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外系反应

合集下载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胃复安主要作用是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有较强的止吐作用,并促进胃及十二指肠蠕动,加速胃排空。

大剂量应用可阻断黑质纹状体中多巴胺受体,破坏了多巴胺、乙酰胆碱的平衡,导致锥体外系症状,多发生于婴幼儿和老年人。

主要表现有:肌震颤、肌肉抽搐、头向后倾、斜颈、阵发性双眼向上注视、语言障碍、共济失调、静坐不能、流涎、鸭步、面具脸等。

一旦发生上述症状,应立即停用胃复安,给予以抗惊厥、镇静药,抗胆碱能药物及抗组胺剂治疗。

很多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锥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要遵医嘱用药,不要轻易加大用药剂量,更不要随意买药来服用。

如果出现异常就要与医生及时取得联系。

胃复安小儿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处理胃复安小儿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处理胃复安小儿剂量是0.2-0.3mg/kg*次胃复安所致锥体外系症状临床表现:两眼凝视,头强直性后仰,头颈僵硬性扭向一侧,四肢强直性痉挛,呈角弓反张,面部肌肉抽搐.呈持续性发作.治疗措施:1停用胃复安药物;2促进排泄;3用安坦,眠尔通;4小量镇静剂;5积极治疗原发病。

【注意】胃复安致急性肌张力障碍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最多见的为抗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类,其导致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占2%~3%。

胃复安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为1%,大多在用药后1~2天发病,且剂量不需太大,多为10~30mg/d,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胃复安选择性作用于D2受体而起止吐作用,D2受体被抑制后,由D1受体执行的功能占优势,出现颈部、口部的异常运动,表现为急性肌张力障碍。

大剂量或长期应用胃复安可能因阻断多巴胺受体而使胆碱能受体相对亢进,导致锥体外系反应,主要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等神经系统副作用。

锥体外系反应病历书写模板

锥体外系反应病历书写模板

锥体外系反应病历书写模板【最新版】目录一、引言1.1 锥体外系反应的定义1.2 锥体外系反应病历书写的重要性二、锥体外系反应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2.1 病历的基本结构2.2 锥体外系反应病历的特点三、锥体外系反应病历的具体内容3.1 患者信息的记录3.2 病史的采集和记录3.3 临床表现的记录3.4 辅助检查的记录3.5 诊断和治疗的记录四、锥体外系反应病历的注意事项4.1 准确性和完整性4.2 逻辑性和条理性4.3 病历的保密性五、结论5.1 锥体外系反应病历书写的必要性5.2 提高锥体外系反应病历书写质量的建议正文一、引言1.1 锥体外系反应的定义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反应),是指由于脑内多巴胺受体激动或阻断不平衡,导致运动神经元活动亢进或抑制,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这些症状包括肌肉僵硬、震颤、舞蹈样动作、帕金森病等。

1.2 锥体外系反应病历书写的重要性锥体外系反应病历是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的重要依据,对于病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规范、准确的书写锥体外系反应病历至关重要。

二、锥体外系反应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2.1 病历的基本结构锥体外系反应病历应遵循我国病历书写的基本规范,包括病历封面、病历记录纸、病历封底等部分。

2.2 锥体外系反应病历的特点锥体外系反应病历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情况等信息,以确保病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锥体外系反应病历的具体内容3.1 患者信息的记录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婚姻状况、职业等基本信息。

3.2 病史的采集和记录详细询问和记录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地点、诱因、症状、体征等。

3.3 临床表现的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肌肉僵硬、震颤、舞蹈样动作等,以及病情的发展、演变过程。

3.4 辅助检查的记录记录患者接受过的相关辅助检查,如头部 CT、MRI 等,以及检查结果。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是目前用于治疗精神病和其他精神障碍的主要药物。

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mptoms,EPS)。

EPS包括肌张力增加、震颤、运动障碍和姿态不稳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多项关于药物治疗EPS的研究,本文将对这些研究的进展进行总结。

一项对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EPS的药物治疗研究表明,抗胆碱药物是治疗EPS的有效方法之一。

抗胆碱药物能够通过抑制胆碱能神经传导来减少EPS的发生。

目前,最常用的抗胆碱药物是贝那普利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这些药物已被证明对减少EPS症状有效。

