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实践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目前的研究状况及进展一、黄河由于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笔者经阅读多篇论文对黄河水沙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趋势概括如下:(一)黄河水沙基本特点1.深化和完善,水少沙多,含沙量高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实测年平均水量464亿m3,沙量15.6亿t,平均含沙量33.6 kg/m3,年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
黄河的水量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
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
2.水沙异源,分布不均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别较大,水沙来源地区分布非常不均。
水量主要来自河口镇以上,占总水量的54%,而且是清水,该地区来沙量仅占到总来沙量的9%;沙量主要来自河口镇~龙门区间,来沙量占到55%,来水量仅占14%。
黄河上游的水量主要来自贵德以上。
而产沙集中在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的泥沙和粗泥沙总量中,约有3/4集中在11和10万km2区域,其中一半又分别来自5和3.8万km2区域。
3 . 水沙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黄河水沙存在丰、枯水年交替出现,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如花园口站实测水沙量变化过程出现了1922~1932年11年和1969~1974年连续6年的枯水系列。
由于暴雨落区的不同来水并不完全与来沙同步,出现各种丰、平、枯水沙年组合。
水沙量年际间差别较大,年水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3.1~3.4,年沙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4~10。
浅析黄河泥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析黄河泥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摘要:从疲于奔命的鲧到大禹治水成功,黄河治理经历了一个由拦堵到疏导的观念性转变。
大禹治水的思想通过历朝历代治水思想家的不断进展,演变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及“拦、调、排、放、挖”多项方法并举的治黄思想,这是以泥沙为“结”、为“害”为前提的。
可是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资源和黄河水有着一样悠长的历史,黄河泥沙的“用”将会成为治黄进展史上辉煌的一篇。
一、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千XX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
广漠的黄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得以形成、扩大,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场所和丰硕的土地资源。
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份,不仅过去是,此刻和以后也是。
黄河泥沙仍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氮、磷、钾,大伙儿明白黄河滩地种出来的水稻最香。
黄河泥沙还有什么用?这是一个有待研究开发的课题。
长江流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滔滔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
涛涛黄河给咱们带来的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二、黄河泥沙利用现状以往黄河泥沙要紧用于造陆、改良土壤种植水稻等农作物,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用于下游两岸堤防的加高加固,淤背、淤筑相对地下河。
最近,山东省研究生产了以黄河泥沙为要紧原料的“黄河砖”,为黄河泥沙提供了又一用武之地。
另外,武汉大学、黄河河南河务局等单位联合,在杨国禄教授领导下研制黄河淤沙固结技术。
他们以“以沙治沙、以黄治黄”的理念,看到了黄河泥沙这一取之不尽的资源,和广漠的市场前景,把黄河泥沙作为一个产业之源,把黄河泥沙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产业,将黄河泥沙在它的出处资源化、产业化。
他们以为黄河泥沙的综合利用有利于黄河健康,有利于抑制悬河的进展,有利于疏通行洪河道;固沙之本在于水土维持,固沙之标在于减少淤积,泥沙之光在于进展产业。
他们应用泥沙工程学、材料学、结构力学等交叉学科的相容性,从黄河淤沙的物理组成和力学性能研究入手,探讨黄河泥沙资源化的可行性,提出黄河粗、细淤沙的科学固结方式和工艺。
治理黄河的治沙措施
治理黄河的治沙措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但也因其多年来频繁的泛滥和沿岸地区的沙漠化而备受关注。
治理黄河的治沙工作一直是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为了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和减缓沙漠化的程度,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黄河治沙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植树造林。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频率,从而减缓沙漠化的速度。
在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地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不断组织植树造林活动,引进抗旱耐盐的树种,在被沙漠化的地区进行绿化治沙,以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
黄河治沙工作还包括水土保持措施。
通过加强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减少土壤流失,防止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地区普遍推广梯田和防护林带的建设,通过修筑梯田和种植防护林带来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改善生态环境。
黄河治沙工作还包括沙漠化土地的修复工程。
在沙漠化地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土地的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平衡,改善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例如通过修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沙漠化的土地恢复为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植被恢复和土地的生态修复。
黄河治沙工作还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还需要加强对治沙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弱点,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措施。
治理黄河的治沙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沙漠化土地的修复和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可以有效减缓黄河流域的沙漠化进程,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希望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黄河治沙工作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保护好中华文明的摇篮,让黄河永葆生机和活力。
黄河社会实践报告
