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外系ppt

合集下载

锥体外系反应健康宣教健康宣教ppt

锥体外系反应健康宣教健康宣教ppt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 特征:运动不பைடு நூலகம்、震颤。
➢ 临床表现:静止性震颤,手部 “搓丸样”震颤 。 走路呈“慌张步态”或“拽行步态”。
急性肌张力障碍
➢ 临床表现:斜颈,伸舌卷舌。角弓反张,步态不稳 。嘴巴闭不紧,眼睛睁不开。
静坐不能
➢ 临床表现:不能静坐,烦躁不安。焦虑、易激惹。
迟发性运动障碍(TD)
➢ 临床表现:颊—舌—咀嚼综合征,表现鼓腮,吸吮 ,舔舌。有时伴有躯体的舞蹈样动作。
告诉我们








Which? 哪个?
急性肌张 力障碍
药源性帕 金森综合 征
静坐不能
TD
锥体外系反应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 李善超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EPS)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约为50% ~70% 。它的发生与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剂量、疗 程、年龄、个体等因素有关。其主要临床表现 有四种: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急性肌张力障碍 ➢静坐不能 ➢迟发性运动障碍(TD)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ppt课件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ppt课件
12
.
经典抗精神病药致EPS比较表
吩噻嗪类
不良反应
硫杂蒽类 丁酰苯类
二甲胺类 哌嗪类 哌啶类
急性运动 异常
静坐不能
﹢﹢ ﹢﹢
﹢﹢﹢ ﹢﹢﹢
﹢﹢ ﹢﹢

﹢﹢﹢

﹢﹢﹢
注:+:轻厦;++:中度;+++:重度
13
.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一)
氯氮平 给药剂量需个体化,由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用量,且 每日量应采取分次服用的原则,其主要不良反应为植物神经 紊乱,几乎不产生 EPS,但也有大剂量服用氯氮平引起EPS的 个案报道,长疗程使用氯氮平的少数患者出现迟发性运动障 碍,但是症状较轻,甚至不为患者察觉。因此,在使用氯氮 平过程中,出现EPS时,也要注意鉴别究竟是氯氮平的不良反 应还是疾病本身的表现。
16
.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四)
其他 帕潘立酮 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的疗效与奥氮平
相当,但是EPS发生率高于后者。 齐拉西酮 需要使用双环哌丙醇(Biperidone)来控制EPS的频
率更高。 喹硫平 EPS发生率较利培酮低。
17
.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EPS比较见表
不良反应
氯氮平
利培酮
奥氮平
给药初期,常见为肌张力增高、不安和震颤,偶见动眼危象 和急性活动障碍。通常减量或给予抗震颤麻痹药处理,临床 上一般不预防性地并用抗震颤麻痹药。 甲硫达嗪为吩噻嗪类的哌啶衍生物,作用与氯丙嗪相似,其 抗精神病尤其是治疗幻觉妄想方面不如氯丙嗪,但E二)
硫杂蒽类(噻吨类) 包括氯普噻吨、替沃噻吨和氟哌噻吨。其 中,氯普噻吨抗肾上腺素和抗胆碱作用较弱,锥体外系反应 较少,而氟哌噻吨在大剂量使用时,其EPS发生率显著增加, 而疗效并无相应增高,甚至有导致猝死的报道。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ppt课件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ppt课件
11
-
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三)
丁酰苯类 包括氟哌啶醇、三氟哌多和氟哌利多等,此类药物 的主要不良反应就是EPS。
其中氟哌啶醇的EPS发生率高达80%左右,以急性运动障碍和 静坐不能最为常见。氟哌利多具有安定和止吐作用,在麻醉 科也广泛应用 。氟哌利多可阻滞纹状体中的多巴胺受体,使 兴奋性递 质乙酰胆碱的效能占相对优势,从而引起EPS,包 括肌张力的变化和不自主运动。所以对于氟哌利多所引起的 EPS,通常应用具有中枢抗胆碱能药,如安坦、苯甲托品、东 莨菪碱等,恢复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之间的平衡。
6
-
急性肌张力障碍
临床表现: 咀嚼肌受累--下颌不能闭合 面,颈和舌肌受累--口眼歪斜,眼球向上凝视(动眼危象),
斜颈,伸舌卷舌,张口,扮相 喉肌受累--言语、吞咽困难 四肢、躯干肌受累--角弓反张,扭转痉挛,步态不稳。 发生时间:治疗一周内或第一次用药后出现,以儿童和青少
年较多见。
7
-
给药初期,常见为肌张力增高、不安和震颤,偶见动眼危象 和急性活动障碍。通常减量或给予抗震颤麻痹药处理,临床 上一般不预防性地并用抗震颤麻痹药。 甲硫达嗪为吩噻嗪类的哌啶衍生物,作用与氯丙嗪相似,其 抗精神病尤其是治疗幻觉妄想方面不如氯丙嗪,但EPS少见。
10
-
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二)
硫杂蒽类(噻吨类) 包括氯普噻吨、替沃噻吨和氟哌噻吨。其 中,氯普噻吨抗肾上腺素和抗胆碱作用较弱,锥体外系反应 较少,而氟哌噻吨在大剂量使用时,其EPS发生率显著增加, 而疗效并无相应增高,甚至有导致猝死的报道。
迟发性运动障碍(TD)
临床表现:颊-舌-咀嚼综合征,表现为吸吮、舔舌,鼓腮, 躯干或四肢舞蹈或指划样运动。
发生时间:服药,减药或停药时均可出现,老人和有躯体病 者为高危人群。

