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_埃伦_M_伊梅古特

合集下载

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_埃伦_M_伊梅古特

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_埃伦_M_伊梅古特

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德]埃伦·M.伊梅古特 著 汤 涛 编译[摘 要] 本文从新制度主义的几个分支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组织理论和历史制度主义等诸方面详细探讨了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

[关键词] 新制度主义 行为主义 偏好 聚合 理性选择 尽管新制度主义日益流行起来,但学术界却开始提出一些疑问。

批评者想知道新制度主义的哪些内容是新的。

政治学出现后,制度就是其研究焦点。

在欧洲,国家一直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

因此,“回归制度”似乎并无特别新颖之处。

新制度主义不主张人们一般地接受制度定义,而且其沿用的研究计划或方法论也不一样,这就进一步使人们感到困惑。

事实上,看似独立的学术分支如理性选择、组织理论和历史制度主义都自称是新制度主义。

但是,新制度主义确实拥有共同的目标。

本文也希望解决这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新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行为主义及其批评为了理解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我们必须追溯20世纪50、60年代的政治行为主义。

但是,政治行为主义也受到了批评,人们不清楚何种方法、理论和研究主题构成了“行为主义”。

罗伯特·达尔认为,行为主义运动表现出某种“状态”特征。

但是,行为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杜鲁门认为,政治行为是“旨在根据被观察到的和能观察到的人类行为来说明所有政治现象的趋向或观点”。

尽管这与科学方法联系在一起,但是,科学并非行为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反,对行为如怎样投票、市长演讲等的强调才是行为方法的核心内容。

关注可见行为恰恰是其与新制度主义不同的地方。

新制度主义强烈反对把行为确定为政治分析的基础要素,他们不相信行为能够为解释“所有政府现象”提供足够的基础。

因为,行为发生在制度环境中,因此,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必须考虑制度因素。

制度主义对行为主义的批评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它对政治行为反映偏好的假定表示质疑。

行为主义认为,人们的“真实”偏好无法准确地获得。

因此,必须依靠其行为来发现。

社会学 新制度主义

社会学 新制度主义

社会学新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是一种重视制度的学说,强调制度对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

它在社会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研究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围绕“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展开阐述。

第一步,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新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首先是一种理论框架,认为制度是社会变化和社会行为的关键因素。

它强调制度规则、组织形式以及文化价值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限制和引导。

新制度主义对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它认为制度不是简单的形式,而是复杂的构成和固定的规则体系。

新制度主义的意义在于,它从制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社会问题,研究社会问题的根本,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步,我们需要了解新制度主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社会行为的背景条件和规范约束。

制度具有“路径依赖性”,即现有制度往往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并逐渐变得固定化。

同时,新制度主义强调对于制度的“转制化”,即对固定制度的改革和创造。

新制度主义中关键的概念是“依存路径”和“关键人物”,后者也称为“改革创新者”,他们促成了制度的转制化。

第三步,我们需要了解新制度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学将社会问题视为一种社会现象,通过研究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社会变化和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新制度主义在社会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社会学应当从制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问题,探讨制度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影响。

第四步,我们需要了解新制度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

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对于政策制定、管理运营以及法律标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在政策制定中,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了解现有制度的依存路径,探讨制度的改革方式和流程。

在管理运营中,管理者可以通过制度的限制和规范,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在法律标准中,法律制定者可以通过掌握制度崩溃的因素和改革的创新者,做出更为全面、深度的法律条规。

综上所述,新制度主义是一种重视制度、注重制度对社会行为影响的学说,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制度主义理论略述

新制度主义理论略述

《新制度主义理论略述》摘要:并且认为,需要从组织环境的角度去分析、解释各种组织行为、组织现象,特别是制度环境,即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take-for-granted)社会事实,从而将组织研究导向一个新的理论路径,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1996,and the Grass Roots: A study of Politics and Organization.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内容摘要:新制度主义理论是在组织与制度研究者们不断对话和反思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本文从不同思想流派着手简要梳理了新制度主义相关理论发展的脉络,呈现了其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期为相关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理论略述组织理论的简要回顾组织理论(组织学)是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学科(周雪光,1999)。

早期的组织理论主要是以韦伯的关于理性组织、科层制以及一些学者如泰勒、法约尔等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

而后,人际关系学派注意到了物化的组织结构(如资源分配、组织的正式制度)之外个人行为的重要性,以及“非正式的组织结构”的影响(周雪光,2003)。

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组织的实际运作中与韦伯式的理性组织不同的地方,比如:社会行动者在实际行动中,受到“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过程的诸多限制,而后组织结构与组织目标都发生了非预期的变化,因而奠定了早期制度学派的基本思想(Selznick,1980;March& Simon,195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兴起,使得组织研究在超越韦伯式的理性组织理论框架后越发深入。

新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强调经济行为是在特定环境和制度框架中进行的,制度则可以改变经济效果。

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制度经济学,它将经济行为置于制度环境中分析,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行为和经济效果的重要因素。

新制度主义强调市场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力量,而是由制度规则所塑造的。

它关注市场机制外部的制度环境,包括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制度安排等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的安排可以影响市场的效率和公正性,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新制度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制度的重要性,它强调制度对经济行为产生的影响。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法律、法规、政府政策等)和非正式制度(习俗、道德准则、社会规范等),这些制度规定了经济参与者行为的框架和约束。

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制度规则分析和交易成本分析。

制度规则分析研究制度规则如何影响经济行为和经济效果,强调制度规则的设计和改革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交易成本分析研究经济交易的成本如何影响经济行为和经济效果,强调降低交易成本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新制度主义对经济政策和经济改革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

首先,它强调制度安排对市场效率和公正性的影响,主张通过制度改革来提高市场效率和公正性。

其次,它强调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构建良好的市场机制和制度环境来降低交易成本。

再次,它强调市场和政府的互动作用,主张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的协调来推动经济发展。

新制度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中国在经济改革中面临着制度转型的挑战,新制度主义为中国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国需要通过改革制度规则、降低交易成本、协调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来提高市场效率和公正性,推动经济发展。

总之,新制度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强调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效果的影响。

它为经济政策和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新制度主义对于制度改革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

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

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提要:制度研究一直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这一趋势直到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分析的兴起以后才被取代。

