是悲剧性的。
莫言的小说中,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悲剧。
从红高粱家族的老祖宗,一生都在为子孙们的幸福劳碌,却最终束手无策的困境中,到小兰和菊子继承了祖先的最大财产——一家农场,然而在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洪流中未能保住谋生之地。
他们即将失去一切,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尊严,只能化作遗弃在异乡的骨灰。
这些无可奈何、即将致命的事件中,究竟哪些是制约性的,哪些是意外的,一个个的悲剧意识不断涌上心头,让人无法自拔。
无论是自然条件的恶劣,还是社会命运的坎坷,小说中的每个角色都面对着他们无法改变的宿命。
红高粱家族的成员忍受了生命中的种种压力,为生存而奋斗,寻找生命的意义和尊严。
然而,这些终究是一连串的悲剧。
他们不能够改变自己的处境,他们不能够逃离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他们必须面对着悲剧性的现实,接受生命的折磨和谔谔草草般的命运。
总之,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表现了强烈的悲剧意识。
通过他的故事,读者深刻理解到不仅环境,而且社会历史的变革,也可能陷人于悲剧的境地。
他揭示了人们一生中面临的苦难、困境和无法摆脱的宿命,这些经历将一生都深深的打上烙印。
虽然小说展现了一个带有普遍性和历史性的共性悲剧,但作者通过对生存和悲剧的深刻理解,描绘了极端环境下人类独特的生命力和生存的悲壮美,人类在悲剧中尤其表现出他们无比的坚韧和勇气。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从人类的生存和悲剧角度出发,展现了中国农村和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和命运,表现了强烈的悲剧意识。
莫言中长篇小说的苦难叙事
摘要:欲望是人类苦难的根源,苦难对于人类的生命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莫言希望消除人类的苦难,主张欲望的释放,使生命获得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重视苦难的意义,提倡文化对欲望的规约。
这一矛盾统一于其对苦难的深刻认识。
苦难赋予小说悲壮风格,并促使人类的自我发现;苦难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指导人类与苦难的斗争,进而丰富人类的文化,同时苦难作为人类文化的过滤机制,利用人类对苦难的恐惧心理而淘汰文化中的糟粕部分。
关键词:莫言欲望苦难生命文化莫言的中长篇小说创作中充斥着暴力与欲望描写,而其欲望与暴力又统一于苦难。
其笔下的人物因欲望而遭受苦难,又用暴力反抗苦难,反抗苦难的动力之一便是欲望。
在欲望――苦难――生命力――欲望的循环之中,人性、文化与生命的意义得以显现。
1.欲望、苦难与生命三位一体“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标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1]。
人类心中的朦胧地带便隐藏着由人性、文化与生命相互交织与碰撞的秘密,16世纪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暴露,“抛在人们的脚下,说看吧,这就是人性”,而莫言则将作为生命体的人在现代环境下的普遍形态揭示出来。
1.1生命的动力――欲望欲望是人生命的原动力,欲望的实现是人生命价值的一部分。
莫言的欲望书写主要表现为对性与食物的欲望。
莫言在作品中倡导狂野而又违反伦理的性爱。
《红高粱家族》中戴凤莲为了反抗命运与余占鳌在高粱地里野合,《食草家族》中四爷爷与小寡妇疯狂地性爱,甚至因此杀害小寡妇的公公。
欲望的另一对象是食物。
《四十一炮》中罗小通被称为“肉神”,对肉有着疯狂的热爱,是一个“没心没肺,特别想吃肉的少年。
无论是谁,只要给我一条烤得香喷喷的肥羊腿或是一碗油汪汪的肥猪肉,我就会毫不犹豫地叫他一声爹或是跪下给他磕一个头或是一边叫爹一边磕头”[2]。
说不完的人世道不尽的苦难——莫言小说苦难主题研究
reasons why.
