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校本课程纲要
篆刻教学大纲
篆刻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将向学生介绍篆刻的基本知识。
从基础知识开始,包括篆刻的历史、材料、工具、技巧和流派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将以实践为主,通过研究田英章、吴作人等有代表性的篆刻家的作品,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篆刻艺术,并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篆刻技巧。
教学目标1. 了解篆刻的历史和流派,培养对篆刻艺术的兴趣。
2. 掌握篆刻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并能够正确使用。
3. 研究篆刻的基本技巧,包括构图、用刀等。
4. 通过研究经典作品,掌握篆刻艺术的审美标准,培养对篆刻作品的欣赏能力。
5. 通过实践,掌握得的篆刻技巧,创作出符合一定艺术要求的篆刻作品。
教学内容1. 篆刻的历史和流派:介绍篆刻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及流派。
2. 篆刻材料和工具:讲解篆刻所需的材料和工具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3. 篆刻基本技巧:包括构图、用刀等篆刻技巧的基本方法和训练。
4. 篆刻经典作品分析:通过研究田英章、吴作人等有代表性的篆刻家的作品,分析篆刻技法和艺术特色。
5. 篆刻实践:通过实践训练,完成一定等级的篆刻作品。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篆刻的基本知识。
2. 示范法:老师进行篆刻过程中的演示,学生跟随,了解篆刻技巧和方法。
3. 实践训练: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篆刻实践训练,提高篆刻技巧和创作能力。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篆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评价方式1. 考核方式:期末作品展示及口头答辩。
2. 评分标准:作品的创作难度、技巧难度、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篆刻艺术兴趣,提高篆刻创作技巧和艺术涵养水平,为有志于篆刻或美术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实践锻炼机会,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校本课程篆刻开发方案
中小学校本课程《篆刻》开发方案为全面落实课程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化学校特色,我校在切实执行新课程标准的同时,结合学校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参与课程创新,为专长学生开设《篆刻》课程。
此课程已经开始起步。
本着为学生发展负责,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课程资源的态度,我校制定校本课程方案如下:一、专题研究的目标:(一)课程目标1、进一步实验和验证校本课程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应性。
2、努力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
3、强化办学特色。
(二)学生目标1、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以美益智。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三)教师目标1、培养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意识。
2、激发学生的教育潜能,积极参加学校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
3、鼓励教师在科研中求发展,在科研中求创新、在科研中求成长。
4、发挥教师在教科研及教学中的主人翁精神。
二、专题研究遵循的原则1、兴趣性原则。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学生的需求,突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每学期的开学初对学生进行调查,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以此作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依据。
2、综合性、合作性原则。
新课程强调课程整合,课程的综合性育人功能,因此学校校本课程在综合和了文学、艺术、等学科后,综合分析、筛选后形成了.我校篆刻课的新模式。
3实践性原则。
新一轮课程改革注重改变以前学科偏重书本知识、结论性知识的现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形成,重视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我们开发和实验的课程正好实现这一理念,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4、灵活性原则。
克服传统课程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限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5、创新性原则。
校本课程篆刻教学设计(完整资料)
第一课中国篆刻史一、教材分析篆刻简单的说就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我觉的篆刻模块在高中开设是最有特色的一个模块,作为一种美术形式来说,书法、篆刻本身就是中国最独有的美术形式,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二、教学目标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我国篆刻的起源和历史,使受到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与难点中国篆刻的历史四、讲授新课(一)组织学生按照指定位置入坐,课堂秩序安定后,教师提出印章篆刻课程的要求和规定,诠释学习评价表。
1.进入教室后未经老师同意,操作台上的物品不能擅自动用。
2.上课时未经老师同意,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座位。
3.教室内不得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保持操作场地清洁整齐。
4.爱护工具以及材料,工具使用要规范,课中所用的刀具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得玩耍刀具,更不得把刀尖指向他人。
5.下课后要把自己的操作台收拾干净,把工具和材料放回原来位置,不得随意乱动。
6.离开教室前要清理个人所用的工具及材料,工具放回原来位置,并把自己的操作台几周边场地打扫干净,关好门窗。
(二)导入新课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三)发展历史殷商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
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