然而,行为主义范式与理性选择分析自身也具有其内在缺陷,新制度主义正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缺陷的基础上以及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大踏步迈向制度研究的背景下产生的。

作为当今政治学研究中的前沿,新制度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派别,它主要由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等三个派别组成,各个派别对于制度的概念、制度的来源、制度变迁与设计、个人与制度的互动、何为好制度等都有不同观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贡献及其缺陷进行了评论。

关键词: 传统制度研究行为主义理性选择新制度主义一、背景政治学关于制度的研究最早应该追述到公元3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制度的研究,首开政治学制度研究的先河。

从那以后,政治制度一直是政治学家研究的对象,早期如柏拉图对“理想国”、莫尔对“乌托邦”、安德里亚对“基督城”社会制度的研究,近代如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洛克的政府制度、卢梭的直接民主制度、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制度、联邦党人的联邦社会制度、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运动最终导致生产关系(制度) 运动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政治学家关于制度设计的智慧。

古典意义上的制度研究主要体现在法(公法) 、体制(民主与专制) 、组织(政府权力分配) 等领域;近代以来,制度研究的对象进一步扩展,开始包括国家宪法、选举制度、政党制度、中央与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等领域。

总的说来,制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析政治形式与政治原则之间的关系,即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某种政治形式来实现某种政治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几乎所有的政治学研究都是制度研究。

传统制度研究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基本稳固的前提下开始受到两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来自于政府公共政策研究的挑战。

政治学家开始把关注政治现象的焦点由制度建构、制度解释、制度设计转向了公共政策,即具体的政府过程研究上去;第二个挑战来自于研究方法的挑战。

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

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

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引言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的是社会生活中的权力、权威和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学不断发展和演进,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为学者们提供了更丰富的研究视角。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政治学领域的一股强大力量。

本文将围绕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传统政治学的比较以及在我国的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主体部分一、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概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的是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变迁。

这一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逐渐形成,并在90年代得到广泛认可。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开放性,它吸纳了行为主义、后结构主义等众多新兴理论,注重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掘深层次的制度结构。

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与传统政治学的区别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与传统政治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点。

传统政治学主要权力、利益和冲突,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则更注重制度、规范和认知。

此外,传统政治学往往以国家为中心,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则更注重多元化的行为体和网络关系。

然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并不完全否定传统政治学的理论,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深化。

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我国的实践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我国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结合我国的政治体制实践,我们可以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角度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我国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以为领导核心,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这一体制体现了强大的适应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稳定和发展。

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优势。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历程表明,它已经成为政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独特性和价值在于其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并从多元化的角度研究政治现象。

通过与传统政治学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我国政治体制的实践中,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和优势。

新制度主义理论观点评析-2019年精选文档

新制度主义理论观点评析-2019年精选文档

新制度主义理论观点评析在政治学领域,正迅速兴起的新制度主义是相对于旧制度主义而言的,其首要关注的问题是制度的概念、性质以及制度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和塑造。

即在界定制度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制度是如何构成个人行为,如何在行动者之间分配权力,及如何塑造个人的决策过程和结果的。

由于关于制度的广泛性的内涵而使新制度主义学者认为,新制度主义不仅涉及几乎整个社会科学领域,而且触及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多方面,甚至可以用之解释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和行为。

目前,新制度主义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学家,这不禁使我们要追根问源,新制度主义源何兴起?一、新制度主义的渊源制度一直是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但是,随着资本主义代议民主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政治学研究对象发生了重大转变。

受科学主义和量化分析的影响,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逐渐成为政治学主流理论,制度研究被排除在外。

在研究对象上,行为主义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代替传统的政策和制度;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借助于各种科学技术手段,采用量化和实证分析来研究政治现象;在研究起点上,行为主义采取的是个人主义,认为个体的真正偏好只有通过一定的行为才能具体地表现出来,而集体现象是个体行为的聚集,个人的偏好只有通过利益聚集机制才能带来最佳的效果。

然而,到了70年代,世界环境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方各国纷纷陷入滞胀的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新古典综合派也遭到沉重打击,各种其它经济学派诸如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纷纷借机登场,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学说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造成滞胀的原因是政治对经济的干预及其错误政策。

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制度因素对经济的作用,并且用本质上属于经济领域的方法,来解释政治现象。

正是经济学家这种向政治领域的挺进,引起了政治学界对于制度研究的重新关注。

尤其是在美国的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上,行为主义无法对其加以理论解释,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政治理论家的反思和批判,并产生了变革现代政治学的要求,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新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摘要】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政治学理论,旨在通过制度分析来解释政治行为和政治变革。

本文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实践应用、与其他政治学理论的比较以及局限性等方面展开分析。

通过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深入探讨,可以揭示现代政治制度变革的规律及其对政治实践的影响。

本文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为我们理解政治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政治改革和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忽略了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与其他政治学理论的结合,以完善政治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背景、研究目的、意义、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实践应用、比较、局限性分析、启示、未来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1. 引言1.1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的背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政治学理论,它主要关注政治制度在政治行为和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政治学的批判和挑战,其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制度化理论和制度主义思潮。

传统政治学主要关注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则强调政治制度对政治行为的制约和塑造作用,并强调政治制度对政治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政治体制和制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分析正逐渐受到政治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说是对传统政治学理论的一种重要补充和完善,为我们深入理解和分析当下政治现实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对政治制度的研究和分析,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政治学视角,为政治现实的解读和理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框架。

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

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

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制度主义在政治学领域的背景、主要观点及其引发的广泛评论。

新制度主义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崭露头角,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发展壮大,对政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新制度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详细阐述其核心观点和理论框架,最后对现有研究进行评论,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解。

在背景部分,本文将回顾新制度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政治理论的局限性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等。

这些因素共同催生了新制度主义的诞生,为政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工具。

在观点部分,本文将详细介绍新制度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制度变迁的动力和机制、制度对个体和集体行为的影响等。

新制度主义强调制度在政治现象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制度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约束和动力,对政治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

在评论部分,本文将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分析新制度主义在政治学领域的贡献和不足。

一方面,新制度主义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政治学的理论创新和方法进步;另一方面,新制度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过度强调制度而忽视其他因素、对制度变迁的解释力不够充分等。

通过对这些评论的分析,本文旨在为政治学研究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新制度主义理解。

