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用外治法.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常用外治法临床应用举隅

中医儿科常用外治法临床应用举隅
a p p l i c a t i o n t h e r a p y , a u r i c u l a r a c u p r e s s u r e he t r a p y , a c u p u n c t u r e , ma s s a g e t h e r a p y ,s c r a p i n g t h e r a p y , c u p p i n g he t r a p y , e t c .T CM e x t e na r l
药物 可选 用 金 银花 、 苦 参 、 地肤 子 、 艾 叶 、 蛇 不 过 、徐 长 卿 、
白鲜 皮、蛇床子 、紫草和马齿苋等的其中几种 ,水煮后遍洗全 身 ( 注意水温不宜太高 ) ,一般连用 3 d 。此外,对于d  ̄ J L # V 阴
瘙痒 者 , 也 可 选 用 。
耳穴 疗法 是用针 刺或 特制工 具刺激 耳穴 以 防治 疾病 的一 类方法 ,由于其操作方便 ,简单易行,可补 中药针体之不足 , 故也成为儿科 外治 的常用方 法之一。如 本人采用王不留行籽耳 穴贴压治疗儿童 多动症 ,将王不 留行籽放于胶布贴于耳。
干姜等制成散剂 ,以蜜调 成膏状制成药饼,用时取适量敷于 患
儿神阙及天枢穴 。此外 ,依照 “ 冬病夏治 ”的原则,运用三伏 天穴位贴敷法治疗哮喘缓解期也 能取得较 好的疗效,方法 :将 白芥子、延胡索各 2份 ,甘遂与细辛各 1 份 ,共研细末 ,分成 3份 ,每年夏天 的初伏 、中伏和末伏各 使用 1 份 ,用 时取药粉 1 份 ,加生姜汁调成稠状 药膏,搓 成药丸压成 1分硬 币大小的 药饼 ,分别贴在肺俞 、大椎 、膈俞、膻 中、天突、脾俞和 足三 里等穴 ,根据患儿 的耐受程度 ,贴 2 ~4 h后移 除。3次/ 年 ,连

儿科治法特点 的概要

儿科治法特点 的概要

儿科治法特点的概要小儿疾病的治疗大法,与成人基本相同。

但由于儿童这一具体对象和儿科疾病的特点,在治法选用、给药剂量、给药方法等许多方面,都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

一、治法特点(一)治法选用各种治法在儿科应用时,都要注意到其临床应用的特点。

中药内服是儿科应用最多的治法,其中汤剂因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加减运用灵活等优点而最为常用;中成药,尤其是新型中成药制剂,贮存、运输方便,便于小儿服用,研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药物外治使用简便,易为患儿接受,用于辅治或主治部分病症有良好的效果。

推拿疗法、艾灸疗法不受条件限制,无痛苦无损伤,受到患儿欢迎。

针刺疗法用于儿科,应用适合小儿的针刺手法,推广腕踝针、头针、激光穴位照射等方法,增加了治疗手段。

临床应根据病证特点及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法。

(二)治疗原则小儿体属稚阴稚阳,发病容易,变化迅速,故小儿一旦患病,必须做到及时诊断、正确治疗、用药适当、剂量准确,若是失治、误治,极易造成轻病转重、重病转危。

儿科用药,一定要随时注意到小儿的体质特点,使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腻滞,洞悉病情发展变化规律,勿留邪、不损正,固护胃气,维护生机。

如《温病条辨·解儿难》所说:“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

”对大苦、大寒、大辛、大热,特别是有毒之药物、有损伤之治法,一定要审慎应用,必须使用时也当中病即止。

就是说,儿科治疗与成人相比,更要强调及时、正确和谨慎。

(三)中药用法儿科应用中药,要因人、因病、因时,选择内服汤剂、不同剂型中成药、药物外治法,或单用、或合用,择优选用。

例如,发热患儿的治疗,一般以汤剂疗效最好,若患儿呕吐而无法服药可改为直肠给药,如需应急或当同时补液可用静脉给药,伴昏迷者可鼻饲给药等等。

小儿汤剂的煎服方法,一般与成人相同。

但小儿服药量需比成人小。

汤剂处方用药总量,一般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73-1/2,幼儿及幼童用成人量的2/3或用成人量,学龄儿童用成人量。

