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强震的前震
地震前兆的六个现象(古人总结) 文档

地震前兆的六个现象(古人总结)1、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浑如墨汁,泥渣上浮,势必地震。
【井水突然翻滚其色浑黑】2、池沼之水,风吹成縠,荇藻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势必地震。
【池塘或大河里的水突然泡沫上涌】可能那时水里面的鱼也会窜出水面3、海面遇风,波浪高涌,奔腾汹渹,荇藻交萦,无端而泡沫上腾,有若煎茶之沸,是为地震之兆……若风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浇起,汹涌异常,势必地震。
【海水和第二种现像一样也是泡沫翻滚如开水一样沸腾】後面的我看着好像是海啸来临的前兆4、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势必地震。
【讲的天象半夜忽然明亮这种现像从来没见记载过可能是我读的书少吧反正老祖宗不会把没用的东西留下注意就是了】5、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
【一字长蛇的地震云这在震前很常见久不散去古人说的是黑云现在白云红云也一样】6、时值盛夏,酷热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袭人,肌为之栗,势必地震。
【盛夏突然转凉是指极端的天气这个都明白】作者还十分明确地说:“居民如遇此六兆,急宜趋避,以防不测之灾。
”地震前兆异象(现代版):(1)地下水异常由于地下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使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或者使地壳内部气体和某些物质随水溢出,而使地下水冒泡、发浑、变味。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天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2)动物异常震前一、二天牛、马赶不进圈乱蹦乱跳嘶叫不止烦躁不安饮食减少;一些猪羊不吃食烦躁不安乱跑乱窜;狗狂叫不止;鸡不进窝惊啼不止;鸭不下水;家兔乱蹦乱跳惊恐不安;鸽子在震前数天惊飞不回巢;密蜂一窝一窝地飞走;老鼠反应最灵敏在震前一天至数天老鼠突然跑光了有的叼着小老鼠搬家;有些冬眠的蛇爬出洞外上树;鱼惊慌乱跳游向岸边翻白肚等。
震前动物有预兆;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冬眠麻蛇早出洞;鱼儿惊慌水面跳。
地震前预兆总结

地震前预兆总结第一篇:地震前预兆总结根据大量震例和地震观测事实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是有前兆的。
地震前兆可分为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
微观前兆是用仪器所观测到的异常现象。
宏观前兆是指由人的感官直接觉察到的各种现象,也就是下面介绍的地震宏观异常。
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大量震例表明,井、泉水不合时冷的大幅度上涨下降;动物生活习性和行为的异常表现;地下深处突然传来隆隆巨响;晴朗夜空出现的与雷雨闪电不同的彩色光象:花草树木不合时冷开花结果等现象与地震有密切联系,我们称这些异常为地震宏观异常。
在地震多发带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等有中、长期地震预报背景地区,发动群众观察、收集宏观异常现象,捕捉地震前兆,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对于做好地震临震预报,减少伤亡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地下水异常大地震发生前,井、泉水位有上升下降、翻花、打旋、冒汽泡、翻砂、飘油花、发浑、变色、变味、升温、喷水柱等现象。
地震工作者和人民群众总结出了生活,形象地反映地震前地下水变化规律的歌谣:井水是个宝,前兆来的早。
无雨泉水浑,天早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汽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建立宏观网,异常快报告。
(2)动物异常:①穴居动物,如老鼠、蛇等。
它们在地震前的异常行为有:冬眠期间大量出洞;活动规律反常,成群结队,携幼搬迁;惊叫、惊慌,或呆痴不怕人,情绪烦燥等。
②水栖动物,如河中、水库、池中的鱼类青蛙等。
在地震前较为普遍的异常行为有:浮于水面、翻腾跳跃、打旋、昏迷不动、活动规律的突然改变等。
③地面动物,如:马、牛、猪、狗、猫等。
在震前的异常行为是:不进窝圈、闹圈、越栏外逃、不听主人使唤、异乎寻常的怪叫、惶恐不安、或萎糜不振、卧地不起等。
④飞行动物,如鸡、鸭、鹅、鸽子、鸟类和昆虫等。
