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页眉可删)《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
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
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1、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
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共3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共3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1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一、教材分析《外国诗两首》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共有两篇诗歌,分别是英国诗人羅伯特·彭斯的《向未知的海洋》和美国诗人迪伦·托马斯的《没有完美的微笑》。
《向未知的海洋》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展现了英国人向未知探索的冒险精神,赞美了孕育荣光的大海和人类敢于挑战命运的勇气。
《没有完美的微笑》则是一篇抒发迷茫和无奈情感的诗歌,通过一个女子的微笑,表达了作者对于无奈的人生和坚定的信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掌握《向未知的海洋》和《没有完美的微笑》的基本意思和情感。
2. 学生能够分析《向未知的海洋》和《没有完美的微笑》的诗歌语言、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 学生能够写作文,并结合所学的课文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1.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是传递人类情感的艺术,使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感受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世界的探索,使学生对于生命和存在方式的思考更加深入。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情景演示法、情感表达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情景演示法为主,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不断转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1. 教师播放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猜想课文内容。
2. 引导学生简单谈论海洋的特点。
第二步:前置知识引入1.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向未知的海洋》。
2. 分析例句:“像有生命的波浪翻卷,/汹涌着,含着欢喜。
”3. 提问:为什么会有“欢喜”?第三步:精讲课文1. 教师依次讲解《向未知的海洋》和《没有完美的微笑》的内容和结构,阐述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分析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如对比、借喻等。
3. 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情感表达。
第四步:合作探究1. 举办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论“无畏勇气”和“人生信仰”。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外国诗两首》,包括《飞鸟集》和《夜莺》。
详细内容包括对两首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句解析、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两首外国诗的基本信息,如作者、背景、写作手法等。
2. 培养学生对外国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美。
3.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两首诗的深入理解,把握其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诗句的解析,诗歌鉴赏方法的传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两首诗的作者、背景,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两首诗,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4.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句解析和诗歌鉴赏的实践操作。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思想,进行讨论交流。
六、板书设计1. 《外国诗两首》2. 内容:a. 《飞鸟集》作者:泰戈尔背景: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句解析:逐句解析主题思想:人生哲理b. 《夜莺》作者:济慈背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诗句解析:逐句解析主题思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飞鸟集》中的修辞手法。
b. 请从《夜莺》中选取一句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a. 示例:《飞鸟集》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
b. 示例:例如“夜莺,不是凡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外国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本教案主要围绕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两首》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外国文学,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本节课的具体教案安排: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外国诗两首》的作者及背景;2. 理解《外国诗两首》的主题与意境;3. 掌握《外国诗两首》的基本语言特点与修辞手法;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难点: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外国诗两首》的背景及作者,引发学生对这两首诗歌的兴趣;2.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一首诗,呈现诗歌全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第一首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4.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总结,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5.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二首诗,同样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6. 分组讨论:再次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二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7.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8. 总结与展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1. 教学资源:教材《外国诗两首》、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资料等;2.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将对《外国诗两首》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这堂课中收获知识,感受文学之美。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透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完美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一、作者简介: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资料,并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五、布置作业外国诗两首教案(二):【课文分析】《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述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外国诗两首》,分别是雪莱《西风颂》和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你》。
这两首诗分别选自教材第四章《诗歌》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领会两首诗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美。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中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两首诗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西风和生活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西风和生活给我们启示。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两首诗,初步感受诗歌韵律和节奏。
3. 例题讲解对比分析两首诗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讲解诗歌中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4. 课文分析(1)雪莱《西风颂》:西风象征意义、诗歌意境和哲理。
(2)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你》:生活隐喻、诗人人生观。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方法,对两首诗进行鉴赏。
6.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两首诗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1. 雪莱《西风颂》:西风象征意义诗歌意境和哲理2.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你》:生活隐喻诗人人生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两首诗中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谈谈你对两首诗情感表达理解。
2. 答案:(1)象征意义:西风代表革命力量,生活代表人生道路。
隐喻手法:通过西风和生活象征,表达诗人思想和情感。
(2)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两首诗情感理解和艺术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诗歌象征意义把握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1)查找更多关于雪莱和普希金诗歌,进行对比阅读。
(2)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物或生活为主题诗歌,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风颂》和《假如生活欺骗你》,我设计一个实践情景引入环节。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夜莺,不是凡鸟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请结合所学,分析《飞鸟集》和《夜莺颂》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仿写一首诗,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艺术特色。
2.答案:
(1)分析要点:两首诗的意境、艺术特色、情感表达。
(2)示例:以《飞鸟集》为例,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确保导入、课文学习、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在重要环节适当留白,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三、课堂提问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注意提问的顺序和深度,由浅入深,帮助学生逐步理解诗歌。
四、情景导入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等,创造与诗歌氛围相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解读《夜莺颂》中“夜莺,不是凡鸟”的寓意。
4.随堂练习:
(1)让学生选取一首诗,进行朗读并分享感受。
(2)仿写一首诗,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艺术特色。
5.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
1.标题:《外国诗两首》
2.内容:
(1)飞鸟集
-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学生的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反思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加课堂互动。
四、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分析作业和随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反思评价方式是否全面,是否能够有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通过对诗歌语言、意象、节奏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波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材背景《外国诗两首》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之一,选自美国文学家爱默生的诗歌。