儿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儿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取穴与成人相同,但小儿不合作,宜浅刺、 速刺。艾灸一般用间接重灸穴位。如针刺人中、 合谷、涌泉、用于抽搐。灸百会用于昏厥、肢 冷等。
编辑版ppt
14
外治方法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有促进气血流行、经络通畅、神气安
定、脏腑调和的作用,从而达到法邪治疗的目 的。 常用于治疗腹泻、惊厥、腹痛、脑瘫,厌食、 斜颈、营养不良、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等。等 证。小儿推拿手法应以轻快柔和为原则。一般 取穴方法及时间是:补脾土10 分钟、揉中脘7 分钟,揉按足三里、推六腑、逆运八卦。推三 关各2 分钟,揉脐各5 分钟,每日1 次,7 日一 疗程。
用丁香、肉桂等药物撒于普通药膏上贴于脐部治疗泄 泻等。
在夏季三伏天(最热)取元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 未,调生姜汁,调成药饼,中心放少许麝香,敷于肺俞、 百劳、大椎、肾俞等穴,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编辑版ppt
10
编辑版ppt
11
外治方法
※捏脊疗法 方法:对督脉及膀胱经进行拿捏。 作用:调整阴阳,疏理经络,行气活血,
8
敷贴法 药浴法 涂敷法 热熨法
常用外治法
针刺 药袋法 捏脊 艾灸
编辑版ppt
9
外治法
穴位贴敷(疗法)
将新鲜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粉加水、米醋调成药膏外敷体 表的一种外治法。可起到消肿、消炎、解毒作用。
如用鲜仙人掌或鲜芙蓉叶捣烂、或青黛粉调醋敷于红肿 之腮部治疗腮腺炎;
白芥子粉加面粉、加温水调成糊状,敷于背部,助肺炎 喘咳后期啰音吸收;
恢复脏腑功能以防疾病。 常用于治疗营养不良、遗尿、腹泻及消
化不良、厌食、免疫力低下等。
编辑版ppt
12
捏脊的操作手法:
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 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 枕部为止。

小儿中医外治疗法

小儿中医外治疗法

外治疗法1.中药雾化吸入疗法给药1)适应症:辩证给药常用于治疗哮喘、咳嗽、肺炎、感冒等肺系疾病。

2)疗效:本法单用或与内治疗法同用,有应用方便、无创伤、无痛苦的优点,易为患儿接受,在儿科的应用日益广泛,取得良好效果,缩短病程。

3)操作方法:是通过雾化装置,将气雾剂雾化,使患儿吸入呼吸道治疗疾病的方法。

常用超声雾化器,雾化出的气雾微粒均匀而细小,直接吸入到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

2.熏洗疗法1)适应症:用于局部及全身的多种疾病,我科常用于胎黄治疗。

2)疗效:可以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提高白细胞吞噬功能而抗炎灭菌,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并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发挥全身的药理效应,促进黄疸排出。

3)操作方法:是将药物煎成药液,熏蒸、浸泡、洗涤、沐浴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

我科常以多量药液沐浴全身则是药浴法。

如在胎黄治疗过程中,将中药退黄洗剂500ml加入10L温水中,给婴儿沐浴后,用防水贴贴脐,将泳圈从前至后套入新生儿颈部,下颌放在下颌槽上,扣好双重保险扣,双手将婴儿放入专用的大浴盆中,保持颈部以下躯体完全浸泡于药液中,每天一次,每次15-20min。

3.穴位贴敷理疗法1)适应症: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厌食、泄泻等病证。

我科常用于肺炎,哮喘治疗。

(2)疗效:通过皮肤吸收生效,产生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抗炎抑菌,促进炎症消散和吸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以及调整肺脾等内脏功能等作用。

3)操作方法:将药物熬制成膏药,贴敷在施治部位的治疗方法。

4.拔罐疗法1)适应症:常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腹痛、泄泻等。

2)疗效:有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活血舒筋、温中止泻等功效。

3)操作方法:是以杯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排气造成罐内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产生局部充血的一种治疗方法。

操作时,先给患儿安置好合适体位,用镊子夹住乙醇棉球点燃,伸入罐内旋转后立即抽出,迅速将罐口扣在应拔部位。

一般留置火罐5~10分钟,也有用闪罐(火罐吸住皮肤后随即取下,再吸,再取,反复至皮肤潮红)、走罐(拔罐部位涂少许润滑剂如肥皂水、乳剂,罐具燃火排气吸住皮肤后,右手夹罐底,左手压于罐具后方,用力使罐具推拉移动,反复至局部红润)等方法者。

小儿疾病的外治疗法

小儿疾病的外治疗法

皮肤病
湿疹、疹子和痱子等皮肤 问题可以通过外治疗法获 得显著改善。
消化系统问题
腹泻和胃痛等消化问题可 以得到外治疗法的有效缓 解和治疗。
外治疗法的分类
1 物理外治疗法
通过热敷、冷敷和按摩等物理手段来帮助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
2 药物外治疗法
使用外用药膏、喷雾剂或局部药物来直接治疗疾病症状。
3 心理外治疗法
通过心理咨询、游戏疗法和音乐疗法等方法来缓解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选用外治疗法的原则
1 疾病类型
根据疾病类型选择适合的外治疗法,因为不同的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外治手段。
2 孩子年龄
考虑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确保外治疗法在儿童身上是安全和有效的。
3 治疗目标
明确定义治疗目标,为孩子提供最合适的外治疗法以实现最佳效果。
效果评估与风险控制Fra bibliotek效果评估
定期评估外治疗法的效果,调整治疗方案以获 得最佳效果。
风险控制
注意外治疗法可能存在的风险,采取适当措施 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
小儿外治疗法的前景与挑战
前景 挑战
帮助儿童以非侵入性的方式缓解和治疗疾病, 提高生活质量。
需要更多研究和临床实践来推动外治疗法在儿 科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小儿疾病的外治疗法
在这个演示中,我们将探讨小儿疾病的外治疗法。通过采用物理、药物和心 理三种外治疗法,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战胜常见的疾病。
疾病外治疗法的定义
疾病外治疗法是指通过外部手段来治疗并缓解小儿疾病的方法。它强调身体 外部的治疗手段,而不是仅依靠药物或手术。
常见的小儿疾病
感冒和咳嗽
这些是最常见的小儿疾病 之一,通过外治疗法可以 缓解症状和加快康复。

