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治法概要-中医儿科学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肺系病症
1感冒
以发热恶寒,鼻塞,喷嚏,流涕为主要表现。

治疗原则:总的原则是疏风解表。

感受风寒治以辛温解表,感受风热治以辛凉解表,感受暑邪,治以清暑解表,挟痰者,佐以宣肺化痰,挟滞者,佐以消食导滞,挟惊者,佐以安神镇惊或平肝熄风。

1风寒感冒:恶寒重,头身疼痛,发热轻,清涕,口不渴舌淡苔博白,脉浮紧或指纹浮偏红
治法,辛温散寒,疏风解表,方药: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味。

2风热感冒:本证以发热重,鼻流浊涕,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为辩证要点。

治法:辛凉清热,疏风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味。

3暑邪感冒:本证以夏暑炎热季节见壮热无汗,头身困重舌红苔黄腻为辩证要点。

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味。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和治疗儿童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儿童被视为“稚阴稚阳”之体,即儿童的阴阳气血尚未完全成熟和稳定,因此,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疾病治疗都需要特别注意。

中医儿科学认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主要体现在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等方面。

由于儿童的脏腑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因此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治疗儿童疾病时,中医儿科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儿童的具体体质、病因、病机和病情,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儿科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以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增强机体抵抗力的目的。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通过刺激儿童的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治疗在儿童中应用时,需要特别注意手法的轻柔和穴位的选择。

3.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是通过手法按摩儿童的特定部位,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增强儿童的体质。

推拿治疗适用于多种儿童疾病,如消化不良、感冒、咳嗽等。

4. 食疗治疗:食疗治疗是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具有特定食疗作用的食物,通过饮食调理来辅助治疗。

食疗治疗在中医儿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既能满足儿童的营养需求,又能辅助治疗疾病。

中医儿科学在预防儿童疾病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可以有效地增强儿童的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融合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也在不断地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期为儿童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医疗服务。

儿科治法概要

儿科治法概要

又如内伤杂病
儿科 治法 概要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已成定理,然而补 虚致滞、泻实伤正、寒祛热生、 热清寒至之变不行不知。
故用补益的同时,应留意兼以行 气,免生中满;在用攻下剂时 留意扶正,免耗正气;在用温 热药时留意病情热化而稍佐以 寒凉;在用寒凉药时应防止中 寒内生适当伍以温热,此皆属
如蛔虫、蛲虫等。
蛔虫病变化多端,可合并蛔厥 〔胆道蛔虫症〕、虫瘕〔蛔虫 性肠梗阻〕等,发生这些状况 时,领先安蛔缓痛为主,方用 乌梅丸,待病势缓和后,再予 驱虫。
儿科 治法 概要
6.消食导滞法
用于小儿乳食不节,停滞不化 之证,如积滞、伤食吐泻、疳 证等。
消食化积常用保和丸、消乳丸
通导积滞常用枳实导滞丸、木 香槟榔丸
药汁内稍加白糖、冰糖调
儿科 治法 概要
喂服的方法
年龄稍长的儿童,服药时最好是 做好说服教育工作,争取患儿 主动协作治疗。
对抗拒服药的小孩,可固定其头 部,喂药者以两手指紧按两腮 上下牙间使其开口,然后用小 匙自嘴角渐渐灌入,待咽下后 再灌。
切勿捏鼻灌服,以防呛入气管。
儿科 治法 概要
2.注射给药法
患病后留意调理脾胃 是儿科的重要治则。
儿科 治法 概要
治疗原则
5.重视先证而治
由于小儿发病简洁,传变快 速,虚实寒热的变化较成人 为快,故应见微知著,先证 而治,挫病势于萌芽之时, 挽病机于欲成未成之际。
儿科 治法 概要
尤其是外感热病
医生在诊察之后,病家取 药煎煮,需一段时间,在这一 段时间内,病情很可能已经变 化。在相应的证候消失之前预 先落实治疗措施,防止传变, 到达治病防变的目的。
儿科 治法 概要
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 中一类药性平和之剂量相对更 是大一些。

儿科治法概要

儿科治法概要

第五章儿科治法概要【学习目标】1.了解儿科治法概要的内容。

2.掌握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药方法。

3.熟悉儿科外治法及其临床应用。

4.具有随证确立治法的临床处置能力。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治”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医儿科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很多,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病因、病种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在治疗方法、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的运用上也有其特点。

