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尔神话思维的研究
简谈卡西尔眼中的维科、赫尔德——卡西尔文化哲学方法论研究.doc

简谈卡西尔眼中的维科、赫尔德——卡西尔文化哲学方法论研究导读:卡西尔眼中的维科、赫尔德——卡西尔文化哲学方法论研究是一篇属于哲学和方法论的论文提纲要求,免费分享给每一位正在论文写作的学生们阅读参考。
何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卡西文化哲学的方法论是他的全部文化哲学思想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也是他创造文化哲学理论的基础.这方面,卡西继承了新康德主义的传统,三个层面上展开了研究:第一个层面是对现代物理学方法的研究第二个层面是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历史反思第三个层面是对启蒙哲学精神的探讨.其中,第三个层面是卡西文化哲学方法论研究的目的.据此,文章以卡西第三个层面的思想为重心,以他对维科和赫德文化哲学方法的评价为主线,分析文化哲学思维方式的本质及其逻辑结构,指出文化哲学的本质于发现和建构历史理性,论述研究卡西的文化哲学方法论对于我们深化文化哲学研究、唯物史观研究和当代中国文化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启示.关键词:卡西维科赫德文化哲学启蒙哲学中图分类号:B516。
49文献标识码:A:10007504( 2011) 02001211收稿日期:20101216卡西是公认的文化哲学家.凡是研究文化哲学的人都不能不谈到卡西的文化哲学.但是,对于卡西东文化哲学的研究,也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我国,对卡西文化哲学的研究.通常都是阐发他的有关符号形式和人的文化存的哲学理论,而把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当做他的马堡学派立场,与他的文化哲学理论对立起来,不予探讨.①然而,我看来,卡西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他的文化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不论是马堡学派时期,还是离开马堡学派时期,他始终没有放弃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且把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他的文化哲学的基础.他的《符号形式哲学》的第一卷《语言》、第二卷《神话思维》都是以他的批判的认识论阐发出来的,而他把《认识的现象学》作为《符号形式哲学》的第三卷,则进一步确定了科学认识作为人类文化的最高形式的地位和意义.样地,他也把方法论的研究贯穿于哲学史的研究中,力图从思维方式的变革中走进一个时代哲学的深处.《启蒙哲学》一书的序中,他明确地阐发了从思维方式人手审视哲学史的意义:这种方法的目的,不是记载和描述那些一目了然的结果.而是阐明内的形成力量.此阐述哲学学说和哲学体系,以说是致力于创造一种‘哲学精神的现象学’.[1](P2)这些足以表明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卡西文化哲学中的地位,表明卡西是以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点破文化哲学的本质的.此,研究卡西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无论对于了解卡西的文化哲学,还是理解整个文化哲学的本质及其传统,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卡西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严格地说,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部分是他的当代认识论理论,这些理论主要体现他的《实体概念和功能概念》(1916年)、《爱斯坦的相对论》(1921年)、《当代物理学中的决定论与非决定论》(1936年)等著作中另一个部分是他从方法论的角度思考哲学史的发展,揭示文化哲学的本质,他的《认识问题》(19061940年)、《启蒙哲学》(1932年)和《人文科学的逻辑》(1942年)是这一部分理论研究的代表作.果从文化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整体看,这两个部分是不分割的,但是,果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对文化本质的点破看,后一个方面又是以独立研究的.鉴于此,本文研究的范围定后一个方面,以卡西对维科和赫德的文化哲学的评价为重心,探讨卡西文化哲学的方法论问题.一、卡西文化哲学方法论的论题研究卡西文化哲学方法论必须从这样一个事实出发:卡西曾经是新康德主义者.强调这一点,对于我们研究和理解卡西的文化哲学方法论至关重要.为卡西重视文化哲学方法论研究直接源于新康德主义,特别源于新康德主义对19世纪哲学本质的理解及其讨论的哲学论题,他的文化哲学方法论的独特点也是他超越新康德主义哲学处.由于有了这样一种关系哲学和方法论论文提纲要求,我们要想从总体上把握卡西的文化哲学方法论,理解他探讨的问题及其提出思想的深刻内涵,弄清楚他何以要重视维科和赫德的文化哲学,从中吸取了哪些思想,必须返回到他的哲学起点,从分析新康德主义对19世纪哲学的理解中提取卡西文化哲学方法论的论题.文德班是新康德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一,他《哲学史教程》中曾经从新康德主义的立场对19世纪的哲学作了一个概述,表达了一个新康德主义者对19世纪哲学及其研究方向的基本看法.由于这部著作是新康德主义哲学史领域获得的最高成,以,我这里以这部著作为文本依据,概述新康德主义关于19世纪哲学的观点及其思考的论题.《哲学史教程》中,文德班对19世纪的哲学有一个基本的评价:哲学原则的历史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转折处以德国哲学体系的发展而告终.综观贯穿于我们现这个时代承前启后的发展.文学一历史的兴趣远远胜过真正的哲学兴趣.以后未出现过本质上和价值上崭新的东西.十九也纪决不是一个哲学的世纪.这一方面,也许以纪元前第三、第二世纪或纪元后第十四、第十五世纪相比较.我们以用黑格的话说,这个时代的世界精神忙于尘世的具体事务,面向外界,而不面向内心世界,不向自身,不自独有的家园里自我享受.[2](P858)文德班对19世纪哲学问题的概括都是建立这一评价的基础上的.他看来,文学一历史的兴趣胜过哲学的兴趣是19世纪哲学革新运动的起点.这个起点上,首先是哲学的论题发生了变化.19世纪前,即从17世纪到18世纪的哲学发展中,哲学思想整个来说是受自然科学思想支配的,的主要论题是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体系的构造,与不,19世纪哲学则把探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本质作为哲学的主要论题,力图通过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本质的探讨,建立新的哲学,即关于历史的哲学.这是哲学由自然科学向历史科学的转向.这一转向引起了哲学的第二个变化:哲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从17世纪到18世纪的哲学中,自然科学的方法是哲学唯一运用的方法,有的哲学问题,哲学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合理性,都要自然科学的方法中得到说明和检验.这种情况下,哲学的方法论研究从总体上来说是沿着一元论的方向发展的.哲学家们的主要任务是将自然科学中的某一方法上升为哲学的原则,去解答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问题.然而,这种方法却不能解答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更不能解释从文学和历史研究中产生出来的神话、宗教、艺术等文化现象.面对方法论研究的这一困境,19世纪的哲学家们既要到历史中去寻找新的方法论原则,又不愿意放弃自然科学的方法,于是,努力建立一种能够融合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对立的新方法.这样一来,先前那种一元论的方法论模式被消解了,代而起的是相互冲突和矛盾的两极中寻求统一性的功能主义的方法论模式.这是思维形式的更新,也是19世纪哲学变革的最重要方面.最后,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变革中,产生出一门特殊的哲学学科历史哲学①.这个学科严格说来产生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对启蒙运动中出现的种种历史和文化思想的概括和总结,当然,不是以历史编纂学的方式来概括和总结,而是创造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历史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解释种种历史和文化现象,从而使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哲学最重要的课题.维科和赫德是这门学科的真正创始人.但是,19世纪的哲学革新运动不满足于维科和赫德提出的思维方式及其他们对历史和文化问题的说明,而是力图把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方法融合起来,回到康德关于普遍有效的价值的基本问题上来,对文化问题进行哲学的彻底钻研(P861862).