妇儿科常见病症简易中医外治疗法

妇儿科常见病症简易中医外治疗法

妇儿科常见病症简易中医外治疗法中医学认为,在人体内部,各种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状态。

当机体受到外界因素侵害或内部代谢出现障碍时,内部环境失去平衡,便引起功能和形态上的异常,也就是所谓的疾病。

而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就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畅,使机体恢复内部平衡状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妇儿科,中医学拥有独特的治疗方法,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常见的妇儿科疾病及中医外治疗法。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妇女在经期周期、量和时长上发生不正常变化的一种症状。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经期提前、推迟、经量异常、经期过多或过少等。

中医学认为月经不调不仅是生理和心理紊乱的结果,也与气血运行、脏腑功能有关。

中医外治疗法:首选调节生活作息,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配合以下中医治疗:1.药膳:可以煮一些月经调理的药膳,如红枣生姜茶、茯苓芡实粥等,有助于改善气血循环,增加身体的营养,调节月经期。

2.中药调理:适用的中药有益母草、当归、川芎、熟地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配以不同的中药剂量,调理月经周期。

乳腺炎乳腺炎是妇女在接近生产期、生产期、断奶期的阶段,由于体内分泌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乳腺的红、肿、热、痛、结节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乳腺炎是因为气血不畅,毒热蕴结,而产生的一种疾病。

中医外治疗法:1.草药治疗:益母草、牛膝、赤芍等中草药都可以起到消炎解毒,活血化瘀,促进乳汁排泄的作用。

具体使用和配伍参见医生。

2.祛风拨络法:中医认为乳腺炎发生有风邪入乳腺所致,建议使用具有祛风化湿、气行竹筒、解毒作用的中药。

具体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子宫颈糜烂子宫颈糜烂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常见于青春初开,产后,流产后或长期避孕后的妇女。

中医学认为子宫颈糜烂是由于情志失调,气郁不畅,内分泌失衡,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异常所致。

中医外治疗法:1.通络祛瘀法:使用火针或艾灸刺激卵巢、黄体和穴位,以激活血液循环,改善子宫颈糜烂症状。

儿科手法总结

儿科手法总结

小结常用手法治外感四大手法—(四大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个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止头痛。

应用:用于风寒或风热外感。

止腹泻四大手法: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七节骨,又称腹部四大手法,每穴操作3-5分钟左右。

作用:温中止泻;推上七节骨,调中止痛。

应用:小儿腹泻、水榭等。

发汗四大手法:掐心经3-5次、重揉太阳50-100次、掐柔二扇门200-400次、拿风池5-10次。

作用:发汗、止头痛。

应用:用于外感恶寒发热、头痛。

固表止汗四大手法: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个300次、揉肾经100-500次。

作用:益气固表、止汗。

应用:用于外感盗汗、自汗。

镇静安神四大手法:清肝经100-150次、掐揉小天心3-5次、掐揉五指节3次、按揉百会30-50次。

作用:平肝镇静安神应用:用于惊惕不安、惊吓夜啼。

通便四大手法:揉天枢50-100次、摩腹5分钟、推下七节骨、揉龟尾100次。

作用:通大便。

应用:用于小儿便秘。

治内伤咳嗽:三补两揉一捏按。

补肺、脾、肾三经个300次,揉痰中、肺俞个100次,捏脊3次、按揉足三里50-100次。

作用:补肾益肺,健脾化痰。

应用:用于慢性咳嗽或感冒后期久咳不愈。

平衡阴阳法:推三关,退六腑。

作用:调和阴阳。

推三关与退六腑的比例:阴证、虚寒证三比一;阳证、实热证一比三;阴阳互分一比一。

保健四大手法:补脾经300-500次、摩腹3-5分钟、按揉足三里50-100次、捏脊3次,捏三提一。

作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强体魄,促发育。

应用:用于小儿素体脾胃虚弱或病后脾失健运。

常用穴位小结头面部穴位小结一、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揉迎香、拿风池六法治外感表征。