具体治法应结合儿科特点,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选用,以提高疗效。

第一节小儿内治法的用药特点一、治疗要及时、正确、谨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故诊断明确、辨证准确、治法正确、选药精确尤为重要。

治法用药是否正确,关系着小儿病情的进退。

药物的选择方面,由于“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故其用药应审慎,特别是新生儿、婴幼儿。

药物有寒、热、温、凉之分,用之不慎可造成新的阴阳失衡致生他疾。

在同类药物中,要尽量选择适宜小儿体质特点的药物,凡大辛、大热、大苦、大寒、有毒、重镇、攻伐、峻下、壅补之品,应谨慎使用。

二、治疗要中病即止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其对药物反应较成人灵敏。

其处方用药应轻巧灵活,尽量避免治疗目的不明确、堆砌药物的大处方。

性味猛烈的药味,应严格掌握其用量。

小儿中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方剂组合、药味多少,以及药味本身的性味、质地轻重、毒性大小来确定,并可结合医者的临床用药经验使用,一般应在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内。

处方要精准,用药要适当,剂量要准确,还要注意使用的时机和法度,做到“中病即止”,或“衰其大半而止”。

三、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选择要适宜儿科用药一般以内服汤剂为主,但汤剂有服用不便及“缓不济急”的不足。

近年来,许多医院开始推广使用中药煮散剂。

中药煮散剂继承了辨证论治的长处,保持了汤剂的固有特点,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色与复方特点,克服了汤剂用量大、饮片外形大、有效成分不能充分利用等缺点,既节约了药材,提高了疗效,且大大降低了药费,煎煮药量可随机掌握,服用方便。

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第一节鹅口疮 第二节口疮
第三节呕吐 第四节腹痛
01
第五节泄泻
02
第六节便秘
03
第七节厌食
04
第八节积滞
06
第十节缺铁 性贫血
05
第九节疳证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1
第一节感冒
2
第二节鼻鼽
3
第三节乳蛾
4
第四节咳嗽

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2)

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2)

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儿科治法概要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清热解毒凉血宜选用:DA.葛根芩连汤B.白虎汤C.茵陈蒿汤D.犀角地黄汤E.龙胆泻肝汤2.水肿之阴水选用:EA.麻黄连翘赤小豆汤B.五苓散C.五皮饮D.越婢加术汤E.实脾饮3.健脾开胃不用于:AA.哮喘B.厌食C.疳证D.泄泻E.食积1.D2.E3.A4.B5.A6.C7.E4.证见面色惨白,神疲肢厥,冷汗淋漓,气息奄奄,脉微欲绝,宜选用:BA.清热解毒法B.回阳救逆法C.培元补肾法D.养阴生津法E.镇惊开窍法5.时行疾病后,小儿阴液虚亏,津液耗损,宜用:A.养阴生津法B.镇惊开窍法C.清热解毒法D.培元补肾法E.回阳救逆法6.捏脊不适用于:CA.疳证B.泄泻C.紫癜D.厌食E.遗尿7.拨火罐可用于:EA.水肿B.抽风C.皮肤感染D.紫癜E.肺炎喘嗽(二)多项选择题1.疏风解表的方剂有:A.麻黄汤B.荆防败毒散C.葱豉汤D.银翘散E.桑菊饮2.凉血止血可用于:A.鼻衄B.齿衄C.尿血D.便血E.紫癜3.培元固本法可用于治疗:A.解颅B.五迟五软C.汗证D.遗尿E.哮喘4.证见口唇青紫,肌肤有瘀斑、瘀点,以及腹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可选用:A.增液汤B.血府逐瘀汤C.少腹逐瘀汤D.桃仁承气汤E.桃红四物汤二、填空题1.止咳平喘法主要适用于____,____所致的咳喘。

2.麦芽消__,山楂消__,神曲消__,莱菔子消____,鸡内金消____。

3.小儿按摩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三、改错题1.安神镇惊选用羚角钩藤汤,豁痰开窍选用安宫牛黄丸。

2.捏脊是通过对任脉及肝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3.肾病水肿可白芥子敷背,肺炎喘嗽可用河白草煎汤熏洗躯体。

