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习题(含答案)
(2)对小王的母亲,你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轲,字,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与孔子并称为 “” ,称其为“”。《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书,由编成,全书共7篇,是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合在一起称“四书”。
15.①无通“毋”,不要。
②无通“毋”,不要。
③颁同“斑”,花白。
④涂同“途”,道路。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通假字。要从句意上理解字义,记住通假字。如①无通“毋”,不要。②无通“毋”,不要。③颁同“斑”,花白。④涂同“途”,道路。
C.无乃尔是过与D.又闻子规啼夜月
二、语言表达
11.善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并且饶有趣味。《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巧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把梁惠王“移粟”“移民”的救灾本质揭示得清清楚楚。请模仿这种用法,根据下面的情景,写一段含有比喻的话。分别对小王和其母亲进行劝说。
情景:暑假就要到了,小王决定只身到外地去“闯荡”一番,以便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的“独立”打基础。而小王的妈妈却对16岁的儿子的这番想法不以为然,认为这个年龄应该老老实实地待在家读书,这才是以后“独立”的基础。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 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 ,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14.hàoyèshēngcù gǔwūsàngtúnzhìxùwàngpiǎo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曳.(yè)兵数罟..(cùɡǔ)洿.(wū)池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yǎng)序C.孝悌.(dì) 饿莩.(piǎo) 供.(ɡōnɡ)养D.衣.(yī)帛王.(wànɡ)天下不可胜.(shēnɡ)用解析:B项“庠”应为xiánɡ,C项“悌”应为tì,D项“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
答案:A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谨庠序之教解析:A项中“颁”通“斑”;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C项中“无”通“毋”,不要。
答案:D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者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庠、序都是学校C.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解析:或:有的人。
答案:A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黎民..不王..不饥不寒B.养生..食肉矣D.然而..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者,未之有也解析:B项“养生”,古义指供养活的人;今义指保养身体。
C项“可以”,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是表示同意认可。
D项“然而”,古义是“这样,却”;今义是转折连词。
答案:A5.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组是()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D.②④⑤解析:①项的“鼓”、②项的“王”、③项的“树”、④项的“衣”都属于活用,用排除法,选出A项。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一、基础达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收成不好,荒年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捡”,捡拾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归罪【解析】选C。
检:同“敛”,收敛,积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选A。
A.既,均为“已经”。
B.则,连词,就;连词,表转折,却。
C.焉,语气词;代词,哪里,怎么。
D.而,连词表承接;表转折,却。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②③⑤相同C.①⑤相同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解析】选D。
①为“对于”,②为“到”,③为“比”,④为“在”,⑤为“跟”。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4~7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违.农时(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牲畜)D.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解析】选C。
畜:畜养。
5.下列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国君治理国家应以_________为本。
2. 孟子认为,国君应_________,使民不饥不寒。
3. 孟子提出,国君应_________,使民有恒产。
4. 孟子强调,国君应_________,使民有恒心。
5. 孟子主张,国君应_________,以养民。
6. 孟子认为,国君应_________,以教民。
7. 孟子指出,国君应_________,以安民。
8. 孟子提出,国君应_________,以富民。
9. 孟子认为,国君应_________,以强民。
10. 孟子强调,国君应_________,以乐民。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国君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什么?A. 富国强兵B. 民为邦本C. 礼教为先D. 法度严明2. 孟子认为,国君应如何对待百姓?A. 严刑峻法B. 宽以待人C. 以德服人D. 以利诱人3. 孟子提出,国君应如何使民有恒产?A. 征收重税B. 轻徭薄赋C. 强制劳动D. 限制自由4. 孟子主张,国君应如何养民?A. 以兵养民B. 以食养民C. 以财养民D. 以德养民5. 孟子认为,国君应如何教民?A. 以武教民B. 以文教民C. 以礼教民D. 以法教民6. 孟子指出,国君应如何安民?A. 以武力安民B. 以德行安民C. 以财宝安民D. 以权势安民7. 孟子提出,国君应如何富民?A. 以战争富民B. 以贸易富民C. 以农业富民D. 以工业富民8. 孟子认为,国君应如何强民?A. 以武力强民B. 以教育强民C. 以财富强民D. 以权力强民9. 孟子强调,国君应如何乐民?A. 以娱乐乐民B. 以文化乐民C. 以宗教乐民D. 以政治乐民10. 孟子主张,国君应如何使民有恒心?A. 以法律约束B. 以利益诱导C. 以道德感化D. 以权力压迫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的“民为邦本”的观点。
2023年大学语文专升本寡人之于国也习题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寡人之于国也》旳体例是( )A.记叙文 B.议论文 C.说理散文 D.诗歌2.《孟子》旳作者为( )A.孟子 B.孟子与其学生 C.司马迁 D.刘向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选自( )A.《战国策·齐策》 B.《论语·季氏》C.《庄子·秋水》 D.《孟子·梁惠王上》4.《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旳孟子旳政治思想为( )A.治国之礼,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C.以法治国,奖励耕战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旳“凶”字旳含义是( )A.凶恶 B.战乱 C. 恶狠 D.灾荒6.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旳重要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7.孟子旳政治思想是( )A.王道B.霸道C.大同 D.小康8.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旳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 D.墨子9.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旳旳重要措施是(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0.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旳贫富悬殊,这种体现措施是( )A.铺垫B.对比C.反衬 D.象征11.贯穿《寡人之于国也》一直旳论题是( )A. 民何以才可以加多 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C.实行王道旳主线措施 D.实行王道旳对旳态度12.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辩论手法旳是( )A. 孟子 B.孔子 C.庄子 D.李斯二、填空题1.《寡人之于国也》说理旳特色是_______。
