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17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建议--改革开放30年实施素质教育回顾与展望
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建议——改革开放30年实施素质教育回顾与展望作者:规划办发表时间:2008-12-22来源:规划办阅读次数:39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教育领域中提出的最重要、最长期的决策,推行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领域中发生的最重要事件。
它不是一时的政策举措,而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客,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在制度上创新。
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社会进步的要求。
信息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信息化、智能化,它要求教育培养高素质、有现代意识的人才。
这就是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
近十多年来,教育界最流行的话语莫过于‚素质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发生的最重要事件,而且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主要指导方针。
提出背景素质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
它的提出有两种不同的背景和原因: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只要有条件,中国人就会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求学。
建国以后,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解放、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群众求学的积极性尤为高涨。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尽快培养经济建设干部,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一度出现高中毕业生人数达不到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现象。
但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学额的限制,开始出现高中毕业生不能全部升学的问题,小学、初中毕业生也有一部分不能升学,需要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
学生、家长、教师思想准备不足,认为去参加工农业生产是大材小用,浪费人才。
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而且越演越烈。
当时教育界曾经对‚单纯追求升学率‛倾向进行过批判。
‚文革‛以后,随着国家对知识、对人才的重视,我国教育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招生27.3万人,但报考的青年达570万人。
随后几年,一直存在着升学的激烈竞争。
有些学校不顾学生的健康,轻视道德教育,加班加点,应付考试;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压题猜题,忘记培养学生成才的教育本质。
中国及部分省市素质教育行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中国及部分省市素质教育行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
体系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国家层面素质教育行业相关政策
显示,近些年,为了促进素质教育行业发展,中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比如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建立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落实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
2015年-2021年国家层面素质教育行业政策汇总
地方层面素质教育行业政策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素质教育行业发展,比如北京市发布的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发展动态,精准指导家校共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素质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发展
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展创 新课程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
社会氛围
社会各界共同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创新思维和行为,提供创新机会 和支持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创新活动。
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实践案例
科技创新人才
通过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如 获得国家科技奖项的科学 家、工程师等。
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01 02
多元化发展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正朝着多元 化方向发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素质教育与创新 人才发展
汇报人: 2023-11-22
目录
• 素质教育概述 • 创新人才的培养 •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 创新人才的评价与选拔 • 创新人才的发展与成长 • 总结与展望
01
素质教育概述
素质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01
02
定义:素质教育是以全 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 根本目的,尊重人的主 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 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 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 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 本特征的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趋 势促使素质教育进行改革 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 代发展的需要。
提升素质教育效果
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可以 检验和促进素质教育的质 量和效果的提升。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途径
1 2
课程整合
将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进行整合,开设跨学科的 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及其反思
素质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及其反思作者:范叶颖张稳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15期摘要素质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经历了酝酿和讨论、区域探索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
通过对素质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反思。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FAN Yeying[1], ZHANG Wen[2]([1]Education Institut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2]Siyang Bilingual Experimental School, Suqian, Jiangsu 223700)AbstractSince quality education proposed in the 1980s, it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deliberation and discussion, regional explor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movement. We can learn something from it's development.Key wordsqual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flection素质教育是一种深刻的教育哲学理念,一种进步的教育价值取向。
它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征,也顺应了世界文化的整体走势。
①让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1 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素质教育”一词最早提出来是1987年4月,柳斌在九年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统稿会上作的“关于制订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几点意见”的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不能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
1988年第8期《上海教育》上发表言实的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这是“素质教育”最早见诸于报刊。
中学教育中的教育政策与学生发展
国家持续推进课程改革,以适应社会 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提高课程质 量和教学水平。
教育公平政策
国家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通过加大 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努力缩 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教育差距。
地方层面教育政策解读
招生政策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招生政策 ,包括招生计划、录取方式、特 殊类型招生等,以确保招生工作