文德班强调,以上三个方面的革新是康德主义革新的内容.果对文德班的上述观点作深入的分析,我们会看到.19世纪的哲学革新运动的核心论题是探讨文化一历史问题,说明人的文化创造是何能的.新康德主义作为整个19世纪哲学革新运动中的一派,其独特处于,以康德的先验方法为出发点,联系现代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发展,建立文化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卡西作为新康德主义的哲学家,自然要把文化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自哲学研究的中心论题,时,研究的方向上也遵循新康德主义的研究理路:重视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和康德的先验方法.由此,我们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卡西研究文化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根源于19世纪的哲学革新运动,是19世纪哲学革新运动的一种理论表达,而是一种时代的哲学,且是这个时代哲学的最重要的方面.这应该是我们研究卡西的文化哲学方法论的出发点.概括起来,卡西的文化哲学认识论的研究是三个层面上展开的:第一个层面是对现代物理学方法的研究:第二个层面是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历史反思第三个层面是对启蒙哲学精神的探讨.以上个层面卡西哲学研究中的意义有不:第三个层面是卡西文化哲学方法论研究的目的,也是他的文化哲学方法论建构的完成,是最能体现他的文化哲学思想的部分,但是,前两个层面的方法论研究又不是有无的,而是他开展第三个层面的方法论研究的理论前提,果不研究这一前提,是很难理解第三个层面的方法论思想的.基于这三个层面的方法论的不意义及其关系,本文这里先论述前两个层面的方法论思想,然后再分别论述他对维科和赫德的研究,以此阐发其第三个层面的方法论思想.二、卡西文化哲学方法论的理论前提《人文科学的逻辑》中,卡西坦诚:文化哲学是最年轻的哲学学科(P1).卡西强调文化哲学是最年轻的哲学学科,主要是指哲学历史领域的研究晚于对逻辑学、物理学和学的研究,是指历史哲学是一门全新的哲学学科,但是,这不意味着,文化哲学的产生没有任何的哲学史的根基,恰恰相反,文化哲学的问题早柏拉图那里提出来了.柏拉图阐发他的理念论时透露出了一种哲学精神,即以一种超物质实体的思维方式探究人的自由和人类精神的内力量.(P1719)这种哲学精神也是文化哲学的问题.这个问题虽然柏拉图那里,从笛卡儿到康德、黑格哲学的发展中作过很多的研究,却从来没有以明确的文化哲学的形式提出来,更没有以文化哲学的方法去探讨,结果,他们的哲学中,文化哲学的问题被遮蔽精神实体的探究中,文化哲学当然也被抽象精神的体系窒息.由于这一原,文化哲学的问题要以明确的方式表达出来,文化哲学要成为一门学科,首先需要有文化哲学的研究方法,需要有文化哲学的思维方式.很明显,卡西是把建立文化哲学的方法、创造文化哲学的思维方式当做建立文化哲学这门学科的前提性问题,而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又是通过研究现代物理学的方法和反思唯心主义的历史而实现的.现代物理学的方法是卡西时代的哲学家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哲学家们关心这个问题,是为了推翻长期统治哲学的实体性思维方式.卡西也是基于这一目的而研究现代物理学的方法.但是,作为一个文化哲学家,他绝不把现代物理学方法的研究封闭狭义的知识论领域,而是力图把提升为广义的哲学思维方式①,去改造全部的哲学.卡西说的现代物理学方法,主要指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功能方法.卡西看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最大优点是揭示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具有的符号特性…(P28).由于这一揭示,物理世界展现人们眼前的,不再是笛卡儿以几何学方式定义为广延性的实体性存,而是以符号标示的功能性存.不仅此,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还把物理概念的符号特性上升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即功能性思维方式.功能性思维方式与以往哲学和科学中一直运用的实体性思维方式根本不:实体性思维方式追求的是对物理概念的单一、确定的说明,即对物质的性质的说明,而功能性思维方式追求的是对物理概念的相互矛盾关系及其不确定性的说明,即对不物质间的关系和功能的说明.由于这一差别,实体性思维方式中,我们只能看到单个的、分离的物质实体,而功能性思维方式中,我们看到的是整个物理世界的联系,看到的是物质的符号特性.但是,功能性思维方式说明物理世界时,又没有完全放弃对物理实体的说明,而是把物理实体的说明包含于符号的说明中,以符号特性揭示相互矛盾的物理实体间的关系.这建立起了物理世界的新图景,更新了人们看待物理世界的观念.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对物质存的追问都以物理世界观念为根据,物理世界观念是怎样的,哲学家们把这一观念上升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以这种思维方式说明物质的存.从德谟克利特到笛卡儿,哲学家们对物质存的探讨都是围绕着原子论的论题展开的,而原子论又近代物理学中找到了自然科学的根据,成为支配近代哲学家说明物质存的主要思维方式.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对物理世界的符号特性的揭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先前的物理世界观念,而功能性思维方式的提出又摧毁了哲学家们对物质存的提问方式,从而摧毁了哲学中的物质实体概念.由此决定,功能性思维方式绝具有自然科学的意义,还具有哲学的意义,是一种崭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卡西正是此意义上强调,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揭示的物理世界的符号特性不仅是科学的东西,而且也是哲学的东西[4l(P28).卡西强调物理世界的符号特性是哲学的东西,其实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功能性思维方式摧毁了以往哲学的物质实体观念,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哲学思想变革运动,此,功能性思维方式的提出本身是革命的其二,功能性思维方式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说明,而且也适合于对艺术和宗教世界的说明.由于有了这一普遍性的思维形式,文化哲学有能从不的、自分离的文化形式中发现文化世界的统一性.功能性思维方式的这一特点使以成为文化哲学的基本思维形式.然而,现代物理学方法的产生,对于哲学的变革来说,无论何都是一种外的力量,哲学实现自身的变革,从根本上来说,要取决于哲学自身的批判.以,考察现代物理学方法的时,卡西还对哲学史作了深刻的反思.卡西看来,哲学史上,对文化哲学的发展真正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的是唯心主义哲学.基于这一理解,卡西着重考察了唯心主义哲学的历史.考察唯心主义哲学的历史时,卡西反对那种把唯心主义哲学仅仅归结为抽象思辨的观点,认为唯心主义的词语下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内容.这种哲学内容首先是提出了人的自由问题,这个问题最早是柏拉图的哲学中以善的理念表达出来的其次是提出了建立一种超理性论和经验论对立的具有统一性的思维方式,这个问题康德哲学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达.卡西看来,唯心主义哲学中包含的这两个内容为文化哲学的产生作了准备,理应成为文化哲学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卡西正是从这一视角反思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哲学,其中,对康德的先验方法作了最为重要的研究.他认为,康德先验方法的出现,意味着一场思想中的真正‘革命(P4).这场革命的意义主要两个方面:第一,第一次消除了哲学史上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唯心论与实论、理性论与经验论的对立,建立了一种新的方法论,从而推动了哲学提问方式的变革.卡西看来,康德的先验方法是对哲学史上唯心论与实论、理性论与经验论对立的一种否定.这里的否定,不是二者择一,而是协调对立两极,从中建立一种新的哲学方法和新的哲学提问方式.这里说的新的哲学方法,指的是关系方法,即经验和理性间存着的另一种关系[4](P5)这里说的新的哲学提问方式,指的是哲学对存于经验世界中的理性、内逻辑结构和规律的寻问.这种新的方法和哲学提问方式本质上是属于文化哲学的,们深刻地体现了文化哲学与先前唯心主义哲学的区别:先前的唯心主义哲学都是力图超感性的世界及理智世界中实现对人的自由的说明,而文化哲学则是要经验世界中找到说明人的自由的原则.卡西论述康德先验方法的革命意义时特别强调这一点:康德其逻辑理论中,即其论述知识先验基础的理论中,遵循着柏拉图的学说.但是,他为这一学说制定了全新的和不的目标.这场革命涉及柏拉图唯心主义真正基本的概念超感性世界及理智世界的概念.康德未赐予人类理性以力量,他也没有授权给,让用纯概念的力量去建立这类超感性的世界.相反,康德看来,有纯概念的力量都应当而且必须效力于相反的课题.