黄河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本次实践团队选择了黄河作为实践的主题,探索了黄河流域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本报告旨在总结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促进黄河地区的发展。
二、实践背景黄河,中国第二长河,自古以来就有“母亲河”的美称。
然而,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黄河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河道泥沙淤积等问题。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实践了解黄河流域的真实面貌,并为其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三、实践目的和方法1. 实践目的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全面了解黄河地区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分析黄河流域的发展状况,探索其发展潜力和问题所在;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促进黄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 实践方法实地考察:前往黄河流域各地开展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状况;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和意见,了解群众对黄河地区发展的期望和问题的看法;专家访谈:采访黄河流域的专家学者,深入了解黄河地区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四、实践结果和发现1. 经济发展黄河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以农业和小规模工业为主。
虽然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转型升级,但整体发展还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
2. 生态环境黄河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严重、河道泥沙淤积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3. 社会问题黄河地区普遍存在教育资源匮乏、医疗条件落后、交通不便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五、建议和改进措施1. 经济发展加强黄河地区的产业转型,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支持当地企业引入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2. 生态环境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加强水质污染防治,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推动河道整治和河岸绿化工程,减少泥沙淤积,提升黄河的水利功能。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实践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实践摘要众所周知,黄河中含有巨量的泥沙,黄河泥沙的处理和利用是一项非常艰巨和十分紧迫的任务。
本文结合治黄工作实践,介绍了黄河泥沙资源化处理和利用的实际做法,力求在黄河泥沙资源化处理和利用方面,探索新的途径,取得新的发展。
关键词黄河;泥沙利用;资源化Utilization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as a ResourceHE Rui-yong1.Yellow River Institute of Hydraulic Research,YRCC,Key Laboratory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Research,MWR,Zhengzhou 450003,China 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transport Large amounts of sediment。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river management,describes the practice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as a resources.Keywords Yellow River;sediment utilization;resource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黄河巨量泥沙,造成河道萎缩,“二级悬河”日趋严峻,严重威胁黄河防洪安全,因此,黄河泥沙的处理和利用是一项非常现实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
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出现和一些自然资源的日渐枯竭,我国面临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是一项“以河治河”、除害兴利、变害为宝的战略性系统工程,黄河泥沙的“用”将会开辟治黄发展史上新的辉煌篇章。
1 挖河固堤利用黄河下游放淤固堤是黄河治理实践中的一项伟大创举。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生产实践,放淤固堤技术已日臻完善和成熟,目前已成为黄河下游治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黄河泥沙化害为利的具体措施
黄河泥沙化害为利的具体措施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是中国文化和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原因,黄河已经变得越来越泥沙化。
这不仅直接影响了黄河的自然生态,还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解决黄河泥沙化问题,相关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河道管理和监测。
黄河泥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土流失加剧。
因此,对于河岸的监管和沙土流失有关的工作应该得到重视,以进行有效的管理。
同时,通过建立高效的监测体系,可以监测泥沙含量和富营养化水平,帮助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止泥沙化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应该加强流域管理,推广绿色发展。
流域管理是预防黄河泥沙化的重要措施,它可以控制流域内的农业、工业和其他人类活动,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
此外,为促进绿色发展,政府可以制定和实施有关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政策和规定,引导企业和个人遵守相关规定,同时威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三,可以利用科技手段降低黄河泥沙化的程度。
例如,可以推广机械化耕种技术,减少人工采集河流土壤的行为。
同时,通过防沙网、固沙植物和沙土建筑技术等措施,还可以防止沙土流失和防护生态系统。
最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解决黄河泥沙化问题。
黄河是中国和周边国家交流的重要通道,国际合作可以集中优势、解决问题。
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开展黄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以促进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来解决黄河泥沙化问题,这些措施涉及河道管理和监测、流域管理、科技手段、国际合作等。
如此一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黄河、维护生态平衡、推动经济发展,为黄河文化的发扬光大提供坚实的基础。
黄河下游泥沙的开发与利用
这 些措 施虽 然 只是停 留在对 泥沙 资 源 的最 原 始 利 用 , 因其操 作 简 便 , 术 门 槛低 , 资 但 技 投 小 ,更 便 于大规模 实 行 ,也 必将 取得 良好 的效
益。
充 分利 用黄 河泥 沙 ,确 保黄 河泥 沙 资源 的 可 持续利 用 。 加பைடு நூலகம் 灌 区工程 配套 设施 建设 。 确保 沉 沙设施 和 管理措 施 全部 到位 。有计 划地 利用
12 改 良 土 地 和 工 程 用 土 .
