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明的确立1课

合集下载

第四单元第一课礼乐文明的确立1

第四单元第一课礼乐文明的确立1

周 公
商遗留的政治制度有无弊端? 商遗留的政治制度有无弊端?
周初的统治者怎样处理这种局面? 周初的统治者怎样处理这种局面?
叔虞立国处(今山西太原晋祠) 叔虞立国处(今山西太原晋祠)
记载鲁侯作为 姬姓嫡系诸侯 亲历征伐东夷 战场助战。 战场助战。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 宗法制度
一官员娶妻后, 一官员娶妻后,这位正房太太为他生了 一个女儿。然后他又续一妾,为他生了儿子, 一个女儿。然后他又续一妾,为他生了儿子, 不久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儿子。 不久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儿子。未料到这官 员不幸殉职, 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 的爵位和家业,争执不休,闹上官府。 的爵位和家业,争执不休,闹上官府。
从这些文字和图片史料中还能得到 哪些历史信息? 哪些历史信息?
王权决定一切
(凌 公 驾 于 社 会 上 ) 之 共 权 力
王位世袭制 代替禅让制
王权和以维护王权为 目标的一切活动固化 的 制 制
成汤•商王朝建立者 成汤 商王朝建立者

内 服

羌方
并立

臣服
伊尹• 伊尹•辅佐成汤建立商朝的功臣
酒诰》中说的: 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 《尚书·酒诰》中说的:“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 宗工越百姓里居( 越在外服, 宗工越百姓里居(君)。……越在外服,侯、甸、男、卫、 邦伯” 可见,商代的统治机构是分为“内服” 外服” 邦伯”。可见,商代的统治机构是分为“内服”和“外服” 两种。所谓“内服” 外服” 两种。所谓“内服”和“外服”,实际上就是王畿和畿外之 就是中央和地方。 地,就是中央和地方。 黎虎《夏商周史话》 ——黎虎《夏商周史话》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 ),岁事来辟 岁事来辟”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迹),岁事来辟” 诗经》 ——《诗经》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成时期,其中以儒家学派的思想影响最大。

本课分四个子目,分别是“孔子和早期儒家”,“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主要介绍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的思想。

其中,儒家思想不仅介绍了孔子,还介绍了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本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的创造与发展,较早的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本课作为本专题的第一课,它的学习为后面例外阶段的思想演变奠定了基础和确定了基本方向。

【重点难点】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难点是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文献、图像,例外类型的史料,理清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2、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例外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百家争鸣的原因、影响,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培养学生对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了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中,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结壮,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

因此,在原来知识架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提供材料,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复习课(义娅)

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复习课(义娅)

礼乐制度
维护秩序、巩固统治
西周礼乐制度 西周礼乐制度将宗法等级制度精神具体化、生活化, 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严格约束自己。如据史料 载:西周五“礼”:“吉礼”(祭礼),凶礼(丧 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 “嘉礼”(婚宴、加冠)。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 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周 王定朝时,曾制九鼎,象征九州。周王可用九鼎,诸 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彼此不可逾越。 在服饰方面:西周服饰分弁、冕、冠、巾、帻,其中 弁为天子服饰,冕为王公诸侯服饰,冠为有身份的人, 巾、帻一般人服饰。那时对不同身份人的“死” 的称 呼也有严格的区分:天子称“驾崩”,诸侯死了称 “薨”,大夫为“卒”,士为“不禄”,百姓为“去 世”。
老马识途
不自量力 东施效颦 大公无私 掩耳盗铃 烽火戏诸侯 „„
退避三舍
因材施教
卧薪尝胆
大义灭亲
A 齐桓公 晋文公 C D 秦穆公 E 楚庄王 B 宋襄公
D 燕
E 赵
C 齐
A 秦 F 魏
G 韩
楚 B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
国家 魏 国王 魏文侯 措施 成效
李悝(kui)变法,发展 经济,改革军事
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 国家
楚 赵 韩 齐
楚悼王 武灵王 韩昭侯 齐威王
吴起变法,加强中央集 国力一度强盛 权 学习胡服骑射 申不害改革 邹忌改革 军力强大 取得一定成效 成为较强大的国家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
周 武 王
秦始皇
西

→ 东周(春秋、战国)→秦
①了解:春秋战国的概况、 诸子百家的学说 ②讨论:春秋战国时各国 变革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 百家争鸣在当时思想解放作 用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①了解:秦始皇 统一六国和巩固 统一的措施 ②讨论:通过评 价秦始皇的功过 是非,理解秦统 一对中国历史的 深远影响