二、新制度主义背景新制度主义(Neo-institutionalism)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政治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流派,其背景复杂且多元,反映了社会科学的理论转向和现实世界的变化。

新制度主义在批判传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重新强调了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制度不仅是政治行为的框架,也是政治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理论背景上,新制度主义受到了结构功能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等多种理论的影响。

新制度理论和同构理论

新制度理论和同构理论

新制度理论和同构理论
新制度组织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新制度组织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但却是20世纪90年代“组织理论的宠儿”。

新制度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莫约、卢旺、斯科特等。

新制度组织理论学派认为,组织不仅在一定的技术环境中运作,而且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生存。

新制度组织理论学派所强调的制度环境是这样一种环境,其特征是通过规则和规定的精心安排,其间的单个组织要想获得环境的技术和认可,它必须服从这些规则和规定。

新制度组织理论从组织的制度环境着手,以组织域为基本分析单位,通过制度同观态概念来分析组织的同质性过程,强调组织在环境中的运作不仅要满足技术环境的要求以实现组织的效率。

同构(isomorphism)在抽象代数中,指的是一个保持结构的双射。

在更一般的范畴论语言中,同构指的是一个态射,且存在另一个态射,使得两者的复合是一个恒等态射。

新制度主义及其对公共政策范式演进的启示

新制度主义及其对公共政策范式演进的启示
经济学家的巨大成就使得政治学者们再次将目光转向了曾被行为主义束之高阁的制度研究方法并以此对行为主义的一系列主张提出了批评形成了政治学研究的新制度主义范式以人还是制度为基础解读现实的政治现象是政治学自其发轫以来便颇具争议的论题而古往今来的智者用绕这一争论所表达的各种见解使得政治学形成了制度主义行为主义新制度主义大主要的研究范式
制度作为规则的总和,成为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 活的基本组成部分,时刻规约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因此,分析 和解释现实的政治现象将政治制度作为起点和终点,就形成了 政治学研究的制度主义范式。随着行为科学的兴起,政治学的 研究开始主张以人为中心,并将除制度以外的社会、经济、心理 等因素纳入到政治分析中,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所崇尚的理论与 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现实的政治现象,形成了政治学研究中的行 为主义范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学家们突破传统思维的 束缚,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政治制度蓖新展开了研究, 对制度、制度演进的途径及其后果、国家与意识形态等问题进 行了经济学的思考。经济学家的巨大成就使得政治学者们再 次将目光转向了曾被行为主义束之高阁的制度研究方法,并以 此对行为主义的一系列主张提出了批评,形成了政治学研究的 新制度主义范式。以人还是制度为基础解读现实的政治现象, 是政治学自其发轫以来便颇具争议的论题,而古往今来的智者 围绕这一争论所表达的各种见解,使得政治学形成了制度主 义、行为主义、新制度主义三大主要的研究范式。随着人类社 会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公共政策模式也随之由危机设计 模式向理性设计、渐进设计模式转变,随着人类迈进后工业社 会,社会政策的设计模式将转型一种新的社会模式,这种设计 模式是人类寻求合作治理的必经之道。 一、新制度主义的理论逻辑 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城邦政治的研究发政治学制度研究 之滥觞。自那以后,政治制度一度成为政治学分析和解释现实 政治现象的主要途径。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 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的政治学说都是以对政治制度及 其结构的分析为基础的。政治的制度主义以“国家”为中心,对 立法、司法、行政结构进行详细的论述;在研究方法上多是定性 的、抽象的、哲理的;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构建一种完美的 政治形式以符合某种政治原则。彼得斯就曾把制度主义的特 征概括为:律法尊重主义(1egalism)、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整体主义(holism)、历史相对论(historicism)和规范分析(n01Tll—

新制度主义详述

新制度主义详述

新制度主义详述摘要: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研究中的一股重要思潮,而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正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们在1984年共同发表的《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一文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开创性著作。

本文是二者于2005年发表的又一篇关于新制度主义的综述性著述,文章从新制度主义涉及的重要概念、与制度相关的理论、制度对政治行为者和政治后果的影响、制度的秩序和变迁、制度主义的界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文章内容如下。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一种从制度出发的观点制度是各种规则和组织化惯例的一种相对持久的聚集,它嵌入在各种意义和手段结构(structure of meaning and resources)中,这些意义和手段结构在面对个体的人员更替时相对而言是稳定的,而面对个体的特殊偏好和期待以及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时相对而言是灵活的。

对于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行为者而言,存在一些基本的规则和惯例来对其适当的行为作出规定。

意义结构嵌入在各种身份和归属关系之中:共同的目标和理由为行为指明方向,赋予其意义,并对行为准则进行了解释,证明了其正当性和合法性。

手段结构使行动成为可能。

制度授予了行为者不同的权利,也对其作出了不同的约束,使他们基本上能够按照所规定的适当性规则(rules of appropriateness)展开其行为。

制度也通过第三方在强制实施各种规则以及制裁违规行为时得到加强。

虽然制度的概念对于许多政治学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各学科内部以及各学科之间就把哪些种类的规则和关系解释为“制度”是存在广泛差异的。

此外,当谈到它们如何理解以下几点时,解读政治制度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1)作为现代政治行为者在其中最常展开行动的组织化背景的制度的本质;(2)将结构和规则转化为政治影响力的各种过程;(3)将人类行为转化为各种结构和规则以及建立、维持、改变或者消除各种制度的过程。

研究论文: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

研究论文: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

140925 政治其它论文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政治学所包含的新制度主义流派的发展时间比较早,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政治学派研究的主体之一。

虽然包含了历史制度、理性选择、社会学制度等多种新制度主义流派,但是不同新制度主义流派之间的视角差异较大,如果从直观的角度看,可以分别从不同理论的角度来讨论新制度主义。

从新制度主义政治研究流派的情况来看,应该从一些更深的层面来分析这些分歧,本文将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当前新制度主义在层次分析方面所存在的分歧点1.新制度主义功能与结构方面的问题相关专家学者提出,制度的连接机制表现比较明显,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拟定相关制度的形式,展现不同微观社会背景下相互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将相同物质的功能结合到一起。

Alexander Hicks曾经也提出了与其相关的理念,认为新制度主义研究中确实存在不同分析层次以及不同分析视角,这种视角主要表现在理性选择制度和社会学制度这两方面的差异,且差异十分典型。

