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药物性锥体外系反应用药

合集下载

盐酸异丙嗪引起锥体外系反应10例的临床观察

盐酸异丙嗪引起锥体外系反应10例的临床观察

【] 湛浩 强, , 业 等 . 低温 治 疗 重 型颅 脑 损伤 患 者血 气 、 7 张赛 刘敬 亚
血糖 、乳 酸 的变化 【 . J 中国医师 杂志 , 0 , 2:67. 】 2 0 () -8 0 2 7 【】 只 达石 , 8 张赛 , 陈荷 红 等 . 低温 治 疗 急性 重 型颅 脑 损 伤 的l 床 亚 } 缶 疗效 [ . J 中华神 经外科 杂 志, 0 , () 3 . ] 2 01 4: 9 0 6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l ℃,达3 ℃时应 继续应用 。 ④在 亚低温 治疗后 期 ,需特 别注意 机体 8 的 内环境 的稳定和营养 的补充 ,调 整 电解质 ,使 并发症尽可 能得到避 免 。在整个 治疗期 间,应 用脱水剂 、氧 自由基 清除剂 以及改善 循环、
防治 脑血管 痉 挛的药 物 ,纠正低 氧血 症 ,抑 制患 者血糖 升高 】 。亚 低温组 ,肺 部感染 1例 ,心律不齐 1例 ;常温组肺 部感染 l例,心律 2 9 O 不齐2例 ,差异无显 著性 。低温疗 法对重型颅脑 损伤有肯定 的作用 , l
盐酸异丙 嗪引起锥体外 系反应 1例 的临床观察 O
石 霞
【 要 】 目的 分析 并探 讨 盐 酸异 丙嗪 引起 锥体 外 系反应 的 原 因及 处理 方 法 。方 法 回顾 性 分析 贵 州黔 南贵 定县 第一人 民医 院 20 摘 07年 1月
至 20 年 1 09 2月 间 儿科 使 用盐 酸异 丙 嗪 引起 锥 体 外 系反应 的 患者 1 例 ,分 析 其 临床 资 料 和 处理 方 法。结 果 当盐酸 异 丙嗪 用药 剂 量在 O 05 1 mgk .~ . /g时 , 患 儿会 出现 眼球 震 颤 、胡 言乱 语 、 多动和狂 躁 等 锥体 外 系反应 的 表现 。结 论 盐 酸异 丙嗪 的 用药剂 量必 须 严格控 制 ,才 O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药物,但其使用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是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mptoms, EPS)。

这些反应包括运动障碍、肌肉僵直、震颤、唾液分泌增加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研究致力于发展新的药物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些研究聚焦于寻找新的抗精神病药物,其治疗效果更好,并且导致更少的锥体外系反应。

利培酮、奥氮平等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被证实在减轻EPS方面更优于一代药物。

一些研究还关注于改善药物的选择性,以减少对多巴胺D2受体的阻断,从而降低患者出现EPS 的概率。

另一些研究致力于寻找对抗EPS的药物治疗策略。

一种常见的策略是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抗胆碱能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莫达非尼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EPS症状,但其不良反应也较为显著,如木僵、口干等。

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抗胆碱能药物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还有一些研究尝试使用其他药物治疗EPS。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如普萘洛尔被证实可以改善一部分患者的EPS。

一些研究还尝试使用氨酮和乙酰丙酮作为治疗EPS的选择,但其疗效尚未得到明确的证据支持。

一些研究还关注于非药物治疗策略,如物理疗法和心理疗法等。

物理疗法包括针灸、电刺激等,可以改善患者的EPS症状。

心理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应对EPS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开发新的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使用药物治疗、寻找其他药物治疗方法以及非药物治疗策略等。

这些研究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了一些新的治疗选择。

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包括该反应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的剂量和时机等。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为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常用药物,但同时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其中包括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是一种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对多巴胺受体的阻滞作用导致的运动障碍性症状,如震颤、僵硬、舞蹈样动作等。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导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研究如何有效地治疗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针对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治疗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不断有新的药物和方法被提出和应用。