必定不是使我们跳出经验世界,而必须使我们更深地走入经验世界.应当使经验本身以及的逻辑结构和规律、的普遍原则和条件为我们理解和洞见.…(P5)第二,批判了那种把思维看做外部世界映象、看做感觉材料的模写的观点,提出了思维的自主性观点,且强调,探究思维的自主性是认识世界的前提.卡西认为,康德的这一思想彻底改变了人们研究思维的维度,指出,研究人的思维不仅仅需要分析外部条件,还需要分析人的内精神,而且后者是更为重要的方面.这样一来,康德把分析人的内精神当做哲学批判的前提,而康德也是通过对这一前提的批判两个方向上打通了走向文化世界的道路.一是他否定了精神实体的概念,把人的内精神看做自我创造过程,是一种符号的思维.这种符号思维是功能思维,即关系思维.这实现了思维方式从实体性思维向功能性思维的转化.二是他不把符号思维限于科学知识和逻辑学领域,而是把运用于和美学领域,这使符号思维超越了知识领域,进到形而上学,进到理性的深层,能够把握到种不的文化形式,或符号体系的内统一性,而把握不文化形式的内统一性,是把握文化的理性.事实上,18世纪的哲学中,康德的先验方法与维科和赫德创造的历史主义的方法是根本对立的,两者分属于不的哲学传统:康德的先验方法属于理性主义哲学传统(这一点,只要研究一下哈曼、赫德与康德的争论,足以证明了),的革命意义于是近性主义哲学的否定力量,通过这一否定开辟了哲学发展的多种能性,而维科和赫德的历史主义方法却是与新兴的历史哲学传统相联系的,而且是批判笛卡儿和康德的哲学中发展起来的,此,们本质上是反对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尤其是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于对人类历史的考察.卡西把现代物理学经典哲学技师论文写作技巧分享3087 536的方法和康德的先验方法作为文化哲学思维方式的理论前提.以此去评价维科和赫德的哲学,是想把这两种不相的哲学传统融合起来,特别是想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功能方法和康德的先验方式改造维科和赫德的历史主义方法,为其灌注科学理性的成分,力图把文化哲学建立普遍有效性的思维方式上,这无疑是受到了新康德主义思想的影响,也体现了19世纪的文化哲学不于18世纪文化哲学的特点.当然,卡西研究现代物理学的功能方法、阐发康德的先验方法时,绝不局限于新康德主义的哲学视野,而是充分吸收了当时语义学的成果,把功能的方法与符号的方法结合起来,把符号意义作为功能方法的本质.正是这一点,使他最终超越了新康德主义,走向了符号形式哲学的建构.三、历史主义方法:卡西对维科的发现管卡西对维科和赫德的思想存有种种疑问,但是,作为一个文化哲学家,他还是与其他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家一样,把维科和赫德作为文化哲学的创始人,把他们的历史哲学作为文化哲学创造的理论起点.为维科和赫德的历史哲学是从18世纪的启蒙哲学中发展起来的,是对18世纪启蒙哲学的理性观念的改造和否定,以,卡西以启蒙哲学中的理性观念的演变为主线,阐发维科和赫德的思想.18世纪启蒙哲学创造了真正的、彻底的理性时代.这个时代,理性绝不像17世纪那样只停留认识论领域,只存于哲学家的头脑中,而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的个领域,成为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方法,成为人们用于衡量和批判社会的原则.诚恩格斯描述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的存作辩护或者放弃存的权利[5](P355).由于理性的广泛运用,特别是社会制度批判方面的运用,人们通常从政治变革的角度理解18世纪启蒙哲学的意义,认为启蒙哲学为新时代提供的最有价值的思想是政治哲学.卡西不意这一观点.他认为,启蒙哲学政治批判上取得的成效仅限于实践的领域,而理论领域,启蒙哲学还根本没有建立起有价值的政治哲学来,启蒙哲学的真正理论贡献于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阐发启蒙哲学创造的新的思维方式上,卡西特别强调维科的贡献.对于维科,卡西不持全盘肯定的态度.他看来,维科历史哲学的内容充满了猜测和虚幻,但是,的方法论却开了文化哲学的先河.卡西说:维柯的《新科学》1730年出版了.我们提出的问题的角度看,这部著作最重要的贡献非是实质性内容.维柯对文明史的构造许多地方,似乎都显得牵强和离谱.这部著作的意义和价值不依赖于这一构造.对历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更具创造性和重大意义的东西,则于由维柯提出和捍卫的崭新的神话学理想.某种意义上,我们以把维柯的著作概述为一部新的《方法谈》不过,适用的不是数学或物理学,而是历史.维柯也许是孕育出历史主义思想体系敢于使与笛卡儿的逻辑主义和数学主义截然对立的第一位思想家.他看来,正是历史中,我们不得不去找寻现实的真理.为借助历史,我们有希望找到通达现实的路途.(P50)这段话中,卡西对维科的否定性评价不重要,而他对维科的肯定性评价却是重要的.为,他那里,对于一种新哲学的产生来说,思维方式的变革比内容的精确化、靠性更为重要,而维科的贡献恰恰于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卡西也是这个意义上对维科的思想作了充分的肯定.从上述的评价中,我们以看到,卡西对维科思想的充分肯定主要两点上.第一,维科提出了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卡西看来,维科绝不是第一个提出历史研究任务的思想家,早维科前,培经以他的怀疑。
中国古代感生神话思维特征探析

中国古代感生神话思维特征探析[摘要] 感生神话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殖神话,是远古初民基于原始思维方式对人类来源的解说,那些看似荒诞幼稚的描述,却体现了原始人类特有的思维特征,原始思维的“泛灵观”和“生命一体化”是其创造的基础。
感生神话以具象性的方式表达对生育奥秘的认识,但想象中已经出现初步的理性思维的特点,具有类比推理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 感生神话;原始思维;泛灵观;具象性;类比推理诞生于人类童年时代的远古神话,是原始思维的产物,它们成为众多学者探寻原始思维奥秘的首选之地。
其中大量存在的人类起源神话,是初民对自身生命来源最早的追问和解答,在那些现代人看来荒诞幼稚的描述中,可以寻觅到远古人类的思维痕迹。
感生神话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生殖神话,所谓感生,是指女性并未与男性交合,而是受感于某物而怀孕,表现为女子或感应、或目睹、或接触、或吞食某种动物、植物、无生命物等,竟神秘地怀孕生子。
在中国古代典籍和各民族神话传说中都有很多感生神话:《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始祖后稷就是其母姜嫄因履“巨人迹”而有感致孕的;《帝王世纪》等载黄帝是他的母亲附宝感于“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野”而生;《竹书纪年》中尧是因其母庆都为“赤龙感之”而孕生;《竹书纪年》还记载握登“见大虹意感”生下帝舜;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勒俄特依》记载,有个名叫浦莫尼衣的姑娘,因神鹰滴下三滴血而感孕,生了民族英雄支呷洛(支格阿龙)[1];白族神话讲大理龙母,吃下一颗绿桃,怀孕生下一个男孩[2];藏族神话《纳木错》讲一位牧民姑娘,在放牧牛羊时梦见一个穿白衣、戴白帽、骑白马的男子而怀孕生子。
[3]这些感生神话体现了原始初民对于生命孕育原因的无知和神秘感,生儿育女的原理为今人悉知,但认知能力低下的原始人难以懂得这个道理,只能借虚幻的神话予以解答,我们从其中可以捕捉到他们具有的原始思维特征。
一、“泛灵观”与“生命一体化”的基本观念感生神话中人的诞生是母亲为日光、大虹、神龙、果实、水等自然物所感而致孕,这些自然物似乎具有灵性的生命魔力,它们是人类生命诞生的神秘原因,也可以说人就是由它们转化的,这些神话创造的一个基础前提就是“万物有灵”和“生命一体化”的观念。
神话与宗教关系[论文]
![神话与宗教关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dc488d75022aaea998f0f7a.png)
浅谈神话与宗教的关系神话作为原始先民精神活动的文化结晶,它是人类各种文化的源头。
在宗教的发生发展史中,神话一直贯穿其中。
宗教起源之初,神话作为宗教的原始形式出现,后一直呈现出宗教性的特征,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宗教作用。
因而,在人类所有的文化现象之中,神话与宗教一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神话宗教联系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
神话和宗教便是人类精神文明中的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
神话作为人类产生最初时代的精神产品,是人类各种文化的源头。
而宗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神话与宗教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在宗教起源之初,神话作为宗教的原始形式出现,后一直呈现出宗教性的特征,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宗教作用。
一、神话是宗教的原始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神话及神灵的崇拜有所减弱。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远古时代,我们将进入一个异彩纷呈的神话世界。