2.《寡人之于国也》中旳有两个生动旳比方最终演化成为了两句成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及答案一、双基夯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è)兵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D.衣帛(bó) 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答案】C(A.洿:wū;B.莩:piǎo,D.畜:xù)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答案】C(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兵器;D 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D.②④⑤【答案】A(①鼓,名词动用;②王,称王;③树:种植;④衣,穿;⑥丧,埋葬。
)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答案】B(都是宾语前置)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答案】 B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 .数罟不入洿池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A .王好战,请.以战喻 B .曹刿请.见 C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 .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 D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 A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 .王好战,请以.战喻 D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E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 .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未之有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 .①②③⑥B .②④⑥C .②④⑤⑦D .③⑥⑦9.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填然鼓.之 B .树.之以桑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谨.庠序之教10、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二、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穷兵黩武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草木皆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三、词类活用(1)然而不王者(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填然鼓之(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四,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1)斧斤以时进山林(2)申之以孝悌之义(3)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5)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劝学》检测练习一、 选择题1、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同步达纲练习】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B.弃甲曳兵而走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 1) A. 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B.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D.王道之始也(开端).( 2) A. 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一类的工具)..B.数罟不入洿池(洼地积水).C.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D.尽心焉耳矣(在那里).3.选出下列加点的词释义正确的一项。
(1)非我也,岁也A.年岁B.时光C.年成D.星宿名称(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A.强取;季节B.丧失;时机C争夺;时代 D.削除;时间答案:4.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①谨庠序之教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 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⑦D.②④⑤5.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察邻国之政②填然鼓之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未之有也⑥是仅异于刺人而杀之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⑧申之以孝悌之义A.①⑦/ ②/ ④⑧/ ③/ 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⑧/⑦C.①③/ ②/ ④⑥⑧ / ⑤/ ⑦D.①③/②⑥⑧ /④/⑤/⑦6.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移其粟以河内②请以战喻③以五十步笑百步④斧斤以时入山林二、课文阅读训练“不违农时, ,, 未之有也”。
1. 这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________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另外,请用~~在文中划出孟子主张“教民”的具体内容。
2.这部分第一段共五句,可分几层?请回答,并概括每层的大意。
答:3.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B.驴不胜怒,蹄之C.日出江花红胜火D.不胜枚举4. “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孝悌之义B.树之以桑C.百亩之田D.邻国之政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氵夸池(数罟:密网)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死:丧失生命)C.谨庠序之教(庠序:学校)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猪)6.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C.弃甲曳兵而走D.无乃尔是过与7.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A.使用比喻句式B.使用对偶句式C.使用排偶句式D.使用排比句式【创新能力训练】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寡人之于国也 练习题(基础题 带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基础题有答案)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洿.池(wū) 纨袴.(kuà) 垮.台(kuǎ) 夸.父(kuā) B.庠.序(yánɡ) 手痒.(yǎnɡ) 打烊.(yànɡ) 祥.和(xiánɡ) C.孝悌.(tì) 宅第.(dì) 睇.眄(dì) 线绨.(tì) D.鸡豚.(tún) 豕.突(zhǔ) 追逐.(zhú) 遂.心(suì)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接:接触,交锋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错过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检察,规范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河东凶.