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1、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2、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得现象及过程。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或城镇化发展S型曲线或城市化的基本规律:(1)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比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2)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4、工业化前的城市与工业化后的城市特征:近代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前城市的特征是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大,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为辅。

城镇化水平不高。

而工业城市的特征是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大,农业现代化,城镇发展水平高,人口聚集,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的格局变化是城市以圈层式向外扩张,人工能源及加工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这是构成工业城市发展的模式。

5、中国城镇化道路特点及启示:特点:(1)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水平基本上每年以1%的速度增加;(2)省际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3)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化的压力,又是推进城市化的动力。

启示:未来的城镇化应该是一种多元化的模式,即改变过去仅仅以规模作为政策标准的方法。

未来的城市和区域发展应当是超越单个城市的传统思维,走向区域协调,从更大区域范围来思索永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走向和谐的城市区域,这也将是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还提出在统一邻里单位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1.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第一篇城市与城镇化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2.城市化水平指城镇水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简述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5、有机疏散思想(1)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变化的机体(2)它从生物的成长现象中得到启示,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即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

(3)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的思想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把城市分解成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

各部分布置有住宅、商店、学校以及生产车间等,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

7.“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宪章认为:(1)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2)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新建居住区要多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4)应从整个道路系统入手规划交通,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

《城乡规划原理》总结

《城乡规划原理》总结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1、“城”和“市”的概念城:最初指用土垒成的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后来指由高墙围绕、具有防卫作用的军事要塞市: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2、固定居民点和城市出现时间:新石器时代后期;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过渡时期3、两次劳动大分工对人类的影响第一次:改造原始材料;开始营造简陋居所第二次:商人、手工业者出现;聚居在集市附近4、城市形成的时间与地点产生地点:西亚两河流域、埃及尼罗河下游具体时间:约3500~3000 BC人类城市的历史:5000~5500年5、界定城镇的因素(农村与城市的区别体现在哪4个方面)产业构成(非农产业)人口数量(规模与密度)职能(工业、商业、交通、文教)地域特征(建筑密度、市政设施、公共设施)6、营寨城模式:提姆加得欧洲诸多名城的雏形7、曹魏邺城:规整的布局模式;功能分区的布局理念8、隋唐长安:宫城居中靠北9、古埃及卡洪城:明确的功能分区10、中外古代城市的区别:(1)城市等级体系中国:树枝状(中央集权)欧洲:散沙状(地方割据)(2)城市中心中国:宫殿、官府衙门(世俗社会)欧洲:教堂(神权社会)(3)城市功能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封建地主制)欧洲:经济中心(封建领主制)(政治中心在城堡)(4)城市在疆域中的分布中国:江河沿岸;地区中心(内向型,对内统治)欧洲:沿海港口(外向型,对外经商和扩张,获取资源、财富和领土)(5)城市商业形态中国:集中的市→商业街道北宋(开封城)欧洲:自由形成的集市、商业街11、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不同的空间扩展模式发达国家:内部更新改造发展中国家:外延性扩展12、世界城镇密集地带:美国东南部;美国西海岸;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太平洋地区;英国东南部;欧洲西北部;中国13、城镇化(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14、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时代: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15、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形式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的相应转变:1 2 3——2 1 3——2 3 1——3 2 1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2)功能城市化国家、社会、国民的财富随之增长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16、城市化发展轨迹注:诺瑟姆曲线起步阶段:低于30%,增长速度缓慢;加速阶段:当城镇化水平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

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名词解释:1)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3)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总人口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

4)市域:城市的行政区域范围,包括市区,外围市(县)。

5)市区:市政府管辖范围。

2.①什么是第一次劳动分工原始群落中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叫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②什么是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③城市是如何形成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以后,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分化,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所以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开始产生私有制,阶级分化以后,人类开始进入了奴隶社会。

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④简述城乡区别。

1)集聚规模的差异 2)生产效率的差异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7)空间密度差异3. 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城市发展的包括哪两个阶段一般以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城市发展阶段包括古代城市发展阶段(封闭,静态)和近代现城市发展阶段开放,动态)。

