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外系反应(EPS)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Effects of extrapyramidal system,EPS):锥体外系指在中枢锥体系以外的连接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小脑网状结构及神经元的神经束和传导系统椎体外系的主要生理功能:1 为椎体系的随意运动做准备2 调节肌张力3 维持躯体的运动姿势4 与随意运动相伴随的不自主运动有关5 对下运动神经元的发射起控制作用。
所以当其发生病变时直接间接影响到随意运动,产生各种临床症状。
●急性肌张力障碍:一般于用药后48小时左右出现颈后仰、斜颈,肢体姿势异常,两眼不自主向上凝视,牙关紧闭或强制性张口、伸舌、说话不清等。
一般停药后1~2日症状消失。
●迟发性运动异常:一般用药后1~19个月出现症状,平均10个月。
表现不自主反复发作的伸舌,过度紧张和闭口,下颌偏斜,鬼脸,肢体舞蹈样运动,重者角弓反张,肢体扭转痉挛等。
停药后2~3个月症状逐步消失。
●帕金森综合征:一般用药后2~10日出现表情呆滞,舌头发硬,少语,颈部固定,手足震颤,肢体发硬不灵活等。
停药后2~4日症状消失。
●不安腿综合征:一般用药后30分钟至24小时,也有5~6个月出现下肢,较对称性深部肌肉酸胀、刺麻、极度不安,坐卧不宜,夜间加重,下床活动、改变体位或局部按摩,症状可缓解。
停药后症状消失,严重者可致药源性抑郁,甚至出现自杀。
除此以外,还可出现困倦和乏力,多见于药后30分钟至1小时,出现四肢软弱无力;顽固性呃逆;呼吸衰竭及胰淀粉酶升高等不良反应。
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一般有1、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奋乃静、碳酸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本类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且与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个体有关。
2、甲氧氯普胺(胃复安):胃复安又名灭吐灵,是临床各科常用的一种止吐剂,因其止吐作用较强,能促进食管和胃的蠕动,增加贲门括约肌的张力,松弛幽门,加速了胃内容物的排出,对各科原因引起的呕吐有较好的疗效,所以目前临床应用较广,其副作用有疲乏无力、嗜睡和锥体外系症状等。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引言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病的一类药物,但其使用可能会导致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EPS),如僵硬(rigidity)、手颤(tremors)、舞蹈症(dystonia)、震颤(akathisia)和帕金森症状(parkinsonism)。
这些EPS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治疗的中断。
因此,对于出现EPS的病人,需要对其进行药物治疗。
本文将对当前常用药物治疗EP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研究中等效性的药物抗胆碱能药(Anticholinergic drugs)是治疗EPS的一种常用药物,特别是针对帕金森症状和舞蹈症。
抗胆碱能药在抑制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时能减少EPS的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贝可林(Biperiden)与丙戊酸(Benztropine)对EPS的镇静效果相似。
然而,考虑到前者不易穿透血脑屏障,后者更可靠地预防EPS。
二、2类抗精神病药并用对于EPS发生率高的高剂量抗精神病药治疗,专家一般推荐并用抗胆碱能药。
然而,一些临床医生从肯定剂量和相应低发生率的抗精神病药和相对较低的抗胆碱能剂量中得到了相似的成果。
重要的是,这样的药物治疗并没有大量治愈症状,只是减轻了患者的EPS。
同时,这样的药物治疗还有可能增加非EPS的副作用,如代谢异常、神经内分泌变化和心血管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健康人,丙戊酸使用量减少,主要目的是预防EPS,只能通过抗精神病药来治疗的病人则需要高剂量使用。
三、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对于对抗EPS的药物,在Clinical Therapeutics上发表的一篇总结文章中,抗精神病药Remoxipride被发现可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这是一种罕见的肺血管疾病。
Remoxipride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中枢性多巴胺自动去极化而抵消,从而减少PAH症状。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药物,但其使用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是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mptoms, EPS)。
这些反应包括运动障碍、肌肉僵直、震颤、唾液分泌增加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研究致力于发展新的药物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些研究聚焦于寻找新的抗精神病药物,其治疗效果更好,并且导致更少的锥体外系反应。
利培酮、奥氮平等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被证实在减轻EPS方面更优于一代药物。
一些研究还关注于改善药物的选择性,以减少对多巴胺D2受体的阻断,从而降低患者出现EPS 的概率。
另一些研究致力于寻找对抗EPS的药物治疗策略。
一种常见的策略是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抗胆碱能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莫达非尼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EPS症状,但其不良反应也较为显著,如木僵、口干等。
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抗胆碱能药物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还有一些研究尝试使用其他药物治疗EPS。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如普萘洛尔被证实可以改善一部分患者的EPS。
