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的生活实例分析教学资料
现实中囚徒困境的实例

现实中囚徒困境的实例【实用版】目录1.囚徒困境的定义和概念2.囚徒困境在现实中的实例3.解决囚徒困境的方法和策略正文正文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模型,它描述了两个罪犯被捕后,警方分别与他们单独进行审讯。
如果两人都保持沉默,那么警方无法证明他们有罪,两人都将获得轻判;如果其中一个人供认,而另一个人保持沉默,那么沉默者将被判重刑,而另一个人则不被惩罚;如果两人都供认,则两人都将被判处较轻的刑期。
这个模型反映了在自私的情况下,合作可能导致更好的结果,而不合作则可能导致更差的结果。
尽管囚徒困境是一个抽象的模型,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类似的实例。
例如,在商业竞争中,两家公司可能会陷入囚徒困境。
如果它们都降低价格,那么双方都将失去利润,但如果它们都保持高价,那么可能会有其他竞争者进入市场。
另一个例子是环境问题。
各国都知道减少排放将有利于全球环境,但如果其他国家不采取行动,那么单个国家采取行动将损害其经济。
这些实例都反映了在现实中,囚徒困境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那么,如何解决囚徒困境呢?一种方法是通过合作。
在商业竞争中,如果两家公司可以达成协议,共同维持价格,那么双方都将受益。
在环境问题中,各国可以通过国际协议来共同减少排放。
然而,建立信任是合作面临的一个挑战。
在警方审讯的例子中,罪犯们很难相信对方会保持沉默。
因此,为了解决囚徒困境,我们需要找到方法来建立信任。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惩罚和奖励。
如果警方可以向罪犯们提供奖励,以鼓励他们保持沉默,或者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以阻止他们供认,那么囚徒困境就可以得到解决。
同样,在商业竞争中,如果一家公司可以向另一家公司提供奖励,以鼓励它们保持高价,或者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以阻止它们降低价格,那么囚徒困境也可以得到解决。
总的来说,囚徒困境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而解决囚徒困境的方法包括合作和惩罚奖励。
囚徒困境专题

1
多种情景,一个思想
五一、商场
2
多种情景,一个思想
美国大选 民主党 共和党 中间策略
3
多种情景,一个思想
渔业 物种灭绝
4
囚徒困境
两个小偷甲和乙联手作案,私入民宅被警方逮 住但未获证据。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两间房间分 开审讯,政策是若一人招供但另一人未招,则招 者立即被释放,未招者判入狱10年;若二人都招 则两人各判刑8年;若两人都 不招则未获证据但因私入民宅 各拘留1年。
国家法律 梁启超:我国成文法之起源不可确指, 然以数千年之思想往往视法律与命令为 一物 国家法律措施是无效率还是高效率?
13
用法律解决“囚徒困境”
合作 合作 不合作 T,T R-X,S 不合作 S,R-X P,P
满足:X>R-T
14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
提供 提供 不提供 4,4 5,-1 不提供 -1,5 0,0
—Newmark&Lewis公司终身低价保证
38
乍一看,这两家企业在玩命竞争, 根本不可能形成价格联盟,即使形成也 难以维持,因而它们之间似乎是在打价 格战。但是,一种潜在的侦察降低价格 行为的机制阻止了价格战的发生。 若每台录相机的批发价为150美元, 此时两家企业正以每台300美元的价格出 售。“疯狂艾迪”打算降为每台275美元, 从而将对手的顾客拉过来,如那些家住 在对手售货点附近或过去曾买过对手商 品的顾客。
19
例子 2 为什么政府要负责修建公共设施,因 为私人没有积极性出资修建公共设施
设想有两户相居为邻的农家,十分需要 有一条好路从居住地通往公路。修一条路的成 本为 4,每个农家从修好的好路上获得的好处 为 3。如果两户居民共同出资联合修路,并平 均分摊修路成本,则每户居民获得净的好处 (支付)为 3-4/2=1;当只有一户人家单独出 资修路时,修路的居民获得的支付为 3-4=-1 (亏损), “搭便车”不出资但仍然可以使 用修好的路的另一户人家获得支付3-0=3。
现实中的囚徒困境现实案例