锥体外系疾病护理查房PPT

锥体外系疾病护理查房PPT

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 理措施
加强患者用药教育,提高患者对 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运动疗法:通过 运动锻炼,提高 肌肉力量和关节 活动度
作业疗法:通过 日常生活活动训 练,提高患者自 理能力
言语疗法:通过 语言训练,提高 患者语言表达能 力
心理疗法:通过 心理疏导,帮助 患者调整心态, 树立信心
心态,恢复心理健康。
家属参与:家属 在康复训练中的 重要性,如何鼓 励家属参与
教育内容:康复 训练中的注意事 项,如何进行心 理支持
教育方式:如何 向家属传递康复 训练和心理支持 的知识
教育效果:家属 参与和接受教育 的效果评估
查房目的:了解患者病情,制 定护理计划
查房内容:患者病情、治疗方 案、护理措施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 记录并报告医生
保持患者体位舒适,避免 压迫神经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提高生活质量
定期进行健康教育,提高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加强心理护理,缓解患者 焦虑和恐惧情绪
保持病房环境整洁,减少 感染风险
预防措施:加强患者教育,提 高,如感染、出血等
倾听: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和需求,给予关心和理解 鼓励: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增强信心和勇气 引导: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恐惧和焦虑 陪伴:陪伴患者度过康复过程中的困难时期,提供支持和帮助 教育:提供疾病知识和康复技巧的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治疗: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治疗和干预,帮助患者调整
准备阶段:确定查房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 查房阶段:护士长带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查房,了解病情、治疗情况、护理需求等 讨论阶段:护理人员针对患者情况进行讨论,提出护理建议和改进措施 总结阶段:护士长总结查房情况,提出护理要求,安排下一步护理工作

《运动传导通路》PPT课件

《运动传导通路》PPT课件

一、锥体系 大脑皮质运动区
功能:
司骨骼肌 随意运动
组成:
上运动N元
皮质脊髓束 锥体束
皮质核束
下运动N元
前角运动细胞 躯干四肢肌
头颈肌 脑N运动核
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 损伤的临床表现:
上运动N元 下运动N元
(核上瘫)
(核下瘫)
瘫痪特点
肌张力 深(腱)反射
痉挛性瘫
(硬瘫)
增高
亢进
弛缓性瘫痪
(软瘫)
功能: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 保持身体平衡和进行习惯动作及执行一些粗 大的随意运动。
通路(: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二)新纹状体-黑质环路 (三)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黑质
皮质纹状体纤维
纹状体苍白球纤维
额叶、顶叶 大
新纹状体


