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708新闻传播史论2014到2017四套考研真题

合集下载

传播学考研真题答案

传播学考研真题答案

传播学考研真题答案【篇一:2014新闻传播类考研真题集锦】=txt>【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824】1.名词解释:毛泽东与《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华盛顿邮报,新闻(news)与宣传(propaganda),刻板印象(stereotype),付费墙(pay walls)2.简答:1986-1991苏联新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对新闻真实有限性的理解,媒介环境学的研究对象“作为环境的媒介”的理解及其在传播学研究的意义3.论述:1.试析当今媒介生态结构背景下的我国新闻传媒新闻选择标准和新闻选择方式的新特点 2.文化保护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什么【中国传媒大学理论传播方向传播实务】1.名词解释:把关人,宣传,媒介素养,健康传播2.简答:美国传播业的特点,简述发展传播学3.论述:1.传媒制度对媒介控制的影响 2.以软实力角度阐述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一】名词解释:英尼斯,数字鸿沟,拟态环境,潜网,内容分析法解答题:1.符号的结构与特性 2.简述“麻醉精神”论述:1.受众的概念在web2.0时代是否还能使用 2.大众媒介的基本运营模式是什么,需要改变什么? 3.写出至少三个国际知名媒介机构,并评述。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新闻传播史论】1.名词解释:新华日报,纽约时报,伯明翰学派,“沉默的螺旋”,社交媒体2.简答:1.bbc体制特点 2.史量才报业活动3.新闻与宣传区别联系4.评价波滋曼媒介观3论述:1.20世纪20年代我国广播事业发展 2.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3.新媒体对舆论格局改变主流媒体如何提升舆论引导艺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新闻传播史论】点/意见的自由市场”,蒙太奇,美国的便士报运动,史量才2.简答:1.当前中国媒介融合的内涵和意义 2.论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3.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3.论述:1.结合你熟知的网络事件,分析微博等社交媒体对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影响 2.经典传播理论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还适用吗?请举至少两个理论为例进行分析3.2013年中国发起了大v责任运动,引起诸多争议。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历年真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历年真题

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1.《新华日报》2.《纽约时报》3.伯明翰学派4.社交媒体5.沉默的螺旋二、简答题1.简述新闻与宣传的异同。

2.简述史量才的报刊从业活动。

3.简述英国BBC的体制。

4.简评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理论。

三、论述题1.试述20世纪20年代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2.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义。

3.论述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格局的变化,并论述主流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艺术。

新闻实务公共部分一、名词解释1.解释性报道2.新闻敏感3.编辑方针4.提要题5.金字塔式结构6.社论二、简答题1.简述新闻报道中选择角度的意义2.简述新闻采访中现场观察的重要性3.简述传统报刊编辑与网络新闻编辑的异同三、论述题请谈谈,我们目前传统报纸中言论版的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言论版改进的看法。

指定选作一一、综合应用题请根据下列材料(新闻发布会内容6日),改写一篇用于7日“早间中国”广播《新闻与新闻摘要》节目的广播稿,时间不超过2分钟。

二、应用写作题全国各地陆续出现雾霾现象,有专家表示,这与特定的地理位置,气候有关,但根本原因,是人们的过度开发破坏导致。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新闻评论,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1200字。

新闻理论一、名词解释(5 分/个)1.民生新闻2.新闻出版自由二、简答(10 分/道)1.简述新闻批评的原则;2.简述新闻媒介开展受众调查工作的意义。

三、论述题(20 分)结合现实,如“窃听门”事件、英国凯特王妃事件等,谈谈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新闻史一、名词解释(5 分/个)1.进奏院状2.《大清报律》3.“红色中华通讯社”二、简答(10 分/道)1.谈谈黄远生的记者“四能说”的意义;2.说说美国政党报业的特点。

三、论述(15 分/道)材料内容:主要是关于“范长江新闻奖”,“邹韬奋新闻奖”与两奖合并成的“长江韬奋奖”的简介。

问题:结合范长江和邹韬奋的新闻实践,谈谈评定“长江韬奋奖”的意义。

2014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4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温馨提示】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2014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硕士考研真题334一、简答1.自媒体。