现实中的囚徒困境现实案例-优势策略均衡-免费搭车(博弈策略)1、家电价格战:由于彩电行业是寡头控制的,9大厂商控制了70%的市场份额,这样的博弈互动特征更为突出。
1999年4月,长虹为扩大市场宣布彩电产品降价,各整个行业市场造成巨大震动,随即康佳、TCL、创维达成默契:建立彩电联盟。
直到4月20日上午,康佳仍然表示不降价,但是当晚即改变主意,使得TCL和创维措手不及,价格战立即蔓延开来。
大家都降价对于各自的扩大市场没有多大帮助,反而使得利润都被削弱了,1996~2000年,彩电行业发生大的价格战达到8次以上,整个行业的利润被极大削减,全行业进入亏损,信息产业部统计价格战使行业利润减少147亿元。
价格战于人于己都不利,为什么还打价格战呢?这是一个简单的囚徒困境博弈形势。
双方作好的结果都是降价,降价都是“优势策略”。
大家可能会想到成立价格联盟,但是事实是:2000年6月9日,TCL、海信、创维、厦华、乐华、金星、熊猫、西湘9家厂商歃血结盟,召开了彩电联盟峰会,实际上是一纸空文,当年8月康佳响应长虹的降价20%口号,率先脱离9家同盟会,价格战在次开打。
所以,任何同盟都敌不过“先下手为强”的背义利益来的真实。
2、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的美苏军备竞赛都是各自的优势策略,双方都无法信任对方不搞军事发展,都担心自己被设计而陷入危险,所以即使曾经出现了“盟约”,最后还是不得不撕毁。
3、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哈丁(Hardin)于1968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公共地悲剧》经常被引用,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如果人们都只关注个人福利,公共资源就会被过度使用。
例如:《公共草地牧羊》一片公共草地可以养羊,但是随着羊的数量增加,草地对羊的贡献价值再下降,假设养2只羊,每只可以带来100元的价值,养3只羊,则每只可以得到60元的价值,到了养4只以后,每只的价值只有40元。
如果共有2个养殖户,可以各自选择养1只还是2只时,盈利表显示各自的优势策略是养2只,共4只,所以草地作为公共资源只能产生4x40=160远的价值,远低于2x100=200的贡献,这就是公共资源过度利用,而最后各人利益也被消减了。
囚徒困境在生活中的例子

囚徒困境在生活中的例子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被自己放置在一个叫做“囚徒困境”的局面中。
例如,你和你的朋友去看电影,你们一致认为电影太无聊,但是不想花钱浪费,于是都不愿意主动离开;或者在分手的情况下,你还挥之不去的抱着一种希望,不愿意放弃,也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办;或者在一个做不到的工作里,虽然你知道自己放弃会更轻松一些,但为了向上司证明自己的耐心自律,又犹豫不决去放弃。
总之,“囚徒困境”指的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选择,但无论哪一个,都是某种程度上不利的,令人困惑的,需要做出抉择的情况,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证明。
囚徒困境的生活实例分析

囚徒困境的生活实例分析“ 囚徒困境”出自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马斯洛1950年开创的《博弈论》,它是一种经济学现象,表现出当多人政治、经济、战略冲突时,每一方应采取何种行动皆无最佳策略,只能遭受各自的损失,互不信任的局面便称之为“ 囚徒困境” 。
“ 囚徒困境” 属于多人博弈情形,其典型的表現为当若干玩家在同一博弈场合中,必须将有限资源分配给每一位玩家,则每一位玩家便会有“ 合作” 或“ 竞争” 的策略可供选择。
以下我们以现实生活著重的生存环境来分析“ 囚徒困境”,以此来引导咱们更熟练的应付多人博弈的问题。
例如,在发展中国家一般都缺乏公共交通网络的环境,如果两个陌生的旅客 xx和 yy 想要用一部小车搭载他们的去处,但他们手中的资金不能满足乘車费,他们必须要在“ 合作” 或是“ 竞争” 中做选择。
若 xx 和 yy 都选择” 竞争”,则两者将互相较劲,拼命筹集资金以支付乘车费,但当一方筹集完资金而另一方多数买不起车票时,两者必然乘不上车,双方一败涂地,无疑都会损失为数不小的经济收益,这大致就是一般“ 竞争” 策略下的“ 囚徒困境” 了。
然则,若 xx 和 yy 都选择“ 合作”,则由他们两个合众募集资金以满足他们的交通需求,当所有费用支付完毕后,他们双双乘上车就可以抵达终点前进,这样“ 合作” 策略一方面扩大了 xx 和 yy 两人均可获取的收益,另一方面是两个乘客可以充分利用所拥有的有限资金,高效利用每一分资金来获取最大收益,此便是“ 合作” 策略下的“ 囚徒困境” 。
“ 囚徒困境” 情景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我们通常都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战略冲突,当两两不顾的时候,便会出现“ 囚徒困境” 。
以生存环境为例,当大家都采取“ 合作” 策略时,双方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互相不顾,而以增加自身及他人的收益,从而摆脱“ 囚徒困境” 的束缚。
囚徒困境原理的生活应用

