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牛图的故事

合集下载

由“鱼牛图”想到的

由“鱼牛图”想到的

由“鱼牛图”想到的作者:吴枚荫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1年第08期外出学习期间,笔者曾聆听过这样一则教育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鱼和青蛙都是在池塘里长大的朋友。

青蛙长大后离开小池塘,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青蛙回到池塘,鱼儿问青蛙:“青蛙大哥,你在外面看到了什么?”青蛙说:“外面的世界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事物。

比如说牛吧,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爱吃草、头上长着角、身上长着花斑和四条腿、有奶囊……”于是,鱼依照青蛙的描述立刻在脑海里形成了它所理解的牛的样子,既不像牛,也不像鱼。

大家看了可能会觉得奇怪,鱼的脑海里怎么会形成这种鱼不像鱼、牛不像牛的怪物呢?其实道理很简单,鱼儿在水里整天看到的都是鱼,从没有见过什么牛,在脑海中当然不会形成正确的牛的样子。

这里的鱼就好比是我们的学生,青蛙就好比是我们教师,牛好比是教学内容。

这个教育故事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或偏差,这跟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有关系。

那么,如何避免学生出现此类错误?学生出现错误该如何帮助他们修正呢?一、教学需要直观、形象夸美纽斯曾经说过:“直观教学是教学的金科玉律。

”实践也证明:直观、形象的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直观感知、操作体验、主观能动的活动中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主动获取新知。

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为了使学生正确区分锐角和钝角,教师用课件出示古代作战用的长矛图,学生通过对两个不同的长矛图的观察,发现用锐角做的长矛比用钝角做的更尖锐、更锋利。

这样,学生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对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就能非常直观、形象地理解,同时在脑海中建立深刻的表象。

又如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角30°和40°,让学生们猜猜看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从而巧妙地引出10°的单位角,并逐步把单位角集合成180°的半圆。

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




⑴Temperance: Eat not too dullness; drink not too elevation. 二、缄默:避免空谈,言必对己或对人有益。 ⑵Silence: Speak not but what may benefit others or yourself; avoid trifling conversation. 三、秩序:放东西的地方,做事情的时间要心中有数。 ⑶Order: Let all your things have their places; let each part of your business have its time.
拉丁文。 他是美国第一位学者,第一位哲学家,第一位驻外大使。 他发明了摇椅,避雷针,改进了路灯。 发现了墨西哥湾的海流。四次当选宾夕法尼亚州州长。 制定了新闻传播法。 最先绘制暴风雨推移图。
发现人们呼出气体的有害性。
最先解释清楚北极光。 被称为近代牙科医术之父。最先组织了消防厅。
创立了近代的邮信制度。
十三种品德

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里写道:“我的目的是养成 所有美德的习惯”。“最好还是在一个时期内集中精 力掌握其中的一种美德。当我掌握了一种美德后,接 着就开始注意另外一种,这样下去,直到我掌握了十 三种为止。因为先获得的一些美德可以便利其他美德 的培养”。
一、节制:食不过饱,酒不过量。


他对科学的贡献不仅在静电学方面,他研究范围极广。 在数学上,他创造了8次和16次幻方,这两个幻方性质特
殊,变化复杂,至今仍为学者称道。
热学方面,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能够节省四分之三的
燃料。
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即能看清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之三-四大学习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之三-四大学习理论

缺 失 需 要

2016/3/6
20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理 论 基 础 之 三
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须依靠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教师要营造一种自由、民
生提供学习的手段和条件,促进个体自由地成长。
学习的条件:罗杰斯指出,学生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必
主、和谐融洽的充满着关爱与真诚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为学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理 论 基 础 之 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特点: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 反应(类似于条件反射),不去关心刺激 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 程无关。强调环境和条件的重要作用,认 为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学习过程 是一种渐进的“
2016/3/6
学 习 理 论
问题与思考
• 1.鱼听了青蛙对奶牛的详细描述后,对奶牛形
象的构建为什么会如此走样?问题出在哪儿?
• 2.为防止鱼对奶牛形象的理解、构建出现如此
走样,青蛙可采用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即用什么
办法可让鱼对牛形象的构建更接近真实的牛?
• 3.我能从“鱼牛图”寓言故事中归纳出建构主
学 习 理 论