第1课 史前时期与夏商西周更迭

第1课 史前时期与夏商西周更迭

二、夏商西周更迭
二、夏商西周更迭
明尊卑,分上下,区分阶级。
不同阶级有不同待遇。 要求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 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二、夏商西周更迭
(三)西周的兴衰 1.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各个民族、部落之间就
开始不断融合,华夏民族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 2. 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统治日益腐朽。公元前782年,西周
(2070BC—1600BC) (1600BC—1046BC) (1046BC—771BC)
(771BC—476BC)
封建社会:
战国(475BC—221BC)——秦(221BC—207BC)——西汉(202BC—AD8)——东汉(25—220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隋(581—618年)——唐(618—907年)——五代十国 (907—960年)——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元(1271—1368年)——明 (1368—1644年)——清(1636—1840—1911年)
• 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捍卫王室、镇守疆土、缴纳贡赋、朝觐述职、领兵从征
等义务。
“一不朝,削其职;二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
二、夏商西周更迭
王位之争
王位之争: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假如周天子有四个儿女:大儿子—— 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 生。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四个儿女各抒己见:
中国历史分期图解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 社会主义
半封建社会
社会
当今
距今约 170万年

2018年上海市市级优课名单

2018年上海市市级优课名单

陈世豪 戴培毅 杨一菲 冯尚欣 李玉群 曾捷 陆婷婷 胡大维 张红

上海市南汇第二中学 上海市蒙山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上海市大同中学 上海市兴陇中学 上海市毓秀学校 上海市嘉定区徐行中学 上海市奉贤区尚同中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 上海市嘉定区丰庄中学 上海市金陵中学 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 松江区民乐学校 上海市第一中学 上海市嘉定区留云中学 上海市崇明区正大中学 上海市民办风范中学 上海市延安实验初中 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 上海市奉贤区汇贤中学 上海市航头学校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青浦分校 上海市嘉定区中光高级中学 上海市崇明区民本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 上海市大同中学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 上海市吴淞中学 上海市建平中学 上海市实验学校 上海市田园高级中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上海中学 上海市奉贤中学 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级中学
112 浦东新区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静安区 闵行区 虹口区 松江区 长宁区 松江区 徐汇区 宝山区 静安区 青浦区 宝山区 奉贤区 青浦区 杨浦区 金山区 黄浦区
思想品德 朱怡怡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夏芳 施莉 陆慧
思想品德 陆静嫣 思想品德 何晶晶 思想品德 蒋静汶 思想品德 李晓娟 思想品德 孙树寅 思想品德 薛莉
思想品德 郝晓燕 思想品德 胡佳艺 思想政治 李志平 思想政治 王立杰 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 陈聪 叶莉
思想政治 蔡晓燕 思想政治 刘燕
初中 初中 高中 高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高中 高中 高中 高中 高中 高中 高中 高中 高中 高中 高中 高中 高中 高中 高中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积极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②扩大了统治区域, 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对 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
3、破坏: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 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 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卿大 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 一种表现。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
和敬;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 不和顺;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 莫不和亲。乐者,天地之和也。
【答案】C
4.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 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 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 “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1、商周时期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商周王无 法专断和独裁,所以不是专制主义。但相和卿士等协同商周王 处理政务,从政治权力上看又有了专制主义的萌芽。
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地方封侯和伯,侯、伯定期向 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商王对附属国控制力有限,地方不绝 对服从中央,不是中央集权,但有了中央集权的萌芽。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解析】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周王室,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体现 出宗法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郑国批评晋国帮助不是同宗族的杞国” 的信息,体现出了当时诸侯国强调同宗族国家间互相帮助,故C项正确;题干 中的没有提到周王和诸侯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社会八上第四单元知识点

社会八上第四单元知识点

社会八上第四单元知识点姓名:班级: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西周、春秋战国、秦朝)1、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是,在年前后,夏被领导的商所灭;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是,他非常残暴,使用酷刑,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史称。

该朝改革了商朝的制度,发展并完善了古代的。

2、西周的确立,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

3.关于西周礼乐文明西周通过以下三大制度确立了礼乐文明:A、分封制:(1)分封制的基础:(2)分封对象:(3)诸侯的义务:(4)分封的作用:B、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利的制度。

(1)周王自称,由世袭,其余诸子分封到各地为。

诸侯往下也按同样原则将自己的民众和土地逐级分封给、,士以下不再分封;(2)周朝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是由决定的;C、制:是周朝用来规范贵族身份地位的。

(1)你如何看待周朝的“礼”“乐”?(即作用)(2)相传礼乐制度是制定的;总之,周朝的统治者建立以上三大制度的目的都是。

4、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今河南,历史上称为;这一时期也称为。

在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和,这促进了生产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

