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素质教育”的由来及其意义_地理论文
在1995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党中央将科教兴国确定为国策。
在稍晚些时候召开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又重申,在走向21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开展中,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随着学习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深入,人们特别是科教界的同志们,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兴国靠科教,兴科教靠什么?有识之士指出,这是一场跨世纪的沉重思考。
当前正在热烈展开的有关“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大讨论,就是这场跨世纪思考在教育界的反映。
“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讨论,外表上看起来是有关教育模式的论争,但实际上,归根到底它涉及怎么“兴教〞和“兴教〞走什么道路的大问题,也就是“兴教靠什么〞这么一个根本问题。
可以预料,有关“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讨论,将促进教育改革进一步的深化,促进?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跨世纪宏伟蓝图的早日实现。
“素质教育〞一词纯粹是中国教育科学工作者的创造物。
即使查遍近10多年来出版的教育类辞书,诸如?教育大辞典?、?世界教育辞典?等,均无“素质教育〞的条目。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恕笔者冒昧,“素质教育〞,顾名思义,乃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或者也可以简称为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教育。
如果这一命题成立,就应答复以下3个问题:1.教育的根本问题与“素质教育〞的联系;2.教育根本问题表述的历史演化;3.当前,在我国教育改革空前深入的情况下,提出“素质教育〞的社会原因与实际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根本问题是人的开展问题。
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问题,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自身要求开展的问题。
因此,无论从狭义还是广义上说,古往今来,教育都是把刚出生的人培养成为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新人的活动。
翻开卷峡浩繁的世界教育典籍,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孔子的?论语?,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斯宾塞的?教育论?,从马卡连科?教育诗?到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再从马克思到列宁,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这些人类贤哲在谈论教育时所表述的根本上也都属于有关人的开展范畴,只是都打上了不同的时代和阶级的印记而已。
浅论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
浅论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浅论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当前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问题,意见很不一致,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一些问题。
对此,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搞素质教育是必要的,但对素质教育先要做一个界定,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缺乏同一的标准。
我认为,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它的提出有两个背景,第一个背景是因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即所谓应试教育的弊端;第二个背景是面向21世纪,教育需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也即是高素质的人才。
先说第一个背景。
许多专家都强烈指出,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是把学生束缚在考卷上,死记硬背,缺乏个性培养、缺乏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老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苦。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有的同志不同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
先不从理论上来分析,我们来看看,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存在上述的弊端,实事求是他说,上述弊端是存在的。
这种弊端存在的原因很多,从教育目的上来分析,它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教育的结果。
因此转轨是必要的。
有的同志讲,考试是取消不了的,考试是评价教育质量的一种手段,也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
不错,考试是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但它不是教育的目的,把手段当作目的,就是当前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就是为了纠正这个偏差,使考试回到它应有的位置上。
有人说,有考试,就有应试教育。
这里关键是考试这根指挥棒向何处指,当务之急是改革考试制度。
这个主张是很有道理的,考试制度必须认真改革。
但考试本身就有天生的缺陷。
考试只能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学习能力,却很难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从教育思想上说;需要承认,教育中的弊端是存在的,把应付考试作为目的的现象是存在的,它所产生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因而转轨是有必要的。
再从时代背景上来看。
当前教育面临着种种挑战。
一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质量成倍增长的挑战,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人类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
一,素质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 观点、基本行为规范、基本学习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教 育,让受教育者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一技之 长”。
♣ 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课堂不再是灌输知识和强化训练的场所,而是灵活安 排与适当组合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
♣ 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如我国山东高密一中:
校长李希贵1995年上任实施改革,他以素质教育 的思想为指导,并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作为开 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准则(“教学大纲和 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却没有规 定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 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 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 生”)。
♣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 从广义上说,是指面向全体国民,要求每个社会成员 都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渠道接受一定时限、一定 程度的教育。 • 从狭义上说,是指全体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正规的义 务教育,不得因种族、民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 经济等因素而限制或剥夺其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具 体到学校和班级,则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得人为地 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时代背景 2、我国教育的“应试”倾向影响学生的全面发 展 3、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及事件 • 西方社会 • 我国古代与现代
