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水体运动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附解答 水体的运动规律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附解答 水体的运动规律

专题水体的运动规律下图示意喀斯特地区模拟不同降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降雨量,单位为mm/h)下,地表径流量与侵蚀产沙量的变化过程。

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地表径流量、侵蚀产沙量与降雨强度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地表径流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②地表径流量与降雨强度呈负相关③侵蚀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④侵蚀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呈负相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降雨强度为40 mm/h时,地表径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量少B.下渗率大C.地面崎岖D.降雨历时短3.降雨强度为140 mm/h时,降雨历时35分钟后,侵蚀产沙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流量变大B.流速变快C.土质变松D.土层变薄【解析】第1题,降水强度越大,形成的地表径流越多,①对;降水强度越大,对地面冲刷越严重,侵蚀产沙量越多,③对;故选B。

第2题,降雨强度为40 mm/h时,下渗率较大,导致地表径流较小。

第3题,从图中可知降雨强度为140 mm/h时,在降雨历时35分钟以前侵蚀产沙量增大,土层变薄,导致35分钟以后,侵蚀产沙量减小,故选D。

【答案】1.B 2.B 3.D幼发拉底河大部分的流量来自上游。

底格里斯河流经巴格达后,所挟带的泥沙绝大部分不能到达波斯湾。

下图为两河流域大型水坝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4~6题。

4.幼发拉底河的汛期集中在()A.春夏季B.夏秋季C.秋冬季D.冬春季5.底格里斯河流经巴格达后,所挟带的泥沙绝大部分不能到达波斯湾的主要原因是()A.水库拦截B.气候干旱C.地势平坦D.下渗严重6.巴格达附近大型水坝分布密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水量需求大B.水能蕴藏量多C.航运需求大D.筑坝技术高【解析】第4题,根据经纬度和海陆分布信息可知,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安纳托利亚高原,那里靠近地中海东岸,冬春季受西风带的影响,降水较多,为河流汛期;而夏秋季西亚广大地区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温少雨,蒸发量大,河流得到的降水补给少,为枯水期,故选D。

2020版高考地理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2-3专题突破篇专题三 水体的运动规律

2020版高考地理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2-3专题突破篇专题三 水体的运动规律

[专题分析]纵观近几年高考命题可知,本专题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以水循环模式图或区域图为载体,考查水循环及其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以河流流量变化图或区域流域图为载体,考查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及流域的综合开发;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

考向一水循环1.水量平衡(1)概念:水量平衡是指任意尺度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水量与支出水量之间的差额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总体上收支平衡。

(2)各区域的水量平衡问题①海洋: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蒸发量=0。

②内流区: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比如我国西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很少,因此其多年平均蒸发量也不多。

③外流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0。

④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2.水循环的三大类型及意义3.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1)正向利用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正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如修建水库进行拦蓄洪水,减少洪水威胁和水灾发生,城市铺设渗水砖可防治城市内涝现象。

(2)负向影响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3:水体运动(附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3:水体运动(附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3:水体运动(附解析)1.以水体运动为线索,重点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影响因素,河流补给类型及其水文特征,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在复习过程中,应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河流流量过程线图、洋流分布及其变式图,复习巩固运用水体运动的规律知识。

考向1 水循环[真题诊断](2019江苏高考真题)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

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考向预测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1.B2.C【解题思路】1.有图可知,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应当是1989年与2015年曲线的差值最大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最大的区域,距离市中心大致为15-20千米,因此正确答案选择B。

读图判断即可。

2.有材料可知,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影响水循环环节。

城市不透水面其实就是路面的硬化改变地表下店面性质增加。

城市广场、建筑、道路等设施在内的城市下垫层代替了大自然原有的森林、绿地和田野,形成了“城市荒漠”,野生动植物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不断减少以致濒临灭绝。

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不透气的地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水分的交换。

改变城市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差,且由于硬化地面的高反射率,使它在大量吸收、储存了太阳辐射热之后,又将热量反射释放出来,使城区的温度比郊区和乡村高2~3℃,产生“热岛现象”。

不透水铺装严重地破坏了城市市区地表土壤的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

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 水体运动原理 常考点二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分析练习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 水体运动原理 常考点二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分析练习