5、填写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史实:(1)“春秋五霸”:(2)春秋首霸是。

他能最先称霸的原因是:①,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②“”,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③ “”,正式确立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6、填写.战国时期的主要史实:(1)“战国七雄”:(2)战国时期主要的变法有:①;②;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3)“商鞅变法”:时间:(春秋或战国)时期的年;人物:商鞅和(秦始皇或秦孝公);国家:(秦朝或秦国);目的:主要内容:经济上①②军事上政治上主要作用:变法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①②7、“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①②主要的学派及代表人物:①学派:;②学派:;③学派:;④学派:;⑤学派:。

主要人物及观点:①孔子是学派的创始人。

这一学派的另一代表是,他的主要观点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单选题1.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代表性论述如“泛爱众,而亲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据此可知,中国先秦的人文主义()A.关注个体在社会的价值作用B.强调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自律C.促使儒学逐步上升为法律D.凸显人性与统治关系的融洽2.西周社会建立了以“亲亲、尊尊”为基本的行为原则,以“孝”“友”“礼”“和”为基本价值观的政治伦理秩序,这些不仅是西周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也成为后世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

这反映出()A.宗法观念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B.儒家思想成为西周的统治思想C.中华传统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D.宗法制的建立维系了贵族特权3.西周统治者在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看到促使其灭亡的社会民众的强大力量,认识到“天命靡常”的道理,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

这些思想()A.重视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B.成为荀子唯物主义思想的源头C.陷入不可知论的神秘主义窠臼D.是君本思想在天命观上的反映4.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之说。

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A.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B.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C.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D.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5.孔子以平民作新史而成《春秋》,皆政治社会实事,不语怪力乱神……自有孔子,而史学乃始与宗教、贵族二者脱离。

这反映出()A.私家修史已经蔚然成风B.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C.唯物思想成为社会主流D.平民社会已逐渐形成6.孔子曾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孔子在《春秋》中进行的“华夷之辨”,把文化(礼乐)放在了区分标准的第一位,大诗人韩愈在《原道》中曾评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至中国则中国之。

”可见孔子重文化的主张利于()A.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遏制诸侯割据势力的发展C.推动各族人民的互动认同D.推动礼乐制度形成与发展7.春秋战国时期,夷狄文化在西周贵族中逐渐流传:如鲁襄公由楚归而"作楚宫";陈灵公"弃衮冕而南冠(楚人之冠)以出";作为禹夏后裔的杞国,因毗邻东夷而杂用夷礼等。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我国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形成、发展,引发了中国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原始社会农业产生,夏商周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文化:商周时期,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划分依据: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

(2)典型代表原始社会特征(1)原始社会分期: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部落联盟(1)三皇五帝:远古祖先,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厚。

1时期代表生产生活旧石器时代(约300万年—1万年左右)元谋人、北京人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新石器时代早期(约1万年前—5 000年前)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 000年—2 000年左右)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俗称“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2.1(2)华夏始祖: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知识点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知识点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特点:多元一体。

2.历程(1)起源:远古时期①表现: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②意义: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

(2)奠基:春秋战国时期①背景: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社会出现大变革,礼崩乐坏。

②表现: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形成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③影响: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形成:秦汉时期①表现: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②意义: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创新与发展:魏晋至宋元时期①背景:儒、道、佛交汇融通;魏晋玄学盛行。

②表现: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宋代形成理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5)批判和禁锢:明清时期①表现:明清之际,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②原因: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钳制空前。