亦然凶:战乱②填.然鼓之填:拟声词,模拟鼓声③数.罟不入洿池数:众多④养生丧.死无憾丧:为……办丧事⑤非我也,岁.也岁:年成,收成⑥王无罪.岁罪:不好的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D.①⑤⑥4.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一组是( )①谨庠序之教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⑦D.②④⑤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 .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 .《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D.弃甲曳兵而走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不王者(这样却)..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3.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4.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D.莫衷一是D.自愧弗如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6.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C.斧斤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②④⑥B.①⑦⑩C.③⑥⑧D.④⑤⑨8.翻译句子①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
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笞怒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
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
蕃上疏驳之曰:“二郡之民,陛下赤子也。
完整word版,《寡人之于国也》测试题
寡人之于国也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弃甲曳.(yè)兵饿莩.(fú)养生丧.(sāng)死B.鸡豚.(tún)不入洿.(wū)池畜.(chù)养C.数.罟(shù gǔ)狗彘.(zhì)不可胜.(shēng)食D.孝悌.(tì)衣帛.(bó)庠.(xiáng)序之教解析:A项“莩”读“piǎo”;B项“畜”读“xù”;C项“数”读“cù”。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
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捡”,捡拾。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责备。
解析:C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意思是“(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
“检”,应解释为“约束”。
答案:C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寡人之于.国也(在,介词)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③请以.战喻(用,介词)④可以.无饥矣(能够,动词)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⑥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⑦填然鼓之.(代词,指代战鼓)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⑥⑦⑧C.②③④⑥⑧D.②③⑤⑥⑧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虚词“于”“以”“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寡人之于国(对于,介词);④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⑦填然鼓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答案:D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
B.树.之以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带宾词“帛”,作动词,穿上。
D.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解析:考查词类活用:A项中“填然鼓之”的“鼓”作动词,敲鼓。
答案:A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A.孝悌(dì)鸡豚(tún)养生丧死(sāng)不可胜食(shēng)B.数罟(gǔ)庠序(xù)畜牧(xù)弃甲曳兵(yè)C.饿莩(fú)狗彘(zhì)撼动(gǎn)然而不王者(wáng)D.洿池(k uā)颁白(fēn)粟米(lì)衣帛食肉(jǐn)2.下列文字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
B.养生丧死憾也。
王道之始也。
C.不可,只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D.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木材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下面的分类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③必勿使反④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⑥夜缒而出,见秦伯⑦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⑧河曲智叟亡以应⑨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⑩少益耆食,和于身也A.①③⑤⑦⑨B.②④⑥⑧⑩C.①②③④⑤D.⑥⑦⑧⑨⑩4.下列各句,都有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③养生丧死憾也。
王道之始也④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5.对下面每组句子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②或五十步而后止③河东凶亦然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B.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同D.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古代王侯自称的谦称。
B.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加少:更减少。
C.王好战,请以战喻。
好战:喜欢打仗。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基本信息:[矩阵文本题] *1.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走:逃跑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捡”,拾起(正确答案)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错过答案解析:“检”通“敛”,制止、约束。
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尽心焉耳矣(2)弃甲曳兵而走(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单选题] *A.(1)(正确答案)B.(2)C.(3)D.(4)答案解析:B项,“走”,古义为“跑”,今义为“步行”;C项,“然而”,古义为“这样(做了)却”,今义为转折连词;D项,“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为“保养身体”。
3.下列各组中画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则修文德以来之 /申之以孝悌之义(2)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斯天下之民至焉(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河东凶亦然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单选题] *A.(1)B.(2)C.(3)D.(4)(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项的“以”分别是连词,表目的;介词,把。
B项的“之”分别是代词,他;助词,的。
C项的“如”分别是动词,像;连词,如果。
D项的“然”都是代词,这样。
