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共挤输液用膜、袋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密闭性验证报告

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密闭性验证报告

编号:容器密封性验证方案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验证项目:容器密封性验证2、概述:本公司验证小组成员于年月日至年月日对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密封性能进行了验证,考察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在完全浸泡于高浓度运动性菌液4小时后,所有样品均无细菌侵入,可以确认容器密闭系统的完好性。

3、验证目的为考察三层共挤输液用袋的密封性能,通过微生物侵入试验证明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密封性能完好。

4、验证范围:本验证方案适用于三层共挤输液用袋的生产。

5、验证人员5.1质量部QA:负责验证方案及报告的起草及验证的实施。

5.2质量部QC:负责按计划完成验证中的相关检验任务,确保检验结果的正确可靠。

5.3QA主管:负责验证工作的管理,协助验证方案的起草,组织协调验证工作,并总结验证结果。

5.4质量部部长:负责验证方案及报告的审查。

6、概括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密封性试验即微生物侵入试验,是对最终灭菌容器密封系统完好性的挑战性试验。

在验证试验中,取输液袋灌装进培养基,在生产线上封口后灭菌。

然后,将整个袋子完全侵入高浓度运动性菌液中,取出、培养并检查是否有微生物侵入,以确认容器密封系统的完好性。

同时,作阳性对照试验,确认培养基是否有微生物侵入,以确认容器密封系统的完好性。

同时,作阳性对照试验,确认培养基的促菌生长能力。

7、验证内容7.1样品制备7.2营养性试验7.3挑战菌悬液的制备7.4微生物侵入试验8、验证步骤、评价方法及标准8.1试验样品的制备8.1.1试验方法于制袋灌封机分别取连续运行生产的袋子共计150个,按袋子的装量规格灌装SCDM/2(大豆胰蛋白胨肉汤)培养基,经焊盖后于115℃灭菌30分钟,然后将每袋试样编号平放,使培养基与袋子焊合部位内表面充分接触,在30~35℃下放置14天,并每天记录培养结果。

8.1.2判断标准:所有样品均不应长菌。

8.1.3试验结果:小结:检查人:日期:8.2确认培养基促菌生长能力——营养性试验8.2.1试验方法随机取20个试样,每个试样内接种0.1ml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ATCC 9027,菌液浓度:10~100CFU/0.1ml。

多层共挤膜输液袋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工艺规程

多层共挤膜输液袋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工艺规程

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包装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工艺规程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包装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工艺规程目录第一章主题内容与适应范围 1第二章工艺流程及区域划分 2第三章处方与依据 3第四章操作过程、工艺条件及质量控制要点 4第五章原辅料质量标准10第六章中间产品检查方法及控制15第七章成品质量标准16第八章工艺卫生、技术安全及劳动保护17第九章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21第十章包装要求、标签、说明书及贮存方法22第十一章物料平衡指标及计算方法36第十二章劳动组织及定岗定员37第十三章附录38第十四章变更登记表40第十五章附页41标题: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包装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工艺规程编号:JS02-21 第1页共42页第一章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的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生产工艺规程及区域划分、处方与依据、操作过程、工艺条件与质量控制点、原辅料质量标准、中间产品检查方法与控制、成品质量标准、工艺卫生、技术安全劳动保护、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包装要求、标签、说明书与贮存方法、物料平衡指标及计算方法、劳动组织与定岗定员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包装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生产操作与检查。

标题: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包装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工艺规程编号:JS02-021 第2页共41页第二章 工艺流程及区域划分图例100000级区 10000级区 *局部100级标题: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包装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工艺规程 编号:JS02-021 第3页 共41页第三章处方与依据3.1名称: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3.2生产处方:原料名称用量(250ml:0.5g)氟康唑:20g氯化钠:90g活性炭适量适量注射液用水加至10000ml 10000ml3.3规格:100 ml:0.2g3.4产品的批准文件:(附后)3.5批准文号:规格批准文号100ml :0.2g 国药准字3.6依据:《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3.7有效期:2年标题: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包装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工艺规程编号:JS02-021 第4页共41页第四章操作过程、工艺条件及质量控制要点本部分主要规定了多层共挤输液用袋包装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生产过程中配制、制袋、灌装、封口、灭菌、检漏、灯检、包装操作等几部分的工艺流程及其工艺条件和质量监控要点。

如何有效监测多层共挤输液袋使用时的穿刺力

如何有效监测多层共挤输液袋使用时的穿刺力

摘要:多层共挤输液袋因不使用塑化剂及胶黏剂等原料,并且材质稳定不易与药液之间发生吸附、溶出等反应,避免了细微颗粒混入药液对人体造成伤害。

但是输液袋袋口所使用的胶塞是否因不易刺穿而产生脱屑问题,是输液袋制造企业极为关注的安全性问题。

本文使用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最新研制的MED-01医药包装性能测试仪,并参考相关药品包装标准进行穿刺力性能监测,为相关行业提供技术与数据性参考。

关键词:多层共挤输液袋、胶塞脱屑、输液袋胶塞、穿刺力、耐穿刺、医药包装性能测试仪、药液、软塑包装、医药包装1、检测意义目前,输液袋主要采用共挤工艺形成的复合膜作为包装材料,以聚丙烯(PP)、弹性材料(SEBS)为主体的三层共挤复合膜以及以酯类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聚乙烯、改性乙烯-丙烯聚合物为主体的五层共挤复合膜为主要材质结构。