利 用 黄 河 河 道 中挖 出 的 泥 沙 代 替 建 筑 材 料, 如烧 制 成 砖 、 结 石 等 , 展第 三 产 业 目前 烧 发 正 在一 些地 方蓬 勃发 展 。例 如部 分地 区利用 黄 河 泥 沙 烧结 而 成 的多孔 节 能 “ 黄河 砖 ” 经检 测 , 其 物理 力学 性能 、放 射性 核 素 比活度 均 符合 国 家 标准要 求 , 同时黄河 泥 沙烧 结 多孑 砖 重 量轻 、 L 强 度高 、 隔热 保温 性 能好 . 是很 好 的黏 土砖 替 代 品 , 其 建 造 房屋 , 提高 房 屋 的抗 震 性 能 , 用 可 改 善 居住 的热 环境 。 利用 黄河 泥沙 按 照一 定 比例 制作水 泥 也是 种新 型技术 , 可节 约石 料 , 能减 少河 道 淤 既 又 积 ,保 护环境 ,是 一 项值 得大 力 推广 的节 能技
潭坑 、 地等 进行 放淤 。 洼 既为 处理 泥沙 找 到 了出 路, 又改 变 土壤沙 质结 构 , 良土壤 。 改
根据 防洪 工程 建设 用 地情 况 ,结 合 当地实 际 , 取 得力 措 施 , 计 划 地进 行 还 耕 , 有 限 采 有 使 的土地 既能 为工程 建设 服 务 .又 能满 足广 大群 众生 产生 活 的需要 , 成 良性 的土地循 环利 用 。 形 22 利 用 泥沙 大力发展 建筑材料 等 第三 产业 . 利 用 黄 河 河 道 中 挖 出 的泥 沙 代 替 建 筑 材 料 , 展第 三产 业 , 发 既可 有 效 利用 泥 沙 , 解 决 又
黄河中游治沙措施
黄河中游治沙措施
在治沙区域,栽种植物是维护沙地生态安全和环境协调的有效措施,它能够改善沙地环境,减少沙尘影响。
同时,可以促进沙漠的营养物质的均衡分布,改善水土质量,恢复自然环境,提高沙地的肥力,增加植物的生长活力,从而改善沙漠的整体环境。
二、加强沙源精细化管理
上游沙源是治沙的重要环节,需要加强对沙源的控制,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防止沙源滋生、洪水和泥沙流失。
如治理上游河流,建立沙淤灌溉工程、抑制沙源腐蚀,等,使沙地治理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积极开展治沙试点项目
为推动治沙项目的实施,需要积极开展治沙试点项目,以提高治沙科技水平,提升治沙项目的经济效果。
试点项目的内容包括治沙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以及用植物根系来固沙、觅食技术等。
四、注重技术改良
技术改良是治沙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治沙的顺利进行。
可以采取人工护坝、水力改造、灌溉管线改造、水土保持技术改造等技术手段,提高沙地土壤质量,改善沙地水质,特别是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技术,有利于改善黄河中游治沙区土壤、植被和水土环境的品质。
五、加快治沙进度
治沙工程的责任非常重大,因此,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加快推进治沙进度,确保黄河中游治沙工程按时完成,使治沙区环境得到改
善。
以上就是黄河中游治沙的具体措施,通过完善治沙技术,加大投入,加快治沙进度,既可以保护沙漠生态环境,又可以改善沙地环境,开发沙地资源。
最后,通过加强对黄河中游治沙区的管理,确保治沙工程的顺利实施,实现水土保持的绿色发展。
黄河泥沙的合理利用浅析
黄河泥沙的合理利用浅析1. 引言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大河流,流域面积广阔,带来了丰富的泥沙资源。
黄河泥沙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矿物质,对于土壤肥力的提升和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黄河泥沙含有较高的悬浮物和污染物,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泥沙的过量排放导致了河床淤积、洪水灾害和水质污染等问题。
因此,合理利用黄河泥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2. 黄河泥沙的特性黄河泥沙的主要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含有丰富的悬浮物:黄河泥沙含有大量的细粒悬浮物,这些悬浮物中富含有机质、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对于提升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
•包含有污染物:由于黄河流经的工业区域较多,泥沙中也含有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3. 黄河泥沙的利用途径合理利用黄河泥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3.1. 农业生产黄河泥沙中富含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可以用来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通过在农田中施加黄河泥沙,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肥力,从而增加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2. 建筑材料黄河泥沙可以利用其细粒悬浮物的特性,制成砖块、瓦片等建筑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抗压能力,可用于建筑和修建工程。
3.3. 沉积物资源回收黄河泥沙沉积物中也有一定的资源可以回收利用。
例如,研究表明,黄河泥沙中富含稀土元素,这些元素是一些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原材料。
因此,通过对泥沙沉积物的处理和提取,可以回收更多有用的资源。
3.4. 河道治理黄河泥沙的合理利用还可以用于河道的治理。
通过合理的泥沙调控,可以减少河床的淤积和河道的冲刷,从而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
4. 黄河泥沙合理利用面临的挑战在合理利用黄河泥沙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悬浮物含量高:黄河泥沙中悬浮物含量较高,处理难度相对较大。
•污染物处理:黄河泥沙中也含有一定的污染物,需要采取适当的处理技术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
•巨大的数量:黄河每年带来的泥沙数量巨大,处理和利用需要大规模的设备和工程。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刘士磊摘要: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多年平均输沙量高达16×108吨。
黄河泥沙作为一种物质具有双重属性,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资源化的一面。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成为黄河难以治理的症结所在,是黄河严重洪灾的根源。