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
学 习 理 论

2016/3/6
1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理 论 基 础 之 三
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情境 、协作 、交流 (会 话)、意义建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 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 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 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 的主动建构。 (3)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 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 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鱼和牛的故事

鱼和牛的故事

鱼和牛的故事在那广袤的自然界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神奇的生物,鱼和牛就是其中很特别的存在哟。

鱼呀,在那清澈的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

它们摆动着那灵动的尾巴,就像是在跳着一场欢快的舞蹈。

它们一会儿穿梭在茂密的水草之间,和小伙伴们玩着捉迷藏;一会儿又调皮地吐出一串串泡泡,看着泡泡慢悠悠地升上水面,然后“啪”的一声破灭,多有意思呀!鱼的世界是那么的简单而快乐,它们不用操心明天会怎样,只要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就好啦。

再看看那牛,老实憨厚的样子让人忍不住就想亲近。

它们在那广阔的田野上辛勤地劳作着,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着。

那粗壮的四肢就像是四根柱子,稳稳地支撑着它们庞大的身躯。

牛儿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它们默默地为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这种无私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鱼和牛,一个生活在水中,一个生活在陆地,它们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但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呢。

就好像我们人类呀,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有的人像鱼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追求着内心的快乐和满足;有的人则像牛一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努力奋斗着。

你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像鱼和牛学习呢?学习鱼的乐观开朗,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能找到快乐;学习牛的踏实勤奋,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像鱼和牛这样不同性格的人。

那些像鱼一样的人,总能给我们带来欢声笑语,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而那些像牛一样的人,则会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给予我们最坚实的支持。

我们不能说哪种人更好,因为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世界增添着色彩呀。

有时候我就会想,如果鱼遇到了牛,它们会聊些什么呢?鱼会不会好奇地问牛,陆地上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牛又会不会羡慕鱼在水中的自由自在呢?哈哈,这画面想想就觉得很有趣呢!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着像鱼一样的乐观心态和像牛一样的坚韧精神,还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呢?让我们都成为那条快乐的鱼,那头勤劳的牛,在自己的人生海洋和田野中尽情驰骋吧!。

鱼牛故事对教师的启示

鱼牛故事对教师的启示

鱼牛故事对教师的启示
“鱼牛故事”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它的寓意对于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有一只鱼向一只青蛙描述了一种叫做“牛”的动物。

由于鱼只能从水中观察到牛的一部分特征,因此它对青蛙描述的牛是一种拥有鱼鳞和尾巴、用鳍走路、头上长着角的奇特生物。

青蛙按照鱼的描述在脑中想象出这种“鱼牛”,但实际上这并不存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的认知往往受到自身经验和观点的影响,容易产生偏差。

同样地,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到这一点。

每个学生的背景、经验、能力和兴趣都不同,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差异。

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方式来教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那么很可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甚至会让学生产生误解。

因此,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鳌头与牛头的故事

鳌头与牛头的故事

鳌头与牛头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只鳌鱼和一头牛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相遇。

它们互相询问对方的来历,鳌鱼骄傲地说:“我是海里的霸主,我们鳌鱼是众多海洋生物中的领袖,无人能及。

”牛头则谦逊地回答:“我是森林里的一员,虽然没有你那么强大,但我也能力大无穷。


这时,一只老鹰飞来,对它们说:“你们都有各自的长处,不必自卑或自傲。

鳌鱼有着海洋的壮阔和深邃,而牛头有着森林的辽阔和宁静。

你们各自都是众生中的瑰宝。


鳌鱼和牛头听了老鹰的话后,心中豁然开朗。

它们开始互相学习,鳌鱼学会了牛头的坚韧和耐力,而牛头也学会了鳌头的果敢和不畏艰难。

它们成为了彼此的好朋友,一同探索着森林和海洋的奥秘。

后来,森林里发生了一场大火,动物们都为了逃生而狼狈不堪。

鳌鱼见状,毫不犹豫地扎进了湖中,将水喷向大火,帮助牛头和其他动物们逃过了火灾的威胁。

而牛头也用自己的力量带领着其他动物
们穿越烟雾,找到了一条安全的路线。

在这次危机中,鳌鱼和牛头都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成为了森林里的英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才能更好地应对困难。