一些研究还尝试使用氨酮和乙酰丙酮作为治疗EPS的选择,但其疗效尚未得到明确的证据支持。
一些研究还关注于非药物治疗策略,如物理疗法和心理疗法等。
物理疗法包括针灸、电刺激等,可以改善患者的EPS症状。
心理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应对EPS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开发新的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使用药物治疗、寻找其他药物治疗方法以及非药物治疗策略等。
这些研究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了一些新的治疗选择。
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包括该反应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的剂量和时机等。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为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mptoms,EPS)是抗精神病药物的常见副作用之一,经常出现在使用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等时。
EPS通常表现为肌张力增加、震颤、僵硬、舞蹈样动作、面部肌肉痉挛等症状。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治疗依从性下降。
对EPS的治疗研究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之一。
目前,治疗EPS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方面,抗胆碱药物是治疗EPS的首选。
抗胆碱药物通过抑制胆碱能神经传导,减少肌肉张力和痉挛,从而缓解EPS症状。
常用的抗胆碱药物包括托吡酯、溴戊酮等。
研究表明,抗胆碱药物在治疗EPS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可以显著减轻EPS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些研究还发现,抗胆碱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非药物治疗方面,物理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EPS。
物理疗法包括电刺激疗法和康复训练。
电刺激疗法主要通过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调节神经传导功能,改善EPS的症状。
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姿势训练、运动训练和功能训练等,通过促进肌肉的协调运动和力量训练,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EPS症状。
研究发现,物理疗法在治疗EPS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改善 EPS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
一些研究还探讨了其他治疗EPS的方法。
如使用β受体阻断剂、酮咯酸、谷氨酸盐等药物治疗EPS。
这些药物通过影响多巴胺和其他神经递质的代谢和释放,减少EPS的症状。
研究发现,这些药物在治疗EPS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副作用较多,应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
针对抗精神病药导致的EPS,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抗胆碱药物是治疗EPS的首选药物,可以显著缓解EPS的症状。
物理疗法在治疗EPS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其他药物治疗EPS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未来的研究还应重点关注药物的剂量和时机,以及不同患者群体的差异性,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避免副作用的发生。
锥体外系反应健康宣教健康宣教ppt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 特征:运动不பைடு நூலகம்、震颤。
➢ 临床表现:静止性震颤,手部 “搓丸样”震颤 。 走路呈“慌张步态”或“拽行步态”。
急性肌张力障碍
➢ 临床表现:斜颈,伸舌卷舌。角弓反张,步态不稳 。嘴巴闭不紧,眼睛睁不开。
静坐不能
➢ 临床表现:不能静坐,烦躁不安。焦虑、易激惹。
迟发性运动障碍(TD)
➢ 临床表现:颊—舌—咀嚼综合征,表现鼓腮,吸吮 ,舔舌。有时伴有躯体的舞蹈样动作。
告诉我们
好
仔
好
细
听
识
讲
别
Which? 哪个?
急性肌张 力障碍
药源性帕 金森综合 征
静坐不能
TD
锥体外系反应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 李善超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EPS)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约为50% ~70% 。它的发生与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剂量、疗 程、年龄、个体等因素有关。其主要临床表现 有四种: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急性肌张力障碍 ➢静坐不能 ➢迟发性运动障碍(TD)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四)
其他 • 帕潘立酮 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的疗效与奥氮 平相当,但是EPS发生率高于后者。 • 齐拉西酮 需要使用双环哌丙醇(Biperidone)来控制EPS 的频率更高。 • 喹硫平 EPS发生率较利培酮低。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EPS比较见表
不良反应 氯氮平 利培酮 奥氮平 喹硫平 EPS 0,± 0 0 ﹢ ﹢﹢ ? 0,± 0,± ? 0,± 0,± ? 阿立哌 齐拉西 唑 酮 0,± 0 ? 0,± 0 ?
