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长恨歌之盛世危情5二相登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长恨歌之盛世危情5  二相登台
演讲人:蒙曼
讲师简介: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政治、军事史与中国古代妇女史。

代表作品《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蒙曼说唐—武则天》等。

内容简介:开元中期唐玄宗选定的宰相相对平庸,彼此纷争不已,整个朝廷乌烟瘴气。

到了开元二十二年,有两个重量级的人物登上了宰相的舞台,一个是张九龄,另一个是李林甫。

提起张九龄,人们马上会想到他的一句著名的诗:“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说起李林甫,人们也会想到一个成语:“口蜜腹剑。

”这样的两个人为什么会同时走向宰相的岗位呢?唐玄宗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人当宰相呢?
全文:
这张九龄我们都知道号称唐玄宗开元时期最后一位贤相,而李林甫那是我们传统史学中认定的大名鼎鼎的奸臣。

这一忠一奸怎么同时走向了宰相的岗位啊?咱们还得一个一个分
别交代交代,他们都是什么人。

那我们先来看张九龄,张九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觉得张九龄这个人有三大特征,第一个特征张九龄是少年天才,文坛领袖。

怎么叫少年天才?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人,所以他又叫张曲江嘛。

韶州曲江在哪儿呢?就是咱们今天广东省的韶关市,广东韶关在今天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了,但是在唐朝那可是不折不扣的荒蛮地区,属于文化沙漠。

别看生长的地方是个文化沙漠,也别看张九龄往上追两都没人当过官,但是他照样茁壮成长起来了。

张九龄七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来,到二十岁的时候,果然一鸣惊人。

怎么叫一鸣惊人呢?那年他考中了进士。

那我们知道唐朝考进士不容易,一年才二、三十个名额,全国人民都来争啊。

所以当时有一个说法叫做“五十少进士”,五十岁你考中进士了,别人还说
你是少年得志。

那现在张九龄二十岁就考上进士了,那是什么概念啊?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效应,绝对不亚于我们今天十一岁能念中山大学的那小神童啊。

那这样的少年天才谁不想罗致到自己麾下啊,所以大诗人也是大政治家张说一看到张九龄就非常的欣赏,说呢“后来词人称首也”。

这话说得口气
很大啊,说在张九龄以前要说诗人的话,我张说是第一,可是在我以后人家张九龄就该是第一了,就是第一名了。

那张九龄当得起当不起这个评价啊,还是相当不错的。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本诗集也好文集也好,放在头一篇的保证是这个选者最欣赏的那一篇。

《那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篇是什么?
就是张九龄的《感遇》啊。

不光第一篇是张九龄的,第二篇还是张九龄的。

那张九龄的第二个特征是什么呢?第二个特征是风度翩翩。

别看张九龄就是一个普通的贫民出身,但是举手投足都天然有派,比贵族还贵族。

怎么叫做有贵族气派啊?举个例子,咱们都知道中国古代这个官员有一种随身携带的装置,有一个小装备叫做笏囊,就是盛着这个笏用的。

这装备从哪儿带的呀?就是人家张九龄发明的,怎么回事呢?唐朝官员上朝的时候,不是要拿一个笏板吗?这个笏呢有玉做的,当然也有木头做的,上面写着字,可以随时提醒自己跟皇帝想要汇报什么。

那么上朝拿着这个笏上去,退潮的时候呢?退潮的时候当时唐朝的官员大部分都把那个笏板直接往腰带里一插,然后跨上马就走了。

长得人高马大,多这么一个东西不在乎。

可是张九龄不行啊,张九龄从小就瘦长得玉树临风的,动作幅度没有那么大,他要也把这个笏往腰里一插的话,他就跨不说那个马去了。

怎么办呢?张九龄就自己弄了一个布袋子,把这个笏板放进这个布袋里,让仆人拿着。

然后自己再轻装上马,然后再哒哒哒远去了,他一直是这样干的。

那有一天正好就被唐玄宗给看到了,唐玄宗一看人家张九龄先是斯斯文文的把笏板交给了童儿,童儿放进袋子里,自己再跨上骏马扬尘而去,这一整套动作多潇洒啊,多文雅啊。

再看那些往腰带上插笏板的那些官员怎么那么粗鲁呢?
第二天一上朝唐玄宗就发布命令了,以后不管你是长得人高马大还是长得瘦鼓嶙峋,不管你别上笏板能不能上得去马,回家一律让太太给缝一个袋子,把那笏板装起来都交给随从拿着,以后再也不许往腰带上插笏板了。