无论是鳌鱼还是牛头,都有它们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尊重彼此,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

试卷题目:
1.请简要叙述鳌鱼和牛头的相遇过程。

2.老鹰对鳌鱼和牛头说了什么?他的话对它们有什么影响?
3.请简要叙述鳌鱼和牛头在火灾中展现出的优势和帮助其他动物的情景。

鱼牛的故事——精选推荐

鱼牛的故事——精选推荐

这使我想到了建构主义中讲到的一个童话。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时,用到了一幅鱼牛图,如下:德国的一则关于“鱼牛”的童话。

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

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

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

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鱼脑中的牛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鱼牛”)在客观上当然是错误的,但对于鱼来说却是合理的,因为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从本体出发,将新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形象。

这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必然会各不相同。

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因而对知识正误的判断只能是相对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

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

关于“鱼牛现象”与演示型CAI的联想关于“鱼牛现象”与演示型CAI的联想一、鱼牛现象:基于自身经验的个性化构想。

1.什么是“鱼牛现象”?有一则欧洲童话:一口不深的井中,住着一条鱼和一只青蛙。

那只欧洲的青蛙不是我国成语“井底之蛙”中的青蛙。

它除了坐井观天,还经常跳到井外,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

鱼对此十分羡慕,请求青蛙讲一讲井外的新鲜事物。

青蛙讲到牛,说,“牛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头上长着两只角,肚子的下面长着四条腿……”鱼边听边按照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想象着牛的样子——鱼一样的头、鱼一样的身子和鱼一样的尾巴,头上却长了两只角,肚子的下面长了四条腿……——这就是所谓的“鱼牛”。

从一幅画获得的教育启示

从一幅画获得的教育启示

从一幅画获得的教育启示从一幅画获得的教育启示陈大伟对于教师的学习和专业成长,我的观点是“人因思而变”,只要我们心怀教育,心中装着教育,善于用教育的眼光去发现,去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我们可以从日常的所见中获得诸多的教育启示。

我们可以借助建构主义的鱼牛图(下图)展开讨论。

鱼牛图表达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青蛙和小鱼是好朋友,一天,青蛙跳到岸上,看到了一个庞然大物——一头奶牛,青蛙仔细观察了很久。

回到池塘里以后,小鱼儿问:“你到外面看到了什么?”青蛙想到了奶牛,于是详细地向小鱼描述了一番,小鱼认真地听了以后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青蛙让小鱼画出来,小鱼拿出纸和笔,画出了它心中的“奶牛”。

就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图,你能想到哪些教学原则和方法呢?认真想一想,或许我们就可以用这样一些收获:教学要让学生自主建构。

在这里,无论青蛙如何仔细地观察、详细地描述,都不能代替小鱼对“奶牛”形象的建构,小鱼的“奶牛”形象只能通过自己获得。

因为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所以,要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追求,根本出发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这是所有教学改革的基础和优先事项。

教学不是展示教师多么有水平,而是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参与,促进学生思考。

平常有一种语速,走进教室面向学生语速慢一点,让学生有时间反应和思考;在学生困难的地方听一听、在重点的地方强调一下……这是教师在和学生接触时应该有的教学意识。

教学要让学生自主建构,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设计教学应该设计学习活动。

如何设计学习活动呢?笔者在一次执教中曾经设计这样的学习要求:“1.默读课文5—12自然段,完成以下两个任务:(1)勾画反应明明心情变化的句子;(2)想一想明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想法批注在书的旁边。

2.准备好你的想法在全班交流。

”把学习活动还给学生,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之前明确学习的对象、学习的要求、完成任务的检查方式,并能得到合适的方法指导。

“鱼牛图”与课堂教学改革

“鱼牛图”与课堂教学改革

“鱼牛图”与课堂教学改革姚安县大河口中学任亚林“鱼牛图”来源于德国的一个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鱼和青蛙都是在池塘里长大的朋友。