了解这些研究进展,对于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2000字】1.2 研究目的对于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目前存在许多药物治疗方法,但其疗效和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目前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各种常见药物治疗方法的优劣,分析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其管理策略,探讨当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也有助于启示和指导未来相关研究的方向,促进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3 意义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是精神病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进行药物治疗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研究药物治疗进展,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减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解决锥体外系反应对患者的严重影响,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家庭和社会功能。

深入研究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有助于指导未来的临床实践,不断完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对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治疗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药源性引起椎体外系反应2例

药源性引起椎体外系反应2例

药源性引起椎体外系反应2例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在临床上尤常见。

有多种常用药具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副作用的药物,如非那根、咳必清、阿托品、胃复安、甲硝唑、西米替丁、氯丙嗪、奋乃静等。

这些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椎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现将我院抢救2例较典型药源性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及讨论。

1 临床资料1.1 病历1.患儿、女,13岁、主因:神志不清1小时入院。

家长发现时患儿已经神志不清。

而且有胡言乱语。

否认外伤史。

急送我院。

检查:T正常、P150次/分、R26次/分、BP90/60mmHg。

急性病容,谵语状态。

皮肤潮红,干燥无汗。

双眼瞳孔4mm,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

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CT示颅内未见异常。

考虑中毒:嘱护士清水1L洗胃。

反复询问病史,家长否认有毒物接触史。

半小时后洗胃结束,患儿出现颈后仰,两眼不自主向上凝视,肢体舞蹈样运动。

再次要求家长仔细找寻。

发现家里一只杯子里有咳必清(喷妥维林)。

1.2 病历2.患儿,男,9岁。

主因:恶心,呕吐半天,不自主运动,伸舌1小时。

患者于半天前吃不洁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不伴腹痛,腹泻,发热等不适。

1小时前在当地诊所诊治(具体不详),后出现肢体不自主运动,颈后仰,舌头伸出口腔外,不能自如退入口腔,急诊入我科。

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

急性病容,痛苦表情,双眼瞳孔3mm,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

舌伸出口腔。

心肺腹无明显异常。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追问病史家长给予口服胃复安,在诊所肌注胃复安。

1.3 治疗方法1.3.1 给予清水洗胃5-1L,50%硫酸镁40ml导泻;1.3.2 大量液体及速尿静脉输入,加速毒物排出;1.3.3 监测生命体征,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1.3.4 保护各脏器功能,应用奥美拉唑,肝肽乐等静脉输入;1.3.5 针对椎体外系药物,东莨菪碱注射液每次0.003-0.006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中,30~60min内滴完毕;1.3.6 对症治疗:病历1患儿出现阿托品样症状可给与新斯的明0.5-1.0mg皮下或肌肉注射。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mptoms,EPS)是抗精神病药物的常见副作用之一,经常出现在使用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等时。

EPS通常表现为肌张力增加、震颤、僵硬、舞蹈样动作、面部肌肉痉挛等症状。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治疗依从性下降。

对EPS的治疗研究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之一。

目前,治疗EPS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方面,抗胆碱药物是治疗EPS的首选。

抗胆碱药物通过抑制胆碱能神经传导,减少肌肉张力和痉挛,从而缓解EPS症状。

常用的抗胆碱药物包括托吡酯、溴戊酮等。

研究表明,抗胆碱药物在治疗EPS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可以显著减轻EPS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些研究还发现,抗胆碱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非药物治疗方面,物理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EPS。

物理疗法包括电刺激疗法和康复训练。

电刺激疗法主要通过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调节神经传导功能,改善EPS的症状。

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姿势训练、运动训练和功能训练等,通过促进肌肉的协调运动和力量训练,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EPS症状。

研究发现,物理疗法在治疗EPS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改善 EPS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

一些研究还探讨了其他治疗EPS的方法。

如使用β受体阻断剂、酮咯酸、谷氨酸盐等药物治疗EPS。

这些药物通过影响多巴胺和其他神经递质的代谢和释放,减少EPS的症状。

研究发现,这些药物在治疗EPS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副作用较多,应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

针对抗精神病药导致的EPS,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抗胆碱药物是治疗EPS的首选药物,可以显著缓解EPS的症状。

物理疗法在治疗EPS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其他药物治疗EPS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未来的研究还应重点关注药物的剂量和时机,以及不同患者群体的差异性,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避免副作用的发生。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具有较好的疗效。