Key words:Mo Yan.tribuIation.foIk。history.vaIUO
Ⅱ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西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说不完的人世 道不尽的苦难——莫言小说苦难主题研究 姓名:杨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杨乐生
20090601
中文摘要
莫言作为中国著名的现当代作家之一,在世界上他的小说,获得了众多读者 的喜爱,他的许多重要的作品也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得以出版。莫言作为一位走向 世界的作家,之所以受到世界文坛的的关注和研究,这与其自身的文学观念应该 是有着紧密联系的。莫言作品作为文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 学史上都是无法回避的,国内研究莫言的成果也是硕果累累,这些研究成果都为 我们进一步研究莫言的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
of the problems in this are resolved,the paper also describes the pl ight of writers of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a detailed analysis,the main writer of the article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 of spiritual salvation and writers writing in several ways people thought the suffering of the significance of
本文选取了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的苦难,并以此为出发点,对莫言的小说中 所表现出来的苦难以及如何表现的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从而引申出对莫 言为什么要选择苦难这一古老的命题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的思考,文章从作家生 活环境、社会环境、时代环境以及作家的写作姿态等因素方面都进行了具体而可 行性的分析,让人们明白了作家选择这一古老的文学思想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的 深层原因。在这一些问题得以解决后,文中还就作家描写的苦难的价值和意义进 行了详细的阐释,主要阐明作家在文本中对人物精神上的救赎的两种方式和作家 写作民间苦难主题思想的意义所在。通过论文的这些分析使本文从整体上显现出 了莫言及其作品之所以受到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莫言《母亲》读后感
莫言《母亲》读后感《莫言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莫言的《母亲》,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这书里的母亲,真的让我又心疼又佩服。
她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却始终坚强如铁。
家里穷得叮当响,可她硬是咬着牙,拉扯着孩子们长大。
那种为了孩子不顾一切的劲儿,让我忍不住想,我妈是不是也在我不知道的时候,为我默默扛下了好多。
书里写母亲捡麦穗被打的那段,看得我眼泪汪汪的。
那是怎样的一个世道啊,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能多吃一口,母亲就要遭受那样的屈辱。
可她没有抱怨,只是默默把这份苦咽下去。
这让我明白了,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不公平,但不能因此就放弃,要像母亲一样,坚强面对。
还有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虽然没有太多的大道理,可每一句话都那么实在。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们,要善良,要有骨气。
这让我反思自己,有时候是不是太任性,太不懂事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长大了不少。
明白了母亲的不容易,也懂得了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真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有很多的感触。