四、名词解释1.刺四缝2.割治疗法五、简答题1.消食导滞法的适应证是什么?常用方剂有哪些?2.捏脊的操作方法如何?3.刺四缝的操作方法如何?4.割治疗法的操作方法如何?5.小儿内治法的用药特点是什么?6.小儿用药如何折算?六、论述题1.为什么小儿疾病治疗要中病即止?2.为什么小儿疾病治疗要及时、正确、和谨慎?查看答案一、选择题(一) 单项选择题1.D2.E3.A4.B5.A6.C7.E(二)多项选择题1.ABCDE2.ABCDE3.ABDE4.BCDE二、填空题1.邪郁肺经痰阻肺络2.乳积肉食谷积麦面之积各种食积3.促进气血运行经络通畅神气安定脏腑调和三、改错题1.错误:羚角钩藤汤正确:朱砂安神丸错误:安宫牛黄丸正确:苏合香丸2.错误:任脉正确:督脉错误:肝经正确:膀胱经3.错误:白芥子敷背正确:河白草煎汤熏洗躯体错误:河白草煎汤熏洗躯体白芥子敷背正确:白芥子敷背四、名词解释1.刺四缝:四缝是经外奇穴,位置在食、中、无名、小指四指中节,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针刺四缝可以解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第四节小儿生理特点第二章儿童保健第一节胎儿期保健第二节初生儿期保健第三节婴儿期保健第四节幼儿期保健第五节学龄前期保健第六节学龄期保健第七节青春期保健第三章儿科临证概要第一节儿科病因特点第二节儿科病理特点第三节儿科诊法概要第四节儿科治法概要第四章初生儿病证第一节胎怯第二节胎黄第三节硬肿症第四节脐部疾患(脐湿、脐疮、脐血、脐突)第五章时令疾病第一节麻疹 [附]奶麻第二节风痧第三节丹痧第四节水痘第五节痄腮第六节顿咳第七节小儿暑温第八节夏季热第六章肺脏病证第一节感冒第二节咳嗽第三节肺炎喘嗽第四节哮喘第七章脾胃病证第一节鹅口疮第二节口疮第三节泄泻第四节厌食第五节食积第六节疳证第八章心肝病证1第一节夜啼第二节汗证第三节紫癜第四节缺铁性贫血第五节病毒性心肌炎第六节儿童多动综合征第七节惊风第八节癫痫第九章肾脏病证第一节小儿水肿第二节遗尿第三节五迟、五软第四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附录] 小儿推拿疗法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儿科医生则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一、中医儿科学基础。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

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方向发展。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感邪之后又易于传变,病情变化迅速。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药物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高。

3. 年龄分期。

- 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

此期小儿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智能发育较快,但易发生意外事故。

- 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 - 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减慢,但智力发育更趋完善。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 - 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

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 青春期:女孩从11 - 12岁开始到17 - 18岁,男孩从13 - 14岁开始到18 - 20岁。

此期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体格生长也明显加速。

二、儿科诊法概要。

1. 望诊。

- 望神色:- 神:小儿精神状态的好坏直接反映病情的轻重。

有神表现为精神振作,目光有神,反应灵敏等;无神则表现为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等。

- 色:主要观察面部气色。

正常小儿面色红润光泽。

面色红赤多为热证;面色苍白多为虚寒证或失血证;面色萎黄多为脾虚证;面色青灰多为惊风或寒证;面色晦暗多为病重。

中医学中的儿科疾病治疗

中医学中的儿科疾病治疗

中医学中的儿科疾病治疗中医学作为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对于儿童疾病的治疗也有其独特的方法和理论。

中医学中的儿科治疗,注重整体观察和综合分析,以平衡、顺畅人体的气血运行为治疗重点,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够调节身体机能,促进健康成长。

本文将介绍中医学中常见的儿科疾病治疗方法。

一、风热感冒治疗风热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学认为风邪侵袭导致体内火气上升引起该病。

治疗时,应以清热、解表为原则。

常用的中药有连翘、薄荷等,可将其煎煮后服用,或制成药物糖浆、颗粒等形式。

此外,中医还强调在生活中应避免寒冷刺激,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加速病情的康复。

二、脾胃功能不佳治疗儿童常见的脾胃功能不佳疾病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中医学认为,脾胃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其功能的调理尤为重要。

治疗时,可采用中药调理脾胃,如白术、砂仁等,以及合理的饮食调配。

避免吃过多寒凉生冷的食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改善和调节脾胃功能。

三、小儿哮喘治疗小儿哮喘是一种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学主张治疗应从整体上调理体质和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苍朮、儿茶、石膏等,可用煎剂或制成丸剂、颗粒等形式服用。