2.涵化理论。

3.舆论监督二、论述1.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微博与微信2.传播学实证研究方法与其优缺点三、案例分析李天一案媒介伦理分析440新闻理论一、名词解释1.信息2.新闻价值3.媒介他律二、简答1.简述新闻事业的功能2.简述舆论形成的机制三、论述给了一段材料,根据习近平13年的讲话精神进行分析业务一、名词解释1.闭合式提问2.通讯3.新闻背景二、简答1.新闻特写及特色2.编辑工作内容和具备素质三、实务根据一段雾霾材料写一个采访提纲历史一、名词解释1廉价报刊2.白虹贯日事件3.《申报》二、简答1.三社四边协议内容及影响2.维新派办报思想及对新闻事业贡献论述bbc体制特色分析和启示专业课的复习和应考有着与公共课不同的策略和技巧,虽然每个考生的专业不同,但是在总体上都有一个既定的规律可以探寻。

以下就是针对考研专业课的一些十分重要的复习方法和技巧。

一、专业课考试的方法论对于报考本专业的考生来说,由于已经有了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和知识储备,相对会比较容易进入状态。

但是,这类考生最容易产生轻敌的心理,因此也需要对该学科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做到知己知彼。

跨专业考研或者对考研所考科目较为陌生的同学,则应该快速建立起对这一学科的认知构架,第一轮下来能够把握该学科的宏观层面与整体构成,这对接下来具体而丰富地掌握各个部分、各个层面的知识具有全局和方向性的意义。

做到这一点的好处是节约时间,尽快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并找到状态。

很多初入陌生学科的同学会经常把注意力放在细枝末节上,往往是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未找到该学科的核心,同时缺乏对该学科的整体认识。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理论与历史真题(07年以前)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理论与历史真题(07年以前)

原文地址:【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10年真题】作者:C___athy1999年传播学基础理论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大众传播--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宪章中。

--根据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的定义,所谓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其讯息的传送广泛、迅速、连续、公开;其媒介为机械媒介;受众广泛、成分复杂,具有多、杂、散、匿的特征;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2、反馈--反馈(feedback)指控制系统将输出回输到原系统中。

在传播学中,反馈即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传播学中的反馈概念使人们认识到传播过程不仅是线性的单向流通,而且是双向的信息传输回路。

不仅传播者发出信息,受传者也发出讯息,即发出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反应。

--反馈可以使传播者检验传播效果,并据此调整和规划目前和未来的传播行为,从而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反馈又是受众意见、需要等信息的流通方式,受众可以据此更主动、更积极地介入传播过程,主动搜集、利用信息。

3、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是指传播活动中发出讯息的人或者组织。

它是传播活动的起点。

--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指编辑、记者、主持人等组织化的个人,也可以是指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等媒介组织。

--传播者的基本职能是制作、发布和控制传播内容,因此在传播学中,对传播者的研究又称为控制分析。

4、控制实验法--控制实验法(controlexperiment)是传播定量研究方法之一,由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和卡尔•霍夫兰引入传播研究。

--指在室内进行的,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控制的一种实验法。

适用于微观的、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真题及解析(可编辑)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真题及解析(可编辑)

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科目真题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科目真题及解析一、名词解释1. 贝特森英国人类学家,帕洛阿尔托小组的奠基人和核心人物。

贝特森认为人类精神外在于身体,在个体与其他人的关系之中,因此有了“精神生态学”的概念,这样一个概念强调个体与其他人的传播关系的重要性,反映了帕洛阿尔托小组的中心论题。

贝特森还提出了“元传播”的概念,认为每个人际交流包含两个信息,内容信息显示谈话的内容,关系信息显示传播者之间的关系,这种通常以非语言形式同时进行的关系交谈,被称为“元信息传播”或“元传播”。