《莫言读后感》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莫言的《母亲》,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心里起波澜的书!一翻开书,就好像走进了那个充满艰辛的年代。
莫言笔下的母亲,就像我们身边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平凡又伟大。
她在贫困中挣扎,却从不向命运低头。
为了一家人能活下去,什么苦都能吃。
我就在想,我的妈妈是不是也曾经为了我,默默承受了很多我看不见的压力呢?书里那些细节,真的太戳人心了。
比如说母亲在艰难的岁月里,还想着把仅有的一点好东西留给孩子。
这让我想起每次回家,妈妈总是把我爱吃的摆满一桌。
而且母亲的善良和正直,也深深影响着我。
她告诉孩子们,人穷志不能短。
这让我明白了,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更懂母亲的爱了。
那种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
以后我一定要对妈妈更好,多陪陪她,让她知道我有多爱她。
小伙伴们,你们要是读了这本书,肯定也会和我一样,被深深打动的!。
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2020.02名家研究·新纪实07[摘 要] 莫言是我国当代对生命意识体现最强烈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注重平凡大众的生命价值,发掘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发现生命的意义。
本文以莫言创作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对于莫言小说中体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莫言 生命意识 小说 生与死[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03-(2021)02-0007-03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刘欣慧崇圣文化传播(南京)有限公司作者简介:刘欣慧,学士学位,本科,毕业于盐城师范学院。
在小说中,莫言用人文主义的笔触创造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自然界的一切,都仿佛有生命意识一般。
正如莫言作品中的角色具有动物本性一样,动物也可以拥有人一样的行为和情感变化。
在莫言的很多作品中,红色的高粱和黄色的土地都是重要的故事背景之一。
黄土地上的红高粱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存环境,而且还跟黄土地上的人们有着共同命运。
所以说,红色高粱是黄色土地上人们的生命图腾,更是人们生命的动力。
在莫言的小说中,人们的生命意识也在不断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要检视自己,还要检视别人,并希望能够在自己和他人与自然之间有所作为。
在努力实现转型的过程中,人类的原始生命力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些共同点和个性特点共同构成了莫言小说中充满生机的世界。
一、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在莫言的作品中,对于死亡与生存的描述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蕴含着生命的美学与生命的意义。
与生存相比,死亡更加复杂。
当莫言在作品中继续以不同形式强调生与死时,生与死就显得淡然了,两者存在的意义就是实现自己的欲望和人生价值。
尽管死亡是神秘且难以捉摸,但有两件事是毫无疑问的:一个是生命最终会终结,另一个是生命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终结的,这是无法预测的。
但是,若我们还活在这个世上,我们可以忘却死亡,或直击死亡,当面对别人生命即将结束时,我们从中得到一些领悟。
无言大地的生命悲歌——浅谈莫言作品的主题蕴含
、
生殖崇拜 : 原始生命 力的高昂赞歌
提到生殖崇拜 , 不得不提的是 《 四十一炮》 中充满欲念 的大和尚,丰乳肥臀 》中的上官鲁 氏以及众多的儿女 , 《 虽 然所处的时间不同 , 背景不同 , 具体物象不同 , 然而我们所 感觉到的精 神却如此相似。 上官金童 , 这个《 丰乳肥臀》 中的宝 贝 ,留
一
所爆发 出的生命悲歌 。 莫言用他独特死亡意识和生殖崇拜
去诠 释 他 的 生命 哲 学 。
一
只饿 了三年的自虱子 ! I ” 上官金童同豆官是两个被阉割
了的生命 , 他们靠着父辈对祖先的生命力或者 阳具 的崇拜 生存者 , 中国或者说世界上最原始的生殖崇拜在此越加清 晰, 《 在 四十一 炮》 我们活灵活现的看到五通神 , 中, 这个 由
尤其是母 亲太多的关爱 , 正如耿莲 嘲讽 他那样“ 马洛亚下