此类共挤输液袋不含任何增塑剂,不使用黏合剂,废弃焚烧后只产生水、二氧化碳的氧化物,绿色环保;同时,其内层材质为PP、PE此类不易降解或脱落异物的稳定性聚合物,包材与药液接触无任何反应,无吸附现象,无玻璃瓶的析碱现象,不会导致包材颗粒溶入药液中,避免对人体的伤害,是目前最安全的优质输液包装材料之一。

保证输液袋自身材质不溶出颗粒的同时,也需要保证所使用的袋口胶塞材质在穿刺过程中无脱屑现象,例如使用聚异戊二烯胶塞,其与药液接触时安全可靠。

另外,胶塞处各位置被针尖穿刺时需要的穿刺力是否合适,决定了输液时成功穿刺的次数及时间。

通常越少的穿刺次数及较短的穿刺时间,可有效避免胶塞不溶性微粒物进入药液内。

所以,对于胶塞穿刺力的监测是输液袋产品关键质量性能,穿刺力过大则易导致不易被刺穿,增加穿刺次数及时间,穿刺力过小说明胶塞在运输及储存时易破损。

图1 带有胶塞的多层共挤输液袋2、检验依据多层共挤输液袋穿刺力的检测可根据自身材质依据YBB00342002 《多层共挤输液用膜、袋通则》或YBB0010200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I)、袋》或YBB00112005《五层共挤输液用膜(I)、袋》中有关“使用适应性试验”中“(袋)穿刺力”的方法要求。

非PVC多层共挤输液膜物理指标的测试方法

非PVC多层共挤输液膜物理指标的测试方法

非PVC多层共挤输液膜物理指标的测试方法如果您正寻找非PVC三层共挤输液袋、非PVC五层共挤输液袋的质量提升与控制方案,那么您一定不要错过以下内容。

了解、控制产品质量对企业提升自身形象举足轻重,鉴于三层共挤输液袋、五层共挤输液袋物理指标的重要性,针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于这些项目的检测要求,特整理如下内容供您参考。

查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之规定,三层共挤输液用膜(Ⅰ)、袋和五层共挤输液用膜(Ⅰ)、袋需要检测的物理性能有:[b]一、水蒸气透过量测试[/b] 照水蒸气透过量测定法(YBB00092003)第一法(杯式法)测定。

采用温度38℃±0.6℃,相对湿度90%±2%的条件,不得过5.0g/(m2·24h)。

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可供参考的检测仪器1、TSY-T1H型透湿性测试仪执行杯式法标准,三腔测试。

全自动测量,自带微型打印机,方便操作,测试周期短,效率高。

2、TSY-T3型透湿性测试仪执行杯式法标准,全球唯一十二腔全自动测试,效率高。

测试周期短,更适合大测试量的检测要求。

[b]二、氧气透过量、氮气透过量测试[/b] 这两项指标均要求按照气体透过测定法(YBB00082003)第一法(压差法)测定,其中氧气透过量不得过1200cm3/(m2·24h·0.1MPa),氮气透过量不得过600 cm3/(m2·24h·0.1MPa)。

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可供参考的检测仪器1、V AC-V1型压差法气体渗透仪执行压差法原理,可对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透过量进行测试,具备自控温功能,控温范围:室温~50℃,具拟合功能,可随意获取-273℃~200℃的材料透气量和透气系数、溶解度系数、扩散系数等数据。

测试模式单腔测试。

2、V AC-V2型压差法气体渗透仪执行压差法原理,可对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透过量进行测试,具备自控温功能,控温范围:5℃~75℃,具拟合功能,可随意获取-273℃~200℃的材料透气量和透气系数、溶解度系数、扩散系数等数据。

YBB0010200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

YBB0010200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

YBB0010200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国家药品包装容器(材料)标准(试行)YBB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Jübingxi/Jübingxi/Jübingxi Sanceng Gongji Shuyeyong Mo DaiPP/PP/PP 3-layer Co-extrusion Films and Bags Used for Infusion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三层共挤膜系指以聚丙烯为主体,采纳共挤出工艺,不使用黏合剂所形成的三层输液用膜。

袋系指由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三层共挤输液用膜通过热合方法制成的输液袋。

【外观】取本品适量,在自然光线明亮处正视目测,应透亮、光洁、无肉眼可见的异物。

【鉴不】*(1)显微特点取本品适量,切成适宜厚度,置显微镜下观看,横截面应显示清晰的三层。

(2)红外光谱取本品适量,用切片器切成厚度适宜(小于50μm)的薄片,置于显微红外仪上观看样品横截面。

照包装材料红外光谱测定法(YBB00262004)第五法测定,每一层应分不与对比图谱差不多一致。

【灭菌适应性试验】(袋)除另有规定外,取本品数个,加经0.45μm 孔径滤膜过滤的注射用水至标示容量,并封口。

采纳湿热灭菌法(标准灭菌F0值≥8,如湿热灭菌121℃,15分钟)灭菌后,进行以下试验:温度适应性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连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将样品置于两平行平板之间,承担67KPa的内压,坚持10分钟。

应无液体漏出。

抗跌落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连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按表1的跌落高度,分不跌落于一硬质刚性的光滑表面上,不得有破裂和泄漏。