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战国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
(四)、结束语清初至中叶,丁敬、黄易等人摆脱徽派影响,从汉印再出发,开创浙派,这两大流派主掌了整个印坛。
稍后,邓石如精于书法,特别是篆文隶书,结合书与印,所谓《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不再囿于古印,有了新的面貌,这一风格延续到目前影响极为深远。
清末民初,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各有风貌。
五、联系实际课下继续搜集有关中国篆刻史的资料六、拓展与提高第二课篆刻分类教学目标了解印章的类型、用途、工具材料等方面的知识;教学重点、难点篆刻分类教学方法1.研究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结合;2.过程与方法结合;3.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课堂内外互动结合。
《篆刻蒙学》课程纲要
《篆刻蒙学》课程纲要(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于庄子小学杨玉龙)课程名称《篆刻蒙学》适用年级三至六年级总课时20 课程类型传统技艺培养课程简介(200字内)学校在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民族文化教育,在“研籍明理勒石立行”特色办学思想熏陶下,“篆刻”就是我校艺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特色项目。
2003年10月,在学校领导的扶持下,成立了学校篆刻兴趣小组——“籍石印馆”。
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元化活动的开展,做大做强篆刻特色项目,现已把篆刻课程纳入课表,并使用由学校教师自行编写的区本教材《篆刻蒙学》。
我们坚持把篆刻项目的培训活动、展示活动、社会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相整合,主要从“篆刻拓展课、篆刻小团队活动、课外社会活动”三条途径来达成。
篆刻项目成为我校艺术特色工作中的“品牌产品”。
为推动学校篆刻特色项目的发展,学校建立了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实施运作机制与策略,学校篆刻特色项目的开展已彰显成效。
背景分析(500字内)在学校书法、篆刻社团的基础上,筹建了籍石印馆。
把读书和篆刻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学生和谐发展的尝试,以促进知识教学和学生人文传承、学科教育与文化熏陶的协调,充分提升学生认识水平和境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形成了上下级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相处的学校人文环境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各项教育行动有机结合的素质教育新格局,初步形成学校的办学风格。
并在继承传统篆刻艺术的基础上,在篆刻技法、材质、教学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篆刻特色教学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教材可参考,而现在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我们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篆刻蒙学》一书,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授课。
课程目标1、通过篆刻课程研发,使我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得到优化,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2、通过篆刻课程研发,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同时具备优良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从而健康和谐地发展。
《篆刻》课程教学大纲
《篆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玺印、篆刻发展与流变的历史过程;了解不同时期的玺印特点及主要篆刻家的艺术观点与风格特征。
2.了解古代篆刻基本理论和篆刻基本技法;掌握篆刻的基本刀法技法,对汉铸印的渡稿临摹训练达到运刀稳定与准确,兼及凿印的表现能力;对方寸之间字形、章法的把握能力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程学习,提升篆刻分析、解读、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篆刻教程》
2.主要教参书:
(1)《篆刻学》
(2)《印学史》
(3)《历代印风系列》(4)《增订汉印文字征》。
小学(篆刻)校本课程教材
篆刻(试用)本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目录】第一章:中国篆刻史1、中国篆刻史2、篆刻分类3、篆刻欣赏第二章:篆刻入门4、了解篆刻5、什么时候学习篆刻6、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7、篆刻规则第三章:如何篆刻8、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9、篆刻分几个步骤10、篆刻技法第四章:篆刻误区11、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卷首语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在设计课程编排形式上,让学生从欣赏到实践操作,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知识得到增长,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的幸福,同时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教材的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 1、中国篆刻史。
2、篆刻入门。
3、如何篆刻。
4、篆刻误区。
计划建立活动教学体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动手的能力。
以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将此学科延续下去。
现阶段的教材仅是一个雏形,很不完善,恳请各位领导、广大师生、家长给予指正,以便修订。
第一章:篆刻艺术第一课中国篆刻史1、殷商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
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
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2、战国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
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
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
篆刻校本课程纲要