此外,中医强调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过敏源等,有助于减轻和控制哮喘发作。

四、小儿湿疹治疗小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学认为其发病与体内湿气过重有关。

治疗时,应以祛湿、清热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黄连、玄参、苦参等,可用煎剂外用或制成药物膏剂。

另外,在生活中应注意饮食的调理,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开水,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有助于减轻湿疹的发作和症状。

五、小儿肺炎治疗小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学认为肺主呼吸,治疗时应以清热、化痰为原则。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桑白皮等,可用煎剂或制成药物颗粒等形式服用。

此外,中医还强调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寒冷和过度干燥刺激,有助于加速康复。

中医儿科学儿童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

中医儿科学儿童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

中医儿科学儿童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疾病以及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儿科学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扶正祛邪,通过调理整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儿童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儿童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感冒感冒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在中医理论中被归为“风寒”或“风热”两类,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

1. 风寒感冒的中医治疗方法:风寒感冒以寒冷症状为主,如咳嗽、流鼻涕、发热等。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汤药煎服和外治手法。

常用的汤药有麻黄汤、桂枝汤等,可以辛温散寒、宣肺止咳。

外治手法则包括拔火罐、刮痧等,可以通过刺激经络活血散寒。

2. 风热感冒的中医治疗方法:风热感冒以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为主。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的药物和适当的饮食调理。

常用的药物有连翘、金银花等,可清热解毒、解表散邪。

在饮食调理方面,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汤和粥类。

二、腹泻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中医认为腹泻多属于脾胃虚弱所致,治疗重点是健脾胃、止泻。

1. 健脾胃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常用的健脾胃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

常用的药物有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可健脾胃、固涩止泻。

在饮食调理方面,可采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汤等。

2. 止泻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常用的止泻方法主要是通过选用相应的药物来实现。

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露薏合剂等,可清热泻火、固涩止泻。

此外,中医还可以采用穴位按摩和针灸疗法来帮助止泻,如大肠俞、胃俞等穴位。

三、哮喘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认为哮喘多由肺气不通所致,治疗重点是调理肺气、平喘止嗽。

1. 调理肺气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常用的调理肺气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中药蒸汽吸入疗法。

常用的药物有麻黄、苍术等,可开窍通气、平喘化痰。

中药蒸汽吸入疗法则通过吸入中药药蒸汽来改善肺气的通畅。

2. 平喘止嗽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常用的平喘止嗽方法包括穴位按摩和中药熏洗法。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儿科四诊概要
医学课件 20
儿科四诊概要
重点:指纹 个人史 脉象 囟门
医学课件
21
四诊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小儿有其 生理、病理持点,生长发育和病情反应与成人有别,且婴 儿不会言语,有时年龄较大的小儿也不能正确诉说病情, 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叫扰,影响脉象气息,给诊断造成困难, 故历代儿科医家都重视望诊。
医学课件
38
察口
• 察口:口唇、牙齿、齿龈、咽喉、腮、腭 • 口唇—外观、颜色及干湿度 淡白—脾虚气血不足 青紫—血瘀或寒证 樱红—暴泻伤阴 干燥——伤津之征
医学课件
39
口—牙齿、齿龈
齿—出牙、换牙、齿。 逾期不出—肾气不足 龈—属胃,齿龈的形、 色红肿—胃火上冲 婴儿有白色斑块,影 响吮乳,俗 称板牙
新生儿期
• 分期标准: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 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 临床意义:由于新生儿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和御邪能力都较差,加上胎内、分娩及生 后护理不当等原因损伤胎儿,可导致产伤、 窒息、硬肿、脐风等疾病。
婴儿期
• 分期标准:出生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 临床意义:这一时期生长发育迅速,处于 乳类喂养并逐渐添加辅食的阶段,机体发 育快,营养需求高。但是,脾胃运化力弱, 肺卫娇嫩未固,受之于母体的免疫能力逐 渐消失,一身免疫力尚未健全,容易发生 肺系疾病、脾,脾系疾病及各种传染病。
幼儿期
• 分期标准: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 临床意义:这一时期小儿由于断乳后 食物品种转换,容易发生吐泻、疳证 等脾系疾病;户外活动增多,接触面 扩大,传染病发病率增高;幼儿识别 危险、自我保护能力差,故易于发生 中毒、烫伤等意外事故。
学龄前期
• 分期标准:3周岁后到入学前(岁)为 学龄前期。 • 临床意义:这一时期要加强思想品德 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障 儿童身心健康。学龄期儿童容易发生 意外伤害,如溺水、烫伤、坠床、误 服药物中毒等,应注意防护。