苍白球 底丘脑

腹前核
额叶躯体运动区 背侧丘脑
核上瘫 核下瘫
面肌(面N) 对侧鼻唇沟消失,口角歪向同侧。
舌肌(舌下N) 伸舌时,舌尖偏向对侧。
同侧鼻唇沟消失,口角歪向对侧,额纹消 伸舌时,舌尖偏向同侧。 失,不能闭眼。
二、锥体外系
概念: 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调节躯体运动的所有传 导路径。
结构: 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 红核、 黑 质、 脑桥核、前庭N核、 下橄榄核、 脑干网状结构 和小脑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
运动传导通路
南华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欧阳四新
Email:ouyangsixin@
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 通路是指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 的神经联系。包括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锥体系的主要 功能是管理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锥体外系的主要功 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各肌群的运动、维持和调整体 态姿势、保持身体平衡和进行习惯动作及执行一些粗 大的随意运动。

运动障碍疾病(锥体外系疾病)PPT课件

运动障碍疾病(锥体外系疾病)PPT课件

肾上腺素
多巴胺的代谢异常 16
PD病人DA减少的原因如下: 黑质DA的合成减少:
1.黑质DA能神经元死亡 2.残存的黑质DA中的酪氨酸羟化酶(TH)活性降低 DA的分解加速: MAO可分为A型和B型,MAO-A主要存在于神经元 中,MAO-B则均存在于神经元与胶质细胞中。在PD 病人中,神经元大量死亡,神经胶质细胞大量增生, MAO-B活性增加,DA分解加速。
1
运动障碍疾病
(锥体外系疾病)
2
概述
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的、与运动调节有关的结 构和神经通路(环路)。 主要位于大脑基底节
锥体外系病变 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 肌力、感觉及小脑功能不受影响
基底节的组成
3
基底节
尾状核
新纹状体
壳核

豆状核

苍白球 旧纹状体 体
丘脑底核
黑质
4
5
三条神经环路
皮质 - 皮质环路 黑质 - 纹状体环路 纹状体 - 脑脊液常规检查无异常; 头颅CT、MRI无特殊改变,少数患者可有苍
白球钙化; HPLC (高效液相色谱):csf、尿中HVA↓ PET、SPECT:功能显像,有助早期诊断PD
患者脑内DAT的功能显著降低
28
SPECT——DAT
29
诊断
发病年龄 病程 临床特点:典型症状和体征 应无:眼外肌麻痹、小脑体征、锥体系损害
黑质: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 黑质 – 纹状体通路: DA↓
肌张力↑、动作↓
ACh 相对亢进
儿茶酚胺的生物合成途径 15
L-酪氨酸
酪氨酸羟化酶(TH)
左旋多巴
黑色素
多巴脱羧酶(DDC)
单胺氧化酶(MAO)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医学PPT课件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医学PPT课件

5
静坐不能
• 临床表现:不可控制的烦躁不安、不能坐定,来回走动。 重者可出现焦虑,易激惹,与精神症状加重难以区分。 • 发生时间:早于类帕金森氏反应,晚于急性肌张力障碍。 • 治疗:抗胆碱能抗帕金森药如苯海索、安定、普奈洛尔。
6
急性肌张力障碍
临床表现: • 咀嚼肌受累--下颌不能闭合 • 面,颈和舌肌受累--口眼歪斜,眼球向上凝视(动眼危 象),斜颈,伸舌卷舌,张口,扮相
19
EPS的防治 (一)
使用EPS不良反应小的药物 •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尤其是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和喹 硫平等的EPS发生率较低,同时,结合其引起高催乳素血 症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的程度不同而选择最适当的药
锥体外系反应
1
概念
锥体外系症状(Extrapyramidalsymptoms,EPS)是抗精神病 药物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不仅影响疗效,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服药依从性,而且可以影响病情的 判断,甚至危及生命。
2
机制
• 目前认为,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抗精神病药阻断黑质一纹 状体通路多巴胺D2受体,引起多巴胺系统功能降低和乙 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增强有关。 • 也有可能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机制或DA/NE功能失衡有 关。通常有类帕金森反应、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 迟发性运动障碍4种表现形式。
14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二)
• 利培酮 对阳性症状(如妄想、幻觉、思维障碍、猜疑)与 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社会退缩、语言贫乏)均有疗效。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EPS、焦虑、失眠、高催乳素血症等。 • 1—3mg为青春期患者最理想剂量。
15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三)
• 奥氮平 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效,也可缓 解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体 重增加、嗜睡、口干、便秘、头晕等,也可发生EPS,但 发生率较低。