囚徒困境原理的生活应用什么是囚徒困境原理囚徒困境原理是博弈论中的基本概念,用来描述当个体做出自利选择时,最终会导致整体利益的损失。
生活中的囚徒困境原理应用囚徒困境原理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下面列举了几个例子:1.合作是最佳选择在囚徒困境中,如果两个囚犯能够合作,他们都可以受益。
生活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例如,两个同事可以合作完成一项任务,或者夫妻共同分担家务等。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
2.缺乏信任会导致损失在囚徒困境中,囚犯之间缺乏信任,导致他们做出了不利于彼此的选择,最终导致了损失。
在生活中,缺乏信任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例如,两个商业合作伙伴如果缺乏信任,难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因此,在生活中要努力建立信任,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
3.长期利益大于短期利益在囚徒困境中,囚犯的个体利益往往导致整体利益的损失。
这也可以应用到生活中,有时候为了个人短期利益,我们可能会做出不利于整体的选择。
例如,为了省钱而购买低质量的产品,可能最终会导致更多的花费。
因此,在生活中要着眼于长期利益,而不是只考虑眼前的好处。
4.激励机制可以改变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中,如果有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推动囚犯做出合作的选择。
生活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例如,公司可以给员工提供奖励机制,鼓励他们合作完成任务,并分享回报。
有了激励机制,可以改变个体的行为,从而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5.社会规范对囚徒困境有影响在囚徒困境中,囚犯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
类似地,社会规范也对生活中的困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社会对诚实守信的价值观的强调,可以促使个体更倾向于合作和信任。
总结囚徒困境原理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这些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博弈论的概念,还可以指导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通过建立合作、增加信任、着眼于长期利益、设立激励机制以及强调社会规范,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境,实现个体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囚徒困境PPTPPT课件

面对囚徒困境,我们需要勇于创新和变革,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制度限制,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社会制度应该鼓励和促进合作,减少囚徒困境的发生。例如,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等手段,来引导个体在面对类似情境时做出更有利于社会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
制度设计与监管
对社会制度的思考
全球化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囚徒困境的启示有助于推动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简介 囚徒困境的基本模型 囚徒困境的解决方案 囚徒困境的实际案例 囚徒困境的启示与思考
contents
目 录
01
囚徒困境简介
囚徒困境是一种博弈论模型,描述了两个犯罪嫌疑人被捕后,在不能互相沟通的情况下,各自选择最优策略时所面临的困境。
定义
囚徒困境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囚犯困境问题,即两个同谋的囚犯在接受审判时,如果他们都保持沉默,则可能获得较轻的判决;但如果他们互相背叛,则可能获得较重的判决。
合作
在囚徒困境中,参与者可以通过选择合作的方式,共同达成更好的结果。合作可以避免被对方背叛的风险,同时也有助于建立长期的关系和互信。
长期视角
参与者应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认识到合作带来的长期利益,而不仅仅关注眼前的短期利益。通过建立长期关系和互信,可以降低囚徒困境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合作策略
有效沟通
沟通与信任
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可以对囚徒困境中的参与者进行监督和约束,防止他们采取不合作或背叛的行为。监管机制可以提供公正的裁决和惩罚,维护游戏的公平性和规则的执行。
教学案例20:囚徒困境

教学案例20:囚徒困境【案例呈现】警察局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嫌疑犯,但获得的证据并不十分确切,对于两者的定罪量刑就取决于他们对于犯罪事实的供认情况。
为防其相互间串供,两疑犯被分别拘捕、隔离审问,他们面临着认罪策略的选择问题。
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无非两种:坦白或不坦白。
按照全世界通用的政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所以若两人均坦白,则可以从轻处理,分别被判刑8年;若两人中有一人坦白而另一人拒不坦白,则坦白者可判5年,拒不坦白者将从重处罚被判10年;当然,若两人拒不交代,而警方手中又无足够的证据可以指控犯罪嫌疑人,那他们只能按妨碍公务罪各被判1年。
因此,对两个囚徒来说,最佳结果是两人都不坦白,各判1年。
但由于两个囚徒没有条件串供,他们并不确定对方是否会坦白,所以对于囚徒A 而言,不管囚徒B采取何种策略,他的最佳策略都是交代。
对于囚徒B而言也是如此。
最后,两个囚徒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都会选择交代,结果是两人各判8年。
【案例点评】人生的内容是由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构成的。
个人与社会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离不开个人,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另一方面,个人也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所以,每个人在追求或维护个人利益时,不能仅从个人的需要出发,还应适当考虑他人和社会群体的利益。
因为若是损害了他人和群体的利益,也有可能损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囚徒困境作为博弈论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充分演绎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同进步同退步、紧密的双向利益关系,反映了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选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即当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采取行为时,行为的结果反而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的。
因此该案例提示大学生:只有从全局、整体出发,必要时为社会做出一定的牺牲,才能创造出个人与社会共同进步的双赢结果。
【教学建议】本案例可用于第三节第三目“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的教学,用来解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明确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囚徒困境案例分析

囚徒困境解说例子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 )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 n Dresher )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 )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
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
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相关术语称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8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解说如同博弈论的其他例证,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
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
另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策略。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
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
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
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
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8 年。
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
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 1 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8 年的情况较佳。
生活中的经济学——课题 囚徒困境