心理健康课程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 质。
心理辅导与咨询
学校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增强心理 韧性。
家校合作
学校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学生的健 康成长。
案例四:家校合作促进孩子全面成长实践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鼓励家长参与学校 管理,促进家校之间的 沟通与合作。
中学教育中的教育政策与 学生发展
2024-01-13
• 教育政策背景与现状分析 • 学生发展理论及影响因素 • 教育政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 实践案例分析:成功经验与启示 • 未来展望及建议措施
01
教育政策背景与现状分析
国家层面教育政策概述
素质教育政策
课程改革政策
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案例二:某地区推进素质教育综合改革实践
德育为先
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 为习惯。
课程改革
对中学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强调学科交叉融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方式改革
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案例三:某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实践
THANKS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7-2010-2020年)的通知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7-2010-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0.24•【字号】苏政发[2007]109号•【施行日期】2007.10.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7-2010-2020年)的通知(苏政发〔2007〕109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现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7-2010-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七年十月二十四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7-2010-2020年)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对于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全面推进我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两个率先”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省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取得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到2010年,全省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明显提高,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的问题,实现以下具体目标:--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普遍树立和落实。
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广泛普及,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全民共识,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0.08•【字号】苏政办发[2011]136号•【施行日期】2011.10.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36号2011年10月8日)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为深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大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29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自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省第4次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3个百分点,高于“十五”期末2.33个百分点。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科普资源开发共享力度不够大,社会化科普服务能力有待提升,高层次科普人才比较缺乏,科普工作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各地工作进展也不平衡,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既需要发挥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也有赖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张扬生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实行多年,特别是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2006年6月29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首次将素质教育写进法律,成为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
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过程中,各地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成绩巨大。
但是正如教育部领导所指出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从区域来看,既有一些地区。
例如南通、深圳、潍坊、铜陵、大连等地,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沉重;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明显,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即使智育也不是全面科学的智育,往往以扼杀学生兴趣和创造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代价。
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决心解决的时候了。
1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些难题,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过程。
其中如何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政策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也可以说,政策和策略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可见素质教育政策的极端重要性。
素质教育政策既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总政策、总法规,也包括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应的区域性政策和法规,甚至包括一些有关的行政决定。
素质教育政策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
为了更好地运用素质教育政策解决实践中的难题,应该对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有所了解,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研究,以便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素质教育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发展。
一、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1.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素质教育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但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深刻的现实背景。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 良性循环。因此 , 促进学 ‘ 次在 国家正式文件 中使用“ 素质教 育”标志着素质教 ,
生 内在身心 的“ 发展” 与人类文化 向个体心理 品质 的 l 育成为我 国教育政策 的一个明确的政策问题 。 “ 内化”就是素质教育的实质。 , 也正是这种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政策的 实施 1 . ’ 才能培养 学生严谨 的治学作 风 ,求实 的科学态度 , J 浓 国家教委于 19 96年 2月在湖南泪罗举行素质教
教育》 中学版 ) 出一篇评论 员文章《 ( 刊 素质教育 是初 I l 中教育 的 目标 》 该文章指 出, 。 当时 的教育主要任务就 f 如何 全面提高初 中毕业生 的素质 , 是 把素质教育作为 : 中教育工 作的一个基本 目标来抓 。后来 , 初 全国教育 界围绕素质教育 的这 一主题开展大讨论 , 在全社会引 质教育 , 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 I 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起强 烈反响。于是 , 一些学校根据 自己对素质教育的 为重点, 造就“ 有理想、 有道德 、 有文化、 有纪律” 德 f 解进行 了体 现素质教育思想 观念 的单项 或综合 教 的、 理 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 试验 。 学 关于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含义 l 19 9 3年 2月 , 中共 中央 、 国务院下发 的《 中国教 “ 素质 ” 一词在现今是被人们使用较普遍的 。 究竟 1 改革 和发展纲要》 出: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 育 指 “ 何谓“ 素质 ” 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 它是人 的解剖 生 I 的基础 工程 ” “ ,中小学要由 ‘ 应试教育 ’ 转向全 面提高
一
、
理特点 , 是感 觉器 官和神经 系统方 面的特点 。它是人 l 国民素质 的轨道 , 面向全体学生 , 全面提 高学生 的思
南京理工大学自考助学专业招生简章