锥体外系疾病PPT课件

锥体外系疾病PPT课件
血清铜及铜蓝蛋白降低、尿铜增 加
眼科裂隙灯检查K-F环 头部CT或MRI 其它:肝肾功能,基因检测等
.
26
膝关节周围滑膜三囊、的诊分断布
青少年起病 典型锥体外系症状+肝病体征 角膜K-F环 阳性家族史 辅查:CT、MRI检查、血清铜蓝蛋白降低
.
27
膝关节周围滑膜四囊、的治分疗布
.
23
膝关节周围滑膜囊概的述分布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 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又称Wilson病
.
24
膝关节周围滑一膜、囊临的床分表布现
常发生于儿童期和青春期,少数 成年起病
症状缓慢发展,可有阶段性加重 和缓解,亦有进展迅速的
神经及精神症状 眼部与肝脏异常 其他
.
25
膝关节周围滑二膜、囊辅的助分检布查
.
6
膝关节周围滑三膜、囊临的床分表布现
静止性震颤 肌强直 运动迟缓 姿势步态异常 其它症状
.
7
膝关节周五围、滑诊膜断囊和的鉴分别布诊断
诊断 中老年发病,缓慢进展 四项主征中至少两项 左旋多巴治疗有效 无眼外肌麻痹、小脑体征、锥体
系损害等
.
8
膝关节周围滑膜鉴囊别的诊分断布
特发性震颤 帕金森综合征:药物性、中毒性、脑炎后、
用法:金刚烷胺100mg,1-2 次/d 副作用:不宁、足踝皮肤水肿等,哺乳妇
女禁用
.
12
膝关节周围滑3膜、囊左多的巴旋分胺多布替巴代及疗其法复方 制剂
提供DA合成的前体物质,是治疗 PD最有效药物和金指标,能改善 PD的所有症状
复方左旋多巴制剂由左旋多巴和 外周多巴胺脱羧酶抑制剂组成
常用有息宁和美多巴
.

