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维屏治慢性咳嗽常用四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维屏治慢性咳嗽常用四法
关键词:慢性咳嗽常用四法
慢性咳嗽指以咳嗽为唯一症状或主要症状,时间≥8周,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者,称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

西医常见病种有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咳嗽变应性(过敏性)哮喘(CVA)、胃食管反流性咳嗽(CTERC)、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以及变应性(过敏性)咳嗽等。

武维屏教授特别强调在临床治疗中要考虑西医的诊断,更要重视中医的临证思维,辨证论治才能取得最好的疗效。

从病机出发,经常从风、从痰。

从气、从虚进行论治,现将常用四法总结如下:
一、从风论治、肝肺同调、祛风为要
风有外风、内风之别,外风始受于肺,内风始生于肝,二者皆可导致咳嗽,外风为六淫之首,善行而数变,为阳邪主动主升,好犯高位,肺为娇脏,位于上焦,外合皮毛,司呼吸,以鼻咽与外界相通,肺卫不固之人,外风易乘虚而入,荡击肺金,风动气逆,肺失宣降,咳嗽乃作;内风始生于肝,因肝为风脏,五行属木,体阴而用阳,若肝胆蕴热或肝郁日久,可化火生风,此为实风;若因肝肾阴血亏虚,肝体失养,致阴不涵阳,风阳内动,此为虚风。

内风既生,无论虚实,上扰犯肺,摇钟而鸣,即可致咳嗽发生。

由于肝肺生理相关,病理相连,肺卫不固与肝肾阴虚阳亢常相兼互见,且天人之气相应,此即日本丹波元坚《杂病广要》所言:“人之为风,有外感之风,亦有内生之风,而天人之气,恒相感召,真邪之动,往往相因,故无论贼风邪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应……”。

因此,外风袭肺易引动内风上煽,而内风上摇又易招致外风入侵,终致内外风相合为患。

其外风所致者,多见于肺气不足,卫外不固之人,如面白不华,四末常凉,多恶风寒,咳嗽多伴鼻咽作痒或发紧、喷嚏流涕或恶寒发热等邪犯肺卫皮毛之先兆症状,继则咳嗽少痰,胸憋满闷,遇异味烟尘即作,或阵作连绵,或速发速止,或反复不断。

内风所致者,多见于阴虚或气阴两虚之体,发前多以情志刺激为诱因,或加重与月经、谈话、活动有关,以呛咳、咽干或干疼、胸憋为主症,伴胸胁胀满,舌红少苔,脉弦或细弦。

内外风相合者,上述两类证候相兼。

治疗当肝肺并调,祛风为要,以内风为主者,当祛内风,可有:①柔肝熄风,②平肝熄风,③虫类搜剔之别。

若拟柔肝熄风,宣肃肺气,常选用过敏煎加减;兼枢机不利,多合入小柴胡汤或四逆散;若外风引动者,多合用辛温、辛凉解表药以祛外风;若外寒内热者,多合入麻杏石甘汤;若肝肺有热,可合入泻白散;若风阳内动,可加平肝清热化痰熄风药如钩藤,白勺,黄芩,天麻等;若急躁易怒,咽痒难忍,久治不愈,可用虫类搜剔及平肝镇肝之品,如地龙、僵蚕、蝉衣、全蝎、钩藤、石决明等药。

以外风为主者,解表祛风宣降肺气为要,多用止嗽散,风寒明显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加减;风热可用桑菊饮;有音哑等化燥伤津之象,偏热可合桑杏汤;偏凉可合杏苏散;寒包火仍可用麻杏石甘汤化裁。

二、从痰论治、脾肺同理、运化为本
刘河间名言:“咳嗽者治痰为先”。

中医藏象学说强调“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浊阻肺是咳嗽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

痰有寒热之别,病因于寒或素体阳虚,肺失宣化通调,脾失运化转输,肾失温化开阖,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气化不利,津从寒化,则为寒痰;病因于热或素体热盛,或阴虚火旺,煎熬津液,即为热痰。