南京理工大学自考助学专业招生简章南京理工大学自考助学专业招生简章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
一起来看看南京理工大学2017自考助学专业招生简章全文~一、学校简介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
1995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获教育部批准成立研究生院;2011年,获批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办学理念,秉持“进德修业,志道鼎新”的校训,弘扬“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校风,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校北依紫金山,西临明城墙,校园占地3118亩。
校园内曲塘潋滟,佳木葱茏,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中山陵风景区浑然一体,是修身治学的理想园地。
校舍建筑总面积11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6.5亿元,各类基础设施齐全,后勤服务系统完善。
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4.8亿元;图书馆藏有中外文图书文献250余万册。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事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国内首个部省共建的二级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建有研究生院、教育实验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并与合作方联合创办了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两个独立学院。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江苏省优势学科6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9个,工信部重点学科7个,“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10个,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四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重大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重大课题“0-6岁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保障学龄前儿童充分享有早期教育,是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成为促进儿童、家庭、教育机构与社区自然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江苏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本课题定位于宏观的、整体的政策性研究与实践研究,以期对“十一五”期间江苏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效的事实材料与研究依据。
学前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的各项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幼儿园和社区是学前教育过程中的两大重要影响因素。
让0—6岁各阶段的每一个儿童,自然而有序的发展,平稳而健康的过渡,从根本上满足一个儿童成长的教育和社会需要,不是0-3与3-6岁两个年龄阶段衔接的问题,也不是形式上取消托儿所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藩篱,而是进行0-3岁和3-6岁教育的统整,整合各类社会力量与教育的优势、真正形成纵向发展与横向协调均为一体化的教育合力,实施0-6岁早期儿童的全面教育,让社会的每一个公共机构或场所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实现每一个孩子在出生之时能够接受所需要的完整教育。
一、研究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婴幼儿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开发,普及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教育部也明确将0-3岁的婴幼儿教育纳入管理的范畴,提出了“逐渐建成开放的,从0岁到终身的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和沟通的现代教育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十项行动计划之一便是实施0-6岁儿童托幼一体化建设行动计划。
这些纲领性文件为我国婴幼儿教育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新机遇。
近几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较多关于托幼一体化的政策和实践研究,上海、天津、无锡等地取得了丰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
中国幼教专业委员会、北师大、华师大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纷纷投入研究力量,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与此同时,近年来,对于婴幼儿大脑和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了0~6岁婴幼儿教育的内在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关系,为托幼一体化及0—3岁婴幼儿的教养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学依据。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1.23•【字号】苏政发〔2021〕75号•【施行日期】2021.11.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苏政发〔2021〕7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现将《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人民政府2021年11月23日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技术普及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9号,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本行动规划。
一、前言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公民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这为我省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方针,充分发挥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现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体系、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和监测评估机制等,以重点人群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取得长足发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历史传统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历史传统、基本问题和科学方法刘波 1979年6月28日生中南大学湘雅附二乳外科 2004级高校教师、硕士研究生形势与政策的知识源远流长。
历史上不少杰出的智囊人物,如西汉贾谊、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宋辛弃疾等,他们审时度势,为统治阶级出谋献策,给人类留下了关于分析形势、研究政策的大量思想遗产。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的认识论、政治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现代“思想工厂”、“思想库”如雨后春笋般地产生和发展,形势与政策知识越来越丰富,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日益受到重视。
我们看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以人类在长期生产与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形势与政策知识为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培养正确的形势政策观,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认识能力——这些,都离不开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
同时,也要看到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自身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为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我们党重视并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良传统,坚持马克思主义分析形势与政策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吸取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科学发展的有益成果,本人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我们党重视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历史传统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都在革命、改革、发展的重要时刻,以“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关于情况的通报”等为题,撰写和发表重要讲话,及时对国内外形势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用以教育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党的有关重要会议也强调,要在全国广泛深入地进行形势教育。
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早在1951年9月10日,教育部就曾于有关规定中要求:“在教务长领导下,负责计划、组织时事政策的学习,结合社会政治运动,解决学生对时事政策方面的一般思想问题。
” ,有效地保证和推进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开展。
因此只有以科学的认识论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才能在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做出正确的结论。