2. 参考群体指个人用作某种参照对象来评价自身、他人或社会事件的标准的群体。

1942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H.海曼首先采用这一术语。

参照群体主要执行两种基本功能:一是推动个人按照群体规范行动;二是可以使个人借助于比较功能,对自己、别人、社会事件进行比较、评价。

参照群体的规范可以成为个人的社会目标,成为个人的自我评价、对社会生活现象评价和世界观形成的基本标准,在个人的社会化以及个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 证词法李和李在合编的《宣传的艺术》一书归纳的七种常用的宣传技巧之一。

即让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评论某种观点、产品或人,以影响公众的态度。

如名人广告、政治宣传等。

4. 定量分析法传播学两大研究方法之一。

指利用所占有的大量量化事实,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和逻辑推论,提出、验证理论观点。

程序:确立研究假设--确定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5. 媒介即讯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

认为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的特性,而不是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

“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盗贼拿它来分散看家狗的注意力。

”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一旦出现,这种媒介本身,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具体内容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变革。

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708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708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708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字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刺激—反应理论2.达拉斯·斯密塞3.发展传播学4.乔治·赫伯特·米德5.双重行动模式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其理论的意义。

2.何谓健康传播?其基本内容有哪些?简述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1.什么是媒介专业主义?结合实际论述其形成历史及基本原则。

2.新媒介的发展为人类的传播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如何认识新媒介对人类传播活动和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尝试以Twitter、Facebook,微博为例,分析新媒体对人际交流等。

3.2011年年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制作了国家形象片在海外媒体对外播出,覆盖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新加坡、韩国、泰国、印尼等亚太国家。

请运用传播学理论评述我国政府的国家形象建构策略。

参考答案:一、名字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刺激—反应理论【分析】作为大众传播效果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需要考生总结该理论对于大众传媒效果的主要认识及其实证支撑,《火星人入侵地球》和“潘恩基金研究会”的研究成为了该理论强有力的佐证。

这是送分题。

答:刺激—反应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认为大众媒介发出的信息能轻而易举让观众接受,这种理论被形象地称之为“枪弹理论”或“皮下注射理论”。

“刺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果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

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刺激—反应理论”机制作用下任凭传播内容摆布,只要把价值、思想与信息直接“注射”到每个被动的、原子式的受众个体身上,便可产生一种直接的、不经任何中介环节的效果,因此,媒介效果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媒介所传播的内容。

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2020-2021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编辑出版学、舆论学、广播电视学考研参考书、真题、复试分数线汇总

2020-2021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编辑出版学、舆论学、广播电视学考研参考书、真题、复试分数线汇总

2020-2021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编辑出版学、舆论学、广播电视学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汇总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吴老师对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中国传媒大学的介绍,学院专业的介绍,考研科目介绍,考研参考书目,近三年录取情况分析,及中传新闻专业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中国传媒大学于2013 年7 月上旬进行了学部制改革,成立了“四个学部,一个中心”,即新闻传播学部、艺术学部、理工学部、文法学部和协同创新中心。

