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课件

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答案完整版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博比特的《课程》一书出版于A 1-3 A.1918 B.1923 C.1924 D.1949 2.“八年研究”为以下哪种理论提供了特定环境条件 D 1-10 A.学科结构 B.实践性课程 C.发现学习 D.泰勒原理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 B 1-24 A.实践兴趣 B.解放兴趣 C.理性兴趣 D.技术兴趣 4.“使感觉到的疑难或困惑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必须寻求答案的问题”属于杜威反省思维五个阶段里的 A 1-44 A.问题的界定 B.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 C.问题解决的假设 D.通过行动检验假设 5.提出“小步子、循序渐进、序列化、学习者参与、强化、自定步骤”教学设计原则,确立行为主义教学设计基础的是1-49 C A.布鲁纳 B.赫尔巴特 C.斯金纳 D.查特斯 6.为精确而又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B 2-80 A.学科结构 B.二维图表 C.范例 D.表征系统 7.奥苏伯尔提倡的课堂教学是 A 2-05 A.讲解式教学 B.发现学习 C.程序教学 D.范例教学 8.“学生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是以下哪种影响学习成就的动机 C 2-110 A.好奇心 B.认知驱力 C.自我提高驱力 D.附属驱力 9.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教学设计模式是 A 2-137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B.程序教学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D.发现学习 10.以下哪条教学原则属于赞可夫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在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概括时定型的原则 D 2-130 A.循序渐进的原则 B.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 C.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 D.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11.“通过使用铁丝与木头发展三维形式”体现出的是 D 3-168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2.“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而存在的目标”是 B 3-164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杜威认为经验课程的基本形态是 A 4-187 A.主动作业 B.学科结构 C.自我实现 D.心理印象 14.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属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 B 4-188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超越论 D.交叉论 15.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

课程理论流派-自整

课程理论流派 一、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课程就是教育性经验,而不是“思想”出来的,是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是在做中学到的。主张在活动是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让学生在“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实用主义认为学科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杜威反对科学中心论,主张儿童中心主义。杜威所列出的“暗示、问题、加设、推理、验证”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实质上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他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思维起于不确定的、有问题的情境,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提供合适的情境。他根据经验发展的顺序,以儿童为起点,调和了“心里组织”和“逻辑组织”的矛盾。 二、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代表人物巴格莱认为,社会的遗传核心就是“共同文化因素的遗传”。教育是影响人类社会进化的基本因素,因为它的存在,知识才能够进步、积累和精炼。要注意那些相对稳定的、不变的“人类文化中的共同要素”。要素主义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为了社会的进步,要促进社会进步就必须传递文化遗产,“使每一代人拥有足以代表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宝贵的各种观念、意义谅解和理想的共同的核心”。 要素主义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为了社会的进步,要促进社会进步就必须传递文化遗产,“使每一代人拥有足以代表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宝贵的各种观念、意义谅解和理想的共同的核心”。要素主义认为教师是宇宙的中心,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指导。要素主义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递文化要素,要把人类文化遗产作为课程内容的核心。因此,要按照逻辑顺序而不是心理顺序来组织经验学科课程最明显的特征。要素主义还使学科课程从经验化转向了理论化,从而确立了学科课程的地位。 三、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一、基本原理 1、知识是个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接受或吸收; 2、认知的功能在于用来组织经验的世界,不是用来发现本体的现实; 3、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 二、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表征,知识只有在正确反映外部世界的情况下才被认为是正确的,客观知识就是真理。大多数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无最终答案。相反,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假设,所以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鸟的起源等问题。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人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基于个人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学习者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尽管有些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按照这种观点,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课本知识仅仅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虽然有些科学知识包含真理,但并非绝对正确,只是对现实的一种较为正确的解释罢了。因此,在对课程知识的教学上,建构主义认为,就个体所获得的知识而言,(1)并非预先确定的,更不可能绝对正确;(2)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3)需要在具体情境的复杂变化中不断加以深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 学习过程并非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或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主要涉及到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双向建构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从头脑中提取与新知识一致的旧有经验作为同化新知识的固着点,而且也要关注到与当前知识不一致的已有经验,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并设法通过调整来解决这些冲突,有时需要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会由于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学习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其合理性、有效性,从而 形成学习者本人对事物的观点和思想;另一方面,学习不仅是新