一些研究将抗精神病药物和神经保护剂或抗氧化剂联合应用于EPS的治疗。

这些药物包括可卡因酰胺、α-酮酸和维生素E等。

研究发现,与单独使用抗精神病药相比,联合应用这些药物可以显著降低EP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一些研究还探索了其他治疗EPS的方法。

应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生长因子等药物,可以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EPS。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心理干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和物理疗法,也可以改善患者的EPS症状。

目前关于药物治疗EPS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EPS的发生机制复杂,不同的药物可能对不同类型的EPS产生不同程度的疗效。

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药物对不同类型EPS的疗效。

相关研究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制定更加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EPS是临床上常见的不良反应,研究人员对药物治疗EPS进行了许多研究。

目前的研究表明,抗胆碱药物、联合应用神经保护剂或抗氧化剂以及其他治疗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减轻EPS症状。

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不同药物对不同类型EPS的疗效,以及制定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住院精神病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的观察及舒适护理效果评价

住院精神病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的观察及舒适护理效果评价

住院精神病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的观察及舒适护理效果评价【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住院精神病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的症状表现及舒适护理效果评价。

病患的锥体外系副反应常导致运动障碍和不适感,对患者护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通过对患者症状的观察和舒适护理的实施,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症状,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效果评价显示,舒适护理对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效果。

护理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理疗和心理支持等,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症状和不适感。

研究结果表明,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有望为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提供重要参考。

结论为加强对精神病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的观察和舒适护理十分重要,有望为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观察、舒适护理、效果评价、护理措施、效果分析、研究结论、临床意义、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医学领域,精神疾病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精神病患者常常需要长期住院治疗,而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副作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锥体外系副反应就是一个常见而严重的药物副作用。

锥体外系副反应是指由于抗精神病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的一系列运动障碍症状,包括震颤、僵直、不自主运动等。

这些副反应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对住院精神病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患者副反应的及时观察和护理,可以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缓解症状。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住院精神病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估舒适护理对副反应的影响,并对护理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锥体外系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评估舒适护理对患者的效果,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期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胃复安主要作用是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有较强的止吐作用,并促进胃及十二指肠蠕动,加速胃排空。

大剂量应用可阻断黑质纹状体中多巴胺受体,破坏了多巴胺、乙酰胆碱的平衡,导致锥体外系症状,多发生于婴幼儿和老年人。

主要表现有:肌震颤、肌肉抽搐、头向后倾、斜颈、阵发性双眼向上注视、语言障碍、共济失调、静坐不能、流涎、鸭步、面具脸等。

一旦发生上述症状,应立即停用胃复安,给予以抗惊厥、镇静药,抗胆碱能药物及抗组胺剂治疗。

很多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锥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要遵医嘱用药,不要轻易加大用药剂量,更不要随意买药来服用。

如果出现异常就要与医生及时取得联系。

胃复安小儿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处理胃复安小儿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处理胃复安小儿剂量是0.2-0.3mg/kg*次胃复安所致锥体外系症状临床表现:两眼凝视,头强直性后仰,头颈僵硬性扭向一侧,四肢强直性痉挛,呈角弓反张,面部肌肉抽搐.呈持续性发作.治疗措施:1停用胃复安药物;2促进排泄;3用安坦,眠尔通;4小量镇静剂;5积极治疗原发病。

【注意】胃复安致急性肌张力障碍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最多见的为抗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类,其导致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占2%~3%。

胃复安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为1%,大多在用药后1~2天发病,且剂量不需太大,多为10~30mg/d,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胃复安选择性作用于D2受体而起止吐作用,D2受体被抑制后,由D1受体执行的功能占优势,出现颈部、口部的异常运动,表现为急性肌张力障碍。

大剂量或长期应用胃复安可能因阻断多巴胺受体而使胆碱能受体相对亢进,导致锥体外系反应,主要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等神经系统副作用。

锥体外系反应(EPS)

锥体外系反应(EPS)

锥体外系反应(EPS)全网发布:2011-06-23 21:10 发表者:张晓军(访问人次:2114)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等。

锥体外系反应(EPS)是传统抗精神病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包括4种:1、急性肌张力障碍:最早出现。