(6)衰落: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0世纪早期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7)复兴: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3)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民本思想(1)表现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②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③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案例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案例
本课 重点 :礼 乐文 明制 度 的基本 内涵 ;礼
有一 句非 常有诱 惑 力 的 “ 告语 ”— — 借 我一 广 天 ,还 你 千年 。确 实 ,到 了宋城 ,那 里 的建 筑 布 局 ,工作 人员 的服 饰都 逼 真得让 人 觉得 似 乎 光 阴倒 转 ,回 到 了宋 代 ,真 有 “ 夕 不 知 何 今 年 ”的感 觉 。那 么大 家愿 意借 我一 节课 ,还你 千年 前 的文 明吗 ? ( :愿 意 。 生 ) 师 :那么 现在 让我 们 坐上 时光 穿梭 机 到文 明制度 的起 源地 去 看一 看吧 !文 明制 度 最早 确 立 于 什 么 朝代 呢? ( :西 周 ) 生 。好 ,大 家 坐 好 了 ,我们 就起 程前 往西 周 ,到它 的首都 镐 京
维普资讯
《 乐文明硇确立》教学案例 礼
严迎 春
( 江省 温 州 市 双 屿 中学 ,浙 江 温 州 3 50 ) 浙 2 0 0
【 教材 分析 】 本 课是 本单 元第 一课 时 ,是 学生 了解 和认 识 中国传统社 会 和 中华 文 明的 主要特 征 的起 始 课 ,阐述 了 中国作为 “ 仪之 邦 ” 的渊源 ,展 礼
师 :各 等 级是 由什 么决 定 的?不 同等级 之 间 的关 系是 怎样 的? 生 :血 缘关 系 的亲 疏远 近决 定 的 ,不 同等
级 间是 领导 与 服从 的关 系 。 活 动三 师 :作 为在 西周 旅行 的现 代 人 ,你 更愿 意 生 活在 西周 还是 现代 ,为 什么 ? 生 :大 部 分 愿 意 生 活 在 现 代 ,因 为 对 比 等 级 森 严 、层 层 统 治 的 西 周 , 现 代 社 会 更 加 平 等 民主 。小 部 分 愿 意 生 活 在 西 周 做 统 治 阶 级 , 若 不 幸 生 为 平 民 ,便 要 逃 回 现 代 。 ( 通过 此 活 动 使 学生 能 较 深 入地 了解 西周 宗 法 制 的实 质 ) 师 ( 结) 小 :宗 法 制是 分 封 制 的基 础 ( 板 书) 。 四、 “ 礼乐制 度 ”教 学 活 动一 师 :在 等级 制度 如此森 严 的西 周 ,即使是 作 为上 层 统 治 阶层 的族 贵 内部 ,等 级 也 不 同 , 怎样来 区分 、规范 他们 的身 份地 位 呢 ?让我 们 继 续坐 在 时光穿 梭机 上 深入 他们 的生 活 去 了解 下 。听 ,是谁 家 的院 子里 传来 奏乐 声 ,我 们 去 看一 看 吧 ! ( 生 阅读教 材第 7 页 的阅读 材料 。 学 l ) 师 :音 乐不 是供 大家 欣赏 的 吗 ,为什 么孔 子如 此生 气 ?那 时 的音 乐 与现 代 的音 乐有 什 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一.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2)分期及文化遗存:(分布广泛,遍及南北东西;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①早期:(猿人)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

②中期:(早期智人/古人)许家窑人、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③晚期:(现代人)山顶洞人、资阳人、麒麟山人、柳江人(3)生产工具:砾石、木棍(4)掌握技术:打制石器、渔猎采集、使用水(取暖、防御、饮食、照明)(5)生活方式:群居生活(6)社会阶段: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2.中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1.5万年——距今约1万年(2)生产工具:石片石器、细石器(3)掌握技术:打制、磨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烤熟猎物(4)生活时代:群居生活(5)社会阶段:母系氏族社会3.新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多年(2)分期及文化遗存:(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①早期:A.距今一万年左右: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

B.距今约七八千年左右: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山东北辛文化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东北兴隆洼遗址②中期:(距今约七千至五千年)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姜寨文化、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③晚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坪文化(3)生产工具:石斧、石锄、石铲、石磨盘、木耒(4)掌握技术:磨制石器(仰韶彩陶、龙山黑陶)、原始农业(河姆渡南稻、半坡北粟)、养蚕缫丝(河姆渡文化)、家畜饲养(猪、狗、牛、羊、鸡、马)、捕鱼狩猎、使用人工火(钻木取火)(5)生活方式:定居生活(半地穴式)、祭坛与神庙(6)社会阶段: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形成部落联盟)原始社会阶段图文明演进图“三皇五帝”与“万邦时代”1、三皇五帝:(1)内容:①三皇:伏羲(羲皇)、燧人(燧皇)、神农(农皇);②五帝: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2)史实:①炎黄联盟、华夏始祖;②尧舜禅让、天下为公;③最高权力机关为四岳十二牧;④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刀耕火种、集体农耕;2、万邦时代:(1)特征:邦国林立、都城规模大,阶层分化明显;(2)考古:陶寺遗址——宫殿、礼器、祭祀、阶层,国家初始二.奴隶社会1.夏朝(很有可能是二里头遗址)(1)政治:①建立:BC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定都阳城、安邑。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解析与总结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解析与总结

本文将对《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进行解析与总结,包括教案的基本结构、内容要点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解析1.教案结构分析本教案采取了“导入新课-讲解学习内容-文本解析-形象示范-实践训练-课堂小结”六个环节的课堂教学设计,合理紧凑,体现了导入、讲解、练习和总结四个教学环节,整个教学流程分层次、分时段地有计划地进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2.教案内容析本教案主要内容是《礼乐文明的确立》,共分为六个部分:导入、课前预习、讲解、文本解析、形象示范和实践训练。

导入部分主要引出学习本课所需的知识点和概念,激发学生对礼乐文明的兴趣;课前预习部分要求学生预先了解礼乐文明的历史背景、产生原因和主要特点,确保学生对本课的认识有一定基础;讲解部分重点讲解了礼与乐的概念、起源和作用;文本解析部分通过阅读古代文化经典文献,文学史等,深入了解礼乐文明的内涵,形象示范部分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直观展示礼乐文明的历文化遗产;实践训练部分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在实践中感受到礼乐文明的魅力和作用;课堂小结部分重点回顾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点,巩固学生学习的效果。

