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酸奶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综合实践教案 制作酸奶
勺子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专题教育:小朋友们,秋天校园里树叶比较多,我 们应该怎么办呢?
个性化调整
一、导入新 课
二、组织活 动
一:导入 酸奶是一种发酵的乳制品,深受人们得喜 爱,酸奶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对某些急病还有治疗作用,是我们离不开的家常饮料。 二:新授 同学们想知道酸奶是怎么样做成的吗?那 么这节课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来“制作酸奶”,教师 板书。
XXX 县第十三小学教学设计方案
年(班)级 一年级 时间
学科
综合与实践 课题
主备人 制作酸奶
第(1)课时
三 1、通过酸奶的制作了解酸奶的特性。 维 2、在制作酸奶的同时,掌握制作的方法和技巧。 目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勤于动手和动脑的好习 标 惯。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酸奶制作的原料和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酸奶的发酵时间和制作步骤。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 纯牛奶 500ml 原酸奶 125ml 带盖容器
1、纯牛奶 500ml 2、 原酸奶 125ml
教学反思
三、动手实 践
接下来就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动手制作,学生动手做, 老师巡视指导。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酸奶,在动手的时候一定要
四、课堂总 注意讲究卫生,做到手净、杯净、原料净。对于你今
结天制作的酸奶满意吗?每个学生在家里面和家长共同制作一杯酸奶,然后带到学校和同学一起分 作业设计
享。
板书设计
制作酸奶
1. 首先同学们把我们带来的纯牛奶 500ml,原酸 奶 125ml,以及带盖容器和勺子拿出来,准备 好。
2. 然后把鲜牛奶朱凯后凉至不烫手。 3. 在温牛奶中加入原酸奶,用勺子搅拌均匀,盖
小学科学做酸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做酸奶》教学设计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
教学过程:一、自己动手做酸奶1.谈话:你们喝过酸奶吗?你们能向大家说说酸奶是什么样的吗?学生交流。
2.猜测:你们知道酸奶是怎样做成的吗?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教师分别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空的酸奶瓶,并让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从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鲜牛奶、蔗糖、乳酸菌。
学生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
学生可能会提出“乳酸菌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可以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随后在第二环节——认识细菌中全面地解决问题。
3.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师提供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了的鲜牛奶(在电饭锅里刚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几分钟。
每组发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鲜牛奶(放在罐子里)。
学生自带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过)。
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图,学生看图,制作酸奶。
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人消过毒的保温杯中,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盖上盖子。
测一测: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多少?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为了。
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
吃了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4.交流自己的制作感受,画好“心情曲线”。
教师在坐标的横轴方向上设计几个时间段,让学生在竖轴方向上画出做酸奶先后的感受,即画出“心情曲线”。
等学生的酸奶全部做成后,再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
师:当你们听说这节课要做酸奶的时候,你们的心情如何呢?生:很高兴。
生:很激动。
平时都是自己喝酸奶,想不到今天自己动手做酸奶了。
师:如果用一条曲线表示你做酸奶时的心情,可以怎样表示呢?生:将曲线向上画,表示心情激动。
生:画一条波浪线,因为心情激动时心跳会加快。
师:这两种方法都行,大家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
我们也可以在坐标的竖轴上画一些心情指数,用线条起伏的高低来表示自己的心情。
师:开始做酸奶了,你的心情又怎样呢?生:我的心情反而放松下来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做酸奶|苏教版
《2. 做酸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继前一节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细菌的传播,从而养成卫生习惯、保持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酸奶的知识,已经具备动手独立制作酸奶的能力,对酸奶的制作具有浓厚的兴趣,以此导入细菌知识的学习。
三维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奶是由乳酸菌将牛奶发酵变成的。
2、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及繁殖特点。
3、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4、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2、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到团结合作、交流研讨对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怎样做酸奶,知道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变成了酸奶。
解决措施:采用学生制作经验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解决措施:通过模拟实验,归纳计算规律,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自己制作的酸奶、白纸、多种颜色的粘土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酸奶制作交流会1、师:上节课,我们学学习了如何做酸奶,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酸奶的做法,(大屏幕出示酸奶的做法)。
师生共同找出关键词:煮沸、冷却、加入、搅拌、装入和保温。
由于同学们需要的实际较长,布置了同学们回家尝试做酸奶,有的同学真的很了不起!不但做成功了,还发来了视频,老师整理了一份视频,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播放一位同学在家制作酸奶的视频,教师板书:一酸奶的做法3、要求:看过之后,提出你的疑问,提的最多的有奖励!4、师: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4、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为什么做酸奶时要加酸奶?生:加酸奶就是加入乳酸菌。
【人教版】《劳动教育》五下劳动项目七《为奶奶做一杯酸奶》教学设计