常考点二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分析(2018·太原模拟)划艇运动因水域性质不同而分为平水运动、白水运动和开放水域运动三大类。

白水即激流之水,白水运动是指在江河中有波浪的激流中行舟,是划艇运动中最具技术挑战性、最有乐趣与刺激的类型。

下图示意我国白水资源核心区的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成为我国白水核心区的主导因素是( )A.地理纬度B.河流水量C.河网密度D.地形地势2.我国最好的、最合适的白水资源往往用来( )A.旅游开发B.水产养殖C.农业灌溉D.蓄水发电答案 1.D 2.D解析第1题,白水运动是指在江河中有波浪的激流中行舟;图示区域都是我国主要江河的上游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多激流,适宜开展白水运动。

选D正确。

第2题,白水即激流之水,多分布在落差大的地带,因而水能资源丰富;我国在这些地区对白水的利用主要是蓄水发电。

选D正确。

关键原理1.河流的水文特征(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补给类型、流域面积大小)(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的植被状况(3)汛期(4)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5)流速: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有关(6)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7)凌汛2.河流的水系特征(1)发源地、流程、入海(2)流向(3)流域面积大小(4)落差大小(5)河道曲直情况(6)支流形状(水系形态)、支流多少(7)有无运河沟通下图是我国某河干流上a、b两个水文站径流量和输沙量统计情况。

据此完成1~3题。

1.该河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A.南方地区B.华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2.a、b两水文站所在河段相比( )A.a所在河段的泥沙淤积量大B.a在b的上游C.b所在河段含沙量大D.b所在河段冰期较短3.2004年后两个水文站水情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B.退耕还湖成效显著C.人工采沙清淤力度大D.水利工程建成运行答案 1.A 2.B 3.D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该河的年径流量较大,说明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而且该河流的汛期较长,说明该地的雨季较长,该河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故答案选A。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水体运动原理(含答案解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水体运动原理(含答案解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水体运动原理“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

而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

至三月(农历),桃花水至则河决,以其噎不泄也。

”这是《水经注》中关于“河水”的一条描述。

据此完成1~2题。

1.文中“令河不通利”的主要原因是()A.流经干旱半干旱区,水量少B.引水灌溉,流量减小,泥沙淤积C.筑坝蓄水,阻塞河道D.灌溉时将过滤的泥沙留在河中2.“至三月(农历),桃花水至则河决”,“三月”出现河水决堤的原因是()A.高山冰川融水量大B.泥沙沉积,水流不畅C.冰凌消融,阻塞河道D.地形平坦,水流速度慢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大量引水灌溉,导致河流水量急剧减少;又结合材料“一石水,六斗泥”可知,河流含沙量大;水量减少以及泥沙沉积河道,水深不足,导致河道通航不利,故B项正确。

第2题,农历三月为我国春季,气温回升快,冰凌消融,形成春汛,流冰阻塞河道,导致河水决堤,故C项正确。

锡尔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流入咸海。

图1为“锡尔河流域示意图”,图2为“该河某水文观测站观测到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和降水量统计图”。

据此完成3~4题。

3.锡尔河流域冬春季节降水较多,主要原因是此时该地()A.地表径流处于丰水期,蒸发量大B.西风活动频繁,输送水汽较多C.沙尘暴活动强度大,凝结核较多D.亚洲高压增强,偏北风湿润多雨4.该河流上游水库建成,对下游的主要影响是()①枯水期水位抬升②入湖水量增加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河水含沙量减小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答案 3.B 4.D解析第3题,该流域冬春季气温低,冰川融化量小,河流处于枯水期,A错误。

冬春季节西风活动频繁,盛行西风进入此地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B正确。

沙尘暴虽然会带来凝结核但不是其降水多的主要原因,C错误。

亚洲高压增强,偏北风来自于内陆,较为干燥,水汽较少,D错误。

故选择B。

第4题,水库对河流有调蓄作用,枯水期水库放水可以抬升河流下游水位,①正确。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通用版专题跟踪检测:(三) 水体运动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通用版专题跟踪检测:(三) 水体运动

专题跟踪检测(三)水体运动A级——基础提速练低影响开发要求在城市水文系统的规划与建设中,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设施来实现对降水产生的径流的控制,以使区域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状态尽量接近开发建设前的自然水文状态,促进城市水文系统的良性循环。