4. 简述世界城镇化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的总比例达到60%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版-考试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版-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1城市的定义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居民点就是城市1.2城市化城市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1)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1.3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S形曲线表示:并且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市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补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2.1我国城市规划思想来源(两个)阴阳五行堪舆学(风水学)2.2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太阳城(康帕内拉)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法郎吉(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傅立叶)2.3现代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雅典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思想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3.1城乡规划下的四大体系法规系统、行政系统、技术系统、运作系统3.2法规体系有哪几大类的法律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3.3法规系统(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主干法:我国现行城乡规划的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简称《城乡规划法》3.4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是通过引导和控制来实现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并保持城市发展的整体连续性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理解概括:中央集权,地方自治,分级审批)城市规划技术体系:城市规划运作体系:(规划编制/开发控制)工作程序(三段式):调查、分析、规划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4.1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的产生1.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剩余、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商品交换的需要而逐渐产生。

- 早期的城市通常围绕宗教中心、政治中心或商贸中心发展起来。

2. 城市产生的条件- 地理环境:水源、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 政治因素:国家的形成和政治权力的集中促进了城市的产生。

- 社会需求:人口增长、社会分工和文化交流的需求推动了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的定义1. 城市的定义概述-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密集的、包含多种功能的聚落,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 城市具有明确的行政边界,通常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2. 城市的特征- 人口规模:城市通常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较高。

- 经济活动:城市是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集中地。

- 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和职业多样化。

- 基础设施: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等。

- 文化特色:城市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1. 古代城市- 特点:规模较小,以城堡或城墙为界限,政治和宗教功能突出。

- 代表:古埃及的底比斯、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城等。

2. 中世纪城市- 特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出现行会组织和城市自治。

- 代表:意大利的威尼斯、德国的科隆、法国的巴黎等。

3. 近现代城市- 特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城市病问题。

- 代表: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纽约、德国的柏林等。

4. 当代城市- 特点: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趋势,城市发展呈现多样性。

- 代表: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上海等。

二、城市发展的动力1.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变。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第一章: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构建高品质城镇环境,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城市化形式。

城市规划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旨在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注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将人口、人居环境、人文精神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

2. 生态优先: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建设宜居生态城市为目标,推动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3. 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4. 有机融合:新型城镇化鼓励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对立,提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机会,促进全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保障,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布局:城市规划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城市的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确保城市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性。

2. 城市形象:城市规划能够规划城市的建筑风格、公共空间和景观设计,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 公共服务设施: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布局公共设施,包括交通、教育、医疗等,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的需求。

4. 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可以指导城市的管理,帮助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效率。

第四章: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的衔接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在实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规划应该发挥以下作用:1. 宏观指导:城市规划应该制定长远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宏观指导和战略规划,确保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课后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课后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课后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课后习题答案PDF下载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

主要内容分22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与社会、历史与⽂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地分类及其适⽤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态与环境规划、城
关注⽂章底部公众号
回复课后答案+城市规划原理
免费获取课后答案
市⼯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

本书为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专业及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城市规划原理课后答案吴志强作⼈员参考。

第1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
第1节 城市的产⽣与定义
第2节 城市的发展
第3节 城镇化
第2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第1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第2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与发展
第3节 城市规划⾯临的城市发展趋势
第4节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法的变⾰
第3章 城乡规划体制
第1节 城乡规划体制概述
第2节 我国现⾏城乡规划法规系统
第3节 我国现⾏城乡规划⾏政系统
显⽰全部信息显⽰全部信息吴志强城市规划原理课后答案PDF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构成的三要素:人口、产业、行政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的发展历史进程:原始聚落――城市雏形――小城镇――中型城市――大城市――大都市连绵区、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对城市的认识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无论城市进化到什么程度,其中包含了多么复杂的功能,城市过去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今后依然是。

明确了城市的这种基本性质实际上也就形成了我们“以人为本”的看待城市,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面具有不同围中心的职能;因此,任规模或等级的城市都是一定区域的中心3、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4、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5、聚集的人口不是由血统的或宗族的关系所组成,而是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面;A、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B、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C、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D、城市文化、生活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城市化也可以称为城镇化,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章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

城市化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一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市化;二是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呈S曲线;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中国古代城市总的特点:①中国古代城市始终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城市有变化和发展,也有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发展方式上没有根本变化。

②中国古代虽然统治力量在更换,但城市始终是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没有出现由于朝代的更换城市衰退、缩小或废弃。