虽然许多专家学者都陆续提出了各种新制度主义的根本性内在分歧,但是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定论。

虽然这部分专家学者已经认清了问题的核心,但是尚未解决。

新制度主义在分析层次上存在一些分歧点,这些分歧点目前都集中在逻辑适宜性和逻辑结果这两个方面。

新制度主义在适宜、后果这两方面的逻辑层面存在较多的不同点,而且在对制度进行分析时,如果发现制度分析与理论构建模式不同,可能会受到传统工作理念的制约。

选择性理论属于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的一种理论,侧重于工作制度主义内容,产生在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项目当中。

虽然和主流的各种新古典经济学有许多相互违背的地方,但是二者之间依然可以通过一些理论进行假设,同时这也属于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方式,让结果更加满足其偏好。

但是在此过程中,社会学研究开始确立,并且在确立之后,其方法论也开始占据优势,因为目前我国在进行相关社会学研究时,最常见的研究方式就是利用各种方法来构建社会要素及相关发展问题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个人行动塑造问题。

新制度学派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比较与评析

新制度学派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比较与评析

新制度学派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比较与评析在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当中,制度学派有新制度学派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之分,其中,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虽然不是主流学派,但在现在社会十分热门,而新制度学派是一个处于非主流地位的小流派,在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此二流派虽然同是以“制度”的角度对经济进行分析,但是,此二流派的分析方法和主要思想以及对当代经济学的影响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新制度学派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简述1.新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加尔布雷斯、缪尔达尔,他们的思想构成新制度学派的主要内容。

在英文中新制度学派被称作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为了与科斯等人的新制度经济学相区别,在国内成为新制度学派,或后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学派出现于二战结束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日益严重,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经济中出现的“滞涨”现象,而且凯恩斯学说忽略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因素的研究,在此时,作为反对凯恩斯的新制度学派在旧制度学派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与旧制度学派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新制度学派和旧制度学派一样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都强调从制度方面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及其存在的问题。

新制度学派继承了旧制度学派将心理因素、法律因素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但新制度学派更强调制度与结构因素在社会经济演进过程中的作用,更多地从制度、结构方面剖析资本主义社会。

而且,新制度学派的研究对象已经超出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内容,其理论主要有加尔布雷斯的丰裕社会理论、新工业国与权利分配论、二元系统论,以及缪尔达尔所提出的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2.新制度主义经济学。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是以科斯、诺斯等人的理论为基础的新制度经济学,在英文中称为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s在国内一般就被成为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主义理论概述

新制度主义理论概述

新制度主义理论概述新制度主义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等人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创立。

他将制度因素引入经济史研究之中并发现了制度与制度变迁在长期经济增长与停滞中所起的作用,建立了一套“制度—选择—经济和社会结果”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方法。

该理论与方法在80年代被运用于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

美国斯坦福大学詹姆士·马奇和伯根大学约翰·奥尔逊合著的《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被西方一些政治家看作是“近年来最重要的著作”。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已成为西方继行为主义政治学之后一种新的政治理论。

新制度主义理论是在对传统政治学与行为主义政治学结合基础上的扬弃与超越。

它经历了一个兴起、运用与总结及反思的发展过程。

从制度与作为政治主体的个体关系这一角度看,在政治学的发展史上先后发生过三次研究视角的转变,即古希腊城邦政治中人与制度的原始互动观--向中世纪神学政治中人是制度的被动接受者的观念的转变--再向近代政治观中强调个人对制度的设计主导作用的转变--最后向行为主义革命后现代政治学对制度的反思及制度与个体关系的重新思考的转变。

经历第三次转变后的个体与制度的关系,是一种多维的、立体的良性互动关系。

对这种关系的清楚认识,有助于个体在政治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新制度主义的知识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已经变成超越单一学科,遍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分析路径。

豪尔和泰勒认为,在政治科学中就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新制度主义,即“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3]美国学者彼特斯也概括出了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的各种流派:规范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经验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利益代表制度主义和国际制度主义。

[4]这些不同学科、不同流派的制度研究共同建构了新制度主义的理论体系。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社会学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规范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摘要】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理论流派,其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该理论强调制度对政治行为和政策结果的影响,主张在政策制定中考虑到制度的角色。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强调规范与行为的互动、强调利益与行为的关系等。

其发展趋势包括对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全球化的影响等。

与其他政治学理论相比,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强调对制度的重视,与制度主义理论有相似之处。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为政策制定和公共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通过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并更好地指导政治实践和政策制定。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起源,基本观点,发展趋势,比较,应用和实践。

1. 引言1.1 引言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政治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认为政治制度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强调政治制度的约束和影响,认为政治行为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发生,并且这种制度框架会影响政治行为的结果。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的出现,使政治学研究的视野得到了拓展,为理解当代政治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起源、基本观点、发展趋势、与其他政治学理论的比较以及应用和实践等方面,旨在全面了解这一重要的政治学理论,并对其在当代政治研究中的价值进行评估。

2. 正文2.1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的起源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传统政治理论的挑战和批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开始崭露头角。

其起源主要可以归因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政治科学家对于现有政治体制和制度的失效感和不满,二是对传统政治学理论的反思和批判。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的起源与政治科学家对现有政治体制和制度的不满有着密切关系。

传统政治学往往关注政治制度的形式,而忽视了政治制度的实际运行和效果。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政治学理论,它主张政治制度对于个体的政治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与旧制度主义政治学有所不同,它不是简单地重复旧制度主义,而是在重提制度的学术意义的同时,吸收了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的经验主义方法,使得其研究工具更为丰富。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政治变迁等方面。

其中,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三个主要流派。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历史事件和制度变迁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制度变迁是由历史事件所驱动的。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则强调个人在政治行为中的理性选择,认为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会选择最有效的制度。

社会学制度主义则关注社会结构和文化对于制度变迁的影响。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出现受到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一反西方主流经济学视制度为常量,只研究既定制度下微观经济活动的方法,主张制度及其变迁对经济绩效产生决定性作用。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对于制度的作用、制度变迁的分析等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

总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政治学理论,它对于理解政治现象和推动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学理论答案