同时,黄河泥沙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如何妥善处理及合理利用黄河泥沙,使其变害为宝成为黄河治理的关键问题,也是黄河泥沙处理的升华和最终出路。
笔者今天就从黄河现阶段的开发利用途径和开发的现状上做些探讨和分析,以期能够促进黄河下游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使黄河泥沙变废为宝。
关键词:泥沙利用途径现状随着对社会环境需求和水沙资源化认识的不断提高,泥沙资源将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和应用。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考虑社会需求、经济技术的可行性,还要充分考虑其对黄河安全、河流河势、河道输沙能力的近期和长期影响问题,以及黄河滩区群众的民生问题。
我们今天将着重在经济领域的利用上来进行探讨。
一、黄河泥沙利用的途径与现状1、土方填筑工程土方填筑工程是现阶段的主要应用途径,以现今黄河工程建设的“二级悬河”治理、堤防工程的淤筑帮宽、放淤改土等为代表,是如今最简单和最普遍的泥沙利用方式。
也是现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黄河泥沙利用途径。
在地方上,滩区群众也正在利用一些小型的抽砂设备对村台、房台、坑塘洼地等进行填筑应用。
据对黄河泥沙利用潜力的不完全分析估算,加固大堤、淤筑村台、“二级悬河”治理等,用沙量可达13.8亿立方米。
2、建筑材料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全国墙改工作的全面推行,“秦砖汉瓦”式的传统建材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特别是以毁坏土地为代价的传统粘土砖更是如此,粘土砖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必然的选择。
而利用黄河泥沙制作建筑材料既可消耗占用土地的淤积物,又因持续引黄,原料不断再生,可保持项目原料的长期供应,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创造社会效益。
黄河泥沙资源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
(李昆鹏 供稿)完成单位: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主要完成人:江恩慧、宋万增、曹永涛、蒋思奇、刘慧、王远见、傅旭东、岳瑜素、杨勇、郜国明、韩俊南、吴国英、张凯、李昆鹏、李怀志“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
黄河泥沙历来兼具“灾害”与“资源”双重属性。
目前黄河治理开发已步入后工程时代,迫切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变泥沙灾害被动防御为泥沙资源主动利用,实现防洪减淤和解决砂(沙)石资源紧缺的有机协同,从根本上协调水沙关系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直接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项目组历时10余a 联合攻关,采用“微观机理揭示—室内系列试验—成套技术研发—运行机制构建—现场示范应用—综合效益评估—技术标准制定”技术路线,开展了黄河泥沙处理与资源利用整体架构、非水泥基泥沙固结胶凝机理、泥沙资源利用成套技术与装备、泥沙资源利用运行机制和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等系统研究,取得了普适性强、理论创新突出、技术装备领先的泥沙资源利用“测—取—输—用—评”全链条技术。
研究成果先后获黄河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颁布水利团体标准1部、电力行业标准1部、企业标准3部;1项总技术7项分技术入选全国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论文263篇(其中SCI/EI 102篇),出版专著2部。
项目提出的多项前沿性、原创性的理论和技术成果,被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黄河水利委员会等整体推广应用,被清华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应用于“本硕博”教学,被新疆水利厅、宁夏水利厅等政府部门,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黄河水利水电开发总公司、安徽省安庆市花凉亭水库管理局、四川省紫坪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生产性企业采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黄河泥沙资源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
黄河泥沙资源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发布时间:2021-09-13T16:23:31.572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7期作者:扈仕娥杨明晖[导读] 摘要:黄河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多沙河流,因“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而成为世界上最为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
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水文水资源局山东省济南市 250100摘要:黄河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多沙河流,因“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而成为世界上最为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
由于巨量泥沙的不断堆积,黄河下游才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下游洪灾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另外,突出的泥沙问题使黄河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又进一步加剧了黄河泥沙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泥沙淤积一直是困扰河道防洪安全、水库正常运行和有效库容长久维持、灌区安全运行的关键性技术难题。
关键词:黄河泥沙;关键技术与应用;应用引言“黄河之患,患在泥沙”,黄河含沙量大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干流自西向东分别流经9个省(自治区),全长约5464km,流域面积约752443km2;中游河口至三门峡段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覆盖区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大支流有洛河及沁河,区间流域面积4.2万km2,是黄河流域常见的暴雨中心。