篆刻校本课程纲要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篆刻校本纲要一、基本项目:1、课程名称:2、开发教师:3、教学材料:4、课程类型:5、授课时间:6、授课对象:7、学制:8、授课地点:二、具体项目:(一)课程背景:篆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的传统艺术。
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特别要求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通过篆刻教学实践,创建一种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了解篆刻的历史、学会欣赏篆刻艺术、力求篆刻艺术入门。
这对传承篆刻文化,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益处。
因此,本学年度我校开发了《篆刻》这一校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1、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勇于实践和乐于探究的精神,激发起一种强烈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在篆刻的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能力。
2、初步理解篆刻的重要原理,如章法和篆法;初步掌握主要的技能。
如,基本刀法和章法等。
3、初步养成对篆刻的关注兴趣,提高篆刻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体现学校美术教育的特色性,加速开发和利用更广泛的校本课程。
(三)、课程内容安排:1、篆刻内容:初中生校本课程《篆刻》的教学内容与一般的成人篆刻是有区别的。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教学内容体现出趣味性、基础性和普及性特征。
因此,教学内容主要设定在识印欣赏与工具材料、刻印过程与方法、刻印技巧、刻印要领、有关篆刻的人文故事等五个方面。
各有侧重,既注重普及性知识技能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各层次教育的较好衔接,又注重差异教学,侧重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篆刻课程对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的目标要求分为两个层次,认知目标分为知道、领会;技能目标分为学会、初步掌握。
本课程重在发展学生对篆刻艺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达到传承拓展篆刻艺术的目的,并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教学内容体现出趣味性、基础性和普及性特征。
校本课程篆刻教学设计(完整资料)
第一课中国篆刻史一、教材分析篆刻简单的说就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我觉的篆刻模块在高中开设是最有特色的一个模块,作为一种美术形式来说,书法、篆刻本身就是中国最独有的美术形式,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二、教学目标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我国篆刻的起源和历史,使受到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与难点中国篆刻的历史四、讲授新课(一)组织学生按照指定位置入坐,课堂秩序安定后,教师提出印章篆刻课程的要求和规定,诠释学习评价表。
1.进入教室后未经老师同意,操作台上的物品不能擅自动用。
2.上课时未经老师同意,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座位。
3.教室内不得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保持操作场地清洁整齐。
4.爱护工具以及材料,工具使用要规范,课中所用的刀具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得玩耍刀具,更不得把刀尖指向他人。
5.下课后要把自己的操作台收拾干净,把工具和材料放回原来位置,不得随意乱动。
6.离开教室前要清理个人所用的工具及材料,工具放回原来位置,并把自己的操作台几周边场地打扫干净,关好门窗。
(二)导入新课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三)发展历史殷商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
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
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战国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
(四)、结束语清初至中叶,丁敬、黄易等人摆脱徽派影响,从汉印再出发,开创浙派,这两大流派主掌了整个印坛。
稍后,邓石如精于书法,特别是篆文隶书,结合书与印,所谓《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不再囿于古印,有了新的面貌,这一风格延续到目前影响极为深远。
清末民初,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各有风貌。
五、联系实际课下继续搜集有关中国篆刻史的资料六、拓展与提高第二课篆刻分类教学目标了解印章的类型、用途、工具材料等方面的知识;教学重点、难点篆刻分类教学方法1.研究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结合;2.过程与方法结合;3.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课堂内外互动结合。
篆刻校本课实施方案
篆刻校本课实施方案一、课程背景。
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书法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篆刻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校本课程中,篆刻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篆刻的基本知识,包括篆刻的起源、发展历程、技法等内容。
2. 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定难度的篆刻作品。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交流和理解。
三、课程内容。
1. 理论学习,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篆刻的历史、发展和技法知识。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篆刻实践,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篆刻的乐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作品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让他们在展示中学会欣赏和倾听他人的作品,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方法。
1. 听讲教学,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篆刻的相关知识。