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

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

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总论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病案患儿,男,5岁。

2006年8月22日来诊。

咳嗽喘促3年,复发伴加重2天。

患儿2天前因受凉后发病,现症见咳嗽气喘,喉间痰鸣,咯稀白痰,形寒肢冷,面色淡白,恶寒无汗,无发热,鼻流清涕,舌淡,苔白滑,脉浮滑。

查体:体温36.5℃,听诊可闻及两肺哮鸣音及痰鸣音。

现用雾化吸入治疗(图1 -16)。

[问题]1.试述该病中医病名诊断。

2.该患儿可采用何种中医内治法治疗?3.该病常用的中医外治法包括哪些?儿科疾病的治疗大法与成人基本一致,但由于小儿在病因、生理病理、病种上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在治疗方法、药物选择、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的运用上也有其特点。

中药汤剂内服吸收快,加减运用灵活,便于喂服;中药成药易贮存携带,服用方便;药物外治使用简便,易为患儿接受;推拿、艾灸、针刺等治疗手段,亦有较好疗效,可根据病情选择应用。

内治疗法一、用药原则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由于小儿生理病理上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末充,发病容易,变化迅速的特点,因此,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主动,尽快控制病情的发展变化。

例如,小儿感冒初起只有发热咳嗽之表证,若治不及时或治不恰当,邪气内侵,可演变为肺炎喘嗽。

因此,当病邪在表,且有外解之机时,应因势利导,引邪外出,从表而解。

不可寒凉太过,卫阳被遏,使表邪留恋;不可发汗太过,耗损卫阳;也不可骤然固涩而闭门留寇。

《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指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

”因此,儿科用药不仅要及时、正确,还应审慎。

对于危急患儿可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急症必备中成药,如治疗高热惊厥的清开灵注射液。

2.处方用药精简灵活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病证比较单纯,因此,在治疗时处方用药应力求精简灵活。