它们的异常行为有:不符合常规的惊飞、惊叫、不进窝、不回巢。
或在笼子里乱飞乱撞,改变栖息方式可呆滞无神。
我国广大群众根据地震前动物异常反映编写了一首生动的歌谣: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谈谈强震的前震

谈谈强震的前震谈谈强震的前震嵇少丞-中国大陆地区每年平均发生145次4.0-4.9级地震、20次5.0-5.9级地震、3-4次6.0-6.9级地震。
平均每三年会发生两次7.0-7.9级地震。
这145次4.0-4.9级地震可以分成3类:(1)作为6.0-6.9级主震或7.0-7.9级主震的余震发生的,这部分地震所占比例较大。
例如,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7.9级主震之后到同年的8月5日,龙门山地区共发生4.0-4.9级余震211次,5.0-5.9级余震30次,6.0-6.9级8次。
由此可见,作为余震出现的4.0-5.9级地震很多,一次7.9级地震之后不到3个月时间内作为余震出现的4.0-5.9级地震相当于中国大陆平均1.5才有的同等级别的地震数。
这些余震极易识别,既然作为强震的余震,此时人已搬离不抗震的房屋,对余震也就无需刻意防范。
没有人会拿这些余震作为下一次强震的前震。
(2)发生在稳定地区(例如,扬子板块、加拿大地盾)和非活动断裂带地区的小地震,往往是些孤立的事件,是由浅部地壳局部应力与应变调整造成的。
这样的小地震,不可能是强震的前震,所以,也不需防范。
(3)强构造活动断裂带内的4.0-4.9级和5.0-5.9级地震,既可能是强震的前震(前震-主震-余震型,或群震型),也可能是局部的孤立事件(单发型地震)。
如果是后者,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问题是地震初发时,没有人知道地震序列的类型。
中国大陆有很多这样的强构造活动断裂带,例如: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断裂带、阿尔金与祁连山断裂带、鲜水河-小江断裂带、鄂尔多斯地块周边断陷系、张家口-渤海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天山断裂带、阿尔泰断裂带、郯庐断裂带。
特别是那些早该发生但近几百年或上千年来尚未发生强震的断裂段(地震空区),4.0-4.9级和5.0-5.9级的地震有可能就是强震的前震。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震之后几天或几个小时就会发生强震。
前震与主震之间的时间差可长可短,短的几分钟(这样的地震叫临震前震),长的达几十年。
地震前兆的判断与应对

地震前兆的判断与应对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如日本、中国四川等地,对地震前兆的判断和应对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从地震前兆的常见现象、科学方法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探讨地震前兆的判断与应对。
一、地震前兆的常见现象地震前兆是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一系列现象,它们可能是地震即将发生的预警信号。
地震前兆的常见现象有以下几种:1. 地面异常震动:在地震发生前,地面可能会出现异常震动,如小幅度的地面震颤、建筑物的轻微摇晃等。
2. 水井水位的异常变化:地震前,地下水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比如水井水位的上升或下降。
3. 畜禽行为异常:地震前,畜禽可能会表现出异常的行为,例如鸟类的大规模迁徙、家畜的奔跑不安等。
4. 異臭異味:地震前,地下的岩石和土壤会释放出一些气体,导致周围空气出现异味。
5. 断层活动:地震前,地震活动可能会导致地表的一些断层活动,如裂缝的形成、地表的隆起等。
这些地震前兆现象虽然不一定每次都会出现,但它们是地震预警的重要信息,科学的判断和应对可以提高地震事故的预防和减轻损失。
二、科学方法进行地震前兆的判断科学方法是判断地震前兆的重要依据,它可以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各种数据来预测地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科学方法:1. 地震台网数据的分析:地震台网可以记录地震活动的数据,包括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位置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判断地震的规模和可能发生的地点。
2. 地震地质勘探:地震地质勘探可以通过调查地下断层、活动带等地质现象,判断地震活动的可能性和趋势。
3. 地震仪器的监测:地震仪器可以监测地震前的地质变化和异常信号,如地面的震动、水位的变化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判断地震是否即将发生。