政治学理论答案

政治学理论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以下哪个领域不属于政治学研究范围?A、政府体制B、全球治理C、都市政策D、逻辑哲学2、路森·派伊是以下哪一种理论的代表人物A、政治沟通B、结构功能主义C、政治发展D、政治计量3、“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句名言出自以下哪位思想家?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希罗多德D、西塞罗4、以下哪一个国家是利普赛特所说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都很低的“双低”国家?A、阿根廷B、意大利C、索马里D、印度5、体现古罗马权威国家平民制特点的是A、执政官B、元老院C、保民官D、行省总督6、以下哪一个国家的政体是二元君主制A、马来西亚B、沙特阿拉伯C、缅甸D、泰国7、以下哪一个国家的政体是半总统制A、法国B、南非C、以色列D、德国8、行政首脑与内阁不连带的政体是A、总统制B、议会制C、半总统制D、委员会制9、英国首相的一届任期为A、3年B、4年C、5年D、7年10、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1、“三读”程序最能体现立法权的哪一个特征?A、非经常性B、审慎C、少数服从多数D、稳定性12、以下哪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制A、新加坡B、德国C、美国D、日本13、根据保留原则,宪法或法律没有列举的权力A、由中央政府保留B、由地方政府保留C、由中央与地方分享D、禁止中央与地方拥有14、英国的立法权主要集中在A、上院B、下院C、参议院D、众议院15、与“电子政府”相适应的行政机构组织形态是A、直线—职能制B、矩阵制C、科层化结构D、扁平化结构16、NGO是指A、劳工团体B、非政府组织C、非盈利组织D、行业协会17、“乐辩士”与哪一种利益集团政治参与方式有关?A、政治捐款B、参加选举C、院外游说D、培养领导人18、早期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保守—改良”道路的典型是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19、国际政治最基本的出发点是A、全球问题B、国际伦理C、国家利益D、国际准则20、国际政治中的南北关系是指以下哪一对关系?A、南美与北美B、美国与苏联C、亚洲与非洲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21、以下哪个领域属于政治学研究方法的范围A、政治过程B、决策科学C、定量分析D、政治沟通22、以下哪一位学者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A、阿尔蒙德B、路森·派伊C、西德尼·维巴D、亨廷顿23、国家的本质是指A、阶级本质B、理性契约C、国家要素D、共同体观念24、以下哪一个国家是利普赛特所说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都很高的“双高”国家?A、瑞典B、泰国C、利比里亚D、阿根廷25、体现古罗马权威国家君主制特点的是A、执政官B、元老院C、保民官D、行省总督26、以下哪一个国家的政体是议会共和制A、瑞典B、丹麦C、意大利D、比利时27、议会君主制政体的国家元首是A、君主B、总统C、议长D、首相28、美国总统的一届任期为A、3年B、4年C、5年D、7年29、以下哪一个国家不是单一制国家A、法国B、日本C、英国D、瑞士30、英国保守党的前身是以下哪一个政党A、辉格党B、托利党C、联邦党D、进步党31、“政党趋中”要在哪一种政党制度下才容易发生?A、一党制B、两党制C、多党制D、非竞争性政党制度32、以下哪一个国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中央集权的?A、密特朗总统之前的法国B、美国C、日本D、英国33、以下哪一个国家的政府权力结构是家长式的三权分立?A、俄罗斯B、日本C、美国D、英国34、以下哪一项政策属于政府货币政策?A、调整利息B、扩大内需C、征收累进税D、价格管制35、集团理论代表作《政府过程》的作者是A、本特利B、杜鲁门C、达尔D、阿尔蒙德36、把民主定义为“多重少数人的统治”的是A、自由主义民主B、激进民主C、多元主义民主D、精英主义民主37、超过三分之二或者四分之三多数称为A、充分多数B、相对多数C、简单多数D、绝对多数38、早期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渐进—妥协”道路的典型是A、英国B、法国C、德国D、日本39、国际政治最基本的参与者是A、个人B、跨国公司C、民族国家D、国际组织40、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又称A、势力均衡体系B、冷战体系C、多极竞赛体系D、一超多强体系41、以下属于比较政治领域的研究范围的是A、政治哲学B、国际政治C、政治文化D、市政学42、以下哪一个流派不属于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A、历史制度主义B、社会学制度主义C、经济学制度主义D、理性选择制度主义43、衡量国家权力有效性的主要指标是A、选举支持B、国际认可C、持续的经济增长D、领袖魅力44、1648年威斯特伐里亚公约标志着哪一种国家形态最终成型?A、民族国家B、绝对主义国家C、福利国家D、封建国家45、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标准,与君主政体相对的变态政体是A、僭主政体B、寡头政体C、平民政体D、专制政体46、以下哪一个国家的政体是总统制A、加拿大B、以色列C、意大利D、美国47、议会共和制政体的国家元首是A、议长B、总统C、总理D、君主48、法国总统的一届任期为A、3年B、4年C、5年D、7年49、以下哪个国家的地方选举结果会导致总理或首相下台?A、英国B、日本C、意大利D、德国50、狭义的政府是指A、立法机构B、行政机构C、司法机构D、政党组织51、以下哪一个国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地方分权的?A、俄罗斯B、澳大利亚C、美国D、英国52、以下哪一条原则反映了司法权作为消极权力的特点?A、审慎B、不告不理C、无罪推定D、价值中立53、“滞胀”危机是哪一种情况的表现?A、“政府失败”B、“市场失败”C、“第三条道路”D、“治理”54、一般认为,比例代表制比较容易导致A、一党制B、两党制C、多党制D、无党制55、超过半数称为A、充分多数B、相对多数C、简单多数D、得票多数56、以下哪一位政治学者是精英主义民主的代表人物?A、熊彼特B、达尔C、杜鲁门D、林德布洛姆57、区分非政府组织与利益集团的最重要特征是A、规模大小B、公益性C、政策影响力D、组织方式58、早期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激进—革命”道路的典型是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59、以下哪一种国际组织是综合性国际组织?A、联合国B、世界卫生组织C、万国邮政联盟D、世界银行60、19世纪的维也纳体系又称A、势力均衡体系B、冷战体系C、多极竞赛体系D、一超多强体系61、“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体现的是哪一种政治学研究视角?A、制度研究法B、历史比较法C、行为主义D、结构功能主义62、《君主论》的作者是A、让·布丹B、但丁C、马基雅维利D、霍布斯63、1929年中国较早出版的政治学教材《政治科学大纲》的作者是A、张慰慈B、邓初民C、梁启超D、钱端升64、下面哪一种合法性类型不是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A、传统型合法性B、绩效型合法性C、法理型合法性D、克里斯玛型合法性65、体现古罗马权威国家帝国特点的是A、执政官B、元老院C、保民官D、行省总督66、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标准,与共和政体相对的变态政体是A、僭主政体B、寡头政体C、平民政体D、专制政体67、以下哪一个国家的政体是议会君主制A、摩洛哥B、约旦C、尼泊尔D、泰国68、议会共和制政体的行政首长是A、议长B、总统C、总理D、首相69、议会拥有弹劾权的政体是A、总统制B、内阁制C、半总统制D、委员会制70、在总统制下,内阁对谁负责?A、总统B、议会C、总理D、法院71、以下哪一个国家不是联邦制国家A、印度B、澳大利亚C、法国D、瑞士72、以下哪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是两党制A、德国B、意大利C、美国D、日本73、根据授予原则,宪法或法律没有列举的权力A、由中央政府保留B、由地方政府保留C、由中央与地方分享D、禁止中央与地方拥有74、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更接近哪一种模式?A、集权模式B、分权模式C、均权模式D、联邦模式75、以下哪一项政策属于政府财政政策?A、调整利息B、提高央行准备金率C、扩大内需D、价格管制76、不过半数但是得票最多称为A、充分多数B、相对多数C、简单多数D、绝对多数77、以下哪一位政治学者不是集团理论的代表人物?A、本特利B、杜鲁门C、达尔D、阿尔蒙德78、“寡头统治铁律”是以下哪一种民主理论的基础学说?A、自由主义民主B、激进民主C、多元主义民主D、精英主义民主79、提出发展中国家出现“软政权化”现象的是A、阿尔蒙德B、亨廷顿C、缪尔达尔D、派伊80、以下哪一种国际组织是全球性国际组织?A、亚太经合组织B、北美自由贸易联盟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欧盟81、以下哪一位学者是政治沟通理论的代表人物?A、路森·派伊B、卡尔·多伊奇C、阿尔蒙德D、亨廷顿82、《共和六论》的作者是A、让·布丹B、但丁C、马基雅维利D、霍布斯83、以下哪一种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国家的特性A、僭主制B、扈从制C、官僚制D、代议制84、体现古罗马权威国家贵族制特点的是A、执政官B、元老院C、保民官D、行省总督85、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标准,与贵族政体相对的变态政体是A、僭主政体B、寡头政体C、平民政体D、专制政体86、以下哪一个国家的政体不是总统制A、菲律宾B、利比里亚C、以色列D、美国87、议会君主制政体的行政首长是A、议长B、总统C、总理D、首相88、议会拥有倒阁权的政体是A、总统制B、议会制C、半总统制D、委员会制89、行政权分享的政体是A、总统制B、内阁制C、半总统制D、委员会制90、在议会共和制下,内阁对谁负责?A、总统B、议会C、总理D、法院91、以下哪一个国家是联邦制国家A、法国B、日本C、英国D、瑞士92、不属于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特点的是A、后发性B、被动性C、软政权D、主导性93、以下哪一个国家的政府体制被称为“议会之母”?A、普鲁士B、希腊C、美国D、英国94、德国两院制模式下体现行政权的是A、联邦议院B、联邦参议院C、众议院D、下院95、财政部属于行政机构中的A、办公机构B、直属机构C、专门机构D、职能机构96、以下哪一位学者是多元主义民主的代表人物?A、熊彼特B、达尔C、米歇尔斯D、莫斯卡97、提出政治参与理论的“差距”模式的是A、多伊奇B、布莱克C、亨廷顿D、李普塞98、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总体特征是A、早发性B、后发性C、内生性D、渐进性99、以下哪一种国际组织是专门性国际组织?A、联合国B、东南亚国家联盟C、非洲统一组织D、世界银行100、一超多强体系中的一超是指A、美国B、苏联C、欧盟D、日本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现代政治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答:(1)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制度研究法和历史比较法。