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使黄河含沙量一直处于较高状态。
减少黄河水沙含量,治理沙患,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1黄河水沙的变化黄河泥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历史上黄河因泥沙淤积而多次改道,黄河流域的旱灾、水灾和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近年来,据相关部门检测数据显示,黄河水沙含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黄河中游汇入的主要支流有30条,绝大部分支流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区域内夏季暴雨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但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水沙含量发生了较大变化。
2黄河水沙减少的原因2.1黄土高原地区的治理居民长期的砍伐使暴雨频发时期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大量的泥沙涌入黄河。
变废为宝,科学利用黄河泥沙
筑 市场 的整体 需求也 是一个关 键性 的问题 。
土地是重 要 的 自然 资源之 一 .节 约和集
近 昙 曩嚣 羞 萎 篓
业综 合开发 的若 干建议 》 ( 14 第 2 7号提案 )作 出 了
约化利用土地 是建设 节约 型社 会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而黄河蕴 藏着大 量的水 资源和泥 沙资 源 .综 合开发 和充分利 用黄河 泥沙资源 ,实 现防汛安 澜与节 约土地 资源 的有 机结合 .是
路 萎缩 且 游 荡 .造 成 泄洪 时 河 口 减 就 山东 省 而 言 ,沿 黄农 民达 们 算 的是 经 济 账 和 自己 的承 受能 处 海水 顶 托 水位 壅 高 ,严 重 影 响 1 0 5 0万 人左 右 ,据不 完 全 统 计 . 力 :二是 城 镇 建设 和 农 村宅 基用
建设 法 治 国家 ” 成 为一 家 目 .中国经历 了前所未有的 以至于 “ 标
出 台虽然 一 时无 法 与 西方 法 治发 有别 于 他 国 .我 国 应 当落 实 这一
f 者 系 中 国政 法 大 学 法 治 作
国政 法大 学 2 1工程 三 期 重 点 学 1
立 法 高潮 期 。这 些 法 律 、法 规 的 种时 尚 “ 标签 ”或 “ 符号 ” 为 了 政 府研 究 院副教 授 本 文是 “ 中 达 国 家完 备 的 法 律 体 系相 媲 美 . 治 国 方 略 和宪 法 原 则 。这 其 中 。 科 建设 项 目— — 社会 转 型 期 的 法 但 仍 为 目前 中国 的 国家治 理 、社 以寻 求 行政 权 与 公 民权 间 合理 平 治政 府建 设 与公 民权利 保 障” 阶
. 行 洪 .并 易 形成 河 V悬 河 .大 大 所 需 砖 瓦 及 建 筑 土 方 每 年 在 25 土 问题 暂 时 找 不到 替代 材 料 :三 I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流经国家17个省市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
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多样,包括灌溉、养鱼、建筑材料以及地质调查等方面。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进行浅析。
首先,黄河下游泥沙的最重要的利用途径之一是灌溉。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灌溉是农田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黄河下游的泥沙沉积,可以为农田提供养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黄河下游灌溉区的农业生产依赖于黄河泥沙的沉积,泥沙的利用对当地人民的生计至关重要。
其次,黄河下游泥沙还可以用于养鱼。
黄河下游的河水富含泥沙,提供了良好的鱼类栖息环境。
当泥沙沉积下来后,河床变得宽广而平坦,为鱼类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
在黄河下游的一些区域,人们利用泥沙形成的滩涂地势进行养鱼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鱼类资源。
此外,黄河下游泥沙还可以用于建筑材料。
黄河下游地区的黄土是一种优良的建筑材料。
泥沙中的黄土经过加工和烧制后,可以用于制作砖瓦和陶瓷等建筑材料。
这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
然而,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口增长和农业用水的增加,黄河下游泥沙的供应量减少。
由于水库的建设和流域的治理,泥沙在上游被截留,导致下游泥沙供应的不足。
这对灌溉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
其次,泥沙的过度沉积也会引发环境问题。
黄河下游的泥沙沉积不仅影响河床的稳定性,还可能导致河道淤积和水流阻塞。
这不仅给交通运输带来了困扰,还会导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因此,需要加强黄河下游泥沙的治理和管理,以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多样,包括灌溉、养鱼、建筑材料等方面。
然而,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保护黄河下游的泥沙资源,需要加强河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泥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利用黄河泥沙淤填堤河串沟的实践与成效
濮 阳黄河 串沟共计8 . k 宽度大 都在 10—2 0m之间 , 79 m, 0 0
深度1 ~2m。
2 二 级 悬 河 治 理 过 程 中对 淤 填 堤 河 、 串沟 的 实践 过 程
2 改善 了当地群众生产 、 ) 交通 、 生活环境。沿黄堤河积水 ,
对 当地群众 的交通 、 生产 、 生活造成 了一定 困难 , 很不方便 。通
践。
作者 简 介 :
刘彦 春 ( 9 1 , 南 台前 人 , 阳 黄 河 河 务 局工 作 。 1 7 一) 河 濮
87
耕种 ) 现在 已变为平坦的“ 高地 ”增加 了黄河滩区可耕 种面积 , ,
1 濮阳黄河堤河 、 ຫໍສະໝຸດ 沟 概 况 _程完T后的第二年 , 众种植的庄稼长势 良好 , 每亩每 r 群 若按 年 收入80 0元计算 , 一年增加农 民收入 10 6 万元 ; 大大地改善 了
当地群众 的耕作条件 ,有效增加 了黄河下游耕地 面积 ,缓 解 了黄河下 游耕地资 源紧张的局 面 ,对当地经济 的发展起 到 了
了黄 河 堤 防 防洪 安 全 。
4 结 语
淤面高程 : 淤填堤河顶面高程 比当地滩面稍高约05m。 .