本单元主要以阅读理解和写作为主线,通过学习两首外国诗歌,引导学生体味文学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外国诗两首》的基本意思和主旨;2.熟悉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技巧;3.了解并理解爱默生的文学思想。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美的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2.培养学生对中外名家文学的欣赏和感悟,提高学生对文学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课堂1.听一段悦耳的音乐,让学生放松心情;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创作诗歌的灵感来源。
2. 阅读诗歌1.教师分别讲解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教师引导学生破诗歌的结构和意义,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3.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默读,理解诗歌的含义。
3. 文学鉴赏1.学生进行诗歌的分析和鉴赏,通过思考讨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维度进行鉴赏和解读诗歌。
4. 诗歌创作1.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2.学生自由创作一篇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3.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写的小诗进行修改和润色,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让学生总结今天课堂的收获和感受;2.教师向学生反馈,肯定学生的发言和表现;3.教师布置课后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外国诗两首》的意义和主旨;2.熟悉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2. 教学难点1.学生深入理解爱默生的文学思想;2.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外国诗两首》,具体包括《飞鸟集》和《夜莺》。
《飞鸟集》为印度诗人泰戈尔所作,主要描绘了飞鸟与天空的和谐之美;而《夜莺》则是英国诗人济慈的代表作,展现了夜莺歌声的神奇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飞鸟集》和《夜莺》两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析和评价泰戈尔与济慈在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意境及艺术手法。
难点:理解济慈在《夜莺》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飞鸟与夜莺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之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两首诗,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课文解析:a. 分析《飞鸟集》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飞鸟与天空的和谐关系。
b. 讲解泰戈尔在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如飞鸟象征自由,天空象征包容等。
c. 分析《夜莺》中的象征手法,如夜莺象征永恒、美好等,以及济慈如何通过描绘夜莺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飞鸟集》a. 主题:飞鸟与天空的和谐之美b. 意境:自由、包容c. 艺术手法:象征2. 《夜莺》a. 主题:夜莺歌声的神奇魅力b. 意境:永恒、美好c. 艺术手法: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包括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泰戈尔和济慈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诗歌创作特点。
九上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上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外国诗歌的特点和风格,掌握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2)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深层意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优美语言和独特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用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表达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将一同走进外国诗歌的世界,领略两首经典诗作的魅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第一首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具体作者及背景根据所选诗歌而定)2、介绍第二首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三)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四)精读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1)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
2、体会诗歌的意境(1)提问: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外国诗两首》的初中语文教案
《外国诗两首》的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和评价外国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诗歌作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欣赏和评价外国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歌的和内容,尝试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感受诗歌的魅力。
5. 总结提升:(1)总结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2)强调诗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的观后感,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外国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两首诗歌的典型意象和象征手法进行深入解析。
初三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初三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材背景本课文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两首,分别是英国诗人威廉·莎士比亚的《春天之歌》和美国诗人卢瑟福·斯图尔特·洛夫莱斯的《森林之夜》。
这两首诗歌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其中《春天之歌》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希望,而《森林之夜》则描写了森林中神秘的气氛和生命的力量。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魅力,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春天之歌》和《森林之夜》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歌内容及作者用词的含义•学习诗歌的词汇、句法和语言运用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考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让学生感受外国文学的魅力和文化底蕴•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学习诗歌中的生词、词汇和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2.教学难点•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抒发•理解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的不同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散思维,拓展知识面。
例如,通过提出“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些词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诗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2.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课前阅读的任务或课堂讨论。
通过互动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交流能力。
3.情感体验教学法通过图像、声音、触感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例如,让学生欣赏自然风光的图片或音乐,来提高学生对自然美景的认识和感知。
五、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画、歌曲等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例如,播放《春之祭》的片段或先给学生播放《春天之歌》的歌曲。
2.阅读让学生在课前识读两首诗,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感受。
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完成诗歌理解和分析,包括生词解释、诗歌大意概括等。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五篇】导读:本文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精美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蝈蝈与蛐蛐》,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诗歌意象并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来赏析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自学《夜》。
突破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蝈蝈与蛐蛐》,时刻提醒并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夜》,也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
目的是利用好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体验各种自学方式所带来的阅读快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小组学习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学《夜》。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走。
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田园诗,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设计(二)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济慈简介。
(见“资料链接”) 2.教师范读。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外国诗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拓宽文化视野;(2)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提高人文素养;(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2)诗中深层次意象和情感的把握;(3)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外国诗歌,分享学习心得;(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外国诗的基本情况;(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解决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3)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诗歌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文内容;(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形成共识;(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4. 诗歌解析:(1)教师对两首诗进行详细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2)学生跟随教师的学习,深入理解诗歌;(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两首诗的基本情节和情感;2. 强调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关注;3. 总结外国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熟读两首诗,尽量做到正确背诵;2. 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形成文字分析;3.