下图示意城市传统开发与低影响开发径流变化过程。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图中两种开发模式径流峰值存在较大差异的直接因素是( )A.降水量 B.蒸发量C.下垫面D.外排量2.对城市补水下渗效果最优的设施是( )A.雨水罐B.蓄水池C.渗透砖D.下凹绿地解析:1.C 2.D 第1题,与传统开发相比,低影响开发降水量不变,而下渗量增加,外排量较少,故径流峰值差异较大的直接原因是下垫面的渗水性能,故C选项正确。

第2题,雨水罐和蓄水池是储水设施,不是补水下渗的设施,故A、B选项错误;透水砖与下凹绿地均有补水下渗的作用,但下凹绿地因地面较低和植被的涵养水源功能,补水下渗作用更优,故D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

河流某些特征常常随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相应变化。

下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长约50千米)测量的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10万年间的变化图。

箭头表示变化方向。

据此完成3~5题。

3.三个河段从上游到下游的排序是( )A.甲乙丙B.乙甲丙C.丙甲乙D.甲丙乙4.乙河段河床特征变化的原因是( )A.洪水泛滥导致河床变宽B.流水下蚀导致河床变高C.溯源侵蚀导致河床变宽D.流水沉积导致河床变高5.据图可以推知近10万年来丙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是( )A.水流速度由快变慢B.径流量由大到小C.结冰期由短到长D.含沙量由小到大解析:3.C 4.D 5.A 第3题,河流上游河段比下游河段的河床海拔高,结合图中信息,丙河段河床海拔最高,甲河段次之,乙河段河床海拔最低,故三个河段从上游到下游的排序是丙甲乙,故C选项正确。

第4题,乙河段河床变宽,海拔升高。

洪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会使河床变低,故A选项错误;流水下蚀会导致河床变低,故B选项错误;侧蚀会导致河床变宽,溯源侵蚀会导致河床变深,故C选项错误;流水沉积会导致河床变高,故D选项正确。

2020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含解析

2020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含解析

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考点一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水循环[考情报告]水循环对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水循环的作用、原理及应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

以水循环示意图和大河治理、工程建设、水污染及其治理等为背景,考查各种水体的补给关系和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意义;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

题型灵活多样。

(2016·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思维流程尝试作答(1)B(2)C(3)D1.运用综合思维,从辩证的角度全面理解影响水循环诸环节的因素(1)影响蒸发量大小的因素(2)影响水汽输送方向和水汽量大小的因素(3)降水形成的条件(4)影响地表径流流速、流量的因素(5)影响下渗量大小的因素2.落实人地协调观,辩证认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考向1水循环规律、原理的考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羊卓雍湖为西藏三大圣湖之一。

地质时期曾为外流湖,湖水流入雅鲁藏布江,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湖水退缩,成为内流咸水湖。

然而,长期从事青藏高原湖泊考察研究的中科院专家发现,2002年之前羊卓雍湖还在萎缩,然而,自2003年起,湖水快速扩张。

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3 水体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3 水体运动规律