淤面宽度 : 淤面宽度取决于堤河宽度 , 起临河堤脚 , 北 南至 堤河南侧 岸边 , 宽度一 般在9 . ~2 58I 间 , 72 4 . T I 之 为保持 淤 区平 顺 , 区宽度 可根 据实际情况适 当调整 。 淤 平面位置 : 堤河治 理的桩号 为K 5 10 7 + 5 , 7 + 0 ~ 8 5 0 治理长度 为34 m。淤 区沿堤线布置在 临河侧 , . k 5 堤河南侧布置 嗣堤 , 同 堤外侧布置退水渠 。 淤填土方全部来 自挖 泥船 挖河底 和组合泵挖嫩滩土方。 放
关于黄河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黄河的社会实践报告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对于中国人民而言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考察过程中,我不仅了解到黄河的源头是位于高原地区,还亲眼目睹了黄河流经的不同地形和景色。
通过实地考察,我对黄河这一自然景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黄河流域是我国的粮仓和经济发展区,也是重要的工矿基地。
在实践中,我了解到黄河的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黄河的水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等领域。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黄河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黄河的水资源,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在实践中,我了解到黄河流域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黄河沿岸的文化遗址、古建筑、传统民俗等,都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通过加强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黄河实践考察中,我还了解到黄河的洪水问题。
黄河因其水量大、泥沙多,一直是破坏性洪水的重灾区。
为了应对洪水灾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建设堤坝、挖掘河道、整治流域等。
通过实践考察,我明白了洪水防治是黄河流域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之一在实践过程中,我还与当地人民进行了交流,了解到黄河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对黄河的情感。
黄河不仅是当地人民的生命之源,更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通过与当地人民的交流,我深刻体会到了黄河对人民的重要性,也对黄河流域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实践过程中,我还深入了解了当地社会发展的情况,包括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农业发展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撑。
在教育和医疗方面,虽然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但政府和社会各界已加大力度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努力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黄河的社会实践报告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黄河的社会实践意义。
黄河泥沙处理方略
黄河泥沙处理方略咱来说说黄河泥沙处理这事儿呀。
黄河那可是咱的母亲河,但这泥沙问题可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大难题。
就说那束水冲沙法吧,这可是老早就有的办法了。
我有次跟个老水利专家聊天,他就跟我讲,这束水冲沙啊,就好比给黄河穿上了一件紧身衣,把河道收紧咯,让水的冲力变大,然后去冲击河床底部的泥沙,这样就能把泥沙给冲走一些,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
我当时就想,这办法听着挺简单,可实际操作起来肯定不容易呀。
专家还说,这办法一般适用于流量比较大的黄河,从明朝潘季驯那时候就开始用了,后来清朝的靳辅、陈潢又给完善了,一直沿用到现在呢,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还有那个蓄清排浑法,也挺有意思的。
我记得以前看资料说三门峡水库就用了这个办法。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没经验,水库蓄水后泥沙淤积可严重了,后来经过改建,采用了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就是汛期的时候把含沙量大的洪水排出去,等汛后水变清了再蓄水。
我就琢磨呀,这就跟咱家里淘米似的,得把浑水倒掉,留下清水。
这样一来,水库的库容就能保持住,还能发挥防洪、发电、灌溉等好多效益呢.现在呀,听说还有个“拦、调、排、放、挖”的基本策略。
前几天我跟几个朋友聊起这个,有个朋友就说:“这‘拦’是不是就是在黄河上游建一些大坝之类的,把泥沙给拦住呀?”我想了想说:“应该是吧,就像建个大栅栏,不让泥沙那么容易往下游跑。
”然后又说到“调”,另一个朋友说:“这个我知道,是不是调节水沙关系呀,让水和沙能达到一种平衡。
”我们都觉得挺有道理的。
说到“挖”呢,大家都直摇头,说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呀,下游的地上悬河那么长,要把泥沙挖走,那工程量简直大得吓人,而且还不划算,治标不治本呢.对了,内蒙古那边不是在打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嘛,主要就是为了减少泥沙入黄和风沙侵袭。
我看新闻说呀,他们要实施好几个重点项目,像库布其 - 毛乌素沙漠沙化地综合治理等等,还要打好什么阻沙入黄阵地战之类的战役,感觉特别有气势。
我就想啊,这要是都弄好了,那黄河的泥沙肯定能减少不少呢.我还听说呀,现在也在研究怎么把黄河泥沙给利用起来,变废为宝。
关于黄河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黄河的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它孕育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也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
作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承载着丰富的资源和文化,但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黄河的现状和挑战,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二、黄河的地理特点黄河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蜿蜒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它的重要性。
黄河流域是中国的农业重镇,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由于河流泥沙淤积和水量不稳定,黄河也是全球最易引发洪水的河流之一。