4. 地震学模型的建立:地震学模型是利用数学和物理原理建立的模型,可以模拟地震的发生和传播过程,通过对模型的运算和分析,可以预测地震的可能发生时间和规模。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一些动物会有异常反应,比如老鼠搬家、鸡鸣狗叫、蛇过道、猫跳架,海鱼翻跃,鸽子不飞,鸽哨声音沉闷。
2.震前地下水也会异常,比如突然干涸或突然喷水,井水水面或油面升降。
3.地震前,气象也会异常,比如震前闷热,阴雨或大雾。
二、地震常识1.地震的三个要素:震级、震源、震源深度。
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3.地震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来划分,一共分为了10级。
4.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才会形成微震,5级以下的地震只能形成弱震或微震。
5.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分为12级。
三、地震求生1.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碎石瓦砾可能会造成地面或天花板倒塌,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最安全的做法是躲在坚固的桌子下或床下。
2.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强大,如果住在高楼,千万不要使用电梯,而应该走楼梯,并且尽量贴近墙壁。
3.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烟雾,对人的危害比地震本身还要大,应该尽量远离建筑物,防止建筑物倒塌或火灾发生。
4.地震发生时,如果被埋,不要惊慌,保存体力,尽量寻找食物和水,以维持生命,等待救援。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并做好防范准备,*将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
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常由地震波传播而来。
地震波是一种高频声波,可以通过地震仪进行监测和记录。
地震的震源通常位于地下深处,而地震的震中可能在地下很深处,甚至可能在地球表面以下。
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是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关键因素。
地震的预测地震的预测是预防地震灾害的关键。
目前,地震的预测主要依赖于地震学家的研究和分析。
地震预测主要包括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分析、地下水位变化监测等方法,以及利用地震活动性分析、地质构造等因素进行综合预测。
地震的前兆现象

地震的前兆现象地震是地球自身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在地震发生之前,通常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前兆现象。
这些前兆现象可能表现在地壳变动、地磁场异常、动物行为变化等方面,可以通过一些科学手段进行观测和分析。
本文将针对地震的前兆现象展开讨论,并探讨其意义以及如何加以利用。
一、地壳变动地震前兆现象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地壳变动。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坚硬壳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处于地震的主要发生地点。
当地壳发生明显变动时,往往意味着地震可能的到来。
1. 地表裂缝:在地震前期,地表往往会出现开裂现象,形成明显的地表裂缝。
这是地壳变动的一种表象,也是地震即将发生的重要信号之一。
2. 岩层变形:地震前,地下岩石会因为地壳断裂、应力累积等原因而发生变形。
这种变形在地震研究中被称为应变,通过应变仪器可以对地下岩石的变化进行监测和记录。
3. 地表隆起或下陷:地震即将发生时,地表有时会出现隆起或下陷的现象。
这是地下岩石构造运动引起的结果,也是地震预警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地磁场异常地磁场是地球周围所形成的磁场,它受地球内部岩石的磁性和液态外核流动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在地震前,地磁场通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可以视为地震即将到来的预兆。
1. 地磁场强度变化:地震前地磁场的强度往往会有所变化,出现异常波动的情况。
这种异常波动可以通过地磁仪进行观测和记录,为地震的预测和预警提供了重要数据。
2. 地磁场方向变化:地震发生前,地磁场的方向有时会发生改变。