局部肌群的持续性强直性收缩,呈现不自主的奇特表现,如,眼上翻,斜颈,颈后倾,面部扭曲等等。

2、静坐不能:治疗1~2周出现。

来回走动,情绪焦虑或不愉快,无法控制的激越不安,不能静坐,反复走动,原地踏步等。

3、帕金森病:治疗的1~2月出现。

运动不能,肌张力高,震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最初是运动过缓,写字越来越小。

严重者有协调运动丧失,僵硬,佝偻姿势,慌张步态,面具养脸,粗大震颤,流涎,皮脂溢出。

4、迟发性运动障碍:多见于持续应用几年后。

以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运动为特征。

严重程度波动不定,睡眠时消失,情绪激动时增加。

最早为舌或口唇周围的轻微震颤。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在临床上尤常见。

有多种常用药具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副作用的药物,如非那根、咳必清、阿托品、胃复安、甲硝唑、西米替丁、氯丙嗪、奋乃静、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等。

这些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锥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先后出现嗜睡、乏力、表情呆滞、肌肉震颤、斜颈、吞咽障碍、静坐不能等锥体外系症状。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要遵医嘱用药,不要轻易加大用药剂量,更不要随意买药来服用。

如果出现异常就要与医生及时取得联系。

锥体系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

主要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锥体系主要由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的轴突所组成。

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等结构,其中中途终于脑干者称为皮层延髓束,继续下降进入脊髓者称为皮层脊髓束。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ppt课件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ppt课件
12
.
经典抗精神病药致EPS比较表
吩噻嗪类
不良反应
硫杂蒽类 丁酰苯类
二甲胺类 哌嗪类 哌啶类
急性运动 异常
静坐不能
﹢﹢ ﹢﹢
﹢﹢﹢ ﹢﹢﹢
﹢﹢ ﹢﹢

﹢﹢﹢

﹢﹢﹢
注:+:轻厦;++:中度;+++:重度
13
.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一)
氯氮平 给药剂量需个体化,由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用量,且 每日量应采取分次服用的原则,其主要不良反应为植物神经 紊乱,几乎不产生 EPS,但也有大剂量服用氯氮平引起EPS的 个案报道,长疗程使用氯氮平的少数患者出现迟发性运动障 碍,但是症状较轻,甚至不为患者察觉。因此,在使用氯氮 平过程中,出现EPS时,也要注意鉴别究竟是氯氮平的不良反 应还是疾病本身的表现。
16
.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四)
其他 帕潘立酮 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的疗效与奥氮平
相当,但是EPS发生率高于后者。 齐拉西酮 需要使用双环哌丙醇(Biperidone)来控制EPS的频
率更高。 喹硫平 EPS发生率较利培酮低。
17
.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EPS比较见表
不良反应
氯氮平
利培酮
奥氮平
给药初期,常见为肌张力增高、不安和震颤,偶见动眼危象 和急性活动障碍。通常减量或给予抗震颤麻痹药处理,临床 上一般不预防性地并用抗震颤麻痹药。 甲硫达嗪为吩噻嗪类的哌啶衍生物,作用与氯丙嗪相似,其 抗精神病尤其是治疗幻觉妄想方面不如氯丙嗪,但E二)
硫杂蒽类(噻吨类) 包括氯普噻吨、替沃噻吨和氟哌噻吨。其 中,氯普噻吨抗肾上腺素和抗胆碱作用较弱,锥体外系反应 较少,而氟哌噻吨在大剂量使用时,其EPS发生率显著增加, 而疗效并无相应增高,甚至有导致猝死的报道。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障碍的一类药物。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导致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EPS),如震颤、僵硬和运动障碍等。

为了减轻或预防这些不良反应,研究人员不断探索药物治疗的新方法。

最常用的治疗EPS的药物是抗胆碱能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阻断胆碱能神经传递来减轻EPS症状。

常用的抗胆碱药物包括苯海索和安坦。

苯海索可以发挥抗胆碱作用,减轻震颤和肌肉僵硬等症状。

安坦则可以通过抑制胆碱能神经传递来减轻运动障碍。

除了抗胆碱药物,一些其他药物也被用于治疗EPS。

贝隆周是一种特定的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它在治疗EPS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一些研究还发现,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尼莫地平,也可以减轻EPS症状。

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治疗方法也开始引起关注。

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特定受体亲和性。

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奥拉奇丁是一种D2受体选择性激动剂,它在减轻EPS症状方面比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一些研究还在探索免疫调节剂在治疗EPS方面的潜力。

免疫调节剂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减轻EPS症状。

一项研究发现,利用TNF-α抗体,可以显著减轻EPS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胆碱药物和一些其他药物,如贝隆周和钙离子通道拮抗剂。