3.教学方法分析本教案采用了问答法、讲述法、读书会、形象示范、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讲解环节,采用讲述法和问答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系统理解礼乐文明;在文本解析环节,采用读书会的形式辅助学生详细理解文本内容;在形象示范环节,采用图像、视频等方式形象展示文明遗产,强化学生感性认识;在实践训练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教学策略分析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类比思维、启示式教学、多元智能教育等。

在类比思维方面,将礼乐文明与当代文化形态进行类比,便于学生理解其意义;在启示式教学方面,通过引出知识点、开展问询、设计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在多元智能教育方面,强调发挥学生不同智能的特点和优势,使教学更具有包容性和差异化。

二、教案总结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礼乐文明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礼乐文明的起源、影响和其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知识总结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知识总结

高中历史选必三重点知识总结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起源与奠基g先,费时期〈原始社会到’提统一〉1、原始社会g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2、西周时期g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并建立了以入为中心的礼乐文明3、春秋战国g①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共同血缘和文化认同z@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二〉发展g寨汉到明清1、秦汉时期g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①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学说:②董仲舒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形成汉代新儒学.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学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2、魏晋到隋唐z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融随着汉代佛教传入和道敏兴起,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融景象:3、宋元g哲学化、思辩化:世俗化、平民化①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哲学化〉,但宣扬封建礼教,压抑人性.②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文化逐渐世俗化、平民化,如宋词、戏曲、话本等z4、明清g①明清之际进步思潮g提倡个性自由:黄宗馨、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工商皆本、经世致用z@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钳制思想,禁锢中华文化发展:〈三〉转型g晚清以来(1840年以来〉①西学东渐g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①起源于发展具有本土性z②文化的多样性;③包容性:④凝聚性:⑤连续性z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z①民本思想,重视以人为本z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③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z④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⑤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2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②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③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④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政治g中央集权下国家统一、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发展完善:经济g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奠定物质基础:思想g①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z②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z@中华文化自身的优势,具有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民族g民族交融推动文化发展:对外g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丰富文化内涵:其他g①重视敏育和史学传统:②先逃人物的传承与创新:(如孔子、朱襄等〉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驰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综上所述可见,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与统一的碰撞与交流中不断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数化等基本核心思想,如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新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思想家,提出了限制君权利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思想主张.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敏传入1、佛敏传入的基本史实g①两汉g佛数由古印度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g佛数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道家文化融合:@附庸g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桦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④宋明g儒学吸收佛道教思想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EZ、佛教传入的影响g①影响中国人的信仰、语言、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绘画、书法、建筑等:②中国化的佛教传入东南亚、日;韩等地区,推动当地文化发展:@佛敏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消极影响z材料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t文化回馈”的历史现象g某个文明社会从另一种文明那里学到了某些优秀的文化因素或先进的文化成果,诸如科技、文艺、哲学、宗教等方面,然后历经磨合或适应而融入本土文化,又经过千锤百炼而锻造成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明,此时再将这些更出包、更成熟的文化硕果,因馈给整个人类文明世界..--摘编自张志刚《文化回馈2人类文明交流的新填界--以“佛教中国化”为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在“文化回馈”现象上的主要表现.①佛教传入,与儒道思想融合,形成了理学,推动主流价值观的发展:①中国建筑、文艺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①中国化的佛教传入韩日和东南亚地区,推动了东〈商〉亚文化的发展z④以佛教为纽带,密切了与印度及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二〉西学东渐1、概念g指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制度等在中国逐步传播的过程2、基本史实g(1)第一阶段2明末消初〈详见两次西学东渐对比’曼格〉(2)第二阶段g晚清民初,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的科技、制度、思想等传入中国,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时饲嚼’k19世纪削、①鸦片战争后,中商联蕉扩大,②部50年代分先进知识分子’t a,19世纪回到清政府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90年代太平天回运动〉甲午峨眉(19①民族危机加澡,敏亡图存,②民族世纪末20世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纪初〉大,③商学的选-步传捕,1915年起①帘团主义加紧侵略中国g②震四量凯掀起尊孔复古逝流,③民族资本主义避-步发展z③西方窟’E恩想逃-步传.〈二〉西学东渐3、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原因及意义?(1)特点g①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相综合s③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g 阶级地主阶很资产阶级(2)原因g①政治z西方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g③经济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不断发展g (3)意义=①政治z促进政治民主化、法治化进程g③思想g促逃启’E思想的传播,解放思想34、两次西学东渐对比表格明末清初代褒人”实践活动林则徐、魏”主张学习西方.’哪爽*授以制英”,来付诸实践,,圃’、李精掌①设京师同文铺蟠鼻外交和翻海人才s②创办’青式掌张之洞、爽断室,报遗留学生e①江南制造总局翻海馆引进、.币’西左宗’E方书籍,』E有为、集启超镶霸变法〈雹主立宪制〉谭嗣同、严复孙中山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制〉蔡元籍、陈独秀新文化运动部规z提倡民主科学李大钊、胡适后If!,宣传马克思主义.