③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中央集权统治,有完整、庞大的官僚机构,封建都城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大,一般城市的规模也不小;而且由于中央集权的控制,许多城市是以加强军事、政治目的而修建起来,由经济发展而完全自发产生发展的城市较少。

④城市中统治阶级是中心,宗教也是封建统治利用的工具,宫殿、官署衙门是城市布局中突出的主要建筑物,与儒家思想结合的封建理制和等级观念支配着城市规划思想。

⑤中国封建社会有两大类型:一是从政治军事统治要求出发而新建的城市,一般多有整体规划意图布局规划方正规则;一是由于经济地位的原因在原地不断发展扩建的城市,布局不太方正规则,有一定的自发性;居住方式为里坊制和街巷制,商业为集中设市和分散的市和商业街。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早期因政治军事需要新建、规则形式的、采用里坊制、集中设市的城市要多一些,后期因经济原因在原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不规则的、采用商业街和街巷制的城市要多一些。

1、古代城市具有哪些特征?(1)城市所处位置大都是交通便利之处,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农产品的集散地;(2)手工业匠人在城市的专业化和集中化趋势不断增强,城市对乡村和周围地区的影响逐渐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3)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的吸引能力,总体规模较小、数量很少;(4)城市消费规模超过生产规模,城市的消费主要靠农村的地租和税赋来支撑,这时,城乡关系是对立的。

古代城市的这些特征使城市功能逐步多样化,一些城市管理问题也开始突出,相应的法律条文也开始产生首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分为两个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开设院系:风景园林学院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使用专业:城乡规划专业主讲教师:***1、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2、授课对象: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专业3、学时学分:共68个学时,4个学分4、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使用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9月第四版。

参考书目:1.《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三版。

2.《城市和区域规划》,[英]P·霍尔主编,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3.《现代城市建设》,冯文炯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8月。

5、考核方式:考试6、授课的类型:采用讲授、分组讨论、课堂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7、教学目的:本课程包括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等问题。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并掌握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专业的学习提供更好的辅导。

8、教学重点:(1)城市与城市化(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3)城市总体规划(4)城市道路设计(5)城市居住区规划9、教学重点:(1)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2)城市居住区规划10、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讲授+课堂示范绘图11、教学手段:传统讲授+多媒体讲授+手绘示范12、教学内容:见各章节具体内容13、思考题或作业练习:每章节课后布置14、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1)教学理念更新:实施模块的、弹性的、多层次教育、突破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传统内容和方法。

第1章_城市概说(2015-3-10 18.41.46)

第1章_城市概说(2015-3-10 18.41.46)


4、经济学:强调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认
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 中的结果。

5、政治学: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
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确定政治 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本书对“城市”的界定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 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二)城市的特征
现代城市




现代城市是具有高经济效率、高管理水平、高 质量环境的城市。 特点:第一、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城市职能 从综合性到专业性,出现了大批的科学城、大 学城、旅游城。 第二、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第三、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二、城市化的形态和决定因素 三、城市化的基本规律 四、中国的城镇化
四、中国的城镇化
新中国成立后,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城市的恢复和城市化启动时间(1949-1957) 2、城市化的剧烈波动发展时期(1958-1965) 3、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1966-1978) 4、城市化稳步发展时期(1979-2000) 5、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以来)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原则
第一、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 第二、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平衡 第三、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四、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 设的协调发展 第五、实现城市各类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六、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 能
二、城市功能 1.城市功能的定义 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 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在一定区 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 具有别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具有整体性、结 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

第1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乡规划体制城市与城市规划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规系统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城乡规划体制概述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技术系统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运作体制城市规划的任务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行政系统城市规划的目标与价值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城市的发展城镇化城市与城镇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永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和谐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居民点城镇形成城镇界定古代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城市城镇化内涵城镇化特征诺瑟姆曲线中国城镇化中国“天人合一”西方“民主神权”城市问题与空想社会田园城市光明城市卫星城有机疏散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新马克思主义理性主义全球化城镇邻里单位城市设计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单向的封闭转向复合开放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刚性规划转向弹性规划指令性转向引导性规划法规系统规划行政系统规划技术系统规划运作系统主干法从属法规与专项法规相关法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职权法定规划体系规划依据开发控制制度(城市;乡村庄)开发控制的依据(法律法规,城乡规划,技术规范、标准,政策)规划城市规划(职业的起源;规划的任务)规划的目标价值观影响城市规划目标的形成城市规划价值观的确立永续发展的概念与思想形成永续住区与永续城市城市规划与永续城市发展“和谐城市”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永续城市与和谐城市和谐城市的价值观(人地、人人、当代与未来)图 1 城市与城市规划总纲【摘要】要求(理论素养):1.把握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2.把握规划思想渊源和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