这种方向变化可以通过地磁仪器进行监测,并与地震活动进行关联分析,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一定的预警。
三、动物行为变化在地震即将来临时,一些动物会出现异常的行为变化。
这种现象常常成为人们观察和预测地震的重要参考。
1. 动物出现异常逃离行为:地震发生前,一些动物会表现出异常的逃离行为,如鱼类大规模迁移、禽鸟群集成串等。
这可能是动物对地下异常变化的直接反应,可以作为一种地震的前兆现象。
2. 动物表现异常焦躁不安:地震即将来临时,一些动物会表现出异常的焦躁不安:如狗狂吠、家禽不正常叫声等。
地震前兆有哪些现象?地震前兆顺口溜

地震前兆有哪些现象?地震前兆顺口溜地震前兆有哪些现象?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概括性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
地震的前兆1、前震:大地震前经常会有小震发生,多的可达几十至几百次。
2、大气异常:震前,特别是大震前,经常会发生一些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
如:狂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温度的骤然变化等。
3、出现地声:震前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会有声音从地下深处传来。
声音越大越沉闷,震级也越大。
这是大自然向人类万物发出的警报。
4、动物反应异常:兴奋型异常: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群迁等。
抑制型异常:行动迟缓、发呆发痴、不肯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等。
5、地光现象:震前常常伴有地光现象发生,有红、黄、蓝、白、紫等多种颜色。
形状不一,有的呈片状或球状,也有的象电火花一样。
地光一般时间很短,一闪而过,很难观察到。
6、水位异常:震前,地下水的水位往往会发生异常变化,有时甚至会喷出地面。
有时还会发生水质的变化,如变味、变色、出气泡等。
地震前兆顺口溜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地震的前兆表现

地震的前兆表现
地震的前兆表现有很多种,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前兆表现:
1. 地面变形:地震前可能会出现地面隆起、下陷、裂缝等现象。
2. 地表水和井水变化:地震前,地下水位可能会上升或下降,甚
至出现水井水量剧烈变化的情况。
3. 气象、大气变化:地震前通常会出现不正常的气象现象,如大
气中的电离层异常、天气突变等。
4. 动物行为异常:地震前一段时间,动物可能会表现出异常行为,如大量的鸟类迁徙、动物恐慌、鱼群异常活动等。
5. 岩石震动:地震前可能会有岩石震动的现象,这些震动在地质
仪器上有记录。
6. 震感:地震前可能会感觉到微弱的震颤或晃动,通常是较弱的
前震。
7. 电磁异常:地震前可能会出现电磁场异常变化,例如地震前的
电离层的电磁波干扰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地震前兆表现,并不能准确
预测地震的发生。
地震是一种复杂的地球物理现象,科学家们仍
在研究中,尚无法完全预测地震的发生。
因此,公众应保持关注
地震预警机构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强震的前震谈谈强震的前震嵇少丞-中国大陆地区每年平均发生145次4.0-4.9级地震、20次5.0-5.9级地震、3-4次6.0-6.9级地震。
平均每三年会发生两次7.0-7.9级地震。
这145次4.0-4.9级地震可以分成3类:(1)作为6.0-6.9级主震或7.0-7.9级主震的余震发生的,这部分地震所占比例较大。
例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7.9级主震之后到同年的8月5日,龙门山地区共发生4.0-4.9级余震211次,5.0-5.9级余震30次,6.0-6.9级8次。
由此可见,作为余震出现的4.0-5.9级地震很多,一次7.9级地震之后不到3个月时间内作为余震出现的4.0-5.9级地震相当于中国大陆平均1.5才有的同等级别的地震数。
这些余震极易识别,既然作为强震的余震,此时人已搬离不抗震的房屋,对余震也就无需刻意防范。
没有人会拿这些余震作为下一次强震的前震。
(2)发生在稳定地区(例如,扬子板块、加拿大地盾)和非活动断裂带地区的小地震,往往是些孤立的事件,是由浅部地壳局部应力与应变调整造成的。
这样的小地震,不可能是强震的前震,所以,也不需防范。
(3)强构造活动断裂带内的4.0-4.9级和5.0-5.9级地震,既可能是强震的前震(前震-主震-余震型,或群震型),也可能是局部的孤立事件(单发型地震)。
如果是后者,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问题是地震初发时,没有人知道地震序列的类型。