遇②由,量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入s④参与主体广泛,包括官员、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s②思想z商学的不断传播,对西学了解不断深入g②经济g促进工业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g近代’H’制度思想文化背景①受’『M.13-开碎和平湖殖民扩张影响:①工业革命后列强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蓄意侵华:②传教士传教的需要:(2).fl:亡图存的需要:传给主体西方传放士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参与主体广泛,包括官员、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接受鼻体少部分知识分子如徐光启都体不断扩大,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内容西方科技为主从84知到制度再到文化层层深入影响开阔眼界但没有使中国产生根本性变革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转型思考s明末消初天主’撞在华传揭与汉代以来佛疆生传播在手段有何相似之处?借助中华文化知儒学遂行传猾〈减少传猾阻力〉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对东亚、东南亚影响的基本史实1、汉字g汉字传入并影响当地文字,推动当地文化交流和发展,2、思想s儒学传入并成为宵学,中国化的佛敏也推动当地文化发展,3、制度g①日本大化改新仿庸制推行中央集权、土地和赋税制度g②越南科举制度跟中国基本一样g③建筑、绘画、服饰、习俗等方面也深受磨文化影响$4、移民g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捕中华文化,〈二〉对欧洲的影响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整体z 推动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①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促进了文化传绩和思想解放,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崇敬改革g②火药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积极作用,促逃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g ③销商针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g z 、儒学对西方启孩运动的影响儒学中的民本、重视道德等思想为启蒙思想象吸收来反对封建专制g3、社会生活g中国的茶、丝绸、瓷辘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时尚g 第3课古代西亚、北非文化-、上古时期的西亚、埃及文化〈一〉基本史实古代商量文字4捉形式字〈混板文书〉迄今所知世界J:.最平的文字文学《吉尔...羡什》目前所知世界尘’t平的史诗建筑艺术宏大的王宫〈人曾飞牛”刻是王权的..�) 法律《汉漠4盘比法典》司提徽铺仰沙马什司’神灵,盒扬意机种授科学钱术ω选制〈二〉重点问题探究g1、古代西亚与亩埃及在国家治理和人生态度上的不同,并分析原因.古代旗及象形文字〈莎掌由民}神话、诗歌、.理放事、散文攸事金字港、神扁(卡尔纳兔神扁)徽,t神,祭司盒扬法老是神的化身:重“元’后太阳历〈最早〉、数学、医学(1)不同g ①古代西亚重视法律,重现世,态度悲观:②古埃及重视法老的权威,重来世,态度乐观z (2)原因g①西亚频遭外族入侵、政权更换频嘛,自然灾害频繁g②亩埃及国家长期统一、政权较稳圃,尼罗河定期泛滥,更利于农,阵,生活惬.;z 、两河流域经常泛滥的洪水与统一集权的君主国之饲有何关系?治水相E要强大的国家组织,产生了集权的君主专制33、两河文明和亩埃及文明的数学、历法、天文句’发达的经济根源是什么?农轿经济发展的儒要g 二、中古时期的西亚、北非文化-一阿拉伯文化〈一〉文化成就领量t 量ltt文学①“悉诗”.③《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模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其影响.数学①伊本.,f,萨的《积分和主登计算法》,4巴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②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伶入欧洲,被称为“E 拉伯数字’天文白等几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巫救过的方法,证明丁发生旦至金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喻,曾经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医学伊本.«i 那的《垦去》是-�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7语,长期周作医学的标准.科书阿拉伯文化的特点z①包军事俭,兼有东西方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晨3②创新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s③丰富多样,包括文学、数学、天文、医学等z {二〉如何认识阿拉伯文化?①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并深刻影响世界.如《天方夜谭E中的很多故事源于古埃及和西亚民间传说,同时对组丁《神幽’等产生影响.阿拉伯人在代数、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领攘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z②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展.如将中国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欧洲社会转型g印度的数字符号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3③保存并传播古代文化.如将古希脯罗马文化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创造条件.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欧洲古典文明--古希脯、古罗马〈-〉希腾的“古典时代’〈前5世纪-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为古代希脑历史上的“古典时代’〉1、文化成就s 领’‘代’随哲学苏格拉底、柏拉画、亚里士多德文艺①文学:《荷马炙诗》、戏’I:②用事塑:《掷铁饼者》:③建筑2怕输农神扁史学欧洲交学派头:希罗多..《历炙》、修骨底,德《4由罗,导尼搬战争史》x 他①s,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Jt 治思想和制度奠定T最初的基础:②古希’晴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古希.哲学的特点g①探讨问题涉及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g②用理性的思维认识和解释世界g 〈用头脑思考而非依赖传统宗敏解释〉③彰显入实精神,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g苏格拉底毅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用对话形式提出哲学思想g 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z 、希麟“古典时代”在众多领域取得梅煌的原因?经济s古希后工商业经济繁荣g政治g ①城邦Y公民政治提供较为宽松环填g 〈雅典民主制’E架);②城邦重槐公民数宵g 文化s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g 其他g 从周边汲取优秀文化成果g文学卢克莱修、西塞罗、’鲁吉尔史学李’酷的《罗马史》塔西伦《编年史》建筑万神’E、大竞技场历法4鑫咯历对《十二锅褒法’的认识g 古罗马第-部成文法,按串串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拖了社会契约行为,也在-定程度上保撑了平民利益.二、中古西欧文化1、中古西欧的时向定位z约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一-1453年z 、特点s①政治g 逐渐形成王权与敏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g②文化g 中古西欧文化在古典希后文化与罗马文化基础上,融合基督敏文化和日耳曼人部族传统而形成33、基本史实s①基督数控制西欧社会精神生活.②《圣经E对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很多素材来自历史传说和神话:③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g4、评价g 受敏会控制,少有科学成就.但继承古希麟、罗马f!f学、法律、科学,为文艺复兴、宗数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基础g 认识骑士文学的时代背景z①骑士文学中挑战数会遭昏欲主义的抒情诗,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人们的诉求g ②歌颂国主功业和骑士英雄事迹的叙事诗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忠君护教文化s 三、中古时期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一〉拜占庭帝国1、文化特点g 继承育代希麟、罗马文化,融汇基督敏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独具-格的拜占庭文化.z、拜占庭文明的历史地位〈贡献).①促迸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s〈二〉俄罗斯帝国②保存延续了古希腾罗马的古典文化,促避了近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趣:③传承罗马法,编.《罗马民法大金2,对欧洲法学和法制影响深远g1、文化特点g 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又发展出自身的独特文化gz 、基本史实g ①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倩g②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敬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s ③俄罗斯数堂建筑呈现出阳顶多,曾风格g第5课商亚、东亚与美洲文化一、古代印度文化1、发展历程g ①哈拉’自文化存在于4000多年前,出土了不能披释读的“印章文字”g②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利安入到来并建立国家,出现种费生制度和婆罗门事t:③公元前6世纪,佛敏产生,宣扬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反对种姓制度s ©4世纪,在婆罗门敏基础上印度数开始兴起并逐渐发展为印度主要宗敏32、主要成就g ①梵文是盲印度晕有代褒性的文字s②史诗《摩词婆罗多>(罗摩衍JI!》反映亩印度人民的生活g ③佛荡、石柱和石窟是佛敏艺术的代表s④数学s发明包括“。

