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体质的分类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体质的分类

中医体质学主要是根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来确定人群中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性。

其具体分类方法有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脏腑分类法、体型肥瘦分类法,以及禀性勇怯分类法等。

一、体质分类的方法中医学用阴阳学说来阐述生命运动的规律,说明健康与疾病的问题。

所以,中医学主要是用阴阳学说从生理功能特点对体质加以分类。

本节对体质的分类采用阴阳分类法。

应当指出,体质分类上所使用的阴虚、阳虚、阳亢以及痰饮、脾虚、肝旺等名词术语,与辨证论治中所使用的证候名称是不同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种在非疾病状态下就已存在的个体特异性。

二、正常体质“阴阳匀平,命之曰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因此,理想的体质应是阴阳平和之质,但是阴阳的平衡是阴阳消长动态平衡,所以总是存在偏阴或偏阳的状态,只要不超过机体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均属于正常生理状态。

因此,人体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三种类型。

(一)阴阳平和质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协调的体质。

具有这种体质的人,其身体强壮,胖瘦适度,或虽胖而不臃滞,虽瘦而有精神;其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随和、开朗,食量适中,二便调畅,对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阴阳乎和质者,不易感受外邪,少生疾病,即使患病,往往自愈或易于治愈:其精力充沛,工作潜力大,夜眠安稳,休息效率高。

如后天调养得宜,无暴力外伤或慢性病患,则其体质不易改变,易获长寿。

(二)偏阳质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

偏阳质者,多见形体偏瘦,但较结实。

其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性格外向,喜动,易急躁,自制力较差;其食量较大,消化吸收功能健旺。

偏阳质者平时畏热、喜冷,或体温略偏高,动则易出汗,喜饮水;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快,性欲旺盛。

偏阳质的人对风、暑、热邪的易感性较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并化燥、伤阴。

皮肤易生疖疮。

内伤为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容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以及出血等病症。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五章 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五章 体质
先天禀赋——来自父母,为体质形成的第 一个因 体质 素(遗传因素、胎育因素) 后天因素——决定体质的发展与差异性
结论:先天禀赋决定了体质的相对稳定性, 后天调养又使得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体质的表现形式 体质的表现形式体现于两方面:
体质的表现
生理体质—个体对外来刺激的生理反应性 (个体在体力、智力、本能方面的 特性;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等) 病理体质—个体受病邪作用时的发病倾向 (机体对某些外邪的易感性,对病 证的易发性和发病后的易转性等)
男子以精为主,以肾为先天 内在因素 小儿为“纯阳之体”—阴阳处于蓬勃生长 年龄 状态 老人以肾气虚衰为先导—阴阳气血均衰退 心理 情志的异常变化导致体质下降,与某些 疾病发生有关
自然环境——地理,不同区域的人, 体质结构明显差异 外在因素 经济生活、意识形态、 社会地位 社会环境 影响体质 变化 职业、战争
三、正常体质 总体而言,健康人群体内阴阳是平衡的。 具体而言,不同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 或偏阴、或偏阳 ——不超过机体调节的适应 能力(常度之内)。
(一)阴阳平和质
形:体壮适中、目光有神,肤色明 润、食欲好、二便正常等 表现 气血阴阳充盛 功能协调 演化 病则易愈易治 神:性格开朗,生活安静自处,顺 应自然,精力充沛等 健康、不易生病、多长寿
四、体质所含内容 包括内部与外形两部分:
气质:是隶属于体质的一个较小概念,是个体心理特征的 总称(神态、意识、言行、风度中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 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体现于感觉运动器官和 神 内部 经系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 性、平衡性等) 性格:是人习惯化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出的个性心 理
(二)偏阳质
形:体瘦结实、面色偏红或微黑、食欲 旺、 喜冷畏热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即体质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质学说是根据个体的生理和病理特征,结合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科学地总结人体的本质特点和个体之间差异的理论体系。

中医体质学说主要包括人体形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等方面的特点。

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和《素问》,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独立的个体差异。

体质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模式和生态平衡的表现。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人体可以分为九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分别是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和气虚体质。

平和体质是最理想的体质类型,具有阳光开朗、生理机能协调、抵抗力强等特点。

阳虚体质则是以阳气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包括畏寒怕冷、气短懒言、脖子以上皮肤苍白等。

阴虚体质则是以阴液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手足心热等。

痰湿体质是以体内湿气过重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体形肥胖、口干欲饮、腹部胀满等。

湿热体质则是以湿气和热气过盛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苦咽干、大便干燥、疮疖发痒等。

血瘀体质是以血液循环不畅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气血不足、胸胁疼痛、色素沉着等。