痰浊既生,壅阻于肺,致肺失宣降,即发咳嗽。

痰白或泡沫,易于咳出,遇寒而发是为寒痰,寒痰内蕴兼感风寒或外寒内饮之咳,证见恶寒无汗,苔白腻或水滑,脉弦。

痰热内盛,复感外寒,为寒包火之咳,证见口渴苔黄,恶寒身热,脉弦滑。

兼肝郁气滞者为气郁痰阻咳,证见两胁胀疼,咽中如有异物,苔薄腻,脉弦,兼瘀血阻络或痰瘀互阻咳,证见唇甲青紫,舌暗,脉涩,治疗:(1)清化热痰,药如:瓜蒌、贝母、胆星、竹沥,方如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等;(2)温化寒痰,药如陈皮、南星、半夏,方如二陈汤、苓桂术甘汤等,夹气郁者,合四逆散,有血瘀者,合当归芍药散,痰阻
之咳嗽必当脾肺同治,理肺健脾化痰多同用,以脾运得健,痰浊得化,咳嗽得止为目的。

三、从气论治、肺肝胃同治、和降为先
气之病机以气郁、气逆为主,“逆者不降也,郁者,滞而不通也。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可致郁,六淫外感,邪犯于肺,肺失宣肃则肺气郁滞,七情内伤,肝失条达,则肝气郁滞,气逆主要指肝、肺、胃之气上逆,多为气郁之甚而成,或为热盛、恼怒所生,或肝木侮土,肝胃失和,气之郁滞逆乱,肺失肃降,咳嗽而发,气郁进一步能化火生风,酿瘀生痰,使变证百出。

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若以气郁气逆为主要病机之咳,痰浊不甚,舌苔不腻,但肝胃气逆则舌苔多腻,痰多质粘,咳则呕恶,肝肺气逆,则咳呛胸胁胀满,痰或多或少不定,“气有余便是火”,应理气降气降火并用,前述刘河间名言后半句即为“治痰者,下气为上”,因此,治疗气郁气逆之咳,当以降气为先,可以说论治咳嗽,尤其是内伤久咳,先要理气降逆。

古人云:“久咳多由痰火作祟”,更何况“降气也能降火”。

此类咳嗽多因情志不舒,所欲不达而加重,以咳声高亢,呛咳胁疼,胸憋难以平卧,舌薄白或薄黄,脉弦为主症。

降肺气有温清之别,温降肺气,药如白前、旋复花、苏子之类,代表方:温降肺气,如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如苏子降气汤;清降肺气,药如:炙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等,代表方可分为:①清降肺气:如葶苈大枣泻肺汤;②降气清肺化痰,如清气化痰丸。

为求肝肺胃气机升降自如,需合用①理肝气,药如:柴胡、香附、苏梗等,方如小柴胡汤、四逆散、大柴胡汤、逍遥散等方;②降胃气,药如:苏子梗、枳壳、厚朴等,方如:香苏饮、旋馥代赭汤等方。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息则神机化灭,出入废则气立孤危”。

在降气过程中还应注意中医所言升降平衡及欲降先升,欲升先降的调平理论,药物配伍力求得当。

四、从虚论治、肺脾肾同养、气血阴阳有别
虚指正气亏虚,多因先天禀赋薄弱,或由后天失养,或大病久病而成,正虚不外,气、血、阴、阳不足。

临床所见正虚以肺脾肾阳气亏虚和肺肝肾阴血不足多见。

肺脾肾阳气亏虚者,一则卫外不固,外邪易入,二则三焦气化无权,水津失布,痰浊易生。

肺肝肾阴血不足者,一则阴不涵阳,虚火上炎,犯肺灼金,二则虚风内动,失于潜降,妄动上煽,造成风摇钟鸣之势,若正虚日久不愈,则痰瘀、风火等宿邪内伏,导致咳嗽或伴喘反复,缠绵难愈。

因此慢性咳嗽(久咳)辨证一定要注意,辨正虚之轻重有无,按其气、血、阴、阳亏虚加以区分。

在慢性咳嗽的治疗中,补肺、健脾、益肾应结合运用:①补肺脾之气,常用党参、黄芪、太子参,方如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②补肾气,常用仙灵脾、补骨脂、炮附片,方如右归丸、金匮肾气丸;③补肺阴,常用南北沙参、麦冬,方如沙参麦冬汤;④补肺肾阴,常用生地、百合,方如百合固金汤;⑤补肝肾阴,常用女贞子、枸杞子、当归、白芍、熟地,方如一贯煎;⑥补肝血,常用当归、熟地,方如四物汤。

临证时,往往当标本兼顾之。

总之,治疗慢性咳嗽,上述四法有单独运用,也有几法相合组方,对常见西医病种多根据其临床表现、病机特点、证之寒热进行论治。

谨守病机,辨证论治,圆机活法,才能效如桴鼓。

病案举例略
田力武维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