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其中最常见的是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mptoms,EPS)。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研究致力于寻找和开发新的药物来治疗抗精神病药导致的EPS。

锥体外系是指体内的除皮层外和脑干(锥体)外的神经系统,包括基底节、小脑、额叶和视觉皮层,负责调节运动、姿势和姿态。

EPS是由抗精神病药物干扰这些神经系统功能而引起的,表现为肌肉僵直、震颤、舞蹈样动作和口咬等症状。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包括传统的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传统的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如氯丙嗪、奋乃静等)疗效显著,但副作用较大,易导致EPS。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等)相对较少引起EPS,但其疗效不及传统药物。

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新的药物来克服这些问题。

一些研究表明,改变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可能有助于减轻EPS的发生。

调整药物剂量可以减少不良反应,而分次给药可以使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减少EPS发生的风险。

个体化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以选择适合该患者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并尽可能减少EPS的发生。

除了改变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外,一些研究还尝试寻找新的药物来治疗EPS。

某些研究发现,抗胆碱能药物可以有效缓解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EPS。

抗胆碱能药物可以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对脑内乙酰胆碱的阻断作用,从而减轻EPS的症状。

一些研究还表明,其他药物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和抗氧化剂等也可能有助于减轻EPS。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许多药物可以用于治疗EPS,但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副作用和风险。

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权衡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

临床上还需要进行长期随访观察,以评估抗精神病药物治疗EPS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但长期使用会导致锥体外系反应(EPS),如震颤、僵硬、运动迟缓等不良反应。

为了更好地控制EPS的发生和发展,研究者们积极开展药物治疗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

目前,对EPS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整用药方案、联合治疗和使用辅助治疗药物。

调整用药方案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研究发现,EPS与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可以显著降低EPS的发生率。

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等的使用也能有效减少EPS的发生。

一些研究发现,使用长效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等,可以降低EPS的发生。

在临床中,调整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和种类是控制EPS的关键。

联合治疗是另一种治疗EPS的方法。

目前,联合治疗主要包括抗胆碱药物和抗帕金森药物。

抗胆碱药物如安坦、三氟甲哌啶等可以通过抑制胆碱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减少EPS的发生。

抗帕金森药物如托巴坦等可以通过增强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EPS的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EPS的症状,但是也增加了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认知功能的下降、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等。

在选择联合治疗时需要权衡利弊。

一些辅助治疗药物也被用于治疗EPS。

肌注紧张性治疗药物如贝莱珠丁等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功能,减少EPS的发生。

抗糖皮质激素药物如地塞米松等可以通过减轻细胞的炎症反应,改善EPS的症状。

一些营养药物如维生素E、维生素B6等也被用于治疗EPS。

尽管这些辅助治疗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有限,但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调整用药方案、联合治疗和辅助治疗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更好地控制EPS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EPS的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治疗的缺乏个体化、不同药物治疗效果的差异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障碍的一类药物。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导致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EPS),如震颤、僵硬和运动障碍等。

为了减轻或预防这些不良反应,研究人员不断探索药物治疗的新方法。

最常用的治疗EPS的药物是抗胆碱能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阻断胆碱能神经传递来减轻EPS症状。

常用的抗胆碱药物包括苯海索和安坦。

苯海索可以发挥抗胆碱作用,减轻震颤和肌肉僵硬等症状。

安坦则可以通过抑制胆碱能神经传递来减轻运动障碍。

除了抗胆碱药物,一些其他药物也被用于治疗EPS。

贝隆周是一种特定的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它在治疗EPS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一些研究还发现,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尼莫地平,也可以减轻EPS症状。

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治疗方法也开始引起关注。

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特定受体亲和性。

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奥拉奇丁是一种D2受体选择性激动剂,它在减轻EPS症状方面比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一些研究还在探索免疫调节剂在治疗EPS方面的潜力。

免疫调节剂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减轻EPS症状。

一项研究发现,利用TNF-α抗体,可以显著减轻EPS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胆碱药物和一些其他药物,如贝隆周和钙离子通道拮抗剂。

一些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如特定受体亲和性和免疫调节剂,也显示出潜力。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

异丙嗪锥体外系反应处理方法_锥体外系反应什么是锥体外系反应
1、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奋乃静、碳酸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医学教|网收集整理一般而言,本类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且与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个体有关。