YBB0010200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

YBB0010200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

YBB0010200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国家药品包装容器(材料)标准(试行)YBB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Jübingxi/Jübingxi/Jübingxi Sanceng Gongji Shuyeyong Mo DaiPP/PP/PP 3-layer Co-extrusion Films and Bags Used for Infusion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三层共挤膜系指以聚丙烯为主体,采纳共挤出工艺,不使用黏合剂所形成的三层输液用膜。

袋系指由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三层共挤输液用膜通过热合方法制成的输液袋。

【外观】取本品适量,在自然光线明亮处正视目测,应透亮、光洁、无肉眼可见的异物。

【鉴不】*(1)显微特点取本品适量,切成适宜厚度,置显微镜下观看,横截面应显示清晰的三层。

(2)红外光谱取本品适量,用切片器切成厚度适宜(小于50μm)的薄片,置于显微红外仪上观看样品横截面。

照包装材料红外光谱测定法(YBB00262004)第五法测定,每一层应分不与对比图谱差不多一致。

【灭菌适应性试验】(袋)除另有规定外,取本品数个,加经0.45μm 孔径滤膜过滤的注射用水至标示容量,并封口。

采纳湿热灭菌法(标准灭菌F0值≥8,如湿热灭菌121℃,15分钟)灭菌后,进行以下试验:温度适应性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连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将样品置于两平行平板之间,承担67KPa的内压,坚持10分钟。

应无液体漏出。

抗跌落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连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按表1的跌落高度,分不跌落于一硬质刚性的光滑表面上,不得有破裂和泄漏。

低密度聚乙烯药用膜、袋标准

低密度聚乙烯药用膜、袋标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包装容器(材料)标准(试行) YBB00007 2005低密度聚乙烯药用膜、袋标准(试行)本标准适用于以低密度聚乙烯树脂(LDPE)为主要原料采用流涎法、吹制法生产的药用薄膜,及由此薄膜通过热封制成的袋。

本品适用于非无菌固体原料药的包装。

【外观】取本品适量,在自然光线明亮处,正视目测。

表面应光洁、色泽均匀,不得有穿孔、异物、异味、粘连。

袋的热封部位应平整、无虚封。

【鉴别】* (1)红外光谱取本品适量,照包装材料红外光谱测定法(YBB00262004)第四法测定,应与对照图谱基本一致。

(2)密度取本品约2g,浸渍液选用无水乙醇,照密度测定法(YBB00132003)测定,本品的密度应为0.910~0.935g/cm3。

【阻隔性能】水蒸气透过量除另有规定外,取本品适量,照水蒸气透过量测定法(YBB00092003) 第一法杯式法测定,试验温度(38±0.6)℃,相对湿度(90±2)%,不得过15g/(m2·24h)。

氧气透过量除另有规定外,取本品适量,照气体透过量测定法 (YBB00082003)第一法测定,试验温度(23±2)℃,不得过4000cm3/(m2·24h·0.1Mpa)。

【机械性能】拉伸强度取本品适量,照拉伸性能测定法(YBB00112003)测定,试验速度(空载):300mm/min±30mm/min,试样为Ⅰ型。

纵向、横向拉伸强度平均值均不得低于10MPa。

断裂伸长率取本品适量,照拉伸性能测定法(YBB00112003)测定,试验速度(空载):300mm/min±30mm/min,试样为Ⅰ型。

厚度小于0.05mm的膜,纵向、横向断裂伸长率平均值均不得低于130%;厚度大于0.05mm的膜,纵向、横向断裂伸长率平均值均不得低于200%。

【热合强度】膜除另有规定外,裁取100mm×100mm膜片四片,将任意两个膜片叠合,置热封仪上进行热合,热合温度130℃~150℃,压力0.2MPa,时间1秒。

医用软塑输液袋的检测项目与测试方法

医用软塑输液袋的检测项目与测试方法

医用软塑输液袋的检测项目与测试方法软塑输液袋与传统玻璃包装相比,在环保、成本、卫生安全及使用便利等几个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在欧美发达国家中软塑输液容器已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尽管软塑输液袋和软塑输液瓶之间仍旧存在激烈的竞争,但是注射剂包装软塑化已是大势所趋。

由于材质的改变,要保证软塑输液袋中注射剂的安全,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于传统输液瓶的性能检测。

1、软塑输液袋检测要求分析与玻璃相比,软塑输液袋在阻隔性能、密封性能及透明性几方面表现出不足,其中以阻隔性所带来的影响最为突出。

氧气是导致注射剂变质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降低输液袋内的氧气含量,延缓和防止注射液中药物的氧化变质往往会采用加抗氧剂、金属螯合剂、或者通入惰性气体的方法,而使用最普遍的“惰性气体”就是氮气。

水蒸气渗入袋内会成为药物浓度变化的诱因,进而给用药安全带来隐患。

因此对于软塑输液包装来讲,阻隔性测试非常重要。

此外由于薄膜材料的力学指标与玻璃材料相比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因此软塑输液袋的力学性能检测也很重要。

同时,对于与软塑输液袋配合使用的组合盖也应进行相应测试,确保符合标准以及实际使用的要求。

2、软塑输液袋的阻隔性能检测YBB 0010200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I)、袋》以及YBB 00112005《五层共挤输液用膜(I)、袋》中对于输液用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氧气透过率、以及氮气透过率检测都有详细要求。

