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长恨歌之盛世危情5二相登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长恨歌之盛世危情5 二相登台
演讲人:蒙曼
讲师简介: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政治、军事史与中国古代妇女史。代表作品《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蒙曼说唐—武则天》等。
内容简介:开元中期唐玄宗选定的宰相相对平庸,彼此纷争不已,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到了开元二十二年,有两个重量级的人物登上了宰相的舞台,一个是张九龄,另一个是李林甫。提起张九龄,人们马上会想到他的一句著名的诗:“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说起李林甫,人们也会想到一个成语:“口蜜腹剑。”这样的两个人为什么会同时走向宰相的岗位呢?唐玄宗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人当宰相呢?
全文:
这张九龄我们都知道号称唐玄宗开元时期最后一位贤相,而李林甫那是我们传统史学中认定的大名鼎鼎的奸臣。这一忠一奸怎么同时走向了宰相的岗位啊?咱们还得一个一个分
别交代交代,他们都是什么人。
那我们先来看张九龄,张九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觉得张九龄这个人有三大特征,第一个特征张九龄是少年天才,文坛领袖。怎么叫少年天才?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人,所以他又叫张曲江嘛。韶州曲江在哪儿呢?就是咱们今天广东省的韶关市,广东韶关在今天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了,但是在唐朝那可是不折不扣的荒蛮地区,属于文化沙漠。别看生长的地方是个文化沙漠,也别看张九龄往上追两都没人当过官,但是他照样茁壮成长起来了。张九龄七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来,到二十岁的时候,果然一鸣惊人。怎么叫一鸣惊人呢?那年他考中了进士。那我们知道唐朝考进士不容易,一年才二、三十个名额,全国人民都来争啊。所以当时有一个说法叫做“五十少进士”,五十岁你考中进士了,别人还说
你是少年得志。那现在张九龄二十岁就考上进士了,那是什么概念啊?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效应,绝对不亚于我们今天十一岁能念中山大学的那小神童啊。那这样的少年天才谁不想罗致到自己麾下啊,所以大诗人也是大政治家张说一看到张九龄就非常的欣赏,说呢“后来词人称首也”。这话说得口气
很大啊,说在张九龄以前要说诗人的话,我张说是第一,可是在我以后人家张九龄就该是第一了,就是第一名了。
那张九龄当得起当不起这个评价啊,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们都知道任何一本诗集也好文集也好,放在头一篇的保证是这个选者最欣赏的那一篇。《那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篇是什么?
就是张九龄的《感遇》啊。不光第一篇是张九龄的,第二篇还是张九龄的。
那张九龄的第二个特征是什么呢?第二个特征是风度翩翩。别看张九龄就是一个普通的贫民出身,但是举手投足都天然有派,比贵族还贵族。怎么叫做有贵族气派啊?举个例子,咱们都知道中国古代这个官员有一种随身携带的装置,有一个小装备叫做笏囊,就是盛着这个笏用的。这装备从哪儿带的呀?就是人家张九龄发明的,怎么回事呢?唐朝官员上朝的时候,不是要拿一个笏板吗?这个笏呢有玉做的,当然也有木头做的,上面写着字,可以随时提醒自己跟皇帝想要汇报什么。那么上朝拿着这个笏上去,退潮的时候呢?退潮的时候当时唐朝的官员大部分都把那个笏板直接往腰带里一插,然后跨上马就走了。长得人高马大,多这么一个东西不在乎。可是张九龄不行啊,张九龄从小就瘦长得玉树临风的,动作幅度没有那么大,他要也把这个笏往腰里一插的话,他就跨不说那个马去了。怎么办呢?张九龄就自己弄了一个布袋子,把这个笏板放进这个布袋里,让仆人拿着。然后自己再轻装上马,然后再哒哒哒远去了,他一直是这样干的。
那有一天正好就被唐玄宗给看到了,唐玄宗一看人家张九龄先是斯斯文文的把笏板交给了童儿,童儿放进袋子里,自己再跨上骏马扬尘而去,这一整套动作多潇洒啊,多文雅啊。再看那些往腰带上插笏板的那些官员怎么那么粗鲁呢?
第二天一上朝唐玄宗就发布命令了,以后不管你是长得人高马大还是长得瘦鼓嶙峋,不管你别上笏板能不能上得去马,回家一律让太太给缝一个袋子,把那笏板装起来都交给随从拿着,以后再也不许往腰带上插笏板了。从此中国官员就有了这么一个随身的装备了,就跟现在男士们拿的那个公文包一样,引领一代时装潮流啊,这叫什么啊?这不现在叫“潮男”吗?有风度。
那么张九龄的第三个特征是什么呀?第三个特征是性格比
较自负,那可能有人要说了,他出身不太好,这样的人怎么还会那么自负。这个说起来也不难理解,因为唐朝号称诗的国度,诗人那是全社会的宠儿。人家张九龄又是大诗人,又是翩翩公子,那很快就会成为社会的偶像,从上到下乃至皇帝谁都是哄着他,捧着他,仕途非常顺利。仕途顺利了,张九龄就很自信,凡事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而且因为人生没有经过什么波折嘛,所以也特别的理想主义,眼睛里不揉沙子,讲原则,不肯妥协。那我们不是说过张说是张九龄的政治保护人,可是即使面对张说张九龄也不是处处顺从,那我们讲我在封禅泰山这个问题上,张九龄不就是给张说提了好多不同意见,可是别看张九龄并不是总是顺着张说,张说对张九龄还真是大人大量,尽可能的帮着张九龄,怎么帮啊?他在当宰相的时候就把张九龄视为心腹,经常的提醒,后来张说不是不当宰相了吗,但是还是利用自己对皇帝以及对朝
廷的影响力经常推荐张九龄,他就跟皇帝讲了,张九龄的这个人文学才情好啊,一点不比我差啊,让他当一个集贤院学士完全没有问题,希望皇帝以后重用他。那到开元十八年的时候不是上说去世了嘛,当时也是朝廷宰相斗得风声水起,特别激烈的时候,眼看着宰相们斗来斗去的,唐玄宗也是心烦。他回想自己从政以来的岁月觉得还是张说时代是最好的。你看登泰山封禅那是何等的豪迈啊,跟集贤院的学士一块儿饮酒赋诗那又是何等的风雅啊。他想既然张说能够辅佐我达到政治的巅峰,想来张说推荐的人也不会错吧。就这样,想到张九龄了,让张九龄当了集贤院的学士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学士,是副知院学士,就等于当了集贤院的副院长了。那经过几年的考验,张九龄非常胜任这个工作,特别是写诏书那是写得出神入化,当时有重大影响力的诏书都得是张九龄来起草,只有他才能既把政策拿捏到位,又能够体现出大国的风流文化。
那么集贤院干得不错,现在宰相出现空缺了,唐玄宗就想让张九龄接着上吧,希望他能够打造出风流儒雅的文治形象,重现张说当年的回想。
解说:张九龄虽然出身草根,但是身上充满了贵族气,是一个才子型的宰相。唐玄宗也是风流皇帝,自然喜欢这样的人物,选择张九龄当宰相是毫无疑问。但问题是与张九龄比起来李林甫可不是什么才子,那为什么唐玄宗也选择了李林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