锥体外系疾病课件

锥体外系疾病课件
Adaptation of figure reprinted with kind permission from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J Neurol, Staging of the intracerebral inclusion body pathology associated with 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ages), 249(suppl 3), 2002, page III/4, by Braak H
一种原因未明的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纹状 体多巴胺减少、临床以运动迟缓、肌僵直、静止性震 颤、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为特征的、进行性神经 系统变性性疾病。发病年龄通常在40以上,随年龄增 加发病率增高,多为散发性。
患病率:据我国的一项统计,55岁以上人口患
病率为1%,65岁以上则为1.7%,随增龄患病率进一 步增加。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65岁以 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因此我国老年人口中帕金森 病患者就已达200万以上
Dopa responsive dystonia
大舞蹈症
小舞蹈症
抽动症
偏侧投掷症
帕金森病
-21世纪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致残性疾病
帕金森病诊断
北京医院神经科 陈海波
1817年,英国医生 James Parkinson 报告了6例病例,首
次提出“震颤麻痹”并对该疾 病进行描述
定义:帕金森病(PD)又称为震颤麻痹,是
• 运动迟缓 • 双侧受累 • 平衡障碍
• 单侧震颤
病程 (年)
• 跌到 • 自理困难 • 痴呆 • 精神症状 • 轮椅,卧床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文档ppt正式完整版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文档ppt正式完整版
帕潘立酮 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的疗效与奥氮平相当,但是EPS发生率高于后者。
• 哌嗪类的抗精神病作用较强,无明显镇静作用,但EPS明 对于迟发性运动障碍,可能因多巴胺受体长期受阻断,受体敏感性增加或反馈性促进突触前膜多巴胺释放增加所致,用抗胆碱能药反
而使症状加重,抗多巴胺药使此反应减轻。
针抗对精患 神者病的药个所显体致情的,况锥和体其药外物系中。反应,及其氟防治奋乃静的EPS发生率高达80%;
b)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 根据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原则,中医理论认为EPS当属于 “肝风”范畴。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四) 发生时间:一般于治疗数周至数月发生,但也可能发生较早。 氯氮平 给药剂量需个体化,由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用量,且每日量应采取分次服用的原则,其主要不良反应为植物神经紊乱,几乎不 产生 EPS,但也有大剂量服用氯氮平引起EPS的个案报道,长疗程使用氯氮平的少数患者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但是症状较轻,甚至 不为患者察觉。 帕潘立酮 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的疗效与奥氮平相当,但是EPS发生率高于后者。 临床表现:动作笨拙,迟缓,少动,肌肉僵硬,面具脸,拽行步态,静止性震颤和流涎,多汗及皮脂溢出。 在抗精神病治疗过程中出现EPS 时,除了换用EPS发生率低的抗精神病药,还可以联合抗胆碱能药物或者普萘洛尔等对症治疗。 对于迟发性运动障碍,可能因多巴胺受体长期受阻断,受体敏感性增加或反馈性促进突触前膜多巴胺释放增加所致,用抗胆碱能药反 而使症状加重,抗多巴胺药使此反应减轻。
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三)
• 丁酰苯类 包括氟哌啶醇、三氟哌多和氟哌利多等,此类 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就是EPS。
• 发生时间:服药,减药或停药时均可出现,老人和有躯体 病者为高危人群。
• 治疗:机制不明,目前无特效药,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 TD应立即换药或停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的定义