无论正治或反治,或寒或热,或寒温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总宜轻巧活泼,不可重浊呆滞,要寒不伤阳,热不伤阴,补不碍邪,泻不伤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消食导滞法
●消食导滞法主要适用于小儿乳食不节,停滞不化之证,如积滞、 伤食吐泻、疳证等。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不节,恣食无度,则 脾胃纳运失常。轻则呕吐泄泻、厌食腹痛;重则为积为疳,影响 生长发育。在消食导滞药物中,麦芽擅消乳积,山楂能消肉食积, 神曲善化谷食积,莱顏子擅消麦面之积,鸡内金则能消各种食积, 还有开胃作用,临床上常配合理气药。代表方有保和丸、消乳丸、 木香大安丸、枳实导滞丸等。
3.清热解毒法
●清热解毒法主要适用于热毒炽盛的实热证。小儿“体属纯阳”, 易“从阳化热”,热病多见,如温热病、湿热病、斑疹、血证、 丹毒、疮痈等。应按邪热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脏、入腑 等,分别选方用药。常用治法有甘凉清热、苦寒清热、苦泄降热、 咸寒清热等。代表方有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清瘟败毒饮、 导赤散、泻白散、五味消毒饮等。
四、中药煎服方法要合理
●汤剂具有加减灵活的优势,仍然是儿科最常用的剂型。煎熬时要 分清处方中是否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的药物。煎熬前要用 干净冷水浸泡药物15〜30分钟,煎熬时间根据处方治疗功效决 定。每天煎出的药量为:新生儿30〜50mL,婴儿60〜100mL, 幼儿及幼童150〜200mL,学龄儿童200〜300mL。煎出的药液, 根据病情,分3〜5次服用。喂药时尽量不要强行灌服,小婴儿 可用小勺或喂药器,从口角处顺口颊方向慢慢喂入,幼儿和学龄 儿童应鼓励其自愿服药。
1.疏风解表法
●疏风解表法主要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外邪郁闭肌表, 开阖失司,出现发热、恶风、汗出或无汗等症。应使用疏散风邪 的药物,使郁于肌表的邪气从汗而解。临床上根据不同的证型分 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祛暑解表等。代表方分别有荆防败毒散、 银翘散、新加香蕾饮等。
2.止咳平喘法
●止咳平喘法主要适用于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代表方 有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等。临床上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 辨证加以清肺、温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肾纳气等物。
●2.处方中药味多少不同,用量也要有一定的变化。药味特别少的 处方,每味药的用量可增大,但以不超过成人一般用量为限。药 味多的处方,主药的用量以不减为好,辅助药可以适当减少。
第二节小儿常用治法
一、常用内治法
●在审明病因、分析病机、辨清证候之后,应 针对性地釆取一定的治疗方法,其中“汗、 吐、下、和、温、清、补、消”是最基本的 治法。按照八法原则,根据儿科临床特点, 可组合成以下常用内治法。
五、小儿中药剂量要变通
●儿科应用中药汤剂需对用药总量加以控制。以成人量对照,新生 儿可用成人量的1/6,婴儿用成人量的1/3,幼儿及幼童用成人量的 1/2〜2/3,学龄儿童接近成人量。儿童用药量的控制可根据病情 需要和临床经验,分别通过精简药味或减少单味药用量来实现。 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疾病的轻重不同,用量应有所变化。一般的门诊病例和并不十 分危重的住院病例,均可按上述比例用量处方。但若病情急重, 则不要受此限制。
5.健脾益气法பைடு நூலகம்
●健脾益气法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证,如泄泻、疳证 及病后体虚等。脾虚气弱,运化失职,常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 良,故健脾益气方药中可酌情佐以砂仁、蕾香、陈皮、山楂、神 曲、鸡内金等理气消导之品。气虚与脾虚关系密切,治气虚时多 从健脾着手,健脾时多益气,故两者配合运用,代表方有参苓白 术散、七味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第五章儿科治法概要
【学习目标】
●1.了解儿科治法概要的内容。 ●2.掌握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
药方法。 ●3.熟悉儿科外治法及其临床应用。 ●4.具有随证确立治法的临床处置能力。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则,“治”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医儿科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很多,主要分为 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由于小儿生理、病 理、病因、病种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在治疗 方法、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的运用上也有其 特点。具体治法应结合儿科特点,在辨证的 基础上灵活选用,以提高疗效。
二、治疗要中病即止
●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其对药物反应较成人灵敏。其处 方用药应轻巧灵活,尽量避免治疗目的不明确、堆砌药物的大处 方。性味猛烈的药味,应严格掌握其用量。小儿中药剂量常随年 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方剂组合、药味多少,以及药味 本身的性味、质地轻重、毒性大小来确定,并可结合医者的临床 用药经验使用,一般应在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内。处方要精准, 用药要适当,剂量要准确,还要注意使用的时机和法度,做到 “中病即止”,或“衰其大半而止”。
第一节小儿内治法的用药特点
一、治疗要及时、正确、谨慎
●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 寒易热,易虚易实,故诊断明确、辨证准确、治法正 确、选药精确尤为重要。治法用药是否正确,关系着 小儿病情的进退。药物的选择方面,由于“其用药也, 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 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故其用药应审慎,特 别是新生儿、婴幼儿。药物有寒、热、温、凉之分, 用之不慎可造成新的阴阳失衡致生他疾。在同类药物 中,要尽量选择适宜小儿体质特点的药物,凡大辛、 大热、大苦、大寒、有毒、重镇、攻伐、峻下、壅补 之品,应谨慎使用。
三、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选择要适宜
●儿科用药一般以内服汤剂为主,但汤剂有服用不便及“缓不济急”的 不足。近年来,许多医院开始推广使用中药煮散剂。中药煮散剂继承 了辨证论治的长处,保持了汤剂的固有特点,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 色与复方特点,克服了汤剂用量大、饮片外形大、有效成分不能充分 利用等缺点,既节约了药材,提高了疗效,且大大降低了药费,煎煮 药量可随机掌握,服用方便。对于婴幼儿,也可用口服液或糖浆剂。 丸剂、片剂在不能吞服时,可研碎,温水冲服。颗粒剂和浸膏剂可用 水溶解稀释后服用。为了避免服药困难,可用栓剂或通过直肠给药。 病情需要时,可用注射剂注射给药,作用迅速,是儿科比较理想的一 种给药方法,但要严格掌握其剂量、适应证、禁忌证,防止发生副反 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