二十一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课程依据是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

二十一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生观要求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课程教学改革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大力推进主体性教学;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创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相应,教学评价应当以评价学生主体发展为主要内容。 为贯彻中央和国务院的条约和要求,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此举动针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的弊端,从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及管理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而又明确的规定,为扎实而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指明了方向。但是,要想将这些要求真正落实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使之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必须首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尤其是要掌握和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生观要求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以客观主义为基础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事物及其意义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意义是由事物本身决定的,知识是对事物的表征,是对事物唯一真正的肯定。个体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从而可以对这个世界有更充分的了解。所以,学习就是要把外在的、客观的知识转让学生领悟和学习。由于知识可以以语言的客观形式加以呈现,因此,知识可以通过语言进行直接传递。我们所处的世界上有太多的未知,所以不能主观的去规定知识,知识是在不断更新进步的,我们要用客观角度去对待不能自己硬性去规定它。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也不是简单地将知识拿来就可以使用,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做出适当的调整与应用。因此,教师并不是知识“权威”,课本也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关于知识这些语言符号充其量只是载着一定知识的物质媒体,它并不是知识本身。学生要想获得这些言语符号所包含的真实意义,必须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其有一定的认知,即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去表现它。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其对言语符号所包含的意义的理解程度就不同,对知识的认识也就不同。所以,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认为任何学生都不是一无所知的去上课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逐渐形成了潜意识的经验。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一样的看法与见解。即便有些问题他们还没有接触过,但问题一旦出现在面前,他们本能的利用自己的思维来对其进行分析。这并不都是完全的个人看法,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应该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反观我们过去的基础教育,过多地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我们只一味的认为学生对自己所要学的知识一无所知,需要老师和他人来教授,自己无法理解。所以我们要既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教学内容,又注重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课程教学改革 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大力推进主体性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原样不变地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自己建构知识的过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概述(课件)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概述 概要: 一、课程及其本质 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新课程结构 五、新课程标准 六、新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

一、课程及其本质 (一)课程概述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的本质 1.课程是知识;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活动; 4.课程是育人指南。 影响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社会与文化经济与技术水平 对象因素:青少年的特点,发展的规律 内部因素:教育方针,教育体制特点,教育观 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一:时代的变迁 近几十年来几个对教育有重大影响的背景问题: 1.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需求 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宣言》指出:“全球化,是增多的人口流动、改进的通讯设施、极大提高了的贸易和资本流动以及技术发展的结果。它向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机会。全球化还使各国能分享经验及从彼此的成就和困难中相互学习,并促进着理想、文化价值和愿望的相