2、甲氧氯普胺(胃复安):与用药剂量和时间有关,如将剂量控制在每日30mg以下,短期使用,发生率可显著减少。

3、心血管药物:据报道硝苯地平、桂利嗪、氟桂利嗪、左旋多巴、利血平(大剂量)均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4、其他:多潘立酮、西咪替丁、卡马西平、喷托维林(咳必清)、乙胺丁醇等也偶见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药物性锥体外系反应用药

药物性锥体外系反应用药

问答题目:某日凌晨,一惊恐万分之男士搀扶其新婚妻子入急诊科,该女士系妊娠两月,两眼上翻凝视,张大口,吐出长长的舌头,头转向右侧。

男士大哭,诉他使劲也不能把其妻子的头转过来,其状极为恐怖。

追问病史,平素体健,因妊娠剧吐难忍于两小时前在社区医院用过葡萄糖、氯化钾等补液治疗,同时口服硫糖铝口服混悬液,注射胃复安。

作为急诊科大夫,您认为选用下列哪种药物可能最为合适:A 山莨菪碱(654-2)B 地西泮 C氟哌啶醇 D异丙嗪 E 东莨菪碱此类患者极为常见,儿科病人更多,诊断不难,为药物所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通常被称为药物性锥体外系反应。

能够引发锥体外系症状的药物,从类型来说,主要有四类药,即抗精神病药、中枢性镇吐药、抗癫痫药和抗组胺药;从具体药物来说,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胃复安(灭吐灵)、氯丙嗪、卡马西平、多潘立酮、舒必利、扑尔敏、氟桂利嗪和异丙嗪等。

一般情况下,这些药物虽有引起锥体外系症状的潜在危险,但在常规剂量时较少出现不良反应。

只有在大剂量用药、连续用药或者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的儿童患者应用过程中,由于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量大或在中枢神经系统蓄积过量,才有可能通过影响多种神经递质的功能而致锥体外系功能发生改变,导致患者出现震颤、肌张力增高和肌阵挛等复杂多样的锥体外系症状。

很多朋友都很快就辨识出这是胃复安引起的锥体外系副反应,但是在选择治疗药物的时候还是有不少人出错。

在备选答案中,有几个药物也是有锥体外系的副作用,居然也有不少朋友选择,比如氟哌啶醇。

目前认为这一副作用与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受体,使纹状体中多巴胺功能减退,而乙酰胆碱功能占优势有关. 由于乙酰胆碱和多巴胺有拮抗作用。

所以多数有锥体外系症状群者,可用抗胆碱能药物,山莨菪碱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作用很小。

而东莨菪碱能透过血脑屏障,对震颤麻痹症有缓解流涎、震颤和肌肉强直的效果,可能与拮抗中枢神经的乙酰胆碱作用有关,属中枢神经性抗胆碱药,而且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较强,所以东莨菪碱注射液治疗锥体外系反应,可收到良好效果。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精神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它们的使用却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包括锥体外系反应。

本文将重点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措施。

一、什么是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mptoms, EPS)是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干扰脑内多巴胺系统引起的一系列运动障碍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僵直、震颤、肌肉强直或痉挛、口齿不清和运动迟缓等。

二、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病机制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从而减少多巴胺活性。

然而,这种作用也可能干扰其他神经递质系统,如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系统。

这些药物对这些神经递质系统的干扰最终导致了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

三、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类型1. 偏头痛样症状:包括头痛、眩晕、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2. 环内动力不平衡症状:主要表现为眩晕和直立性低血压。

3. 锥体外系肌肉症状:包括震颤、肌肉强直、痉挛和肌张力增高等。

4. 运动障碍症状:主要包括帕金森样症状,如运动迟缓、面部僵硬以及手脚震颤等。

四、锥体外系反应的防治措施1. 选择合适的抗精神病药物: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对锥体外系反应的风险是不同的,医生在开药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2. 使用适当的剂量:剂量过高是引发锥体外系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合理控制剂量可以降低发生锥体外系反应的概率。