中的生命 强力 , 以及 中华民族所具有悲剧精 神 , 生殖 崇拜
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死亡j 的绵延 , 卷识 以及人类反抗死亡之
的是龙种 , 收获 的竟是一 只跳 蚤 , , 不如跳蚤 , 不 你 跳蚤一 蹦半米高 , 你哪顶多是只臭虫 , 至连臭虫都不如 , 甚 你更像
的产物 ;他的恋乳综合症实是隐喻着其母性文化最原始 、 最强烈 、 最执著的依恋。 在莫言笔下 , 上官金 童为我们形象 地展示 中国母性文化地种种 弊病 , 幼稚 、 老衰 、 不落实 、 消
极和暖昧圆 在整个《 。 丰乳肥臀 》 的作 品中, 我们视野下的两
性情也要变。 兰三少爷 。 五通神 的化身 , 它代表 了生殖崇 拜一 个图腾 , 外在《 另 四十一炮》 中明确无误 的体现 着食
l h o yR s a c e r o o r hI T
读书心得——论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生命意识与人性品格
读书心得——论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生命意识与人性品格莫言曾说:“人世间的称谓没有比母亲更神圣的了。
人世间的感情没有比母爱更无私的了。
人世间的文学作品没有比为母亲歌唱更动人的了。
”对人类历史来说,男性有可能对社会历史进行创造,而能够创造出生命历史的,非女性莫属。
这部作品的主旋律,就是莫言对母亲最真挚深沉的赞美,特别是对母亲坚毅善良女性品格的赞美。
作品描写了在动荡的年代,一位平凡的高密东北乡母亲,上官鲁氏是如何艰难孕育上官金童和他的八个姐姐。
他们这个家庭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近半个世纪所经历的悲欢离合。
母亲上官鲁氏面对庞大家族里亲人们的生死兴衰,无论悲喜都十分从容坚强,从没有被困难真正打倒过,从没有气馁过。
她这样淡然地说:“这十几年里,上官家的人,像韭菜一样,一茬一茬地死,一茬一茬地发。
有生就有死,死容易,活难,越难越要活。
越不怕死越要挣扎着活。
我要看到我的后代儿孙浮上水面那一天,你们都要给我争气!”鲁春玲认为:“这种朴素的生存理念体现了母亲身上所特有的反抗苦难与命运的顽强生命意识。
”母亲是这个家的主心骨,没有她的喂养,没有她的庇护,乱世中,这个家早就不复存在了。
母亲并非传统女性那样在家里是弱者。
母亲是独立的,是家里遮天蔽日的大树,风吹不倒,雨淋不透,坚韧不摧。
在困难面前,母亲有胆有识,即使灰心过也从没有放弃。
母亲所具有的强悍的生命意识,崇高的品质,使她更像是保佑上官家的菩萨,是这个家庭的灵魂。
母亲一生忍辱负重,一生都为孩子操劳。
女儿生的孩子都扔给她,不管是共产党的,土匪的,汉奸的,还是国民党的后代,她都一视同仁,在她心里,没有党派之分,只有人情亲情;她刀子嘴豆腐心,开始怎么骂着哭着,后来还是不管怎么困难也想方设法地喂养着这些嗷嗷待哺的小生命。
严寒,战乱,苦楚悲伤的心情,恶劣的生存环境,食物贫乏与严重的饥饿……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摧毁她的母爱。
母亲不顾一切地哺乳着这些生命。
但世事的不幸仍摧残着她博爱悲悯的心。
浅析莫言小说中的死亡意识
浅析莫言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本期关注· 5 ·浅析莫言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刘?江【摘?要】关于死亡的话题在文化史上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苏格拉底就把哲学定义为“死亡的准备”,叔本华则认为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
在文学上,对死亡主题的重视,其实就是对生命哲学的尊重,这在莫言的小说中可见一斑。
本文从莫言体现在其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着手,在分析莫言小说中所述的一些死亡过程后,得出死亡意识也是一种解脱意识,也从而最终理解莫言的小说和理解莫言本身。
【关键词?】莫言?死亡意识?解脱莫言小说中关于死亡的篇幅非常丰富,有凭想象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体验死亡过程的,有以全知全能的角度来描述死亡场面的,还有从旁观者的角度对死抒发感受的。
作者用他娴熟的叙述技巧再加上奇诡的想象和比喻,将各种死亡意象揉碎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刺激和震撼人心的死亡片段。
在这些描写中,作者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死亡意识,暴露出莫言自己对死亡的思考结果。
在分析过莫言小说中的部分描写死亡情节后,我试图揣摩出莫言笼罩于其作品中的死亡意识,或者说是莫言将自己小说中的死如此突出的意图。