目前,检测输液袋整体阻隔性的技术已经成熟,但由于没有国标的支持所以在这些标准中暂时没有涉及。

实际上,由于材料厚度均匀性、封口密封性等原因会导致实测的输液袋整体气体透过率比通过薄膜的透过率数据得到的计算值要大,因此进行输液袋整体气体透过率检测具有较高的实际需求。

透氧率检测,主要用于输液用膜、输液袋、或输液瓶整体氧气透过率的测定。

目前,用于透氧率检测的两种方法——压差法和等压法——都可以检测薄膜的透氧率以及输液袋、输液瓶的整体透氧率,但是检测优势各有不同。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质量标准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质量标准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质量标准国家药品包装容器(材料)标准(试行)YBB0010200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Ⅰ)、袋Sanceng Gongji Shuyeyong Mo(Ⅰ) Dai3-layer Co-extrusion Films and Bags Used for Infusion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三层共挤膜系指以聚丙烯为主体,采用共挤出工艺,不使用黏合剂所形成的三层输液用膜。

袋系指由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三层共挤输液用膜通过热合方法制成的输液袋。

【外观】取本品适量,在自然光线明亮处正视目测,应透明、光洁、无肉眼可见的异物。

【鉴别】*(1)显微特征取本品适量,切成适宜厚度,置显微镜下观察,横截面应显示清晰的三层。

(2)红外光谱取本品适量,用切片器切成厚度适宜(小于50μm)的薄片,置于显微红外仪上观察样品横截面。

照包装材料红外光谱测定法(YBB00262004)第五法测定,每一层应分别与对照图谱基本一致。

【灭菌适应性试验】(袋)除另有规定外,取本品数个,加经0.45μm孔径滤膜过滤的注射用水至标示容量,并封口。

采用湿热灭菌法(标准灭菌F值≥8,如湿热灭菌121℃,15分钟)灭菌后,进行以下试验:温度适应性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将样品置于两平行平板之间,承受67KPa的内压,维持10分钟。

应无液体漏出。

抗跌落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按表1的跌落高度,分别跌落于一硬质刚性的光滑表面上,不得有破裂和泄漏。

表1 跌落高度标示容量(ml)跌落高度(m)50~749 1.00750~1499 0.751500~2499 0.50≥25000.25透明度取上述样品数个,另取空袋一个,装入级号为4号的浊度标准液,作为对照袋;在黑色背景下,用白炽灯以2000 lx~3000 lx照射(避免照射试验人员的眼睛),观察,应能与对照袋区分。

软袋密封性验证资料

软袋密封性验证资料

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密封性验证一.概述:1. 验证对象:三层共挤输液用袋2. 验证目的:通过验证确认三层共挤输液用袋的密封性在灭菌前及灭菌后无明显变化。

本次验证按国家药品包装容器(材料)标准YBB00102005 进行检验。

3. 验证小组成员及分工公司职务验证小组职务验证工作职责质量部经理组长验证总负责人,验证方案、验证报告批准,参与偏差处理质量部 QA 负责人组员验证方案、验证报告的审核,参与偏差的处理质量部 QC 负责人组员验证方案中检验项目及方法的审核及组织本部门按照批准的验证方案准确执行,复核部分检验数据,参与验证过程中偏差的调查处理质量部 QA 验证人员组员验证方案的起草及组织本部门按照批准的验证方案准确执行,复核部分检测数据,参与验证过程中偏差的调查处理质量部 QC 验证人员组员按照验证方案进行验证,检测方案中规定的检验项、及时记录并提供验证所需的全部检测数据二.验证内容:1. 温度适应性验证目的:确认使用三层共挤输液用袋的产品在灭菌前、灭菌后及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其密封性无明显变化。

检验方法:1)随机取未灭菌产品200 袋(装量为:常规装量),将其置于两平行平板之间,承受67kPa 的内压,维持10 分钟,观察有无液体漏出。

2)按企业确定的灭菌条件对该 200 袋产品进行灭菌。

3)灭菌后将该200 袋产品于-25±2℃条件下,放置24 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 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 小时,将样品置于两平行平板之间,承受67kPa 的内压,维持10 分钟,观察有无液体漏出。

4)连续3 批产品,以观察其重现性。

接受标准:1)未灭菌产品加压维持后应无液体漏出2)灭菌后产品加压维持后应无液体漏出检查人:质量部 QC2. 抗跌落:验证目的:确认使用三层共挤输液用袋的产品在灭菌前灭菌后与一定高度跌落后其密封性无明显变化检验方法:1)随机取未灭菌产品200 袋(装量为:常规装量), 从1m 高度,分别跌落于异一硬质刚性光滑表面上,观察有无破裂和泄露。

YBB20042012多层共挤输液用膜、袋通则

YBB20042012多层共挤输液用膜、袋通则

YBB20042012多层共挤输液用膜、袋通则Duoceng Gongji Shuyeyong Mo、Dai TongzeRules for Multi-layer Co-extrusion Film and Bags Used for infusion多层共挤膜是指采用共挤出工艺,不使用黏合剂所形成的二层以上的膜。