3.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酸奶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演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酸奶的制作过程,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制作步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劳动教育》五下 劳动项目七《为奶奶做一杯酸奶》 教学设计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劳动教育》五下 劳动项目七《为奶奶做一杯酸奶》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制作酸奶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感受劳动的乐趣。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已学习过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对于食品的保存、发酵过程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次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5. 评价与反馈:通过在线评价系统,实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为奶奶做一杯酸奶》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尝试过自己制作酸奶?”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酸奶制作的奥秘。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酸奶制作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材料的选择、温度的控制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酸奶发酵的基本原理。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共三套附板书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继前一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病菌的传播。
在设计结构上,本课以学生十分喜欢的一项实践活动——做酸奶,来激发学生研究细菌的兴趣和欲望,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二、教学目标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教学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四、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每组豆子若干、纸杯6个等(一)、布置任务: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回去查找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的资料,以备交流。
(二)、开展酸奶品尝活动1.谈话:前几天,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
今天,同学们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2.学生提出问题:酸奶是怎么做成的?(三)、认识细菌及酸奶的成因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利用从网络、书本中收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
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①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教师出示收集到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形态②细菌的繁殖(介绍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二分裂繁殖)(1)教师先播放一段细菌繁殖分裂的视频,学生观看,之后再出示一则新闻资料,从资料中寻找有用的信息(2)模拟细菌繁殖的速度。
①介绍模拟实验,并让学生说出实验中各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②进行实验——细菌繁殖第5代以后的数量。
中班酸奶制作:幼儿园健康生活小课堂
中班酸奶制作:幼儿园健康生活小课堂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中班酸奶制作这个有趣又健康的小课堂。
作为幼儿园阶段孩子的饮食教育重要一环,酸奶的营养和制作方法都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和学习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简单的介绍开始,慢慢深入,带领您走进这个有趣又充满营养的主题中。
1. 酸奶的营养价值酸奶是一种含有丰富营养的乳制品,不仅富含优质蛋白质、钙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而且还含有益生菌,对于促进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等方面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们的营养需求十分重要,学会制作酸奶,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摄入丰富的营养,还能培养他们健康的饮食习惯。
2. 酸奶的制作方法在幼儿园中,老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实践活动,教孩子们制作酸奶。
准备好新鲜牛奶和酸奶菌,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孩子们参与到制作的过程中来。
他们可以用小勺子搅拌牛奶和酸奶菌,也可以用小容器装入混合好的牛奶,覆盖好,放置在温暖的地方进行发酵。
通过亲身参与制作酸奶的过程,不仅能增加孩子们对食物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酸奶的变种制作除了普通的酸奶制作,幼儿园还可以开展酸奶的变种制作活动。
在普通酸奶里加入新鲜水果,制作水果酸奶;或者加入一些全麦谷类食材,制作谷物酸奶。
这些变种制作不仅能丰富酸奶的口味,还能让孩子们学会尝试新鲜食材,培养他们的味觉和食品安全意识。
4. 酸奶的健康意义通过制作和食用自制的酸奶,幼儿园的孩子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食物的健康意义。
他们会明白酸奶内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帮助他们变得更加强壮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让他们发现食物与健康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健康饮食的认识。
总结回顾通过本次中班酸奶制作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制作酸奶,还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增加了对酸奶营养价值的理解。
他们还学会了酸奶的变种制作方法,丰富了食物的口味,培养了对新鲜食材的认识。
通过这样的健康生活小课堂,他们对健康饮食的观念得到了增强,为未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奠定了基础。
优质课制作一杯酸奶教案
优质课制作一杯酸奶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a.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b. 掌握酸奶的制作方法;c. 学会利用酸奶制作不同口味的酸奶。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 培养学生对健康饮食的重视;b.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c.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a. 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b. 酸奶的制作方法;c. 酸奶的口味调配。