将死作为一种解脱之途,莫言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表现主义者认为死亡是逃脱这个“地狱般世界”唯一的方法,他们在经历无望的挣扎后,已对这个世界绝望。
而从深具厌世倾向的存在主义者看来,个人一直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生命是短暂的,死亡才被积极肯定,他们认为死亡才是对人生的真正解脱。
荒诞派在确认这个世界一切皆为荒谬存在的时候,除了死亡,再没有逃脱无意义世界的途径了。
与他们不同的是,莫言所认为的解脱,不是建立在精神空虚、生活无意义以及焦虑等精神痛苦基础之上的,在他描写的死亡中,几乎全部都是活生生的现实冲突下,人们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满足的苦痛。
在这里,渺小的被压抑的人物在无法忍受的生活重负下,除了死去,不然面对的还是无穷的现实劫难和灰色的压迫。
莫言在极力描写人物的苦痛之后,死亡便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潮,作为一种解脱的姿态出现。
莫言《母亲》赏析
莫言《母亲》赏析莫言《母亲》赏析莫言的散文《母亲》通过回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勇气与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表现了母亲的坚韧,勤劳,朴实与伟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莫言《母亲》赏析,欢迎阅览。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
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
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
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解析名人 试论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蕴
试论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蕴摘要莫言小说给人总的感觉是热情洋溢,任性姿情又变幻莫测。
古齐文化的浪漫因子的熏陶及孕育,促成了莫言小说的奇特魅丽。
作家童年时期物质的匮乏,心灵的压抑孤独构成了他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本文拟探讨莫言小说深层语义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和整体风格的发展。
关键词:莫言小说生命意蕴在莫言的小说里,总是充满了难以抑制的炽热激情。
在姿情任性中腾舞起力的漩涡,他笔下的一切,似乎都表现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性质,我们简直无法用社会公认的传统审美规范和评价标准予以从容的评说。
这里的土地似乎是燃烧着愤火的狂暴的汪洋,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搏战,呈现着惊心动魂的残酷和原始性的野蛮,在这里生存的人们,大都是一种自由的放纵不可禁束的厚仆生命形态,甚至连这里的自然景物,也都散溢着雄健浑莽的粗犷的气息……阅读并体味着莫言提供的这些小说艺术景观时,我们会深切而强烈的感受到由这种野蛮粗暴的美的所传达的狂傲刚勇的生命元气和强力。
正是这种充盈的生命元气和强力,诱使我们丢弃了原本十分苛刻的挑剔习惯,进而用整个身心去欣然呼应这个世界中灿烂喧闹着的一切生命律动。
生命,作为人生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基本原动力,理应成为文学观照世界的必然内容。
甚至可以说,生命是文学的本质,而文学是生命的一种具体表现。
许多西方哲学家、文学理论家都鼓吹阐扬过这一观点。
叔本华把文学的对象视为生命意志的理念,尼采认为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是生命本来的形而上的活动,柏格森则要求文学艺术以直觉的努力,去表现绵延不断的内在的感性生命驱动力,将生命冲动作为文学艺术的源头活水。
而在我国,对这一认识的承认和纳取,应该说是当代文学才显示出的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骄傲与光荣。
对生命意蕴的弘扬,已构成了新时期一代小说家创造活动的内在精神联系。
本文探讨的便是汇进在同代人共同追求中的莫言小说生命意蕴的个性表现形态。
在莫言的作品里,大都有很不平凡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他童年的记忆。
正如一个人的少年是他的幻想家时代一样,一个人的童年是他的艺术家时代。
浅析莫言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