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学习心得,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课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2)了解两首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诗人、时代、国别等;(3)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等方面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拓宽文化视野;(2)培养对诗歌的热爱,提升文学素养;(3)学会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增进跨文化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2)了解两首诗歌的背景知识;(3)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等方面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首诗歌的文本内容,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诗歌的译文、解析、音频、视频等;(3)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2)查阅诗歌相关资料,增加对诗歌的理解;(3)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的重点和心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特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注释和字典,解决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3)学生初步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3)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等方面的特点;(2)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3)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通用11篇)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通用11篇)九年级语文《外国诗》教案 1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1、一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外国诗两首》的初中语文教案
《外国诗两首》的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和诗人的生平事迹;(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评价诗歌;(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尊重和欣赏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诗歌;(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诗歌的背景知识和诗人的生平事迹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3)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诗歌的背景知识和诗人的生平事迹;(2)利用文本分析软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3)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诗歌鉴赏资料和学术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2)引起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歌背景和诗人简介:(1)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背景知识和诗人的生平事迹;(2)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产生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动机。
3. 诗歌朗读和翻译:(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教师进行诗歌的翻译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4. 诗歌分析和鉴赏:(1)学生合作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评价诗歌;(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6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6篇)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⑴ 写景诗的特点。
⑴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1、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和欣赏第二首诗《夜》*1、作者简介: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3、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⑴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⑴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4、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5、当堂做完《基础训练》。
【教学课后记】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
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的内容。
(2)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了解外国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比较分析不同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2)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拓宽视野。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的内容。
(2)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了解外国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2)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3)欣赏和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首外国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外国诗歌。
(2)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3)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参与课堂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话题或问题,激发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兴趣。
(2)学生分享对外国诗歌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的内容。
(2)学生查找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两首诗歌进行讲解,解释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课堂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表演,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翻译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两首外国诗的主题和意境;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接受外国文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理解两首外国诗的主题和意境;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接受外国文化的能力。
【教学方法】:听课、讲授、独立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诗歌,什么是抒情诗。
2. 师生共同品味两幅名画:(Teachers and students enjoy two famous paintings together:) Artist: Claude MonetTitle: Water Lilies IArtist: Vincent Van GoghTitle: Starry Night导入过程中,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并给学生起到一定的文化背景铺垫。
二、讲授1. 教师放映PPT,让学生欣赏一首珍藏级的外国诗《黄昏》。
(A teacher shows a PPT, allowing students to appreciate a rare foreign poem "Twilight".)2. 师生讨论。
(Teacher and students discuss)3. 教师放映PPT,让学生欣赏另一首珍藏级的外国诗《一个人的战争》。
(A teacher shows a PPT, allowing students to enjoy another rare foreign poem "A One-Person War".)4. 师生讨论。
(Teacher and students discuss)三、关于通过两首外国诗,培养学生欣赏诗歌和接受外国文化的能力的定位和意义1. 通过欣赏和讨论两首外国诗,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西方文学的主题和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
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 教学要点]
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 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
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 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 年 4 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 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
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诗歌的主
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
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
美。
4.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
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
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
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5.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 (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6.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
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
均不相同。
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
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
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
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 (历史) 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
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
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
比人类久远——我在
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
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这刻不知道下刻的伞,它横竖不说一句
话,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 .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 “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
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
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
项 ..............................................
()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
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
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 “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
1.B2.C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
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
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
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祖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森林河流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饮酒笑谈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斯)
核心词“河流” (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刚果河畔盖茅舍中显尼罗河畔建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