2. 示范操作,老师进行篆刻的实际操作示范,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篆刻的技法。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篆刻实践,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篆刻的乐趣。
4. 作品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让他们在展示中学会欣赏和倾听他人的作品。
五、评价方式。
1. 考试评价,通过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篆刻作品进行评价,包括技法、创意和表现力等方面。
3.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六、课程实施。
1. 教学时间,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篆刻课程的教学。
2. 教学环境,在艺术教室或者篆刻工作室进行实践操作和作品展示。
3. 教学资源,准备好篆刻工具、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4. 教学团队,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包括艺术老师、篆刻专家等,共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篆刻2》教学大纲
《篆刻2》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102005学时:40学分:2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程面向对象:书法学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英文名称:Seal Cutting(2)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流派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其刀法、字法、章法规范等。
目的: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审美、鉴赏能力,并通过大量的临摹、仿作和创作训练,提高专业素质,培养专业兴趣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内容包括:(1)流派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其刀法、字法、章法规范等。
(2)技能训练,包括对流派印的临摹与创作等。
基本要求:掌握篆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尤其以流派印作为训练基础、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尽可能稳、准、狠地完成一系列用刀技巧。
课程的难点与重点:1.学会正确的用刀方法,掌握学院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相应的对比、夸张训练。
3.结合学生的个性气质,掌握一定的表现手法,注重个性发展。
三、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1.贯彻科学性、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讲课与作业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高强度的临摹训练及适当的仿作、创作训练。
2.授课融讲课、示范、个别指导、点评及学生互评于一体,做到生动、活泼、直观、有效。
3.以流派印作为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专业素质。
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1.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刀能力,强调技巧的准确性和熟练性,达到一定的创作能力。
2.建立学生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3.注重学生的个性的培养,允许不同风格的探讨、研究。
五、学时分配总学时40 学时,其中理论8 学时,实践32 学时,分配如下:六、与各课程的联系与“中国书法史”、“篆书”、“古文字”等课程相关联,这些课程是本门课程的基础及补充。
七、考核方式期末专业技能测试。
期末总成绩=平时作业×40%+期末考试×60%八、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参考书:《十钟山房印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九、说明1.课堂教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布置临摹、仿作和创作等作业2.授课以个别辅导为主,结合集中讲评执笔人:张泓审核人:刘小华教学院长:刘小华院长:邱振中。
《篆 刻》课程教学大纲
《篆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篆刻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美术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践学时:16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篆刻相关知识的讲解示范,使学生初步懂得治印的基本技法和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了解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同时要求学生掌握篆刻临摹的基本章法、刀法,并尝试创作出自己的篆刻作品。
二、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基本掌握篆刻临摹的基本章法、刀法,并尝试创作出自己的篆刻作品。
三、先修课程国画基础四、课程教学重、难点篆刻艺术的章法设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基础,根据不同的文字设计出艺术美的篆刻图文。
重点篆刻刀法的具体操作难点是如何能创作出自己的篆刻作品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采用大量的图片及影像资料对篆刻的具体艺术形式进行解析。
技法讲授与技法演示相结合,录像资料和教师讲解相结合,刀法与篆法相结合。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篆刻基本知识(8课时)1.教学内容(1)篆刻艺术发展史简述(2)篆刻刀法、字法、章法规范等2.重、难点提示重点:篆书的临摹学习难点:方寸间的字体变化及布局第二章篆刻技法(8课时)1.教学内容(1)篆刻步骤1设计印稿2 磨平石面3印稿上石4执刀刻印5整体调整(2)篆刻刀法1执刀(执刀握刀抵刀)2刀法(切刀冲刀)(3)篆刻临摹方法1朱文印的临摹2白文印的临摹2.重、难点提示重点:篆刻刀法的具体操作难点:是如何能创作出自己的篆刻作品七、实践教学内容实践项目:篆刻技法(16学时)(1)项目类别:必做þ选做□(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þ(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1)篆刻步骤1设计印稿2 磨平石面3印稿上石4执刀刻印九、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考查成绩十、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篆刻五十讲》,吴颐人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2]《篆刻入门套装4册》,孔云白、潘天寿、邓散木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3]《中国篆刻字典》,倪文东、郭方宏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4]《篆刻常用反字字典》,刘江主编,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5]《篆刻艺术》,刘江编,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年。