一些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如特定受体亲和性和免疫调节剂,也显示出潜力。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mptoms,EPS)是一种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EPS的治疗主要侧重于使用药物进行症状控制。

下面将介绍近年来关于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有研究表明抗病毒药物阿达帕林(Amantadine)在治疗抗精神病药导致的EPS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发现,阿达帕林能够减轻EPS的症状并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阿达帕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并减少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

针对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目前也有研究针对特定症状进行药物治疗的探索。

一项研究发现,针对药物引起的舌肌运动障碍,使用一种复杂脂质体制剂口服给药,能够显著减少舌头的运动障碍,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有一些研究致力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例如使用植物药物或中草药进行治疗。

一项研究发现,火麻仁提取物能够显著减轻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EPS症状,并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这为开发抗EPS的新型药物提供了潜在的方向。

还有研究关注抗EPS药物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一项研究通过基因分型和药物代谢酶水平监测,将患者分为不同的亚型,并根据亚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策略能够更好地控制EPS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近年来关于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阿达帕林等药物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并有望成为EPS治疗的重要选择。

针对特定症状的治疗方法以及寻找新的治疗药物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研究则为更好地控制EPS 症状提供了新的思路。

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急性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急性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尚不 清楚 。
( 1 )明确诊断后 ,应立 即停用 可疑药物 。 ( 2 )使用抗胆碱能药物 :氢溴酸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菪碱 0 . 3 m g 肌注 ,0 . 5 h内症状缓解 ,复发可再次应用 ,但
应注意间隔 0 . 5 h以上 。 ( 3 ) 肌 松 剂 :首 选 苯
4 临床 表现
i z e d b y t h e p a r o x y s ma l a c u t e d y s t o ni a i n t h e e a r l y me di c a t i o n s t a g e s ,t h e pa t h o g e ne s i s ,c o mmo n pa t ho g e n i c d r ug s ,c l i n i c a l m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 a n d a nt i c h o l i n e r g i c d ug r t h e r a p y e f f e c t s we r e i n t r o du c e d.
LI AO Yi x ue
( H o s p i t a l o f L i u z h o u S t e e 1 )
Ab s t r a c t :T h e a c u t e d mg — d e r i v e d e x t r a p y r a mi d l a r e a c t i o n r e f e r s t o a n a d v e r s e d r u g r e a c t i o n s c h a r a c t e r -
6 结

急性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一种 急性可逆

锥体外系反应概述

锥体外系反应概述
3、心血管药物
据报道硝苯地平、桂利嗪、氟桂利嗪、左旋多巴、利血平(大剂量)均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4、其他
多潘立酮、西咪替丁、卡马西平、喷托维林(咳必清)、乙胺丁醇等也偶见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编辑本段引起椎体外系反应的药物
1、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奋乃静、碳酸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一般而言,本类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且与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个体有关。
2、甲氧氯普胺
与用药剂量和时间有关,如将剂量控制在每日30mg以下,短期使用,发生率可显著减少。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协调运动。小脑半球与大脑皮层有双向性的联系,即小脑一方面接受大脑皮层下行的控制,同时也发出纤维返回到大脑皮层。小脑的传出纤维主要发自齿状核,它们一部分止于红核,经红核脊髓束到达脊髓前角;而大部分纤维止于丘脑,由此发出纤维返回大脑皮层,对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起调节作用。这个大、小脑皮层间的环路在人类最为发达。小脑损伤后的病人,随意动作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围均不能很好地控制,表现为乏力、乏平衡、乏协调的症状。即四肢乏力,行走摇晃不稳;当病人闭双目、两脚并扰站立时,就无法维持自身的平衡;协调动作也发生障碍,拮抗肌作轮替动作时,协调障碍明显,这称为意向性协调障碍,也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纹状体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该系统病理损伤的主要表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多而肌紧张的综合征,如舞蹈病和手足搐动症;另一类为具有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的综合征,如震颤麻痹(巴金森氏症)。
编辑本段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在临床上尤常见。有多种常用药具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副作用的药物,如非那根、咳必清、阿托品、胃复安、甲硝唑、西米替丁、氯丙嗪、奋乃静等。这些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椎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要遵医嘱用药,不要轻易加大用药剂量,更不要随意买药来服用。如果出现异常就要与医生及时取得联系。