论新制度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论新制度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论新制度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摘要】新制度主义是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一种新理论,本文主要在综合前人观点的基础上,阐述新制度主义的三个主要流派及其主要观点。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制度;流派新制度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80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政治理论,其内部流派众多。

如盖.彼德斯把新制度主义分为规范性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实证制度主义、经验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国际制度主义7种。

克拉克教授认为新制度主义只有两个流派或两种分析路径,即以行动者为中心的新制度主义和以结构为基础的新制度主义。

而在学术界最普遍被接受的分类方法是由彼得.豪尔和罗斯玛丽.泰勒提出的把新制度主义分为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三个流派。

(一)历史制度主义理论界关于历史制度主义内容的讨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有学者认为“制度是与组织和正式组织所制定的规则和惯例相连的。

”[1]其范围涵盖宪政秩序、官僚体制内的操作规程和对工会行为起管制作用的一些惯例。

也有学者认为“制度变迁一般来说可内生地归因于制度本身的运动所引发的变迁。

更进一步说,制度变迁也可归因于技术变迁,政治变迁和观察到的组织失灵。

制度变迁也可以由人口的增长而引发。

”[1]但是制度变迁是渐进的,是在既有的制度基础上的创新,而非对制度作全面的理性设计。

还有学者认为,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而路径依赖“由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规模经济和与现存组织相联系的范围、合作的失败,以及分配问题而引发。

”[2]彼得·豪尔与罗斯玛丽·泰勒认为,历史制度主义具有四个明显特征:(1)它倾向于在相对宽泛的意义上来界定制度与个人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2)它强调在制度的运作和产生过程中权力的非对称性;(3)它注重分析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和意外后果;(4)它关注将制度分析和能够产生某种政治后果的其他因素的整合研究[3]。

新制度理论简说:政治学法学理论的新发展(上)

新制度理论简说:政治学法学理论的新发展(上)

新制度理论简说:政治学法学理论的新发展(上)导言本文无意涉及所有西方法学政治学领域内的新动向,仅按照作者的兴趣,从一个比较合理的关于制度理论的一般框架所具有的逻辑要素来组织有关的材料。

制度可以说是各种政治法律理论的核心对象。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高度复杂的组织结构,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一系列制度,用以规范调整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政治法律学说反映了人们对此的思考。