互丰富。与此同时,日益加剧的贫穷、失业和社会解体却伴随着迅速变革和调整的进程。对人类幸福的各种威胁也已成全球化现象。进而言之,世界经济的全球性转变正深刻地改变着所有国家的社会发展之特征。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驾驭这些进程和威胁,以便增强它们带给人民的利益而减少其消极影响。” 2.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信息爆炸”:“信息爆炸”指的是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的现象。 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必须终身学习。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本领,让学生懂得:(1)如何通过多种不同渠道找到并获取信息;(2)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3)将新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网络结合起来;(4)判断信息的价值;(5)将有价值的新信息应用到实践中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对公民的基本素养重新进行思考,什么是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1.健康的体魄和心理。2.健全的人格与道德修养。3.对传统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有大体的了解。4.某一领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终身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欲望和能力。 6.团队精神和合作、沟通的能力。 7.开放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 8.人生规划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 现行的课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明显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等状况;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仍普遍存在; 6)学科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学习,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流行话语。固然,我们没有必要趋附于某种流行,但是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G.Hein,1991)。[1] Jonassen(2000)认为,过去的十年见证了人类有史以来学习理论发生的最本质与革命的变化。当代学习的情境概念、社会文化概念和建构主义概念是建立在跟传播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不同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基础上。人类已经进入学习理论的新世纪。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的理论基础分享着如此多的假设和共同基础,也从来没有关于知识与学习的不同理论在理念和方法上是如此地一致。[2]一场改变人类学习理念与教学设计的革命已经兴起。 一、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 (一)建构主义的渊源与流派 建构主义的渊源主要有哲学和心理学两大渊源,在流派上表现出六大类型。 1.哲学渊源。主要包括18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G.Vico的“新科学”,19世纪德国哲学家LKant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和20世纪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学家J.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3]Vico认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当今激进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V.Glasersfeld称Vico是“第一位清楚明确地描述建构主义的人”。Kant创建了以主体能动性为中心的批判哲学,其主要价值在于全面提出了主体性问题,揭示了认识的双向性运动: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Kant被建构主义者奉为鼻祖之一。Dewey认为,经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思想是主体有目的地选择对象的基础上的主观“创造”,特别强调经验的能动性和发展性,认为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是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改造,学习是基于行动的、在不确定性情境中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显然,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已经蕴涵着丰富的建构主义思想。 2.心理学渊源。主要包括J.Piaget的结构与建构观、L.Vygotsky的心理发展理论和J.Bruner 的认知学习理论。Piaget从主客观相互作用,即从活动一动作的角度研究了认识的发生问题,突出强调了人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认为知识是一种结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Vygotsky主张,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必须以文化历史的观点,在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在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来进行。人的心理发展有两条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一是人的心理机能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二是人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内部, 内化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Bruner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学习者依靠自己现在和过去的知识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其认知学习理论特别关注知识的结构、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多种认知表征方式(动作、图像和符号)、探索与发现未知知识、直觉思维、从多重观点中建构知识和价值等。Bruner的认知学习理论革命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雏形。 3.流派。建构主义是一种流派纷呈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目前主要有6种类型: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社会文化认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和控制系统论。

改造主义与教育

论改造主义与教育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改造主义的历史背景,改造主义的哲学基础和人类学基础,改造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教育哲学改造主义,最后,对改造主义教育哲学进行评价。 关键词:改造主义教育 一改造主义的历史背景 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中,改造主义的思想曾以这种那种的形式存在过。比如,为未来的城邦进行设计规划的柏拉图,就是一个改造主义的哲学家。他勾勒一个正义的城邦,在这样的规划中,教育将构筑一个美丽的世界。柏拉图相信他所描绘的城邦是人们及其向往的。他要求彻底脱离当时古希腊的习俗,倡导性别平等,共同养育子女以及由哲学王来统治。在法律篇中,他又设想了这样一个时代,一个禁止索取利息,限制利润,人们像朋友一样共同生活的时代。 奥古斯丁等许多基督教哲学家宣扬改造式的改革,他们以此来形成一个理想的基督政权。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所宣扬的改革指向人们的灵魂而不是物质世界;但是这些改革当中也有关照物质的方面。二十世纪主要改造主义家布拉梅尔德指出奥古斯丁提出的一些难题,是后来的乌托邦式哲学家努力回答的,比如,人类历史是否会鼓励人们他们理想目标能够实现。赛特西蒙,查尔斯傅里叶,这样一些18.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在其著作中倡导的改造主义理念是通过发展各种形态的社会主义来实现的。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罗伯特欧文和爱德华贝拉米看到了技术的用途在本质上不是为了物质财富,而为了改善全世界的人道状况。 马克思批判高谈阔论的,并像改造主义那样认为教育不应该像象牙塔的事物,而应该是一种变革世界的途径。马克思还集中研究了黑格尔的哲学,不过,黑格尔从理论的视角看待宇宙辩证运动,而马克思从经济力量冲突的视角去分析。今天,这些经济力量的冲突已经通过工人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显露出来。以前教育一直被用来作为保持现状的手段,因为它维护统治阶级或中产阶级的利益。然而,马克思认为,教育也能用来推翻这些阶级,使无产阶级掌权,他坚信资产阶级力量将逐步走向衰弱,并最终实现人类的统治。在马克看来,教育一直被人们当做一种潜在的策略,向人们灌输金钱利益思想,并让人们接受支持这种态度和观念。尽管金钱是中性的,但是通过劳动产品和金钱的交换,劳动者被剥夺了自由。因此工人受到这个制度剥削,他们的生产能力被用来交换金钱这种符号价值。 斯金纳强调运用条件反射或行为推动机的方法,在他的《瓦尔登第二》主要通过提高技能使日常生活发生重要而显著的变化。在《超越自由与尊严》中斯金纳主张,人们不可能在传统之下获得自由,他们必须果断的以行为科学为基础,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次序。 纵观从柏拉图到斯金纳,我们发现,许多乌托邦的思想家都把教育作为社会变革主要方式。 二改造主义的哲学基础和人类学基础 1、哲学基础:改造主义教育的本体论强调人的经验乃是第一位的。但是,改造主义之所谓经验,不同于进步主义强调的个人经验,而主要指团体经验。在认识论方面,改造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知识的获得无须采用神秘的、超自然的方法,认识论的方法与目标是受人类物质的、经济的和实际利益所决定的。此外,改造主义不承认绝对的终极真理。他们认为知识和真理的出发点是社会,而不是个人。知识产生于对社会目的以及用于实现这些社