©中外&学ZHONC*AI«ENXUE ^浅析莫言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黄国英/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摘要:莫言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的中国大陆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十 分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他用十 分独特的,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语言描 述了高密东北乡的农民在波澜壮阔的 中国近代史上经历的苦难,具有十分浓 的人文主义情怀。
文学作品当中不惜用明快的语言贊扬生命的活力,对于死亡的描写也从来不回避。
文章 以莫言文学作品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莫 言作品当中对于生和死的描写,深刻解 读莫言作品当中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生死生命意识在莫言的文 当中,他了吝 去 命的伟大和活力。
在 的笔下,他的故乡——高密东北的木 了生命的 ,每言的 ,身于当时的 高密东北乡,耳边 的语还有,能感觉到生命的律动。
高粱和 地在莫言的 当中多,化身为高密东北乡的一种征,仅仅是高密东北 的基础,也是高密东北乡精神的化身和延 。
言文 当中的人物形 1活而丰满,人有着独立的意识,能够在改造 的同时 的内心进行 。
这些 和人物共同构成了莫言 当中 命 的世界。
一、奔放不屈的生命力言文 当中 人和然的 ,了命力的 和不 。
言重个体生命,在言的作品当中个体生命是 活力的,具有 !的反抗精神。
莫言 感情的 I 高密东北乡的农民在 活的不公时百 的精神。
因此莫言的生命往往具有 和 的特如《红高 族》中的以及 ,《》中的 ,《丰 I 》中的 等。
这些人物具有十和 的生命力,对于活中的苦难能 ,进行反抗,最身 也在 。
还有一类人物的生命之火十分微弱,仿佛 时 ,人的 是8在别人才能得以保持如《丰 》'的上官金童。
莫言 命力进行对比,了的生命力的礼赞。
除了人之外,莫言 十 的语言将一些动物赋予人的情感,如《红高粱》中的 狼,《金发婴儿》中的大鸡等动物。
这些动物和人 有善有恶,具有 的人格特征。
莫言 |中的动物 是被人类 的附庸品,是独立存在的鲜活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难母题下对生命的深度思考———论莫言小说的主题取向□严晓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18)关键词:苦难生命思考莫言小说主题摘要:莫言的创作主题始终与苦难相关。
在苦难的母题之下,莫言小说主题从最初对原始生命力的高扬到趋向对生命、对人性的深度挖掘,莫言的创作一直保持着对人、对生命的深切关怀,但在这生命主题的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莫言更深层的,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追索和叩问。
莫言是中国文坛特立独行的黑马,除了天马行空的感觉化叙事方式外,莫言对于苦难主题的有力突显,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直击生命最深处的力量。
一、苦难:民间永恒的母题莫言对乡土民间与生俱来的眷恋和皈依感,使得他始终将创作置于苦难的母题下。
就概念而言,“母题”是同题材相关联的,存在于其中的一种客观现象与情景,它既具有语义上的意义,也具有结构方面的意义。
①由此分析莫言的小说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在莫言小说中,“‘苦难’可以说是一种独立自足的生存景观,它以一种无目的性的纯自然形态镶嵌在故事纹理中,构成了小说笼罩性的精神氛围,与其说它是具象的不如说它是抽象的、精神化的。
”②苦难是莫言小说隐现的背景,那种萦绕在字里行间的对于人世的忧愤和思考,使得阅读莫言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究其深层原因,一是作家自身童年与少年时历经的困苦背景。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认为童年经验组成人类潜意识的一部分,它会或隐或显地影响人的一生,莫言不幸的童年背景也进一步影响到他以后的创作观;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作为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莫言的身份认同促成了他“为人民写作”的观点,它引导着莫言近乎本能地关注民间,抒写苦难。