新闻传播学部机构构成:电视学院、新闻学院、传播研究院、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挂靠)、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挂靠)、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挂靠)一、中传招生目录招生专业:国际新闻学(0503Z5)研究方向:01国际新闻史论02国际新闻业务03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交流04国际媒体05国际新闻传播招生人数:55人,其中推免45人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40法、241德选一③712新闻传播史论④815新闻实务学制:3年招生专业:编辑出版学(0503Z4)研究方向:01编辑出版理论02出版经营与管理招生人数:6人,推免2人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选一③712新闻传播史论④835出版传播实务学制:3年招生专业:舆论学(0503Z6)研究方向:01舆论学基础02应用舆论学招生人数:6人,推免2人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选一③712新闻传播史论④815新闻实务学制:3年招生专业:广播电视学(0503Z1)研究方向:01广播电视史论02广播学03电视学04纪录片学05新媒体传播06互联网与社会招生人数:53人,推免16人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选一③712新闻传播史论④815新闻实务学制:3年二、参考书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石磊:《新媒体概论》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本)李磊:《外国新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雷跃捷:《新闻理论》雷跃捷:《媒介批评》郭镇之:《当代广播电视学》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2版)新闻实务公共部分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修订2版)谭云明:《新闻编辑》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王振业:《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王振业:《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赵玉明:《广播电视辞典》(重点看2、3、8章)王灿发:《现代新闻业务基础教程》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按方向:编辑出版学、舆论学各专业指定答题部分:王振业:《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王振业:《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赵玉明:《广播电视辞典》(重点看2、3、8章)王灿发:《现代新闻业务基础教程》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广播电视学指定部分王振业:《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赵玉明:《广播电视辞典》(重点看第2、3、8章)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张彩《世界广播发展研究》王振业《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国际新闻学指定部分刘笑盈:《国际新闻学:本体方法和功能》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刘笑盈何兰《国际传播史》☆江爱民、吴敏苏:《国际新闻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刘洪潮:《国际新闻写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马胜荣:《国际新闻采编时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三、复试参考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国际新闻学舆论学四、中传新闻学复试分数线广播电视学年份政治外语专业课一专业课二总分201855558383365 201753538080375201653538080363国际新闻学年份政治外语专业课一专业课二总分201855558383359 201753538080380 201653538080374编辑出版学年份政治外语专业课一专业课二总分201855558383345 201753538080345 201653538080350舆论学年份政治外语专业课一专业课二总分201855558383345 201753538080376 201653538080359五、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新闻传播学考研学硕真题新闻学史论712一、名词解释1.媒介素养2.邵飘萍3.媒介事件4.扒粪运动5.刻板印象二、简答题1.涵化理论2.为什么说黄远生是报界奇才3.影响新闻价值取向因素4.新中国成立前范长江的新闻活动和贡献三、论述题1.从信息和新技术发现的角度评价莫个人的话,大意就是信息和新技术使得人人都成为记者,单人位记者的权利和义务······就会消失是不对的2.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和政府的规制策略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新闻传播学考研学硕真题传播历史与理论一、名词解释1.《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2.休眠效果3.议程设置4.自变量5.大数据二、简答题1.符号学代表人物及其理论2.印刷术的发展对人类传播的意义三、论述题1.用意识形态理论对“网购”的新闻式广告的文本进行分析2.网络舆情的演变及特征,用具体实例分析3.论述媒介暴力内容的研究,在中国此研究领域的意义。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自媒体答:(1)自媒体的概念自媒体是指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

当前,主要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

(2)自媒体传播特点自媒体传播特征呈现出以下特点:①高效性。

现场发布,速度快、范围广、数量大;②对称性。

既是信息发布者,又是信息接收者;③人际性。

传播主要依靠各个小团体、小组织、小圈层,在社会网络中传播;④大众性。

因由各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小团体放射至无边界的传播区域,呈现出大众传播的效果。

(3)自媒体的种类自媒体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个人、法人单位和官方组织。

个人自媒体主要是以自发性个体发布,法人单位自媒体主要以社会各单位、组织发布,官方组织自媒体,主要以政府机构发布。

(4)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自媒体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除二三类法人和官方组织自媒体发布信息有管理环节外,其余大量的自发性个体自媒体信息发布,是自行随时发布,没有“把关”环节,具有“不可控”性。

发布的信息呈现零散、失序、混乱状态。

2.涵化理论答:(1)理论诞生电视媒介的兴起与其强大的吸引力是许多关于社会经验效应理论化的来源。

其中一项不断被提及的主题就是“透过当代主流媒体语言和图像,我们的经验被名副其实地中介”的程度如何。

在大众传播领域将这方面的研究称其为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也译为教养理论)。

这一领域的研究最早是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的格伯纳及其同事发展起来的。

他们对电视效果进行的研究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长期、最大规模的研究。

格伯纳及其同事的出发点是,电视已经变成美国社会的文化中心,“电视机已经成为家庭的中心成员,成为在多数时间最重要的故事讲述者”。

2020-2021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历年招生人数参考书、录取名单、考研经验汇总-新祥旭考研

2020-2021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历年招生人数参考书、录取名单、考研经验汇总-新祥旭考研

