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育人要有时代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文化育人要有时代性

□朱方彬陈瑞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的存在关乎国家兴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说到底,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高校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排头兵,理应增强使命意识,把文化育人落到实处,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中实现文化进步,增强师生文化认同、心理认同,让好思想、好声音、好学生成为学校的主导、主调、主力,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让新思想主导校园文化建设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任务、新要求、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新时代的新语境下,高校文化育人就要把稳思想之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是要抢占新阵地。在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学习等传统学习基础上,主动抢占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设有影响力、公信力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发有引导力、传播力的微信公众号、客户端,建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矩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开展,把思想引领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是要用好主渠道。着眼于提升师生思想政治素质,发掘信息网络优势,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实践锻炼·网络教育”三维融合的综合教学改革,探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的制度,将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到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全过程。

让好声音响彻校园内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文化需求、精神享受、情感熏陶、道德滋养、艺术生活的丰富多样和品质提升已经成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在新矛盾的新要求下,高校文化育人就要抓住根本,筑牢信仰之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文化建设,让好声音成为校园主调。

一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道德诚信、感恩励志、安全法治等专题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文明修身、绿色上网工程,举办中国梦系列主题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方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转化为师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要选树校园典型。开展校园评优表彰活动,组织校园先进典型巡讲活动,编辑出版优秀学生先进事迹汇编,树立师生身边的典型,倡导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把学生培育成新时代弄潮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围绕新部署和新任务,高校文化育人就要落脚于学生的培育,尤其要注重在健康气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好学生成为校园主力,成长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一是要突出健康气质。坚持体魄健康和心理健康并重,倡导体育文化运动风尚,举办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要突出创新精神。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机制,推动社会实践教育课程化,促进科研资源、教学资源向创新型人才培养转化,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