4.巴尔喀什湖水量耗散的主要途径是( A )
A.水面蒸发 B.湖水下渗 C.湖水外流 D.人类引用
5.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地下水补给湖泊水量较大,原因可能是( A )
A.伊犁河入湖水量减少
B.湖区降水量减少
C.湖区地下水位下降
D.湖区蒸发量增多
6.1960年至2010年,巴尔喀什湖水量整体呈现( C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3·湖南邵阳二模)下图为2020年8—11月南海中沙群岛海域海水温度和 盐度垂直分布统计图。读图,完成7~9题。
7.该海域温跃层位于( B )
A.①
B.②
C.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④
8.若该海域温跃层深度达一年中最深的季节,下列说法与之相符的是( D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9.温跃层会导致( A ) A.底层海水出现严重贫氧现象 B.海面舰艇更易发现水中潜艇 C.海洋下层冷海水更容易上泛 D.出现海中断崖导致潜艇沉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图1
图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关于海南岛中东部海域最大半日潮说法正确的是( C ) A.海域越深潮流流速越快
B.旋转流以逆时针旋转为主
C.海域越深旋转流越明显
D.最大流速方向与海岸平行
11.潮流形成旋转流的主要原因是( B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三 水体运动(水循环、水量平衡、陆地水体与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三 水体运动(水循环、水量平衡、陆地水体与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基础知识结构
基础知识概念检索
1.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地表水、地下水(潜水、承压水)、内流河(湖)、外流河(湖)、流域、河源、干流、
支流、河口。 3.湿地、沼泽、淡水湖、咸水湖、构造湖、火口湖、牛轭湖、堰塞湖、冰川湖、海
迹湖。 4.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泊水补给。 5.河流水文特征——流量、水位(高低、变化)、流速、含沙量、结冰期、汛期、春
1.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通过水循环,全球水体能够处于不断的更新中 2.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通过大气环流进行水汽输送,洋流 的运动 3.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4.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5.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流水作用是地表形态塑造的重要作用,流水地貌是地 表的常见地貌 6.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水循环是气候的基本体现,水循环异常也会造成地 区或全球生态平衡异常
2.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
B 养量的分布特征是( )A.东
部低西部高
B.东部高西部低C.自北向南
递 2水.减量根呈据现上东题部可多知、,西水部源少涵的养特量点与,降因水此量水明源显涵呈养正量相也关应,呈海现南东岛部降 多、西部少的特点,B正确,ACD错误。故选B。
D.自南向北递减
知识应用——链接高考题(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知识应用——链接高考题(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2023·海南·高考真题)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
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
西部少的特点。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
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专题:自然地理命题6大着眼点之3 (三) 水体运动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专题:自然地理命题6大着眼点之3 (三) 水体运动

流流出
长,更新 缓慢
[尝试解答] 1.D
命题视角二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016·全国卷Ⅲ)如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
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 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 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 2~4 题。
[对点演练·提升知能] 河流主流线是河槽各断面流速最大处的连线。我国某河段比 降(比降亦称坡降、坡度,是指任意两端点间的高程差与两点间的 水平距离之比,比降可以作为河流落差的参考,比降小说明河流 落差小)较小,河道被河间湿地分隔成网状河道;该河段所在区域 人烟稀少。30 年来,该河段河道及河间湿地总面积变化较小,主 流线摆动明显,河间湿地个数明显增加。如图示意该河段降水相 近的 4 个年份丰水期的河道平面形态。据此完成 1~3 题。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6 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

()
A.地形起伏
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
D.水土保持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潼关站以上为黄河中上
5 题,获取淡水的最佳时段应是薄膜上、下气温相差最大的时段,
温差最大时海水蒸发的水汽在薄膜上凝结最多,据图乙可知 14 时前后温差最大,故选 C。 答案:4.C 5.C
高频考点(二) 河流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精准审题·快速解答] 命题视角一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影响因素
(2019·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 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 132.5 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 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 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 道。如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 据此完成 1~3 题。

202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专题跟踪检测:3 水体的运动规律

202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专题跟踪检测:3 水体的运动规律

专题跟踪检测三水体的运动规律(建议用时:40分钟)知识点题序基本目标发展目标水循环过程及其应用 5 11 洋流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 8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3、4 6综合题1、2、9、10、12、13(2019·湖北黄冈等八市联考)兴凯湖——曾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在1861年中俄勘界后变成了中俄界湖。

该湖由大、小兴凯湖组成,两湖由一条长约90 km、最宽处约1 km的天然沙坝隔开,沙坝两侧湖面呈现惊涛拍岸和风平浪静的不同景观。

湖水从东北面松阿察河溢出,即为乌苏里江西源。

据此完成1~3题。

1.天然沙坝面积最小的月份最可能为()A.2月B.5月C.8月D.11月2.造成沙坝两侧湖面不同景观的主要因素有()①天然沙坝②湖泊面积③湖水水位④湖水温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兴凯湖湖水成为乌苏里江径流量主要来源的季节最可能为()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C 2.A 3.D解析第1题,由于兴凯湖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湖泊面积较大,天然沙坝被淹没面积较大,因此天然沙坝面积最小的月份最可能为8月。

