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手法

合集下载

诗歌写景的方法

诗歌写景的方法

诗歌写景的方法诗歌写景的方法一、引言诗歌是一种富有情感和意境的文学形式,而写景则是诗歌中重要的一种表现方式。

通过诗歌写景,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自然环境、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诗歌写景的方法,以供参考。

二、自然景色的描写1.使用具体而生动的形容词和比喻,如:“碧波荡漾的湖面,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远山的轮廓。

”2.运用色彩的对比和渲染,例如:“红日初升,映照出群山的金黄,初露的花朵仿佛火焰般绽放。

”3.运用动词和副词描绘景物的动态变化,如:“忽然间,白云在天空中翻滚,带来一场磅礴的暴雨。

”4.利用人的感官描绘景物的细节,例如:“微风吹拂着花瓣,轻柔地触碰着我的面颊,带来阵阵清香。

”三、人物形象的描写1.运用具体的细节描述人物的容貌和特点,如:“那位老人满脸皱纹,他慈祥的目光仿佛可以穿透人心。

”2.运用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将人物与自然界联系起来,例如:“她像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行为来展示他们的性格和情感,如:“他手中拿着一本书,专注地读着,看得入迷。

”4.运用对比和冲突的手法突出人物的形象和个性,例如:“他身材高大,英俊潇洒,而她却娇小可爱,天真烂漫。

”四、社会现象的描写1.运用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描述社会现象,如:“城市的夜晚,霓虹灯的闪烁,人们在繁忙的街道上匆匆而过。

”2.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来反映社会问题和人们的内心矛盾,例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远离了自然的原本,人们的心在城市的喧嚣中变得冷漠。

”3.运用对比和比较来展示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在城市的一端,贫民窟里人们挣扎于贫困和黑暗中,而在另一端,富豪们奢华享受着一切。

”五、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相关附件供参考:- 诗歌写景案例集:包含各种经典的诗歌写景作品,提供更多写景的思路和灵感。

- 诗歌写作技巧指南: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来写作诗歌,对写景起到指导作用。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古代诗人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古诗中的写景手法丰富多样,包括形容词修饰、物象抒情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

一、形容词修饰形容词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描绘物体的色彩、形态、气息等特征来丰富景物描写。

例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形容了严寒的冬天中无人痕迹的山林,给人一种寒冷、荒凉的感觉。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明月光”、“地上霜”来形容夜晚的景色,增强了描绘的效果。

二、修辞手法运用古代诗歌中常用修辞手法来增加诗歌的艺术感。

比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使用了夸张法,通过将“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并列,形成明显的对比效果,突出了山河壮丽景色的壮丽和浩瀚。

三、抒情描写抒情描写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通过描述春天的自然景物,传达出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四、运用对比通过对比描写,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景物的鲜明特征。

例如,《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空山不见人”与“但闻人语响”形成对比,使人感受到山林的幽静与人类的繁忙对比,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感觉。

五、以物抒情古诗中常用景物作为情感的象征,通过物象抒情的手法来描绘丰富的情感。

例如,《忆江南》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江山”用来代指江南地域,抒发了对江南美景的敬仰之情和对英雄豪杰的向往之情。

六、通过节奏表现景物通过诗句的节奏和韵律来形象景物的气势和风貌。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运用抑扬格,形象地表现出枫树的丰姿和傍晚时分的宁静与美丽。

七、运用比喻通过对景物的比喻来丰富描写,使文学形象更加丰满。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蓬门今始为君开,琴弦已为语者断”通过将琴弦比喻为已经离散的亲友,来表达对乡音乡情的思念之情。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传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可以借助自然界或人文环境的形象来抒发诗人的情感,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选择、布局、渲染等方式来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意境,从而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运用语言的特殊方式来增强语言的表现效果和美感的方法,它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多种形式。

古诗词中,修辞手法是写景的常用手段之一,它可以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也可以使景物与诗人的情感产生联系,从而达到借景抒情或寄寓寓意的目的。