从对苦难的表现来说,善于书写苦难的作家很多,如张炜,《古船》便是以两代人的苦难经历寓指民族文化心理的积弊;张承志以苦难抒写了一个时代的困顿与压抑;余华更是抒写苦难的高手,他的《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活着》等一系列小说充斥着对苦难的展现,但余华更多表现出一种对苦难的无为而治。
而莫言对苦难的抒写,笔者以为,其最深的结点是在于对一种生命强力的表现。
因为历经物质极度匮乏的苦难生活,莫言对美好生活有强烈渴求,对生命本能的感官体验尤为敏感。
他曾以《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一文来阐释他成为作家的理由。
莫言在文中写道:“饥饿使我成为一个对生命的体验特别深刻的作家。
”③也正因为如此,莫言文本中存在大量肉体受难的描写。
这种对生存之痛的描写,其背景多来自作家少时对苦痛的记忆或是对天灾人祸的感怀和思考。
莫言最早期的《民间音乐》《雨中的河》等作品,虽然文字浸润着一种乡村民间特有的诗意,但其内在仍回旋着缕缕苦苦的情绪,这是来自记忆深处无法抹去的苦难体验。
莫言对童年苦难表现最典型的是《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形象:黑孩的肉体对痛苦具有超人的忍耐力:他的手指被灼热的砧铁炙烤;他被后母毒打和虐待,在冬日里赤着双脚和上身,在连续打摆子之后仍然顽强地生存下来。
黑孩经受饥饿、寒冷,暴力……莫言以他特别的感觉化描写方式将黑孩所经历的苦痛那么清晰地展现在文本中,并通过文字将阴郁、瘦弱却又具有特别生命力的黑孩刻进读者脑中。
童年在莫言心中留下的深刻记忆,使他常以儿童视角来抒写苦难,以儿童的纯真使“一切遮蔽的假象全然消失,人类生存的深邃本质赫然眼前”④,莫言创造了一系列这样的孩子形象,如《枯河》中的小虎,《丰乳肥臀》中的司马粮,《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等。
这些人物在苦难重压下都有着超强的生存顽力,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与世界对抗;但另一方面,出于孩子的本性,他们对美好有着本能的追求。
我们阅读这样的文本,在深切的同情之余,更多的是从中体会到来自生命本能的强烈野性之美,让人颤栗和冲动。
莫言亲历的痛苦,使他对小人物所受的苦难有着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
这表现在《天堂蒜苔之歌》《红蝗》《师父越来越幽默》等一批表现天灾或政治原因给人们带来灾难的作品中。
近乎纪实的小说《天堂1162010.8蒜苔之歌》取自真实题材,在这部作品中延续了莫言对民间乡村农民的一贯关注。
由于地方政治腐败而给农民造成了无尽的苦难,人为的原因造成了又一次的饥饿、流浪!莫言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农民的无尽同情。
《红蝗》则是揭示蝗灾给农民生活带来苦难的作品。
莫言的笔触不单指向乡村的苦难生活,也指向城市的苦难生活,如在《师父越来越幽默》,《红树林》等城市题材小说中,同样有着对城市文明积弊的思考。
相较肉体,灵魂之痛更令人痛彻心扉。
莫言笔下所展现的这种痛感,则与他自觉的民族意识相关。
他说:“我同意艺术是苦闷的象征……这苦闷应是大苦闷,时代的苦闷,民族的苦闷,只有在这大苦闷的炉子里,才能煅烧生长出艺术的璀璨晶体。
”⑤莫言从未放弃过这种大苦闷的追索,但他很少对此作正面的描述和抒写,而是将它们嵌入叙事的纹理中,构成一种拂之不去的文本背景旋律。
《红高粱系列》中血色高粱渲染了一个充满野性和生命狂力的世界,其背后是日本入侵的民族苦难:高粱地给他们生命、爱,同时也给了他们关于饥饿、死亡、恨的记忆;《丰乳肥臀》更可以看作是一部描写家族苦难的史诗性著作:上官鲁氏一生所感受的世界既动荡又重复,但她以不变的意志与方式承受和消化一切灾难和变迁,生发出一曲顽强和崇高的生命之歌。
《酒国》则主要讲述了一个高级侦察员丁钩儿堕落和覆灭的过程,是理想主义的沉沦史。
在莫言笔下,生活都是沉重的,生之痛贯穿了整个人生,莫言不讳言人生中丑恶的东西,除最早期语言偏向唯美风格的《民间音乐》《春夜雨霏霏》等作品外,莫言创作中一向都掺杂有对“丑”的审视和描写,甚至对“丑”的大肆渲染一度引起了评论界的极度反感和排斥。
事实上像莫言的《红蝗》《欢乐》甚至《丰乳肥臀》等作品对传统意义的“丑”以过度放纵和非理性的语言进行赞颂渲染,的确是不可取的。
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审丑的背后还是有着莫言对现实苦难的关怀。
恰恰就是在这样的苦难背景下,突显了莫言极力想要表现的对原始生命力的赞美和颂扬。
莫言文本中对苦难的渲染,使生命越发显出一种顽强的张力。
正视苦难,正视现实,正视丑恶,在我看来这也是莫言作为民间作家“为人民写作”的实践之一。
二、从原始生命力高扬到生命和人性的深度思考翻开莫言的小说世界犹如打开了潘朵拉宝盒,这里面有让世界感到不安的一切,战争,瘟疫,诅咒,流血……苦难搭建起了这个艺术世界的背景,莫言以此突现了他所要表现的主题:惟其苦难,才使生命释放出最灿烂的光芒。
莫言具有反叛精神,他崇尚自由、叛逆、充满力量的生命形式,关注人生、关注生命的主题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一直很强烈。