锥体外系反应
概念
锥体外系症状(Extrapyramidalsymptoms,EPS)是抗精神病 药物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不仅影响疗效,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服药依从性,而且可以影响病情的 判断,甚至危及生命。
机制
• 目前认为,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抗精神病药阻断黑质一纹状 体通路多巴胺D2受体,引起多巴胺系统功能降低和乙酰胆 碱系统功能相对增强有关。 • 也有可能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机制或DA/NE功能失衡有关。 通常有类帕金森反应、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 性运动障碍4种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
通常有4种表现形式: • 类帕金森反应 • 静坐不能 • 急性肌张力障碍 • 迟发性运动障碍
类帕金森反应
• 特征:运动不能;肌肉强直;震颤;植物神经功能混乱。 • 临床表现:动作笨拙,迟缓,少动,肌肉僵硬,面具脸, 拽行步态,静止性震颤和流涎,多汗及皮脂溢出。 • 发生时间:一般于治疗数周至数月发生,但也可能发生较 早。
经典抗精神病药致EPS比较表
吩噻嗪类 不良反应 急性运动 异常 静坐不能 二甲胺 类 ﹢﹢ ﹢﹢ 哌嗪类 ﹢﹢﹢ ﹢﹢﹢ 哌啶类 ﹢﹢ ﹢﹢ 硫杂蒽类 丁酰苯类 ﹢ ﹢ ﹢﹢﹢ ﹢﹢﹢
锥体外系反应病历书写模板
锥体外系反应病历书写模板摘要:一、概述锥体外系反应二、病历书写模板简介1.基本信息2.症状描述3.体格检查4.辅助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与护理措施7.病情随访与评估正文:一、概述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EPS)是指抗精神病药物、抗帕金森病药物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时,除靶部位作用外,还对锥体外系统产生不良反应。
这类反应表现为不自主运动、肌肉僵硬、震颤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正确识别和处理锥体外系反应至关重要。
二、病历书写模板简介以下为一个简化的锥体外系反应病历书写模板,供临床医生参考:1.基本信息患者姓名:__________性别:_____ 年龄:_____ 岁就诊日期:_______2.症状描述(1)症状起始时间:_______ (2)症状发展速度:_______ (3)症状描述:__________ 3.体格检查(1)一般情况:__________ (2)神经系统检查:__________ (3)锥体外系症状:__________ 4.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__________ (2)影像学检查:__________ (3)其他辅助检查:__________ 5.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__________ (2)鉴别诊断:__________ 6.治疗与护理措施(1)药物治疗:__________ (2)非药物治疗:__________ (3)护理措施:__________7.病情随访与评估(1)随访时间:__________(2)评估指标:__________(3)病情变化:__________通过以上病历书写模板,医生可以更加规范化地记录患者的锥体外系反应病历,为临床诊疗和科研提供有效信息。
同时,患者和家属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治疗依从性。
请注意,这仅是一个简化的病历书写模板,实际应用时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具有较好的疗效。
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其中最常见的是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mptoms,EPS)。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研究致力于寻找和开发新的药物来治疗抗精神病药导致的EPS。
锥体外系是指体内的除皮层外和脑干(锥体)外的神经系统,包括基底节、小脑、额叶和视觉皮层,负责调节运动、姿势和姿态。
EPS是由抗精神病药物干扰这些神经系统功能而引起的,表现为肌肉僵直、震颤、舞蹈样动作和口咬等症状。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包括传统的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传统的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如氯丙嗪、奋乃静等)疗效显著,但副作用较大,易导致EPS。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等)相对较少引起EPS,但其疗效不及传统药物。
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新的药物来克服这些问题。
一些研究表明,改变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可能有助于减轻EPS的发生。
调整药物剂量可以减少不良反应,而分次给药可以使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减少EPS发生的风险。
个体化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以选择适合该患者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并尽可能减少EPS的发生。
除了改变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外,一些研究还尝试寻找新的药物来治疗EPS。
某些研究发现,抗胆碱能药物可以有效缓解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EPS。
抗胆碱能药物可以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对脑内乙酰胆碱的阻断作用,从而减轻EPS的症状。
一些研究还表明,其他药物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和抗氧化剂等也可能有助于减轻EPS。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许多药物可以用于治疗EPS,但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副作用和风险。
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权衡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
临床上还需要进行长期随访观察,以评估抗精神病药物治疗EPS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但长期使用会导致锥体外系反应(EPS),如震颤、僵硬、运动迟缓等不良反应。
为了更好地控制EPS的发生和发展,研究者们积极开展药物治疗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
目前,对EPS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整用药方案、联合治疗和使用辅助治疗药物。