第一课礼乐文明的确立

第一课礼乐文明的确立

第一课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周灭商的史实。

2.周代礼乐文明包含的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体会礼乐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加强对中国“礼仪之邦”的渊源的理解、认识,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基本内涵教学难点:评析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作用或影响【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古老文明,大家还记得这些欧亚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管理国家的?(提示:如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制、罗马帝国的元首制、古代东方的君主制等国的管理体制)那么在农耕文明时代,我们中国的祖先又是如何来治理国家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新课探究)一、礼乐文明的确立大家都知道周文王请姜太公和周武王伐纣的故事吗?请说说你知道的《周武王伐纣》的故事。

商朝末年,最后一个国王纣荒淫无道,滥用民力,社会矛盾激化。

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逐渐强大起来的周族首领周武王,知道纣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联合800多个部落,请精通兵法的太公望做元帅,鼓励大家同心伐纣,最后在牧野大败商朝军队,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1、西周的建立时间:BC1046年建国者:周武王都城:镐京2、分封制——封邦建国的统治秩序【活动】阅读课文P70页第二段,观察图4—1及说明文字,学生思考讨论:(1)周朝为什么要实现分封制?(2)受封者有哪些权利?(3)受封者必须履行哪些义务?(4)那么分封制有什么作用呢?【归纳】通过活动,我们发现周王利用分封制不仅确立了自己的权威,而且还加强了都城与各地,尤其是与偏远边境的联系,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和对周边部族的影响力,同时使国家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考点3:礼乐文明(2012)