课题囚徒困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何为博弈及纳什均衡能力目标:能分析“囚徒困境”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博弈的含义理解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案例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A、引入师:有5个海盗,掠夺了100两金子,需要分赃。
办法是抓阄,盗亦有道。
抓到第一个阄的人可以先提出一个分配方案,如果他的方案被一半以上的人同意,就照他的方案分金子,否则第一个人就要被杀掉,余下的人也照此办理。
提问:如果你是抽到的第一个人,你会提出怎么样的分配方案?生:分组讨论,请个别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师:正确答案第一个人会说:“这100两金子全归我!”而且这个方案一定会被一半以上的人同意通过,这个人不会被杀掉。
分析:当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从最后的环节开始考虑,这样可以使问题清晰起来。
从抓到最后一个阄的人开始考虑,对于这个人来说,他知道当轮到他提方案时,其他人都已经死掉了,金子全是他一个人的,所以他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便是不管前边谁,包括第一个人,提了任何方案,他都一概不同意。
再看第四个人,他知道不管自己提什么方案,第五个人都不会同意,所以他的利益最大化行为是尽量不要轮到自己提方案,所以不管第一个人提了什么方案他都会表示同意。
第三个人,知道第四和第五个人的选择策略,所以他的利益最大化方案是100两金子全归自己,所以不管第一个人提出什么方案第三个都会反对。
第二个人,知道自己提什么方案,第三、五个人都将反对,一旦轮到自己提,自己就死定了,所以他会同意第一个人提出的任何方案。
综上所述,不管第一个人提出怎么样的方案,第二和第四个人都会同意,加上第一个人自己的一票,就是三票,一半以上,可以通过。
既然都可以通过,而第一个人又要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他的方案是100两金子全归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引出“博弈”B、新授一、概念博弈:就是做游戏,做游戏的局中人,就不得不考虑别人的决策是怎么样的,还要考虑自己的决策对别人的影响,别人的反应会如何。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完美资料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完美资料囚徒困境:完美资料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它描述了两个囚犯在被关在单独的房间里,并且不能彼此沟通的情况下,面临是否合作或背叛的抉择。
囚徒困境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反直觉的结果,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本文将介绍囚徒困境的定义、经典案例、策略分析以及实际应用,并深入探讨其意义和启示。
一、囚徒困境的定义囚徒困境是一种标准的非合作博弈模型,涉及两个参与者的决策问题。
在囚徒困境中,每个参与者面临两个选择:合作或背叛。
如果两名囚犯都选择合作,则他们各自会得到一个较轻的刑罚;如果两名囚犯都选择背叛,则他们各自会得到一个较重的刑罚;如果其中一名囚犯选择背叛而另一名选择合作,则背叛者将获得最低刑罚,而合作者将面临最严重的刑罚。
二、经典案例囚徒困境最早由梅尔文·邓纳姆和阿尔伯特·塔克在1950年提出。
以下是一个经典的囚徒困境案例:两名囚犯,A和B,被控犯有某起案件。
检察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定罪,但他们每人都面临着一项轻微的定罪罪名。
在封闭的审讯室内,检察官分别向A和B提供了一个选择:合作或背叛。
他们的选择如下:- 如果A和B都选择合作,他们各自会被判处一年徒刑;- 如果A选择背叛而B选择合作,A会被判无罪释放,B将被判刑十年;- 如果A选择合作而B选择背叛,A将被判刑十年,而B会被判无罪释放;- 如果A和B都选择背叛,他们各自会被判刑五年。
三、策略分析在囚徒困境中,每个参与者都有两个选择:合作和背叛。
根据博弈论的思想,每个囚犯都应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然而,这里的困境在于,如果每个囚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背叛是最理性的选择。
因为无论对方选择什么,背叛都能给自己带来较轻的刑罚。
这衍生出了一个结果,即在理性选择的前提下,囚徒困境是一个导致双方都背叛的结果。
然而,如果两名囚犯能够进行合作,并在心理上互相信任和合作,那么他们将能够达成最佳的结果,即共同选择合作,各自只受到一年徒刑的处罚。
生活中的囚徒困境案例分析

生活中的囚徒困境案例分析“囚徒困境”案例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
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
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
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
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
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
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
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
现在有两个囚犯,他们分别是A和B,囚犯A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B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
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但囚犯B也意识到,他的同伙A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
所以两个囚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
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囚犯A 反正也得服刑,起码他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
所以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
第二课:囚徒困境资料.