3. 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同时,可以联合使用其他药物来减轻锥体外系反应。

例如,抗胆碱药物可以减少肌肉症状的发生。

4. 注意早期干预:一旦发现锥体外系反应的早期症状,及时停药或减少剂量,有助于避免症状进一步恶化。

5. 心理支持与康复治疗:锥体外系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心理支持和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五、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但通过合理选择药物、控制剂量和早期干预,可以减少其发生的风险。

肌注甲氧氯普胺后出现锥体外系反应2例

肌注甲氧氯普胺后出现锥体外系反应2例

的 2例锥体外系反应患者的情况介绍如下 。
1 病 例 介 绍
抗剂 , 作用 于延髓催 吐化学感受 区 ( T ) C Z 中多 巴胺受体 而提
高 C Z的阈值 , 胃肠道平滑肌加强运 动 , T 使 促进排 空 , 而减 从
轻 腹 胀 、 心 、 吐 等 症 状 。 同时 由 于 阻 断 多 巴胺 受 体 , 胆 恶 呕 使
向上凝视伴 四肢震 颤 。查体 体温正 常 , 血压 10 6 g 1/ 5mm H ,
心 率 7 / n 患 者 神 志 清 楚 , 肺 腹 部 无 明 显 异 常 , 虑 为 07 mi, .  ̄ , 心 考
具有引起 锥体外 系反应 副作 用的药物 , 如非 那根 、 咳必清 、 阿 托品 、 胃复安 、 甲硝唑 、 咪替丁 、 西 氯丙 嗪 、 乃静等 。这 些药 奋
2 讨 论
强, 结果 由锥体 外系控 制 的肌 力 和肌 紧张度 失控 , 而 引起 从

甲氧 氯 普 胺 又 名 胃复 安 , 吐 灵 , 消 化 系 统 常 用 药 , 灭 为 具
系列 与肌 力 和 肌 紧 张 相 关 的 症 状 和 体 征 。现 将 笔 者 遇 见
有增强 胃动力和镇吐作用 。其作用机 制为多 巴胺 D 2受体拮
物 都 可 在 一定 程 度 上产 生锥 体 外 系 兴 奋 作 用 , 可 导 致 中枢 并 神 经 系统 对 锥 体 外 系 的 控 制 失 调 , 得 椎 体 外 系 兴 奋 性 增 使
甲氧氯普 胺引起 的锥体外 系反应 , 给予 山莨菪碱 1 肌注 、 0mg
补 液 、 西 泮 治 疗 后 明 显 好 转 ,2h后 症 状 完 全 消 失 程 朱桂 兰. 河南 省新型农 村合 作医疗 受益农 民认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1. 引言1.1 概述锥体外系反应(EPS)是指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一组运动障碍性症状,包括肌肉僵直、震颤、不自主运动等。

这些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损害。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但其不良反应中的EPS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研究关于抗精神病药导致的EPS的机制和治疗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针对EPS的治疗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新型药物的研发以及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为解决EPS带来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从EPS的定义和症状,抗精神病药导致的EPS的机制,常见的治疗方案,新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以及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介绍,旨在全面了解EPS的治疗进展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1.2 研究背景锥体外系反应是由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理生理现象,临床上对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不良影响。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多巴胺D2受体来发挥治疗作用,但同时也会对脑内其他多巴胺受体(如D1受体)和非多巴胺递质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随着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广泛使用,对锥体外系反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目前,虽然已经有一些药物可以有效治疗锥体外系反应,但其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耐受性和严重的副作用。

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求新的药物治疗手段,以提高锥体外系反应的治疗效果和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本文旨在对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2. 正文2.1 锥体外系反应的定义和症状锥体外系反应是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一种常见药物副作用。

它是一种运动障碍症状,包括肌肉僵直、震颤、无意识的肌肉收缩和不自主的运动。

这些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使他们难以正常工作和社交。

1. 肌肉僵直:患者的肌肉持续处于紧绷状态,导致运动受限和不适感。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引言:抗精神病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但它们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是一种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障碍。

这些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治疗的中断。

因此,了解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其防治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第一部分: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机制锥体外系反应主要是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对多巴胺系统的不良影响所导致的。

抗精神病药物通过抑制多巴胺D2受体的活性来减少多巴胺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精神病症状的目的。