2. 教学难点。
a. 酸奶的发酵过程;b. 酸奶的口味调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酸奶的图片和包装,让学生猜测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习新知识。
a. 讲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包括发酵的作用和发酵菌的种类;b. 示范酸奶的制作方法,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操作步骤;c. 引导学生探讨酸奶的口味调配方法,包括添加水果、坚果、蜂蜜等。
3. 学习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选择不同的食材来制作酸奶,并记录下制作过程和口味调配的比例。
4. 实践操作。
学生按照所学的方法和步骤,动手制作酸奶,并进行口味调配,老师在旁边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5. 总结。
学生品尝自己制作的酸奶,并结合口味调配的比例,进行口味的评价和总结,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和体会。
6. 课堂展示。
学生将自己制作的酸奶进行展示,展示酸奶的外观和口味,让其他同学品尝并给予评价,从中学习到不同口味的酸奶制作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了酸奶的制作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口味调配的环节,让学生学会了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来制作不同口味的酸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发酵食品的制作》教案
第一节发酵食品的制作
一、教学设计思想
酸奶为纯绿色食品,营养丰富,可促进人体消化吸收,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对儿童、老年人尤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青睐。
因此,在学生学习了有关微生物和“细胞呼吸”中关于发酵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了以酸奶为代表学习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及方法,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又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可以安排学生课下后进行实际操作,自制酸奶,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及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2.说出酸奶的制作原理
3.通过实验的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能够动手制作酸奶,分析评价产品质量好坏及原因
5.体验制作酸奶的过程,培养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6.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和方法。
难点: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发酵食品的制作
一、酸奶的制作
二、发酵的原理
三、发酵的过程
四、发酵技术的应用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
教学设计1:发酵食品的制作
发酵食品的制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教材
酸奶为纯绿色食品,营养丰富,可促进人体消化吸收,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对儿童、老年人尤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青睐。
因此,课本选择了以酸奶为代表学习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可以安排学生课下完成。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2.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的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尝试制作酸奶。
情感目标
体验制作酸奶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
难点: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媒体
视频资料、烧瓶等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发酵食品的制作
一、酸奶的制作
二、发酵的原理
三、发酵的过程。
做酸奶教学设计
《做酸奶》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材简介: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里的2课,属于生命世界里的微生物这一内容体系。
教材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学生自己动手做酸奶。
采用往煮好了的鲜牛奶里加入酸奶的方法(酸奶里含有乳酸菌),让鲜牛奶发酵成酸奶。
这部分内容可以是课前做好酸奶课上带来品尝,也可以在课堂上当场做酸奶,在这里采用的是后面一种方法。
第二部分,是认识细菌,解释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在这里,让学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认识乳酸菌并知道鲜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细菌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有些细菌对人类有用,另一方面有些细菌又对人类有害。
第三部分,是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有哪些。
第四部分,是了解病菌是如何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的,以及还有哪些传播途径。
教学的主体活动就是让孩子们经历做酸奶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感受到细菌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从而消除孩子们头脑中已有的一些错误认识。
二、教学目标:•能够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能够画出自己做酸奶的心情曲线并与同伴交流;・能够收集有关细菌、病毒的资料并参与讨论。
•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发酵而成的;•知道细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认识到细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又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了解病菌的一些传播途径。
•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三、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
四、教学过程:(一)自己动手做酸奶1.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供给学生每组一份空的酸奶瓶,让学生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他们会有所发现)3.学生自己动手做酸奶。
综合实践项目2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上册跨学科实践(2024新教材)
基础