这是一部眼下流行、充满黑色幽默的网 络视频《北漂族的无房生活》中的经典对白。 含泪的“调侃”折射出当下楼市的“囚徒困 境”:买,难担高房价重负;不买,难受房 价节节攀升的煎熬。
甲会这样推理:假如乙不招,我只要一招供,马上可以获得 自由,而不招却要坐牢1年,显然招比不招好;假如乙招了, 我若不招,则要坐牢15年,招了只坐10年,显然还是以招 认为好。无论乙招与不招,我的最佳选择都是招认。还是招 了吧。
自然,乙也同样精明,也会如此推理。
囚徒困境——合作是可能的吗?
曾经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从一位智者那里得到了一根鱼 竿和一篓鲜鱼,得到那篓鲜鱼的人就在原地把鱼煮熟了一 口气吃完,解决了饥饿问题,可是很快就又感到肚内空空, 最终饿死在了空空的鱼篓旁。而另一个得到鱼竿的人则提 着鱼竿向遥远的大海走去,当他终于来到了大海边的时候, 他也用尽了自己的最后一点力气。
A降价而B维持,则A获利15,B损失5,整体获利10; A维持且B也维持,则A获利5,B获利10,整体获利15; A维持而B降价,则A损失10,B获利15,整体获利5; A降价且B也降价,则A损失5,B损失5,整体损失10。 从A角度看,显然降价要比维持好,降价至少可以保证比B好,在概率均等的情况下,A 降价的收益为15×50%-5×50%=5,维持的收益为5×50%-10×50%=-2.5,为了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A就不可避免地选择了降价。从B角度看,效果也一样,降价同样比维 持好,其降价收益为5,维持收益为2.5,它也同样会选择降价。在这轮博弈中,A、B都 将降价作为策略,因此各损失5,整体损失10,整体收益是最差的。这就是此博弈最终所 出现的纳什均衡。我们构造的这一电信业价格战博弈模型是典型的囚徒困境现象,各个局 部都寻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整体利益却不是最优,甚至是最差。
法律经济学案例囚徒困境(3篇)

第1篇一、引言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它描述了两个理性个体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做出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在法律经济学领域,囚徒困境被广泛用来分析个体在法律规制下的行为选择。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囚徒困境在法律经济学中的应用,探讨法律如何影响个体行为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二、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市有两家相邻的工厂,分别生产有毒化学品。
由于环保法规的限制,两家工厂都必须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两家工厂无法确切知道对方的具体排放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两家工厂面临着囚徒困境。
2. 个体决策(1)工厂A的决策工厂A考虑到如果工厂B遵守环保法规,而自己不遵守,将会面临高额的罚款。
因此,工厂A有动机选择不遵守法规。
但如果工厂B也不遵守法规,那么工厂A的罚款可能会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工厂A的理性选择是不遵守法规。
(2)工厂B的决策工厂B的决策过程与工厂A类似。
如果工厂A遵守环保法规,而工厂B不遵守,那么工厂B将面临高额罚款。
但如果工厂A也不遵守法规,那么工厂B的罚款可能会降低。
因此,工厂B的理性选择同样是不遵守法规。
3. 囚徒困境结果在囚徒困境中,两家工厂都选择了不遵守环保法规。
这种情况下,两家工厂都面临着罚款,但总体罚款金额比两家工厂都遵守法规时要低。
然而,这种结果并非最优,因为如果两家工厂都遵守法规,不仅罚款金额会降低,而且对环境的影响也会减少。
三、法律经济学分析1. 法律规制对囚徒困境的影响在法律经济学中,法律规制被视为一种外部干预,旨在影响个体的行为。
在本案例中,环保法规可以被视为一种法律规制。
通过分析囚徒困境,我们可以发现:(1)法律规制可以降低囚徒困境发生的概率。
在本案例中,如果环保法规更加严格,工厂A和工厂B选择遵守法规的可能性将增加。
(2)法律规制可以降低囚徒困境的结果。
在本案例中,如果环保法规对违反规定的罚款金额更高,那么两家工厂选择遵守法规的可能性将更大。
论囚徒困境与解决方式

