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对比研究一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年轻,但对比的方法在语言 研究中的运用,却有着相当漫长的历史。有的语言学家明 确地指出: ‚语言之间的比较源远流长。自有语言研究以来便有语言之 间的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说是同时 开始的,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J. Ellis,1966;转引自 许余龙,1992:21)
1.4 西方对比语言学发展史
对比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 的德国语言哲学家洪堡特,他最早提出了语言比较与探索 人类精神的关系的思想。但是直到20世纪对比语言学才作 为一门学科形成。
1)对比语言学有两个源头:
欧洲: 著名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最早提出了对比语法的设想。 他在其名著《语法哲学》一书末尾指出‚创造一种新的比较语 法‛,就是指对比研究。他主张的是一种多语言的对比,正是通过这 种多语言间的对比、分析,许多语法现象与问题在叶斯柏森笔下得到 了清晰的展示和阐述。 美国: 美国的对比语言学肇始于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B.L.Whorf)。与叶斯 柏森相同,他把对比研究作为比较研究的对立面提出来,并且最早提出 了‚对比语言学‛这一名称。
学者潘文国参考多方资料,从中总结过去经验,进 行分析,并对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一、对比与对比史的研究
1.1 比较在语言研究中的运用
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 法之一。
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曾说: ‚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 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引自王力,1983:40) 吕叔湘先生也说: ‚假如能时时应用这个比较方法,不看文法书也不妨;假如不应用比较的 方法,看了文法书也是徒然。‛(吕叔湘,1942:7)
构建体系为目标,因此可以说他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 最细致的对比。
2)20世纪20年代初黎锦熙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是《马 氏文通》之后极为重要的一部著作,它既是现代汉语语法 研究的奠基之作,又是第一部将现代汉语与英语作对比的 著作。1933年,黎锦熙又出版了一部《比较语法》,这是汉 语历史上第一部以“比较”命名的语法著作,作者第一次 给“比较文法”下了汉语的定义,而且强调:
1.5 我国对比语言学发展史
1932年,赵元任先生发表了汉英语调对比的论文《英汉语


调初探》。 1933年,林语堂和黎锦熙分别出版了以对比为主要方法的 《开明英文文法》和《比较文法》。 20世纪40年代,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通过系统而全面 的汉外对比,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汉语语法体系。 1977年5月,吕叔湘先生在北京语言学院发表了《通过对比 研究语法》的演讲,标志着中国的对比语言学学科的形成。 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在长沙成立,组织队伍,提供 阵地,出版会刊《英汉语比较研究》,更将汉外对比、特别 是英汉对比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2.1普世语法观观照下的对比研究
1)《马氏文通》是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早运用比 较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著作。 在汉语语法史上,《马氏文通》一向以其“模仿”受人诟病, 其实正如王力所言, ‚马氏以后,有许多人都批评他照搬西洋语法, 这其实是没有细读他的书。‛(王力1981:178)马氏的比较研究体 现在他的“后序”中:
2.2普通语言学观照下的对比研究
汉语语法研究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经具备了改革 的基本条件。 一方面是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语法研究者们在肯定 它的“首创之功”的基础上,对其研究目的、对象、材料、 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特别是对它一味模 仿西洋语法,忽视汉语自身的特点,削足适履的研究方法表 示不满。这些批评和不满体现了人们希望摆脱旧的、比附 的语法体系,建立符合汉语自身特点的新体系的强烈愿望。 另一方面,20世纪初,西方语言学界开始以全新的眼光重新 检视传统语法体系,对传统语法研究忽视各族语自身的特 点,将现成的语法范畴套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以及研究时 忽略各语言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用“原子主义”的观 点孤立地观察各种语言现象进行了大检讨,并产生了一批 体现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语法著作。
2)在汉语语法学界,王力1936年在《清华学报》上发表了 《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马氏文通》以来汉语语法 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以西洋文法来支配中国文法”的现象 提出了批评。王力声明:
‚我们并不反对从比较文法学上悟出中国文法的系统来,我们只像陈 氏(文国按:指陈承泽),反对削足适履的文法,,此后我们最重要的工作, 在乎寻求中国文法的特点‛。(王力,1936:99)
1.6 我国汉外对比研究史的划分
随着学科的发展,学科史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中国英汉对比学界前辈刘重德先生最早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并且第一个提出了中国汉外对比研究史的框架,他指出: ‚我国的对比研究可分如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应从马建忠 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诂》算起,到四十年代 末。在这一时期,赵元任、黎锦熙、王力、吕叔湘等都对 汉外对比研究,尤其是英汉对比研究做出了可观的贡献,可 惜对这段历史我们还没有人认真总结。1949-1976年这个 时期,中国的对比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第三个时期 是从1977年5月吕叔湘先生发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开 始的。‛(刘重德,1996:v)
‚斯书也,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 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马建忠,1898:13) ‚因西文已有之规矩‛是借鉴,在当时也是不得已之事,因为汉 语没有现成的语法体系; ‚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 是比较,也是马氏用功最勤、成绩最大之处; ‚以确知华文义 例之所在‛是目的,建立一个汉语语法体系。由于马建忠以