4.下列各组中画线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1)是亦走也 /无乃尔是过与(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谷不可胜食也(3)弃甲曳兵而走 /齐兵乃出(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虎求百兽而食之 [单选题] *A.(1) B.(2)C.(3)D.(4)(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项,代词,这;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B项,战胜;尽。
C项,兵器,武器;军队。
D项,都是“吃”的意思。
5.下列选项中画线词与例句中画线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1)七十者衣帛食肉 (2)填然鼓之(3)王无罪岁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单选题] *A.(1) B.(2)C.(3)D.(4)(正确答案)答案解析:例句与A、B、C项的加点字均是名词作动词,D项中的“生”是动词作名词,译为“活着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寡人之于国也》的体例是()
A.记叙文 B.议论文 C.说理散文 D.诗歌
2.《孟子》的作者为()
A.孟子 B.孟子与其学生 C.司马迁 D.刘向
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选自()
A.《战国策·齐策》 B.《论语·季氏》
C.《庄子·秋水》 D.《孟子·梁惠王上》
4.《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为()
A.治国之礼,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
C.以法治国,奖励耕战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的“凶”字的含义是()
A.凶恶 B.战乱 C.恶狠 D.灾荒
6.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孟子的政治思想是( )
A.王道
B.霸道
C.大同 D.小康
8.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9.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 )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0.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这种表现方法是( )
A.铺垫
B.对比
C.反衬 D.象征
11.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终的论题是( )
A. 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
C.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D.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
12.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辩论手法的是( )
A. 孟子 B.孔子 C.庄子 D.李斯
二、填空题
1.《寡人之于国也》说理的特色是_______。
2.《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有两个生动的比喻最后演化成为了两句成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
三、词语解释题
1.寡人之民不加.多。
2.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王好.战,请以战喻。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7. 寡人
..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8.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9.河东凶.亦然.
10.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11. 数罟.不入洿池
12.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3.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4. 或.百步而后止
四、判断题
1.孟子散文善于采用纡徐委婉的论辩手法。
()
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提出的实行王道的措施之一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3.《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是指楚王。
()
4.“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出自于《寡人之于国也》。
()
5.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一书多采用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出自《论语》。
( )
7.《孟子》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
( ) 8.孟子用拿刀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 )
9.《寡人之于国也》的“寡人”是指梁惠王。
( )
10.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类比胆小的逃兵.()
11.《寡人之于国也》采用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 )
五、简析题
1.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第一段: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⑴这段话是谁说的?
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⑶这段话反映了寡人什么样的心理?
2.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第五段: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请回答:
⑴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⑵体现孟子哪些政治思想?
⑶从开头至“材木不可胜用也”几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第六段: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⑴在这段话中孟子为实行王道提出了哪些主要措施?
⑵这段话体现了孟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⑶这段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第七段: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请回答:
(1)这里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话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孟子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B
3.D
4.B
5.D
6.D
7.A
8.C
9.C 10.B 11.A 12.A
二、填空题
三、词语解释题
1.加:更加。
2.走:逃走。
3.好:喜欢,爱好。
4.胜:尽。
5.谨:谨慎,认真;申:重复,一再。
6.检:约束,制止;发:打开粮仓。
7. 寡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表明自己是寡德之人。
8. 直:只
9.凶:发生灾荒
10. 斤:斧子的一种;尽
11. 罟:网
12. 斯:这样
13. 树:栽种;衣:穿
14. 或:有的人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五、简析题
1.⑴梁惠王
⑵提出问题,为孟子论述如何使民加多作铺垫
⑶反映了梁惠王并没有真正弄明白如何治理国家,也没有看到他的治国方式与邻国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2. (1)对比论证。
(2)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黑暗现实。
(3)这段话告诫统治者应端正治国态度,从改善人民生活入手,施行仁政,才是正确的治国之道。
3.⑴主要措施有四条:鼓励蚕桑,发展家畜,致力农耕,加强教育
⑵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其次是经济观念和教育观念
⑶排比
4.⑴中心论点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⑵这里陈述的是实行王道的初步措施,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保民而王的王道政治思想。
⑶采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