椎体外系反应ppt课件

椎体外系反应ppt课件
因此乙酰胆碱的功能便相对增高,使纹状体的 神经细胞过度兴奋而出现锥体外系症状。自 30 岁以后,黑质 DA 能神经元活力、纹状体 DA 递质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并且老年 人肝脏和肾脏等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半衰期延 长,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这些因素可能是老 年人应用甲氧氯普胺后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较 高的原因。
• 1. 儿童
• 儿童的肝肾功能及血脑屏障尚不健全,神经系 统发育不完善,对各种刺激调节反应差且反应 不稳定有关,致使药物在体内蓄积,直接或间 接影响黑质纹状体或 / 和下橄榄核、齿状核内 的神经递质,使多巴胺和乙酰胆碱平衡失调, 从而发生锥体外系反应。
精选ppt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哪些人群易出现锥体外系 反应?
• 2. 老年患者 • 甲氧氯普胺选择性的阻滞多巴胺受体(D2),
精选ppt
4
• 甲氧氯普胺作为临床常用止吐药,适应证 广泛且价格低廉,可用于因脑部肿瘤手术、 肿瘤的放疗及化疗、脑外伤后遗症、急性 颅脑损伤以及药物所引起的呕吐,还可治 疗胃胀气性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嗳气, 并可作为胆道疾病、慢性胰腺炎的辅助治 疗。
精选ppt
5
• 2015 年 4 月 24 日 CFDA(国家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警惕甲氧氯普胺引 起的锥体外系反应」,提示关注甲氧氯普 胺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
精选ppt
6
何为锥体外系反应?
• 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 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 运动与平衡。这种调节功能有赖于其调 节中枢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 动态平衡,当多巴胺减少或乙酰胆碱相 对增多时,则可出现胆碱能神经亢进的 症状,即为锥体外系反应。
精选ppt
7
锥体外系反应的表现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1. 引言1.1 概述锥体外系反应(EPS)是指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一组运动障碍性症状,包括肌肉僵直、震颤、不自主运动等。

这些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损害。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但其不良反应中的EPS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研究关于抗精神病药导致的EPS的机制和治疗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针对EPS的治疗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新型药物的研发以及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为解决EPS带来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从EPS的定义和症状,抗精神病药导致的EPS的机制,常见的治疗方案,新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以及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介绍,旨在全面了解EPS的治疗进展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1.2 研究背景锥体外系反应是由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理生理现象,临床上对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不良影响。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多巴胺D2受体来发挥治疗作用,但同时也会对脑内其他多巴胺受体(如D1受体)和非多巴胺递质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随着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广泛使用,对锥体外系反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目前,虽然已经有一些药物可以有效治疗锥体外系反应,但其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耐受性和严重的副作用。

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求新的药物治疗手段,以提高锥体外系反应的治疗效果和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本文旨在对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2. 正文2.1 锥体外系反应的定义和症状锥体外系反应是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一种常见药物副作用。

它是一种运动障碍症状,包括肌肉僵直、震颤、无意识的肌肉收缩和不自主的运动。

这些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使他们难以正常工作和社交。

1. 肌肉僵直:患者的肌肉持续处于紧绷状态,导致运动受限和不适感。

锥体外系反应名词解释

锥体外系反应名词解释

锥体外系反应名词解释
锥体外系反应(Conjugated Side Chain Reactions)是一类以锥体类芳烃为反应物的反应,它们涉及锥体类芳烃的反应体系,包括芳香改变反应(Arbuzov反应),芳烃氧化反应,偶联反应(Ullmann 反应),将锥体类芳烃变成其他有机物质的反应,以及其它反应。

例如,在温和条件下,芳香烃亚磺酰氯可能会形成类型I和II环糊精(coumarins),藉此可以进行功能团的有机还原反应(ORR),以及将锥体分子转化为其他有机物质的反应,例如链烷烃及烷酸酯。

这些反应受锥体类外系的活性官能团影响,如自由基、羧基、磷酸基、硫醚基和羟基等等。

小儿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总结

小儿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总结

小儿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总结
陈雪金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00(006)006
【摘要】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在儿科临床中并不少见,近几年文献报道较多,现就此做一总结,以引起临床注意。

1 锥体外系症状 1.1 急性肌张力障碍急性肌张力障碍是小儿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最常见症状,以各种奇异的肌痉挛为特点,多累及眼外肌、舌肌、面颊肌、嚼肌、颈肌及上下肢和躯干的肌群,出现受累肌群的不自主阵发性强直性收缩,常表现为阵发性双眼向上凝视同时头后仰。