气郁体质则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胸闷气喘等症状。

特禀体质则是指对特定物质过敏,如花粉、尘螨等引起的过敏反应明显。

气虚体质以气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面色苍白、气短疲乏、易感冒等。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类型不同,对疾病的易感程度和治疗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具体特点,选择相应的针灸、推拿、药膳等治疗方法,以达到调整体质平衡、预防疾病和辨证施治的目的。

然而,中医体质学说也存在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体质学说过于主观,缺乏科学依据,体质类型的划分标准不够明确。

另一方面,体质学说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也必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2)普遍性 3)相对性 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 火曰炎上: “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

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的生克关系:1) 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的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相克太过,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4)相侮:反向制约,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调理原则
因人制宜、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运动调理
根据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促 进气血流通。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调节心理 状态。
药物调理
根据体质类型,使用相应的中药或针灸等 治疗手段。
常见体质调理方案
气虚质
益气健脾,适当食用黄芪、党 参等中药材,进行太极拳等运
动。
血虚质
养血补血,适当食用当归、枸 杞等中药材,进行散步等运动 。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目录
•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要性 • 体质的分类与特点 • 体质的形成因素 •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 现代医学对体质学说的研究与应用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
01
要性
体质学说的定义
体质学说定义
体质学说是指根据个体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特征差异, 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并分析不同体质类型与疾 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关系的学说。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05
辨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望诊
观察形体、面色、舌象等,判断体质 类型。
01
闻诊
听声音、嗅气味,了解体质状况。
02 03
问诊
询问症状、病史,综合分析体质特点。
辨识原则
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结合个体差异。
05
04
切诊
摸脉象,判断气血阴阳等状况。
调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饮食调理
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补充营 养。
平和质
精力充沛、适应力强、抵 抗力好、耐受寒热、不易 患病。
气虚质
易疲乏、气短、自汗、易 感冒、舌淡红、苔白润。
血虚质
面色苍白、心悸失眠、头 晕眼花、月经量少、舌淡 红、苔薄白。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体质)【圣才出品】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体质)【圣才出品】

第5章体质5.1 复习笔记一、体质学说概述1.体质学说的概念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2.体质的概念(1)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2)体质的特点包括:个体差异性、形神体性、群体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

(3)体质的构成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征的差异性构成。

(4)体质状况的评价指标包括:身体的形态结构、身体的机能水平、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心理的发育水平、适应能力。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三、体质的分类1.体质的分类依据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方法(框架),以藏象及精气血津液神为理论基础。

2.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表5-1 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3.九种常见体质表5-2 九种常见体质四、体质学说的应用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2.阐释发病原理3.解释病理变化4.指导辨证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

5.指导治疗(1)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常以患者的体质状态作为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

(2)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①注意药物性昧体质偏阳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体质偏阴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素体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阴阳平和质者——宜视病情权衡寒热补泻,忌妄攻蛮补等。

②注意用药剂量体质强壮者——对药物耐受性强,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体质瘦弱者——对药物耐受性差,剂量宜小,药性宜平和。

③注意针灸宜忌体质强壮者,对针石、火炳的耐受性强;体质弱者,耐受性差。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气虚质保健穴
❖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 指处;
❖ 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 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 神阙穴:位于脐窝中央。
常见体质的判定标准
3.阳虚质 (C型) ❖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
要特征。 ❖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
❖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 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 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的潮湿或气温偏高 环境较难适应。
湿热质饮食
方凹陷处。
常见体质的判定标准
7.血瘀质 (G型) ❖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
表现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
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 ❖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 发病倾向: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舌红少津,脉细数。 ❖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阴虚质饮食
❖ 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 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性 温燥烈之品。
❖ 食疗方:莲子百合煲瘦肉一一莲子(去芯) 15克,百合20克,猪瘦肉100克,盐适量。 制作:用莲子(去芯)、百合、猪瘦肉,加 水适量同煲,肉熟烂后用盐调味食用。本汤 具有清心润肺、益气荞麦(含致敏物质 荞麦荧光素)、蚕豆等。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
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
(二)体质九分—九种体质类型及其特征
1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
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 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 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阴阳分类法和五行分类法。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阴阳平和质:
特征:身体强壮,肥瘦适度,面色与肤色随 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 朗、随和,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舌红润,脉象 缓匀有神;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 敏捷,工作潜力大,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
力较强
2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疲乏,气短,自汗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
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较慢 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5
(二)体质的要素: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生长发育迟速;感觉运动敏钝 生殖机能旺衰;抗病能力强弱
(二)体质的要素:
6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感觉、 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等的总称, 属于中医学神的范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习题集

