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对比研究一百
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是一种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比英语和汉语语言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来寻找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这项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交流。
首先,英汉对比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英语是主谓宾语结构,而汉语是主谓宾结构。
此外,两种语言的词汇也有很大的差异。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两种语言。
其次,英汉对比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学习和教授英语和汉语。
通过对比研究,人们可以发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和学习。
例如,通过对比英语和汉语的语法差异,人们可以找到学习英语的难点,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克服这些难点。
此外,英汉对比研究还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学习和掌握多种外语。
通过对比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加灵活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然而,英汉对比研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这项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较高的语言学知识和研究能力。
其次,由于英
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较大,研究者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对比研究。
最后,英汉对比研究只是研究语言差异的一种方法,它并不能完全代表两种语言之间的全部联系。
综上所述,英汉对比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比较研究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促进语言学习和教学,以及跨文化交流。
尽管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但这项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英汉对比研究

house that was built by Jack.
…
17
对.
不对.
他不对.
我认为他不对.
我告诉过你我认为他不对.
我明明告诉过你我认为他不对.
…16…
English: right-extending heavy-tailed like a peacock
This is the cat. This is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is is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麦芽). This is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英汉语言对比
Compara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1
A Contrastive Study in General
1、谱系 ( language family)
汉语 --- 汉臧语系 Sino-Tibetan
英语 --- 印欧语系 Indo-European
2、 类型 (type) 语言 的本质
汉语 --- 分析型 (analytical)
英语 --- 综合型 (synthetic);
2
3. 文字系统 (writing system)
汉语: 表意文字 (ideographic) 表意音文字
(ideo-phonographic)
读书报告---《英汉对比研究》

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本章主要是关于综合语与分析语,在文章开头作者就介绍了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定义。
此外,作者通过形态变化、词序、虚词和语调声调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
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
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
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
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
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
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第二章聚集与流散本章主要是关于英汉句式句型的对比研究。
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而汉语则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SV, SVP,SVO,SV 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
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
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
然而,汉语的主谓结构则要比英语复杂的多。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摘要: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
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
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
Speak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mparison,the language of the two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lation skills, thinking mode and so on,they combine language with culture。
As we all know, in order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best way is to compare with the mother tongu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ay of thinking. Learning English, especially translation, not overnight, it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often, understand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t thinking on the back is necessary, becaus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本书选择了十个带有普遍性的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之办法,联系语体风格与翻译技巧就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对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该书对英汉语在语法方面的异同做了以下分析:(1)现代英语属综合分析语,汉语则是典型的分析语。
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汉语词序比较灵活,英语词序相对固定;英汉都有大量的虚词,但各有特点。
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
(2)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式呈“聚集型”。
汉语不受形态约束,没有主谓形式协调一致的关系,主谓结构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因而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汉语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
(3)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形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英语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及其他连接手段,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筑长短句子,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
汉语的意合法往往采用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紧缩句,四字格等手段。
(4)从属结构是现代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英语句子呈句首封闭句尾开放格局。
英语造句主要采用“楼层建筑法”,句子一般有完整的结构,许多有关的成分通过各种表示关系和连接手段组成关系词结集,直接或间接地粘附在这个句子结构的里外、前后、左右或中间,整个句子成了庞大复杂的“建筑物”。
汉语语序是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来排列的,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流水记事法”,常用分句或流水句来逐层叙述思维的各个过程,汉语通常采用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居多。
英汉对比研究

三、4处译为副词 “else”“then”“however”“primarily”,占 8%; 四、2处译为连词“and”“but”,占4%; 五、1处译为副词短语“at that”,%译为be动词的各种 形态,如“were”“was”“being”等,37%被省略 ,8%译为副词,4%译为连词,2%译为其他。由此可 见,是字大多被译为be动词或被省略。 大多时候看见“是”,我们下意识的就翻译为be动 词。我们需要多加学习的其省略的方法,通过转换 句型,改变表达方式,使其省略不译,这样不仅可 以避免过多的be动词出现,使得文章重复啰嗦,而 且能使文章句型多样化,显得更加有水准!