第2题,大兴凯湖面积大,水量多,湖陆风明显,在风力作用下易形成惊涛拍岸的景观;小兴凯湖位于北侧,受到沙坝和沙坝上的植被阻挡,风力到达小兴凯湖湖面时减弱甚至消失,故小兴凯湖湖面较平静。

第3题,由于该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大气降水多,大气降水成为乌苏里江径流量的主要来源;冬季大气降水少,乌苏里江水位较低,湖水从东北面松阿察河流出,此时兴凯湖湖水成为乌苏里江径流量的主要来源。

(2019·山东淄博一模)磨刀门水道是西江的主要入海水道,多年来受上游来水来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水沙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

如图示意磨刀门水道上游马口水文站1960~2007年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偏离平均值变化。

据此完成4~6题。

4.1994~2007年马口水文站()A.径流量持续增加B.径流量持续减少C.输沙量先增加后减少D.输沙量呈波动性减少5.造成1994~2007年马口水文站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上游()A.植被破坏B.降水量减少C.河道采砂D.蒸发量增加6.1994~2003年水、沙的变化会导致磨刀门水道()A.河床变宽B.河床变深C.弯曲度增加D.分叉增多4.D 5.C 6.B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1994~2007年马口水文站年径流量偏离平均值有增有减,A、B两项错误;输沙量偏离平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故输沙量总体呈减少趋势,C项错误,D项正确。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3水体运动规律练含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3水体运动规律练含解析

专题3 水体运动规律1.练高考(2017?新课标Ⅲ卷)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图3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7~9题。

7.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先减后增 B A.递减 C .先增后减D .递增.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8 B.太阳辐射 A.水体营养盐 D .洋流流向 C.水体含沙量.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9 .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A .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B .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 .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D AC 9.7【答案】.D8.植物生长。

河口处因泥沙量大,水较混浊,不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而向东泥沙量小些,水较清,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因此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增,故选C。

相对减少,河流径流量降低,携带泥沙能力降低,流速减9.与夏季相比,冬季海水水温低,浮游植物总数慢,河口地区泥沙淤积量少,所以总体浮游植物的密度降低,总量减少。

因泥沙量变小,河口处水没夏季。

那么混浊,故密度高值向陆地方向移动,故选A,“最主要”抓住,“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题注意审题,10第该题组难度一般,【名师点睛】.也就是说四个选项中有2个及以上选项是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的原因。

第11题,关键是理解入海水量和黄海三角洲地貌形成的关系。

(2016?新课标Ⅱ卷)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

图2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

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完成9~11题。

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9. 月月 D.9-12月A.1-3月B.3-6C.6-9 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10.D.河床展宽 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A.径流量增大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11. 加速汛期洪水下泄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A. 拦截河流入海泥沙D.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9.D 10.B 11.A【答案】由上题分析可知,水库修建后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加重,枯水期潮流沿河口倒入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11.给,防止泥沙的使河口泥沙大量淤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水体运动(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1小题,共44分)基流也叫底水,是河道中常年存在的那部分径流。

基流指数是基流占河流径流的比重。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河流基流指数与气温和地形的关系图。

据图完成1~2题。

1.该河流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B.东北地区A.东南地区D.西北地区C.华北地区2.有关该地区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网稠密,径流量大B.为季节性河流C.季节性积雪融水是河流主要的补给来源D.河流含沙量大,多为外流河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基流指数随温度和高程的升高而增大,表明该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是冰雪融水补给。

第2题,西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很少,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是冰雪融水补给,因此多为季节性河流。

答案:1.D 2.B(2017·西安模拟)读某河流水系略图,完成3~4题。

3.与乙地相比,甲地沼泽分布少的主要原因是( )B.落差较大A.降水较少D.蒸发较少C.下渗严重4.与福斯相比,科连特斯( )A.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大B.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C.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D.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小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经纬度进行区域定位,此地应位于南美洲大陆东岸。

根据纬度可知,当地气候主要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从沼泽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乙河流域上游和科连特斯附近,说明此处地势较周边低洼。

在甲河上有较多的瀑布,且距离较近,表明该河流经处地势起伏较大。

再根据沼泽形成的原因来分析甲地沼泽分布少的原因。

依据图中河流的分布,可知甲河与乙河之间有分水岭,且为南北走向,故甲处位于来自大西洋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故A错误;下渗情况没有明显资料故无法进行比较,C项错误;若甲处蒸发少,则地表水会丰富,应容易形成沼泽,与题干要求不符,故D错误;结合瀑布的分布,可知甲处地势起伏大,不易形成沼泽,B项正确。