一、选择题 (一)A 型题1. 1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 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 )A .体表形态B .体格C .体型D .体姿E .性征 2.体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差异是( )A .皮肤之厚薄B .肤色C .腠理之坚松D .形体之肥瘦E .身高3.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 )A .体型B .体重C .体姿D .身高E .性征4.体质是指人体的( )A .身体素质B .心理素质 。

身心特性 D .遗传特质E .形态结构5.奠定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的古代医籍为( )A .《伤寒杂病论》B .《妇人良方》C .《景岳全书》D .《内经》E .《千金要方》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 )A .可变性B .连续性C .复杂性D .普遍性E .稳定性 7.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 )A .可变性B .稳定性C .全面性D .普遍性E .复杂性 8.健康之人应为( )A .偏阳质B .偏阴质C .阴阳平和质D .肥胖质E .瘦小质 9.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 )A .火旺体质B .痰湿体质 。

心气虚体质 D .脾气虚体质 E .肝郁体质 10.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 )A .阴阳平和质B .偏阴质C .偏阳质D .肝郁质E .阳虚质11.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为( )A .阴阳平和质B .偏阴质C .偏阳质D .阴虚质E .气虚质12.以下除哪项外,都是小儿的体质特点( )A .脏腑娇嫩B .形气未充 D .易寒易热 E .代谢缓慢13.以下除哪项外,都是老人的体质特点( )A .精气神渐衰B .脏腑功能减退 D .气血郁滞 E .阴阳失调14.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 )A .寒化B .热化C .燥化D .湿化E .火化 15.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 )A .寒化B .实化C .虚化D .湿化E .燥化16.某人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饮食无偏嗜,二便通调,面色红润,性格开朗随和, 精力充沛,举动灵活,睡眠良好。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

中医根底理论体质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1.体质的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根底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2.体质的构成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

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根底。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3)心理状态的差异性。

3.体质的特点(1)先天遗传性:决定体质形成和开展的根底。

(2)差异多样性:是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问题。

(3)形神一体性:“形神合一”是中医学体质概念的根本特征之一。

(4)群类趋同性:同一种族或聚居在同一地域的人,因为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同,遗传背景和生存环境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从而使人群的体质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特点,形成了地域人群的不同体质特征,使特定人群的体质呈现类似的特征。

(5)相对稳定性:个体禀承于父母的遗传信息,使其在生命过程中遵循某种既定的内在规律,呈现出与亲代类似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在生命过程某个阶段的体质状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动态可变性: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后天各种环境因素、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年龄变化、疾病损害、针药治疗等,又使得体质具有可变性。

(7)连续可测性。

(8)后天可调性。

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根底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1)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脏腑经络的盛衰偏倾决定体质的差异。

个体体质的差异必然以脏腑为中心,反映出构成身体诸要素的某些或全部的素质特征。

(2)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根底,其中精的多少优劣是体质差异的根本。

2.影响体质的因素(1)先天禀赋(2)年龄因素(3)性别差异(4)饮食因素(5)劳逸所伤(6)情志因素(7)地理因素(8)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1.体质与发病人体的体质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体质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体质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体质的基本概念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把经络学说讲完了,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当中,关于人体结构学的理论。

体质学说我们今天讲第五章体质。

首先说一说这一章的目的要求:一、要掌握体质的概念和正常体质的分类;二、掌握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三、了解体质的形成因素。

体质的概念下面讲第一节体质的概念。

在没讲体质的概念之前,简要地把体质学说大致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就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体质学说。

历代医家关于体质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都做出了不少的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医理论的体质学说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长期以来,关于中医体质学说,只是在具体的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在疾病和治疗过程中能够体现出来。

而作为完整的学说,是在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才逐渐地形成这门学说,这也是《中医基础理论》当中一个新型学科。

近年来,又应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它进行了研究。

我们这一章仅仅是简要地介绍一下体质学说有关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体质的含义。

关于体质的含义,就现代的研究成果而言,表述的方法并不完全一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定义的方法,对体质进行了定义。

我们在这里,对体质做这样的定义。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记这个定义的要素,关键词是固有特性,体质是固有特性。