洪水灾害给沿岸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三、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1. 水资源短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总量较大,但分布不均,且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量的水被用于农业灌溉,导致上游干流水量减少。
水资源短缺不仅影响农业生产,也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平衡。
2. 水土流失:黄河流域的地质条件复杂,土壤质量脆弱,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过度的农业开垦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剧了这一问题。
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贫瘠,还加剧了河流的淤积问题。
3. 水污染:工业和农业活动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废水和农药排放,严重污染了黄河水体。
水污染不仅危害了人类的健康,也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
四、保护和治理黄河的措施为了解决黄河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治理措施。
1. 水资源管理:加强对黄河水资源的管理和调控,合理分配水量,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推动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减少农业用水量。
2. 河道整治:加强对黄河河道的整治和维护,清理河床淤积物,保持河道的通畅。
修建堤坝和水利工程,提高河流的洪水容纳能力。
3. 生态保护: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恢复湿地和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禁止非法采砂和过度开垦,保护土地资源。
4. 水污染治理:加强对黄河水污染的治理,加大对工业和农业废水的监管力度。
推动环保技术的应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五、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和感悟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深入了解了黄河的现状和挑战,也看到了保护和治理黄河的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实践摘要众所周知,黄河中含有巨量的泥沙,黄河泥沙的处理和利用是一项非常艰巨和十分紧迫的任务。
本文结合治黄工作实践,介绍了黄河泥沙资源化处理和利用的实际做法,力求在黄河泥沙资源化处理和利用方面,探索新的途径,取得新的发展。
关键词黄河;泥沙利用;资源化中图分类号tv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6-0069-02utilization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as a resourcehe rui-yong1.yellow river institute of hydraulic research, yrcc,key laboratory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research,mwr,zhengzhou 450003, china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transport large amounts of sediment。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river management,describes the practice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as a resources.keywords yellow river;sediment utilization;resource 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黄河巨量泥沙,造成河道萎缩,“二级悬河”日趋严峻,严重威胁黄河防洪安全,因此,黄河泥沙的处理和利用是一项非常现实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
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出现和一些自然资源的日渐枯竭,我国面临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是一项“以河治河”、除害兴利、变害为宝的战略性系统工程,黄河泥沙的“用”将会开辟治黄发展史上新的辉煌篇章。
1 挖河固堤利用黄河下游放淤固堤是黄河治理实践中的一项伟大创举。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生产实践,放淤固堤技术已日臻完善和成熟,目前已成为黄河下游治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放淤固堤就是利用黄河下游水流含沙量较大的特点,将浑水或人工拌制的泥浆引至沿堤洼地或人工围堤内,降低流速,沉沙落淤,加固堤防的工程措施。
黄河下游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利用洪水泥沙淤平堤后潭坑的实践。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黄河职工根据黄河多泥沙的特点,自制了简易挖泥船,在黄河河道中挖取泥沙,利用水力管道将泥沙输送至大堤背河侧沉放,将黄河大堤淤宽50m~100m,取得了显著效果。
放淤固堤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得到了快速发展,先后采用了自流放淤固堤、扬水站放淤固堤、吸泥船放淤固堤、泥浆泵放淤固堤以及组合机泵式放淤固堤等形式。
例如:在黄河河南河务局选择大张庄工程下首至柳园口险工下首河段作为启动工程试验河段,该河段长13.5km,开挖河段长7km~9km,设计疏挖宽度为200m、挖沙深度取3m。
在黄河山东黄河河务局启动工程位于东营市河口段朱家屋子~清2断面,全长24.4km,其中朱家屋子至6断面长11km为挖河段,6断面至清2断面长13.4km为疏通段。
挖河段开挖底宽200m,平均挖深2.5m;疏通段开挖底宽20m。
为配合挖河固堤工程,还组织科研人员通过理论分析、原型观测和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动床物理模型试验等多种研究手段,探讨了挖河减淤机理;研究了挖河部位、时机、机械、工程布置等关键技术,提出了挖河固堤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对策措施;组织开展了挖河减淤效果。
对挖河减淤效果、固堤作用及其有关技术问题研究。
2 防汛材料利用传统的黄河防汛天然石料属不可再生资源,资源量有限,近年来随着各级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天然石料的开采受到控制,采石场被列入环境监察范围,大批的采石场被责令关闭。
因此今后石料采购成本将会迅速提高,可能出现无石可采、无石可购、无石可用的严峻局面。
而黄河中下游河道有丰富的泥沙资源,虽然於临於背利用了一少部分河道的泥沙,但大量的泥沙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使黄河下游河床不断太高,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风沙源头。
采用专用活性激发剂(外掺剂)固化材料,这种材料可对河流泥沙进行有效的碱激活,在其内部形成硅-钙质晶体,能够有效促进水泥水化,提高防汛石料强度。