手段。‛(序言,见林语堂,1933)
当前在英汉对比研究领域已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认为对 比研究有三个层次,其一是结构层次,其二是表达法层次, 其三是语言心理层次。林语堂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已经到 达了第二层次,并且已经关注到了语言心理层次,比起80年 代以后很多搞对比的人还是停留在表面的结构层次,这简 直是一个奇迹。
刘老的这一说法是很有见地的,并且得到了杨自检、连淑 能等众多学者的赞同。但这三个时期各有特点(我们撇开 了第二时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一时期的特点是大家林立,巨人辈出,但是他们的如椽之 笔主要在于从总体上构建汉语语言学,并没有以对比研究 或构建对比语言学作为根本追求,因此他们的对比思想、 对比理论,乃至对比实践,往往掩藏在对汉语的具体分析之 中,不像第三时期的诸多研究者那样有明确的理论追求和 实践目标。因此我们觉得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把这两个 时期分别称之为‚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和‚有自觉学 科意识的时期‛比较好。对这两个时期的研究方法也应该 有所不同。
‚所谓比较,重在异而不在同:同则因袭之,用不着一一比较;唯其异,才 用得着比较,或大同而小异,或小同而大异,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 同。‛(黎锦熙,1933) 他并且批评《马氏文通》‚一手把住拉丁文法而遂挪作中华文 法‛,是一部‚拉丁文法汉证‛。但是《新著国语文法》与
《马氏文通》一样,仍不免被批评为“模仿语法”的代表 作。这是因为在根本的语言观、语法观上,他同马建忠没 有很大的区别。马建忠认为思想乃至语法都是全人类共同 的,而黎锦熙也同样认为:
二、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
时期特点
第一时期的对比研究,由于学者并没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只是 感到在汉语语言自身的建设过程中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因此可 以说是各自为战,自觉地将汉语与各种外语特别是英语作比 较,并关注如何将国外的种种语言学理论运用于汉语。 研究方法 由于这个时期语言学大家辈出,所以在研究时不妨采取以人为 中心、适当加以拓宽的方法,选择在现代中国语言学史上成就 最为卓著的几位大家,研究他们在汉外对比研究上的贡献,然 后穿插其他学者一些比较突出的成就。
2)对比语言学的发展
二次大战以后,由于外语教学的需要,语言学家弗里斯在《论英语作为 外语的教学》一书中提出了以对比作为教学基础的设想(Fries, 1945: 9)。根据这一构想,拉多于1957年出版了《跨文化语言学》一书,全面 讨论了如何对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文化进行对比。现代学者一 般以此作为对比语言学这一学科正式成立的标志,尽管此书并没使用 ‚对比‛这一字眼,而其实际所做的只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把比较扩大 到了‚任何两个语言与文化‛之间。(Lado, 1957: vii)
总的说来,新的思潮就是要求更多地注意语言自身的特点 和系统性。 1)林语堂的《开明英文文法》(1933)就是在这些思想影响 下出现的第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语法书,对于对比语言学 来说尤为如此。他采用了叶斯柏森的“从内到外”亦即从 意义到形式的语法研究思路,是世界上这种写法的语法书 的第一次实践,比叶氏本人依此原则写的《英语语法精义》 还要早三年,比后来盛行的“交际语法”、“意念语法”、 “功能语法”等更要早几乎半个世纪。更难能可贵的是, 这种写法还不仅仅是切入点的变换,而且是语言观、语法 观的转向。他接受了意大利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的语言 观,认为‚语法是表现的科学,一切语法形式和结构只是表达意念的
‚思想的规律,并不因为民族而区分,句子底逻辑的分析,也不因语言而 别异,所以熟悉了国语的句法,无论学习何种外国语,翻译何种外国文, 自然要觉得工作容易些。‛(黎锦熙,1924:1)
将上述思想贯彻到他的汉语语法研究中,就出现了以英语 语法为“先存之理”来看待汉语的词类、句子等,并使它 们尽可能地和英语语法保持一致。因而尽管马建忠的研究 方法是刻意求同,而黎锦熙的研究是有意求异;前者发现了 “助字者,华文所独”,后者找到了“句本位”“位”(相 当于半个世纪后开始热闹起来的汉语格语法研究),但从总 体来说,《马氏文通》固不能逃脱“模仿”之诟病,《新著 国语文法》也只落得‚英文法面貌颇浓厚,颇狰狞‛之自嘲(今 序(1951),见黎锦熙,1924)。 3)在这一时期的语法研究著作中,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 (1922年)很值得注意。吕叔湘先生在5《重印<国文法草创 >序》中说:
由此可见,比较在语言研Leabharlann Baidu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1.2 比较方法的使用范围
1)从语言种类划分:在同种语言内部;或不同语言间展开 2)从时间概念上划分:历时或共时
1.3 对比研究的定义及目的
所谓对比研究,是比较研究方法的一种,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 行共时的比较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以促进人们对 所对比语言的研究,并为语际翻译、语言教学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提 供理论上的指导。语言学中的这种比较研究,称作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CA),也称作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已成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
——潘文国
目录
总述
对比与对比史的研究
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
1977年以来英汉对比研究的八大趋势
总述
百年汉英对比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1977年以前,主要是由一些语言学家个人为了探讨 汉语的特点而进行的研究; 1977年以后,是为了建立汉英对比语言学而进行的 大规模的研究。
《国文法草创》是五万字左右的一本小书,但是里面包含许多宝贵的 东西。‘以少许胜人多许’的评语,著者是可以当之而无愧的。0(吕 叔湘,1982a:3-4)
这本书在对比研究上的贡献是彻底批评了《马氏文通》以 来的比附性做法,提出了以汉语为主的原则。可以说,这 本著作所显示的卓见预示着中国语法研究将开始向注重汉 语语法自身特点的方向发展。
王力的这篇文章发出了文法革新运动的宣言,标志着中国 文法研究新纪元的开端,并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正确的道 路。
紧接着,从1938年至1943年,中国语法学界展开了一场有关 文法革新问题的大讨论。讨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反对汉语研 究中单纯模仿、照搬西洋文法的研究方式,主张针对汉语 的特点建立独立的汉语语法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