• 新中国成立后
西方社会
•古希腊倡导博学多能、和谐文雅、情操优美的教育。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思想,目 的使人通过接受教育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在身体、智 慧、德行、信仰等方面和谐发展。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国家教育方针所规定的“德、 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背景
素质教育背景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背景决定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素质教育背景来源于社会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的教育注重灌输知识,但在现代社会,只有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如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这些都是传统教育所无法涵盖的内容,而素质教育正是弥补了这一不足。
其次,素质教育背景源于全球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模式,而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我国的教育改革方向,也是全球教育的共同趋势。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另外,素质教育背景还体现在时代的要求上。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这样的教育理念与时代潮流相契合,符合时代要求。
总的来说,素质教育的背景来自于社会、全球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只有将素质教育融入到教育体系中,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未来的人才,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素质教育的背景是我们深入理解素质教育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坚定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
素质教育的背景决定了其前景的广阔和重要性,我们有必要深刻认识其背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588字】。
2024小学教育的素质教育理念
通过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素质教育理念倡导和谐发展,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助于减 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素质教育理念强调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助于培养创新型 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2024小学教育的素 质教育理念
汇报人:XX
目录
01 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 03 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02 小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理念 04 素质教育理念的意义和价值
素质教育理念 的发展历程
素质教育的起源
起源背景: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注重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注重多元化、个性化,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 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 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
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加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培养公民意识:教育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尊重法律,遵守社会规 范 实践参与: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 能力
德育教育:注重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实施素质教育 的措施
建立健全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 强化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进步情况 完善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估和考核
试论素质教育的由来
“ 质教 育 ” 素 这一 术语 出现在 报 刊 上 , 约 是 8 大 0年 代 中后 期 的 事 。报 刊杂 志标题 中最 早出 现 “ 质 教育 ” 素 一词 是 18 年 《 州 学 97 贵 院 学报 》 2 发表 的题 为《 第 期 人才 与 素 质 教 育》 文 。最 早 明 确 论 一 述“ 素质 教育 ” 的文章 , 署名 为笔名 “ 是 言实 ” 据说 是 现任 上海 教 育 , 科 学研 究院 办公 室主任 在 18 98年为 《 海 教育》 写的 一篇 短 评 , 上 撰 题为“ 素质 教 育是初 中教 育 的新 目标 J 作者 指 出 “ 中教 育 是 。 初
均 无 “ 质教 育 ” 条 目 。资料 显 示 ,素 质 教 育 一词 是 中 国广 大 素 的 “ 教 育工 作者 在长 期的 教育 实践和 教育 研 究中 共同创 造 出来 的 , 教 是
育 科学 工以清 晰地 看 到它 的发 展 脉络 。 我 有 很多像 西 周 的 “ 、 、 、 、 、 ” “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的 六艺 ” 教 , 孔 子 的 之 像
试论素质教育的由 来
教 育 探 索
试 论 素 质 教 育 的由 来
李 灿 荣
( 安文理学院 西
陕西西安
706) 10 5
【 摘
要】 “ 素质教 育” 中国广大教 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 实践和教育研究 中共 同创 造 出来的词语 , 是 大约在 2 世 纪 8 0 0年代 中后期 出
现 于报 刊 。素 质 教 育既 是 教 育 自身改 革 与 发 展 的需 要 , 新 的 形 势 下 国 家对 教 育提 出的要 求 , 是 当今 世 界 教 育改 革 的必 然 趋 势 。 是 也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归纳(15)
【综合素质】第一章幼儿园教师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全面推进一,素质教育思潮与实践背景的形成素质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许多有识之士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要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为主。
二,价值导向与初步实验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
”三,中小学乃至大学较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阶段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到2020年)》(简称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6.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7.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8.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在教学中,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把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统一起来,把合格率与优秀率结合起来,在保证合格率的基础上提高优秀率。
浅析素质教育思潮
浅析素质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程及内涵【摘要】自从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之后,关于提高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与口号逐渐流行、普及,短短的十余年间,形成了滚滚向前的思潮。
在这种思潮的引领下,中国大地上纷纷兴起了素质教育的实践,并已然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主流。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目前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均有一些亟待解决的课题。
