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外治法 概要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外治疗法读后感

中医儿科外治疗法读后感

中医儿科外治疗法读后感中医儿科外治疗法,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小世界的大门,读完相关的内容后,我满脑子都是那些妙趣横生又超级有效的治疗小妙招。

以前我总觉得给小孩子看病就像一场艰难的战斗,孩子又哭又闹,打针吃药都跟要命似的。

但中医儿科外治法可不一样,感觉就像是在和孩子玩一场悄悄治病的游戏。

比如说小儿推拿,这哪是治病啊,分明就是给孩子的身体做一场有趣的按摩之旅。

看着那些手法,什么补脾经、清大肠经的,就像是在孩子的小手上开启一段特殊的旅程,通过轻轻的推、揉,就能调节孩子身体里的小世界,让那些捣乱的小病魔知难而退。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那种通过按不同按钮就能操控小机器的游戏,只不过这里操控的是孩子的健康。

而且这种方法不用让孩子吞下苦苦的药,多贴心啊,孩子还以为是在和大人玩手指游戏呢。

还有中药外敷,就像是给孩子的身体贴了个秘密的“健康小补丁”。

把那些调配好的中药糊或者药膏往身上一贴,药就开始默默地发挥威力了。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中药里的小精灵从药膏里钻出来,跑到孩子不舒服的地方,把病症一点点赶跑。

这可比打针要温柔多啦,孩子不用遭受扎针的痛苦,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就把病治好了。

再讲讲拔罐和刮痧,这两个听起来有点“吓人”的方法,在中医儿科外治法里也变得特别可爱。

当然啦,给孩子做的时候肯定会更加小心翼翼。

拔罐就像是在孩子的皮肤上盖了几个小“吸盘房子”,把身体里的湿气啊、邪气啊都吸出来。

刮痧呢,就像给皮肤做一场小小的“滑滑梯”游戏,只是这个“滑滑梯”的轨迹是有治病功效的。

这两种方法看着简单,却蕴含着很深的中医道理,感觉就像是在孩子的皮肤上绘制一幅健康地图,找到那些隐藏病症的小角落。

读完之后我就在想,中医儿科外治法简直就是充满智慧的宝藏。

它既考虑到了孩子身体娇嫩、害怕打针吃药的特点,又能有效地治疗疾病。

这就像是给家长和医生们提供了一套专门为小宝贝们定制的“健康魔法工具箱”,里面的工具各种各样,针对不同的小病症都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论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论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论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治疗及护理体会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又称为天灸,是指将某些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经过辩证后贴敷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引起局部皮肤发红或发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本文对穴位贴敷疗法在多种中医儿科疾病中的治疗及护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穴位贴敷在中医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穴位贴敷配置方法方法是将配制好的草药研成细末,用生姜汁调匀,成lcm×1cm大小膏状,放入2cm×2cm纱布块上,贴于相应穴位,透气胶布固定。

在治疗不同疾病时选择不同的穴位。

1.1 在肺炎喘嗽中的应用取穴:肺俞、大椎、定喘穴等,背部穴位均取双侧。

贴敷时间依据不同年龄及耐受程度,每次0.5~3h即可。

1次/d,5~7次为1个疗程。

张艳平等[1]研究显示,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肺炎喘嗽总有效率达96.67%。

穴位贴敷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能快速吸收肺部秽音,提高患者体内干扰素水平,增强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是治疗小儿肺炎的有效方法之一[2]。

1.2 在泄泻中的应用方取穴:中脘、神阙、天枢等。

贴敷时间依据不同年龄及耐受程度,每次0.5~4h即可。

1次/d,7次为1个疗程。

黄琴等[3]研究显示,穴位贴敷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总有效率可达94.0%。

贴敷药物可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肤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

贴敷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

1.3 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取穴:双侧涌泉穴、大椎、风门等。

贴敷时间依据不同年龄及耐受程度,每次0.5~12h即可。

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刘吉昌等[4]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感冒发热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开始出汗时间、起效时间较快,但痊愈时间与口服西药治疗无较大差异。

穴位贴敷疗法集腧穴、药物两者综合作用于一身,治疗感冒发热患者,无须经过辩证,只要符合“发热,无汗出”条件即可应用,有是证用是药,不涉及其后的个体化辩证治疗,适用范围较广,便于临床操作。