什么样的固有特性呢?是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表现为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稳定”这两个字要注意,它不是一般的固有特性,是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1)强调它的形成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2)具体表现的形式是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在这几个方面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换句话说,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的个性特征。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质Biblioteka 征。(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 来说,疾病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如大 病、久病之后,常使体质虚弱;而某些慢性疾病 (如慢性肾炎等)迁延日久,患者的体质易表现 出一定的特异性。而感染邪气,罹患某些疾病 (如麻疹等)之后,还会使机体具有相应的免疫 力,使患者终生不再罹患此病。
内伤病的发生也与体质密切相关。个体体质的特殊 状态或缺陷是内伤情志病变发生的关键性因素。
(三)解释病理变化
1、体质因素决定病机的从化 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从化的一般规
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相对亢奋,受 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机能活动相对 不足,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 邪从燥化;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
④ 50岁上下的妇女和55~60岁左右的男子进入了更 年期,因天癸渐竭,精血衰减,体质也发生显著变化。
⑤ 更年期以后的老年阶段,男女体质渐虚,多以 虚为主,兼夹痰瘀。
儿童的体质特点
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 心热与火同肝论,娇肺易伤不易愈。
——明·万全《育婴秘诀》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体质学说既是养生防病的理论支撑, 又是个性化诊疗的理论基础。中医讲的 “因人制宜”,就是强调在诊治疾病时因 个人的体质差异而做相应的调整。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 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 能、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体质通过人体形态、机能的差异性表现出来,在 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差异; 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和易罹性, 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39
• 特征表现: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或精神紧张、焦虑不 安,经常多愁善感,感情较为脆弱,容易感到害怕或易受惊 吓,胁肋部或乳房常胀痛,有时会无缘无故叹气,咽喉部常 有异物感,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临床舌脉 诊察常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力差
37
• 特征表现:面部或鼻部常有油腻感或者油光发亮,脸上容易 生痤疮或皮肤容易生疮疖,常感到口苦或嘴里有异味,小便 时常觉尿道有发热感,尿色偏深,大便常黏滞不爽,有解不 尽的感觉,女性常见带下色黄,男性常出现阴囊潮湿
• 发病倾向:易患痤疮、黄疸、热淋等病。临床舌脉诊察常见 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18
• 生活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其水土性质、气候特点以及 人们的生活习俗也有所不同,这些因素常常影响着人的体 质,最终导致人的体质出现地区性的差异。社会环境同样 也会对人体体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19
20
一、体质与年龄 二、体质与性别
21
• 小儿体质 • 青年体质 • 中年体质 • 更年期体质 • 老年体质
44
正气不足是发生疾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发生的 外在条件。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体 质正是正气盛衰偏颇的反映。一般而言,体质强壮者,正 气旺盛,抗病力强,邪气难以侵入致病;体质虚弱者,正 气虚弱,抵抗力差,邪气易于乘虚侵入而发病
45
体质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即影响着病机。病人因 体质不同,即使感受相同的病邪,却往往发生不同的病理 变化。如同为感受风寒之邪,阳热体质者多从阳化热,而 阴寒体质者则易从阴化寒。又如同感湿邪,阳盛之体易从 阳化热而成湿热证,阳虚之体易从阴化寒而成寒湿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中医的体质理论及应用不论何种社会,也不论何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人的体质都是社会最为基础的物质因素。

一个民族体质的强弱与国家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一个民族的体质水平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群体体质水平的发展又会有力地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因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故体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人材的竞争。

人的素质不仅仅是以知识为标志,而应是知识、道德、体质的结合体。

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者全都具备.才是完全的健康,体质是健康的基础。

体质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身和研究自身的——门学科。

是综合了生物学,人类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主要成就形成的,研究体质的起源、发展和变异的学科:医学体质学是研究体质与健康、疾病关系的学科,即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关系的学科: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为疾病的预防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重视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体质学的知识:早在《内经》中,对体质的形成、分类以及体质与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的关系就有极为详细的论述。

其后,历代医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内经》关于发生体质学、年龄体质学、性别体质学、病理体质学及治疗体质学的理论,形成了中医学的体质学说,并对养生防病和辨证论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学科。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对中医学理论整理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展开和深人,中医体质学就应运而生了。

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含义体质,又称禀赋、禀质、气禀、形质、气质等,即人体的质量。

体质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换句话说,体质是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

这一定义,首先强调了人体体质的形成是基于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两个基本方面的。

其次,也反映了中医学关于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说明了人体体质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

第三,它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

形神合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是中医学的生命观。

形,即形体;神,即生命机能。

神生于形,形主宰于神,神依附于形,神明则形安。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就是指形与神是人体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

形体健壮则精神旺盛,生命活动正常;形体衰弱则精神衰弱,生命活动异常;形体衰亡,生命便告终结。

所以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类经·脏象类》)。

基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体质既包括身体要素,又包括心理要素,并且二者高度统一。

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表现出其特有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良好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并保证其相对稳定。

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体现出来。

体质的固有特性或特征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人的体质特点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中。

先天禀赋是人体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体质的发展与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后天因素的影响。