例如:比喻:比喻是指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从而突出后者的某种特征或品质。

比喻可以使景物更加具体化或抽象化,也可以使景物更加美化或丑化,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里用银河落九天来比喻庐山瀑布,既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高度和壮观程度,又赋予了瀑布一种神奇和超凡的气质,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向往。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里用火和蓝色来比喻江花和江水的颜色,既突出了江南风光的鲜艳和明亮,又暗示了诗人对江南的热爱和怀念。

拟人:拟人是指把无生命或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征或行为,从而使之具有生命力和情感。

拟人可以使景物更加活泼有趣,也可以使景物与诗人产生共鸣或对话,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里用花溅泪和鸟惊心来拟人化花和鸟,既形象地描绘了春天草木茂盛的景象,又折射出诗人对国家的忧伤和对亲友的思念。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

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

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形式,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等方方面面的观察和感悟。

因此,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非常重要,它决定了诗歌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首先,全景式描写。

这种描写方式通常会从一个全景的角度去描写一个地方,通过丰富的细节和丰富的形容词来让读者感受到这个地方的气息、风景和人文特色。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一首全景式描写的诗歌作品,通过描写楼前的水、远处的山和城市的人文景观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感悟。

其次,局部式描写。

这种描写方式通常会选取一个具体的事物进行描写,通过对事物的形态、颜色、气味等各个方面的描述来让读者感受到它的美感和哲理。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是一首局部式描写的诗歌作品,通过描写雨点和春花的细节来表现出作者对于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喜悦和敬畏之情。

再次,意象式描写。

这种描写方式通常会以意象为核心来描写景物,通过对意象的运用和组合来表达作者对于生活、人性和社会的看法和思考。

例如,现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一首意象式描写的诗歌作品,通过对大海、春天和花开的意象进行组合,来表达作者对于生命、自由和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最后,综合式描写。

这种描写方式通常会综合以上三种角度进行描写,通过对全景、局部和意象进行有机的结合和调和来呈现出一幅全面、深刻和富有内涵的描写画面。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一首综合式描写的诗歌作品,通过描写大草原的全景、野花的细节和生命的哲理来表达作者对于人生、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方式和风格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对不同诗歌作品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魅力和意义,也可以更好地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一)动静结合。

在描写景物时注重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或有动有静,或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

1.《山居秋暝》王维(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场大雨刚刚过去,深山中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落下斑驳的倩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中传出洗衣姑娘的谈笑声,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顺流而下的渔船划破了荷塘的宁静。

任凭春天的芳草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尚可自由自在地留连观光。

此诗选择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既有动态的清泉、青莲、渔舟,又有静态的明月、青松、翠竹、山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景物和人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

文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很多人取名为“松月泉石图”,视觉、听觉、触觉,一应俱全,暖色、冷色、中和之色,交相辉映。

山泉清澈,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啊!又如唐代诗人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河滩,船尾大鱼跳出水面发出拔刺的响声的情景,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二)点面结合。

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有点有面,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2.《江雪》柳宗元(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人的踪影。

只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独自垂钓。

这首诗像电影的摄像头一样先从万里高空采摘“千山鸟飞绝”的雪景,从千山万壑遍查“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再从万里高空将镜头推向山上的小径,又从一个小径“摇”、“晃”飞掠过所有的小径,再将镜头锁定在寒江的波流,悄悄地聚焦在寒江之上的一叶孤舟,再缓缓推向孤舟中垂钓的蓑笠渔翁,然后镜头从俯视的角度调整为平视,再慢慢推进特写钓者的身形和神态,直到特写出钓者平和从容的身态,直到刻画出钓者恬淡怡然的心态,直到展现出诗人广阔畅达而丰富细腻的襟怀。

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

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

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白描1、正侧结合杨柳枝词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指有直接描写“主要景物”,同时也描写“主要景物”旁边的与之相关的其他景物,目的是为了使“主要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前两句直接描写柳树。