我们所称的新制度理论,特指二十世纪一批西方法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用统一的方法对制度问题的探索。

与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上的其它阶段不同,当代制度理论发展的一大特征是,各种学说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由于使用共同的语言和方法,使得围绕着制度问题的对话和讨论能够得到清晰的表述,对问题的回答和答案之间的分歧也非常显明。

这与传统上不同学者或不同学派往往使用不同的概念和方法体系,理论之间不能互相翻译和沟通相比,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合乎“奥卡姆剃刀”和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第二,正象莱布尼茨所强调的,可以消除理论上不必要的争论或者使争论还原到不同理论前提。

而最近二三十年,社会科学,尤其是法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这种统一性的表现就在于,它们已经把基础牢固地建立在博弈论(Game theory)上。

博弈论,作为研究“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环境中人们是如何行动”的工具,使得原来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学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原则上,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整体世界,所谓的法,道德,经济,政治等概念只不过是我们用以描述世界的符号,所谓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划分只不过是出于方便的考虑或者归咎于我们对整体的无知而不得已的选择。

并且,法学是因对象而划分的学科,它自己本身几乎没有特殊的研究方法。

易言之,它的大部分研究方法都是从其它学科借鉴来的(当然,这丝毫无损于其论题的崇高)。

至于选择经济学作为基础工具,主要原因是历史性的,因为博弈论这门数学分支的发展历史中数理经济学家们是起了关键作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德]埃伦·M.伊梅古特 著 汤 涛 编译[摘 要] 本文从新制度主义的几个分支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组织理论和历史制度主义等诸方面详细探讨了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

[关键词] 新制度主义 行为主义 偏好 聚合 理性选择 尽管新制度主义日益流行起来,但学术界却开始提出一些疑问。

批评者想知道新制度主义的哪些内容是新的。

政治学出现后,制度就是其研究焦点。

在欧洲,国家一直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

因此,“回归制度”似乎并无特别新颖之处。

新制度主义不主张人们一般地接受制度定义,而且其沿用的研究计划或方法论也不一样,这就进一步使人们感到困惑。

事实上,看似独立的学术分支如理性选择、组织理论和历史制度主义都自称是新制度主义。

但是,新制度主义确实拥有共同的目标。

本文也希望解决这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新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行为主义及其批评为了理解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我们必须追溯20世纪50、60年代的政治行为主义。

但是,政治行为主义也受到了批评,人们不清楚何种方法、理论和研究主题构成了“行为主义”。

罗伯特·达尔认为,行为主义运动表现出某种“状态”特征。

但是,行为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杜鲁门认为,政治行为是“旨在根据被观察到的和能观察到的人类行为来说明所有政治现象的趋向或观点”。

尽管这与科学方法联系在一起,但是,科学并非行为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反,对行为如怎样投票、市长演讲等的强调才是行为方法的核心内容。

关注可见行为恰恰是其与新制度主义不同的地方。

新制度主义强烈反对把行为确定为政治分析的基础要素,他们不相信行为能够为解释“所有政府现象”提供足够的基础。

因为,行为发生在制度环境中,因此,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必须考虑制度因素。

制度主义对行为主义的批评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它对政治行为反映偏好的假定表示质疑。

行为主义认为,人们的“真实”偏好无法准确地获得。

因此,必须依靠其行为来发现。

无论出于什么意图和目的,表达的偏好就是人们内心真实的反映。

偏好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制度主义者对“表现出来的”和“真实的”偏好之间的差别很感兴趣。

也许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人在特定环境做出的政治选择可能会偏离具备同样偏好的同一个人在其他环境下的选择。

例如,他们也许相信其追求的结果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投票赞成另外不同于其初始的选择,这种选择是能够实现的。

制度主义要分析的是,为什么这些行为者会选择某种特殊的利益界定,而非其他同样似是而非的界定。

利益的界定是必须加以分析的政治结果而非表面价值上采取政治行动的起点。

其次,制度主义认为,行为主义对偏好的聚合,以及将个人行为的聚合看成是集体现象,都存在颇多问题。

达尔认为:“对个人偏好的分析无法完全解释集体的决定,我们还需要弄清个人决定借以被聚合为集体决策的机制。

”尽管行为主义假定偏好能够被聚合,而且利益聚合机制是有效的,但制度主义对聚合(aggregation)概念本身存在着争议。

新制度主义的各个学派拒绝承认利益聚合的可能性,但它们赞成政治决策不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3年第6期DOI:10.15894/ 11-3040/a.2003.06.021建立在个人偏好的聚合上。

在他们看来,利益聚合是不可能的。

通过形成新的观念、重新界定其偏好等,利益聚合机制重新塑造而不是总结了利益。

因此,集体决策的机制没有衡量个人偏好的总和。

具体地讲,例如选民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

如果选民能够自由表达其关于公共事务的全部观点,那么,结果就可能因为众说纷纭而更混乱,无法形成共同接受的政策。

政治程序和政治实践限制着允许在偏好缺少自然平衡时做出决策的政治过程。

制度主义的第三个挑战是规范的。

如果制度主义是正确的,那么,政治行为和集体决策的部分或全部内容都将是决策程序的产物。

如果政治过程是决定性的,那么分析家对政策的估量也将随之改变。

利益将不再被看成个人的主观估量;集体决策将不再被看成个人意愿的集合。

但是,承认制度中存在偏见,使制度主义因此负担两大责任。

制度主义应该讨论偏见的方向和内涵,同时,也应该提出一些促进制度结果公正性的途径。

制度的传统在社会和政治理论中,新制度主义最初的三个假定如行动中表现的偏好与兴趣不应和“真正的”偏好混为一谈;聚合利益的途径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扭曲;制度结构可能会给予某些利益以特权并可能需要改革比较老的传统。