江苏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的分类研究开题报告江苏省教育厅胡金波基础教育质量标准是素质教育整体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深化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以及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是贯彻落实全国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所以,研究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的分类质量标准显得至关重要。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本课题的提出建立在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内在需要及国际经验的背景之上,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构建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分类质量标准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保障。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建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才能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满足人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
其次,构建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分类质量标准是基础教育事业转型的必然要求。
基础教育正面临着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重要转型。
在基础教育转型的背景下,质量作为核心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强调,而衡量质量的标准的出台也是迫在眉睫。
教育质量监控是落实质量标准的重要措施。
科学合理的外部监控是提升教育质量有力的保障和支持系统,积极主动有效的内部自我监控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和核心。
第三,构建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分类质量标准是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启示。
从国际经验的启示来看,虽然不同国家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作为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标准的建构重在指导,用以引领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强调可操作性,即必须开发相应的评价手段和监测体系辅助于问题的解决,并且标准还需要有针对性,根据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的各自特征分类制定与执行,以适应具体实践的要求。
第四,构建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分类质量标准是教育自身专业性的体现。
素质教育江苏先行亲历记
素质教育江苏先行亲历记作者:周德藩来源:《江苏教育》2019年第20期【关键词】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4-0016-041990年12月25日,当时的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试行)》,在全国基础教育战线率先举起素质教育的旗帜,并明确了江苏素质教育从小学阶段抓起,进而推动初中阶段,再影响高中阶段的工作思路。
在笔者担任江苏省教委分管基础教育的副主任的12年间,不管是实施义务教育,还是启动教育现代化,我们始终都把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工程予以推动和落实。
一、在全省举起“素质教育”旗帜教育的任务在育人,在于提高人的素质。
原本似乎不需要在教育前面冠以“素质”两个字,可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甚至要在全省举起“素质教育”这面旗帜呢?还得从20世纪中后期我国基础教育大的背景说起。
恢复高考制度,一方面激发了市县各地的办学热情和广大学生努力求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考升学率竞争愈演愈烈,学校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而且这种压力和负担还逐级下移,从高中传递到初中、小学,甚至到幼儿园,严重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
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一些地方和学校只重视少数能升学的尖子生,弃多数学生于不顾;一些学校只教应考课程,放弃非考试科目,只重视知识教学,忽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一些学校为了追逐高分可以任意增加课时,进行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这种状况,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里笔者说一下“应试教育”这个概念。
考试本是教育的必要手段,有考试必然有应试,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把考试成绩作为学校追求的唯一目标,就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
针对“应试教育”出现的问题,市、县一些学校解放思想、积极改革,出现了一批被人们称赞的好学校,也形成了一些教育教学改革的不同流派。
素质教育的政策演变与理论探索
素质教育的政策演变与理论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
本文将回顾素质教育的政策演变过程,深入探讨相关理论,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建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素质教育被提出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随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对素质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
在政策演变过程中,素质教育逐渐形成了以下核心变化和影响:教育观念的转变: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设置的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新兴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等,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评价的完善: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能力。
素质教育相关理论涉及众多方面,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
以下是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目标的理论探索:概念: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一种教育理念。
内涵: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实践性等方面的培养。
它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引导学生发展自身潜能、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
目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具体而言,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我们选取了一个具体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该案例是某地区开展的“快乐课堂”活动,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该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江苏素质教育新的里程碑
江苏素质教育新的里程碑作者:王一军来源:《江苏教育》2008年第13期继省教委(90)45号文件颁布以后,南通会议暨省教委《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见》(下称(92)22号文件)的颁布实施无疑是我省素质教育改革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如果说(90)45号文件为我省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那么(92)22号文件则为我省基础教育改革设计了行走方式。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当其他地方领导、专家和教师还在怀疑素质教育自身合理性的时候,江苏已经勇敢地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不能不说江苏教育人具有敏锐的眼光和超群的专业智慧。
历史是当下人的理性和自信,基于现实的素质教育实践和新课程改革。
重新思考(92)22号文件的历史意义和发展价值,我们发现它远远超出文件内容本身,其光芒足以照亮我省乃至全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
1、旨在解决素质教育的深层次问题。
(92)22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三类课程的概念,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
由于学科课程为实践所熟悉并长期被重视,所以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的精力主要花在活动课程设计和环境课程的开发上。
而作为主阵地的学科教学改革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唱唱跳跳、画画做做、玩玩乐乐,简单地理解为“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
许多人不禁发问:“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素质教育?”省教委领导和一些有识之士及时地认识到,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
但是课堂教学长期为应试教育服务,其改革涉及面广、任务重、社会反响大,立足于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寻找有效的突破口。
“语文是中小学重要的基础学科。