后两句写垂柳生长之地。

前两句是正面描写,后面句是侧面描写,这就是正侧结合。

目的“要说柳树好”。

手段“先正面说柳树好,再侧面说柳树生长的环境太差,以此来说明柳树特别好。

”暗示:别的树长在好的环境,它的好,不是真的好。

在日常生活中,“正侧结合”的运用非常多,虽然不是用于写景,但原理与效果都是一样的。

例如:“高考状元”总是与“家境贫寒”绑定在一起的;成功企业家“辉煌成就”的背后都是“白手起家”。

2、动静结合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指有动态的景物描写,也有静态的景物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也是与衬托相关的。

通常主写的都是“静景”,写“动景”都是为了衬托“静景”的。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是动景。

动静结合,尽管只是文字,但给人的画面感很强。

“竹喧”“莲动”,也都是动景,写这个动景,却似乎告诉我们另外的静景:山不静能听到竹喧吗?水不幽能感觉到莲动吗?图书馆里虽然有很多人,但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到。

类似的说法,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针掉地上”是动景,其作用是衬托“很多人在图书馆里非常安静”这个静景。

3、声色结合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指写景时有声音的描写与颜色的描写。

前两句看似很普通,“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涉及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画面绚丽多彩。

黄鹂在翠柳上的“鸣”,是声的描写。

一派愉悦的景象,确实能让人感受到优美的意境。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诗歌写景手法总结

诗歌写景手法总结

诗歌写景手法总结引言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形式,通过运用丰富的语言、形象和意象来描绘各种景象。

诗歌写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自然、人物、物体等所形成的景象,展示了诗人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诗歌写景的手法,并分析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一、形象描写形象描写是诗歌写景的基本手法之一。

通过细腻而生动的语言,诗人可以将景象具象化,使读者感受到如同亲临其境的体验。

1. 对象、人物描写诗人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描写,使诗歌中的景象更加鲜活、具体。

例如,诗人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拟声等手法,将一些生命力或特征突出的景物或人物形象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喻手法:马之嘶喊如雷霆,喻示了马的力量和奔腾。

•拟人手法:柳枝垂首,如默默倾听,给人一种温柔、宁静的感觉。

2. 语言描绘诗人通过精心选择和运用词语,来达到写景的目的。

一些形容词、名词、动词的使用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景象的色彩、气味、声音等方面的特点。

•形容词:翠绿的树叶,让读者感受到清新和生机。

•名词:烟雾缭绕的森林,让读者想象到神秘和浪漫的氛围。

•动词:细雨轻飘飞,给人一种绵绵的感觉。

二、比喻和象征诗歌写景中常常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与其他事物进行联系,使景象更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1. 比喻比喻是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通过共同点的揭示来增强形象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比喻常常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富有感染力和张力。

•“月如字典翻,夜笔挥毫发银弦。

”比喻了月亮的形状和亮度。

•“水如明镜,映照着蓝天和白云。

”比喻了水面的清澈和透明。

2. 象征以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景象,使景象更加富有隐喻和感知。

通过符号的意义,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景象来直观地呈现给读者。

•“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指代的是爱情,它的春意闹可以传递出爱情的美好和喜庆。

•“红旗下的高楼”象征了新时代的繁荣和幸福。

三、意象运用意象是指在诗歌中传达思想和情感的核心形象,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能够将景象更具有感染力和感知。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在古代诗歌中,写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不仅能让读者产生视觉感受,更能让读者进一步反思人生哲理。

本篇文档将介绍七种古诗词写景的方式,帮助高考生深入学习古典诗词。

第一种写景方式:直接描写这是最常见的古诗词写景方式,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方式。

表现为作者直接描写自然或人物具体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人物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直接描写方式例子:暮色苍茫看势滞, - 《将进酒》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登高》杜甫第二种写景方式:抓住特定景物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将一个具体的景物作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深入描写这个景物的特点来阐述自然美的感受。

通过突出某一个特定的景物,来呈现整个自然景象。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抓住特定景物方式例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 《木兰诗》匿名木兰当户织, 描述的是一种寂静、空灵的氛围:在静静的夜晚,唯一听见的是温柔、忧伤而又无奈的女子叹息声。