广义: 狭义:以下灰质结构:尾状核、壳核、
苍白球、底丘脑核、黑质、红核。
锥体外系
尾状核------------------
(新)纹状体
壳核---------------
豆状核
外侧部
苍白球
(外节)
(旧纹状体) 内侧部
(内节)
网状部
黑质
致密部
丘脑底核
红核
基底神经节
基底神经节
背侧:致密部,密集的大多角细胞和锥体细
黑质
胞,细胞内含黑色素。
腹侧:网状部,分散不规则的细胞,细胞
内含铁,不含黑色素。
黑质
传入纤维 1. 新纹状体黑质纤维 2. 苍白球黑质纤维 3. 中缝背核黑质纤维 4. 杏仁中央核黑质纤维 5. 额叶皮质黑质纤维 6. 底丘脑黑质纤维
黑质
传出纤维 1. 黑质纹状体纤维:多巴胺通路 2. 黑质端脑纤维 3. 黑质丘脑纤维:通过丘脑间接影响大脑
屏状核
屏状核是居岛叶皮质与壳之间的一薄层 灰质,内侧借外囊与壳相隔,外侧借最 外囊与岛叶皮质相隔。
大脑皮质 屏状核
底丘脑核
又称Luys氏体,左右对称,呈双凸透镜 状,紧贴大脑脚的背内侧。
底丘脑核
纤维联系: 与苍白球形成往返联系。 来自大脑皮质的传入纤维:有定位关系,
面部——外侧,肢体——内侧。 与黑质形成往返联系。 接受中缝背核、蓝斑、脚桥核的纤维。
基底神经 节包括: 杏仁核、 苍白球、 尾状核、 壳核、 屏状核。
基底神经节的解剖
纹状体 尾状核
纹状体 豆状核
屏状核 杏仁核
壳核 新纹状体 苍白球 旧纹状体
纹状体
1.外形 尾状核 豆状核
壳核 苍白球
纹状体
2.结构 尾壳核:尾状核和壳核的合称,细胞密
集,多数是小型多级细胞,少数大型细 胞。血管丰富,满布薄髓或无髓纤维。 新鲜标本呈粉红色。
纹状体
(1)尾状核及壳核的传入联系 丘脑纹体纤维:中央中核——壳核
板内核——尾状核 黑质纹体纤维:黑质致密部——尾壳核,
有定位关系,黑质后份——壳核,黑质 前份——尾状核头(DA通路)。 脑干中缝核至纹体的传入纤维
纹状体
(2)纹体的传出联系:主要投至苍白球和 黑质
纹体苍白球纤维:尾状核——苍白球背 侧,壳核——苍白球腹侧
纹体黑质纤维:纹体——黑质网状部, 尾状核头——黑质前份,壳——黑质后 份(GABA通路)。纹体黑质纤维与黑质 纹体纤维组成纹体黑质反馈环路。
纹状体
(3)苍白球的传入联系 纹体苍白球纤维 底丘脑苍白球纤维:底丘脑核——内侧
苍白球。 其他:黑质、大脑皮质等。
纹状体
(4)苍白球的传出联系 苍白球丘脑纤维:内侧苍白球——豆状
红核
位置: 中脑上丘平面被盖内,呈椭圆柱状,自 上丘平面延伸到底丘脑。
神经元: 大细胞,位于红核尾部,比例小。 小细胞,占红核大部分,比例大。
红核
红核的传入纤维:主要来自小脑核和大 脑皮质。
1. 齿状纤维束:齿状核小—越脑上—边脚红核 2. 皮质红核纤维:大脑皮质运动区——红
核(同侧) 3. 其他:苍白球、中脑顶盖、前庭神经核、
苍白球:均一的梭形或三角形多极神经 元组成,被粗的有髓纤维贯通;新鲜标 本呈白色。
纹状体
3.纤维联系 (1)尾状核及壳核的传入联系:主要来自
大脑皮质、丘脑和黑质。 皮质纹状体纤维:新皮质——尾壳核,
有定位关系,额叶——尾状核头的前部, 壳的连合前部,顶叶——尾状核体、壳 的连合后部,枕叶——尾壳核的最后部 (GLU通路)。
襻(豆状束)——丘脑 苍白球被盖纤维:内侧苍白球—腹红外—侧核 中脑
的脚桥核。
纹状体
(4)苍白球的传出联系 苍白球底丘脑纤维:外侧苍白球——底
丘脑核。底丘脑苍白球纤维与苍白球底 丘脑纤维传经内囊的同一部位,共同组 成往返的底丘脑束。 苍白球黑质纤维:内侧苍白球——黑质 致密部。 苍白球缰核纤维:苍白球——外侧缰核。
锥体外系病变的症状:肌张力改变和不 自主运动两大类。
肌张力改变:肌张力增高、肌张力减低、 游走性肌张力增强和减弱。
不自主运动:震颤、舞蹈样动作、扭转 帕金森病 舞蹈症 肝豆状核变性 其他
肝豆状核变性
作业: 1. 饮食 2. 青霉胺的治疗方法
皮质。 4. 黑质顶盖纤维 5. 黑质被盖纤维
锥体外系的纤维联系
经典的锥体外系传导通路: 皮-桥-小-红-脊系
锥体外系的纤维联系
综上所述锥体外系统的纤维联系构成4个环路 1)皮质—新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环路 :
大脑皮质
皮质纹状体纤维 丘脑皮质束
新纹状体 纹状体苍白球纤维 丘脑腹前核苍白球丘脑纤维 苍白球
下丘脑、黑质、脊髓。
红核
红核的传出纤维
1.
红核脊髓束:红核—越 —边脊髓侧索 被盖腹侧
2. 红核小脑束:红核小—越脑 上—边脚 小脑核
3. 红核脑干束:红核——眼外肌运动核群、
三叉神经核团、面神经核、网状结构。
4. 红核丘脑束:红核——丘脑腹中间核
黑质
位置:中脑全长,被盖与大脑脚底之间, 红核腹侧,呈厚板状,是中脑最大的核 团。
腹外侧核
锥体外系的纤维联系
2)苍白球—丘脑—纹状体环路:
苍白球
苍白球丘脑纤维
尾状核 尾状苍白球纤维 壳核 丘脑纹状体纤维
丘脑
锥体外系的纤维联系
3)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苍白球
苍白球底丘脑纤维 底丘脑苍白球纤维
4)纹状体黑质环路 :
底丘脑核
新纹状体
纹状体黑质纤维 黑质纹状体纤维
黑质
锥体外系病变的临床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