中国大陆有很多这样的强构造活动断裂带,例如: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断裂带、阿尔金与祁连山断裂带、鲜水河-小江断裂带、鄂尔多斯地块周边断陷系、张家口-渤海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天山断裂带、阿尔泰断裂带、郯庐断裂带。
特别是那些早该发生但近几百年或上千年来尚未发生强震的断裂段(地震空区),4.0-4.9级和5.0-5.9级的地震有可能就是强震的前震。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震之后几天或几个小时就会发生强震。
前震与主震之间的时间差可长可短,短的几分钟(这样的地震叫临震前震),长的达几十年。
例如,1303年9月17日山西洪洞8级地震,其前震6.5级,发生在1291年,两者相距12年。
所以,认为“前震之后,三天之内必有主震;若三天之内没有主震发生,就是孤立型地震,而非前震”是错误的。
人的生命仅有一次,生命不可重复再来,宁可百年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这就是我在前几天的博文中说“既然地震不可避免, 目前科技条件下地震又不能准确预报, 那么, 地震活动带上生活的人们, 还是警惕点为好”的原因。
我说的警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建筑的抗震设防,提高建筑质量,加固和维修不结实的房屋。
二是,知道地震来了怎么办,对于目前尚住在不抗震房屋里的居民,这方面的警惕尤为重要。
如果中国人都能住上抗强震房,这种警惕也可以不要。
如果严力多德没有在凌晨5点40分那次4.7级前震之后将900名师生到集中操场晨读,也就没有玉树县民族中学7.1级地震中的零死亡。
玉树县民族中学的事例说明“警惕”的重要性。
我相信,目前尚住在不抗震的房屋里老百姓,他们不是“特殊材料”制成的,而是有血、有肉、有骨头、有头脑的正常人,宁可千日防震, 不愿一次被砸在废墟里。
谁要不信这话,他可以带老婆、孩子到四川炉霍-道孚断裂带上买一套不抗震的房屋住上几十年,他若认为每个4.0-5.9级地震都是一次孤立事件的话,地震来时他与他的家人不要跑出屋子就是了。
提醒大家“警惕点”,并不是发出临震预报,在中国没有任何个人和单位可以发布地震预报,只要政府才有这个权利。
再说,预报地震必须预报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
一天没有学过地质、一篇地震研究文章没有发表过,连地震预报和地震预测都分不清的人,整天还要妄谈地震,不过是鹦鹉般重复美国或日本个别学者“地震不可预测”的观点而已,正常人做得出来?除非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嘴尖皮厚、无心、无肺、按照别人的程序执行的机器人。
在当今中国说某某某“预报地震”就好像当年陈源说鲁迅“拿俄国的卢布”,是要送他进大牢的。
既然如前所说,在目前科技条件下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三要素(地点、时间、震级)。
那么, 地震局该怎么“报”地震?能否把刚发生的有感地震的消息及时发到相关地区居民的手机上?通报一下:“xxx地方XXX时间发生XXX级地震,地震局善意提醒大家提高警惕”。
这不是地震预报,而是地震通报,居民收到信息后,怎么做由居民自己决定。
现行的做法是,一个地方一旦发生有感地震了,地震局专家马上出来说: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大家不要相信地震谣言。
这种做法是“捂盖子”。
有时候,上帝就是不给地震局面子,地震局专家的话刚讲完不久,破坏性地震就发生了。
这就是我在不久前的一篇博文中提及的“报地震”的意思,有的人对我的原意没有理解,将其误解成“地震预报”,这种人不了解中国地震的相关法律,地震预报必须同时预报地震的三要素,谁可以?没有人肯定可以。
要批评别人,可以,但要先弄懂别人的意思,不要太猴急。
理论上说,任何一条巨型断裂上,各分段的闭锁程度不同,低强度的闭锁会首先发生破裂,从而产生前震。
岩石力学实验也证明,岩石发生宏观破裂(主震)之前,会发生一系列微观破裂,特别在成分不均匀的岩石之中更是如此,随应变增加,微破裂长度增加,成网成带,最终形成贯通的宏观破裂。
具体的说,地震序列类型取决与断裂带的地下结构、岩性特征及其分布、成分与物理状态、流体压力及其分布、流行的变形机理等。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要我们深入地加以研究,就可以逐渐把问题搞清楚的。
世界上没有偶然,只有必然。
在不知如此之时,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感到偶然、不解;待到事情弄清楚了之后,惊呼"原来如此","不过如此",事情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了。
下面,我列出一些中国历史地震,说明许多强震的确是有前震的。
1604年12月29日(明万历三十二年) ,泉州发生8.0级地震, 震中位于(25.0oN,119.5oE),古城泉州及邻区遭受严重破坏。
据史料记载,“初八地震(前震),初九夜大震(主震),山石海水皆动”,泉州城内外楼房店铺全都倾倒。
受此次地震影响的地方还有厦门、金门、安海、同安、南安、丰州、惠安、莆田、平潭等。