论“囚徒困境”与解决方式两个涉嫌共谋犯罪的嫌疑犯被捕后被警察关在相互隔离的牢房中。
他们面临的选择是:或者坦白或者保持沉默(即不坦白)。
他们被告知:①如果某个嫌疑犯坦白而其同伙不坦白,则坦白者可获自由而拒不坦白者要被判10年监禁;②如果二人都坦白,则二人都被判5年监禁;③如果二人都不坦白,则二人皆被判1年监禁。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嫌疑犯将如何决策和选择呢?在囚徒困境的分析和推论中有以下的前提性设定:①每个局中人(在囚徒困境中就是两个囚徒)都知道“博奕的规则”和“博奕结果”的支付矩阵;②每个局中人都是理性的,而这里的所谓“理性”是指只要给出两种备择策略,将总是选择其中对他更有利的那种策略;③局中人是相互隔离不能“串通”,不能“结盟”的。
从甲的“立场”来看,共有两种可能情况。
第一种可能情况是乙采取坦白的策略,这时,如果他也坦白则要入狱5年,如果他不坦白,则更糟:要入狱10年;两相比较,结论是他应以坦白“对付”乙的坦白策略。
第二种可能情况是乙采取沉默的策略,这时他若也沉默,要入狱1 年,如果他坦白,则可获得自由;两相比较,结论是他应以坦白对付乙的“沉默”策略。
把以上两种可能情况的结论归纳在一起,“总结论”是:无论乙采用坦白策略还是沉默策略,甲都以采取坦白策略为更“佳”的对策;所以,甲要采取坦白策略。
很显然,以上推理对于乙也是适用的。
这样,两个囚徒在“精心推理”之后都采取了坦白策略,结局是两人都被判5年徒刑。
不难看出,这个推理中似乎带有某种悖论性的因素;因为,如果甲、乙两个囚徒都采取沉默策略,则二人都只被判1年徒刑,显然它是一个比二人都入狱5年更好的结果。
然而,甲、乙两个富于“理性计算”精神的囚徒在“逻辑上正确”的计算一番之后都采取了坦白策略,获得了都被判5年徒刑的结果。
以上所诉就是所谓的“囚徒困境”,那么怎样解决这种困境呢?通过对“囚徒困境”的若干分析及实例来看解决方式。
一、关于“囚徒困境”的分析有人说:“囚徒的苦恼在于他们不能商量沟通,于是,有人便提出了如下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两个局中人可以进行通信,然后进行合作。
校园生活中的囚徒困境例子

校园生活中的囚徒困境例子
如今,高校的赃车现象颇为引人注目。
放眼望去,校园里相当多的自行车都属于没有牌照、来历不明的赃车。
而在校园自行车族中,敢于自称从没买过赃车的恐怕为数不多。
很多人由此责怪大学生知赃买赃,助长了盗车者的气焰
其实大学生所面临的是“囚徒的困境”。
所谓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理论分析模型。
它假设警察把甲和乙两个嫌疑犯隔离审查,不许他们之间交流信息。
警方规定假如其中一个囚犯坦白而另一个拒绝招供,那么坦白者将因揭发有功而被免于处罚,并获得5000美元赏金,顽抗者则将被判十年徒刑;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五年;假如都不坦白,两人就会因证据不足而被无罪释放。
由此可以推想,如果甲乙之间互不合作,他们很快就会“聪明”地发现,无论对方选择坦白还是抗拒,自己总是选择坦白最有利:如果对方坦白,则自己坦白要比抗拒少判五年徒刑;如果对方抗拒,则自己坦白要比抗拒多收入5000美元赏金。
这样看来,坦白似乎是最佳选择。
其实不然,因为这样博弈的结果必然是两名囚徒都背叛对方而选择坦白,于是都会被判5年徒刑;但假如二人合作,都选择抗拒的话,他们就都会被无罪释放!当然,囚徒最希望发生的结果是对方抗拒而自己坦白,从而获得5000美元赏金。
但合作是双方的,一旦自己有了这种念头,对方自然也会有,在互不信任的气氛中,领取5000美元赏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你并不能指望通过背叛来“获得最大利益”,你的背叛只能
“避免最大损失”。
现实中囚徒困境的实例

现实中囚徒困境的实例引言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一个经典的概念,用于描述在合作和背叛之间做出选择时所面临的困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囚徒困境相关的实例,这些实例涉及各个领域,包括社会、经济和政治等。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说明现实中囚徒困境的存在及其影响。
实例一:环保与经济发展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常见的囚徒困境。
让我们以一个虚构的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假设某国政府面临着两个选择:A. 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B. 推动经济发展。
如果该国采取A,将会对工业企业施加更严格的环保限制和监管措施,以减少污染和资源消耗;如果该国采取B,则会放松对工业企业的环保要求,鼓励更多投资和增加就业机会。
两种选择都有其利弊。
如果该国政府选择A,即采取严格的环保政策,工业企业将面临更高的成本和限制,可能导致一些企业无法承受而倒闭,从而造成失业问题。
另一方面,环境质量的改善将有益于整个社会,减少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如果该国政府选择B,即推动经济发展,工业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机会来扩大产能和利润。
然而,这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资源消耗的增加,给未来带来更大的环境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企业都希望其他企业采取环保措施,以便它们可以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然而,在缺乏有效监管和合作机制的情况下,很少有企业愿意主动采取环保措施。
这就形成了一个囚徒困境:如果每个企业都不采取环保措施,则整个社会将面临更大的环境问题;但如果一个企业单独采取环保措施,它可能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解决这个困境需要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监管。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环保政策和法规,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
同时,政府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确保企业遵守环保要求。
只有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与监管的平衡,才能实现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实例二:合作与背叛合作与背叛是囚徒困境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让我们以一个实际的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03囚徒困境专题