第4题,根据图中两城市在河流上的位置:福斯在甲河下游部分,科连特斯在甲河与乙河的交汇处附近,福斯在科连特斯的上游。

故福斯的河流径流量受甲河流域影响,影响科连特斯的河流径流量受甲、乙两河流域影响。

从流量上看,下游处的科连特斯应大于福斯。

从汛期开始的早晚来看,因甲河更靠近海洋,又处于迎风坡,故甲河汛期开始早,乙河开始晚,而科连特斯处受甲、乙两河的影响,故科连特斯的汛期结束晚于上游处只在甲河上的福斯。

答案:3.B 4.C北半球季风区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

下表为该湖泊水位(水面海拔)和TSS通量(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流入为正、流出为负)随季节变化统计表。

读表完成5~6题。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多④湖泊调蓄功能下降⑤湖泊对周围局地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B.②④⑤A.①②④D.②③④C.①③⑤6.该湖泊可能位于我国( )B.四川盆地A.青藏高原D.长江中游C.东北平原解析:第5题,题干材料提示该地位于季风区,可知降水季节变化大,再根据湖泊与河流存在“吞吐”关系,以及表中湖泊水位和TSS通量可知,夏季河流水注入湖泊,河流挟带的泥沙进入湖泊, TSS通量为正值,冬季相反。

计算可知,全年TSS通量为正值,说明湖泊泥沙增加,淤积严重,会使湖泊航运条件变差;湖泊调蓄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作用减弱;但泥沙淤积将提高湖畔土壤肥力。

第6题,根据该湖泊位于季风区和水面海拔仅10米左右,可排除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TSS通量正负可以反映河湖之间补给的方向,间接反映流域雨季的长短,据此可以判断该湖泊是位于南方还是位于北方,5~9月TSS通量为正值,可知该时期河流水注入湖泊,该地雨季较长,属南方地区。

答案:5.B 6.D (2017·湖南六校联盟)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提升水环境质量、推进水生态文明逐渐成为共识。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城市一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A.地下径流量增加B.蒸发量增加C.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D.降水量增加8.该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①解决城市缺水问题②解决城市洪灾③增加下渗量④补充地下水B.②③A.①②D.③④C.②④解析:第7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路面硬化面积增加,减少了雨水下渗,使得地表径流总量增加,汇流速度加快,地下径流减少;硬化路面阻断了土壤和大气的直接接触,蒸发量可能会减少;城市化对区域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仅对城市局部地区降水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对整个区域的降水来说,影响极小)。

第8题,该小区的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增加了绿地面积和集雨管网,且道路为渗水道路,因而可以增加下渗量,补充地下水;该系统只能“缓解”而不能解决城市缺水问题与洪涝灾害。

答案:7.C 8.D 图1、图2为我国部分海域夏季和冬季的洋流图。

读图回答9~11题。

9.形成我国最大渔场的两股交汇洋流是( )B.③与⑤A.②与⑤C.④与⑤D.③与⑥10.关于图1、图2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1表示冬季,沿岸寒流势力较强大B.图1表示夏季,暖流势力较强大C.图2表示夏季,沿岸寒流势力较强大D.图2表示冬季,暖流势力较强大11.我国四大海域近岸,一年中出现海雾天数最多的是( )B.黄海A.渤海D.南海C.东海解析:第9题,我国最大的渔场是浙江舟山渔场,它是台湾暖流②与黄海沿岸寒流⑤交汇形成的,洋流交汇使海水搅动,海底营养物质被带到海水表层,饵料比较丰富,吸引鱼群集聚。

第10题,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吹偏北风,受其影响,东部沿海向南流的寒流势力较强,北上的暖流势力相对较弱;夏季吹偏南风,东部沿海向北流的暖流势力较强,南下的寒流势力相对较弱。

图1中寒流⑤流向南海,势力较强,暖流①、②、③、④势力较弱,故图1表示冬季,A正确;图2中寒流⑤只流向东海,势力较弱,暖流①、②、③、④势力较强,故图2表示夏季,B、C、D错误。