青蛙长大后离开小池塘,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青蛙回到池塘,鱼儿问青蛙:“青蛙大哥,你在外面看到了什么?”青蛙说:“外面的世界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事物。

比如说牛吧,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爱吃草、头上长着一对犄角、身上长着花斑和四条腿、有奶囊…”于是,鱼依照青蛙的描述立刻在脑海里形成了它所理解牛的样子(如图)。

大家看了可能会觉得又奇怪又好笑,怎么会有这种“似鱼非鱼、似牛非牛”的怪物呢?是不是想象力太丰富了?仔细想想,这么些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就是经常在编写着“鱼牛图”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吗?这里的鱼就好比是我们的学生,青蛙就好比是教师,牛好比是教师所教的知识(教学内容),“鱼牛图”就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知识。

这个“鱼学生”天天在池塘里生活,没有见过世面,当然只会按照自己所见去推之牛的形象。

“青蛙老师”所犯错误就是没有考虑鱼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能力,而从自己的角度去简单描述牛的知识,结果才出现“鱼牛”怪物的错误知识。

看着这幅可爱而又可笑的图画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和反省。

问题一:要不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它主要是采用灌输式(或讲授式),一节课基本上是教师一人“把着讲”,45分钟从头讲到尾,甚至意犹未尽,还拖堂。

这种课堂的情形往往是: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天花乱坠;学生云里雾里、呆若木鸡、昏昏欲睡。

老师讲的很舒服、很得意,或者说自我感觉良好,学生听得很疲惫、很痛苦,甚至还会有“你不讲我还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的尴尬。

可能有人会认为我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评判过于偏激,那么试想一下,我国政府已经实行了真正的免费的义务教育,并且还给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给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现在又给学生弄营养餐,为何还有学生在辍学、流失?还有学生逃课、躲学?当然造成学生逃课、流失,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我认为,多数原因和主要原因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

鱼牛的故事

鱼牛的故事

《鱼牛的故事》的启示
《鱼牛的故事》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一条鱼和一只青蛙,它们俩是好朋友,都想出去看看。

但因为鱼不能离开水,所以只能由青蛙独自去完成这项任务。

有一天青蛙回来了。

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好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只弯弯的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黑白相间的斑块,长着四只粗壮的腿……”青蛙已经描述的很清楚,但在鱼的脑海里,出现的“牛”的形象是什么样呢?原来是这个样子的牛——鱼牛!——也就是在鱼的身体上,加上了鱼所听到的牛的特征。

对于鱼来说这种结果是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关于牛的部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

但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牛根本就不是它所表述的牛,或者也可以说鱼认识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

所以,这世上真的没有感同身受这种事。

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身心就感受不到痛苦和不幸对自己的感官刺激。

所以,我们要学会坚强,学会自己走出困境,学会疼爱自己,我们要懂得,我们的经历只属于自己,无论苦乐、无论是否想与人分享或分担,它都只是你一个人的,只有自己咀嚼品尝,不要指望他人能感同身受,也不要责备他人不能感同身受,因为,你也如此,你也做不到,即使有时候你希望能与某个人感同身受。

鱼牛的故事

鱼牛的故事

鱼牛的故事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它们俩是好朋友,都想出去看看。

因鱼不能离开水,只好让青蛙独自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

青蛙告诉它,外面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只弯弯的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长着四只粗壮的腿……”。

这时,在鱼的脑海里,出现的“牛”的形象是——鱼牛:在鱼的身体上,加上了它听到的牛的特征。

对于鱼来说这种结果是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关于牛的部分信息,并将该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

但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牛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牛,或者说鱼认识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把鱼看成教育的对象学生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那么这个故事不正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孩子建构其认知世界的道理吗?学习强国-《课堂问答的智慧与艺术》思考一:任何学习,学习者都具有经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而是再创造正如鱼一样,它不是简单地接受青蛙所灌输给它的概念,它在建构牛的概念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虽然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但至少是鱼认知层面上的牛。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不断成熟和发展;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各自的需要、各自的好恶,有自己的现有知识背景,有各自的情感世界和情感倾向;是其生活、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活动中有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的权力和能力;在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时,具有一种内在的能动的反应。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他是有选择地接受外来刺激的,选择那些他感兴趣的事物,另一方面他对外界事物的接受是依赖于他原有的知识背景的。