学好语文不仅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有着直接的作用,而且对他们一生成长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由于长时期以来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还不够明确,尤其是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语文考试繁琐片面、脱离实际,语文教学耗时多、效率低,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使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较差,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目录序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第一章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一)指导思想(二)工作方针(三)战略目标第二章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四)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五)强化学前教育公益性科学性(六)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七)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八)提升基础教育公平程度(九)完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第三章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十一)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能力(十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十三)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十四)健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第四章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十五)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十六)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十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八)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十九)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发展能力(二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第五章健全终身教育体系(二十一)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二十二)健全终身教育学习网络(二十三)大力开发终身教育资源(二十四)完善终身教育工作机制第六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二十五)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二十六)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课程体系(二十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十八)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二十九)形成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合力第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十)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三十一)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三十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三十三)加强教育教学专家培养(三十四)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三十五)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第八章加大教育改革创新力度(三十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三十七)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三十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三十九)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四十)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第九章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四十一)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四十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四十三)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四十四)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四十五)提升对外教育服务能力第十章提高教育发展的保障能力(四十六)加强对《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四十七)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四十八)保障教育投入稳步增长(四十九)健全教育督导制度(五十)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序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张扬生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实行多年,特别是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2006年6月29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首次将素质教育写进法律,成为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
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过程中,各地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成绩巨大。
但是正如教育部领导所指出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从区域来看,既有一些地区。
例如南通、深圳、潍坊、铜陵、大连等地,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沉重;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明显,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即使智育也不是全面科学的智育,往往以扼杀学生兴趣和创造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代价。
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决心解决的时候了。
1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些难题,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过程。
其中如何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政策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也可以说,政策和策略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可见素质教育政策的极端重要性。
素质教育政策既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总政策、总法规,也包括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应的区域性政策和法规,甚至包括一些有关的行政决定。
素质教育政策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
为了更好地运用素质教育政策解决实践中的难题,应该对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有所了解,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研究,以便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素质教育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发展。
一、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1.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素质教育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但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深刻的现实背景。
素质教育的定义或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仍在争议中。
其实,素质教育是一个发展着的、实践着的过程,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
因此,素质教育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狭义的素质概念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精神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
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
”而广义的素质概念则是:“公民或者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
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
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下形成的。
”2从广泛的、一般的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利用一切条件,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潜能,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因此,从上述广义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并不是当代突然产生的“新创造”,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素质教育思想火花屡屡闪现。
早在2000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少和素质教育相关的教育思想。
例如教育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富而后教”、“有教无类”;依据学生特点实行个性教育:“因材施教”、“听其言而观其行”;反对压制灌输,提倡启发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重全面素质培养,为学生开设“六艺”课程等等。