“神话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种的‘mythos’,意思是关于神祗与英雄的传说故事。
”原始人类根据自身的外形特点、生产力的水平及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想象出了各种神的形象,同时赋予这些神超人般的力量。
他们希望这些拥有超人力量的神能够保佑他们不受外界自然的侵害,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渡过难关。
因此他们崇拜神、祭祀神,通过一个个传奇的神话故事,从神身上得到慰藉与力量。
于是,原始人类把神话中出现的神当作精神寄托的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不知不觉地就成为了原始宗教的雏形。
现代德国古典哲学家卡西尔在研究宗教与神话关系时提出过一种“神话-宗教研究”模式,他说:“宗教在它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始终不可分解地与神话的成分相联系,并且渗透了神话的内容。
另一方面,神话甚至在其最原始最粗糙的形式中,也包含了一些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预示了较高较晚的宗教理想的主旨。
神话从一开始就是潜在的宗教。
”古希腊神话是人类最为熟知的神话之一,我们对于其中“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创造人类、帮助人类创造文明的故事”都耳熟能详。
神话与宗教意识的相关性

“任何一个宗教,差不多都是一个神话体系。神话思想与宗教思想……渗透了神话的内容。”宗教的隐喻性多通过宗教经典来传达,将宗教经典所构建的彼岸的形象用含蓄、神秘、抽象、深奥的特点催生出来。这种用神话隐喻的方式来解读信仰世界,阐明教义,在宗教文本中随处可见。
卡西尔指出“神话的真实意义和深刻性并不在于它的结构所启示的东西,而在于神话结构隐匿起来的东西。”最初的诗人用这种隐喻,让一些物体成为具有生命实质的真事真物,并用以己度物的方式,使万物具有感觉和情欲。在马林诺夫斯基那里,神话被作为以仪式为主的原始宗教的教义存在。因此,神话从一开始就是潜在的宗教。宗教观念以神话故事群作为其基础和基本内容,原始神话作为宗教观念的原始形态不是偶然形成,而是由原始人类思维方式及思维能力的一致性促成的。
【关键词】神话思维,以己观物,生命来自体化研究神话必然逃不开对神话宗教意识的解读。在宗教文化中,我们会接触很多的宗教故事,这些故事诉诸神人,讲述生死,给予我们一个远超于我们人类经验范围关于超验世界的诺言和希望,却通过意识与形式的结合以文学的神话性停留在人间。神话与原始宗教表里杂揉、互相渗透。神话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在构建的想象中暗含相信的活动。宗教的神圣与吸引力,在神话中同样体现,甚至以神话的诉说来强化信仰。在宗教神话中,我们不难看到对某些神迹的记录,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被赋予了多重的自然能力。这种对神话对象的实在性的相信,促成了神话的根基。而此种神话的感知便于宗教意识当中对超越的信仰相关联。由此,神话被视为对原始氏族部落宗教观念的侧显,作为思维意识中神秘信仰的钥匙与宗教的关系非常紧密。
(二)强烈的生命一体化情感
“生命一体化”是人与万物存在间存的互渗与交融,它形成人与万物共存共生的生命关联理念。在宗教文化中以图腾崇拜与交感巫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神话中所反映的对具体性生命的感知,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原始先民在对自身和自然界没有清晰的区别下形成的“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体验方式上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趋利避害性因应对自然界变化,而强化的情感体验刺激影响先民们的认知与表达方式。原始神话的形象以植物、动物或人与万物的混合出现,将原始人综合生命观下,一切事物可转化为一切事物,也可突如其来的变形的特点展现出来.卡西尔表明:“神话完全由于其对象的存在而存在——由于神话里所浸透并在特定瞬间产生意识的强烈感情而得以存在。”由此,神话经验的基本情况是源于情感的基质。它的情感背景使它的所有产品都染上了它自己所特有的色彩。人们以实在物体为依托,以虚构观念为源泉,通过供奉物体或绘画图案来祈福,祝愿。它可以通过浪漫的想象而带有神性观念与灵性世界的表达。我国的《山海经》中就有许多与“万物有灵论”相关的描写,将万物视作有灵魂、有生命的存在,其中既包括山、河、湖、海,也包括动植物,甚至将世间的许多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也归结为万物之主的意愿。
以神话思维为例简析卡西尔的《人论》

以神话思维为例简析卡西尔的《人论》德国当代哲学家卡西尔的《人论》是他文化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卡西尔在这部著作中全面的阐述了自己的人类文化哲学体系,从神话、宗教、语言等方面对人的“符号”本质作出了探索。
本文以卡西尔《人论》为蓝本,试图从卡西尔的理论渊源着手,以神话思维为例,探析卡西尔认为的符号的本质。
标签:卡西尔人论符号神话思维一、卡西尔的理论渊源与思想根基1.理论渊源历史主义强调人类行为是有意识的活动。
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由心灵创造的,所以不能认为是有规律的机械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明确的个性,因此不能用普遍的原则来理解或者判断历史现象。
在历史主义的影响下,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提出了阐释学理论。
阐释学到现代发生了转变,不再是方法论上的阐释学,而是本体论上的阐释学了。
胡塞尔的现象学就是这种转换的方法论前提。
胡塞尔对其现象学核心理论——意向性理论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
他认为表达是有意义的记号,表达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符号,表达的内容就是意义。
但他将主体看作是一切客体的基础,认为存在只是意识到了的存在。
卡西尔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将阐释学与现象学统一起来,并对之进行了超越。
一方面,他认为人的经验、知识不限于科学体系,而是包括了一切人类文化形态。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蕴涵着一种历史的观念。
另一方面,卡西尔的文化哲学在方法论上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阐释学。
2.思想根基卡西尔是新康德主义者。
与康德在自然科学上对理性自身能力进行追问不同的是,卡西尔把神话、语言、艺术、宗教等都囊括在了人类的精神形式之中。
卡西尔早年师承的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柯亨认为,考察人的认识,不能从认识的感觉开端去考察,而应该在认识的最高结果——人所得到的知识中去考察。
卡西尔也深受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影响。
此派以论述社会历史问题为重点,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太过于普遍性与绝对化,不适用与历史科学。
突出了社会历史科学研究的特殊性方法。
在卡西尔看来,要理解人类全部的文化行为,就必须指出人与动物在进行活动上最根本的区别——人的活动是带有符号性质的。
卡西尔对谢林神话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浪 漫主 义神话 理论 家谢 林对 神话学 的研 究做 出 了重 大的 贡献 。 谢 林作 为德 国古 典哲学 的一 员干将 ,
的历史 上 举 足轻 重 , 他 自维科 以后第 一 个 把 神话 放
在哲学 的体 系 中 , 并建立 了完 整的 神话哲 学 , 用 哲学
在继 承康 德 和 费希 特 的理 性 哲学 的 同时 , 又不 中 , 一直 是 以大一 统 为政
治价 值 导 向的 , 孟 子 和苟 子在 王 霸之 辨 理 论上 的两
种 倾 向 对后 世 历 朝 历 代 的 统 一 之 路 产 生 了 巨大 的
影响。
参 考 文献 :
二 者 的差别 , 简单来 说 , 就是 “ 后 者是 纯粹 的武功 , 前
籍 出版 社 , 2 0 0 3
他们把 理性 绝对 化 的做法 。康德 把理 性 的普 遍性 看
的眼光 审视 神话 的历史 意义 。 尤 为重 要 的是 , 他 第一 次把 神话 作 为人 类 意识 发 展 的一 个 阶段 , 使 他 的神
话哲学 具有 人类 历史哲 学 的性 质 。 在神话 中 , 他认 为
作 为知 识产 生 的先 天 条 件 , “ 人 为 自然 立法 ” 也 就 是
卡西尔对谢林神话哲学 的继承和发展
洪 永 稳
黄 山学 院文学 院, 安徽黄 山, 2 4 5 0 4 1
摘要 : 谢 林 反 时康 德 和 费希 特 哲 学 的 理 性 至 上 , 第一次把 艺术和神话 纳入到哲 学的轨道 , 并 把 它放 在 哲 学 大 厦 的