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上)

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上) [内容]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本文就建构主义学习观关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建构主义 课堂教学 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一、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以建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

教师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角色定位

教师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角色定位 摘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随着新技术的推广而诞生的,它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持,教师必须主动调整自己,适应时代对教育改革和教师角色定位的要求,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建构主义;信息技术;教师角色 一、引言 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信息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序幕,传统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美国电脑教育家Bork曾于1978年预测:“到21世纪初,学校里各门学科的主要学习方式,将是通过电脑的互动学习来进行。”今天,这一预言已成现实。2000年12月,美国教育部向国会递交“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提出用“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作为提高年青一代“21世纪能力素质”的根本措施。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强调: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效果,推广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理论的进步创造了条件。近十几年来,把学生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逐步让位于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生作为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即建构主义理论。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学习环境。 二、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也译作建构论或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奥苏贝尔、维果茨基、布鲁纳等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予以丰富和发展,进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为其应用于教学创造了条件。 1. “同化”与“顺应”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组成 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主要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世界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学生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逐步建构起来,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与发展。 2. “情景”、“协作”、“监控”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景:学习环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它既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也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及教师、学生、社会之间的协作。监控:学生对现有知识和新学到的知识进行监控和整合,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学习计划,交流彼此的意见与学习成果,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智

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理论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论 经验主义课程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 经验主义课程的主要观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评价:经验主义课程看到了学科中心主义的不足,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现代课程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它过分注重经验,强调心理逻辑,重视实用性,以至于对知识的系统性,学科自身的逻辑性、学术性照顾不够,具有浓重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鲁纳、施瓦布等。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第一,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第四,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第五,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从其基本观点可以看出,学科中心主义看到了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看到了现代社会知识剧增所带来的社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个体知识增长的有限性之 间的矛盾,试图通过学科结构的掌握来解决这一问题,有其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学科中心主义过分注重知识,强调学科逻辑,重视学术性,以致于对于经验、

心理逻辑、实用性有所忽视,且具有浓厚的精英主义色彩。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第一,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 第三,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课程的价值既不能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来判断,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来判断,而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 第四,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第五,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社会改造主义树立了一种新的课程观念,开辟了课程研究的新方向。但它取消了课程问题的独特性。 4.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奈勒。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1)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决定。 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换言之,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态度。规定固定课程的出发点,是它能消除学生的无知,并能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然而,人的境遇是时刻变化的,没有任何东西是固定的、绝对的,而且固定的课程难以适合学生的情况和需要,成了和学生没关系的东西。这样的课程无助于学生的发展。 (2)教材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手段