同学们通过细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了解了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的相关知识。虽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对于食品制作的实践还很欠缺,因此需要同学们搜集发酵食品的相关资料,科学地制定实施方案,反复推敲,如实收集和记录制作操作过程、实验现象等,通过分析发现方案中的不足,最终获得最佳方案,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能撰写实践活动报告,运用恰当的方式直观、简洁地呈现实践成果;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分享实践成果,针对他人提出的问题,能够运用证据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研究中的不足,改进实践方案。
大
概念
概念9 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通常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等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思想,设计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寻求科学问题的答案或制造相关产品
重要
概念
9.3 发酵食品制作类跨学科实践活动:发酵食品的制作可以运用传统的发酵技术来完成;发酵食品的改良需要好的创意,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发酵的条件控制、装置的改进、食材的选择等方面不断尝试
●探究实践:依据乳酸菌、酵母菌等代谢所需的环境条件、营养来源和产物等相关知识,选择便于消毒和密封的恰当容器,依据个人对食品的喜好选择相应食材和配料,按照发酵技术的操作规范和程序制作酸奶、泡菜、面点、米酒等,通过所制作食品的相关品质的测定,分析影响所制作的发酵食品品质的相关因素。
●态度责任: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科学问题。通过各小组制作的发酵食品的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养成严谨求实、公平公正、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辅
手段
PPT课件
学习
路径
知识重现,知晓原理→选择项目,确定任务→查阅资料,研制方案→实施方案,如实记录→产品品鉴,优化方案→项目展示,交流评价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做酸奶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 学会使用酸奶发酵剂和制作工具。
- 能够独立完成酸奶的发酵和制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 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对象小学生(四年级以上)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或专用教室,配备酸奶发酵设备、无菌操作台、温度计、计时器、实验记录本等。
五、教学材料1. 酸奶发酵剂2. 牛奶(全脂或低脂)3. 玻璃杯或塑料杯4. 无菌手套、口罩5. 计时器6. 温度计7. 实验记录本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理论学习和初步实践1. 导入:- 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主题:“大家平时都喝什么饮料?有没有人喝过酸奶?”- 简单介绍酸奶的历史和营养价值。
2. 理论讲解:- 讲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包括乳酸菌的作用、发酵过程等。
- 讲解酸奶制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 示范操作:- 教师现场演示酸奶的制作过程,包括牛奶加热、冷却、添加发酵剂、密封、放置等步骤。
4. 学生分组实践:-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制作材料。
- 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步骤完成酸奶的制作。
5. 实验记录:-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发酵时间、温度变化、酸奶状态等。
第二课时:实验结果分析及总结1. 实验结果展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酸奶制作成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2. 结果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影响酸奶发酵的因素。
- 学生讨论并总结酸奶制作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3.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和团队合作的价值。
-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提出改进建议。
4. 课后作业:- 鼓励学生回家后尝试不同的酸奶口味,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七、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科学_小学科学六年级《做酸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酸奶,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便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4. 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点】自己动手做酸奶的活动。
【教学难点】在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的个数。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黄豆、纸杯、导学案等。
2.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搜集的细菌和酸奶的各种资料。
附:板书设计做酸奶细菌乳酸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做酸奶》学情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显微镜下的世界”第二课。
做酸奶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
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愿望,让他们每个人都来做一做。
起初,打算带着学生在班级一起制作酸奶,但到班级一问,很多孩子家里都有自制酸奶的仪器(酸奶机),我想:与其在教室和孩子一起做,不如让孩子回家和家长一起做这个实验,既然购买了仪器,肯定是想尝试做酸奶,或者已经制作过酸奶,家长也有一定的经验,于是,我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认认真真”的在尝试做一次酸奶,让孩子从实验的准备开始到最后酸奶的形成,都要详细的了解,并及时的记录相关内容,拍下照片尤其是视频作为资料留存。
学生代表通过课件向全班汇报制作酸奶过程。
通过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可以帮助整个班级的成员回顾做酸奶的过程,另外听取别人的汇报可以清楚的比较出自己与别人的区别,从而找出操作步骤以及其他方面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加深了对酸奶制作的过程。
通过阐述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小组和其他同学的思考,通过自我解决问题来提升对试验中所遇问题的思悟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自学式合作形式,通过教师的总结,对学生的表述进行梳理。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在自主阅读的情况下,进行小组合作开展讨论,然后发表意见,这是一种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自学式合作形式,通过教师的总结,对学生的表述进行梳理,让学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认识乳酸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讨论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以及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酸奶工艺全国通用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酸奶工艺全国通用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掌握基本的酸奶制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食品科学的兴趣,增强健康饮食的意识。