机制设计: 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如果恰当进行机制设计,前 述囚徒困境还是可以避免的,下面 是一个商战中的真实例子。
35
冻结价格战的博弈机制
美国有两家销售音像商品的商店 “疯狂艾迪(Crazy Eddie)和纽马克与 露易斯(Newmark&Lewis),它们之间 在市场上存在竞争。当它们进行合谋时, 如何保证对方不会背叛而降价的一个前 提就是如何能迅速查出对方的背叛行为 并给予惩罚。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
提供 提供 不提供 4,4 4 4 5,-1 不提供 -1,5 -1 5 0,0
无论对方如何选择,每个人的最优选择:不提供。 所以,我们可以预测,结果将是(不提供,不提供)
15
公共产品与税收制度
比较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不同:使用 上排他性; 私人产品是志愿购买的,但公共产品可 能需要强制购买; 税收制度就是保证公共产品的生产,解 决公共产品生产上的“囚徒困境”
抢行 1,9
33
例子5 为什么要加入WTO?
WTO是一个自愿性申请加入的自由贸易 联盟,即WTO成员国之间实现低关税或零关税 的相互间自由贸易。为什么需要一个组织来协 调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呢?这是因为,如果没 有一个协调组织,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就不会呈 现低关税或零关税的自由贸易局面,因为这时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是一个“囚徒困境”。给定 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货物实行低关税,另 一个国家反过来对这个国家的货物实行高关税 是占优于实行低关税的战略的。
18
但是,尽管政府当时无力制止这种 事情,公众也不必担心彩电价格会上涨。 这是因为,“彩电厂商自律联盟”只不 过是一种“囚徒困境”,彩电价格不会 上涨。在高峰会议之后不到二周,国内 彩电价格不是上涨而是一路下跌。这是 因为厂商们都有这样一种心态:无论其 他厂商是否降价,我自己降价是 有利于自己的市场份额扩 大的。
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生活中的囚徒困境生活中的—“囚徒困境”摘要:数学源自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之美,博弈论—数学的一个分支,无疑在经济、军事、生物、政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
所谓奕者即博者,在中国很早便存在博弈论的思想。
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更有“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博弈论中著名的“囚徒困境”在生活中最为真实体现,本文即从囚徒困境出发,寻找生活中“囚徒困境”的例子,如学生减负,商业之间的广告战、价格战等等,阐述了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忠诚还是背叛这是一个问题经典案例:“警察与小偷的故事”在博弈论中,一个著名例子是由塔克给出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警察与小偷的故事”。
假设有两个小偷A 和B 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
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两个犯罪嫌疑人都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各被判刑8年;如果只有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另一个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
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
表1给出了这个博弈的。
表1 囚徒困境博弈[Prisoner's dilemma] A ╲B坦白抵赖坦白-8,-8 0,-10 抵赖 -10,0 -1,-1我们来看看这个博弈可预测的均衡是什么。
对A 来说,尽管他不知道B 作何选择,但他知道无论B 选择什么,他选择“坦白”总是最优的。
显然,根据对称性,B 也会选择“坦白”,结果是两人都被判刑8年。
但是,倘若他们都选择“抵赖”,每人只被判刑1年。
但他们都抵赖并非个人最优选择。
不难看出,“坦白”是任一犯罪嫌疑人的占优战略,而(坦白,坦白)是一个占优战略均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徒困境的生活实例
分析
囚徒困境的生活实例分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博弈论对人的基本假定是: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是指他在具体策略选择时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博弈论研究的是理性的人之间如何进行策略选择的。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最经典的例子之一。
讲的是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问题可以总结为:
在这个例子里,博弈的参加者就是两个嫌疑犯A和B,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不坦白,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支付。
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A和B均坦白或均不坦白、A坦白B不坦白或者B坦白A不坦白,是博弈的结果。
A和B均坦白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
这是因为,假定A选择坦白的话,B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8年而抵赖却要判十年;假定A选择抵赖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不被判刑而抵赖确要被判刑1年。
即是说,不管A坦白或抵赖,B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
反过来,同样地,不管B是坦白还是抵赖,A的最佳选择也是坦白。
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8年。