四大手法疏风解表;拿风池住发汗,祛风散寒,治落枕;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

二、按揉百会、推囟门、掐人中、掐山根镇静安神,通窍;按揉百会,升阳莒县,用于脱肛、遗尿等;掐人中为急救首选,能醒神开窍;山根可做望诊判断。

古今中医小儿科常用经验良方

古今中医小儿科常用经验良方

古今中医小儿科常用经验良方小儿夜啼(1)夜啼不安,有寒、热、惊、滞四因,寒啼者,脾气寒冷,阴盛于夜,则腹中作痛,故面青手冷、腰曲而啼也。

宜用灸黄芪、当归、甘草、赤芍、木香等分为末,每涂乳上,令儿吮之。

热啼者,心火烦盛,面赤手暖、口中气热,仰身而啼,见灯火愈啼也,宜用勾藤勾、茯神、甘草、灯芯、辰砂、木通各1钱,煎汤服之。

滞啼者,乳食停滞作痛,啼而不哭,直声来往无泪者是也。

用生麦芽、山楂炭各1钱,煎汤服。

惊啼者,心气不足,神不安宁,哭而不啼,连声多泪者是也。

宜从惊治,服天王补心丹。

外治以灶心土、蚯蚓泥等分为末,水调,涂于儿头顶及足心上为妙。

小儿夜啼1 大黄甘草散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7用法:大黄、甘草以4:1配制。

共研末,每天3次每次6克,用蜂蜜送服。

疗效:次方治小儿夜啼属胃肠积滞者有效。

2 止啼汤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9用法:五倍子1.5克加水浓煎80毫升,于睡前顿服,每天1剂。

疗效:次方治小儿夜啼36例均治愈。

3 组成:朱砂3克,黄连6克,钩藤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粉,和匀。

每次取0.5克,撒于乳头上,使小儿吸吮,或用开水冲服。

饮食自疗法1 雪梨汁30毫升、灯芯草2克、冰糖10克,先将灯芯草煎汁与雪梨及冰糖混匀,再隔水蒸化,1次服完,每日1次,连服5-7天,用于心热型夜啼。

2 葛根5克,蜂蜜适量,葛根研粉,入蜂蜜开水冲泡,适用于小儿夜啼,有助于小儿安睡。

小儿夜啼外用疗法方1 大人用一小撮干的绿茶放口内嚼碎,每晚睡前敷小儿肚脐,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连用3天方2 黑丑(牵牛子)7粒捣碎,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于睡前敷于肚脐上,覆盖纱布,用胶布固定。

每日一次。

方3 天竺黄,川芎,双钩藤,朱砂各6—9克。

以布包好,挂小儿胸前心尖部。

啼哭停止即除去药。

方4 朱砂6~9克搽小儿手心,啼哭停止即除去药。

方5 花椒15克,干姜30克,大葱一握。

将3味同捣如泥,把锅烧热,3味同炒,边浇酒。

炒熟后用毛巾将药包裹待温度适宜时,熨敷患儿腹部,每晚1次。

中医儿科常用药物外治10法

中医儿科常用药物外治10法

中医儿科常用药物外治10法外治是一种医学概念,外治这一概念由来已久,《素问·至真要大论》当中就有关于外治概念的说法,其中提到了“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理论。

中医外治中的内容十分丰富,经过详细的划分可以将其分为百余种方法,例如针灸、熏洗、按摩、针刀、膏药、敷贴、足疗、脐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

被常用于中医儿科中的药物外治方法较多,最为常用的以以下十种为主,下面内容将针对十种中医儿科常用的药物外治10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熏洗疗法熏洗疗法也就是熏蒸法,利用煮沸的药液蒸气对皮肤进行熏蒸,对患者局部或全身进行熏蒸、浸泡、洗涤、沐浴等,是将药物煎成药液的药物外治法。

将药物煎煮,降低药液温度达到温热状态后,通过洗涤和浸泡局部,或是通过先熏后洗,实现对患者身体局部或全身疾病的治疗。

使用大量的药液进行沐浴,可用于治疗全身的瘙痒症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浴法。

二、蒸气及气雾吸入法蒸气及气雾吸入法指的是利用雾化装置雾化气雾后,经由患儿的呼吸道吸入药物,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治疗。

目前常用于儿科的雾化装置以超声雾化器为主,这一方法能够治疗小儿咳嗽、哮喘、肺炎、喘嗽、感冒、鼻渊等肺部疾病,使用止咳平喘、清肺化痰的药物,利用雾化装置对患儿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使用气雾吸入法将鱼腥草注射液运用其中,可以达到清肺解毒的治疗效果。

三、热熨疗法热熨疗法是加热器材、药物和相应的材料后,通过熨敷的方式治疗患儿的局部机体,达到最终的治疗目的。

例如小儿腹痛时可以炒热食盐,并将食盐装入到布袋中对患儿的腹部进行热熨,如此可治疗患儿腹痛、痹症、哮喘、泄泻、积滞等。

四、涂敷疗法涂敷疗法是将药物制作成药糊、药液等,在人体的体表局部或穴位处进行涂抹湿,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涂敷疗法主要可治疗小儿烧伤、湿疹、遗尿、腹痛、哮喘、发热、泄泻等病症,常用于涂敷疗法中的药物以利尿摄尿、止咳平喘、活血消肿、温中止泻、清热解毒以及燥湿收敛等功效的药物为主。