第三种写景方式:借景抒情古典诗词有时借助环境、某个景观来表达情感,这种方式被称为借景抒情。

通过将已知景物与抒情的心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顶峰的诗意效果。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方式例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静夜思》李白这里的月亮完美地借景表达了作者的离愁,让读者深深体会到岁月变迁的无常与不可控。

第四种写景方式:意象联想这种方式比较难解释,在语言表达上通常伴随着大量的空灵、抽象和哲思。

这种写景方式主要是通过抽象的词汇和意象来暗示和引导读者产生感受。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意象联想方式例子:花底滑钱庄,绿水东流。

桃花不言下自成蹊。

- 《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这里以花、水、桃花为起点,以抽象化的逻辑来表现自然的诗意。

第五种写景方式:以人为龙头,写自然和社会的交往这种写景方式借助人文元素,将自然和社会幻化成互相交错的场景。

通过人物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性尊严。

诗文中写景方法与技巧

诗文中写景方法与技巧

诗文中写景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一、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 听觉、触觉等;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藻所发散出来 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 月色便宜朦胧在这水气里。 嗅觉、触觉、视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嗅觉、听觉
诗文中写景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二、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到低、 从远到近等;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 从高到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的《山行》 远景、中景、近景
四、衬托 正衬(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反衬(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新 ”,以早春特有的美景来反衬离别的伤 感,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以乐景写哀情
五、白描与工笔
1、白描:
五、白描与工笔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 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 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 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 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 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 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 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 者对事物的感受。
诗文中写景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五、白描与工笔 2、工笔(细描)的特点: 二是,这种方法的明鲜标志——就是运 用大量浓丽的形容词、表示程度的副词、较 多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语言上,它讲 究绘形绘色 。 三是,此方法,对描绘的人物、景物等, 以叙述为牵线,以描写来展开,细致入微地 不惜笔墨,逐层描绘、渲染,绘出色彩鲜明 的具体生动的画面。
如郦道元《三峡》对三峡四季风光(山、水) 的描绘,从整体上看就运用了工笔手法。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写景手法总结

诗歌写景手法总结

诗歌写景手法总结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而诗歌写景是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手法之一,是传达诗人情感的重要方式。

今天,我们来总结一下诗歌写景的手法,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

一、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诗歌写景中最基本的手法之一。

它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内心感受。

例如,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一首以鹳雀楼为背景,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诗歌。

王之涣借助鹳雀楼的高度和远望来展现自己的思乡之苦,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诗歌写景手法。

它不仅描述自然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意境,使诗歌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鸟鸣涧》中就寓情于景,将流水、花鸟、山林等自然景物蕴含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慨。

三、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指在诗歌写景中运用虚实对比,创造出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变化的意境。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对月下路灯、路灯下行人、广场上琵琶声等多种景物的描述,创造出一个生动的夜景场面,表达了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

四、借物抒情借物抒情是一种将自然界的物品作为情感的象征,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描绘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窗、月亮等物品都是情感的象征,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描写和联想,诗人李白表达了自己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诗歌写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各种手法的运用,诗人们可以将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紧密地联系起来,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对诗歌写景手法的总结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创作的魅力和艺术之美。

古代诗歌写景手法

古代诗歌写景手法

古代诗歌写景手法一、描写顺序:1.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

(例: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2.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二、多感官写景: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

(例: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三、色彩运用:通过对景物色彩的描写,形成强烈的色彩感。

1.色彩的组合:将接种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副色彩绚丽的画面,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色彩组合的目的是为了让画面的色彩更绚丽,一般描写的是乐景。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色彩对比:把两种在色彩上具有强烈反差的景物放在一起,使其在色彩上形成对比,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色彩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其所选取的色彩往往是一冷(冷色调)一暖(暖色调),两者相互映衬,以表达感情。

(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动静处理:即描写具体静态特点又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得动与静和谐统一于一副画面中。