多层共挤输液用袋是指多层共挤膜通过热合方法制成的袋。

本标准适用于50 ml及以上输液用多层共挤膜、袋。

【外观】取本品适量,在自然光线明亮处正视目测,应透明、光洁、无肉眼可见的异物。

【鉴别】取本品适量,照包装材料红外光谱测定法(YBB60012012)第五法测定,每一层应分别与对照图谱基本一致。

【灭菌适应性试验】(袋)取本品数个,加经0.45μm孔径滤膜过滤的注射用水至公称容量,并封口。

采用湿热灭菌法(标准灭菌F0值≥8,如湿热灭菌121℃,15分钟)灭菌后,进行以下试验:温度适应性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将样品分别置于两个平板之间,承受67kPa的内压,维持10分钟,应无液体漏出。

抗跌落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按表1的跌落高度,分别跌落于一硬质刚性的光滑表面上,不得有破裂和泄漏。

表1 跌落高度公称容量(ml)跌落高度(m)50~749 1.00750~1000 0.75透明度取上述样品数个,另取空袋一个,装入级号为4级的浊度标准液,作为对照袋;在黑色背景下,用光照度为2000~3000lx照射(避免照射试验人员的眼睛),观察,应能与对照液区分。

不溶性微粒取上述样品数个,依法测定(YBB60022012),每1ml中含5µm及5µ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100粒;每1ml中含10µm及10µ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10粒;每1ml中含25µm 及25µ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2粒。

五层共挤输液用膜质量检验标准

五层共挤输液用膜质量检验标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包装容器(材料)标准(试行)YBB00112005五层共挤输液用膜(Ⅰ)、袋Wuceng Gongji Shuyeyong Mo(Ⅰ) Dai5-layer Co-extrusion Films(Ⅰ) and Bags Used for Infusion 酯类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聚乙烯/聚乙烯/改性乙烯-丙烯聚合物五层共挤膜系指采用共挤出工艺,不使用黏合剂所形成的5层输液用膜。

袋系指由酯类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聚乙烯/聚乙烯/改性乙烯-丙烯聚合物五层共挤输液用膜通过热合方法制成的输液袋。

【外观】取本品适量,在自然光线明亮处正视目测,应透明、光洁、无肉眼可见的异物。

【鉴别】*(1)显微特征取本品适量,切成适宜厚度,置显微镜下观察,横截面应显示清晰的五层。

(2)红外光谱取本品适量,用切片器切成厚度适宜(小于50μm)的薄片,置于显微红外仪上观察样品横截面。

照包装材料红外光谱测定法(YBB00262004)第五法测定,每一层应分别与对照图谱基本一致。

【灭菌适应性试验】(袋)除另有规定外,取本品数个,加经0.45μm孔径值≥8,滤膜过滤的注射用水至标示容量,并封口。

采用湿热灭菌法(标准灭菌F如湿热灭菌121℃,15分钟)灭菌后,进行以下试验:温度适应性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将样品置于两平行平板之间,承受67KPa的内压,维持10分钟。

应无液体漏出。

抗跌落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按表1的跌落高度,分别跌落于一硬质刚性的光滑表面上,不得有破裂和泄漏。

表1 跌落高度透明度取上述样品数个,另取空袋一个,装入级号为4号的浊度标准液,作为对照袋;在黑色背景下,用白炽灯以2000 lx~3000 lx照射(避免照射试验人员的眼睛),观察,应能与对照袋区分。

食品包装用多层共挤膜、袋质量通则-最新国标

食品包装用多层共挤膜、袋质量通则-最新国标

本文件不适用于多层共挤热收缩膜、袋。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1037-2021 GB/T 1038.1GB/T 1040.3塑料薄膜与薄片水蒸气透过性能测定杯式增重与减重法塑料制品薄膜和薄片气体透过性试验方法第1部分:差压法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薄膜和薄片的试验条件(ISO 527-3:1995,IDT)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雾度的测定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塑料薄膜和薄片厚度的测定机械测量法塑料薄膜和薄片长度和宽度的测定平版装潢印刷品凹版装潢印刷品软质复合塑料材料剥离试验方法塑料薄膜和薄片抗冲击性能试验方法自由落镖法第1部分:梯级法商品条码零售商品编码与条码表示商品条码条码符号放置指南信息技术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条码符号印刷质量的检验柔性版装潢印刷品第2部分:塑料与金属箔类商品条码条码符号印刷质量的检验包装材料塑料薄膜和薄片氧气透过性试验库仑计检测法GB/T 2410GB/T 2828.1 GB/T 2918GB/T 6672GB/T 6673GB/T 7705GB/T 7707GB/T 8808GB/T 9639.1 GB 12904GB/T 14257GB/T 14258GB/T 17497.2 GB/T 18348GB/T 19789GB/T 26253GB/T 21302GB/T 33259QB/T 1130QB/T 2358塑料薄膜和薄片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包装用复合膜、袋通则数字印刷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塑料直角撕裂性能试验方法塑料薄膜包装袋热合强度试验方法食品包装用多层共挤膜、袋质量通则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食品包装用多层共挤膜、袋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试用方案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试用方案

是口 否口
是否有变更配
方说明
是口 否口
以往试机史
以往试机情况
备注
5、样品制备及试验
5.1样品制备及试验所需人员
车间人员
质量部人员
技术部人员
物料供应人员
5.称
规格
数量
物料完工形式
5.2.2试机配套物料
物料名称
厂家
批号
规格
所需数量
5.3样品制备及试验时间计划
样品制备时间
温度
适应

取样品*个,于-25C士2C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C士2C条 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C士2C条件下,放置24小时,将样 品置于两平行平板之间,承受67KPa的内压,维持10分钟。应无液体 漏出。
抗跌