笔者在此仅就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和内涵作一浅显的论述,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发展历程、内涵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全国范围悄然兴起,并很快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但是,有学者却强调指出:“近几年中国通过政府行为用素质教育猛攻应试教育,却久攻不下,应试教育仍巍然不动。
究其所以,源于素质教育致命的理论缺陷。
”实然,由于素质教育内涵外延十分复杂、深刻,因而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
所以,有必要认真回溯素质教育思潮兴起的过程、系统阐释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以确保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素质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程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时代所产生的新生事物。
对于这一论点,恐怕教育理论界并不完全认同。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虽然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里是引发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一场革命,但从形体上看似乎并不是全新的教育思想。
在我国教育史上,曾飞溅出素质教育的思想火花。
从《礼记·学记》、《荀子·劝学》、《论语·先进》等论著中都可以寻找到两千多年前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荀子等先师们提出的“求出,故兼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教也智,长善而救失者也”教育观中均闪耀着素质教育思想。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五育主义”(即军国民教育、实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育和世界观教育)亦颇具素质教育的特征。
素质教育思潮
《辞海》(1999年版)对素质进行了较好的 概括,要点如下: ①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 础。②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如政治素 质、文化素质。③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 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 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 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某些 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 程度的补偿。
第二种看法是坚持“素质”的心理学解 释,认为素质是“先天”的,与后天的 教育无关,“素质教育”的提法不科学。
第三种看法是,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 教育,提全面发展教育就行了,没有必 要再提出素质教育来。
第四种看法是,一会儿这个教育, 一会儿那个教育,让人眼花缭乱, 莫衷一是。这一心态,客观上导 致了对“素质教育”这一新概念 的抵触情绪。
(二)素质的基本结构
(三)关于素质教育内涵的主要观 点
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杨银付博士的统计, 关于“素质教育”的定义有9类15种。
(四)素质教育的特征
全体性,又被称作全员性或大众性。它是指素 质பைடு நூலகம்育的着眼点与着力点都是面向全体儿童青少年, 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本是国家教育方针的 一贯要求,但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应试教育的 影响下,长期以来并未真正落实。坚持教育对象的 全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之一。
《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对素质也提出了符 合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要求的说明: ①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技能特点。通过遗传获得, 故又称遗传素质。对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 响…… ②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 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 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我国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中 共 贵 州 省 委 党 校 学 报 2 0 . 总 理 论 双 月 刊
囤 未 质 教 嗜 掇 历 史 泺
● 周 小 旗
【 义师范学院 遵 贵 州 遵 义 530 ) 6 0 0 摘 要 : 文 主 要 以 西 周 时 期 的“ 艺教 育 ” 孔 子 的 儒 家 思 想 的 角度 来 分 析 阐 智 育 、 育 自不 待 言 。 当 然 , 家 也 是 非 本 六 和 德 儒 述我 国的 教 育 思 想 , 读 者 对 此 有 一 个 更 深 刻 的 理 解 , 了从 现 代 教 育 思 想 的 内涵 来 常 重 视 体 育 的 ,孔 子 本 身 就 是 射 御 的 高 让 除 手 , 以之 教 弟 子 。 并 理 解 我 国教 育 外 , 要 从 历 史角度 来 看待 。 还 3 .知 能 并 重 。 孔 子 重 视 在 实 践 中 教 关键 词 : 国 教 育思 想 历 史 渊 源 我 学 ,在 周 游 列 国 的 奔 波 途 中 经 常 以见 闻 中 图分 类 号 : 4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9 5 8 (o 6 0 一 o 6— 0 G0 A 10- 3 1 2 0 )3 0 6 1 阅历 和发生 的 大大小 小事 件教 诲弟 子 , 教 育 自产 生 之 日起 ,就 随 着 人 类 社 参 增 分 析 孔 子 的 教育 思想 , 素 质 教 育 相 培 养 他 们 的 辨 析 能 力 、 与 能 力 , 长 他 与 们 的实 际 才 干 。 传 授 知识 中 时刻 不 忘 技 在 会 的发 展 、 化而 发 展 、 化 , 同 社 会 历 关 的主 要有 以下 四个 方 面 。 变 变 不 即 史 阶 段 的教 育 由 于 社 会 生 产 力 发 展 水 平 1以 德 育 为 首 。 子 十 分重 视道 德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
第三节 科教兴国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科教兴国思想的认识意义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国际形势、知识经济时代、改革开放、国情) 2、深化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3、深化对教育的社会属性及功能的认识。 (阶级、政治、意识形态属性——生产、经济属 性及功能)
二、科教兴国思想的实践意义 1、教育工作者要在科教兴国这一伟大事业中有所作文、 有所成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创新知识;传授知识—培养 创新精神和能力;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等 2、教育工作者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愉快教育、成功教育、主体教育等 3、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质 中共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 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 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 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设施 不同的经济和 社会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基础设施 和基本建设。农业时代——农田水利;工业时代—— 交通运输业;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与科技。 《论语· 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 矣 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庶:人 口) 孔子把人口、财富和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要素。
二、功能:指教育思想适应人们的教育需要而对教