“ 拱顶石 ” 的位置上 , 建 立 了 完整 的神 话 哲 学 ; 第 一 次把 神 话 作 为 人 类 意 识 的 一 个 发展 阶段 。 德 国哲 学 家恩 斯 特 ・ 卡 西 尔沿 着 谢 林 的 神 话 哲 学 的 方 向 , 运 用 文化 现 象学 的 方 法 , 进 行 了继 承 和 发展 。具 体 表现 在 两 个 方 面 : 第一 , 肯定 了 神 话 在 艺 术 与 哲 学 的 关 系 中的 独 立价 值 , 摒 弃 了谢 林 神 话 的 形 而 上 学的 神 秘 主 义 色彩 , 揭 示 了神 话 符 号 所 体 现 的 人 类 生命 的创 造 性 意 义 ; 第二, 对 神 话 的 文 化 学 阐释 , 肯 定 了神 话 是人 类 的 精 神 思 维 的 方 式 , 在 现 象 学 的视 域 中 , 使
略论《百年孤独》中的神话思维

略论《百年孤独》中的神话思维内容摘要:《百年孤独》是一部将拉美近百年历史神话化的作品,小说使用了最原始的神话思维去审视与思考拉美的多元文化问题,本文主要从希腊神话、基督教与《圣经》、拉美本土宗教以及民间巫术四个角度阐释《百年孤独》中的神话思维,揭示拉美在西方文明冲击下的处境问题,探究拉美在对多元文化进行取舍时的矛盾性心理。
关键词:《百年孤独》神话圣经巫术一神话世界不是自然的物理世界“而是人与人组成的世界”,“是一种戏剧世界”。
[1]神话思维在《百年孤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采用俄狄浦斯式结构,再现“俄狄浦斯情节”,重复俄狄浦斯式悲剧,使读者在重复悲剧的过程中感受创伤,重新思考民族命运的问题。
俄狄浦斯神话的故事主要围绕“神谕出现——逃避神谕——神谕发生”的结构模式进行展开,《百年孤独》沿用的即是这种俄狄浦斯式的叙述结构。
布恩迪亚家族在兴起之前就被预言将生出带有猪尾巴的、像蜥蜴一样的怪物。
为了逃避近亲结婚生出怪物的预言,以及此预言带来的种种灾难性困扰,老布恩迪亚与乌尔苏拉带着部分族人远走他乡,重建家园。
然而这种对预言的逃避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最终命运,第六代奥雷里亚诺与自己的姑妈乱伦,最后生下带有猪尾巴的婴儿,随着婴儿被蚂蚁拖入洞里,布恩迪亚家族消失在一阵飓风之中。
这种“预言生出怪物——预防生出怪物——最后生出怪物”的模式显然是套用了俄狄浦斯神话故事的结构模式。
在对神话结构模式进行模仿的同时,作者也会下意识地模仿神话中的思维方式。
在俄狄浦斯神话中,人与命运之间具有不可调节的冲突。
神话既赞同了人对命运的反抗,又传达了命运是不可抗拒的思想,这种矛盾正是俄狄浦斯悲剧原因的真正所在,其用“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作为故事的载体,更是加剧了悲剧的冲突,《百年孤独》中的姑侄乱伦有异曲同工之妙。
俄狄浦斯最终没有逃脱“弑父娶母”的命运,而布恩迪亚家族最后也没能躲过姑侄乱伦导致家族灭亡的结局,两者皆给人以相同的悲剧痛感。
古代动物变形神话的观念起源——中国广义神话兽类“跨界流动”研究(一)

古代动物变形神话的观念起源——中国广义神话兽类“跨界流动”研究(一)作者:赵希田梦源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12期摘要:变形,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基本情节之一,人、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的种种变形构成了神话中的重要一类——变形神话。
而动物作为神话故事中最常出现的角色,其在文本中的形象与位置折射着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
本研究在中国古代变形神话研究的基础上,以神话原型批评为主要方式,取材中国上古神话与其辐射的后世广义神话,结合文艺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探究动物变形情节的发生机制、结构规律,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及其反映的民众生命意识与时代集体心理,以期实现文学的文化观照与人文关怀最终目的。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变形兽类一、思维基础:从“活物论”到“万物有灵”19 世纪末,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著名的“万物有灵论”对宗教和神话的起源做出了解释。
泰勒认为,在人类社会早期,原始人从影子、回声、梦魇等现象中得到启示,猜想人类在躯体之外还存在灵魂。
进一步的,他们推己及物,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具有灵魂,这也被称为“泛灵信仰”。
“万物有灵论”对神话和宗教信仰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也受到了一些人类学家的反对。
据列维·布留尔、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类学家的调查发现,世界上尚有一些民族在形成灵魂的概念之前,就已经有了巫术,也相信自然物具有人类的某些品格,正如柯斯文所言:“在宗教发展的开头阶段,人们还没有特殊的关于灵魂的概念;早期宗教意识实质上不过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自然具有活力这样一个一般的且颇不明晰的概念。
”a 基于此,泰勒的继承者马雷特又提出了“前万物有灵论”来补充泰勒的观点。
中国神话学研究者袁珂先生认为这一学说“完全有其必要,并且合乎实际”b,将其应用于中国神话的研究之中,并把马雷特所定义的“前万物有灵论”重新命名为“活物论”:刚从动物脱离出来的原始人类,开始制造并学会使用简单粗陋的工具,从事集体劳动生产,在生产过程中,逐步使分节语言发展完善起来,借以交流经验,表达思想感情,并借此从事简单幼稚的原始思维活动。
维科的神话理论对卡西尔神话哲学的启示

维科的神话理论对卡西尔神话哲学的启示洪永稳【摘要】维科的《新科学》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神话理论催生了现代神话学的诞生,并对二十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神话哲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从维科的“诗性智慧”到卡西尔的“神话思维”是一脉相承的;在神话与人类的历史和语言、艺术的关系上也持同样的观点;在关于神话的真实性方面,卡西尔坚持了维科的观点。
卡西尔在维科的基础上提出“神托斯”(神话)和“逻各斯”(理性)对立统一的关系,对于现代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The 18th-century Italian history philosopher, Vico’s New Science occupie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intellecutal thought. Especially his myth theory led to the birth of modern mythology and exerted huge impact upon German philosopher Ernst Cassirer’s myth philoso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is kind of influence is show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onsistence of Vico’s poetic wisdom with Cassirer’s myth thinking; the same viewpoint up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thology and human history and language; On the authenticit y of the myth, Cassirer agrees with Vico’s point of view. On the basis of Vico’s thought, Cassirer points out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mythology and logo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harmony of modern society and human ’s free developm ent.【期刊名称】《铜陵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3页(P77-79)【关键词】维科;卡西尔;诗性智慧;神话思维;自由【作者】洪永稳【作者单位】黄山学院,安徽黄山 245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932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科的《新科学》在近代思想史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被视为近代神话学诞生的标志。
论《山海经》神话的审美意识特征

论《山海经》神话的审美意识特征蔡萍【摘要】《山海经》作为记载中国上古神话最集中的典籍,已经成为中国神话研究的基石,其中的原始神话思维具有美学发生学意义.《山海经》中的审美意识具有推崇自然美、以“怪诞美”为主、爱憎分明、主张物我合一、崇尚生命、重视伦理价值等独特而丰富的美学特征,对中华美学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山海经》;神话;神话思维;审美意识【作者】蔡萍【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山海经》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千古奇书,其性质历来众说纷纭。