随后,孟子、荀况、韩愈、朱熹、王守任、顾炎武、龚自珍等历代文化名人或教育家都提出过很多与素质教育相当的思想和观念。
只是由于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这些光辉的思想火花被压制,被歪曲。
到了近代,素质教育思想又在我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提出“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
”3又提出“量智施教”和对残疾儿童实施特殊教育等观点。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
他认为文科和理科根本上是相通的。
他说:“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
从前心理学附属于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应列入理科;教育学与美学也渐用实验法,有同一趋势。
地理学的人文方面应属于文科,而地质地文方面应属理科。
历史学自有史以来,属文科,而地质学的冰期与宇宙生成论,则属理科。
4实际上这就是当今的“通才教育”思想。
蔡元培十分推崇个性化教育,采取各种宽容的措施,让学生自然地发展个性。
他尤其重视美育对人的发展作用。
他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创造了相对宽松、民主的环境,为北大的学生和老师自主、个性、创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教育改革是一次真正的素质教育实践。
另一位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很多教育思想,并且亲自实践,对素质教育有极大的启发。
例如,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另外,他还提出大众普及教育、创造教育、全面发展等思想。
陶行知强调:“我们普及的教育,不是少爷教育,不是小姐教育,不是政客教育。
”而是“平民教育”、“劳苦大众的教育”。
5他认为要真正实现创造教育,应该使学生能做到“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能思想;解放手,能干;解放眼睛,能看;解放嘴,能说;解放空间,能进入大自然、大社会;解放时间,不用功课表填,使学生有自由支配时间的可能。
陶行知还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
此外,近现代还有梁启超、鲁迅、梅贻琦、胡适等人提出很有价值的素质教育思想。
由此可见,虽然素质教育的概念是近20年才出现的,但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
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素质教育思想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然而回顾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源流,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素质教育的概念,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有很多借鉴和启发。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的教育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不可讳言,由于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想泛滥,过分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不能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历史上素质教育的思想资源,使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几经波折,陷入困境。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焕发了生机,形势越来越好。
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的变革,我国教育领域种种弊端尤其是应试教育的问题,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和尖锐批评。
在这种背景下,素质教育应运而生。
虽然在素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但毕竟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成为不可逆转的前进方向。
2.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现状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概念,一个完整提法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它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行的教育改革,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特别是“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概念。
它的形成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至1994年,素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初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急需具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向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并决定在全国“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为普及小学和中学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逐步减弱“应试教育”的影响打下了基础。
1988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小学必须认真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育人,使儿童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并严禁为了“应试教育”而举行的一切活动。
在80年代进行的教育改革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工作中,国家的各种政策都明确要求消除“应试教育”的效应,可以说,这其中已经包含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但最早在正式场合提出“素质教育”的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
在1987年4月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通告会上讲话中,他指出:“一个时期以来,不少地方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单纯的升学教育,这就导致了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偏向。
基础教育不能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的公民的素质教育”。
而最早在公开报刊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作出阐释的,是199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第十一期上的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文章提出:初中学生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劳动技术、科学文化、心理健康等四方面素质。
从而,素质教育做为一种教育思想观念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开始以多种方式进行着,教育理论界和一些中小学教育者写出了大量的讨论争辩和理论分析的文章。
主要对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辨析,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对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和评价标准等进行议论。
当时,素质教育的实践和议论虽然十分激烈,但主要还是在民间进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仍未在正式文件中对素质教育进行引述和评论。
做为省一级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江苏省率先在正式文件中明确提出推行素质教育。
1990年12月在《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试行)》中指出:“当前,我省小学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把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到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公民基础教育的轨道上来。
”“实施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国民素质教育的观念。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学校和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素质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并扩展到家庭和社会,唤起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公众教育意识,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和良好的改革环境,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当时,做为分管基础教育的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深入起了较大的作用。
199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虽然文件中没有直接用“素质教育”一词,但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要转轨改革,要摒弃“应试教育”。
并肯定了素质教育主要内涵的“两全”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这表明,素质教育由中小学和基层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作为国家层面的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在正式会议明确提到素质教育概念。
紧接着,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
《意见》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