育实践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1、认识功能:帮助人们认识教育现象和规律,也是最 基本的功能。 2、预见功能:把握教育的未来前景和趋势,使人们站 的更高。 3、导向功能:是由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决定的。 4、调控功能:是由教育实践与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之 间的矛盾决定的。 5、评价功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有评价的功能,教 育思想随时都在分析评价人们的教育行为和活动。 6、反思功能: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 有力,自胜者强。”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实行多年,特别是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2006年6月29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首次将素质教育写进法律,成为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
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过程中,各地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成绩巨大。
但是正如教育部领导所指出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从区域来看,既有一些地区。
例如南通、深圳、潍坊、铜陵、大连等地,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沉重;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明显,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即使智育也不是全面科学的智育,往往以扼杀学生兴趣和创造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代价。
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决心解决的时候了。
1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些难题,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过程。
其中如何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政策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也可以说,政策和策略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可见素质教育政策的极端重要性。
素质教育政策既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总政策、总法规,也包括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应的区域性政策和法规,甚至包括一些有关的行政决定。
素质教育政策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
为了更好地运用素质教育政策解决实践中的难题,应该对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有所了解,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研究,以便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素质教育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发展。
一、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1.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素质教育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但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深刻的现实背景。
素质教育的定义或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仍在争议中。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张扬生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实行多年,特别是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2006年6月29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首次将素质教育写进法律,成为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
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过程中,各地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成绩巨大。
但是正如教育部领导所指出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从区域来看,既有一些地区。
例如南通、深圳、潍坊、铜陵、大连等地,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沉重;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明显,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即使智育也不是全面科学的智育,往往以扼杀学生兴趣和创造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代价。
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决心解决的时候了。
1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些难题,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过程。
其中如何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政策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也可以说,政策和策略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可见素质教育政策的极端重要性。
素质教育政策既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总政策、总法规,也包括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应的区域性政策和法规,甚至包括一些有关的行政决定。
素质教育政策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
为了更好地运用素质教育政策解决实践中的难题,应该对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有所了解,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研究,以便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素质教育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发展。
一、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1.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素质教育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但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深刻的现实背景。
素质教育思想(1)
第三章素质教育思想在学习本章的过程中,要求学习者了解素质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识记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命题,包括素质这个概念的基本涵义与特征,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掌握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并自觉联系实际用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努力和社会实践,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四个统一”的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有,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教育价值的多元性、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等。
要加深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广大教师要在全教会精神的指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
一、素质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1.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2.传统教育的“应试”弊端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驱赶全部学生去挤升学的“独木桥”,导致学校教育往往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其二,它把整个中小学教育纳入与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对口的系列,中小学成了大学预备班,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内涵、发展及其实施环境