思考二:任何教学,教育者都具有经验,不是全部灌输,而是再创造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和提升经验。

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懂得哪些笔画,甚至是技巧;我们不能一味地将孩子作为一个容器,简单地将知识倾注进去,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指向,尊重孩子的意愿;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充分调集和展示学生的经验,不断激活孩子的“内存”。

幼儿睡前故事《鱼牛》

幼儿睡前故事《鱼牛》

幼儿睡前故事《鱼牛》
小池塘里住了一条小鱼和一只小青蛙,它们是好朋友。

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它们都很想出去看看。

可是小鱼不能离开水,小青蛙只好自己出去探险了。

一路上,小青蛙觉得一切都是那麼新鲜,那麼不同,它仔细地观察着这一切,想把这一切都深深地印在脑海,因为它回去要跟好朋友小鱼细细地描述它的所见所闻。

终于,小青蛙结束了探险回到池塘。

小鱼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样的。

“外面有很多有趣的动物,比如说牛吧,”小青蛙一边比划一边说,“牛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跟我们长得不一样,喜欢吃青草,身体很大,嗯,比我们两个加起来还要大得多,头上长着两个尖尖的犄角,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条粗壮的腿,坚硬的蹄子,长长的尾巴,大大的肚子,还能产奶呢……”小鱼惊叫道:“哇!虽然我没有见过牛,但是听完你的描述我就像真的看见了牛。


它拿出纸和笔,立刻开始描绘它心目中的“牛”。

小鱼高高兴兴地把自己画的“牛”拿给小青蛙看,小青蛙看到后不禁捧腹大笑:画上的“牛”,是一条四条腿的、吃着青草、长着大肚子和长尾巴的斑点鱼,在鱼的头上还长着一对犄角哩……
【童心童语】: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一定要多读、多听、多看,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才不会像小鱼那样,闹出笑话来。

《牧牛图》讲解

《牧牛图》讲解

乱跑的牛《牧牛图》讲渐修法门,我们的心念就是一条牛,乱跑。

这个图在明朝禅宗很有名的,当年是木版的画,日本人更捧这个《牧牛图》。

一条黑牛,发疯一样到处跑,这个牧牛的小孩子拿着绳子在后面追。

这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这个心,思想情感就是这一条黑牛,到处乱跑。

这个牧牛的小孩拿绳子在后面追不上,拴不住。

我们打起坐来心念第一步就是这样。

他写了四句诗:一未牧狰狞头角恣咆哮 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 谁知步步犯佳苗“狰狞头角恣咆哮”,牛的那两个角,威风得很,我们形容一个人很聪明,就是头角峥嵘。

恣是放任自己,咆哮是发脾气乱跑乱叫,到处吹牛。

“奔走溪山路转遥”,这一条牛在山上田地里乱跑,越跑越远,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

“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第四句话是自己的反省,这个妄想情绪到处乱跑,“谁知步步犯佳苗”,自己把善良的根都扯断踏平了,挖了自己的根,好的种苗都不发了。

这是《牧牛图》的第一步,就是我们打起坐来,平常情绪思想乱跑,想了很多的花样,要做这个,要做那个,或者要做生意发财,要做官,都是妄想在乱跑。

这个题目叫“未牧”,拴不住自己的妄想心念。

把牛套住二初调我有芒绳蓦鼻穿 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制 犹得山童尽力牵第二步我们只好学打坐,自己观心了。