从此中国官员就有了这么一个随身的装备了,就跟现在男士们拿的那个公文包一样,引领一代时装潮流啊,这叫什么啊?这不现在叫“潮男”吗?有风度。

那么张九龄的第三个特征是什么呀?第三个特征是性格比
较自负,那可能有人要说了,他出身不太好,这样的人怎么还会那么自负。

这个说起来也不难理解,因为唐朝号称诗的国度,诗人那是全社会的宠儿。

人家张九龄又是大诗人,又是翩翩公子,那很快就会成为社会的偶像,从上到下乃至皇帝谁都是哄着他,捧着他,仕途非常顺利。

仕途顺利了,张九龄就很自信,凡事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

而且因为人生没有经过什么波折嘛,所以也特别的理想主义,眼睛里不揉沙子,讲原则,不肯妥协。

那我们不是说过张说是张九龄的政治保护人,可是即使面对张说张九龄也不是处处顺从,那我们讲我在封禅泰山这个问题上,张九龄不就是给张说提了好多不同意见,可是别看张九龄并不是总是顺着张说,张说对张九龄还真是大人大量,尽可能的帮着张九龄,怎么帮啊?他在当宰相的时候就把张九龄视为心腹,经常的提醒,后来张说不是不当宰相了吗,但是还是利用自己对皇帝以及对朝
廷的影响力经常推荐张九龄,他就跟皇帝讲了,张九龄的这个人文学才情好啊,一点不比我差啊,让他当一个集贤院学士完全没有问题,希望皇帝以后重用他。

那到开元十八年的时候不是上说去世了嘛,当时也是朝廷宰相斗得风声水起,特别激烈的时候,眼看着宰相们斗来斗去的,唐玄宗也是心烦。

他回想自己从政以来的岁月觉得还是张说时代是最好的。

你看登泰山封禅那是何等的豪迈啊,跟集贤院的学士一块儿饮酒赋诗那又是何等的风雅啊。

他想既然张说能够辅佐我达到政治的巅峰,想来张说推荐的人也不会错吧。

就这样,想到张九龄了,让张九龄当了集贤院的学士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学士,是副知院学士,就等于当了集贤院的副院长了。

那经过几年的考验,张九龄非常胜任这个工作,特别是写诏书那是写得出神入化,当时有重大影响力的诏书都得是张九龄来起草,只有他才能既把政策拿捏到位,又能够体现出大国的风流文化。

那么集贤院干得不错,现在宰相出现空缺了,唐玄宗就想让张九龄接着上吧,希望他能够打造出风流儒雅的文治形象,重现张说当年的回想。

解说:张九龄虽然出身草根,但是身上充满了贵族气,是一个才子型的宰相。

唐玄宗也是风流皇帝,自然喜欢这样的人物,选择张九龄当宰相是毫无疑问。

但问题是与张九龄比起来李林甫可不是什么才子,那为什么唐玄宗也选择了李林甫?
李林甫这个人有什么特点呢?
那张九龄是太子型的人,李林甫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李林甫他的第一个特征和张九龄恰恰相反,人家张九龄是文场元帅,李林甫是什么?李林甫是白字先生,什么是白字先生呢?因为李林甫出身不错,他出身于李唐宗室,论起辈分来那还是唐玄宗叔叔辈呢,宗室子弟怎么也能混口饭吃,所以小时候念书的动力不足,长大了就成了白字先生。