然而,这种抑制多巴胺D2受体的作用也会影响其他神经递质系统,如乙酰胆碱系统。

多巴胺D2受体的抑制导致了多巴胺和乙酰胆碱之间的失衡。

这种失衡反应会导致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障碍等锥体外系反应的症状。

此外,抗精神病药物还可能对其他神经递质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发生锥体外系反应的风险。

第二部分:锥体外系反应的防治方法1. 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对锥体外系反应的风险有所不同。

一些药物可能比其他药物更容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在开始治疗之前,医生应该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降低发生锥体外系反应的风险。

2. 使用辅助药物:针对锥体外系反应,医生可以采用辅助药物的方式来减轻症状。

例如,抗胆碱药物可以减少乙酰胆碱活性,从而缓解部分锥体外系反应的症状。

3.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这可以包括调整药物剂量、改变用药时间和联合使用其他药物来控制锥体外系反应。

4. 定期复诊:定期复诊是监测患者治疗进展、评估药物效果和副作用的重要环节。

医生应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症状是否有所改善或加重,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5. 心理支持和康复:锥体外系反应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症状,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交功能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药源性体锥外系反应 2

药源性体锥外系反应 2

• ( 2 )抗精神病药:此类药物引起锥体外 系反应的发生率与药物的品种、剂量及用 药时间有关,其长期大剂量应用的发生率 依次为:三氟拉嗪,氟哌利多,氟奋乃静、 氯丙嗓、氟呱啶醇、碳酸锉、奋乃静、三 环类抗抑郁药。本类药物所致锥体外系反 应的类型与患者的年龄有关,如急性肌张 力障碍多见于青少年,震颤麻痹综合征多 见于老年人,静坐不安可见于任何年龄。 一般而言,本类药物(长期大量应用)所 致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最高,且以震颇麻 痹综合征最为常见。
药源性椎体外系反应
华美紫馨医学美容医院麻醉科
锥体外系的概念
• 广义概念: 包括锥体系以外的所有运动神经核和 运动神经传导束。 • 狭义概念: 锥体外系包括基底节(尾状核、壳核、 苍白球)和脑脚核(红核、黑质、丘脑 底核-Luys核、网状结构)两大部分。
锥 体 外 系 的 解 剖
锥体外系解剖
锥 体 外 系 的 功 能
• 锥体外系功能有赖于其调控中枢(黑质一 纹状体多巴胺受体)的神经递质多巴胺 (DA )和乙酞胆碱的动态平衡。当DA 减少或乙酞胆碱相对增多时,则可出现胆 碱能神经亢进的症状
DA
ACh
临床表现
• 1、急性肌张力障碍:强迫性张口、伸舌、 斜颈、眼睑闭合不全,眼球向外上凝视躯 干扭转或四肢强直性痉挛、呼吸运动障碍 及吞咽困难,、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 肉震颤、流涎,
鉴别诊断
• 防治应了解和熟悉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 药物(应用上述药物剂量不宜过大、时间 不宜过长,且不宜联用),提高对锥体外 系反应的认识,注意与癫痛、中毒性脑病、 手足抽溺症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 尽早确诊、立即停药。
治疗
. 停药 。乙酰胆碱和多巴胺有拮抗作用, 所以多数 有锥体外系症候群者, 可用抗胆碱能药物, 使其解除或减轻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锥体外系反应观察及护理要点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锥体外系反应观察及护理要点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锥体外系反应观察及护理要点【摘要】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锥体外系副反应,探讨有效的护理要点。

方法:采用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调查我院41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物后出现锥外体系副反应(EPS)的187例患者的有关情况。

结果:EPS发生率较高;性别方面,急性肌张力障碍男大于女,其差异有显著性;在各年龄段中,30~40岁组EPS发生率最高,但60岁以后发生率反而上升;药物中引起锥体外系副反应较多的是氟哌啶醇、三氟拉嗪、奋乃静等。

出现:EPS时间多在2~3周。

结论:锥体外系副反应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护理过程中应根据患者不同的表现形式,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锥体外系副反应护理要点目前,临床上使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并且用药周期长、用量较大,治疗中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EPS)较常见,易于误诊和忽视。

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都有阻滞多巴胺(DA)受体的作用,而多巴胺(DA)受体与锥体外系功能又有密切的联系,多巴胺受体被阻滞,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锥体外系副作用[1]。