调整用药方案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研究发现,EPS与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可以显著降低EPS的发生率。
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等的使用也能有效减少EPS的发生。
一些研究发现,使用长效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等,可以降低EPS的发生。
在临床中,调整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和种类是控制EPS的关键。
联合治疗是另一种治疗EPS的方法。
目前,联合治疗主要包括抗胆碱药物和抗帕金森药物。
抗胆碱药物如安坦、三氟甲哌啶等可以通过抑制胆碱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减少EPS的发生。
抗帕金森药物如托巴坦等可以通过增强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EPS的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EPS的症状,但是也增加了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认知功能的下降、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等。
在选择联合治疗时需要权衡利弊。
一些辅助治疗药物也被用于治疗EPS。
肌注紧张性治疗药物如贝莱珠丁等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功能,减少EPS的发生。
抗糖皮质激素药物如地塞米松等可以通过减轻细胞的炎症反应,改善EPS的症状。
一些营养药物如维生素E、维生素B6等也被用于治疗EPS。
尽管这些辅助治疗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有限,但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调整用药方案、联合治疗和辅助治疗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更好地控制EPS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EPS的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治疗的缺乏个体化、不同药物治疗效果的差异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
锥体外系症状
锥体外系症状锥体外系症状(Extrapyramidal Symptoms,简称EPS)是指一类由锥体外运动系统异常引起的症状,包括坐骨神经痛、震颤、肌肉僵硬等。
这些症状通常与一些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期使用相关,特别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本文将对锥体外系症状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以及处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锥体外系症状是一类由神经递质异常引起的障碍。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来发挥治疗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多巴胺功能缺陷,进而引发锥体外系症状。
其他可能引起这些症状的药物包括抗胆碱药物、抗坐骨神经剂以及其他某些药物。
锥体外系症状的病因颇为复杂,包括多巴胺功能缺陷、抗胆碱药物影响、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导致运动控制中心的功能异常,从而引起锥体外系症状的出现。
锥体外系症状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包括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障碍。
震颤是指不自主的节律性肌肉收缩和舒张,通常在肌肉休息时出现,特别是肢体、头部和颈部。
肌肉僵硬则是指肌肉的过度紧张和抵抗感,最常见于四肢和面部肌肉。
运动障碍涉及到肌肉运动的协调和流畅性,表现为不协调的动作、肢体不稳定等。
处理锥体外系症状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整药物治疗和采取辅助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中可以考虑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或更换为低风险的抗精神病药物。
辅助治疗包括物理疗法、言语疗法和行为疗法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肌肉功能和协调能力。
除了治疗方法,预防锥体外系症状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抗精神病药物和剂量,以降低患者发生锥体外系症状的风险。
在用药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副作用的出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锥体外系症状是由锥体外运动系统异常引起的一类症状,在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期使用中较为常见。
了解其病因和临床表现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处理。
通过调整药物治疗和辅助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预防锥体外系症状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药物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ppt课件
.
经典抗精神病药致EPS比较表
吩噻嗪类
不良反应
硫杂蒽类 丁酰苯类
二甲胺类 哌嗪类 哌啶类
急性运动 异常
静坐不能
﹢﹢ ﹢﹢
﹢﹢﹢ ﹢﹢﹢
﹢﹢ ﹢﹢
﹢
﹢﹢﹢
﹢
﹢﹢﹢
注:+:轻厦;++:中度;+++:重度
13
.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一)
氯氮平 给药剂量需个体化,由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用量,且 每日量应采取分次服用的原则,其主要不良反应为植物神经 紊乱,几乎不产生 EPS,但也有大剂量服用氯氮平引起EPS的 个案报道,长疗程使用氯氮平的少数患者出现迟发性运动障 碍,但是症状较轻,甚至不为患者察觉。因此,在使用氯氮 平过程中,出现EPS时,也要注意鉴别究竟是氯氮平的不良反 应还是疾病本身的表现。
16
.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四)
其他 帕潘立酮 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的疗效与奥氮平
相当,但是EPS发生率高于后者。 齐拉西酮 需要使用双环哌丙醇(Biperidone)来控制EPS的频
率更高。 喹硫平 EPS发生率较利培酮低。
17
.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EPS比较见表
不良反应
氯氮平
利培酮
奥氮平
给药初期,常见为肌张力增高、不安和震颤,偶见动眼危象 和急性活动障碍。通常减量或给予抗震颤麻痹药处理,临床 上一般不预防性地并用抗震颤麻痹药。 甲硫达嗪为吩噻嗪类的哌啶衍生物,作用与氯丙嗪相似,其 抗精神病尤其是治疗幻觉妄想方面不如氯丙嗪,但E二)