素质教育的提出、内涵、发展及其实施环境素质教育的提出、内涵、发展及其实施环境一、引言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应对新时代挑战的教育理念,被广泛提出并应用在教育实践中。
本文旨在对素质教育的提出、内涵、发展以及实施环境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二、素质教育的提出1.1 教育发展背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素质教育应运而生。
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
传统的经济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地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而非单一的知识技能。
因此,素质教育的提出成为应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1.2 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智力素养、体质素养、美育素养和劳动技能素养等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意味着教育的目标将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全面培养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发展2.1 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六个方面:(1)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智力、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
(2)终身学习:强调教育是一生的事业,追求个体的全面发展需要不断学习和进取。
(3)个性发展: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特长的发展。
(4)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
(5)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6)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社会价值观。
2.2 素质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改革的推动,需要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1)教育目标: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调整。
(2)课程设置:增加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设置,如实践操作、创新能力培养、社会实践等。
(3)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政策也经历了许多变革。
其中,素质教育政策是近年来备受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
一、素质教育政策的背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应试教育一直是国内教育的主流。
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交技能等。
这种教育模式导致了许多问题,如学生的压力过大、创造力不足、社交能力欠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开始推行素质教育政策。
该政策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术能力、创新思维、社交技能、情感智商等方面。
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政策,国家希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交技能的人才,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二、素质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素质教育政策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步探索阶段在素质教育政策的初步探索阶段,国家主要是在理论层面上探讨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各级教育机构开始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探索和尝试。
2、逐步推进阶段在素质教育政策的逐步推进阶段,国家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例如,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实施策略。
同时,各级教育机构也开始积极响应,开展了一系列素质教育课程和活动。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逐步推进和积极响应。
3、深化发展阶段在素质教育政策的深化发展阶段,国家开始对素质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
例如,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深化素质教育的措施。
各级教育机构也开始进行深层次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深化改革和注重实践。
三、素质教育政策的现状与未来趋势目前,素质教育政策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素质教育发展背景和现状
2016年至今(尤其2018年以来)
P(政策)
全民教育,更多的人才 高考扩招,录取率骤升
E(经济)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高速发展
S(教育理念)
考取名校,提升阶层
分数导向
T(科技)
科技较少在教育领域渗透 线下授课为主
人力资源强国,更高质量的人才
(1)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成为素质教育领 域的标志性事件,政策维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 (2)教育部提出,2022年美育将全面纳入中考
民 办 机 构 迎 来 利 好
政 策 向 素 养 培 训 倾 斜
素质教育在政策层面加强力度,强调加快建 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 价体系,体育、艺术类学科纳入高中学校考 试招生录取计分学科,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 阶段得到前一步的强化 素质教育类培训机构获得国家政策实质性的 鼓励和帮扶。学生参加素质类培训成为素质 教育实现的一种方式
法国
掌握法语;掌握数学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基本的人文 文化知识;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常用信息通讯技术
拥有独立自主和主动进取的精神
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公民意识
澳大利亚 新西兰
运用数学概念及技巧的能力;运用科技的能力;沟通观 念与信息的能力
与他人合作及在团体中工作的能力
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的能力; 交流能力
芬兰 英国
信息素养与交际;技术与个体 (对环境、健康和可持续 的未来的责任感)
成长为人;安全与交通
运用数学;信息通讯
改进学习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文化认同与国际化;公民与企业家意识 沟通交流能力;合作能力
德国
独立学习能力;使用技术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对自己活动陈述解释的能力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一、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背景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
“素质教育”一词最早的提出者是柳斌同,他在“关于制订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几点意见”的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不能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
”正式出版刊物中首次出现的“素质教育”是1988年第11期《上海教育(中学版)》发表署名言实的题为“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的文章。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其国内和国际背景。
国际方面,20世纪90年代世界全面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各国的竞争变成了从军事、政治领域内的竞争转变为了以人才和科学为主体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各国对人才的培养计划日益提上了日程。
为了适应国际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我国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内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计划经济全面转为市场经济。