2020-2021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历年招生人数参考书、录取名单、考研经验汇总-新祥旭考研一、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介绍、考试科目、录取人数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中国传媒大学于2013 年7 月上旬进行了学部制改革,成立了“四个学部,一个中心”,即新闻传播学部、艺术学部、理工学部、文法学部和协同创新中心。

新闻传播学部机构构成:电视学院、新闻学院、传播研究院、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挂靠)、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挂靠)、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挂靠)二、中国传媒大学考研参考书目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石磊:《新媒体概论》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本)李磊:《外国新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雷跃捷:《新闻理论》雷跃捷:《媒介批评》郭镇之:《当代广播电视学》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2版)新闻实务公共部分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修订2版)谭云明:《新闻编辑》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王振业:《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王振业:《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赵玉明:《广播电视辞典》(重点看2、3、8章)王灿发:《现代新闻业务基础教程》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三、复试参考书9020新闻史①《外国新闻史教程》(修订版)李磊②《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③《国际新闻界》(期刊)、《新闻大学》(期刊)、《现代传播》(期刊)9021新闻理论①《新闻理论》雷跃捷②《新闻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工程重点教材)集体创作③《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④《媒介批评》雷跃捷⑤与专业相关学术刊物9022新闻业务①《新闻编辑》方毅华②《新闻评论》李舒③《媒介分析》陈作平④《网络新闻编辑》(修订)2014邓炘炘⑤《网络传播学》吴风9023报刊理论与实践①《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12年卷》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王武录等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②《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13年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③《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14年卷》石油工业出版社④《报刊理论与实践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⑤《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评论研究》(第二版)河北大学出版社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考研复试分数线(近三年)五、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新闻学史论712(2017)一、名词解释1.媒介素养2.邵飘萍3.媒介事件4.扒粪运动5.刻板印象二、简答题1.涵化理论2.为什么说黄远生是报界奇才3.影响新闻价值取向因素4.新中国成立前范长江的新闻活动和贡献三、论述题1.从信息和新技术发现的角度评价莫个人的话,大意就是信息和新技术使得人人都成为记者,单人位记者的权利和义务就会消失是不对的2.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和政府的规制策略传播历史与理论(2017)一、名词解释1.《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2.休眠效果3.议程设置4.自变量5.大数据二、简答题1.符号学代表人物及其理论2.印刷术的发展对人类传播的意义三、论述题1.用意识形态理论对“网购”的新闻式广告的文本进行分析2.网络舆情的演变及特征,用具体实例分析3.论述媒介暴力内容的研究,在中国此研究领域的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介绍

4.3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简答(15*3)1、简述网络媒介的传播特征2、建设媒介制度的类型3、简述媒介产业的特点二、论述(30*2)1、论述媒介伦理失范的表现和原因2、论述你对广播电视频道化发展前景的看法(广播或电视)三、案例分析(45)结合犀利哥走红,利用新闻传播学知识分析原因。

4.4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一、简答(15*3)1、简述网络媒介的传播特征时效性和全时性海量性和开放性互动性和个人性化多媒体化2、简述媒介制度的类型集权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自由主义和社会责任)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和我国公有制)3、简述媒介产业的特点双重属性社会性:公益性、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

产业型:信息产业、媒介产品、市场竞争二、论述(30*2)1、论述媒介伦理失范的表现和原因表现:虚假新闻泛滥有偿新闻现象低俗新闻增多人文关怀缺失原因:媒体在市场经济中体制和法规不健全媒介产业竞争激烈,过度重视商业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部分新闻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2、论述你对广播电视频道化发展前景的看法(广播或电视)(解释核心词)电视频道化是指以频道为单位进行定位划分,是节目内容较为集中。

(现状)目前,我国电视专业频道节目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有所上升(前景)体现出电视产业化发展、体制创新的趋势。

是受众对电视节目多元化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

(看法)符合媒体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服务意识的体现是电视发展的必然之路存在一定的壁垒,如技术、人员等。