(二)体质与素质、气质、性格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反映:人体机能在肌肉工作中反映出来的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等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在体质学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人的体质好坏的主要方面之一,它与人的体型、体格、机能、神经和心理等均有密切关系。

所谓运动能力,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肉(即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的协调性:一般来说,运动能力强的人身体素质也好;反之,身体素质好的人,运动能力也比较容易提高。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气质,在现代心理学中为人的心理特征之一,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外在表现的隐显和动作的灵敏迟钝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是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如知觉的快慢、思维的灵活程度)、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稳定性(如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指向性(如内倾、外倾)等。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遗传有关,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影响下所形成的。

气质只能使人的个性具有一定的个性企图,而不能决定其个性特征的内容。

中医学中的“气质”,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气一元论。

“人由气生,形以气充”,“人生气禀不齐”,所以人的品行、道德也各不相同。

气质,又称为气禀、气性、禀性等。

气与心、性相关。

所以,中医学所说的气质,是指个体出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生理的成熟发展起来的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态度、智慧等,其含义比现代心理学中的“气质”,广而且深。

现代心理学中的“气质”,实际上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中习惯化了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如骄傲、谦虚、勤劳、懒惰、勇敢、怯懦等,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质和性格都具有其相应的生理学基础。

体质与气质、性格分别是生理与心理两方面不同的概念;如同物质与运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一样,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中医学总是从体质与气质的关系中,去探讨体质或气质问题,将体质与气质一并讨论。

因此,中医体质学所说的体质和气质,与西方体质学和心理学所说的体质和气质,其含义不尽相同,这也正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反映。

(三)体质与形态、体格、体型人体形态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在体质研究中,人体形态主要是指涉及人体测量和观察的内容,包括人体各部大小、人体重量、性征、骨骼、体形及体姿等。

人体形态与人体的体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体的形态结构是人体心理、生理功能及一切行为的基础。

换句话说,人体的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基础。

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

一般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身长、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皮肤和皮下软组织等情况来判断,为反映体质的标志之一。

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为衡量人的体格和身体大小的重要指标。

体型与人的心理因素和健康状况等有一定的联系。

体姿,又名体态,是指人体各部在空间的位置,它反映身体各部组织器官的隶属关系,也是衡量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

二、体质的标志(一)体质的标志“体质”所包含的内容,或者说,当需要评价一个人的体质水平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1.身体的发育水平,包括体格、体型、营养状况和身体成分等方面;2.身体的功能水平,包括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等;3.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乎,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协调性,还有走、跑、跳、投、攀越等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4.心理的发育水平,包括智力、情感、行为、感知觉、个性、性格、意志等方面;5.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种生活紧张事件的适应能力,对疾病和其他损害健康的因素的抵抗和调控能力等。

理想体质,是指人体具有的良好质量,它是在充分发挥遗传潜力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积极培育,使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智力以及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相对良好的状态。

理想体质具有明显的人群与个体差异(例如种族、地域、性别、年龄、职业等)。

理想体质的主要标志是:1.身体健康,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完整而协调;2.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姿正确;3.心血管、呼吸与运动系统具有良好的功能;4.有较强的运动与劳动等身体活动能力;5.心理发育健全,情绪乐观,意志坚强,有较强的抗干扰、抗不良刺激的能力;6.对自然、社会和精神心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健康的具体标志“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形为阴,神为阳。

机体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阴阳平衡,形与神的相对平衡是健康的标志。

要保持强健的体魄,必须使形神统一。

因此,中医学常常将理想体质的标志融于健康的标志之中。

健康的具体标志如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1.生理健康的标志:形体壮实,眼睛有神,面色红润,呼吸微徐,牙齿紧固,腰腿灵便,声音洪亮,须发润泽,双耳聪敏,脉象缓匀,二便正常。

2,心理健康标志:精神旺盛,七情和调,记忆良好。

这是中医学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生命观、健康观的具体体现。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提出了衡量人体健康的具体标志: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6.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9.头发光泽,无屑;10.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这种健康标志反映了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第二节体质的形成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关系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并与性别、年龄、地理等因素有关。

一、先天因素(一)先天因素的含义先天因素,又称禀赋,是指小儿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特征。

中医学所说的先天因素,既包括父母双方所赋予的遗传性,又包括子代在母体内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状态,以及母体在此期间所给予的种种影响。

同时,父方的元气盛衰、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精神因素等都直接影响着“父精”的质量,从而也会影响到子代禀赋的强弱。

现代遗传学认为,遗传是生物按照亲代所经过的发育途径和方式,产生与亲代相似后代的过程,是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

在人类是通过生殖细胞的物质与信息的传递,将亲代的个体体质特征传给子代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