中医儿科学(打印版)

中医儿科学(打印版)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

《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该书提出了积极的小儿护养观。

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

中医儿科

中医儿科

中医儿科(一)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1~分娩,共40周;(孕期28天到出生后7(2~28天;(328天~满1周岁;(41~3周岁;(53~7周岁,即学龄前期;(67~12周岁,即学龄期。

体重:清晨空腹排尿后初生:3公斤1~6个月:体重=3+0.7*月龄 (单位是Kg)7~12个月:体重=7+0.5*(月龄-6)1岁以上:体重=(年龄-2)*2+12=8+2*年龄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

前三个月约增长12cm。

第二年增长10cm。

2岁后:70+7*年龄囟门:前囟关闭:出生后12~18个月。

后囟关闭:出生后2~4个月内(部分出生时就已闭合);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头围:初生:33~34厘米。

胸围:初生:32厘米。

1岁内,胸围常小于头围;1岁时几乎相等;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牙齿:出生后4~10 个月开始出乳牙。

2~2.5岁出齐20颗乳牙。

恒牙32颗。

2岁以内:乳牙数=月龄-4(或6)。

呼吸、脉搏:年龄愈小,呼吸、脉搏愈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mmHg)=80+2*年龄;舒张压=收缩压*2/3。

古代医家阐述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

始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

小儿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

阴:物质基础,即精、血、津液等物质。

阳:脏腑的生理功能。

稚:幼嫩而未曾成熟。

(小儿脏腑娇嫩,五脏六腑形与气皆不足,而肺脾肾三脏不足更突出。

①肺脾肾三脏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②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肺脾肾功能需求大。

传变迅速——小儿在疾病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化,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北中医大中医儿科学讲义03儿科临证概要

北中医大中医儿科学讲义03儿科临证概要

第三章儿科临证概要第一节儿科病因特点小儿疾病的发病原因,与成人有同有异,具有儿科自身的特点。

小儿外多伤于六淫及疫疣之邪,内多伤于乳食,先天因素致病是特有的病因,情志失调致病相对略少,意外性伤害和医源性伤害需要引起重视。

一、先天因素先天因素即胎产因素,指小儿出生前已形成的病因。

遗传病因是先天因素的主要病因。

调查表明,约1.3%的婴儿有明显的出生缺陷,即有先天畸形、生理缺陷或代谢异常,其中70%-80%为遗传因素所致。

父母的有害基因是遗;传性疾病的主要病因,现代社会又增加了工农业及环境污染・,导致新的致畸、致癌与致突变的机会。

已被认识的遗传性疾病达3500种以上,其中相当部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或需要终生进行饮食及药物治疗。

对于有碍优生的遗传性疾病基因携带者应劝其不结婚或不生育,这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措施。

怀孕之后,若不注意养胎护胎,也易于造成先天性疾病。

诸如孕妇营养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逸不当、感受外邪、接触污物、遭受外伤、房事不节、患有疾病、用药犯忌等等因素,都可能损伤胎儿。

分娩时难产、窒息、感染、产伤等,也会成为许多疾病的病因。

《格致余论•慈幼论》说:“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

”说明了胎养因素与小儿健康的密切关系。

二、外感因素小儿因于外感因素致病者最为多见。

外感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疣之气。

风性善行数变,小儿肺常不足,最易为风邪所伤,发生肺系疾病。

风为百病之长,它邪常与风邪相合为患。

风寒、风热犯人,常见外感表证,正气不足则由表人里。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伤气阴;暑多夹湿,困遏脾气,缠绵难解。

风寒湿或风湿热三气杂至,合为痹证。

燥性干涩,化火最速,易伤肺胃阴津。

火为热之极,六气皆从火化,小儿又易于感受外邪,故小儿所患之热病最多。

疫疣是一类有着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易于流行等特点。

小儿形气未充,抗病力弱,加之气候反常、环境恶劣、食物污染,或没有做好预防隔离工作等原因,均可造成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妇儿科常见病症简易中医外治疗法

妇儿科常见病症简易中医外治疗法

妇儿科常见病症简易中医外治疗法中医学认为,在人体内部,各种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状态。