由于副反应,引起病人的适应不良,甚至服药的依从性也产生问题,也影响病人的疗效。

严密观察病情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文对我院1995年1月至2002年1月住院患者的EPS进行观察,并提出护理要点。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与方法。

调查1995年1月至2002年1月在我院住院精神分裂患者共417例,其中男270例,占64.75%;女147例,占35.25%。

发生EPS者共187例,男116例,女71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无严重躯体疾病,无酒和药物依赖。

男性平均年龄34.78±12.14岁,女性平均年龄36.64±11.48岁,住院时间1月一32年,平均52.8±36月。

1.2 精神科用药情况。

氘丁苯那嗪治疗氟桂利嗪致锥体外系反应1例

氘丁苯那嗪治疗氟桂利嗪致锥体外系反应1例

氘丁苯那嗪治疗氟桂利嗪致锥体外系反应1例
董霞;于永鹏
【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
【年(卷),期】2024(27)6
【摘要】盐酸氟桂利嗪使用广泛,特别在中老年人群中,服用时间过长,容易出现不可逆的锥体外系副反应。

本例患者为73岁女性患者,因反复头痛、头晕服用盐酸氟桂利嗪,3个月后出现口周、舌及双手抖动,伴有不自主咀嚼运动,诊断为“药物性锥体外系反应”。

患者服用氯硝西泮片及苯海索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遂予以服用氘丁苯那嗪,用药1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随访1年患者病情稳定。

【总页数】3页(P446-448)
【作者】董霞;于永鹏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中心(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学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氘代丁苯那嗪及左乙拉西坦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
2.丹参川芎嗪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效果
3.丁苯酞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4.丁苯酞联合氟桂利嗪与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疗效观察
5.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答题目:某日凌晨,一惊恐万分之男士搀扶其新婚妻子入急诊科,该女士系妊娠两月,两眼上翻凝视,张大口,吐出长长的舌头,头转向右侧。

男士大哭,诉他使劲也不能把其妻子的头转过来,其状极为恐怖。

追问病史,平素体健,因妊娠剧吐难忍于两小时前在社区医院用过葡萄糖、氯化钾等补液治疗,同时口服硫糖铝口服混悬液,注射胃复安。

作为急诊科大夫,您认为选用下列哪种药物可能最为合适:A山莨菪碱(654-2)B地西泮C氟哌啶醇D异丙嗪E东莨菪碱此类患者极为常见,儿科病人更多,诊断不难,为药物所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通常被称为药物性锥体外系反应。

能够引发锥体外系症状的药物,从类型来说,主要有四类药,即抗精神病药、中枢性镇吐药、抗癫痫药和抗组胺药;从具体药物来说,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胃复安(灭吐灵)、氯丙嗪、卡马西平、多潘立酮、舒必利、扑尔敏、氟桂利嗪和异丙嗪等。

一般情况下,这些药物虽有引起锥体外系症状的潜在危险,但在常规
剂量时较少出现不良反应。

只有在大剂量用药、连续用药或者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的儿童患者应用过程中,由于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量大或在中枢神经系统蓄积过量,才有可能通过影响多种神经递质的功能而致锥体外系功能发生改变,导致患者出现震颤、肌张力增高和肌阵挛等复杂多样的锥体外系症状。

很多朋友都很快就辨识出这是胃复安引起的锥体外系副反应,但是在选择治疗药物的时候还是有不少人出错。

在备选答案中,有几个药物也是有锥体外系的副作用,居然也有不少朋友选择,比如氟哌啶醇。

目前认为这一副作用与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受体,使纹状体中多巴胺功能减退,而乙酰胆碱功能占优势有关.由于乙酰胆碱和多巴胺有拮抗作用。

所以多数有锥体外系症状群者,可用抗胆碱能药物,山莨菪碱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作用很小。

而东莨菪碱能透过血脑屏障,对震颤麻痹症有缓解流涎、震颤和肌肉强直的效果,可能与拮抗中枢神经的乙酰胆碱作用有关,属中枢神经性抗胆碱药,而且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较强,所以东莨菪碱注射液治疗锥体外系反应,可收到良好效果。

因此正确答案是E东莨菪碱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