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历史说、巫书说、地理说、百科全书说、神话说、神话政治地理和天文书说等,显示出这部经典的无限丰富性和极大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神话说”的研究视角来展开论述。
由于神话与宗教有密切关系,西方社会受宗教传统影响,所以也比较重视神话研究。
而我国社会受神话历史化的学术传统和儒家“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实用理性影响,我国的神话研究长期未得到广泛重视,相对薄弱。
20世纪初西方“神话”概念传入,中国神话研究进入一个发展迅速的新阶段。
明确界定《山海经》为神话集是比较晚近的事情,20世纪20年代茅盾首先说它“大概是秦末的喜欢神话的文人所编辑的一部杂乱的中国神话总集”[1] 。
《山海经》中的确记录了大量体现新石器时代高级阶段先民思维特点的较为朴野的神话,是保存中国上古神话最集中的典籍。
近一个世纪来,《山海经》已经成为中国神话研究的基石。
马克思认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2] 。
他还认为“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3] 。
可以说,神话是一个民族无法超越的最初心理历程和难以磨灭的永恒记忆。
最能体现神话生命力的不是浩博的神话故事,不是众神的超凡形貌及行为方式,而是神话思维。
1725年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最早提出“神话思维”这一概念。
李竹平:小学神话教学新思路

李竹平:小学神话教学新思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神话故事单元,这个单元可以怎么教,能否创造性地拓展神话话题,引导学生在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对神话有更深入的探索和理解?本文呈现的是笔者三年前的教学探索,或许能引起大家一点思考。
01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们阅读神话故事,理解并学习神话思维呢?这是一个很新颖也很有现实意义的教育话题,同时是一个具有人生启蒙价值的实践探索。
科技成为新的神话,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改变着世界的当今时代,那些产生于远古时代的神话故事似乎早已失去了吸引力,甚至被信奉科技至上的人们斥为愚昧和无知。
那么,我们今天还需要阅读神话吗?如果需要,神话阅读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很多神话研究者,如神话学大师坎贝尔、神话思维的研究者卡西尔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了神话的现实意义,肯定了神话中包蕴的无穷的精神力量。
中国著名作家迟子建认为,她的创作离不开神话传说的滋养。
那么,面对语文教材中为数不多的神话文本,我们该如何引领孩子们从神话故事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呢?在“教师即课程”已成共识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为数不多的教材神话文本出发,为学生精心建构神话主题的课程。
“全课程”教育改革实验三年级有一册读本是“中国神话”,将产生于中国这片古老大地上的远古神话分为“创世”“诸神”“起源”“英雄”等几个单元进行了编排,以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并初步理解中国的神话故事,在神话故事中感受我们祖先神奇而伟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他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神话思维启蒙。
儿童阅读神话,首先要追问的是:神话是怎样产生的?进而,我们要和儿童一起探讨:怎样理解我们中国神话中的创世思维和诸神形象?这些神话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要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体验和讨论。
下面以“诸神”系列故事的学习为例,探讨怎样的中国神话教学才是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
一、最是“神奇”永流传对于儿童而言,神话的魅力首先体现为神话故事在各个方面表现出的神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神话原型批评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神话原型批评述评刘伟2013-3-27 16:06:58 来源:《语文学刊:高教版》(呼和浩特)2005年05期第4~7页【作者简介】刘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江苏南京210097)【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神话原型批评在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理论上对神话原型批评体系的主要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实践上更多的学者将其结合中国文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解读。
文章对近十多年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其中存在的不足,希望其能够适应本土语境进一步发挥其批评的优势。
【关键词】20世纪90年代/神话/原型批评/述评新时期以来的神话原型批评在1987年前后获得复兴并有一定的发展。
80年代神话原型批评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理论界将西方有关神话原型批评的著作译介引进国内。
如叶舒宪编译的《神话——原型批评》译文集,这些原作的引入为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二是国内的学者结合中国文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萧兵的《楚辞与神话》。
三是对于神话原型批评的经典作家理论的探讨还停在较浅的层次,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并未得到展开,而这在20世纪90年代恰恰得到了加强。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神话原型批评在文学、文化研究中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显示了与众不同的学术阐释功能。
围绕神话原型批评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对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本身的研究;具体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的批评实践。
综观20世纪90年代对于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探讨,主要体现在:(一)关于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来源加拿大文学理论家弗莱的名著《批评的剖析》被视为神话原型批评的集大成之作。
神话原型批评的形成是现代学术走向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一个必然结果。
关于它的理论基础,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及原型理论和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仪式派”人类学思想是构成其理论的两大基石。
西方心灵品味之卡西尔·神话与宗教

西方心灵品味之卡西尔·神话与宗教西方心灵品味之卡西尔·神话与宗教(2007-06-25 11:22:21)分类:哲学.人生一般人谈到神话,初步印象认为那是假的、虚构的故事,但到底什么是神话呢?简而言之,神话就是一个民族口耳相传的传说,表达该民族对宇宙、万物、人类起源的理解。
由此可知,神话是一个民族集体的梦。
卡西尔设法由符号的观点解释这个梦是如何产生的。
神话追求真实首先,神话不是历史,因此没有所谓真假的问题,尤其是典型的创世神话,一开头就点明“起初神创造天地”。
“起初”一词,根本是在时间出现之前,这就说明神话本身是超越真假,在真假之前的东西。
换言之,神话所要表现的是绝对的真实。
譬如,宇宙必有一个开始,人类必有一个起源。
人对真实世界的掌握,最初的表现方式便是神话。
由此可知,神话所要描写的,乃是原始时代人类心灵与世界尚未分割对应时,所掌握到的真实的一面。
因此,神话是要追求真实的,对于接受神话的人而言,神话是真实的而非虚构的。
自古以来,所有的民族都有神话,因为神话代表了人类理性对于“理解”之要求。
在科学不发达的时候,许多现象都是神秘不可知的,因而也是危机四伏的。
此时若无神话来解说一切现象的道理,人类如何可能安心工作与生活?现代人有没有神话呢?有的。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需要神话,因为由神话之中我们可以获得一种对生命的整体理解。
平常我们对生命的理解都是片面、零碎的。