目标(核心价值观):“和谐城市”柱锥模型——城乡规划的纲领1.城乡规划的底线纲领——通过城乡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全面协调理性的发展,实现“永续城市”2. 城乡规划的髙线纲领一一通过城乡区域的环境和谐、社会和谐和历史文化与未来创新间的发展和谐,追求“和谐城市”,作为专业工作的理想目标。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607647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4 实验学时:0学分:4适用对象: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先修课程:建筑初步城市地理学执笔人:孟彩红审定人:董杰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城市规划原理是工程管理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它涉及到资源、环境、人口、经济、艺术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全面系统的教学,阐明城市规划的意义,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课程教学:以所选教材为基本素材,参考书为辅助材料,结合实际,选取讲授内容,不断补充前沿知识理论。

采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可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改基本要求:除课堂讲授外,积极采用案例讲解、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

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外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课外作业旨在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课程重点与难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4学时)重点:城市的形成与定义,城市化的测度及其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6学时)重点: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尤其是近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2学时)重点:城乡规划的法规系统、行政系统、技术系统以及运作体制。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2学时)重点:城市规划的目标与价值观,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及实现途径。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2学时)重点:人与环境的关系,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环境第六章经济与产业(4学时)重点: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城市规划中经济与产业的分析方法第七章人口与社会(2学时)重点: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城市人口预测的方法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
主讲:邹春洋 cyzou66@
广商· 资源与环境学院
《城市规划原理》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同济大学 吴志强,李德华 主编
主要参考书
《城市规划》,谭纵波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 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文献阅读书目参阅教材附录)
代表性都城:齐临淄 始建于西周晚期,先建内城, 后建外廓,至春秋晚期形成约 4×4.5km2规模,7万户,推 测约30万人。功能包括政治、 军事、手工业、商业、居住等。
广商·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③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秦统一中国,建立起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始皇创立了一套 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僚制度,推行郡县制,于是在都城实行以行政 机构为中心的城市格局开始形成。一方面由于生产力发展,工商 业繁荣,城市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封建专制集权 措施在城市的实施,又使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汉代以后社会的长期动荡,使城市初步发展的势头受到了遏制。 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则是我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史上一个高 峰阶段。
广商·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③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封建中央集权的 国家通常都城规 模很大,布局较 严整,中心为宫 殿、官府衙门。 君主立宪或政教 合一的国家,城 市中心通常是教 堂或纪念广场。
广商·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③ 政治体制城市的影响
3、城镇与城市的界定
城市的特征
① 具有非农业为主体的职能; ② 高密度的人口与生活居住空间; ③ 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一定地域的中心); ④ 公共的人工景观和完备的市政与公共设施。
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 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广商·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广商· 资源与环境学院
《维特鲁威人》
二、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建筑十书》的城市见解
关于城址选择:必须占用高爽地段,不占沼泽地、病疫滋生地, 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要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 的农产资源以及便捷的公路或河道通向城市。 探讨了建筑物的性质,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 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 关于街道布置,研究了街道与常风向和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对 广场设计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 近旱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 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 《管子· 乘马第五》开篇
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考工记》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与城市建设统一,农业的生产 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它认为应 采用功能分区制度,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管子》是中国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 著作。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 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广商·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2、城市的形成
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促进了城市的形成。 早期城市的职能: 非农人员聚居地;较强的防御能力;文化庇护、 展示与传承。 原始聚落演进为城市的基本环境条件:
安全的城址;广阔的腹地与交通联系;生态环境良好。