当机体受到外界因素侵害或内部代谢出现障碍时,内部环境失去平衡,便引起功能和形态上的异常,也就是所谓的疾病。

而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就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畅,使机体恢复内部平衡状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妇儿科,中医学拥有独特的治疗方法,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常见的妇儿科疾病及中医外治疗法。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妇女在经期周期、量和时长上发生不正常变化的一种症状。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经期提前、推迟、经量异常、经期过多或过少等。

中医学认为月经不调不仅是生理和心理紊乱的结果,也与气血运行、脏腑功能有关。

中医外治疗法:首选调节生活作息,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配合以下中医治疗:1.药膳:可以煮一些月经调理的药膳,如红枣生姜茶、茯苓芡实粥等,有助于改善气血循环,增加身体的营养,调节月经期。

2.中药调理:适用的中药有益母草、当归、川芎、熟地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配以不同的中药剂量,调理月经周期。

乳腺炎乳腺炎是妇女在接近生产期、生产期、断奶期的阶段,由于体内分泌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乳腺的红、肿、热、痛、结节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乳腺炎是因为气血不畅,毒热蕴结,而产生的一种疾病。

中医外治疗法:1.草药治疗:益母草、牛膝、赤芍等中草药都可以起到消炎解毒,活血化瘀,促进乳汁排泄的作用。

具体使用和配伍参见医生。

2.祛风拨络法:中医认为乳腺炎发生有风邪入乳腺所致,建议使用具有祛风化湿、气行竹筒、解毒作用的中药。

具体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子宫颈糜烂子宫颈糜烂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常见于青春初开,产后,流产后或长期避孕后的妇女。

中医学认为子宫颈糜烂是由于情志失调,气郁不畅,内分泌失衡,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异常所致。

中医外治疗法:1.通络祛瘀法:使用火针或艾灸刺激卵巢、黄体和穴位,以激活血液循环,改善子宫颈糜烂症状。

中医儿科常用药物外治10法

中医儿科常用药物外治10法

中医儿科常用药物外治10法外治是一种医学概念,外治这一概念由来已久,《素问·至真要大论》当中就有关于外治概念的说法,其中提到了“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理论。

中医外治中的内容十分丰富,经过详细的划分可以将其分为百余种方法,例如针灸、熏洗、按摩、针刀、膏药、敷贴、足疗、脐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

被常用于中医儿科中的药物外治方法较多,最为常用的以以下十种为主,下面内容将针对十种中医儿科常用的药物外治10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熏洗疗法熏洗疗法也就是熏蒸法,利用煮沸的药液蒸气对皮肤进行熏蒸,对患者局部或全身进行熏蒸、浸泡、洗涤、沐浴等,是将药物煎成药液的药物外治法。

将药物煎煮,降低药液温度达到温热状态后,通过洗涤和浸泡局部,或是通过先熏后洗,实现对患者身体局部或全身疾病的治疗。

使用大量的药液进行沐浴,可用于治疗全身的瘙痒症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浴法。

二、蒸气及气雾吸入法蒸气及气雾吸入法指的是利用雾化装置雾化气雾后,经由患儿的呼吸道吸入药物,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治疗。

目前常用于儿科的雾化装置以超声雾化器为主,这一方法能够治疗小儿咳嗽、哮喘、肺炎、喘嗽、感冒、鼻渊等肺部疾病,使用止咳平喘、清肺化痰的药物,利用雾化装置对患儿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使用气雾吸入法将鱼腥草注射液运用其中,可以达到清肺解毒的治疗效果。

三、热熨疗法热熨疗法是加热器材、药物和相应的材料后,通过熨敷的方式治疗患儿的局部机体,达到最终的治疗目的。

例如小儿腹痛时可以炒热食盐,并将食盐装入到布袋中对患儿的腹部进行热熨,如此可治疗患儿腹痛、痹症、哮喘、泄泻、积滞等。

四、涂敷疗法涂敷疗法是将药物制作成药糊、药液等,在人体的体表局部或穴位处进行涂抹湿,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涂敷疗法主要可治疗小儿烧伤、湿疹、遗尿、腹痛、哮喘、发热、泄泻等病症,常用于涂敷疗法中的药物以利尿摄尿、止咳平喘、活血消肿、温中止泻、清热解毒以及燥湿收敛等功效的药物为主。