教学内容酸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酸奶的营养价值和健康益处。
酸奶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酸奶的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难点:理解酸奶发酵的原理和食品卫生安全。
教具与学具准备食材:新鲜牛奶、酸奶菌、糖等。
器材:温度计、搅拌器、热水浴设备、量杯、密封容器等。
教学材料:PPT、实验手册、安全指南。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酸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酸奶的营养价值和制作原理。
3. 示范操作:演示酸奶制作的全过程,强调关键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4. 分组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酸奶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制酸奶,进行品鉴和评价。
板书设计酸奶制作步骤图解。
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列表。
食品安全与卫生要点。
作业设计家长参与评价,反馈学生的实践表现。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参与度和知识掌握情况。
收集学生反馈,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安排。
此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通过团队合作和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学习了食品制作的知识,还增强了健康饮食的意识。
教学过程详细说明1. 导入(约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酸奶的历史短片,介绍酸奶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问互动,了解学生对酸奶的基本认识,激发他们对酸奶制作的好奇心。
2. 理论讲解(约15分钟)通过PPT展示酸奶的营养成分,讲解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详细解释酸奶发酵的原理,包括乳酸菌的作用和发酵过程。
强调食品安全与卫生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家庭制作食品时。
3. 示范操作(约20分钟)教师现场演示酸奶制作的全过程,包括材料准备、温度控制、发酵等关键步骤。
科学制作酸奶教案中班语言
科学制作酸奶教案中班语言科学制作酸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步骤。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酸奶制作的原理和步骤。
2. 难点,掌握酸奶发酵的温度和时间控制。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牛奶、酸奶菌、温度计、容器。
2. 实验器材,玻璃杯、勺子、温度计、保鲜膜。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酸奶是如何制作的。
2. 实验操作:
(1) 将牛奶倒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酸奶菌。
(2) 用勺子搅拌均匀后,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确保在适宜的发酵温度范围内。
(3) 用保鲜膜盖住玻璃杯,放置在温暖的地方,让其静置发酵。
3. 观察记录,学生观察酸奶的变化,记录发酵的时间和温度。
4. 总结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酸奶的制作步骤和发酵条件,讨论酸奶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不仅了解了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步骤,还培养了动手实践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确保实验过程安全顺利进行。
水果酸奶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 掌握水果酸奶的制作方法,包括选材、清洗、切割、混合等步骤。
2. 技能目标:- 学会使用搅拌机、消毒器具等厨房工具。
-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水果酸奶的制作技巧。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健康食品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学生,共分为四个小组,每组10人。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 酸奶、牛奶、水果(如草莓、香蕉、苹果等)、糖、蜂蜜、柠檬汁。
- 搅拌机、消毒器具、碗、勺子、杯子等。
2. 教学环境:- 教室布置干净整洁,确保食品安全。
- 准备好清洁的实验桌,每组学生有独立的操作空间。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酸奶的美味和营养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酸奶是怎么制作的吗?(二)讲解制作步骤1. 教师详细讲解水果酸奶的制作步骤,包括选材、清洗、切割、混合等。
2. 强调食品安全和卫生,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和食材。
(三)分组实践1. 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协调。
2. 每组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水果酸奶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交流分享1. 各小组展示制作成果,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水果酸奶的制作过程,强调食品安全和卫生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水果酸奶,还可以用哪些食材制作酸奶?3. 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后,尝试用不同的水果制作酸奶,并记录制作过程和口感。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评估学生制作的水果酸奶的口感和外观,评价其制作技巧。
3.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做酸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
2、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3、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
2、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3、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鲜奶发酵成酸奶。
2、难点:病菌的传播途径。
教学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8个一次性杯子、豆子若干
课时安排:2阶段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2、做酸奶
细菌病毒病菌
知识链接:
外形一般为球形、杆形或螺旋形,通常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
细菌的个体微小,一般球菌直径为~微米,杆菌宽1微米,长2微米。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动植物体表面及消化道等处,其中土壤是细菌的主要分布场所,每克干土约含细菌10的8次方~10的10次方个。
大多数细菌为异养,少数为自养,包括化能自养和光能自养。
在异养细菌中大多数中腐生,少数为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