【总页数】2页(P276-277)
【作者】陈雪金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953
【相关文献】
1.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护理体会 [J], 倪丽萍;于信香
2.急性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J], 廖裔学
3.小剂量氟哌利多致锥体外系反应并发药源性高血压1例 [J], 刘斌;汤士亚;李成宏;苌彩霞
4.临床药师参与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患者的药学实践 [J], 李黎;张丹;朱亚宁;周楠;
方志远;张鹏
5.小儿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误诊病毒性脑炎5例报告 [J], 韦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氯丙嗪可产生锥体外系反应的机制

氯丙嗪可产生锥体外系反应的机制

氯丙嗪可产生锥体外系反应的机制
锥体外系反应是一种在有机合成过程中非常常见的重要反应,它可以用来制造有机分子的特定结构。

氯丙嗪(Chlorpromazine)是一种常用的有机合成试剂,也是锥体外系反应的常用试剂之一。

本文将探讨氯丙嗪可产生锥体外系反应的机制。

首先,为了理解氯丙嗪可产生锥体外系反应的机制,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下氯丙嗪是如何工作的。

氯丙嗪是一种游离碱,在常温情况下,它的线性形式是一种正电荷,在有机反应中,这种正电荷会被其他物质吸引,比如碳基或其他有机物质,这样氯丙嗪就会在有机反应中起到活性的作用,即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新的有机物质。

其次,氯丙嗪可以有效刺激有机反应,这是因为它可以分解碳氢键,也就是由碳原子与氢原子构成的键,比如在某些有机物质中,氯丙嗪可以催化氢原子和碳原子之间的共价键脱氢,从而形成一种叫做“锥体外系”的有机反应,利用氯丙嗪作为催化剂,可以制造特定的有机分子结构,这样有机物质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其应用于医学诊断检测和治疗,药理学研究中。

再次,氯丙嗪可以通过氧化锥体外系反应以及与它相关的其他反应生成新的有机物质,比如可以进行氯丙嗪与碳氢化合物(比如醛)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氯丙嗪本身会被还原成无氧氯丙嗪,而原来的碳氢化合物会被氧化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新的有机物质。

最后,氯丙嗪可以作为催化剂来影响其他有机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分为三大类:缩合反应、聚合反应和置换反应。

缩合反应通常涉及
将两个有机分子聚合到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有机分子结构;聚合反应则涉及多个有机分子聚合到一起,形成一种更大的有机物质;置换反应则涉及多个有机分子之间的原子置换,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有机分子结构。

而这些反应都可以通过氯丙嗪的氧化还原反应来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锥体外系反应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锥体外系反应(Effects of extrapyramidal system,EPS):锥体外系指在中枢锥体系以外的连接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小脑网状结构及神经元的神经束和传导系统椎体外系的主要生理功能:1 为椎体系的随意运动做准备 2 调节肌张力 3 维持躯体的运动姿势 4 与随意运动相伴随的不自主运动有关 5 对下运动神经元的发射起控制作用。

所以当其发生病变时直接间接影响到随意运动,产生各种临床症状。

●急性肌张力障碍:一般于用药后48小时左右出现颈后仰、斜颈,肢体姿势异常,两眼不自主向上凝视,牙关紧闭或强制性张口、伸舌、说话不清等。

一般停药后1~2日症状消失。

●迟发性运动异常:一般用药后1~19个月出现症状,平均10个月。

表现不自主反复发作的伸舌,过度紧张和闭口,下颌偏斜,鬼脸,肢体舞蹈样运动,重者角弓反张,肢体扭转痉挛等。

停药后2~3个月症状逐步消失。

●帕金森综合征:一般用药后2~10日出现表情呆滞,舌头发硬,少语,颈部固定,手足震颤,肢体发硬不灵活等。

停药后2~4日症状消失。

●不安腿综合征:一般用药后30分钟至24小时,也有5~6个月出现下肢,较对称性深部肌肉酸胀、刺麻、极度不安,坐卧不宜,夜间加重,下床活动、改变体位或局部按摩,症状可缓解。

停药后症状消失,严重者可致药源性抑郁,甚至出现自杀。

除此以外,还可出现困倦和乏力,多见于药后30分钟至1小时,出现四肢软弱无力;顽固性呃逆;呼吸衰竭及胰淀粉酶升高等不良反应。

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一般有
1、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奋乃静、碳酸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本类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且与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个体有关。