五、贴敷疗法贴敷疗法是将药物做成油膏或膏药,也可以将药物进行加工做成药饼、药膜等自然薄型药源等进行治疗的方式,将制作好的药物贴敷在需要治疗的部位。

新生儿疾病的中医外治总结

新生儿疾病的中医外治总结
名 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验 中国民间疗法
CHI A’ NA UR A _J n 0]1 N S T oP TH Y a 2 .Vo 1 o ] 9 l N
新 生 儿 疾 病 的 中 医外 治 总 结
袁 家群
( 林 省 吉 林 中西 医结 合 医 院 , 3 0 2 吉 121)
风 , 新生 儿破 伤风 。 即
相 粘 连 , 如 乳 块 , 拭 随 生 , 易 清 除 。重 则 延 及 咽 状 随 不 喉, 阻塞气 道 , 碍 吮乳 , 妨 如见 面 色苍 白、 呼吸急 促 、 啼声
不 出者 危 。 马 牙 仅 在 齿 龈 生 白 色 硬 结 , 如 米 粒 , 则 齿 龈 胀 形 重
定 的 叫赤 游 风 或 赤 游 丹 痧 。此 病 多 因 胎 毒 内 盛 , 又
感 受 风 毒 所 致 。 发 病 急 、 程 短 是 其 特 点 。 发 病 前 病
新生 儿 目赤 , 睑缘 赤 烂 , 封 目, 痛 , 伴有 纳乳 泪 痒 或 少, 发寒 热 , 啼哭少 寐 等 症 称 为 目赤 烂 , 亦称 胎 赤 眼 , 为 H J 疾病 。本 病之 因 : 缘 母 嗜 五 辛 或 肥 甘过 盛 , 过 I,  ̄b 一 或 食 热 药补 药传 至胞 胎 , 中湿热 禀受 而发 。二 因生 时秽 胎
外用灸 法 : 灸 脐 中 、 艾 囟门 、 堂 、 印 承浆 、 中 , 日 人 每
1次 , 次 5 1 n 每 ~ 0mi 。 脐湿、 疮 ( 突、 血) 脐 脐 脐
痒, 疼痛 , 儿 可 见 摇 头 烦 躁 、 乳 头 、 食 乳 、 哭 等 患 咬 拒 啼
症 , 碍 吮乳 。 妨
笔 者 跟 随 先 师 王 敬 琪 从 事 中 医 儿 科 多 年 , 累 积 和 总 结 了 中 医 治 疗 新 生 儿 疾 病 的 一 些 外 治 法 , 介 现

中医外治疗法-刺四缝

中医外治疗法-刺四缝

针四缝疗法
是通过点刺四缝穴以治疗小儿疳积症、调理脾胃的一种方法。

此法针对性很强,疗效显著,在中医儿科应用广泛。

一.操作方法
1.在四缝穴部位(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二指节横纹正中取穴)用75%酒精消毒。

2.用三棱针(消毒)浅刺四缝穴。

(避开静脉,直接迅速刺入(两手均刺)1mm左右,随即拔出。


3.刺后从针孔中挤出黄白色透明粘液,以消毒棉球擦去。

1次/d,直至没有黄色液体溢出为止。

二.主治病症
此法适用于小儿疳积证,对虫积转为疳证者有良效,具有驱虫、消积、调理脾胃的功能。

三.注意事项
1.非疳证不宜用此法。

2.疳证患儿在发热期间或患有其他急性病时,应暂停刺疳,待急性病愈后再行刺四缝治疳。

3.刺四缝穴时应注意消毒和掌握操作规程,刺后2小时避免接触水,防止感染。

4.治疗后7天内要吃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禁止吃难以消化的食物。

中医儿科外治疗法读后感

中医儿科外治疗法读后感

中医儿科外治疗法读后感中医,在我心里一直像个神秘的宝藏,而中医儿科外治疗法呢,就像是这个宝藏里专门为小宝贝们打造的神奇小匣子。

读完相关的知识后,我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啊!以前吧,一想到孩子生病,脑海里就浮现出打针、吃药那些画面,孩子哭天喊地,家长心疼得不行还得强按着。