为了与市场经济相对应,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全面培养具有各方面能力的新型人才。
因此,素质教育应运而生。
2.素质教育政策的出台及演进。
国家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素质教育纳入政策和法律的范围自上而下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1993 年颁布的《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随后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最高层面的教育决策;2006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文件中,素质教育的法律地位则得到了确认。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20年以来,我国又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来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行。
1999 年、2004 年教育部先后提出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对不同时期素质教育实践提出了要求。
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相继颁布文件,从思想建设、文化艺术等方面对提高学生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素质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㈠ 素质的基本含义
遗传素质 后天通过环境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 定的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 如思想、知识、能力、体格、品质等 要素。
素质基本特征:遗传性、多样性、个 体差异性、相对稳定性、可塑性。
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国家教育方针所规定的“德、 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 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 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健 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共同生活。其次必须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使个性得 到充育内容的基础性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 观点、基本行为规范、基本学习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教 育,让受教育者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一技之 长”。
♣ 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课堂不再是灌输知识和强化训练的场所,而是灵活安 排与适当组合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
♣ 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 从广义上说,是指面向全体国民,要求每个社会成员 都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渠道接受一定时限、一定 程度的教育。 • 从狭义上说,是指全体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正规的义 务教育,不得因种族、民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 经济等因素而限制或剥夺其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具 体到学校和班级,则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得人为地 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㈢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三个面向”与“四个统一”
《决定》进一步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 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 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 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 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㈣、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资料
毒杀双亲
据《南方周末》2001年8月30日第6版报道,2001年7月15日, 在贵州省安顺市东关中学就读的孪生姐妹小灵和小可为了摆脱学习 的压力,亲手毒杀了自己的双亲,更为遗憾的是她们还没有意识感 到自己的严重罪过和违法行为。小灵和小可的父母都是国家干部, 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旁人眼里,这是一个富裕、和睦、幸福的家庭。 为了让孩子考上重点高中,父母平时不让她们看电视,不允许随便 上街,也不允许带同学和朋友到家里玩,双休日还要每天补习6小 时功课。可她俩的成绩就是上不去,在班上处于中等水平。为此, 这对娈生姐妹也很痛苦,因为她们也很努力。姐妹俩所在学校的老 师也没有觉察她俩的心理变化。特别令她俩感到伤心的是,父母平 日很少与她们谈心,在重点高中没有考上时,母亲对她们进行了辱 骂,爸爸让她们下跪反省。她们感到没有自由,度日如年。在没有 人开导与安慰的前提下,盛怒之下,她们用毒鼠药杀害了自己的亲 生父母。
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时代背景 2、我国教育的“应试”倾向影响学生的全面发 展 3、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及事件 • 西方社会 • 我国古代与现代
• 新中国成立后
西方社会
•古希腊倡导博学多能、和谐文雅、情操优美的教育。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思想,目 的使人通过接受教育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在身体、智 慧、德行、信仰等方面和谐发展。
三、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㈡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并不是 否定以往的基础教育。 ㈢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 ㈣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㈤素质教育会不会降低教育质量 ㈥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特长
新中国成立后
• 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全面提 高学生素质的要求。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 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标志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我国进入了新阶段。
•法国卢梭、瑞士裴斯泰洛齐、 美国杜威等人从不同角度 表达对人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理想追求。 •19世纪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为素质教育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古代与现代
•西周时期时兴“六艺”之教:礼、乐、射、 艺、 御、书、数。
•孔子的“性近习远、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学而时习、学思结合、启发诱导”等教育思想。 •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 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 育。 •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学 做合一”。
♣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如我国山东高密一中:
校长李希贵1995年上任实施改革,他以素质教育 的思想为指导,并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作为开 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准则(“教学大纲和 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却没有规 定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 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 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