英汉对比研究
原文:鲁迅《社戏》 译者:杨宪益
Members:
杨雅琴2090419 邵媛媛2090416 李美英2090427 陈丽华2090422 朱燕20904
目录
1 2 3 4 5 6 7 8 “在”字的翻译 “是”字的翻译
请在此添加标题 请在此添加标题 请在此添加标题 请在此添加标题 请在此添加标题 请在此添加标题
杨雅琴 杨雅琴
7
“在”字的翻译
32个“在”
译为介 词的有 18处, 占56%
被省略的 有12处, 占37%
译为其 他的有2 处,占 6%
例:
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The two occasions on which I went were in the past ten years, but each time I left without seeing any thing in it.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 What I looked forward to most was going to Chaochuang to see the opera.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 As to when I saw that good opera, it was really "long,long ago".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

由此可见,比较在语言研究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1.2 比较方法的使用范围
1)从语言种类划分:在同种语言内部;或不同语言间展开 2)从时间概念上划分:历时或共时
1.3 对比研究的定义及目的
所谓对比研究,是比较研究方法的一种,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 行共时的比较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以促进人们对 所对比语言的研究,并为语际翻译、语言教学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提 供理论上的指导。语言学中的这种比较研究,称作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CA),也称作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已成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1.6 我国汉外对比研究史的划分
随着学科的发展,学科史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中国英汉对比学界前辈刘重德先生最早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并且第一个提出了中国汉外对比研究史的框架,他指出: “我国的对比研究可分如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应从马建忠 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诂》算起,到四十年代 末。在这一时期,赵元任、黎锦熙、王力、吕叔湘等都对 汉外对比研究,尤其是英汉对比研究做出了可观的贡献,可 惜对这段历史我们还没有人认真总结。1949-1976年这个 时期,中国的对比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第三个时期 是从1977年5月吕叔湘先生发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开 始的。”(刘重德,1996:v)
刘老的这一说法是很有见地的,并且得到了杨自检、连淑 能等众多学者的赞同。但这三个时期各有特点(我们撇开 了第二时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一时期的特点是大家林立,巨人辈出,但是他们的如椽之 笔主要在于从总体上构建汉语语言学,并没有以对比研究 或构建对比语言学作为根本追求,因此他们的对比思想、 对比理论,乃至对比实践,往往掩藏在对汉语的具体分析之 中,不像第三时期的诸多研究者那样有明确的理论追求和 实践目标。因此我们觉得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把这两个 时期分别称之为“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和“有自觉学 科意识的时期”比较好。对这两个时期的研究方法也应该 有所不同。
《2024年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范文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篇一一、引言汉英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和翻译学的重要分支,自上世纪初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
本文旨在回顾这一百年的汉英对比研究历程,分析其发展特点,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汉英对比研究的历史回顾(一)早期阶段(20世纪初至中叶)早期汉英对比研究主要关注于汉字与英文的形态、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对比。
学者们通过对比分析,初步揭示了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这一阶段的研究为后来的汉英翻译和语言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中期阶段(20世纪中叶至末叶)随着语言学和翻译学的发展,汉英对比研究逐渐深入到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层面。
学者们开始关注汉英语言的互译问题,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为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近年来的发展(21世纪至今)近年来,汉英对比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仅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还拓展到了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汉英对比研究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三、汉英对比研究的发展特点(一)跨学科性汉英对比研究涉及语言学、翻译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具有跨学科性的特点。
这使得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更全面地揭示汉英两种语言的本质和特点。