在(坦白、坦白)这个组合中,A和B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行动增加自己的收益,于是谁也没有动力游离这个组合,因此这个组合是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
如果A和B都选择抵赖,
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选择坦白各判刑8年好得多。
当然,A和B可以在被警察抓到之前订立一个"攻守同盟",但是这可能不会有用,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这个协定。
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选择认罪是最好的这种说法是有缺陷的,因为两个人都可能会得到8年的监禁期。
即使是最狡猾的方法也不能把你救出监狱。
但是如果你期望你的同伙与你合作,那你最好的选择将是认罪。
然而,如果你的同伙知道了你的计划,他也会认罪,此时最好的方法是你们两个合作。
这就是这个悖论的关键所在。
如果从整体来看,对于两个囚犯而言,最好的结果是两人合作,其它的任何选择都是不好的。
实例分析 1:
一.电信价格竞争
根据我国电信业的实际情况,我们来构造电信业价格战的博弈模型。
假设此博弈的参加者为电信运营商A与B, 他们在电信某一领域展开竞争,一开始的价格都是P0。
A(中国电信)是老牌企业,实力雄厚,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B(中国联通)则刚刚成立不久,翅膀还没有长硬,是政府为了打破垄断鼓励竞争而筹建起来的。
正因为B是政府扶植起来鼓励竞争的,所以B得到了政府的一些优惠,其中就有B的价格可以比P0低 10%。
这一举动,还不会对A产生多大的影响,因为A的根基实在是太牢固了。
在这样的市场分配下,A、B可以达到平衡,但由于B在价格方面的优势,市场份额逐步壮大,到了一定程度,对A造成了影响。
这时候,A该怎么做?不妨假定:
A降价而B维持,则A获利15,B损失5,整体获利 10;
A维持且B也维持,则A获利5,B获利10,整体获利15;
A维持而B降价,则A损失10,B获利15,整体获利5;
A降价且B也降价,则A损失5,B损失5,整体损失10。
从A角度看,显然降价要比维持好,降价至少可以保证比B好,在概率均等的情况下,A降价的收益为15×50%-5×50%=5,维持的收益为5×50%-10×50%=-2.5,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A就不可避免地选择了降价。
从B 角度看,效果也一样,降价同样比维持好,其降价收益为5,维持收益为2.5,它也同样会选择降价。
在这轮博弈中,A、 B都将降价作为策略,因此各损失5,整体损失10,整体收益是最差的。
这就是此博弈最终所出现的纳什均衡。
我们构造的这一电信业价格战博弈模型是典型的囚徒困境现象,各个局部都寻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整体利益却不是最优,甚至是最差。
许多其他行业的价格竞争都是典型的囚徒困境现象,如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之间的竞争、各大航空公司之间的价格竞争等等。
实例2
二.OPEC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背叛
“囚徒困境”告诉我们,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存在矛盾,基于个人理性的正确选择会降低大家的福利,也就是说,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帕累托改进得不到进行,帕累托最优得不到实现。
上述我们在对电信价格竞争的博弈分析中,只是一次性的“囚徒困境”博弈,因此得到了互相降价的纳什均衡。
而在现实生活当中,信任与合作很少达
到如此两难的境地,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合作”都是一种随处可见的现象。
比如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OPEC)的成立,本身就是要限制各石油生产国的产量,以保持石油价格,以便获取利润,是合作的产物。
OPEC 之所以能够成立,各组织成员国之间之所以能够合作,是因为囚徒困境如果是一次性博弈的话,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得到纳什均衡解,但如果是多次博弈,人们就有了合作的可能性,囚徒困境就有可能破解,合作就有可能达成。
连续的合作有可能成为重复的囚徒困境的均衡解,这也是博弈论上着名的“大众定理”的含义。
但合作的可能性不是必然性。
博弈论的研究表明,要想使合作成为多次博弈的均衡解,博弈的一方(最好是实力更强的一方)必须主动通过“可信的承诺”,向另一方表示合作的善意,努力把这个善意表达清楚,并传达出去。
如果该困境同时涉及多个对手,则要在博弈对手中形成声誉,并用心地维护这个声誉。
这里“可信的承诺”是一个很牵强的翻译,“Credible commitment”并不是什么空口诺言,而是实实在在的付出。
所以合作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OPEC组织经常会有成员国不遵守组织的协定,私自增加石油产量。
每个成员国都这样想,只要他们不增加产量,我增加一点点产量对价格没什么影响,结果每个国家都增加产量,造成石油价格下跌,大家的利润都受到损失。
当然,一些产量增加较少的国家损失更多,于是也更加大量生产,造成价格进一步下降–结果,陷入一个困境:大家都增加产量,价格下跌,大家再增加产量,价格再下跌。
理论上,几乎所有的卡特尔都会遭到失败,原因就在于卡特尔的协定(类似囚犯的攻守同盟)不是一个纳什均衡,没有成员有兴趣遵守。
那么是不是不可能有卡特尔合作成功了?理论上,如果是无限期的合作,双方考虑长远
利益,他们的合作是会成功的。
但只要是有限次的合作,合作就不会成功。
比如合作10次,那么在第九次博弈参与人就会采取不合作态度,因为大家都想趁最后一次机会捞一把,反正以后我也不会跟你合作了。
但是大家料到第九次会出现不合作,那么就很可能在第八次就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第八次不合作会使大家在第七次就不合作……一直到,从第一次开始大家都不会采取合作态度。
以上是运用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对现实经济生活的一些简单的理论上的分析,虽然在现实生活当中影响人们决策和态度的因素很多,但是,博弈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领域,始终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运用好博弈论,我们的生活将更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