第11题,海雾是海面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所造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大多出现在寒暖流交汇处和寒流流经海域。

结合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东海、南海夏季主要是暖流流经,渤海、黄海冬季和夏季都有寒流流经,东海与黄海的交界处冬季和夏季都有寒暖流交汇。

整体来看,渤海、黄海一年中出现海雾的机会最多,而黄海纬度比渤海低,温度较高,水汽遇冷更容易凝结形成海雾。

答案:9.A 10.A 11.B二、综合题(共56分)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8分)伊塞克湖属于内陆咸水湖,湖面平均海拔约1 608米,面积6 300多平方千米,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

该湖东西两岸年降水量差异大,东岸地区有常年积雪。

在伊塞克湖的沿岸地区,人们广泛引用注入此湖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这里已成为吉尔吉斯斯坦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1)说明伊塞克湖水位季节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8分)(2)分析伊塞克湖冬季不结冰的原因。

(6分)(3)分析伊塞克湖东岸有常年积雪的自然原因。

(8分)(4)有人建议在伊塞克湖沿岸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你是否赞成?说明理由。

(6分)解析:第(1)题,由题可知,伊塞克湖属于内陆咸水湖,该区域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图中显示伊塞克湖的湖水主要来源于河流,而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河流流量受气温影响较大,所以该湖的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第(2)题,由材料可知伊塞克湖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所以湖泊水较深,水体面积大、水量大,湖水不易结冰;该湖泊北部地势较高,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该湖属于内陆咸水湖,湖水盐度较高,湖水不易结冰。

第(3)题,根据图中纬度可知,该湖位于西风带,而且湖泊东部有高大山脉;西风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形成丰富的降雪;材料显示湖面平均海拔约1 608米,海拔较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

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观点与理由的统一。

答案:(1)特点:季节变化大,夏季水位(升)高,冬季水位(降)低。

原因:伊塞克湖的湖水主要来源于河流,而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冬季气温低,冰雪融化量小。

(2)湖泊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属于咸水湖,湖水盐度较高,湖水不易结冰;湖泊水较深,水量大。

(3)位于西风带,西风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形成丰富的降雪;海拔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

(4)赞成。

理由: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生长;湖区城镇分布较多,农产品消费市场较大;河流众多,可利用水源发展灌溉农业;能提高农业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不赞成。

理由: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会导致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导致水体污染,湖水水质变差。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8分)“沃克环流”是存在于赤道附近低纬地带的大气热力环流,下面是太平洋正常年份沃克环流的垂直大气结构图和部分海区等水温线图。

(1)指出等水温线图中虚线可表示洋流甲、丙、丁中的哪个,并分析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6分) (2)比较图中所示太平洋热带海区正常年份东部与西部表层海水温度的高低,并分析其原因。

(6分) (3)指出图中甲、乙、丙所在海区中,最可能出现大渔场的海区,并分析原因。

(8分)(4)当沃克环流减弱或反向时,热带太平洋表层海水东、西部水温异常,即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指出出现此现象时太平洋东、西两岸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8分)解析:第(1)题,结合洋流分布规律可知,丁为东澳大利亚暖流。

结合等水温线分布状况可知,该洋流为南半球自北向南流动的暖流,甲、丙、丁洋流中,丁洋流符合条件。

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第(2)题,结合图示太平洋海域洋流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

第(3)题,结合图示洋流分布及其性质可知,丙为秘鲁寒流,为上升流,为渔场发育提供了条件。

第(4)题,当沃克环流减弱或反向时,热带太平洋西部东澳大利亚暖流或东部秘鲁寒流势力减弱,从而使大洋东西两岸大气环流异常,产生自然灾害。

答案:(1)丁。

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2)东部表层海水温度比西部的低。

原因是东部有(秘鲁)寒流流经,西部有暖流流经。

(3)丙所在海区。

原因是沿岸海区表层海水随(东南信)风而去,深层海水补偿上升,形成上升补偿流,使海洋底层营养物质上泛,饵料丰富。

(4)澳大利亚东部因干旱频发森林火灾;热带太平洋西部台风发生次数减少;秘鲁渔场捕鱼量明显减少;南美洲西海岸易出现洪涝灾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