可这中医儿科外治法就像是一股清流,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认知。

就说小儿推拿吧,这简直是一双魔法手在孩子身上施展魔法。

看着那些推拿的手法,什么补脾经、清胃经的,感觉就像是在孩子小小的身体经络上弹奏一曲健康的乐章。

通过在手上、胳膊上、小脚丫上这么轻轻一推、一按、一揉,就能调节孩子身体的气血,让那些捣乱的小病魔知难而退。

这比让孩子苦哈哈地吞下药片可人性化多了。

而且啊,这推拿的时候,就像是一种亲子互动的小游戏,孩子在享受着爸爸妈妈或者推拿师温柔的抚摸,身体还在慢慢变好,多棒的事儿啊!还有穴位贴敷,这个我觉得特别有趣。

就像是给孩子的穴位贴上一个个小小的“健康补丁”。

把那些精心调配的中药糊啊,贴在特定的穴位上,药物就悄咪咪地从穴位钻进身体里去干活儿了。

不用打针,不用吃药,就像给穴位送进去一群勤劳的小工蜂,让它们去修复身体的问题。

而且穴位贴敷还能根据孩子的不同病症,选择不同的药物和穴位,简直是“私人定制”的健康套餐。

艾灸也是个厉害的角色。

那小小的艾条一点燃,靠近孩子的穴位,温热的气息就慢慢渗透进去。

就好像是用温暖的阳光去照耀孩子身体里那些阴暗潮湿的角落,把寒湿之气都给驱散了。

我都能想象到那些寒湿就像小怪兽,一见到艾条的温热就吓得屁滚尿流。

不过呢,中医儿科外治疗法虽然神奇,但也不是万能的仙丹。

它也需要家长和医生的正确对待。

比如说,推拿的时候手法得专业,穴位得找准,不然就像是乱弹琴,没效果不说,还可能适得其反。

穴位贴敷的药物调配也得精准,这就好比做菜,调料放错了,那味道可就不对了。

总的来说,中医儿科外治疗法就像一把充满爱的钥匙,为儿科疾病的治疗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一、中医儿科学基础。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

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方向发展。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感邪之后又易于传变,病情变化迅速。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药物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高。

3. 年龄分期。

- 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

此期小儿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智能发育较快,但易发生意外事故。

- 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 - 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减慢,但智力发育更趋完善。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 - 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

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 青春期:女孩从11 - 12岁开始到17 - 18岁,男孩从13 - 14岁开始到18 - 20岁。

此期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体格生长也明显加速。

二、儿科诊法概要。

1. 望诊。

- 望神色:- 神:小儿精神状态的好坏直接反映病情的轻重。

有神表现为精神振作,目光有神,反应灵敏等;无神则表现为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等。

- 色:主要观察面部气色。

正常小儿面色红润光泽。

面色红赤多为热证;面色苍白多为虚寒证或失血证;面色萎黄多为脾虚证;面色青灰多为惊风或寒证;面色晦暗多为病重。

中医儿科常用外治10个方法讲解

中医儿科常用外治10个方法讲解

中医儿科常用外治10个方法讲解中医外治指的是将中医理论作为基础,选择除口服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位置,以此方式达到治疗的效果。

临床中常见的中医外治法有针灸、推拿、外洗以及脐疗等,尤其是在小儿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外治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可以避免小儿口服药物依从性较低的缺陷。

另外因为此类外治法的操作相对便捷,可以短期发挥治疗作用,同时也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故本文将对中医外治法以及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简要说明。

一、中医外治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一)肺类疾病穴位贴敷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中医外治法,该治疗方式体现了中医的内病外治理念。

作用机制是通过药物以及穴位的作用,将经络作为理念根本,将药物根据穴位分布进行贴敷的方式,在渗透效应下,药物能够经过皮肤吸收,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另外,穴位贴敷能够调节气血、疏经通络,将原本药物的效果更好的发挥出来。

在肺类疾病的治疗中,可选择双侧肺俞、天突穴、檀中穴、阿是穴治疗小儿肺炎,穴位贴敷联合推拿的方式治疗小儿支气管炎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推拿能够对经络和穴位起到刺激作用,具有止咳平喘、宣肺化痰的效果。