十六特胜讲“知”,知道了,犯了错误,要把这个心拉回来。

“初调”,总算找到了思想念头,把这个乱跑的思想拴住了。

“我有芒绳蓦鼻穿”,拿个绳子把这个牛的鼻子套进去。

现在我们用佛法的修出入息,用这个气;呼吸这个气是条绳子,把心性这个牛套进去。

“一回奔竞痛加鞭”,这个牛再发脾气乱跑,就抽它一顿鞭子。

所以你打起坐来修安那般那就是一条绳子,把这个心念拉回来。

“从来劣性难调制”,乱跑了,就重新来过。

像修呼吸法,安那般那,一下又忘了,又是别的思想来,心息没有配合所以又跑了,这是自己的习性,爱向外跑。

“犹得山童尽力牵”,要靠这个牧童拉回来,牧牛童子是我们人自己的意志,用意志把思想念头拉回来了。

boppps模型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翻转教学设计

boppps模型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翻转教学设计
·81·
DOI:10.19551/j.cnki.issn1672-9129.2019.18.076

BOPPPS模型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翻转教学设计
龙贵江(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信息学院 云南 678400)
摘要:文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例,将 BOPPPS模型的 6个环节嵌入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 期为教师优化翻转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BOPPPS;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9)18-0081-01 Abstract:taking"constructivistlearningtheory"asanexample,thispaperembedded6linksoftheBOPPPSmodelintotheapplica tionofflippedclassroom teachingofmoderneducationtechnology,inordertoprovidenewthinkingforteacherstooptimize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givefullplaytotheadvantagesofflippedclassroom,andimprovetheteachingefficiencyandqualityofclassroom. Keywords:BOPPPS;Constructivistlearningtheory;Flippedclassroom;Theteachingdesign
2.1课前导 学 阶 段。 导 人 (Bridge-in):采 取 讲 故 事 方 式引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巧设疑问,分析故 事。教师通过学习平台(超星)向学生呈现德国寓言《鱼牛》 视频绘画故事,即边朗诵寓言故事,同时呈现出与之对应的 画面,最后将鱼通 过 青 蛙 描 述 所 建 构 出 来 的 “鱼 牛 图 ”呈 现 出来,同时抛出问题“在鱼头脑中形成的鱼牛图与现实“牛” 显然不相符,请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不符呢?”随后让学 生依据这个故事 回 答 四 个 问 题 “小 鱼 对 牛 的 形 象 是 怎 样 建 构的即知识是怎样建构的?”学习是怎样实现的?如何进行 有效教学?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看“鱼牛”图片说学校管理

看“鱼牛”图片说学校管理

看“鱼牛”图片说学校管理
蒋勇
【期刊名称】《师资建设》
【年(卷),期】2011(024)005
【摘要】“鱼牛图”来源于德国的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
和青蛙,它们俩是好朋友,都想出去看看。

因为鱼不能离开水,只好让青蛙独自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青蛙告诉鱼,外面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只弯弯的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还长着四条粗壮的腿。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蒋勇
【作者单位】重庆市彭水第一中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7
【相关文献】
1.由“鱼牛”看《基础会计》的教学 [J], 于娟
2.《完美前传》"人鱼传说"神秘新职业抢鲜看 [J],
3.从"鱼牛现象"说起--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处理好两大关系 [J], 方亮

4.透过《鱼鸟图》看八大的——从朱良志教授对八大的鱼、鸟形象分析说起“超脱”
思想 [J], 胡军
5.民间传说与紫砂造型之间的关系---看紫砂“鱼化龙壶”的制作 [J], 吴梅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鱼牛图”的联想——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案例

“鱼牛图”的联想——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案例

“鱼⽜图”的联想——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案例
“鱼⽜图”的联想——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案例
刘晓燕
【期刊名称】《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1(000)046
【摘要】建构主义⼼理学家曾⽤⼀幅形象的“鱼⽜图”来说明我们感知世界、理解世界、得出概念结论的过程:鱼和青蛙是⼀对同在池塘⾥长⼤的朋友,青蛙长⼤后离开⼩池塘,去见识外⾯的世界。

⼀⽇,回到故地,向昔⽇的朋友描述它所见的世
界:“外⾯有很⼤的吃草的⽜,有四条腿,⾝上还长着花斑点……”于是,在鱼的脑⼦⾥,依照青蛙的描述,形成了⼀幅⽣动的画⾯——“鱼⾝⽜结构”图。