三、案例分析(45)结合犀利哥走红,利用新闻传播学知识分析原因。

(解释核心词)犀利哥走红事件概述(分析)作为一个热点网络事件,成因包括:多种传播类型相结合:(人际、大众、群体等),二次传播,多次传播。

议程设置:议题的广泛设置意见领袖:二次设置热点问题,提出观点舆论走向:个人报道——网民舆论——媒体报道——舆论高潮——公共话题——舆论消退网络炒作:网络文化符号,符合网民心理期待(总结)多方面成因,作为网络“走红”,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也反映出网民的窥探心理等,网民提升媒介素养,正确对待。

《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真题

《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真题

《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真题解析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1中国传媒大学713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传媒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传播历史与理论试题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釋(每题6分,共30分)1.英尼斯2.数字鸿沟3.拟态环境4 •潜网5.内容分析法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符号的结构和特性。

2•简述"麻醉精神"。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1 .受众的概念在web2.0时代是否还能使用?2•大众媒介的基本运营模式是什么?新媒介又有什么样的变化?3•写出至少三个国际知名媒介的机构,并评述之。

参考答案: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全国硕士硏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传播历史与理论试题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釋(每题6分,共30分)1.英尼斯答:英尼斯是最有影响的媒介决走论者之一,多伦多学派的鼻祖,麦克卢汉的老师。

20世纪40年代他从加拿大经济史逐渐转向了对人类文明史的硏究,在传播与媒介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

他提出的主要理论是媒介偏向论,他认为,没有一样传播媒介是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的,而这种或偏向时间或偏向空间的特性,影响了社会的知识状况、权力结构和政治形态。

他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黏土、羊皮纸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较耐久,能够克服时间的障碍但是不适合流通和传播。

这种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有利于传统和宗教的稳定性。

然而这种媒介的时间性使得它无法及于远方,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均衡。

偏向空间的媒介包括文字、纸张以及更早期的纸莎草等。

这些东西作为媒介的共同特点是,虽然经不起时间的销蚀,但是非常轻便易携,可以克服空间的障碍。

这种媒介有助于帝国的扩张、知识的扩散以及世俗政权的建立。

中国传媒大学近10年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近10年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

2011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也叫“新闻”。

它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内容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信息较灵通,时效性较强,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朝廷政事和各方面信息的需求。

小报出现后,一直被统治者看作是一种非法出版物而受到查禁。

2、媒介权力指的是新闻传媒通过新闻传播行为对社会所起的支配作用。

这种支配作用,一是通过新闻报道的内容安排,形成人们的注意中心;二是通过选择和评价事实,表达和引导舆论;三是对政府和社会进行舆论监督。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者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本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4、“有偿新闻”是我国当前新闻行业风气不正的突出表现。

其特征是谁给钱就报道谁,报道谁就向谁要钱。

5、第四媒体,也叫国际互联网,英文名称为INTERNET,简称为“互联网”或“因特网”。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把互联网定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二、简答1、简述社会责任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责任新闻理论是西方新闻学者对20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

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新闻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绝对新闻自由不存在;当新闻媒介不履行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时,政府有权对新闻媒介进行干预。

2、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双重涵义。

新闻真实是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的统一。

对单篇新闻作品来说,不仅要确保个别事实的准确无误,做到微观真实,还要求在事实的总体和相互联系上也符合客观实际,力求宏观真实。

对新闻媒体来说,首先要做到每篇新闻真实可信,但每篇新闻真实未必等于真实地反映了整个现实世界。

所以还必须对实际情况做全面、客观的正确估计,通过控制报道量和连续报道等方式,做到宏观真实。

新版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新版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考研是我一直都有的想法,从上大学第一天开始就更加坚定了我的这个决定。

我是从大三寒假学习开始备考的。

当时也在网上看了很多经验贴,可是也许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自己的学习效率一直不高,后来学姐告诉我要给自己制定完善的复习计划,并且按照计划复习。

于是回到学校以后,制定了第一轮复习计划,那个时候已经是5月了。

开始基础复习的时候,是在网上找了一下教程视频,然后跟着教材进行学习,先是对基础知识进行了了解,在5月-7月的时候在基础上加深了理解,对于第二轮的复习,自己还根据课本讲义画了知识构架图,是自己更能一目了然的掌握知识点。