也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咱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管生儿子叫弄璋之喜,生女儿叫弄瓦之喜,这是当时很通俗的说法,谁都知道。

这弄璋之喜的“璋”是怎么写的呢?是一个斜玉旁加一个印章的章,这是美玉的意思,是恭维人家,这个儿子从小拿着美玉玩儿,长大之后当达官贵人,所有人都这么说。

那么这时候李林甫他的表弟也生了儿子,按照规定李林甫应该去道喜,不是按照规定按照习俗李林甫应该给表弟去道喜。

怎么道喜呢?李林甫就写了一封贺信,第一句话就是:“闻有弄璋之庆”,大家说写得没错啊,挺好的呀,可是他表弟一看信哭笑不得,为什么啊?李林甫把这个字写错了,把关键字写错了,人家“璋”是一个斜玉旁一个印章的章,他写了一个
犬字旁再加一个印章的章,那不成了獐子了嘛,那是野兽啊,人家生儿子抱着美玉玩儿,可李林甫的表弟生个儿子抱个野兽玩,这算怎么回事啊,白字先生。

那么这个白字先生自然是不好,不过好在李林甫还有第二个
特征,就是实干。

怎么实干呢?也举个例子,李林甫曾经有一段时间担任国子司业,就是国子监的副长官,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国家最高学府的副校长。

他担任国子司业的时候,这个国子监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整顿过,纪律特别涣散,学生也不好好学。

那李林甫一到任雷厉风行马上整顿纪律,没过多久这个国子监的面貌焕然一新。

学生一看,副校长把学校治理的这么好,就想要表彰表彰他,怎么表彰呢?他们就偷偷的刻了一块碑刻着李林甫的业绩。

而且这个碑还先给藏起来,就等有一天国子监举行祭祀大典,所有文武百官都到场的情况下,学生们终于把这个碑隆重揭幕了。

他们心里是想让校长在所有人面前好好露一露脸。

可是李林甫一看,校门口树起一块儿碑来,上面都是刻着自己的业绩这还了得,马上把学生召集到一块儿,说我既然当这个国子司业,把国子监管理好那是我的本职工作这有什么功绩可言,这碑是你们谁想出来的呢?谁写的文章啊?谁找人去刻的呀?谁同意今天立在这里的呀?都给我站出来。

学生一看,本来想让校园高兴一下,没想到校长不喜欢这一套,赶紧把这个碑拿下去磨平吧,一夜之间磨平了。

碑上的字是磨平了,可是人心里的碑就竖起来了,从此李林甫就得了一个美名了,说这个人又实在又不图虚名,影响很好。

那事实上不光是在国子监影响很好,此后李林甫历任刑部和吏部侍郎每次把工作都干得是有声有色,算是业务水平很高。

这是第
二个特征,实干。

那么李林甫的第三个特征是什么呢?李林甫的第三个特征
是性格比较巴结,可能有人也不明白了,他不是贵族子弟出身吗?自己又能干,干嘛还要巴结啊?这个也好理解,因为李林甫文化水平不高,在当时崇尚文学的时代风气之下他这样很不利。

另外呢他爸爸虽然是李唐宗室,但只是一个七品芝麻官,也不可能真正在仕途上给李林甫有多大的帮助,那在这样的不利的背景下想出人头地,不巴结行吗?李林甫巴结谁了?李林甫巴结的对象,就是他自己的舅舅,他舅舅又是谁啊?他舅舅我们前面讲过,是唐玄宗开元初年著名的宠臣姜皎,姜皎在皇帝面前吃得开,李林甫当然要巴结他,怎么巴结呢?姜皎是个玩家,李林甫就没事整天研究吹拉弹唱,好跟舅舅有共同语言啊。