五、贴敷疗法贴敷疗法是将药物做成油膏或膏药,也可以将药物进行加工做成药饼、药膜等自然薄型药源等进行治疗的方式,将制作好的药物贴敷在需要治疗的部位。

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

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
散风寒的方剂,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葱豉 汤等;风热外感可用辛凉解表的方剂,如银翘 散、桑菊饮等。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肺 常不足,外感时每易见夹滞、夹惊、夹痰等兼 证,故需在疏风解表药中适当加用,止咳化痰、 消食导滞、熄风镇惊的药物。
第十页,共34页。
2.止咳平喘法
适用于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寒 痰内伏可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方剂,如 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热痰内蕴可用清热 化痰、宣肺平喘的方剂,如定喘汤、麻杏石 甘汤等。小儿患病后易虚易实,风寒之邪阻 滞肺络,极易郁而化热,转为外寒内热或痰 热之证,用药须及时调整。咳喘久发,则每 易由肺及肾,出现肾虚的证候,此时可加温 肾纳气方药,如黑锡丹、参蛤散等。
第十八页,共34页。
10.培元补肾法
适用于小儿胎禀不足、肾气虚弱和肾不纳气之 证。小儿胎禀不足,肾气未充,筋骨软弱,故初 生婴儿颅囟不合,肾气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充裕。 若胎禀不足,或疾病的影响,均导致肾气亏虚, 如解颅、五迟、五软、遗尿、哮喘等,证见囟门 逾期不合,头颅明显增大,坐、起、站、立、生 齿明显迟于同龄小儿,夜尿频多,遗尿等。常用 方剂为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参蛤散、黑锡 丹、桑螵蛸散等。小儿常见肝肾同病、脾肾同病 或肺肾同病,治疗时应配合养肝、健脾、补肺之 品。
第十七页,共34页。
9.健脾益气开胃法
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脾运失常所致的泄泻、
疳证、厌食等证。见体倦乏力,神疲懒言,食后腹 胀,舌淡,苔薄,脉弱等。盖胃主受纳水谷,脾主 运化精微,若脾胃失调,生化之源不足,势必影响 小儿的生长发育,且容易感邪而致病,气虚与脾虚 关系密切,互为因果,治气虚时多从健脾着手,健 脾时多借助补气,故健脾与补气配合运用。常用方 剂为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健脾丸 等。脾虚气弱的小儿由于运化失职,常出现食欲不 振,故健脾补气方药中可佐加砂仁、陈皮、佛手、 谷麦芽、鸡内金、莱菔子等理气消导之品。

2024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医儿科学(中级333)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指导

2024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医儿科学(中级333)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指导

2024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医儿科学(中级333)基础知识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A1型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1、中医儿科学认为,以下哪项是导致小儿感冒的主要原因?A、风邪B、火邪C、湿邪D、燥邪2、小儿推拿中,以下哪种手法适用于治疗小儿腹泻?A、清补脾土B、揉板门C、推三关D、掐四缝3、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儿科学的基本治法?A、调养脾胃B、养阴清热C、活血化瘀D、疏风解表4、下列哪种情况下,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A、小儿发热38.5℃B、小儿咳嗽3天,体温37.5℃C、小儿腹泻5天,体温37.8℃D、小儿突发高热,体温39.5℃,伴抽搐5、题干:下列哪项不是小儿感冒的常见症状?A. 发热B. 咳嗽C. 恶心D. 头痛6、题干:关于小儿肺炎喘嗽的病机,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 风寒闭肺B. 风热闭肺C. 痰热闭肺D. 脾虚肺弱7、患儿,男,3岁,反复出现发热、咳嗽,伴鼻塞、流涕,咽痛,大便稀薄,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

根据中医儿科学理论,该患儿的证候诊断为:A. 风寒感冒B. 风热感冒C. 风燥感冒D. 暑湿感冒8、患儿,女,5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根据中医儿科学理论,该患儿的证候诊断为:B. 脾胃虚弱证C. 脾虚湿盛证D. 脾肾阳虚证9、题干: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儿科学中的“五邪”?A. 寒邪B. 热邪C. 湿邪D. 风邪E. 瘀血11、小儿易患感冒、咳嗽的原因主要是:A. 肺脏娇嫩B. 脾常不足C. 肾常虚D. 稚阴稚阳13、患儿,3岁,发热伴咳嗽5天,鼻塞流涕,咽红,舌尖红,苔薄白,指纹淡红。

