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治法概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儿科治法概要

【学习目标】

1.了解儿科治法概要的内容。

2.掌握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药方法。

3.熟悉儿科外治法及其临床应用。

4.具有随证确立治法的临床处置能力。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治”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医儿科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很多,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病因、病种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在治疗方法、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的运用上也有其特点。具体治法应结合儿科特点,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选用,以提高疗效。

第一节小儿内治法的用药特点

一、治疗要及时、正确、谨慎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故诊断明确、辨证准确、治法正确、选药精确尤为重要。治法用药是否正确,关系着小儿病情的进退。药物的选择方面,由于“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故其用药应审慎,特别是新生儿、婴幼儿。药物有寒、热、温、凉之分,用之不慎可造成新的阴阳失衡致生他疾。在同类药物中,要尽量选择适宜小儿体质特点的药物,凡大辛、大热、大苦、大寒、有毒、重镇、攻伐、峻下、壅补之品,应谨慎使用。

二、治疗要中病即止

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其对药物反应较成人灵敏。其处方用药应轻巧灵活,尽量避免治疗目的不明确、堆砌药物的大处方。性味猛烈的药味,应严格掌握其用量。小儿中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方剂组合、药味多少,以及药味本身的性味、质地轻重、毒性大小来确定,并可结合医者的临床用药经验使用,一般应在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内。处方要精准,用药要适当,剂量要准确,还要注意使用的时机和法度,做到“中病即止”,或“衰其大半而止”。

三、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选择要适宜

儿科用药一般以内服汤剂为主,但汤剂有服用不便及“缓不济急”的不足。近年来,许多医院开始推广使用中药煮散剂。中药煮散剂继承了辨证论治的长处,保持了汤剂的固有特点,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色与复方特点,克服了汤剂用量大、饮片外形大、有效成分不能充分利用等缺点,既节约了药材,提高了疗效,且大大降低了药费,煎煮药量可随机掌握,服用方便。对于婴幼儿,也可用口服液或糖浆剂。丸剂、片剂在不能吞服时,可研碎,温水冲服。颗粒剂和浸膏剂可用水溶解稀释后服用。为了避免服药困难,可用栓剂或通过直肠给药。病情需要时,可用注射剂注射给药,作用迅速,是儿科比较理想的一种给药方法,但要严格掌握其剂量、适应证、禁忌证,防止发生副反应。

四、中药煎服方法要合理

汤剂具有加减灵活的优势,仍然是儿科最常用的剂型。煎熬时要分清处方中是否

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的药物。煎熬前要用干净冷水浸泡药物15〜30分钟,煎熬时间根据处方治疗功效决定。每天煎出的药量为:新生儿30〜50mL,婴儿60〜100mL,幼儿及幼童150〜200mL,学龄儿童200〜300mL。煎出的药液,根据病情,分3〜5次服用。喂药时尽量不要强行灌服,小婴儿可用小勺或喂药器,从口角处顺口颊方向慢慢喂入,幼儿和学龄儿童应鼓励其自愿服药。五、小儿中药剂量要变通

儿科应用中药汤剂需对用药总量加以控制。以成人量对照,新生儿可用成人量的1/6,婴儿用成人量的1/3,幼儿及幼童用成人量的1/2〜2/3,学龄儿童接近成人量。儿童用药量的控制可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经验,分别通过精简药味或减少单味药用量来实现。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疾病的轻重不同,用量应有所变化。一般的门诊病例和并不十分危重的住院病例,均可按上述比例用量处方。但若病情急重,则不要受此限制。

2.处方中药味多少不同,用量也要有一定的变化。药味特别少的处方,每味药的用量可增大,但以不超过成人一般用量为限。药味多的处方,主药的用量以不减为好,辅助药可以适当减少。

第二节小儿常用治法

一、常用内治法

在审明病因、分析病机、辨清证候之后,应针对性地釆取一定的治疗方法,其中“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最基本的治法。按照八法原则,根据儿

科临床特点,可组合成以下常用内治法。

1.疏风解表法

疏风解表法主要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外邪郁闭肌表,开阖失司,出现发热、恶风、汗出或无汗等症。应使用疏散风邪的药物,使郁于肌表的邪气从汗而解。临床上根据不同的证型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祛暑解表等。代表方分别有荆防败毒散、银翘散、新加香蕾饮等。

2.止咳平喘法

止咳平喘法主要适用于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代表方有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等。临床上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辨证加以清肺、温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肾纳气等物。

3.清热解毒法

清热解毒法主要适用于热毒炽盛的实热证。小儿“体属纯阳”,易“从阳化热”,热病多见,如温热病、湿热病、斑疹、血证、丹毒、疮痈等。应按邪热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脏、入腑等,分别选方用药。常用治法有甘凉清热、苦寒清热、苦泄降热、咸寒清热等。代表方有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清瘟败毒饮、导赤散、泻白散、五味消毒饮等。

4.消食导滞法

消食导滞法主要适用于小儿乳食不节,停滞不化之证,如积滞、伤食吐泻、疳证等。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不节,恣食无度,则脾胃纳运失常。轻则呕吐泄泻、厌食腹痛;重则为积为疳,影响生长发育。在消食导滞药物中,麦芽擅消乳积,山楂能消肉食积,神曲善化谷食积,莱顏子擅消麦面之积,鸡内金则能消各种食积,还有开胃作用,临床上常配合理气药。代表方有保和丸、消乳丸、木香大安

丸、枳实导滞丸等。

5.健脾益气法

健脾益气法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证,如泄泻、疳证及病后体虚等。脾虚气弱,运化失职,常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故健脾益气方药中可酌情佐以砂仁、蕾香、陈皮、山楂、神曲、鸡内金等理气消导之品。气虚与脾虚关系密切,治气虚时多从健脾着手,健脾时多益气,故两者配合运用,代表方有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6.利水消肿法

利水消肿法主要适用于水湿内停,小便短少而水肿的患儿。若为湿邪内蕴,脾失健运,水湿泛于肌肤者,则为阳水。常用方剂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越婢加术汤、五苓散、五皮饮等。若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聚为肿,则为阴水。代表方有实脾饮、真武汤、防己黄荘汤等。此外,车前子、玉米须等,也有较好的消肿利尿作用。

7.镇惊开窍法

镇惊开窍法主要适用于小儿惊风、癫痫等病证。小儿热病最多,且热邪易炽,扰乱心神,引动肝风;或灼津炼液,生痰阻络,窍道不通可出现惊风等病证。常用方药如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羚角钩藤汤、玉枢丹等。8.培元补肾法

培元补肾法主要适用于小儿胎禀不足,肾气虚弱及肾不纳气之证,如解颅、五迟、五软、遗尿、哮喘等。小儿时期常见肝肾同病、脾肾同病或肺肾同病,治疗时应配合养肝、健脾、补肺之品。代表方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桑螺虫肖散、参蛤散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