1.化静为动,以静写动:使整个画面变成静态表现环境的静谧安适。

(例:遥看瀑布挂前川。

)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动衬静,更能突出环境的清幽。

(例:三五银蛇,原驰蜡象。

)3.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既生机勃勃,又宁静安适。

(例: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五、虚实结合1.实景:眼前之景。

2.虚景: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等。

六、正侧面描写: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侧面景物写起。

(例: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六、对比:色彩、动静、虚实、大小、多少、远近、乐哀、衰荣等。

(例: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八、白描:用朴素平实文字干净利落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等。

(例: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诗歌中的写景手法

诗歌中的写景手法

诗歌中的写景手法写景是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种手法,正是运用了写景手法,才能使诗歌创作更加生动富有感情色彩,更加形象地再现人世。

在具体写景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的手法可以运用,下面将以笔者的理解来剖析诗歌中的写景手法。

一、意象法意象法是诗歌写景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通过诗歌中的一句或几句,将景物的神态、变化、形象、心的暗示等淋漓尽致的描绘出来。

对于意象法运用艺术手法,首先要形成一个浓厚而且深刻的意象,让我们脑海中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具有强烈和特殊感情色彩的意象。

下面用高山流水的诗句来说明:高山流水,潺潺入夜,夜夜石桥把古人,古人笑似犹有记。

上述的诗句,用意象法来描写出了一座石桥、高山流水以及夜晚的调调,而这座石桥上古人曾留下思绪,充满了犹有记忆,使人仿佛可以看到这个令人痴迷的画面。

二、对比法对比法是诗歌写景中另外一种常用的手法,它是用比较相反的两种情况或概念,来表现一种相对性,达到对比的效果。

对比法可以帮助诗人创造更加具体的文字表达,促使我们借此来忽清细小之处,迫使我们有趣的去捕捉隐藏的构思,使景物形象更加明显,更加引人入胜。

下面用这首梅花的诗句来说明:梅花攒动,衔来空禁的雪,把我绊在九州的秋。

上述的诗句,用对比法来描写出两个不同的景物,一是梅花,表现出了一种刚开始解放、寻寻觅觅的活力;二是空禁的雪,表现出一种犹有萧索而不宜动作的气氛,而这种犹有萧索的氛围正是九州的秋意撩动着这个时节。

三、象征性写景象征性写景是诗歌写景中最抽象最特殊的一种手法,它可以将一种状态、一种感受、一种情怀用景物、动物、自然等描绘出来,从而表达深层的思想内容。

而在这种抽象的描写中,象征性的意象也更能够深入人心,使景物在读者心中更加活跃、生动。

下面用这首鸟引鹤的诗句来说明:鸟引鹤,去方极,长天路上,空谷足音。

上述的诗句,用象征性写景来描写出了一种状态,鸟引鹤表明了一种追求的动力,去方极的征程,也是一种无限的追求;而长天路上,空谷足音则突出了一种孤独的感受,这种孤独的感受,也彰显了人生的坚韧与痛苦。

高中语文古诗 景物描写方法

高中语文古诗 景物描写方法

高中语文古诗景物描写方法
高中语文古诗中的景物描写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直接描写法:直接对景物进行描述,点明景物的特点,抒发作者的感情。

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直接描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寞。

2. 比喻法:通过比喻的方式,将景物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通过比喻春风为画笔,将江南两岸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3. 借景抒情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感情。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句诗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离别之情。

4. 情景交融法:将景物与情感融为一体,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通过对菊花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的闲适和自得。

5. 象征法:通过景物的象征意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中的桃花潭水象征着作者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以上是高中语文古诗中常见的景物描写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诗歌的美妙之处。

诗歌写景手法

诗歌写景手法

诗歌写景手法诗歌是一种优美的文学体裁,常常通过描绘景色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感。

写景在诗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那么,诗人在写景时都运用了哪些手法呢?首先,诗人常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景。

比喻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通过比喻,可以将抽象的景色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想象。

比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锐利和灵巧,仿佛是它裁剪出了细细的柳叶。

再如,“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生动地展现了洞庭湖的宁静和美丽。

拟人也是诗歌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这样的手法能够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景色更加生动活泼。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朵流泪、鸟儿惊心,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赋予了花和鸟,深刻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痛。