硫杂蒽类(噻吨类) 包括氯普噻吨、替沃噻吨和氟哌噻吨。其 中,氯普噻吨抗肾上腺素和抗胆碱作用较弱,锥体外系反应 较少,而氟哌噻吨在大剂量使用时,其EPS发生率显著增加, 而疗效并无相应增高,甚至有导致猝死的报道。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障碍的一类药物。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导致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EPS),如震颤、僵硬和运动障碍等。
为了减轻或预防这些不良反应,研究人员不断探索药物治疗的新方法。
最常用的治疗EPS的药物是抗胆碱能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阻断胆碱能神经传递来减轻EPS症状。
常用的抗胆碱药物包括苯海索和安坦。
苯海索可以发挥抗胆碱作用,减轻震颤和肌肉僵硬等症状。
安坦则可以通过抑制胆碱能神经传递来减轻运动障碍。
除了抗胆碱药物,一些其他药物也被用于治疗EPS。
贝隆周是一种特定的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它在治疗EPS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一些研究还发现,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尼莫地平,也可以减轻EPS症状。
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治疗方法也开始引起关注。
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特定受体亲和性。
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奥拉奇丁是一种D2受体选择性激动剂,它在减轻EPS症状方面比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一些研究还在探索免疫调节剂在治疗EPS方面的潜力。
免疫调节剂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减轻EPS症状。
一项研究发现,利用TNF-α抗体,可以显著减轻EPS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胆碱药物和一些其他药物,如贝隆周和钙离子通道拮抗剂。
一些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如特定受体亲和性和免疫调节剂,也显示出潜力。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锥体外系综合征的名词解释
锥体外系综合征的名词解释锥体外系综合征(Extra-pyramidal syndrome, EPS),是一种由脑部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它的发病机制与锥体束的运动调控有关,因此称为锥体外系综合征。
本文将对锥体外系综合征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分析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
1. 锥体外系综合征的病因锥体外系综合征的主要病因包括药物引起、脑部疾病、遗传因素等。
药物是最常见的引起此综合征的原因,如抗精神病药物、抗恶心药物和抗帕金森药物等。
脑部疾病如脑血管病变、脑卒中和外伤等也可以导致锥体外系综合征的发生。
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遗传因素的影响,使其更容易患上该疾病。
2. 锥体外系综合征的症状锥体外系综合征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肢体僵硬、震颤、运动失调等。
肢体僵硬是指肌肉持续性收缩,导致活动受限。
震颤是指肌肉不自主地颤动,可能发生在四肢甚至颜面部。
运动失调是指运动协调性下降,表现为步态不稳、姿势异常等。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面部表情不自然、言语障碍等症状。
3. 锥体外系综合征的诊断诊断锥体外系综合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观察其症状、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等方法来确定诊断。
此外,医生还可能会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脑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以进一步确认诊断和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4. 锥体外系综合征的治疗针对锥体外系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常用药物包括抗胆碱能药物、β-肾上腺素能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和改善神经传导来减轻症状。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心理支持等,旨在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5. 锥体外系综合征的预后锥体外系综合征的预后与病因、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的及时性有关。
对于药物引起的轻度症状,停药后症状通常会逐渐消失。
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长期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并定期随访。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精神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它们的使用却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包括锥体外系反应。
本文将重点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措施。
一、什么是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mptoms, EPS)是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干扰脑内多巴胺系统引起的一系列运动障碍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僵直、震颤、肌肉强直或痉挛、口齿不清和运动迟缓等。
二、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病机制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从而减少多巴胺活性。
然而,这种作用也可能干扰其他神经递质系统,如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系统。
这些药物对这些神经递质系统的干扰最终导致了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
三、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类型1. 偏头痛样症状:包括头痛、眩晕、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2. 环内动力不平衡症状:主要表现为眩晕和直立性低血压。