应首先考虑以下哪种证候?A. 风热感冒B. 风寒感冒C. 风燥感冒D. 暑湿感冒15、题干:下列关于小儿肺炎喘嗽的病因,错误的是:A. 外感风邪B. 紫绀C. 热毒内侵17、小儿肺炎喘嗽的主要病机是:A. 肺气上逆B. 外邪闭肺C. 痰热壅肺D. 肺失宣肃E. 风寒犯肺19、题干: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儿科学的基本治法?A.清热解毒B.健脾益气C.活血化瘀D.祛风通络21、患儿,男,5岁,因发热、咳嗽、流涕、鼻塞、咽痛、全身肌肉酸痛3天,以“上感”收入院。

中医外治疗法-刺四缝

中医外治疗法-刺四缝

针四缝疗法
是通过点刺四缝穴以治疗小儿疳积症、调理脾胃的一种方法。

此法针对性很强,疗效显著,在中医儿科应用广泛。

一.操作方法
1.在四缝穴部位(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二指节横纹正中取穴)用75%酒精消毒。

2.用三棱针(消毒)浅刺四缝穴。

(避开静脉,直接迅速刺入(两手均刺)1mm左右,随即拔出。


3.刺后从针孔中挤出黄白色透明粘液,以消毒棉球擦去。

1次/d,直至没有黄色液体溢出为止。

二.主治病症
此法适用于小儿疳积证,对虫积转为疳证者有良效,具有驱虫、消积、调理脾胃的功能。

三.注意事项
1.非疳证不宜用此法。

2.疳证患儿在发热期间或患有其他急性病时,应暂停刺疳,待急性病愈后再行刺四缝治疳。

3.刺四缝穴时应注意消毒和掌握操作规程,刺后2小时避免接触水,防止感染。

4.治疗后7天内要吃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禁止吃难以消化的食物。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一、中医儿科学基础。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

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方向发展。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感邪之后又易于传变,病情变化迅速。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药物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高。

3. 年龄分期。

- 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

此期小儿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智能发育较快,但易发生意外事故。

- 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 - 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减慢,但智力发育更趋完善。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 - 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

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 青春期:女孩从11 - 12岁开始到17 - 18岁,男孩从13 - 14岁开始到18 - 20岁。

此期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体格生长也明显加速。

二、儿科诊法概要。

1. 望诊。

- 望神色:- 神:小儿精神状态的好坏直接反映病情的轻重。

有神表现为精神振作,目光有神,反应灵敏等;无神则表现为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等。

- 色:主要观察面部气色。

正常小儿面色红润光泽。

面色红赤多为热证;面色苍白多为虚寒证或失血证;面色萎黄多为脾虚证;面色青灰多为惊风或寒证;面色晦暗多为病重。

中医儿科常用外治10个方法讲解

中医儿科常用外治10个方法讲解

中医儿科常用外治10个方法讲解中医外治指的是将中医理论作为基础,选择除口服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位置,以此方式达到治疗的效果。

临床中常见的中医外治法有针灸、推拿、外洗以及脐疗等,尤其是在小儿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外治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可以避免小儿口服药物依从性较低的缺陷。

另外因为此类外治法的操作相对便捷,可以短期发挥治疗作用,同时也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故本文将对中医外治法以及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简要说明。

一、中医外治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一)肺类疾病穴位贴敷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中医外治法,该治疗方式体现了中医的内病外治理念。

作用机制是通过药物以及穴位的作用,将经络作为理念根本,将药物根据穴位分布进行贴敷的方式,在渗透效应下,药物能够经过皮肤吸收,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另外,穴位贴敷能够调节气血、疏经通络,将原本药物的效果更好的发挥出来。

在肺类疾病的治疗中,可选择双侧肺俞、天突穴、檀中穴、阿是穴治疗小儿肺炎,穴位贴敷联合推拿的方式治疗小儿支气管炎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推拿能够对经络和穴位起到刺激作用,具有止咳平喘、宣肺化痰的效果。

(二)脾胃疾病在儿科中,腹泻作为发生率较高的疾病,取神厥穴行中药脐贴的方法具有调理肠胃、健脾止泻的效果。

其中使用丁香、肉桂等药材制成粉状,敷贴于神厥穴,治疗效果可靠。

(三)心肝疾病心肝疾病主要发生在脏腑,心肝两脏为主的疾病,是儿科疾病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下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对儿童的过度照顾使得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后,例如精神、心理压力较大等,将会引起精神或神经症状。

针对该疾病类型,中医外治法可选择耳穴压豆、小儿推拿等方式治疗。

(四)肾类疾病肾类疾病虽然在儿科中发生率较低,但也是儿科疾病的一部分,例如小儿遗尿症。

在中医角度学分析,肾类疾病的发生和膀胱、肺、脾等具有一定联系。

选择温针灸的方式,取穴关元、气海、中极、肾俞等穴位进行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中医儿科技法

中医儿科技法

中医儿科技法
中医儿科技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指通过将药物直接作用于人体表面,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儿科技法:
- 熏洗法:利用中药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外表,促进气血畅达、腠理疏通,多用于小儿出疹性疾病、汗证、皮肤病及局部肿胀疼痛等病证。