取样品*个,于-25C士2C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C士2C条 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C士2C条件下放置24小时,按“表1”的跌落高度,分别跌落于硬质刚性的光滑表面上,不得有破裂和 泄漏。
年 月日至年 月日
样品试验时间
年 月日至年 月日
5.4样品制备及试验步骤、评价方法及标准
5.4.1样品制备及试验步骤
用该物料于制袋灌封机连续运行生产的袋子个,
是否需要考虑调整不同参数设置
是否需考虑要更换不同规格
5.3.2评价方法及标准
外观
应透明、光洁、无肉眼可见的异物。
制袋
周边焊合均匀、无气泡、无褶皱、无焊伤、无折痕、无压伤、无切割 不整齐。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试用方案
制定部门
制定者
日期
审核部门
审核者
日期
批准部门
批准人
日期

116 多层共挤输液用膜、袋质量标准

116 多层共挤输液用膜、袋质量标准

氮气透过量
≤600cm3/(m2·24h·0.1MPa)
拉伸强度
≥20Mpa
热合强度
≥20N/15mm

≤3PPM


≤3PPM


≤3PPM


≤3PPM


≤3PPM

≤3PPM
铜离子
324.8nm,应≤1PPM
镉离子
228.8nm,应≤0.1PPM

铬离子
357.9nm,应≤1PPM

铅离子
217.0nm,应≤1PPM
多层共挤输液用膜、袋质量标准
细菌内毒素
≤0.25EU/ml
细胞毒性
相对增殖度不得过 2 级
生物 试验
致敏试验 皮内刺激试验 急性全身毒性
无致敏反应 无刺激作用 无急性全身毒性
试验
溶血试验
溶血率不得过 5%
3.标准依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多层共挤输液用膜、袋通则》制定。
第3页 共3页
重金属
于-25℃±2℃条件下,放置 24 小时,然后在 50℃
±2℃条件下,继续放置 24 小时,再在 23℃±2℃条件
下放置 24 小时,将本品置两平行平板之间,承受 67kP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内压,保压 10 分钟。液体不得漏出。
于-25℃±2℃条件下,放置 24 小时,然后在 50℃
±2℃条件下,继续放置 24 小时,再在 23℃±2℃条件
≥10μ m ≤10 个/ml
≥25μ m ≤1 个/ml
≤80N
用穿刺器穿刺袋的穿刺部位,然后将袋置两个平行
平板之间,施加 20kPa 内压,维持 15 秒,穿刺部位不

三层共挤输液用袋,质量标准

三层共挤输液用袋,质量标准

-----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三层共挤输液用袋本标准适用于以聚丙烯为主体材料的三层共挤输液用袋三层共挤输液用袋系指由聚丙烯为主体材料的三层共挤输液用膜通过热合方法制成的输液袋。

【外观】取本品适量,在自然光线明亮处正视目测,应透明、光洁、无肉眼可见的异物。

【鉴别】*(1)显微特征取本品适量,切成适宜厚度,置显微镜下观察,横截面应显示清晰的三层。

(2)红外光谱取本品适量,用切片器切成厚度适宜(小于50μm)的薄片,置于显微红外仪上观察样品横截面。

照包装材料红外光谱测定法(YBB00262004)第五法测定,每一层应分别与对照图谱基本一致。

【灭菌适应性试验】除另有规定外,取本品数个,加经0.45μm孔径滤膜过滤的注射用水至标示容量,并封口。

采用湿热灭菌法(标准灭菌F值≥8,如湿热灭菌121℃,15分钟)灭菌后,进行以下试验:温度适应性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将样品置于两平行平板之间,承受67KPa的内压,维持10分钟。

应无液体漏出。

抗跌落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按表2的跌落高度,分别跌落于一硬质刚性的光滑表面上,不得有破裂和泄漏。

表2 跌落高度透明度取上述样品数个,另取空袋一个,装入级号为4号的浊度标准液,作为对照袋;在黑色背景下,用白炽灯以2000 lx~3000 lx照射(避免照射试验人员的眼睛),观察,应能与对照袋区分。

不溶性微粒取上述样品数个,照包装材料不溶性微粒测定法(YBB00272004)中输液瓶和输液袋项下的方法测定,粒子直径≥5、10、25µm粒子数,分别不得过100、20、2个/ml。

多层共挤输液用膜袋通则

多层共挤输液用膜袋通则

多层共挤膜系采用共剂出工工艺,不使用黏合剂所形成的2层以上的膜。

通过热合方法制成的袋输液包装容器的改革看,PVC软袋是针对玻璃瓶的缺点研制的,共挤复合膜是在研究PVC软袋的缺点后研制的替代品一非PVC塑料袋(聚烯烃复合膜/聚烯烃多层共挤膜)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聚烯烃复合膜,由内层(聚乙烯)、中层(聚酰胺)、外层(聚丙烯)三层复合膜热合而成。

聚烯烃多层复合膜具有以下特性:1.这种材料坚韧透明,重量轻,有很强的热阻,耐高温灭菌,可在121℃消毒,气透性和水透性极低,可长期保存,不含氯化物和任何增塑剂,是一种理想的包装材料。