篆刻入门
“篆刻入门”课程纲要一、基本项目课程名称:篆刻入门主讲教师:王洪真/浙师大芙蓉印社教学材料:自编课程类型:知识拓展类授课时间:每周两课时;共18课时授课对象:高一至高三年级学生二、课程目标1、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知识;2、让更多人了解篆刻,揭开篆刻在一些人心中的神秘面纱;3、为喜欢篆刻的朋友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和进步平台,让更多人学习篆刻,喜欢篆刻,投身到篆刻工艺中去;4、宣传印章钤盖章法技法,规范印章使用,促进书法绘画等当中印章的更加精准的使用;5、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培养健康审美的情操。
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共安排18课时,共计八讲,每讲两课时,最后两课时作为自主创作以及测验。
第一讲:篆刻材料用品、篆刻历史、流派、名家等1.使对篆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大致的认知,使学生对即将从事之事有一个初步印象;2.第一节课没有准备工具,因此以理论为主,但不会讲此时如何捉刀;3.阐释工具之于技艺的关系,并在介绍工具同时稍微提带一下内容,让学生更具条理性,激起兴趣,能促进自主研讨更好。
第二讲:篆书1.了解并能自己慢慢摸索临习篆书《峄山碑》,了解篆刻所用文字;2.对篆书书法方面有认识,并能知道书法和篆刻当中篆书是有差异的;3.开阔学生视野,了解除篆刻以外的一些传统文化经典。
第三讲:入门拓印1.知道多种拓印方法;2.基本能够掌握至少一种拓印上石方法;3.基本能够使用工具书来查找文字、印稿,能使用一些旧本工具书。
第四讲:奏刀之冲刀1.掌握冲刀基本方法;2.能够利用冲刀法刻出一些印章。
第五讲:奏刀之切刀1.掌握切刀基本方法;2.能够比较规范使用切刀。
第六讲:章法布局、印章类别1.了解印章印面章法分间布白的规律;2.了解印章基本类别(就形制而言,非名称,名称后置于第八讲,与入印同讲);3.对冲刀切刀混合使用基本能够操控。
第七讲:汉印临摹1.了解汉印在篆刻史上的地位、汉印形制;2.为规范学习篆刻打铺垫,不至于让学生学治印走弯路;3.实例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篆刻校本课程纲要(总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篆刻校本纲要
一、基本项目:
1、课程名称:
2、开发教师:
3、教学材料:
4、课程类型:
5、授课时间:
6、授课对象:
7、学制:
8、授课地点:
二、具体项目:
(一)课程背景:
篆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的传统艺术。
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特别要求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通过篆刻教学实践,创建一种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了解篆刻的历史、学会欣赏篆刻艺术、力求篆刻艺术入门。
这对传承篆刻文化,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益处。
因此,本学年度我校开发了《篆刻》这一校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
1、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勇于实践和乐于探究的精神,激发起一种强烈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在篆刻的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能力。
2、初步理解篆刻的重要原理,如章法和篆法;初步掌握主要的技能。
如,基本刀法和章法等。
3、初步养成对篆刻的关注兴趣,提高篆刻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体现学校美术教育的特色性,加速开发和利用更广泛的校本课程。
(三)、课程内容安排:
1、篆刻内容:初中生校本课程《篆刻》的教学内容与一般的成人篆刻是有区别的。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教学内容体现出趣味性、基础性和普及性特征。
因此,教学内容主要设定在识印欣赏与工具材料、刻印过程与方法、刻印技巧、刻印要领、有关篆刻的人文故事等五个方面。
各有侧重,既注重普及性知识技能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各层次教育的较好衔接,又注重差异教学,侧重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篆刻课程对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的目标要求分为两个层次,认知目标分为知道、领会;技能目标分为学会、初步掌握。
本课程重在发展学生对篆刻艺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达到传承拓展篆刻艺术的目的,并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教学内容体现出趣味性、基础性和普及性特征。
篆刻社团活动内容安排及进度:
(初级)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高级)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五)、课程评价(评议建议):
1、篆刻教学评价应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
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作业。
篆刻成绩考核应坚持平时考查为主,期末考查为辅。
可采用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或优、良、中、差等级制与评语相结合的方式;作业评价既要关注其篆刻用字规范和章法合理程度,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审美兴趣。
评定。
表现性评价:运用观察、记录、摄影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表现的信息和资料,对学生在参与篆刻学习与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展赛成绩等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要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成长记录评定:通过收集学生在篆刻学习全过程的研习记录、临创作业、他人评价等重要资料,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发展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