果然,甥舅关系特别好,姜皎很快就把他提拔到五品的太子中允,五品官,这是中级官僚了,很大的官。

可是太子中允又是个闲职,往上走的空间不大,那李林甫还是不满意,怎么办呢?再次巴结吧。

这次他巴结的对象是谁啊?这次李林甫巴结的是当时的宰相源乾曜,这个人我们前面也讲过,那李林甫又是怎么跟源乾曜搭上关系的呢?说到底还是从姜皎这儿论出来的,姜皎和源乾曜是姻亲,那李林甫是姜皎的外甥,这不是拐弯抹角的也跟源乾曜攀上亲戚了,可能有人说这个亲戚关系比较远,确实,亲戚是远,可是人家李林甫走动得近啊。

很快就跟源乾曜的儿子
混成好朋友了,那好朋友之间还不得相互帮忙吗?源乾曜的儿子就替李林甫跟他爸爸这儿要官来了,要什么官呢?要郎官,郎官是什么官啊?就是六部的郎中,还是五品官,可是这个岗位比较重要,以后上升的空间大。

源乾曜一听儿子说李林甫想要当郎官,他噗嗤一声笑了,说郎官啊,郎官是谁当的呀?那是有学问,人品好,又有声望的人才能当的呀。

就哥奴,就他那样算了吧。

哥奴是谁啊?哥奴是李林甫的小名。

源乾曜这样一说大家听出来了,对李林甫是相当的不屑,可是虽然不屑比较儿子求到头上了,源乾曜还是给儿子一个面子,没过多久把李林甫挺拔成四品的太子谕德,我们这样说呢?是想跟大家讲,李林甫每往上走一步,巴结都占很大的分量。

巴结这个巴结那个,巴结的顶点是谁啊?那当然是皇帝了。

李林甫怎么巴结皇帝的呀?他使的是武林之中借力打物的
招数,他不是直接巴结皇帝,他还够不着了。

他把工资都用来巴结皇帝身边的宦官,还有一些妃子身上。

为什么这样做啊?因为如果你要是跟宦官和妃子搞好关系的话,你对皇帝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不就了如指掌了吗,这样你在皇帝面前说话办事心里不就有谱了嘛,你就容易把这个事情得让皇帝满意啊。

那李林甫既然会巴结嘛,力挺他的人也不少,不过对他当宰相帮助最大的一共就两个人,哪两个人呢?第一个就是以耿直著称的那个宰相韩休,可能有人奇怪了,韩休
那么正直怎么会看好李林甫呢?说起来因为韩休当宰相的
消息是李林甫透露给他的,怎么回事呢?李林甫不是好巴结嘛,人力就广,跟高力士也能搭上关系,跟高力士怎么搭上的关系呢?
高力士从小是给武则天当宦官,可是后来因为有一件小事触怒了武则天,就被赶出宫去了。

那咱们也知道,宦官你要赶出宫去,那就彻底失业了,没前途。

高力士也着急,后来还是通过人家武三思的帮忙才重新返回宫廷。

高力士是个念旧的人,从此对武三思以及他的家属都是感恩戴德,非常希望能够报答他。

武三思有个女儿继承他们武家的人的风范,风流放荡而又喜欢玩弄权术,武三思三个女儿有一个丈夫,同时她还有一个情夫,他的情夫就是李林甫。

那武三思的女儿看见高力士当时在皇帝面前当红啊,就去求高力士,希望能帮她这个情夫李林甫在仕途上更上一层。

那高力士也得琢磨,求到他头上了,怎么帮这个忙呢?正好,当时唐玄宗想让韩休当宰相,人选选好了,但是没有跟任何人说,当然也没有韩休说,就打算第二天早晨直接发布拜相诏书了。

可是高力士是唐玄宗的心腹啊,他知道,他知道这件事之后他就悄悄地告诉给李林甫了,跟他讲你就在明天早晨之前赶紧给韩休道喜去,这样你不就跟新宰相搭上关系了吗?李林甫心领神会,连夜跑到韩休他们家去了,寒喧一阵子之后就非常神秘地跟韩休讲,说韩公啊,根据可靠消息您就要被任命为宰相
了。