前期的作品从《爆炸》《球状闪电》《金发婴儿》开始,其中虽也表达出对生命的关怀和肯定,但这一时期的莫言只是遵从于现实社会世俗的道德标准来对农村中的人或事作一些价值评判或反讽,还是较为拘谨的,他对于生命的狂想还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
直至《红高粱》的问世,莫言才开始真正放飞对生命理想的想象。
莫言崇拜充满力量的生命,《红高粱》中开篇便以铺天盖地的红色渲染了一个令人振奋和迷狂的血色世界,人的肉体、精神都与这血色世界完美融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的生命整体。
莫言在《红高粱》中呈现的主要人物往往都是“边缘性人物”,他们的行为与文明的成规相悖,我们无法用既定的原则去评判他们:这个率性、原始、狂放不羁的人群,他们有着健壮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敢爱敢恨,那种完全释放的野性生命力的爆发就如血色高粱般令人振奋和激动。
在他们身上寄寓了莫言对民族生命强力的渴望。
尼采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之为酒神精神。
”⑥追求自由和快乐的人生,“酒神精神”是莫言高扬原始生命力的一面旗帜。
莫言在《红高粱》中从物质和本能的层面来表现生命力的张扬和不羁。
这片红土地是诗意的理想国,莫言非凡的想象力和感觉力在这里也得到尽情的挥洒。
但在此后的《欢乐》《红蝗》中,莫言过度地放纵感觉,非理性的泛滥让人不忍卒读。
《丰乳肥臀》应是莫言小说创作的另一个高点,它承继了《红高粱》的生命力主题,并将它纳入到更加广阔和厚重的历史背景中去:“母亲”忍辱负重的一生完整见证了二十世纪中国风风雨雨的血色历史,“母亲”的生命过程中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她代表着爱与牺牲。
莫言这里执着歌颂的是深沉和博大的顽强生命,与《红高粱》里张扬的原始生命力相比,多了一份理性、执著、深沉和厚重。
莫言是勇不停息的前行者,在他较近几年所作的中短篇小说中,莫言表达了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思考。
以往莫言倾向于一种大而化之的历史和理想中的生命强力的追求和渴望,像《红高粱》,它的四射活力和不羁似乎更属于一种年轻狂放的意气风发。
随着岁月的流逝,莫言虽然还是向往那种勃发的生命状态,虽然天马行空式创作方法仍没有变,但在其创作的思想深处,我们可以发现有一种岁月的沉淀。
如1172010.8在《怀抱鲜花的女人》中,莫言对人的某种生命处境的领悟达到了异常深邃的地步: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在回家途中偶然碰到了一个怀抱鲜花的美丽女子,这个神秘的女子代表了诱惑,还是生命中不能避开的必然?而男人偶尔的心动拥吻导致了神秘女子的一路跟踪,男人的逃跑代表了懦弱,还是幡然醒悟?他最终会逃向幸福还是避之不去的苦难,莫言给小说设置了扑朔迷离的情节,他试图说明生命是一个大大的玄机,它有无穷的图解和可能,人不可能也无法参透生命的终极意义,在此生命问题被提出到哲学的高度来思考。
莫言对人性深层的叩问,在《檀香刑》里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莫言以往创作一般不惯于作个人心理的纵向挖掘,但《檀香刑》里却采用了“眉娘浪语”、“赵甲狂言”“钱丁恨声”这样的叙事形式,这就给人物展示其内心世界提供了绝好的空间。
在文本中,莫言将赵甲这个阴狠毒辣的刽子手通过人物自身的心语刻画得入木三分,它道出了刽子手内心最深处的隐秘:刽子手赵甲在行刑时真正面对的是剥离了外在道德约束的自我本性,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洞察人类本性的视角。
莫言着力刻画的行刑场实际上是一个人性的测试场,在这里,我们惊异地发现了人类在“同类虐杀时感到快意的阴暗面”,这种阴暗面其一表现在执刑者对于酷刑的变态崇拜上:赵甲精心准备刑具,甚至将行刑看成了一个神圣的仪式,并最终以身护刑,死于刑场;其二表现在看客对于酷刑令人发指的游戏态度上:在他们眼中处于受刑位置上的人不再是人,而只是戏剧里的一个角色,一个抽象化了的躯壳。
莫言借赵甲师傅之口道出他对人性的评判:“所有的人,都是两面兽,一面是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一面是男盗女娼,嗜血纵欲。
”《四十一炮》则对现代社会中被几乎病态地放大了的“欲”进行深入体察,莫言以一个孩子和一个和尚的对话来再现了“欲”从被严格压抑到放纵的过程,其中嗜爱吃肉的孩子和爱色的和尚则分别代表人“食”和“色”的本性,莫言关注“欲”在现代社会被极度夸张之后人性的变异,从近处揭示社会转型时期,物欲横流近乎癫狂的社会病态现象:沉溺于物质世界使人们日益远离精神家园,真理与正义在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观中被排挤丢弃、否定,对“欲”的无尽追求导致“人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