同时,采用夯击工艺制作人造大块石和液压辅助振动成型工艺制作常规体积防汛石料。
通过大量试验分析,得到激发剂、河流泥沙、水泥等制作材料的配合比,达到了最佳的凝结激发效果。
利用大块石抢险可以替代传统散石和铅丝石笼,并且具有防治根石走失、抛投到位率高、节约管理成本、降低抛投费用等优势。
利用黄河泥沙制作备防石,大量节省天然石料,既满足了防汛需要,又为解决黄河泥沙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3 土地修复改良利用黄河泥沙富有氮、磷、钾等有机元素,肥沃土质,可进入农田改良土壤,改善滩区群众生产生活。
人们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逐渐认识到,黄河泥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生产资源,汛期洪水具有含沙量高、泥沙细的特点,而且所挟带的泥沙具有相当数量的农作物生长养分,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放淤集改碱、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能起到一举多得的治理效果。
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黄河三角洲进行了18户流路放淤试验研究,在改良土壤的同时,还总结了放淤经验。
上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针对沿黄两岸背河地区存在大量盐碱涝洼地的情况,有关部门利用当时洪水机遇较多、含沙量较高的条件,进行自流引洪放淤改土,粮食生产得到了较大提高,效益显著,为黄河泥沙的处理和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小浪底移民安置区位于坝址下游约20km的温孟滩区,安置区东西长40km,南北宽1km~4km,占地面积53km2,为了改善耕种条件,从1995年汛期开始对安置区实施了放淤改土工程。
放淤工程采用了泵站配合明渠输水改土、活动泵站(以船作载体,其上架设混流泵群)及吸泥船抽取黄河表层浑水至淤改区泥沙落淤改土和挖土机械挖取黄河嫩滩淤土至改土区的放淤改土等方式。
据河南温孟滩移民安置区淤改土土壤肥力评价,淤改前土壤肥力评价指数p 均100,说明淤改后土壤肥力水平已经达到当地周边农田平均土壤肥力水平[1]。
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工程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连伯滩黄淤67 ~65断面之间,汾河口工程背水侧。
淤区面积5.5km2,设计淤积泥沙量1395万m3,主要包括引水闸、输沙渠、弯道溢流堰、淤区、退水闸五个部分。
该工程于2004年汛期投入运用,至2007年连续开展四年,累积放淤576.5小时,共进行12轮次放淤。
总引沙量898万t、引粗沙量186万t,占引进总沙量的20.7%;放淤量571万t,其中泥沙粒径大于0.05mm的沙量212万t,占总淤积量的37.1%。
放淤可造良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黄河小北干流两岸滩地临背差大,盐碱化突出,经济发展条件相对落后。
通过放淤可把洼地、沼泽、坑塘、盐碱等不毛之地淤高,造出大片良田,改善小北干流两岸目前较为恶劣的农业耕作条件,促进黄河沿岸经济的发展。
同时加大滩区开发利用程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多赢工程[2]。
4 建筑材料及其他方面利用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基础建设如火如荼,墙体材料用量巨大,利用黄河泥沙制作的绿色生态建材来广泛代替黏土制品,使大量的黄河泥沙得到资源化利用同时,直接保护了黄河两岸日益紧缺的耕地资源。
例如:1)黄河泥沙蒸养砖是由黄河泥沙、粉煤灰、固化剂、水泥、水经挤压机挤压成型,体积密度、吸水率、抗风化性能、冻融试验、放射性物质试验均符合国标要求。
因此黄河泥沙砖具有环保、经济的独特优势,对保护耕地资源、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通过物化分析,利用黄河泥沙制作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利用黄河泥沙和普通硅酸盐水泥,运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加气,制作的免蒸加气混凝土砌块,具有容重低(300 kg/m3~1 000kg/m3),具备轻质、保温功能,可用于工业民用建筑外墙填充;可浇筑施工,可现场浇注墙体、屋顶保温层等,并可在浇注时选配钢筋、竹筋等抗拉抗裂材料;3)烧制陶粒制品,利用黄河超细泥沙适当添加部分粘性成分后烧制粒径在0.5cm~5cm左右的陶粒,经烧结后的陶粒自身强度可达到60mpa 以上,可作为轻质高强混凝土中的轻质骨料;4)制作干混砂浆,干混砂浆是在工厂规模生产的成品砂浆,施工现场直接加水搅拌后即可使用,便于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是目前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黄河河道淤积泥沙粒径相对较粗,超细泥沙含量较小,通过添加外加剂复配,利用此部分泥沙可制作干混砂浆,用于对墙体砌筑、地坪和墙体粉刷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5)制备微晶玻璃,选用黄河泥沙作为主要原料,添加少量其它必需的成分,采用整体析晶法成功制备出了建筑装饰用微晶玻璃。
经过扫描电镜观察,该微晶玻璃的微观结构为晶体与玻璃相的复合,在外观上则具有自然的纹路与柔和的光泽,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6)制作工业原材料,黄河泥沙sio2含量较高,实测在72%左右,经提纯和深度加工,sio2可直接成为其它高附加值的化学工业用原材料。
5 河口造陆及湿地水生态维持利用在填海造陆方面,黄河巨量泥沙在浅海区的沉淤堆积,演变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相关统计结果表明,1855年~1954年期间,实际走河64年,黄河河口累积来沙930多亿t,年均来沙14.58亿t,共造陆1 510km2,年均造陆23km2。
1954年~2001年,黄河三角洲新生陆地面积达990km2,从而使得黄河河口地区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
同时,巨量泥沙的入海在遏制海岸线侵蚀、变海上采油为陆上采油从而节省投资等方面亦具有重要作用。
黄河泥沙造就了大片新生湿地,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生存的基础。
目前河口地区有 265种鸟类,其中7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33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另有陆生动物583种,水生生物641种,其中也有10种属国家级保护。
保护区内的植被面积约达54%,区内的393种不同植物,形成了新的自然景观。
因此人工造就湿地,以适应生物多样性,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3]。
此外,76.5万亩的天然草场、1.05万亩的天然实生柳林和12.15万亩的天然柽柳灌木林也在保护区分布。
保护区内还有华北平原面积最大的人工刺槐林,面积达18万亩。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研究涵盖了泥沙工程学、材料学、结构力学、水土保持、土壤学、岩土工程等多门学科,需要综合性开展研究,随着对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认识的深化,黄河泥沙“变害为宝”将能为民生水利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