【总页数】1页(P.29-29)
【关键词】教学案例;鱼;⽜;图形;物体;联想;⼼理学家;建构主义
【作者】刘晓燕
【作者单位】吉安市青原区实验⼩学,江西吉安343009
【正⽂语种】英⽂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献】
1.“鱼⽜图”的联想——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案例 [J], 刘晓燕
2."有趣的形体"--认识物体和认识图形的复习课教学案例 [J], 颜嘉逸
3.“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及评析 [J], 刘淑⾹; 焦明超
4.约达微臧:图形运动教学的基点——五年级“图形的运动——旋转”教学案例追踪 [J], 鲁丹[1]; 樊曹阳[2]。

余牛图的故事与启示

余牛图的故事与启示

余牛图的故事与启示从前,有一条鱼和一只青蛙,一起在一口井里生活了很长时间。

有一天,青蛙跳出了井,来到了岸上,它东看看,西看看,觉得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

这时,它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头牛,就仔细的观察了一番。

回到井里后,它向鱼描述自己在岸上看到的事物,介绍的最具体的就是牛了: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

鱼边听边把牛的样子画了下来,但它画的仍然和鱼的模样一样,一个大大的鱼身子,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头上长着两个犄角,还有大大的乳房,嘴里吃着青草。

这是“建构主义”中“鱼牛”的故事。

由此,给我的启示想到有关教育方面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学习是怎样实现的?从画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学习是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

无论青蛙如何仔细地观察、详细的描述,都不能代替小鱼对“奶牛”形象的建构,小鱼的“奶牛”形象只能通过自己获得。

它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意义在于: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要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追求,根本出发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第二个问题:小鱼对“奶牛”的形象是怎样建构的?是根据小鱼自己的经验建构的。

小鱼生活在池塘里,没有其它动物的形象,没有看见奶牛,它的经验就是自己同类的形象,所以,当它听了青蛙对奶牛一些形象的描述“有两只脚,四条腿,吃草,身上有花纹”以后,就在小鱼身体基础上,建构了“鱼牛”的形象。

实际上,每个人的学习都建立在自已经验的基础上,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提升经验。

没有经验的基础,学生很难完成建构。

借用乔纳森对建构主义理论作如下解释:建构主义认为实在无非是人们的心中之物,是学习者自己构造了实在或至少是按照他的经验解释实在。

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由自自己的思维构造的,不存在谁比谁的世界更真实的问题。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牛图的故事
鱼和青蛙都是在池塘里长大的朋友。

青蛙长大后离开小池塘,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青蛙回到池塘,鱼儿问青蛙:“青蛙大哥,你在外面看到了什么?”青蛙说:“外面的世界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事物。

比如说牛吧,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爱吃草、头上长着一对角、身上长着花斑和四条腿、有奶囊……”于是,鱼依照青蛙的描述立刻在脑海里形成了它所理解牛的
样子(如图)。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曾用一幅形象的“鱼牛图”来说明我们感知世界、理解世界、得出概念结论的过程:鱼和青蛙是一对同在池塘里长大的朋友,青蛙长大后离开小池塘,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一日,回到故地,向昔日的朋友描述它所见的世界:“外面有很大的吃
草的牛,有四条腿,身上还长着花斑点……”于是,在鱼的脑子里,依照青蛙的描述,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如我们在图中所见。

鱼的错误是利用了自己惯常所见的形象,特别是自己同类的形象概念进行综合、推理、判断。

试验研究发现,大约百分之四十左右十岁儿童会有“非常逼真”的形象记忆体验。

当回忆所学课本的内容时,头脑中就像打开了书本,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向照相机的原本复制一样。

然而,这样直观的视觉思维仅在我们成长的一个特殊阶段存在,过了这个年龄段,这种视觉思维特点也就消失了。

由此我得到启发:学习是建立在自我建构即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要多接触自然、多接触社会,去观察、去体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扩展自己的视野……自己内涵丰富了,学的就更多,更好了;另外,小鱼把自己脑子里牛的形象画出来,青蛙一看,错了!一定会帮助他形成正确的概念的,所以学习还需要与同学、家长、老师……不断的合作交流,这样才能避免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