(二)实践性汉英对比研究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旨在为汉英翻译、教学和文化交流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因此,研究者需要关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并从中提炼出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三)历史性汉英对比研究具有历史性,需要关注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等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因此,研究者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全面地分析汉英两种语言的演变过程和特点。
四、未来展望未来,汉英对比研究将继续深入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一)跨文化交际的深入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未来,汉英对比研究将更加关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为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提供更多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我国汉外对比研究史的划分
随着学科的发展,学科史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中国英汉对比学界前辈刘重德先生最早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并且第一个提出了中国汉外对比研究史的框架,他指出: ‚我国的对比研究可分如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应从马建忠 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诂》算起,到四十年代 末。在这一时期,赵元任、黎锦熙、王力、吕叔湘等都对 汉外对比研究,尤其是英汉对比研究做出了可观的贡献,可 惜对这段历史我们还没有人认真总结。1949-1976年这个 时期,中国的对比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第三个时期 是从1977年5月吕叔湘先生发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开 始的。‛(刘重德,1996:v)
2)对比语言学的发展
二次大战以后,由于外语教学的需要,语言学家弗里斯在《论英语作为 外语的教学》一书中提出了以对比作为教学基础的设想(Fries, 1945: 9)。根据这一构想,拉多于1957年出版了《跨文化语言学》一书,全面 讨论了如何对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文化进行对比。现代学者一 般以此作为对比语言学这一学科正式成立的标志,尽管此书并没使用 ‚对比‛这一字眼,而其实际所做的只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把比较扩大 到了‚任何两个语言与文化‛之间。(Lado, 1957: vii)
《国文法草创》是五万字左右的一本小书,但是里面包含许多宝贵的 东西。‘以少许胜人多许’的评语,著者是可以当之而无愧的。0(吕 叔湘,1982a:3-4)
这本书在对比研究上的贡献是彻底批评了《马氏文通》以 来的比附性做法,提出了以汉语为主的原则。可以说,这 本著作所显示的卓见预示着中国语法研究将开始向注重汉 语语法自身特点的方向发展。
‚思想的规律,并不因为民族而区分,句子底逻辑的分析,也不因语言而 别异,所以熟悉了国语的句法,无论学习何种外国语,翻译何种外国文, 自然要觉得工作容易些。‛(黎锦熙,1924:1)
将上述思想贯彻到他的汉语语法研究中,就出现了以英语 语法为“先存之理”来看待汉语的词类、句子等,并使它 们尽可能地和英语语法保持一致。因而尽管马建忠的研究 方法是刻意求同,而黎锦熙的研究是有意求异;前者发现了 “助字者,华文所独”,后者找到了“句本位”“位”(相 当于半个世纪后开始热闹起来的汉语格语法研究),但从总 体来说,《马氏文通》固不能逃脱“模仿”之诟病,《新著 国语文法》也只落得‚英文法面貌颇浓厚,颇狰狞‛之自嘲(今 序(1951),见黎锦熙,1924)。 3)在这一时期的语法研究著作中,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 (1922年)很值得注意。吕叔湘先生在5《重印<国文法草创 >序》中说: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
——潘文国
目录
总述
对比与对比史的研究
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
1977年以来英汉对比研究的八大趋势
总述
百年汉英对比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1977年以前,主要是由一些语言学家个人为了探讨 汉语的特点而进行的研究; 1977年以后,是为了建立汉英对比语言学而进行的 大规模的研究。
学者潘文国参考多方资料,从中总结过去经验,进 行分析,并对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一、对比与对比史的研究
1.1 比较在语言研究中的运用
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 法之一。
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曾说: ‚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 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引自王力,1983:40) 吕叔湘先生也说: ‚假如能时时应用这个比较方法,不看文法书也不妨;假如不应用比较的 方法,看了文法书也是徒然。‛(吕叔湘,1942:7)
‚所谓比较,重在异而不在同:同则因袭之,用不着一一比较;唯其异,才 用得着比较,或大同而小异,或小同而大异,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 同。‛(黎锦熙,1933) 他并且批评《马氏文通》‚一手把住拉丁文法而遂挪作中华文 法‛,是一部‚拉丁文法汉证‛。但是《新著国语文法》与
《马氏文通》一样,仍不免被批评为“模仿语法”的代表 作。这是因为在根本的语言观、语法观上,他同马建忠没 有很大的区别。马建忠认为思想乃至语法都是全人类共同 的,而黎锦熙也同样认为:
手段。‛(序言,见林语堂,1933)
当前在英汉对比研究领域已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认为对 比研究有三个层次,其一是结构层次,其二是表达法层次, 其三是语言心理层次。林语堂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已经到 达了第二层次,并且已经关注到了语言心理层次,比起80年 代以后很多搞对比的人还是停留在表面的结构层次,这简 直是一个奇迹。
2)在汉语语法学界,王力1936年在《清华学报》上发表了 《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马氏文通》以来汉语语法 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以西洋文法来支配中国文法”的现象 提出了批评。王力声明:
‚我们并不反对从比较文法学上悟出中国文法的系统来,我们只像陈 氏(文国按:指陈承泽),反对削足适履的文法,,此后我们最重要的工作, 在乎寻求中国文法的特点‛。(王力,1936:99)
刘老的这一说法是很有见地的,并且得到了杨自检、连淑 能等众多学者的赞同。但这三个时期各有特点(我们撇开 了第二时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一时期的特点是大家林立,巨人辈出,但是他们的如椽之 笔主要在于从总体上构建汉语语言学,并没有以对比研究 或构建对比语言学作为根本追求,因此他们的对比思想、 对比理论,乃至对比实践,往往掩藏在对汉语的具体分析之 中,不像第三时期的诸多研究者那样有明确的理论追求和 实践目标。因此我们觉得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把这两个 时期分别称之为‚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和‚有自觉学 科意识的时期‛比较好。对这两个时期的研究方法也应该 有所不同。
2.1普世语法观观照下的对比研究
1)《马氏文通》是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早运用比 较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著作。 在汉语语法史上,《马氏文通》一向以其“模仿”受人诟病, 其实正如王力所言, ‚马氏以后,有许多人都批评他照搬西洋语法, 这其实是没有细读他的书。‛(王力1981:178)马氏的比较研究体 现在他的“后序”中:
由此可见,比较在语言研究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1.2 比较方法的使用范围
1)从语言种类划分:在同种语言内部;或不同语言间展开 2)从时间概念上划分:历时或共时
1.3 对比研究的定义及目的
所谓对比研究,是比较研究方法的一种,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 行共时的比较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以促进人们对 所对比语言的研究,并为语际翻译、语言教学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提 供理论上的指导。语言学中的这种比较研究,称作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CA),也称作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已成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构建体系为目标,因此可以说他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 最细致的对比。
2)20世纪20年代初黎锦熙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是《马 氏文通》之后极为重要的一部著作,它既是现代汉语语法 研究的奠基之作,又是第一部将现代汉语与英语作对比的 著作。1933年,黎锦熙又出版了一部《比较语法》,这是汉 语历史上第一部以“比较”命名的语法著作,作者第一次 给“比较文法”下了汉语的定义,而且强调:
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年轻,但对比的方法在语言 研究中的运用,却有着相当漫长的历史。有的语言学家明 确地指出: ‚语言之,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说是同时 开始的,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J. Ellis,1966;转引自 许余龙,1992:21)
王力的这篇文章发出了文法革新运动的宣言,标志着中国 文法研究新纪元的开端,并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正确的道 路。
紧接着,从1938年至1943年,中国语法学界展开了一场有关 文法革新问题的大讨论。讨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反对汉语研 究中单纯模仿、照搬西洋文法的研究方式,主张针对汉语 的特点建立独立的汉语语法体系。
1.5 我国对比语言学发展史
1932年,赵元任先生发表了汉英语调对比的论文《英汉语
调初探》。 1933年,林语堂和黎锦熙分别出版了以对比为主要方法的 《开明英文文法》和《比较文法》。 20世纪40年代,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通过系统而全面 的汉外对比,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汉语语法体系。 1977年5月,吕叔湘先生在北京语言学院发表了《通过对比 研究语法》的演讲,标志着中国的对比语言学学科的形成。 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在长沙成立,组织队伍,提供 阵地,出版会刊《英汉语比较研究》,更将汉外对比、特别 是英汉对比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总的说来,新的思潮就是要求更多地注意语言自身的特点 和系统性。 1)林语堂的《开明英文文法》(1933)就是在这些思想影响 下出现的第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语法书,对于对比语言学 来说尤为如此。他采用了叶斯柏森的“从内到外”亦即从 意义到形式的语法研究思路,是世界上这种写法的语法书 的第一次实践,比叶氏本人依此原则写的《英语语法精义》 还要早三年,比后来盛行的“交际语法”、“意念语法”、 “功能语法”等更要早几乎半个世纪。更难能可贵的是, 这种写法还不仅仅是切入点的变换,而且是语言观、语法 观的转向。他接受了意大利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的语言 观,认为‚语法是表现的科学,一切语法形式和结构只是表达意念的
二、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
时期特点
第一时期的对比研究,由于学者并没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只是 感到在汉语语言自身的建设过程中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因此可 以说是各自为战,自觉地将汉语与各种外语特别是英语作比 较,并关注如何将国外的种种语言学理论运用于汉语。 研究方法 由于这个时期语言学大家辈出,所以在研究时不妨采取以人为 中心、适当加以拓宽的方法,选择在现代中国语言学史上成就 最为卓著的几位大家,研究他们在汉外对比研究上的贡献,然 后穿插其他学者一些比较突出的成就。
1.4 西方对比语言学发展史
对比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 的德国语言哲学家洪堡特,他最早提出了语言比较与探索 人类精神的关系的思想。但是直到20世纪对比语言学才作 为一门学科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