又如,“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春风似乎知晓离别的痛苦,故意不让柳条变青,把春风写得有情有义。

夸张的手法在诗歌写景中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

通过夸张,可以突出景物的特点,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三千尺”来形容庐山瀑布的高度,让人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三千丈”的白发来形容愁苦之深,极具震撼力。

除了以上几种修辞手法,诗人还会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

动静结合就是在写景时,既描写动态的景物,又描写静态的景物,两者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鸟宿是静态,僧敲是动态,一动一静,相得益彰,营造出了宁静而又富有生气的氛围。

再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是静态的,清泉流淌是动态的,动静结合,展现出了山林的清幽。

诗歌写景的方法

诗歌写景的方法

诗歌写景的作用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一)渲染烘托渲染烘托,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江南可采莲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南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①以物烘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②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③以物烘托物。

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 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 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 苏轼的《浣溪沙》 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 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 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 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 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 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 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例3: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 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 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 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 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5、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反衬思归的感伤 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例1: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 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 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 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 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 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 忽如一夜春 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 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 羁鸟恋旧林, 事物人格化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 两情若是久长时, 渊。);反问为了强调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 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 和突出(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白发三千丈, 和突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 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 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 抒情酣畅, 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无边落木萧萧下,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7、白描工笔 、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 质朴的语言, 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 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 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 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那么,白描法绘 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那么, 景有什么特点呢? 景有什么特点呢?一是绘景的语言要朴 简洁,只寥寥数笔, 素、简洁,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 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 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二是景物描 写鲜明、准确,它要求的是既简洁, 写鲜明、准确,它要求的是既简洁,又 传神。 传神。 江中口占》》荒江鸥浪远, 》》荒江鸥浪远 如:《江中口占》》荒江鸥浪远,薄暮 水云低。千里一帆过,凭舷风满衣。 水云低。千里一帆过,凭舷风满衣。
例4: 白居易《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 日出江花红胜火,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 江水绿如蓝” 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 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 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
6、观察角度的变化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 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 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 同角度描写, 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 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例3: : 王籍的《入若耶溪》 蝉噪林愈静 蝉噪林愈静,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 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 以动衬静。 以声写静。 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例4:“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 以动写静。
例5: :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三句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 第三句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这一句是 静景描写 描写, 静景描写, 第四句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 第四句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这一句是 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 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 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 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 山中的宁静。 山中的宁静。
4、虚实结合 、 诗歌中,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 实事、实境, 是想象的情景。 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 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 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 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 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2、衬托对比 、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 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 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 与反衬。 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 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 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 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 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 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 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 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 ,。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 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 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 天姥之高的, 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 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 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 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 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景物描写的方法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 描写 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 鉴赏角度, 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 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 多角度描写 正面描写中光影色 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 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 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 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 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 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 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 静也可以是反衬。 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 、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 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 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 喻、比拟的区别 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 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 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 ,借代是 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 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 代替整体(帆可代船 羽林代士兵), 帆可代船, 代替整体 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 ,对偶与 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 对比的区别 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 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 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 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 相同或相似), 相同或相似 ,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 合交叉运用。 合交叉运用。
Hale Waihona Puke 3、动静结合 、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 动静结合, 以静写动, 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 也可以以静写动 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 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 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 相关。 托相关。
例1: : 遥看瀑布挂前川”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 大的白练挂在山间, 字化动为静。 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例2: : 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人闲桂花落,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 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例1: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写了秋山远景, 头两句写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 远的景象,后两句描绘的秋山近景。 远的景象,后两句描绘的秋山近景。 例2: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 远近高低各不同。 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例3: 李煜《虞美人》 雕栏玉砌应犹在 雕栏玉砌应犹在,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 颜改” 雕栏玉砌”“故国” ”“故国 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 的景物。 的景物。 例4: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 实景“尽荠麦青青” 昔盛更显今衰。 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 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例5: 柳永《雨霖铃》 今霄酒醒何处 今霄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 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 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 残月高挂柳梢, 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 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