譬如,我现在才四十多岁,想思考关于整体生命的问题,但我现在明明不是七八十岁,如何能够思考那时候的生命境况呢?因此我就改用“相信”,“相信”这两个字一出现,神话也就随之出现了,因为人一定要有某些神话作为根据才会去相信。
譬如,我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虽然是句格言,但其背后就是一套神话。
又譬如,大家比较熟悉的童话就与神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童话是读给小孩子听的,他们为什么喜欢童话呢?因为他们还小,无法了解整个世界,只能通过童话故事,知道正义一定会得胜,如此一来,小孩便可借由童话而对人的道德选择有某种预期的了解,使其对于现实世界的不义、灾难、罪恶不至于那么失望。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阅读笔记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阅读笔记恩斯特·卡西尔简介:1、卡西尔1874年7月28日生于德国西里西亚的布累斯劳即今日波兰的弗芬茨瓦夫一个犹太富商的家庭。
2、1842年--1918年受业于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首领海尔曼·柯亨。
3、1919年起,卡西尔任汉堡大学哲学教授。
4、1930年起任汉堡大学校长。
在汉堡时期,卡西尔逐渐创立了他自己的所谓“文化哲学体系”。
5、1933年辞去汉堡大学校长职务,离开德国,开始了他的12年流亡生活,以后再也没有回去过。
6、他先赴英国,任教于牛津大学全灵学院。
7、1935年9月,接受瑞典哥德堡大学的聘请担任该校哲学教授,在那里一直待了6年。
8、1941年夏季,卡西尔赴美国,就任耶鲁大学访问教授。
9、1944年秋转赴纽约就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
10、1945年4月13日,卡西尔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回答学生提问时猝然而亡。
终年71岁。
卡西尔一生著述多达一百二十余种,研究的范围几乎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对语言哲学的研究使他成为二十世纪这一领域的重要前驱者之一,并受到现代西方各派语言哲学的普遍重视;而在美学方面,人们一般都把他看成是三十年代以后西方兴起的所谓符号美学运动的“开路先锋”。
卡西尔的这个“文化哲学体系”,在他煌煌三大卷的《符号形式的哲学》中得到了系统的论述和详尽的阐发。
而《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一书,是最足以反映卡西尔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它是卡西尔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
也正因为如此,该书是卡西尔著作中被译成外文文种最多、流传最广、影响甚大的一本。
《人论》自然是研究所谓“人的问题”的。
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篇。
上篇前五章是回答一个总的问题:人是什么?其中第一章概述了二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并在最后指出,当代尽管科学昌盛、技术发达,但人的问题不但没有真正解决,相反倒是处在深刻的危机之中。
复活的密码

复活的密码——神话思维探索王合义(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神话既不是骗人的谎话,也不是无谓的幻想的产物,是人类思维的朴素的和自发的形式之一。
原始思维是以象征为符号进行运演的。
象征的逻辑基础是类比。
循环变异从而获得永生这一原型是一个世界性的母题。
本文运用类比思维方式从民俗、语言符号等方面探求原始人追求灵魂不死,灵魂复话的心态。
透过文字的表面来研究神话的载体——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
作者认为华夏民族的龙、蛇崇拜最早的原型应是雷电崇拜。
[关键词]神话神话思维研究方法随着国外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分析心理学、历史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等人文科学著作的传入,我国的神话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上述学科逐渐向文艺领域渗透,使得文艺与人文科学之间相互交叉融合。
对于神话的研究,人们也变换着角度,试图从不同的侧面,对其进行多元化的分析和更深层次的挖掘。
神话·神话思维·神话的研究方法神话,传统的观点认为它是同逻辑、理性、思维相对的概念、是虚假、谎言和异端邪说的同义词,甚至在17、18世纪的启蒙时代这一术语仍然通常作贬义的理解。
神话就是虚构,从科学和历史上讲,它是不真实的,但在维柯的《新科学》中这一概念已经发生变化,从德国的浪漫主义者、柯勒律治、爱默生和尼采以来,这一术语包含的新的概念逐渐取得正统的地位,即神话象诗一样,是一种真理或是相当于真理的东西。
当然,这种真理并不与历史的或科学的真理相抗衡,而是它们的补充。
保尔·拉法格说:“神话既不是骗人的谎话,也不是无谓的幻想的产物,它们不如说是人类思维的朴素的和自发的形式之一,只有当我们猜中了这些神话对于原始人和它们在许多世纪以来丧失掉了的那种意义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的童年。
”①怎样才能象拉法格所说的那种“猜中”神话“丧失掉了的那种意义”。
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原始人所用的思维方法“破译”这些以语言文学符号保存下来的原始人的心态与愿望。
由神话思维研究看原始思维研究的新思路——评恩斯特·卡西尔的《神话思维》

类精神的最初取 向 、 人类意识 的一种独立建构 , 如同知 识、 道德和艺术一样 , 神话 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 自足的 世界, 它可 以不 由外在 的价值 标 准和实在 来衡量 , 而必 须依据它 自己固有的结构规律去把握。神话并非活跃在 一个纯粹虚构或捏造的世界 , 而是有它 自己的必然模式。 他认为 : “ 一旦我们考虑到文化生存的基本形式起源 于神话意识,神话在这个整体中以及对这个整体的重要 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这些形式都不是始于独立的存在 , 也 没有 明确规定 自己的原则 , 相反 , 在发韧之时 , 它们 每一 个都掩映于某种神话形式。几乎没有任何客观精神的领 域 不能被证 明曾经有过这种与神话 的融合 、具 体 的统 一。 "pp为了说明他的这一论点 , 他指出:“ 一切科学的实际 起点 , 即科学由之出发的直接性 , 与其说是在感觉领域 ,
了给他 的整 个文化哲 学奠 定 基础 。
正 因 为如此 , 西尔所使用 的“ 卡 神话思维 ” 一概 这 念, 就不仅仅适用 于神话现象 , 同时也 包括史前 时期一 切 意识现象在 内 , 如玛纳 、 信仰 、 图腾崇拜 、 术 、 巫 禁忌 等 。他对神话思维这个课题的研究 , 实际上是对史前人 类 思维特点的研究 。 在《 神话思维》 的前言部分 , 卡西尔通过周密的论证 首先使神话脱离了心理学的束缚 , 赋予了神话研究独立 的地 位。 他认 为用纯社会学的术语去解 释神话 与用纯 自
科学 长久 以来就保 留着原始神话 的传 统 ,只是赋予它另 一种形 式 而已。在神话与逻 辑之间 尚未划定严格鲜明的界线 , 在神话 与历 史之间也 找不 出明确的逻辑 分界 ,所 有历 史思考 , 都必定渗透着神话 因素 。 他 强调 整个 物 质 世 界掩 蔽 在神话 思 维 和神话 幻 相 之 中。早在世界 呈现 为经验 物 整体 和经验属性集合体 的意识之 前, 它就表现为神秘力量和效果的复合体 。神 话 的意 义远不只充作 材料 ,它被认为 是人类认识 世界 方式 的一种 特定 的功 能 。 话 也 是具 有 客观性 的 。 神 因为 人 类 最 早 的意识 是 一 种 依 其 本 性 的在 其 内部包含 与 神 关联的意识 , 而适用 于逻辑 的东西 , 同样适用于人类 也 精 神 的所 有独立形式 和 原初 功 能 。 在《 神话思维》 一书中, 力图分析科学思维与神话 他 思维之间的关系。他找到了这 两种思维的共通性 , 也讨 论了这两种思维不可回避的差异 , 以及神话思维的迥异之 处。他是从量、 以及相似性范畴这几个方面来探讨的。 质、 首先 , 卡西尔把这两种思维作了一下 比较 。 他指 出如同科 学 的认 识 活 动追求 规律 的等级性 、 原因与结果的系统性 、 上下序列一样 , 神话也力求力量 和神的等级关系 , 不过 , 神话世界这一直观的整体表现 出与概 念 整体极 不 相 同 的特 征 : 这 里 没 有 由规 律所 决 定 的世 界 的观念 性 、 系性 形 式 构 成 的 客观世 界 , 关 而是 所有实在 都被溶解 转 化为具体 的 、联 合一致 的形 象世 界。可 以说 , 神话思维缺乏对纯观念的或纯符号的东西 的理 解 。神 话直 观 最 后使 它 所 结合 的任何 因 素达 到符
复活的密码——神话思维探索

复活的密码——神话思维探索
王合义
【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6)004
【摘要】神话既不是骗人的谎话,也不是无谓的幻想的产物,是人类思维的朴素的和自发的形式之一.原始思维是以象征为符号进行运演的.象征的逻辑基础是类比.循环变异从而获得永生这一原型是一个世界性的母题.本文运用类比思维方式从民俗、语言符号等方面探求原始人追求灵魂不死,灵魂复话的心态.透过文字的表面来研究神话的载体--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作者认为华夏民族的龙、蛇崇拜最早的原型应是雷电崇拜.