林甫不才特来向您道喜,希望您以后多多栽培。

韩休一听有这事,他自己不知道啊,折腾了半夜都没睡着是不是真的呀?第二早晨这个拜相诏书还真就到了,从此韩休就把李林甫视为生命中的贵人了对他印象超好。

那现在韩休不是下台了吗?他就推荐李林甫来接他的班,跟皇帝郑重其事地写了一封推荐信,这是对李林甫帮忙很大的第一个人。

对李林甫当宰相帮忙很大的第二个人就更不得了了,谁呢?我们讲过的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武惠妃本来是把王皇后扳倒了自己想当皇后,但是大臣不同意说他有儿子,如果是让她当皇后的话,太子地位可能就危险了。

可是武惠妃虽然没能当上皇后,她照样还是心心念念地希望自己儿子能当太子。

可是苦于朝廷里没有人支持她,那李林甫是人际关系专家,他当然知道武惠妃当时最想要什么,他也当然知道武惠妃在唐玄宗心目中占多大的分量。

于是他就托宦官悄悄的跟武惠妃讲,我倒是很想帮您儿子的,只可惜我现在的官不够大,想帮忙帮不上。

武惠妃心里说,你有这个心意就很好,你官不够大,咱们一起把它做大。

没事也就跟皇帝吹枕头风,说李林甫为人不错,能力很强。

那你看,唐玄宗本身就对李林甫印象不错了,再加上有他素来敬重的大臣韩休推荐,再加上有素来宠爱的妃子武惠妃吹风,他能不对李林甫感兴趣吗?那现在宰相出缺了,好,李林甫给顶上去吧。

那张九龄和李林甫就是这样拜相的,那么两个人都拜相了,
在唐玄宗心目中孰轻孰重啊?哪个更重要一些啊?当然是
张九龄而不是李林甫。

为什么这么说?从官职上就可以看出来,张九龄是什么呀?那是中书令,堂堂正正的首席宰相。

李林甫呢?是吏部尚书同平章事,算是一个兼职宰相。

为什么唐玄宗更看重张九龄而不是李林甫啊?除了两个人的人望,资力还有差距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的理由,什么呢?就是唐玄宗本身也正是张九龄的“粉丝”。

这话怎么讲?为什么我们敢说唐玄宗是张九龄的粉丝,他自己说的啊?唐玄宗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事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

”说张九龄写文章好的没法说,我们唐朝有这么多的笔杆子,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我就是终身学他写文章,学一辈子,也也只能写到他十分之一二那个程度,这个人那是不折不扣的文场元帅。

对他写文章佩服得不得了,佩服他写文章,更欣赏的是什么呢?唐玄宗更欣赏的是张九龄有风度,这怎么讲呢?也是唐玄宗今人说的,当时不是有早朝制度吗?这早朝是真早,早朝是五点多钟就得上朝,那你可以想象大臣从家里出发的时间保证要远远早与五点,长安城很大,好多的官员都是半夜就起床上路了,那么起得太早到真正上朝的时候难免精神不足。

可是呢,张九龄不一样,他不管头一天晚上睡的多晚,第二早上起得多早,只要往朝班里一站,保证是精神抖擞,意态纵横。

我们也知道人的精神批次是有传染的,我本来这儿不困呢?我看见您在那儿大呵欠呢,我可能也跟着犯困。

同样即使我今天精神不太好,我看您兴致勃勃的我马上也来神了,不就是这样吗?所以慢慢的呢,唐玄宗抓住规律了,一上朝不看别人,就看张九龄,他就跟人讲:“朕每见九龄使我精神顿生。

”他这样的风流才子对于李隆基这样的一个风流皇帝而言,真是太有杀伤力了。

所以,唐玄宗是真心喜欢张九龄,满心希望他不仅能引领文章潮流,引领风尚潮流,还能引领政治方向,把他置于首位。

至于李林甫呢,李林甫嘛他这个人在兵部,吏部,刑部等等要害部门都干过,行政能力也不错,为人又乖巧和气那就让他给张九龄打下手好了,这是唐玄宗当时的安排。

其实呢,其实文学和吏治并重。

但是,以文学引导吏治。

那唐玄宗这样安排好不好?刚开始运行的时候是真不错,张九龄是一心一意想当一个好宰相,对玄宗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林甫呢,也恰恰就像唐玄宗希望得那样不声不响闷头做好本职工作。