考点3:礼乐文明(2012)
现代社会崇尚民主、平等、公平 竞争和个人的奋斗,西周强调等 级,重视人的出身。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
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结合起来,密切了周王室 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扩大了周 王朝的统治范围和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力,周王作 为天下共主的权威地位得到加强。比起夏商时期 众邦林立、各地与王都之间关系松散来说,无疑 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公元前2070年
原始 社会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西周
东周
综合:中国政治制度
尧舜禹时期:禅让制 西周时期: 分封制、宗法制
秦朝时期: 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对死的称呼,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
天子 大夫 平民
崩、驾崩 诸侯


去世
文士
不禄
礼乐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典章制度
行为方式
礼制 礼乐制度
伦理道德 风俗习惯 等诸多方面 音乐 舞蹈
乐制
礼乐文明的确立
分封制度
宗法制度
礼乐制度
维护秩序、巩固统治
分封制 西周
(前1046年---前771年)
礼乐文明
宗法制
礼乐制铁和牛耕技术两 周 东周(春秋战国)
的时代特点
(前770年---前221年)
各诸侯国争霸、 战争不断、掀起变法
百家争鸣
分封制与宗法制
1、分封制夏商时期已经存在,西周完善,成为基 本的政治制度。 分封土地 2、分封制的含义:周王 诸侯 保卫周王室 3、分封制的基础: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 定继承权力,也就是宗法制。 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 维护社会秩序
西周根据什么进行分封?宗法制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的教学思路及教学设计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的教学思路及教学设计

本教案主题为《礼乐文明的确立》,通过此教案,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中国礼乐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中国历史、文化、道德、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影响。

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相关知识。

一、教学思路本教案以教育、讲授、经典阅读以及课堂讨论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来说,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的电子媒体资源(比如视频、音频等)来领略和了解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情境和底蕴;同时,要通过讲述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相关知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或著作,如《周礼》、《礼记》、《乐府诗集》等,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内涵、特点与价值;我们将利用课堂进行讨论与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计1.教育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幻灯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教育资源来展示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情境和底蕴。

比如,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来展现古代官场礼仪、武士训练、农民节庆等;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来让学生听到或了解中国古代的曲调和曲式等;可以通过幻灯片的方式来展现中国古代的仪式、礼节和礼仪等;也可以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来介绍相关的知识与概念,如周礼、礼记等。

2.讲授环节通过相关教科书或教学文献,我们将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起源、发展、特点、价值等内容进行详尽地介绍和讲解。

比如,可以通过教科书介绍周朝礼官制度的产生及其影响等;可以通过介绍礼乐文明的基础理论,如儒家思想、五行学说等,以及其相关的宗教、哲学、文学等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有一个透彻的认识。

3.经典阅读环节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或著作,我们将让学生感受到古代礼乐文明中“礼”的影响力和“乐”的情感意义。

比如,可以让学生阅读《周礼》中的“乐章”和“乐府诗集”中的诗歌等;亦可让学生阅读《礼记》等经典著作,了解古代人们对礼仪的重视和崇敬,从而加深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认识。

4.课堂展示与讨论环节在课堂上,我们将安排专门的课堂展示和讨论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礼乐制度? 你认为礼乐制度有何利弊?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还能感受到礼乐制度?
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2、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3、受封者的权利有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意为在众 子中选择继承人的标准首先是贵(嫡),其次是长。— —摘自《春秋公羊传》
2、“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说的是 嫡长子的弟弟们的宗法地位。没有继承父辈地位的别子, 他们 可以建立新的祖庙,建立新的宗统。继承父辈的 嫡长子为大宗,别子为小宗,被子的继弥者对于嫡子、 别子均 为小宗。 ——摘自《礼记》
周天子嫡长子 余子
诸侯嫡长子 余子
卿大夫嫡长子 余子 士嫡长子 余子 平民
------“














, 莫 非 王 臣
《 诗 经 》

1 23 、 、、 你 这你 知 句对 道 话《 这 反诗 句 映经 话 了》 的 西了 含 周解 义 的多 吗 什少 ? 么?
制 度 ?
对号入座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百姓
去世 百年 薨 驾崩 崩 不禄 卒
大胆猜想:该墓葬的主人是什么身份?
特别点击:
§相传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公制礼作乐, 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五六百年后,孔子 一提到周公制礼作乐的事,还赞赏不绝。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氏在院子里奏乐舞蹈,他用了 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队伍。孔子知道后,气愤难忍,大 发感慨道:“如果这样的事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 容忍呢?”原来,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 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大夫只能用四排三十二人。
词语接龙
穷奢极欲 酒池肉林 营建鹿台 比干剖心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牧野之战 阵前倒戈
第 一 框
礼 乐 文 明
的 确 立
记载了周康王二十三年册封 贵族盂的史实。最后记有康王 对盂的大量赏赐,包括1700个 奴隶,还有车、马等物品。
记载了燕侯委派堇向周召公 奉献贡物的史实。
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