2.这种输液袋使用时既可挂,也可借患者自重进行输液(如患者躺着将其压在肩下),可完全自行收缩,输液时不用扎空气针,为真正的封闭输液,可避免输液环境对药液的污染。

3.膜材料的兼容性和稳定性较好,适合大多数药物的包装,如大输液的常规输液、透析液、甲硝唑、环丙沙星等治疗性输液,甚至氨基酸、血浆代用品、脂肪乳也可以使用。

4.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其制袋、印字、灌装、封口可在同一生产线上完成,使用筒膜无需水洗,能更有效地避免生产环节的污染。

据报道Clea-flex复合膜软袋就是一种理想的包装材料。

软袋由三层薄膜组成:内层为聚乙烯,中层为聚酰胺,外层为聚丙烯。

经工艺处理,将三层薄膜粘压在一起,以代替聚氯乙烯,达到使用简单、不污染环境、可装各种药液的目的。

另据报道[12]日本、美国和德国的一些大制药厂已开始使用EVA基复合膜软包装材料。

它是一种以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为基材,与其它高分子材料共混合的多层复合膜材料。

没有毒性、安全可靠,并在加工过程中不需加入任何增塑剂和稳定剂,具有高透明度、光泽性,优异的柔韧性、耐低温、耐老化性等优点。

复合膜为非PVC膜的早期产品,由于只能生产单幅平膜,对生产环境要求较高,而且聚烯烃复合膜在生产过程中在各层膜之间使用了粘合剂,这不利于膜材的稳定,同时粘合剂也对药液的稳定性由潜在的影响,因此目前在制药工业输液剂中的使用正逐渐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围:多层共挤输液用膜、袋职责:检验室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正文:1.膜的检测1.1外观——取本品适量,在自然光线明亮处目测,应透明、光洁、内外应无肉眼可见的异物。

1.2鉴别——红外光谱取样品适量敷于微热的溴化钾晶片上,依法测定,应与对照图谱基本一致。

1.3水蒸汽渗透——取本品平整部位,照塑料薄膜和片材透水蒸汽性试验方法杯式法(GB/T1037-88)测定,采用温度23℃±2℃,相对湿度90%±5%的条件,不得过5.0g/(m2·24h)。

1.4氧气透过量——取本品平整部位,照塑料薄膜透气性试验方法(GB/T1038-2000)测定,不得过1.2×10cm3/(m2·24h·0.1MPa)。

1.5氮气透过量——取本品平整部位,照塑料薄膜和薄片气体透过性试验方法(GB/T1038-2000)测定,不得过600cm3/(m2·24h·0.1MPa)。

1.6拉伸强度——取本品平整部位,照塑料薄膜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13022-91)规定进行,试样为Ⅱ型,试验速度(空载)300mm/min±30mm/min,纵向、横向抗拉强度平均值均不得低于20Mpa。

1.7热合强度——取本品适量,均匀截取100mm×100mm试样若干片,将任意的两个试片的内层叠合,放入热封仪。

热合面采用平板式,热合条件:上下面压具温度: 160℃,压力:0.4Mpa,时间:1秒。

用标准试样裁切器,从每个热封部位各裁出15mm宽的试样10条,至少从3个热合面上裁取。

置于拉力试验仪上,将试样两端分别夹在试验仪上、下夹具上,开动拉力试验仪进行剥离,试验速度(空载)300mm/min±30mm/min,测得值均不得低于20N/15mm。

1.8金属元素——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残渣加盐酸(1→2)25ml溶解后,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应符合以下规定:铜:324.8nm波长处测定,不得过百万分之三;镉:228.8nm 波长处测定,不得过百万分之三;铬:357.9nm波长处测定,不得过百万分之三;铅:217.0nm波长处测定,不得过百万分之三;锡:286.3nm波长处测定,不得过百万分之三;钡:553.6nm波长处测定,不得过百万分之三。

1.9透光率——取本品,切成5个0.9㎝×4㎝的切片,分别与入射光垂直放入比色皿中并加满水,以水作空白,照分光光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Ⅳ A)测定,在450nm波长处测定透光率,均不得低于80.0%。

1.10炽灼残渣——精密称取本品5.0g,剪碎,依法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Ⅷ N),遗留残渣不得过0.10%。

1.11溶出物试验——取本品平整部分内表面积1200㎝2,切成5㎝×0.5㎝的小块,水洗,室温干燥后置于500ml的硬质玻璃中,加水400ml,密塞,置于高压蒸气灭菌器中,121℃加热30min,放冷至室温,作为供试液;另取水同法操作,作为空白液,进行以下试验:1.11.1澄清度——取供试液,照澄清度检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Ⅸ B)测定,溶液应澄清;如显浑浊,与2号浊度标准比较,不得更浓。

1.11.2色泽——取供试液,依法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Ⅸ A),溶液应无色。

1.11.3 pH值——取供试液20ml,加入氯化钾溶液(1→1000)1ml,依法测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Ⅵ H),应为5.0~7.0。

1.11.4紫外吸收度——取供试液,以空白液为对照。

照分光光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Ⅵ)测定,在220~350nm的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

220~240nm间的最大吸收值不得过0.08;241~350nm间的最大吸收度不得过0.05。

1.11.5不挥发物——取供试液50ml,以空白液为对照,照干燥失重测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Ⅷ L)测定,并用空白校正,不得过2.5mg。

1.11.6易氧化物——精密量取供试液20ml,精密加入高锰酸钾滴定液(0.002mol/L)10ml和2mol/L硫酸溶液10.0ml,加热微沸3分钟,冷却至室温,加碘化钾0.1g,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1mol/L)滴定至浅棕色,加入5滴淀粉指示液后继续滴定至无色。