3. 锥体外系肌肉症状:包括震颤、肌肉强直、痉挛和肌张力增高等。
4. 运动障碍症状:主要包括帕金森样症状,如运动迟缓、面部僵硬以及手脚震颤等。
四、锥体外系反应的防治措施1. 选择合适的抗精神病药物: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对锥体外系反应的风险是不同的,医生在开药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2. 使用适当的剂量:剂量过高是引发锥体外系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合理控制剂量可以降低发生锥体外系反应的概率。
3. 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同时,可以联合使用其他药物来减轻锥体外系反应。
例如,抗胆碱药物可以减少肌肉症状的发生。
4. 注意早期干预:一旦发现锥体外系反应的早期症状,及时停药或减少剂量,有助于避免症状进一步恶化。
5. 心理支持与康复治疗:锥体外系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心理支持和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五、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但通过合理选择药物、控制剂量和早期干预,可以减少其发生的风险。
锥体外系反应的名词解释
锥体外系反应的名词解释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mptoms, EPS)是一类精神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它们可以影响运动调节中的锥体外系统,导致肌肉僵硬、震颤和不自主运动等症状。
本文将对锥体外系反应的概念、类型以及相关治疗方法进行解释。
概述锥体外系反应是指尼古丁酸胆碱能受体阻滞剂(如抗精神病药物)对基底核和锥体外系统的抑制作用,导致与运动相关的一系列副作用。
人体的运动调节主要由皮质、锥体内系和锥体外系三者共同完成。
锥体外系由黑质、苦痛杆、苦痛核以及与黑质间接连接的乳头核组成,主要负责运动的协调和抑制。
当药物阻断了尼古丁酸胆碱能受体时,抑制性信号减少,导致锥体外系失去调节,出现各种异常症状。
类型锥体外系反应包括肌张力增高、震颤和不自主运动等多种类型。
其中,肌张力增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表现为肌肉僵硬、强硬和僵直。
震颤则表现为不自主的颤动,可以是静止性震颤或动作性震颤。
不自主运动是指未经意的运动,如舞蹈样动作、舞蹈样震颤和舞动性动作。
这些症状的出现程度和严重性因人而异,且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药物依从性。
治疗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调整药物剂量、联用抗胆碱能药物以及采用其他辅助治疗。
药物剂量的调整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个体化调整。
减少药物剂量可以减轻或消除锥体外系反应,但需权衡减少症状和保持药物疗效之间的平衡。
联用抗胆碱能药物可以帮助减轻肌肉僵硬和颤动,此类药物通过减少胆碱能信号的转导来缓解症状。
此外,物理疗法如按摩、理疗和运动疗法等也可帮助改善症状。
总结锥体外系反应是精神药物常见副作用之一,它们可以对运动调节中的锥体外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导致肌肉僵直、颤动和不自主运动等症状。
治疗锥体外系反应的方法包括调整药物剂量、联用抗胆碱能药物以及采用辅助治疗,其中药物剂量的调整需要综合考虑症状和药物疗效之间的平衡。
锥体外系反应的减轻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药物依从性。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EPS)是由于外界原因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椎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4种:1、急性肌张力障碍:为局部肌群的持续性强直性收缩,呈现不自主的奇特表现,如,眼上翻,斜颈,颈后倾,面部扭曲等等。
2、静坐不能:表现来回走动,情绪焦虑或不愉快,无法控制的激越不安,不能静坐,反复走动,原地踏步等。
3、帕金森病综合症:像运动不能,肌张力高,震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最初是运动过缓,写字越来越小。
严重者有协调运动丧失,僵硬,佝偻姿势,慌张步态,面具养脸,粗大震颤,流涎,皮脂溢出。
4、迟发性运动障碍:以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运动为特征。
严重程度波动不定,睡眠时消失,情绪激动时增加。
最早为舌或口唇周围的轻微震颤。
氯丙嗪可阻断外周α-肾上腺素受体、直接扩张血管,引起血压下降,大剂量时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由纹状体、黑质和丘脑底核等组成),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
锥体外系功能有赖于其调控中枢(黑质一纹状体多巴胺受体)的神经递质多巴胺(DA )和乙酞胆碱的动态平衡。
当DA 减少或乙酞胆碱相对增多时,则可出现胆碱能神经亢进的症状,如震颤麻痹综合征(静止性上肢震颤,口、舌或下领运动困难,反射亢进及其他帕金森综合征反应)、急性肌张力障碍(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躯干扭转或四肢强直性痉挛)、静坐不安(深部肌肉酸痛、极度不适、坐卧不安和焦虑不安)、迟发性运动障碍(运动迟缓、异常的不随意运动和偏瘫)等,此即为锥体外系反应。
有些药物能阻断DA 受体,抑制不同脑区DA 神经功能而引起锥体外系反应,这些药物有:( l )抗精神病药:此类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与药物的品种、剂量及用药时间有关,其长期大剂量应用的发生率依次为:三氟拉嗓( 100 % )、氟奋乃静(100 % )、氯丙嗓(95 . 3 % )、氟呱吮醇(92 % )、碳酸锉( 9o % )、奋乃静(82 % )、三环类抗抑郁药(29 肠)。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1. 引言1.1 概述锥体外系反应(EPS)是指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一组运动障碍性症状,包括肌肉僵直、震颤、不自主运动等。