那好,可能有的人要说了他们两个性格相差那么大,能不打起来吗?两个人配合得也挺好,也没有打。

为什么呢?张九龄固然很自负,有时候跟李林甫说话话中带刺,可是人家李林甫能忍啊,李林甫知道当时在皇帝的心目中张九龄可比他重多了,所以张九龄这尊神得罪不得。

不管张九龄对他说什么,反正他对张九龄永远是必恭必敬,那张九龄不就没
话说了吗?两个人本职工作做得不错,配合得也不错。

唐玄宗也感慨呀,我好几年都没遇到好宰相了,这回宰相真是选对了,是不是呢?
没过多久唐玄宗发现了,这两个宰相配合起来倒是没有问题,大家他跟宰相之间出了问题了,他跟哪个宰相出了问题了?恰恰就是跟张九龄。

张九龄这个人固然是人品不错,文章也是一流的,但是唐玄宗觉得这个人怎么用起来就那么别扭呢?怎么叫用起来别扭啊?唐玄宗觉得张九龄有两大弱点,第一,矫情,第二,固执。

怎么叫矫情啊?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不会讲过从开元十七年以后唐玄宗就把自己的生日定为
千秋节了吗,每到这一天王公大臣都要给他送铜镜表示祝贺,当时不是管铜叫金吗?所以当时的说法是送金镜,这个规定行了好几年了,从来没人说了什么,可到张九龄这儿就不行了。

他说这多庸俗啊,再说这多奢侈腐化啊,这风气不好得改一改,怎么改呢?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的生日又到了,王公大臣还是送了各式各样的铜镜。

那张九龄送什么?张九龄他送了一本自编的小册子,起名叫做《千秋金镜录》,说白了,就是一本道德教育手册,里面写的就是皇帝只要一荒唐就王国,皇帝只要好好干这国家该兴旺写满了这样的道德教育故事。

他跟皇帝振振有辞,说陛下啊,你照别人送的铜镜只能知道自己的长相,你照我送这面镜子你能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

那大家说,唐玄宗接到这个礼物什么感想啊?唐玄
宗真是觉得挺郁闷的,张九龄这个人这么矫情,我好歹也五十多岁的人了,当皇帝也当了二十多年了,国家治理得也不坏啊,怎么你什么一点小事都要跟我这儿耳提面命啊,怎么你就不肯哪怕一次讨我高兴。

别看平常他特欣赏张九龄,这一刻看张九龄这么一献书,还真希望张九龄他没那么有文化,这是矫情的例子。

咱们再讲一个固执的例子,怎么叫固执啊,当时有一个将军叫张守珪,在东北战场上履立战功,把契丹人给打败了,唐玄宗很赏识边功,所以就想提拔一下张守珪,也给其他的将领做一个榜样。

怎么提拔张守珪呢?唐玄宗因为唐朝有出将入相的传统,就想让张守珪当一个宰相,就找张九龄商量。

说张爱卿,张守珪履立战功,我想让他当宰相,你看好不好啊?张九龄一听说这怎么可能呢?说宰相是什么样的职务啊?那是代天理务啊,就是辅佐你陛下治理全国的这样一个重要职务,它不是随随便便赏功的闲职啊。

陛下你把这样的一个职务不让一个武将来当,你不怕他干不了吗?唐玄宗一听张九龄误会了,赶紧解释,说张爱卿,你武惠我的意思了,我是说让张守珪当一个荣誉宰相就给他一个头衔,不是真的让他来干,这行不行啊?张九龄一听说这就不更不行了古人说得好:“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说名分那就
是陛下你手中的武器,如果你把一个名分随随便便赏给别人的话,那么以后别人既不尊重这个名气,也不会尊重你的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