卢梭在其著作中对霍布斯、洛克等人提出了批评。

他们假定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强者的行为反映了自然的偏好以及人类的特征。

而卢梭则认为,行为和偏好不是一回事,偏好是社会及其规则和制度的产物。

法律和风俗塑造了人们的偏好,并使权力和特权得以制度化。

为了发现人的真正而非被社会秩序污染的本性,必须在“前”社会状态中想像人类,剥去所有社会交往甚至语言的影响。

为了恢复人们的自然自由,卢梭建议利用社会契约。

它将允许人们发现一种运用全部力量防护和保卫个人及其财物的共同体,其中,每个人在与其他所有人联合的同时,仍然能够独立自主,和以前一样保持着自由。

制度———核心是法律和宪法———因此发挥着双重作用。

它们束缚和腐蚀人类的行为,但它们也提供了解放人类的途径。

社会制度不包括人类的基本特性,相反,作为历史的产物,制度促生了特定行为。

而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它们能够被政策加以改变。

政治制度可以更公正,在这些制度下做出的政治决策也将为塑造更好的公民而改变它们。

与当代制度主义最为密切的是卢梭关于政治过程组织影响政治决策的质量和公正的观点。

政治决策源于一套可能塑造或者歪曲决策的特定制度程序,因此,依靠这种整合个人意愿的集体决策方式,最终结果可能反映公众的利益,也可能是歪曲他们的利益。

卢梭关于公意和所有人意愿的论述提出了聚合利益的问题。

所有人的意愿与公意存在很大差别;后者只考虑共同利益,而前者考虑的是私人利益,它只是许多特殊意愿的集合。

也就是说,卢梭拒绝把利益聚合作为决定公众利益的方式。

为了实现公意或公众利益,人们必须运用程序而非个人偏好的简单聚合。

但卢梭也没有就公意的内容做任何阐述。

相反,他认为应该依靠政治程序来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

那么,怎么确定公意呢?卢梭认为,每个公民都应该只表达他自己的观点。

这就勾勒出了全民投票的过程:其中,公民受到保护以免受政党和利益集团的影响,他们彼此隔离,就论题进行个人投票。

另外,他对“差异的集合”在某种意义上与特定意愿增减互不相关的看法,以及对全体一致的强调,勾画出一种协商或对话过程,公众可以由此找到共同的基础,就公众利益达成一致。

因此,可以说利益是整合的,而不是聚合的。

但是,卢梭的制度规则依然模糊晦涩。

这不仅是卢梭个人论述不清晰的问题,也反映出制度主义的基本观点存在一些问题。

制度主义集中于说明偏好和决策怎样成为制度的产物。

制度规则和程序通过各种方式扭曲了偏好和决策。

但是,如果偏好扭曲了,那么“真正的”偏好是什么呢?尽管行为主义传统通过假定人们由其行为展现偏本期聚焦: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好来巧妙处理这一问题,但制度主义传统无法接受这一假定。

卢梭认为,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贪婪的行为并不是人类贪婪本性的体现。

但是,人们需要一些标准来检验特定制度是如何严重地扭曲了政治行为和政治决策的。

因此,制度主义寻找这些标准会很困难,因为制度主义拒绝用行为主义和社会决定论来对政治偏好及其结果的质量进行规范判断。

行为主义把偏好假定为主观赋予的,并接受被定义为正义的利益平衡,只要满足最低的条件。

换句话说,政治过程的公正替代了任何关于结果的判断。

社会决定论路径的正义标准以客观利益如源于阶级、性别或社会职位的利益为基础。

社会结构和社会公平理论为批评性审视政治中的偏好和政治过程的结果提供了有利的视角。

制度主义传统对这两种方法都加以拒绝。

制度主义者责备行为主义者接受表面的偏好表达和政治中的利益聚合。

他们试图通过正式程序来界定真实的公正。

托克维尔对地方政治制度和参与的兴趣就是制度主义强调规范的例证。

罗尔斯所谓的“无知之幕”、哈贝马斯的“理想话语环境”,以及洛伊(Lowi)的“司法民主”都是当代基本路径的例证,虽然其具体建议大不相同。

对现存程序及其扭曲的分析,为制度主义建议提供了指南。

但制度主义没有提出可实际运用于评估政治选择及其结果的规范理论。

制度主义既避开了个人利益的简单聚合,也避开了社会秩序理论。

制度主义必须寻找实现“差异的集合”的途径。

因为依靠程序标准,所以,制度主义仍然保持着自由主义的传统。

制度主义理论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自由主义传统,它包括各种制度主义流派。

理性选择与组织理论理性选择理论是对相互依赖环境下理性行为者所作选择的分析。

即,它通过博弈论等工具对理性行为者的策略行为进行研究。

由于这一理论应用于政治行为,因此它集中于考察阿罗的不可能定律。

因为多层偏好无法以促进稳定政治选择的方式来排列,所以,多数规则具有与生俱来的缺陷。

除非符合特别严格的条件,否则,任何获得多数选民支持的主张都可能被其他多数选民提出的其他建议所击败。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解释政治选择呢?制度允许政治选择,因为它不允许人们考虑每种可能的选择。

而且,因为政治行为者明白这些规则的影响,因此,他们企图通过投票或尽量按照这种方式来利用这些规则,从而实现最符合偏好的结果。

因此,投票———可能是研究最多的政治行为———表达的不是选民的真正偏好,而只是诚实和策略的模糊混合物。

由选票聚合而成的决策并不是真实偏好的简单总结,而是游戏中特定决策规则的产物,同时也是关键行为者利用这些规则的结果。

囚徒困境就是关于偏好的最佳例证。

尽管在理性选择理论中,制度规则被赋予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理性选择观点并没有特别强调不同制度规则的相对公正或不公正。

例如,对美国国会的研究,并没有详述哪种利益被特定宪法条款赋予特权,也没有详细谈及怎样才能改善国会的决策。

对政治权力的分析也倾向于限制为单纯的制度权力如委员会的权力或议程制定者的权力。

国会议员的偏好和选民偏好之间的关系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很多研究假定,议员的偏好表达了选民的利益,但是这就忽视了利益聚合的问题,这些利益应该与选民利益一致。

理性选择的经验研究和规范研究都集中关注个人效用,并以此判断政治制度和结果。

埃尔斯特曾经指出,理性选择理论只是告诉我们,什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我们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就使人满意的意义而言,很难设想其他任何理论能告诉我们应该要求什么。

如果这意味着在游戏规则下做出偏离理想偏好选择的行为者应该集中精力改变游戏规则的话,制度主义会认可这一观点。

但是,这似乎并非极端理性选择强调的观点。

布坎南和塔洛克将全体一致视为决策必须遵循的法则,一种可以促使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制度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