2、甲氧氯普胺(胃复安):
胃复安又名灭吐灵,是临床各科常用的一种止吐剂,因其止吐作用较强,能促进食管和胃的蠕动,增加贲门括约肌的张力,松弛幽门,加速了胃内容物的排出,对各科原因引起的呕吐有较好的疗效,所以目前临床应用较广,其副作用有疲乏无力、嗜睡和锥体外系症状等。

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症状是因为它易通过血脑屏障,干扰纹状体内神经介质的正常代谢,其所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与吩噻嗪类药物相似,(故不能与分噻嗪类药物合用,以免加重椎体外系反应)当胃复安中毒时多巴胺受体被阻断,胆碱能占优势,常用量为每次~kg,每日不应超过kg,超过此量,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应,长时间使用可导致体内蓄积。

、据有关文献报道,约有20%患者可发生锥体外系反应。

甲氧氯普胺所致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形式多样,应与癫痫、癔症、帕金森综合征、破伤风、风湿性舞蹈症等相鉴别,且常规剂量亦可引起,很多文献均报道,与特异体质有关所以我们在使用胃复安时要注意应用的指症,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做到尽量短期用药,鉴于其轻易引起不良反应,临床上用此药要有所警惕,必要时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

3、心血管药物:据报道硝苯地平、桂利嗪、氟桂利嗪、左旋多巴、利血平(大剂量)均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4、其他:多潘立酮、西咪替丁、卡马西平、喷托维林(咳必清)、乙胺丁醇等也偶见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治疗
1)盐酸苯海索(又称安坦):它是临床应用中最常见的药
物之一,副作用少。

用法为每次2~4mg,每天2~3次。

主要用于药源性巴金森征效果较好,也可用于静坐不能和急性肌张力障碍。

(2)东莨菪碱(海俄辛):与阿托品作用相似,并有较强的镇
静催眠作用。

由于副作用明显,不宜长期应用。

但在缓解急性肌张力障碍和减轻严重静坐不能方面疗效快,大部分病人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用法为肌注。

(3)盐酸右苄替米特:一种抗巴金森氏病新药,临床该药能
有效地缓解和减轻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且具有长效、剂量小、不良反应少和安全等优点。

用法:1mg,每日1次。

(4)苯甲托品:1mg每日1~3次。

也可用2mg肌注,对急性
肌张力障碍效果较快。

开马君5~10mg,每日1~3次。

3.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的应用:近年报道心得安可有
效地治疗静坐不能,且疗效明显优于抗震颤麻痹药和抗焦虑药物。

推测其治疗作用可能与阻滞中枢的β受体有关。

用法为
10~20mg,每日2~3次。

用此药时应注意心率低于每分钟50
次应停药。

对房室传导阻滞、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应慎
用或禁用。

4.抗组织胺类药物:苯海拉明25~50mg,每日1~3次,肌
注每次20mg。

异丙嗪(非那根)25~50mg,急性肌张力障碍者每日1~3次,肌注
每次25~50mg。

5.其他
(1)金刚胺具有抗震颤麻痹机理,可能为阻断多巴胺回收
促进多巴胺释放或直接激动多巴胺。

每次10~20mg,每日3
次。

阿朴吗啡可作用突触前多巴胺,借以减少服用抗精神病药
物所致的代偿性增加多巴胺更新,能消除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2)安定类可用于治疗静坐不能和急性肌张力障碍。

同时可用利尿剂加速胃复安排泄,大剂量维生素及保肝对症治疗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严格掌握甲氧氯普胺的适应证:甲氧氯普胺通过阻滞多巴胺受体而作用于延髓化学感受器,具有强大的中枢镇吐作用,仅对手术后、药物、尿毒症及放射治疗引起的呕吐有效,对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的呕吐无效;因其系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较易透过血脑屏障,
当其阻断了中枢的多巴胺受体后,常致锥体外系症状。

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更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因此,婴幼儿、孕妇应慎用;急性胰腺炎和恢复期不宜应用,因其可使胰淀粉酶升高;乳癌病人禁用,因其可促使催乳素释放。

2、关注配伍禁忌:与氯丙嗪等吩噻嗪类合用,增加锥体外系副作用;与阿托品、普鲁本辛、癫茄合剂合用,止吐作用减弱。

3、因其对胃和上部肠段运动增长,可促使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乙醇、吡氨青霉素、左旋多巴等药的吸收增加,谨防中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