8月一直到临近考试的时候,开始认真的刷真题,并且对那些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反复的加深印象,这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

其实很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身边还是有一些朋友没有走到最后,做了自己的逃兵,所以希望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梦想。

本文字数有点长,希望大家耐心看完。

文章结尾有我当时整理的详细资料,可自行下载,大家请看到最后。

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初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708)新闻传播史论(817)互联网信息实务参考书目为1.《中国新闻史》哈艳秋2.《外国新闻史》李磊3.《新闻理论》雷跃捷4.《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5.《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6.《传播学总论》胡正荣、段鹏7.《中外广播电视史》郭镇之8.《新媒体概论》宫承波9.《网络传播学概论》彭兰10.《媒介批评》雷跃捷1.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2.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3.段鹏:《中国主流媒体融合创新研究》4.彭兰:《网络传播概论》5.宋凯:《社会化媒体:起源、发展与应用》6.彭兰:《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7.喻国明:《社交网络时代的舆情管理》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9.[美]克莱·舍基:《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10.[西]曼纽尔·喀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11.[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12.[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13.[美]凯文凯利:《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14.[以]赫拉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关于英语复习的一些小方法英语就是平时一定要做真题,把真题阅读里面不会的单词查出来,总结到笔记上,背诵单词,在考试之前,可以不用大块的时间,但一定要每天都看最起码2小时英语,把英语当做日常的任务,真题一定要做,而且单词要背熟,我在考试之前背了3遍的考研单词,作文可以背诵一些好词好句,在考场灵活运用。

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经济学考研例年真题(含部分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经济学考研例年真题(含部分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经济学考研历年真题2004年传媒经济学专业一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50分)1、社会雷达是施拉姆对传播的环境监控功能的一种形象比喻,由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提出.在4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概括了传播的三种基本社会功能,即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传播的环境监控功能,指的是传播在帮助人类察知内外环境变化并及时调节环境适应行为方面所起的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与雷达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具有类似性,因而施拉姆将之称为"社会雷达",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执行着重要的社会雷达功能.2、新闻选择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

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

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新闻选择的主体是“把关人”。

新闻选择有三种类型:内迫性选择(这是一种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而进行的选择);需要性选择(新闻传播媒介要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

);外迫性选择(新闻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必然受到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

)3、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因而它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目标,这些目标对媒介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经营目标,这是大众传媒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一般来说,大众传媒的经济收益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广告销售收益;二是产品销售收益。

宣传目标,这一目标主要是指宣扬和散播某种思想与意识形态以行使或扩大改思想或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

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言论,二是报道。

公共和公益性目标,这二者是大众传媒特殊权利的来源,它们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以公共服务者的角色出现、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是大众传媒对社会所承担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②大众传媒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诸方面都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因而它必须承担一定的公共性和公益性;③大众传媒受社会和公众委托而拥有对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进行支配和使用的特权,者也决定了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承担起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考研真题解析、备考规划、参考书超全解析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考研真题解析、备考规划、参考书超全解析

《21必读!一万字的中国传媒大学新传考研超全攻略》摘要:想去双一流读书吗?正文: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始建于1954年,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办学65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了大量党和国家所需要的、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该校的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并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这所紧紧围绕着传媒事业发展所建设的高校,目前有新闻学、传播学、新媒体、广播电视学等11个新传相关专业招收全日制硕士生,相比其他学校,除了择校,可能还要在众多专业之中纠结一番。

今天,就为大家呈上最全最详的备考攻略,让大家轻松择校、高效备考。

一、招生专业中国传媒大学不仅招收的专业较多,而且有的专业下设置的方向也较多,且考生必须在初试报考的时候确认专业方向,但在招生简章中只会列出该专业的拟招生总人数。

因此,如果你报考了热门专门的热门方向,竞争会更加激烈,但最终各个方向的录取人数是可以小幅度浮动的。

众多专业方向,哪个性价比更高?各有什么区别?一起来看看吧。

【新闻学&传播学】(注:具体的方向介绍可登陆官网查看/newsWYFHY/ce902e8e-b5a4-491c-b7d5-a6ae7fb7737b.htm)专业介绍:新闻学专业从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中国传媒大学首批设置的硕士研究生专业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首批招生的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之一。