建构主义教育观

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认知主义,其核心主要体现为对两个问题的探究:知识是什么?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和认识显然也将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实践。建构主义有不同的学术派和理论观点,如个人主义和教师建构主义,前者以瑞士的认知心里学家皮亚杰为源头,后者以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家维国茨基为代表。但从根本上讲,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以符合或对应客观存在为依据,也不是以此作为判断其真假的准则,认知或学习也不是机械地复写客观世界。相反,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一种学习者的主观建构,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有意义地面对、接纳外界的各种刺激,解决各种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世界,从而适应并改造世界。概括而言,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主张。 (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先于或者独立于学习者而存在,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是一种意义的建构,具有个人性、情境性; (2)学习观。学习者的学习或知识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其基本模式或流程就是:面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学习者产生困惑、问题或兴趣→学习者调用自己的身心器官和己有的身心器官和己有知识结构→学习者强化与他人、社会、整个世界的相互作用→学习者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

(3)学生观。学习者之所以积极主动地对面临的各种刺激产生反映,是因为学习者本身就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所以,认知或学习不是发现已经客观存在的知识、接受知识的活动,而是探究、发明、建构知识的作用或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这些观点主要通过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大量研究体现出来,综合看来,建构主义的学习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积极的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活动的积极作用,学习者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2)建构性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总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从而获得具有独特意义的知识。 (3)累积性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任何学习都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知识的累积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这不是知识的剪刀堆积,而是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和质变。 (4)目标指引的学习。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学生之所以主动积极,是疑问学习者感受到问题、刺激,为自己设定了目标。显然这些目标也是学习者建构学习的一部分。 (5)反思性学习。学习者结合自己的先备知识,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探究的任务,是因为学习者对学习者情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了自我监控、自我检查和自我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

新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贯穿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含义: 1.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 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3.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是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一)中国课程的词源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即学业及其进程。 (二)西方课程的词源 英国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Curriculum是从拉丁语currere派生而来的,意为跑道,奔跑。 二、几种经典的课程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的总称”。 《中国大百科全书》:“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王道俊、王汉澜:“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课程即学习经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卡斯威尔和坎倍尔:“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所有经验。” 靳玉乐: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3.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这种定义认为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应该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技能。这种定义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课程应该反映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这种课程的实质在于使学生顺应现存的社会结构,强调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学生转向社会。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教育》、《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 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4.课程即社会改造 这种课程定义是一种激进的定义。按照这种定义,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提出“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口号。按这种定义,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弊端、学生应关心、参与社会活动,形成从事社会规划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弗雷尔:批评资本主义的学校课程已经成了一种维护社会现状的工具,使人民大众甘心处于从属地位,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的状态,

2020年最新新课程改革多选汇总120题及答案

2020年度最新《新课程改革》多项选择参考答案 (汇总120题) 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5、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 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7.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8.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9.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10.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它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认为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且,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2)学习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作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一反应过程。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也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3)课程观。建构主义者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并以此支撑和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和项目的学习,进而以此方式参与课程的设计与编制;主张课程既要基于学科,又要超越学科,面向真实世界,从而使教学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于社会。 (4)教学观。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通过设计重大的任务或问题以引导学习和支撑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体。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其中,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以及会话是意义建构的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 (5)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往往会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1_课程教学论_答案

1、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的价值取向是()。 A、实证主义 B、泰罗主义 C、唯科学主义 D、普遍主义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普遍性目标”所体现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 参见教材P149。 2、教学目标中要包括“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能观察到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行为表现的公认的准则”等,这在本质上是受()支配的。 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普遍主义”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能观察到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行为表现的公认的准则”出之“行为目标”的经典著作《准备教学目标》。“行为目标”取向的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 参见教材P152。 3、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是()的一个范例。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生成性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行为目标”取向的一个范例。 参见教材P154。 4、“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这个教学目标的取向属于()。 A、生成性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 D、行为目标取向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梅杰认为典型的“行为目标”应该这样陈述:“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 参见教材P152。 5、“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 B、布卢姆 C、艾斯纳 D、斯腾豪斯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行为目标”取向的一个范例。 参见教材P1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