(二)脾胃疾病在儿科中,腹泻作为发生率较高的疾病,取神厥穴行中药脐贴的方法具有调理肠胃、健脾止泻的效果。

其中使用丁香、肉桂等药材制成粉状,敷贴于神厥穴,治疗效果可靠。

(三)心肝疾病心肝疾病主要发生在脏腑,心肝两脏为主的疾病,是儿科疾病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下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对儿童的过度照顾使得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后,例如精神、心理压力较大等,将会引起精神或神经症状。

针对该疾病类型,中医外治法可选择耳穴压豆、小儿推拿等方式治疗。

(四)肾类疾病肾类疾病虽然在儿科中发生率较低,但也是儿科疾病的一部分,例如小儿遗尿症。

在中医角度学分析,肾类疾病的发生和膀胱、肺、脾等具有一定联系。

选择温针灸的方式,取穴关元、气海、中极、肾俞等穴位进行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中医儿科技法

中医儿科技法

中医儿科技法
中医儿科技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指通过将药物直接作用于人体表面,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儿科技法:
- 熏洗法:利用中药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外表,促进气血畅达、腠理疏通,多用于小儿出疹性疾病、汗证、皮肤病及局部肿胀疼痛等病证。

- 涂敷法:将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或中成药粉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患处,多用于痄腮、疮疡、哮喘、肺炎喘嗽等病证。

- 罨包法:将药物置于皮肤局部,并加以包扎,多用于汗证、积滞等病证。

- 热熨法:将药物和适当的辅料(盐、姜、葱)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患部或腧穴,有温中散寒、畅通气机、镇痛消肿等作用,常在寒证、虚证或气滞引起的多种痛证中使用。

- 敷贴法:将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多用于泄泻、哮喘、遗尿等病证。

- 擦拭法: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主要用于小儿口腔、鼻腔及皮肤,有活血止痛、祛风止痊等治疗作用。

- 药袋法:将药物研末,装入袋中,做成香袋佩挂于小儿胸部,或做成肚兜系于腹部,或做成药枕当枕头,或做成马夹、背心穿戴,用以防治小儿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技法的使用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情况进行选择和操作,建议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笔试《中医儿科学》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笔试《中医儿科学》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笔试《中医儿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细目一:小儿年龄分期要点:年龄分期的标准及临床意义细目二:小儿生长发育要点:1.体重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2.身长(高)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3.囟门测量方法、闭合时间及临床意义4.头围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5.胸围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6.乳牙和恒牙的萌出时间、数目正常值及临床意义7.呼吸、脉搏、血压的正常值及与年龄增长的关系8.感知、运动、语言、性格发育特点细目三: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要点:1.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2.病因特点及临床意义3.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细目四:儿科四诊特点要点:1.儿科四诊应用特点2.望诊特点及临床意义3.闻诊特点及临床意义4.问诊特点及临床意义5.切诊特点及临床意义细目五:儿科治法概要要点:1.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药方法2.儿科常用内治法及其适应病证3.儿科常用外治法及其临床应用其次单元儿童保健细目一:胎儿期保健要点:养胎护胎的主要内容细目二:婴儿期保健要点:1.新生儿的特别生理现象2.新生儿护养的主要措施3.喂养方式及选择原则4.母乳喂养的方法、优点、留意事项及断奶相宜时间5.人工喂养方法6.混合喂养方法7.添加辅食的原则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细目一:胎怯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辩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二:硬肿症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其他疗法6.预防与调护细目三:胎黄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其他疗法6.预防与调护第四单元肺系病证细目一:感冒要点:1.小儿感冒的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细目二:乳蛾要点:1.病因病机2.诊断与鉴别诊断3.辨证论治细目三:咳嗽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辨证论治4.预防与防护细目四:肺炎喘嗽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6.预防与调护细目五:哮喘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六:反复呼吸道感染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第五单元脾系病证细目一:鹅口疮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其他疗法6.预防与调护细目二:口疮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其他疗法6.预防与调护细目三:泄泻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四:厌食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五:积滞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六:疳证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七:贫血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西医治疗6.预防与调护第六单元心肝病证细目一:夜啼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二:汗证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要点4.辨证论治细目三:病毒性心肌炎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要点4.辨证论治5.西医治疗6.预防与凋护细目四:留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五:抽动障碍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要点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六:惊风要点:1.急惊风与慢惊风的发病特点2.急惊风与慢惊风的病因病机3.急惊风与慢惊风的诊断要点4.急惊风与慢惊风的辨证论治5.急惊风的其他疗法6.急惊风与慢惊风的预防与调护细目七:痫证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沦治5.预防与调护第七单元肾系病证细目一:水肿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急性肾小球肾炎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4.辩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二:尿频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三:遗尿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四:五迟、五软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第八单元传染病细目一:麻疹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要点4.辨证论治5.其他疗法6.预防与调护细目二:奶麻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要点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三:风痧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要点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四:丹痧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其他疗法6.预防与调护细目五:水痘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六:手足口病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七:痄腮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其他疗法6.预防与调护细目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细目九:顿咳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要点4.辨证论治5.预防与凋护第九单元虫证细目一:蛔虫病要点:1.发病特点2.诊断要点3.辨证论治4.其他疗法5.预防与调护细目二:蛲虫病要点:1.发病特点2.诊断要点3.辨证论治4.其他疗法5.预防与调护第十单元其他疾病细目一:夏季热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要点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二:紫癜要点:1.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三: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让知识带有温度。