这些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损害。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但其不良反应中的EPS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研究关于抗精神病药导致的EPS的机制和治疗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针对EPS的治疗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新型药物的研发以及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为解决EPS带来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从EPS的定义和症状,抗精神病药导致的EPS的机制,常见的治疗方案,新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以及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介绍,旨在全面了解EPS的治疗进展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1.2 研究背景锥体外系反应是由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理生理现象,临床上对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不良影响。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多巴胺D2受体来发挥治疗作用,但同时也会对脑内其他多巴胺受体(如D1受体)和非多巴胺递质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随着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广泛使用,对锥体外系反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目前,虽然已经有一些药物可以有效治疗锥体外系反应,但其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耐受性和严重的副作用。
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求新的药物治疗手段,以提高锥体外系反应的治疗效果和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本文旨在对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2. 正文2.1 锥体外系反应的定义和症状锥体外系反应是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一种常见药物副作用。
它是一种运动障碍症状,包括肌肉僵直、震颤、无意识的肌肉收缩和不自主的运动。
这些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使他们难以正常工作和社交。
1. 肌肉僵直:患者的肌肉持续处于紧绷状态,导致运动受限和不适感。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医学PPT课件
5
静坐不能
• 临床表现:不可控制的烦躁不安、不能坐定,来回走动。 重者可出现焦虑,易激惹,与精神症状加重难以区分。 • 发生时间:早于类帕金森氏反应,晚于急性肌张力障碍。 • 治疗:抗胆碱能抗帕金森药如苯海索、安定、普奈洛尔。
6
急性肌张力障碍
临床表现: • 咀嚼肌受累--下颌不能闭合 • 面,颈和舌肌受累--口眼歪斜,眼球向上凝视(动眼危 象),斜颈,伸舌卷舌,张口,扮相
19
EPS的防治 (一)
使用EPS不良反应小的药物 •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尤其是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和喹 硫平等的EPS发生率较低,同时,结合其引起高催乳素血 症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的程度不同而选择最适当的药
锥体外系反应
1
概念
锥体外系症状(Extrapyramidalsymptoms,EPS)是抗精神病 药物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不仅影响疗效,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服药依从性,而且可以影响病情的 判断,甚至危及生命。
2
机制
• 目前认为,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抗精神病药阻断黑质一纹 状体通路多巴胺D2受体,引起多巴胺系统功能降低和乙 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增强有关。 • 也有可能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机制或DA/NE功能失衡有 关。通常有类帕金森反应、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 迟发性运动障碍4种表现形式。
14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二)
• 利培酮 对阳性症状(如妄想、幻觉、思维障碍、猜疑)与 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社会退缩、语言贫乏)均有疗效。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EPS、焦虑、失眠、高催乳素血症等。 • 1—3mg为青春期患者最理想剂量。
15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三)
• 奥氮平 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效,也可缓 解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体 重增加、嗜睡、口干、便秘、头晕等,也可发生EPS,但 发生率较低。
简述锥体外系反应的表现和处理
锥体外系反应是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经常发生的一种药物副反应,其表现和处理方式如下:
一、表现:
1. 急性肌张力障碍:呈现不由自主的、奇特的表现,包括眼上翻、斜颈、面部怪相、扭曲、张口困难、角弓反张和脊柱侧弯等。
2. 静坐不能:表现为无法安静坐或卧位休息,需要不断起来走动,精神兴奋、躁动、有一定的攻击倾向。
3. 类帕金森症:运动不能、肌张力高、震颤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患者可能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但主要以肢体肌张力增高和运动迟缓为主,少见肢体震颤。
此外,患者还可能有典型的姿势和步态异常,如躯干前倾和慌张步态等。
4. 迟发性运动障碍:出现肢体、口舌颊不自主运动,全身躯干不协调等。
二、处理:
1. 急性肌张力障碍: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肌注东莨菪碱或盐酸苯海索等抗胆碱能药物。
2. 静坐不能:可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如地西泮、美托洛尔等。
3. 类帕金森症:可口服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如盐酸苯海索、普鲁本辛等。
4. 对于所有类型的锥体外系反应,如果副反应较重,可考虑减少药物剂量或停药。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
对于锥体外系反应的处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或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
1。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锥体外系反应观察及护理要点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锥体外系反应观察及护理要点【摘要】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锥体外系副反应,探讨有效的护理要点。
方法:采用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调查我院41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物后出现锥外体系副反应(EPS)的187例患者的有关情况。