本专业具有突出的广播电视新闻特色,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引领者之一。

新闻传播学考试试题

新闻传播学考试试题

中国传媒大学199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708传播理论与历史[新闻传播学] 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大众传播2、反馈3、传播者4、控制实验法5、编码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简述创新-扩散理论的基本内容。

2、简释传播选择的或然率公式。

三、论述题1、传播研究的对象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可以分为那些部分?试就此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15分)2、试论“传播”—它的概念含义和研究类型。

(25分)一、填空(每空1分,共5分)1、国外关于受众(受传者)研究的理论观点和流派较多,其中有“()论”、“()论”、“()论”、“文化规范论”等。

2、德国学者伊丽莎白.内尔.纽曼于70年代初发表文章,提出“沉默的螺旋”的观点。

她认为,舆论的形成,包括()、()、个人对社会中其他人的看法的理解这三个方面,以及这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二、解释下列概念(每个4分,共20分)1、受众2、民意测验3、法兰克福学派4、内在效度5、内容分析三、辨析(每题10分,共30分)1、传播与舆论2、信息与讯息3、“热媒介”与“冷媒介”四、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并阐述理由。

(每个10分,共20分)1、传播媒介的发展受社会结构的制约。

2、人际新闻传播活动是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五、论述题1、传播的主要功能。

(15分)2、大众传播的反馈类型的方法。

(10分)中国传媒大学200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708传播理论与历史[新闻传播学] 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符号2、个案研究法3、麦克卢汉4、人际传播5、把关人6、传播媒介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要说明传播的类型2、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3、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观点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试论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的互动关系2、谈谈你对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的看法1、信息2、BBC3、新闻4、组织传播5、拉斯韦尔6、因特网二、辨析(每题10分,共20分)1、反馈与前馈2、“有限效果论”与“强效果论”三、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嘟圃俺镰大擎 绸狁 隼盒圃硕蛰觯巍鐾羝藜辘蚋骜诫
新阉俺播蹙论 试题
昝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土9不 需抄题,标 明题母即可9答在试趱上宽效。
一、名词解释 (每题 6分 9共 ⒛ 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精 确新闻报道
2.中 国新闻奖
3,哈 瓦斯通讯社
4.约 翰。弥尔顿
5.社 会责任理论
'
二、简答题 (每题 1s分 ,共 sO分 )
1.简 要评述涵化理论。
2.黄 远生为什么被称为报界奇才 ?
|
3。 简述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
4.简 述新中国建立前范长江的主要新闻活动及其贡献。
|
三1。、论述欧题洲(学每者题多3米0分尼,克共·s吴O分尔顿) 认为:“ ·……如呆认 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记 者这个职业本身及其权利和义务都不复存在,如 此想法
1.简 述 “苏报案”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简 评 《晋绥 日报》的反 “客里空”运动。 3.简 述新闻工作的 “三贴近”原则与要求。 4.简 要评述 “知识沟 ”理论。
三、论述题 (每题 3o分 ,共 60分 )
1.简 论新兴媒体的发展对政治传播带来的影响。
2.“ 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是什么?该报是否始终贯彻了这一方针?
ˉ¨ˉ13-ˉ ˉ
中国传媒大学
⒛17年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 试
新闻传播史论 试题
}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 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 (每题 6分 ,共 30分 )
1.媒 介素养
2.邵 飘萍
3.媒介事件
)
在。扒粪运动
,
5。 刻板印象
二、简答题 (每题 15分 ,共 sO分 )
本免太过天真和危 险 了”。请结合信息与传播新技术的发展 ,评 析上述看法 。
}
2。 试论基于社会化媒体 (social media)的 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及政府的规制策
略。
|
-ˉ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