中医儿科有“妙方”

中医儿科有“妙方”

中医儿科有“妙方”发布时间:2023-04-28T12:21:35.912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2期作者:覃艽[导读]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覃艽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611135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

而身为父母,学会如何给小儿进行家庭治疗、运用中医小方法,非常有必要。

本科普以小儿发热为例,对中医儿科治疗的方法进行科普。

小儿发热是儿科临床中最常见症状之一,也是家长朋友们最紧张、担心的症状之一。

在临床中经常会听到家长们焦急的询问:“发热会烧出大病重病不”“会不会烧抽”“会不会把脑子烧坏”等等疑问。

具体发热是什么,怎么简易分类,如何家庭处理,特殊情况及时就医,各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就会从容应对。

1什么是小儿发热小儿发热,顾名思义就是小儿体温升高了,一般临床上定体温超过37.5℃为发热;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在测量体温时应该在小儿安静、汗落后,擦干腋窝,以水银体温计腋下为准。

很多情况会造成小儿体温一过性增高,比如刚哭闹过,活动后或者刚吃过饭等,加之衣物未及时减去,都有可能体温升高。

从中医角度看小儿发热常见有两大类(1)受凉感冒发热,调护失宜,穿多或穿少都可能致使受凉发热。

特别是这个春季多风季节,天气变化快,早晚温差大,衣物没有及时添减,汗多当风,即造成受凉感冒引起发热。

临床除发热外会见鼻塞、流涕(有的初期清涕,很快浊涕)、喷嚏、轻微咳嗽,大小儿可自诉怕风、怕冷、头疼等情况,均属于受凉感冒发热。

(2)再者最常见的一类为积食发热,多有进食不节、不洁,意思是进食无节制、无规律,或进食过多膏粱厚味,比如肉蛋奶、油炸、干果、小零食以及饮料等。

临床上除发热外会见干呕、呕吐、口臭、腹胀、大便酸臭或几日不排,小便黄、骚味重等情况,加之发热之前的进食情况,可判断为积食发热。

小儿夜啼的常用外治法概述

小儿夜啼的常用外治法概述

小儿夜啼的常用外治法概述
赵崇智;周仙仕
【期刊名称】《中医外治杂志》
【年(卷),期】2013(022)004
【摘要】小儿夜啼是指小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的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幼小婴儿.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小儿夜啼方面有独特的疗效,治疗方法灵活,操作简便,容易为患儿所接受.现对本病的常用外治法进行概述.【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赵崇智;周仙仕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1
【相关文献】
1.壮医治疗痧毒常用外治法浅述 [J], 覃文波;李凯风;昊小红;杨海云;
2.壮医治疗痧毒常用外治法浅述 [J], 覃文波;李凯风;吴小红;杨海云
3.儿童支气管哮喘常用中医外治法研究现状 [J], 陈赛男;于盼;方旭鹏;冯晓;郝一鸣;王忆勤
4.怎样选择外治法治疗小儿夜啼? [J], 胡献国
5.中医儿科常用外治法临床应用举隅 [J], 黄华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