- 涂敷法:将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或中成药粉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患处,多用于痄腮、疮疡、哮喘、肺炎喘嗽等病证。

- 罨包法:将药物置于皮肤局部,并加以包扎,多用于汗证、积滞等病证。

- 热熨法:将药物和适当的辅料(盐、姜、葱)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患部或腧穴,有温中散寒、畅通气机、镇痛消肿等作用,常在寒证、虚证或气滞引起的多种痛证中使用。

- 敷贴法:将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多用于泄泻、哮喘、遗尿等病证。

- 擦拭法: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主要用于小儿口腔、鼻腔及皮肤,有活血止痛、祛风止痊等治疗作用。

- 药袋法:将药物研末,装入袋中,做成香袋佩挂于小儿胸部,或做成肚兜系于腹部,或做成药枕当枕头,或做成马夹、背心穿戴,用以防治小儿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技法的使用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情况进行选择和操作,建议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儿科学儿童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

中医儿科学儿童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

中医儿科学儿童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疾病以及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儿科学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扶正祛邪,通过调理整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儿童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儿童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感冒感冒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在中医理论中被归为“风寒”或“风热”两类,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

1. 风寒感冒的中医治疗方法:风寒感冒以寒冷症状为主,如咳嗽、流鼻涕、发热等。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汤药煎服和外治手法。

常用的汤药有麻黄汤、桂枝汤等,可以辛温散寒、宣肺止咳。

外治手法则包括拔火罐、刮痧等,可以通过刺激经络活血散寒。

2. 风热感冒的中医治疗方法:风热感冒以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为主。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的药物和适当的饮食调理。

常用的药物有连翘、金银花等,可清热解毒、解表散邪。

在饮食调理方面,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汤和粥类。

二、腹泻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中医认为腹泻多属于脾胃虚弱所致,治疗重点是健脾胃、止泻。

1. 健脾胃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常用的健脾胃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

常用的药物有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可健脾胃、固涩止泻。

在饮食调理方面,可采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汤等。

2. 止泻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常用的止泻方法主要是通过选用相应的药物来实现。

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露薏合剂等,可清热泻火、固涩止泻。

此外,中医还可以采用穴位按摩和针灸疗法来帮助止泻,如大肠俞、胃俞等穴位。

三、哮喘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认为哮喘多由肺气不通所致,治疗重点是调理肺气、平喘止嗽。

1. 调理肺气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常用的调理肺气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中药蒸汽吸入疗法。

常用的药物有麻黄、苍术等,可开窍通气、平喘化痰。

中药蒸汽吸入疗法则通过吸入中药药蒸汽来改善肺气的通畅。

2. 平喘止嗽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常用的平喘止嗽方法包括穴位按摩和中药熏洗法。

儿科中药贴敷

儿科中药贴敷

儿科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和冬季三九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反复发作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及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

重点推荐:1、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操作步骤(一施术方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二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贴敷二次。

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冬季农历三九天的一九、二九、三九天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在三九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三贴敷时间1、患儿贴药时间为2-6小时。

2、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儿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儿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3、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儿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4、贴敷部位: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脾俞、心俞、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大椎、膈俞、肾俞、足三里等。

五、其他注意事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治未病”方法,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

对贴敷期间病人的管理非常重要。

患儿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应积极就医,控制病情;并应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儿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常用外治法
【熏洗法】
这是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外表的一种治法。

如麻疹发疹初期,为了达到透疹的目的,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煎水后,加黄酒擦洗头部和四肢,并将药液放在室内煮沸蒸发,使空气湿润,体表亦能接触药气,有利透疹。

患肾病综合征的小儿,浮肿较甚,可用河白草煎汤熏洗躯体,有发汗消肿的作用。

患荨麻疹时,常用香樟木、葎草、苍耳草等煎汤熏洗,有止痒退疹的功效。

【涂敷法】
这是用新鲜的中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如选用鲜马齿苋、鲜乌蔹梅、鲜芙蓉叶、鲜丝瓜叶等,捣烂外敷腮部,治疗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有加速腮肿消退的作用。

再如用白芥子粉,加等量面粉,用温水调成糊状,用纱布包好后,在清晨敷于背部脊柱两侧,用以治疗肺炎恢复期湿啰音吸收不好者。

小儿时期盗汗为常见病证,内治效果不显,可用五倍子研粉后,用醋调成糊状,临睡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盖住固定,有固摄止汗的效果。

【敷贴法】
这是用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将某些芳香走窜的药物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

如用丁香、肉桂、麝香等药粉,撒于普通膏药上坝G于脐部,用以治疗婴儿慢性腹泻,起温中止泻,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

再如夏季三伏天哮喘穴位敷贴法,每一伏敷贴1~2次,共3~6次,连用3年,临床疗效显著,有减轻和预防哮喘发作的作用,常用的处方为《张氏医通》白芥子涂法中所载,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粉用生姜汁调制成6只药饼,饼中放少许麝香(或丁香),敷于肺俞、膏盲、百劳穴上,也可用电离于导入法,缩短敷贴时间,加强透入的力度。