1604年泉州地震具有下列特点:晚期前震较密集,余震持续时间长,主震后4年余还有余震发生,主震时伴有地声。
主震前三年余,有感地震就集中到莆田至漳州沿海地带,呈北东向条带分布,总长达200千米。
这些特征对于防范中国东南沿海泉州-汕头地震带上强震有一定的意义。
1902年8月22日上午11点发生的新疆阿图什8.2级大地震,震中(39.9oN, 76.1oE)位于喀拉翁库尔附近,地震造成3万多间房屋倒塌,死伤1万多人。
地震削掉托盖山南侧半个山头,崩落了30多万立方米的碎石堆积,最大岩块达1540立方米。
地震附近喷水冒砂高达7-8米,3-4人合围抱不过来粗大的胡杨树也摇得左右扫地。
主震前10年,前震活动增强;主震后,余震持续了24年,最先两年发生5.7-6.4级余震10次,1919-1926年这10年间发生4.5-6.7级余震12次。
1920年12月16日8.5级的海原地震,死亡人数达24万人。
在海原大地震发生前10个月,即1920年2月,在海原地震极震区的东端固原附近,发生一次4.7级前震。
在临震前30分钟,在海原地震极震区的中部盐池到打拉池一带又发生一次有感前震。
谁说大地震之前没有前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7.9级地震发生前几年,龙门山地区常发现小震,从2008年1月1日到5月12日上午,就发生过30多次小震,人们习以为常,以为5.12那天地震也和以前一样,摇几下就停了呢。
可惜这些小震,一直没有引起地震局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甚至作为地震谣言来辟。
1927年5月23日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隅的古浪8.0级地震,震中位于(37.7oN,102.6oE), 在武威南沈家窝铺附近,极震区最大烈度11度。
死伤约10万人。
主震之前,极震区常发生有感地震,当时住在武威的外国传教士在日记里写道,有感地震家常便饭,习以为常(和汶川地震之前多么想像!)。
最大的一次前震5.5级,发生在主震前55分钟。
这次5.5级前震让许多人惊逃户外,从而避过后来的主震,减少了人员伤亡。
公元1512年“五月云南地连震十三日,八月云南地大震”。
1668年7月25日镇江府、丹阳“戌时地震,先数日微震一次,是日震甚,山动摇,江河之水皆为鼓荡,停泊之舟多覆溺,城内外震裂墙屋无算”。
在强震发生前数月或数日存在前震现象。
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午夜陕西华县地震发生8.3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34.5oN,109.70oE)。
发震的是华山山前断裂,其走向70o、向南东倾70o,性质为左旋正断。
此次地震是在世界历史记载中最惨烈的一次,死亡人口高达83万。
陕、甘、宁、晋、豫5省101个县遭受了地震的破坏,总面积约28万平方千米。
极震区为西安市以东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朝邑至山西省永济县等,约2700平方千米。
震灾损失极其严重。
民房、官署、庙宇、书院荡为废墟, 即使较坚固的高大建筑物如城楼、宝塔和宫殿也全部倒塌。
地震造成华阴县城北大员村地裂数丈,水涌数尺。
黄河南岸的大庆关和蒲州河堤尽数崩塌。
震时正值隆冬,灾民冻死、饿死和次年的瘟疫大流行及震后其它次生灾害造成的死者无数可计。
地表出现大规模形变,如山崩、滑坡、地裂缝、地陷、地隆、喷水、冒砂等。
历史文献记载地震裂缝“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状,人有坠于穴而复出者。
有附于水穴之下,地复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
主震前几小时,曾发生过前震,住在西安的秦可大在《地震记》中记载:“是夜,予自梦中摇撼惊醒,身反复不能贴褥,闻近榻器具,若人推坠,屋瓦暴响”,在此之后才发生造成房屋倒塌的主震(《中国特大地震研究》)。
1303年9月17日山西洪洞8级地震,也有前震,分别发生在1291年(6.5级)和1302年(6级)。
1679年9月2日北京城东的三河-平谷8级地震之前也有前震,例如,1678年夏河北省龙关赵川5级地震、1665年4月16日通县西的6.5级地震。
1976年5月29日,云南西部龙陵县先后发生两次地震。
第一次发生在20时23分18秒,震级为7.3级,第二次发生在22时0分23秒,震级7.4级。
这次地震属于震群型地震。
余震活动额度高,强度大。
自5月29日至年底共记录到3级以上地震2477次,其中,4.7、5.9级19次,6.2级、7.3级及7.4级各一次。
这次地震使云南省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狻族自治州的9个县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所以,在第一次地震发生之后,逃出房屋避震是完全必要的。
再例如,1988年11月6日21时03分14.5秒在云南省澜沧地区的木戛河断裂发生了7.6级地震(22.83oN,99.71o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