广商·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广商·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明清北京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 明清北京城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 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如宫殿、城制、官署、官 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 局;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 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 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明代北京宫城: 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 城市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 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2.城市布局重点出主,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 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 成两部分。
18世纪初,城市继续发展,并 在外围建造棱堡式城墙。
广商·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方案
平面为八角形; 塔楼间距不大于射箭距离; 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 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居中; 路不可直接对向城门。 阿尔伯蒂《论建筑》 继承了维特鲁威的的思想,主张从城市的环境因素考虑城市的选址选型, 结合军事防卫要求布局街道,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 1)城市街道由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形平面。 2)中心设教堂、宫殿或城堡。 3) 城市由几何形体构成。
二、城市的发展
12 、古代城市的发展 、古希腊的城市
米利都城遗址
广商·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③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
《周礼· 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 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广商·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完整的按照费拉瑞特的理想城市建造 的是威尼斯王国的帕尔曼-诺伐城, 设计者是斯卡莫齐。为防御而设的边 境小城,中心为六角形广场,辐射道 路用三组环路联接。城市中心点设棱 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创建于15931623年。 (P6图1-2-3)
广商· 资源与环境学院
广商· 资源与环境学院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安排
第 1 章 城市与城镇化 第 15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第 2 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第 16章 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 第 3 章 城乡规划体制 第 17章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第 4 章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第 18章 城乡住区规划 第 5 章 生态与环境 第 19章 城市设计 第 6 章 经济与产业 第 20章 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第 7 章 人口与社会 第 21章 城市开发规划 第 8 章 历史与文化 第 22章 城市规划管理 第 9 章 技术与信息 第10章 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第11章 城市用地分类与适宜性评价 第12章 城乡区域规划 第13章 总体规划 第14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
1剧院;2陵墓;3南广场;4仓库;5罗马浴池;6小纪念碑;7大纪念 碑;9港湾门廊;10阿波罗圣堂;11港湾门户;12小市场;13北广 场;14柱廊;15朝圣道路;16浴场;17体育馆;18神庙;19皇家 祭礼圣堂;20议政厅;21女神庙;22北门;23基督教堂(5世纪)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广商· 资源与环境学院
延伸学习:
城市的十个特征(Gordon Childe,1892-1957)
①限定空间内相对稠密的人口;②行业专门化;③财富集中; ④大型公建;⑤发达的社会阶层;⑥使用文字;⑦出现占卜、 数学;⑧自然主义艺术;⑨长途外贸;⑩市民集团不再按血亲 划分居住地。
城市特征五点论(Max Weber,1864-1920)
广商·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① 城市与防御要求
德国多瑙河畔的雷根斯堡(Regensburg),起源于罗马帝国时代建于多瑙河 南岸的边境军城。
4世纪以前,罗马帝国 在多瑙河南岸建立的 方形、具有格子状街 道布局的边境军城。 12世纪前后,依托军城再次兴 起的城市,从平面上仍然能够 辨认规整的旧军城被套在已经 重建的、零乱的新城市中。
二、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公元1世纪初古罗马御用建筑师维特鲁威总结当 时的建筑经验后写成该书,共十篇。内容包括: 希腊、伊特鲁里亚、罗马早期的建筑创作经验, 从一般理论、建筑教育到城市选址、选择建筑 地段、各种建筑物设计原理、建筑风格、柱式 以及建筑施工和机械等。这是世界上遗留至今 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他最早提出了建 筑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并且首次 谈到了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 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
塞里纳斯城
广商·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城市的发展
米利都城 米利都城三面临 海,四周筑有城 墙,棋盘式路网。 两条主要垂直大 街从中心通过。 中心开敞空间呈 “L”形,有多个 广场。市场及城 市中心位于港湾 附近,将城市分 为南北两个部分。 南部街坊面积较 小,北部较大。 最大街坊面积 30×52米。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唐长安、宋汴染、元大都、明北京,都遵 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
广商·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②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 要的影响,城市分区明确,统治阶级与一 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 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 城的区分。不同是区分更明确,不像汉长 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 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 森严。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 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 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 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 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曹魏邺城复原图
广商·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②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 方面有明显影响。
乌尔城约建于公元前2000~2100 年。城市平面为卵形,有城墙与城 壕,两个港口通往水面。面积约 88公顷。内墙贵族僧侣和墙外平 民、奴隶分划明显,防卫森严。山 岳台布置有衙署、商业设施、作坊、 仓库,形成公共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