【罨包法】
这是用药物置于局部肌肤,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

如饮食不节,食积于内,或积滞证时,出现腹胀腹满,暧腐酸臭,时有呕恶,舌苔厚腻,可用皮硝包扎于脐部,即可使内积之食滞消去,此法在民间运用已久。

再如慢性泄泻,用大蒜适量,捣烂后包扎于脚底心和脐部,有温经止泻的作用。

易高热惊厥的婴幼儿,可用山桅末、桃仁泥、面粉、鸡蛋清调匀,罨包于足心,有减少减轻发生的作用。

【热熨法】
这是将药物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肌表的一种外治法。

如治疗寒性腹痛,阵阵发作,得温较舒,遇冷加重者,可用食盐炒热后,用布包后熨腹部,可有温中止痛的功效。

再如尿闭时,可用生葱、食盐一起炒热,用布包后熨少腹部,有通利小便的功效。

也有用生锈铁屑,与川乌、草乌、羌活、独活、桂枝等中药细末拌和,加人适量食醋,干湿适当,装入布袋,发热后熨于患处,治疗风湿痹证。

也可用当归研成粗末,炒热后用布包,或布包后蒸热,熨脐腹部,用以治疗腹痛、疝气、肠痉挛等。

【漱回法】
用药液漱口,治疗口腔、咽喉疾病的一种疗法。

小儿口腔粘膜柔嫩,易于破损引起口腔炎症,或因心脾胃积热上熏,导致发生鹅口疮、口疮、口穈等,在运用内治服药时,常须配合外治法,在涂吹口药之前,漱口消毒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如用银花、甘草煎汤,或野菊花、一枝黄花煎汤漱口治疗口疮、口糜;用野蔷该花露漱洗口腔,治疗鹅口疮。

选用银花、菊花、竹叶、鱼腥草、一枝黄花、生甘草等煎水漱口,对健康小儿,也有预防口腔疾病发生的作用。

如一枝黄花液,目前已成为中医口腔护理常规消毒液之一。

【吹日法】
主要用来治疗口腔粘膜和咽部疾病。

口腔粘膜疾病有鹅口疮、疱疹性日炎和急性球菌性口炎等,后两种口腔炎中医称口疮和口糜。

治疗口腔炎,除辨证服用中药汤剂外,还需配合吹口药外治,以加速疮面痊愈。

目前临床上用治口疮的吹口药,有锡类散、珠黄散、冰硼散、青黛散等。

这些吹口药中,因多数含有冰片、薄荷之类芳香的中药,涂在创面上,清凉舒适,能减轻局部疼痛。

目疮病情较轻,仅有少许溃疡,只需选用冰硼散或珠黄散;若溃烂较重,或连一片,并有全身症状,可用青黛散、锡类散,溃烂好转,再改用珠黄散。

若咽喉肿痛,可用冰硼散、喉症散。

【吹鼻和滴耳法】
吹鼻法是用药末吹人鼻孔,刺激鼻腔达到喷嚏目的之治法。

如运用通关散吹鼻取嚏,以治鼻塞不通,昏厥不醒等。

吹鼻法还应用于治疗鼻部疾患,如用苍耳子、辛夷花研细末,每次少许吹鼻内,以治鼻窦炎等。

滴耳法是用药液滴入耳内以治耳部疾患的一种外治法,如用鲜虎耳草或鲜地锦草,捣烂取计滴耳,或大蒜头适量,去皮捣烂加冷开水少许,绞取液汁滴耳,以治中耳炎等。

【蒸汽及雾化吸人法】
这是用蒸汽吸入器或超声雾化器,使水蒸汽或中药药液的气雾由病儿口鼻吸入的一种疗法。

蒸汽吸入法为用水汽吸入,主要起湿润咽喉粘膜的作用,可使痰粘变稀而易咯出,也可使喉部水肿减轻,常用于麻疹和喉炎。

超声雾化时,用水或加用一些芳香中药煎液,如藿香、佩兰、薄荷、荆芥等,常用于感冒,若要用此法治肺炎、哮喘、支气管炎测将辨证后所用内服药物中的一些主药,煎液过滤后,供雾化吸入用。

超声雾化器产生的雾滴直径仅3~6μm,约80%~90%可达各级支气管和肺泡,效果较好。

【拔罐疗法】
以竹罐为工具拔罐,治疗小儿疾病较为安全。

此法是利用燃料热力,排去其中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皮肤郁血,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小儿所用竹罐口径一般为4~5厘米,每次5分钟左右。

此法能促进气血流畅,营卫运行,有祛风、散寒、止痛等作用,适用于肺炎、腹痛、哮喘、遗尿、风湿病等。

婴儿皮肤娇嫩,不适用此法。

抽搐、皮肤过敏、水肿、皮肤感染、有出血倾向者,均属禁忌。

取罐时以食指按压罐边皮肤,将竹罐向另一侧倾斜,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即脱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