【总页数】5页(P20-24)
【作者】王合义
【作者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2
【相关文献】
1.由神话思维研究看原始思维研究的新思路——评恩斯特·卡西尔的《神话思维》[J], 于丹丹
2.感悟神话:激活人类文化传统的基因密码——读叶舒宪先生主编“神话学文库” [J], 王宪昭
3.原始-神话思维的元思维性——以中原盘古神话为例 [J], 雷娜
4.神话的复活——也谈文学的神话原型 [J], 马小朝
5.中国神话思维特征论——中国神话与儒道思维渊源研究之一 [J], 秦红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拆书-橐籥在“隐喻”中被认知的灵魂

橐籥在“隐喻”中被认知的灵魂一.引论:隐喻的认知——在心理学、文化教人文精神和文学中的跨学科研究感应是古人认知灵魂的方式。
感应是易学和礼文化的重要诵组成。
上一章,我们着重就宋儒理学体系中的感应与气的关系,说明感应是作为造物主阳气和气之神的灵魂被古人所认知的途径。
感应属于东亚礼文化,礼文化是该时期中国古代某类时期的文化,故感应作为认知操作方式灵魂的模式,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
这一章,我们将讨论另一种文化范围更普遍且历史流传更久远的、认知灵魂的方式,这一方式就是“隐喻”。
束定芳老师和胡壮麟老师对我国当代隐喻学研究贡献极大,本文所说的“隐喻”就参考束定芳和胡壮麟二位老师的研究成果来一触即发论述。
公司目前国际上的隐喻研究主要在认知语言学的领域内展开。
我们则是将隐喻隐喻作为知觉方式,来讨论“灵魂”这一哲学范畴在文化中被体证的情况。
于是,我们对“隐喻”的学科定位给予首先做出如下调整。
(一)作为心理学范畴的“隐喻”1.当拟人被置于认知语言学的视阈下,隐喻研究价值就在于揭示隐喻之于认知科学的意义。
灵魂是实体,是形而上的存在,故灵魂不能被解构,即灵魂不能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换言之,用科学科学方法科学研究灵魂是违背科学的。
所以,认知语言学视阈下的隐喻不能成为认知灵魂的方式。
2.人是生活在实际的、历史的文化语境中所的具体的个体,个体的认知行为是心理活动,它是环境与亲代的刺激-反应结构的一种形式。
这种心理活动,伴随着个体复杂的情绪、记忆、条件反射等内在风险因素,也伴随着从众、习俗、定势思维等文化心理因素。
这些因素使个体的认知不可能按照观念科学的方式发挥作用,而只可能将作为心理学的、个性化且随机化的行为出现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
隐喻与心理学的暧昧关系,在语言学关于隐喻的理论中可以得到印证。
隐喻学的张力学说(theTensionTheory)就是对隐喻带来的心理影响的描述。
隐喻关系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不真实、不自然或者不被熟悉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卡西尔批判经验主义并不能确保感觉的现实性,在根本动摇了经验主义的基础。而关于经验主义的逻辑思维的基础——分析综合和因果关系是现象存在的基础,也只是出于知识理论的需要才确立起来。
虽然卡西尔认为神话思维是一种具象思维,但这不意味着神话思维没有逻辑性。神话思维与经验—科学二者不同之处是二者的样式,而且卡西尔还认为神话思维与现代理性思维在性质话思维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可见,因果关系是神话成为一种思维形式的关键,与经验主义相比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例如,卡西尔在对神话意识进行探讨时把神话看作是绝对客观的,存在于一个纯粹形式的客观世界里,这点跟经验主义是一样的。而它们所不同之处在于卡西尔认为神话世界是独立自存的,把神话看着是一个客体来研究。所以,就不存在经验世界和概念世界的区分。因此,神话是统一的,没有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区别——部分是整体,整体也是部分,这样就不会因为重视整体而造成忽视个性的存在。卡西尔从礼仪、名称和偶像巫术来说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例如,偶像巫术是指在偶像身上所发生的事也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由此可以知道,神话思维对个体设定与经验主义不一样。在神话中,个体不需要遵循普遍定律,它只可以“服从于印象自身和其短暂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现象都处于一种单一的水准,没有知觉的等级差别,同样也没有形成对照的客观必然性的等级。所以,神话思维不是抽象思维,是一种具象思维。
而经验主义对于知识的起源这一问题并没有进行探讨,这一问题对于神话意识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神话思维的客体
卡西尔通过对传统经验主义思维进行批评,为神话作为一种思维形式的实现扫清了道路。就神话来说,神话作为一种知识类型,它的本身跟传统经验主义的客体一样也是可以被理解被认识的。实际上,传统经验主义哲学中所用的主客体的概念、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和因果关系等,这些概念神话是同样适用的,这二者的区别在于运用的方式不一样。
在客体概念和因果概念方面,卡西尔认为神话思想与纯粹理论世界观的区别不大。在卡西尔看来,这两个概念是相互制约的由上述我们可以知道因果关系对神话思维的影响,而且因果关系在世界起源、众神诞生和神话传说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像我国的女娲抟土造人—人的起源于女娲。神话思维的因果关系由于两种客体概念的对立形成不同于科学的因果概念。经验主义范畴的因果关系,休谟是从人的习惯联想来论述因果关系,而康德则是经验的综合。而卡西尔批判经验主义的因果关系,主要是批判各种理智的操作—把各种“偶然”的特殊事件的本身看作普遍规律的表现。休谟对因果的关系的描述,卡西尔是赞同的。因为休谟的因果关系的描述给神话为什么可以解释整个世界提供了一个理由。
虽然因果关系看起来和神话结构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神话是满足于想象所发生一切的单一的过程。但是,在神话思维中一切看起来是“偶然”的事件实际上都是必然的,这才是神话思维因果关系的本质。就像希腊神话中每个人从出生起,他的命运就已经被决定了,如果人们对自己的命运进行反抗的结果就是悲剧的诞生。世界上每一件事物的都是神的意志所造成的,是神要求如此的。所以,在神话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并不像科学理论世界观中整体来自部分,部分是和整体交织在一起:因此,客体不仅是它的本身,也是绝对真实的“实体”,而这种“实体”是指神或者是其他神秘的东西。
可见,经验主义的世界观是这样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卡西尔对经验主义的批判是从整体主义对个体存在的忽视出发。经验主义的目的在于最高的、普遍的综合,还在于理解经验的整体统一性的全部个别部分,而它要达到这目的方法却是相反的。个别事物要经过改造才能融入系统,成为整体的一部分,成为某种事物的原则。而且经验主义这以种世界观逻辑思维的基础是分析综合: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现象看起来似乎都不一样,但是其都指向特定的对象、原理和法则,经验主义称呼这种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事物。 正因为有这种普遍必然性在起作用,事物的各种现象才得到解释,这种原理所拥有的解释功能就是解释,也可以称其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而卡西尔认为这种原理是不能直接或间接被经验到的,我们为了理论的需要而设定下来的,由此可见这种普遍必然性是缺乏根基的。可见,综合和分析是彼此之间的基础、互为因果的关系,卡西尔认为这是经验主义无法克服的缺点。
第一节客体的神话意识
一、对传统经验主义思维的批判
卡西尔是从对传统思维形式的批判来论述他的神话意识,主要是从对经验主义批判来入手。在他看来,经验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是以在这里的感觉不是一开始就是单一的、已知的和自明的,它是在一些基本的理论活动中被认识,从而被指定,比如说“共同”、“分离”、“并列”和单一的知觉,即是在空间中有规律地存在的感觉的“事物”是我们在感觉的基础上确立的。因此,从经验主义角度来看,客体是用一种静止的状态,完成的方式和以“它们赤裸裸的“自身”被给予”意识,但客体的描述关系会去假定意识的一种独立的、自发的行为。 正如英国哲学中洛克等经验主义哲学家都是根据这种原则来确定知识,只要是可以被我们感觉到的,在我们的意识中留下印记的,而我们根据印记清晰程度来确定知识的等级,比如休谟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他根据感觉经验的程度划分知识——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卡西尔称这种行为为判断,正如我们根据尺寸、方位和距离来判断某个事物时,是为了说明一种关系和体系中感觉材料的状态,并且是一种纯粹的判断关系。而尺寸、方位和距离的差异,是因为不同感觉印象,它的判断也会不同,自然会给这些感觉印象不同的“意义”。感觉印象通过理智活动才可以被归属于意义的不同层面,作为直觉映象这种连接方式存在于空间中,并把它转变空间的、“描述的”世界。在卡西尔看来,从整体上,感觉可不可以得到经验的证实,这决定了感觉能否被接纳进现实和确定存在的客观领域;然而,经验主义的思想和知识并没有这种证实,所以经验主义经常需要更新,说明了经验的知识只是相对的,侧面说明经验知识的不可靠。再者,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界限刚开始是不明显的,是经验和其原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确定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