同时做空白试验,供试液与空白液所消耗滴定液之差不得过1.5ml。

1.11.7铵离子——取供试液50m l,加碱性碘化汞钾试液2ml,放置15分钟;如显色,与氯化铵溶液(取氯化铵31.5mg加无氨水适量使溶解并稀释至1000ml)4.0ml,加空白液46ml与碱性碘化汞钾试液2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0.00008%)。

1.11.8重金属——精密量取供试液20ml,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Ⅷ H第一法)检查,不得过百万分之一。

1.11.9金属离子——取供试液适量,必要时浓缩,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Ⅳ D)测定。

铜离子:在324.8nm波长处测定,不得过百万分之一;镉离子:在228.8nm波长处测定,不得过千万分之一;铬离子:在357.9nm 波长处测定,不得过百万分之一;铅离子:在217.0nm波长处测定,不得过百万分之一;锡离子:在286.3nm波长处测定,不得过千万分之一;钡离子:在553.6nm 波长处测定,不得过百万分之一;铝离子:在309.3nm波长处测定,不得过百万分之零点零五。

2.袋的检测2.1外观——取本品适量,在自然光线明亮处目测,应透明、光洁,袋面不得有肉眼可见伤痕、割裂、气泡、异物、毛刺等现象。

2.2鉴别2.2.1红外光谱——取本品适量,采用内表面反射法,照分光光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Ⅳ C)测定,外层在(1725、1248、1166、1110、1043)cm-1,内层在(2951、2920、2840、1457、1376、1167、998、974)cm-1处有吸收峰。

2.2.2物理构成——沿横截面切成1mm宽细条,转动90度置在100倍显微镜下观察,应有明显五层结构。

2.3灭菌适应性试验——取供试品60袋,用经0.45µm孔径滤膜过滤的注射用水灌装至标示容量,值≥8,如湿热灭菌121℃15分钟),并封口。

采用湿热灭菌法灭菌后(标准灭菌F进行以下试验。

2.3.1温度适应性取8个装液袋,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将本品置两平行平板之间,承受67KPa的内压,保压10分钟。

液体不得漏出。

2.3.2抗跌落取8个装液袋,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下放置24小时,按表2的跌落高度,分别跌落于硬质刚性的光滑表面下,不得有破裂和泄漏。

黑色背景下,用白炽灯以2000lx~3000lx照射(避免照射试验人员的眼睛),观察,应能与对照液区分。

2.3.4不溶性微粒取8个装液袋,照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测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Ⅸ C),粒子直径≥5µm粒子数,不得过100个/ml;粒子直径≥10µm粒子数,不得过10个/ml;粒子直径≥25µm粒子数,不得过1个/ml。

2.4使用适应性试验2.4.1穿刺力——取适应性试验项下袋子5个,用符合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标准(GB8368-1998)的穿刺器,在(200±20)mm/min的速度下穿刺注射剂用袋上的穿刺部位,塑料穿刺器穿刺力不得过100N,金属穿刺器穿刺力不得过80N。

2.4.2穿刺器保持性和穿刺部位不渗透性——取适应性试验项下袋8个,先用符合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标准(GB8368-1998)的穿刺器穿刺袋的穿刺部位,然后将容器与穿刺器置于两个平行平板之间,施加20Kpa内压,维持15秒,穿刺部位不得有液体泄漏;压力试验完成后,从穿刺部位以(200±20)mm/min的速度拔下穿刺器,塑料穿刺器分离力不得低于5.0N,金属穿刺器分离力不得低于1.0N。

拔出穿刺器后,再将容器置于两个平行平板之间,施加20Kpa内压,维持15秒,穿刺部位不得有液体泄漏。

2.4.3悬挂力——取适应性试验项下袋8个,标示容量不超过250ml的对吊环施加7N拉力,标示容量大于250ml的对吊环施加15N拉力,60分钟内不得断裂。

2.5物理性能2.5.1水蒸汽渗透——取8个袋,用水灌装至标示容量并封口,置恒温恒湿箱内,在20℃±5℃,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放置14天,每个袋减少重量不得过0.2%。

2.5.2热合强度——用标准试样裁切器,取5个袋在封边处各切出三条15mm宽的试样,置于拉力试验仪上,设定拉伸速度为(200±50)mm/min,将试样两端分别夹在拉力试验仪上、下夹具上,开动拉力试验仪进行剥离,均不得小于20N/15mm。

2.6生物试验2.6.1细菌内毒素——取输液袋3只,按内表面积(cm2)与0.9%氯化钠注射液体积(ml)6比1分别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经60℃±2℃保温2小时,放冷,备用,从各袋中取相同体积溶液混合均匀后作为试验液,并用同批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空白液,依法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Ⅺ E),不得过0.25EU/ml。

2.6.2细胞毒性——照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GB/T14233.2-93)测定,相对增殖度不得过2级。

2.6.3致敏试验——照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GB/T14233.2-93)过敏试验测定,应不产生致敏反应。

2.6.4皮内刺激试验——照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GB/T14233.2-93)测定,应无刺激作用。

2.6.5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按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GB/T14233.2-93)测定,应无急性全身毒性。

2.6.6溶血试验——按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GB/T14233.2-93)测定,溶血率不得过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