结果:EPS发生率较高;性别方面,急性肌张力障碍男大于女,其差异有显著性;在各年龄段中,30~40岁组EPS发生率最高,但60岁以后发生率反而上升;药物中引起锥体外系副反应较多的是氟哌啶醇、三氟拉嗪、奋乃静等。
出现:EPS时间多在2~3周。
结论:锥体外系副反应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护理过程中应根据患者不同的表现形式,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锥体外系副反应护理要点目前,临床上使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并且用药周期长、用量较大,治疗中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EPS)较常见,易于误诊和忽视。
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都有阻滞多巴胺(DA)受体的作用,而多巴胺(DA)受体与锥体外系功能又有密切的联系,多巴胺受体被阻滞,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锥体外系副作用[1]。
由于副反应,引起病人的适应不良,甚至服药的依从性也产生问题,也影响病人的疗效。
严密观察病情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文对我院1995年1月至2002年1月住院患者的EPS进行观察,并提出护理要点。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与方法。
调查1995年1月至2002年1月在我院住院精神分裂患者共417例,其中男270例,占64.75%;女147例,占35.25%。
发生EPS者共187例,男116例,女71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无严重躯体疾病,无酒和药物依赖。
男性平均年龄34.78±12.14岁,女性平均年龄36.64±11.48岁,住院时间1月一32年,平均52.8±36月。
1.2 精神科用药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锥体外系反应(EPS)
全网发布:2011-06-23 21:10 发表者:张晓军(访问人次:2114)
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等。
锥体外系反应(EPS)是传统抗精神病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包括4种:
1、急性肌张力障碍:最早出现。
局部肌群的持续性强直性收缩,呈现不自主的奇特表现,如,眼上翻,斜颈,颈后倾,面部扭曲等等。
2、静坐不能:治疗1~2周出现。
来回走动,情绪焦虑或不愉快,无法控制的激越不安,不能静坐,反复走动,原地踏步等。
3、帕金森病:治疗的1~2月出现。
运动不能,肌张力高,震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最初是运动过缓,写字越来越小。
严重者有协调运动丧失,僵硬,佝偻姿势,慌张步态,面具养脸,粗大震颤,流涎,皮脂溢出。
4、迟发性运动障碍:多见于持续应用几年后。
以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运动为特征。
严重程度波动不定,睡眠时消失,情绪激动时增加。
最早为舌或口唇周围的轻微震颤。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在临床上尤常见。
有多种常用药具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副作用的药物,如非那根、咳必清、阿托品、胃复安、甲硝唑、西米替丁、氯丙嗪、奋乃静、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等。
这些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锥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先后出现嗜睡、乏力、表情呆滞、肌肉震颤、斜颈、吞咽障碍、静坐不能等锥体外系症状。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要遵医嘱用药,不要轻易加大用药剂量,更不要随意买药来服用。
如果出现异常就要与医生及时取得联系。
锥体系
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
主要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锥体系主要由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的轴突所组成。
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等结构,其中中途终于脑干者称为皮层延髓束,继续下降进入脊髓者称为皮层脊髓束。
因此锥体系统(锥体系)包括皮层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两部分。
在锥体束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的神经元,称为上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和脑神经运动核的神经元,称为下运动神经元。
目前知道,80%~90%的锥体束纤维与下运动神经元之间有一个以上的中间神经元接替,亦即是多突触的联系。
只有10%~20%的纤维与下运动神经元发生直接的单突触联系。
电生理研究指出,这种单突触联系在支配前肢的运动神经元比支配后肢的运动神经元多,而且支配肢体远端的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又比支配近端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多。
由此可见,运动愈精细的肌肉,受大脑皮层单突触联系支配也愈多
神经运动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
1下运动神经元,2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3锥体外系统,4小脑系统。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大脑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受损引起的对侧肢体单瘫或偏瘫,也叫中枢性瘫痪。
特点。
瘫痪肌肉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瘫痪肌肉不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肌张力增高的特点,上肢的屈肌比伸肌肌张力高,下肢的伸肌比屈肌肌张力高。
因此,作被动运动检查肌张力时。
伸直上肢及弯曲下肢所遇的阻力大,被动运动快比被动运动慢阻力大。
称为折刀样肌张力增高或折刀样痉挛。
锥体外系包括纹状体系统及前庭小脑系统,纹状体系统指,纹状体,红核,黑质,丘脑底核,总称基底节。
它的功能是维持及调节身体的姿势和保障动作时必需的肌张力,并担负那些半自动性的刻板的及反射性的运动。
锥体外系病变能引起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症状。
肌张力变化有增强,减低和游走性增强及减低。
不自主运动有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震颤等。
锥体外系病变引起的肌张力增高的特点是,伸肌屈肌均增高,被动运动检查时,向各方向的活动所遇的阻力是一致的,故称“铅管样强直”或可感到是断续相间的,称为“齿轮样强直”。
锥体束受损所致“折刀样痉挛”与锥体外系受损所致的“铅管样强直”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