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牛童话

合集下载

鱼牛的启示

鱼牛的启示

鱼牛的启示四种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基础: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中,学习理论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教育技术必须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进行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斯金纳,他认为行为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并一直以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继承和发展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刺激——反映——强化”的学习模式,创立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并把他们应用于人类学习的研究。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和模仿来形成和改变行为。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就如刺激和影响行为的强化,是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

斯金纳提出的学习模式对人的学习活动的启示作用是:学习者要想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及时给予适当的“强化”,为了实现这种强化,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正确的学习行为得到肯定,错误的学习行为得到纠正。

根据这一模式,斯金纳进而提出了程序教学理论,总结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小步调教学原则、强化学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等。

图1显示了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然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只强调行为不考虑人们的意识问题,把人的所有思维都看做是由“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形成的。

由此引起了认知主义理论学派的不满,从而导致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和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性与发现式学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派认为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新学习的内容相互作用(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尔。

皮亚杰认知结构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结构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 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 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 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 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 和发展。
2.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 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 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 许多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 主要有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 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维特洛克、乔纳生 等。
超前移一些,就会认为它长一些。
3)具体运演阶段(约7-12岁)

这一阶段儿童具有运演的知识,这种 知识涉及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论。例 如,我们把一只足球放在一些篮球中 间,然后当着儿童的面把足球放在一 些排变化大小。
4)形式运演阶段(12岁至成年)

儿童开始不再依赖具体事物来运 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 料进行逻辑运演。
1)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约两岁)
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 识周围世界的。他们所具有的知识一种图形的 知识,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婴儿看到一个 刺激,如一个奶瓶就开始作出吮吸的反应。
2)前运演阶段(2-7岁左右)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 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 手段来表征事物)。但儿童还不能形成 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受知觉思支配。 例如,唯有当两根等长的小木棍两端放 齐时才认为它们同样长;若把其中一根

《鱼牛的故事》

《鱼牛的故事》

《鱼牛的故事》《鱼牛的故事》从前,有一条鱼和一只青蛙,一起在一口井里生活了很长时间。

有一天,青蛙跳出了井,来到了岸上,它东看看,西看看,觉得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

这时,它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头牛,就仔细的观察了一番。

回到井里后,它向鱼描述自己在岸上看到的事物,介绍的最具体的就是牛了: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

鱼边听边把牛的样子画了下来,但它画的仍然和鱼的模样一样,一个大大的鱼身子, 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头上长着两个犄角,还有大大的乳房,嘴里吃着青草……这是“建构主义”中“鱼牛”的故事。

由此,可以想到有关教育方面的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学习是怎样实现的?从画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学习是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

无论青蛙如何仔细地观察、详细的描述,都不能代替小鱼对“奶牛”形象的建构,小鱼的“奶牛”形象只能通过自己获得。

它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意义在于: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要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追求,根本出发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第二个问题:小鱼对“奶牛”的形象是怎样建构的?是根据小鱼自己的经验建构的。

小鱼生活在池塘里,没有其它动物的形象,没有看见奶牛,它的经验就是自己同类的形象,所以,当它听了青蛙对奶牛一些形象的描述“有两只脚,四条腿,吃草,身上有花纹”以后,就在小鱼身体基础上,建构了“鱼牛”的形象。

实际上,每个人的学习都建立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提升经验。

没有经验的基础,学生很难完成建构。

借用乔纳森对建构主义理论作如下解释:建构主义认为实在无非是人们的心中之物,是学习者自己构造了实在或至少是按照他的经验解释实在。

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由自自己的思维构造的,不存在谁比谁的世界更真实的问题。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

鱼牛故事的启示

鱼牛故事的启示

鱼牛故事的启示第一、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内容,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立的人,是生活、学习的主人,对学习有一种内在的能动反应,他们的学习会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并依赖于原有的知识经验,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基于经验、改组经验并提升经验。

正如鱼一样,它不是简单地接受青蛙所灌输给它的概念,它在建构牛的概念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虽然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但至少是鱼认知层面上的牛。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内容趣味化;关注学生的社会环境,注重教学内容时代化;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注重教学内容弹性化。

只有做好了这些,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石,孩子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认识真正的事物。

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还原“生活画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索”中创新。

让他们像青蛙一样,走出自己的小天地,依靠自己的体验去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索”中创新。

第三、课堂需要交流。

只有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我们才能了解学生对“新知”的认知情况。

课堂上的交流是一种对话;是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

课堂上的“有效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大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单向传输,而是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课堂,在“有效交流”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

关于“鱼牛”

关于“鱼牛”

关于“鱼牛现象”与演示型CAI的联想关于“鱼牛现象”与演示型CAI的联想一、鱼牛现象:基于自身经验的个性化构想。

1.什么是“鱼牛现象”?有一则欧洲童话:一口不深的井中,住着一条鱼和一只青蛙。

那只欧洲的青蛙不是我国成语“井底之蛙”中的青蛙。

它除了坐井观天,还经常跳到井外,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

鱼对此十分羡慕,请求青蛙讲一讲井外的新鲜事物。

青蛙讲到牛,说,“牛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头上长着两只角,肚子的下面长着四条腿……”鱼边听边按照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想象着牛的样子——鱼一样的头、鱼一样的身子和鱼一样的尾巴,头上却长了两只角,肚子的下面长了四条腿……——这就是所谓的“鱼牛”。

相应的现象就是建构主义借以阐述核心思想的“鱼牛现象”。

“鱼牛现象”在人类的认知行为中普遍存在。

比如科幻电影塑造的外星球生命的形象,无论怎样怪异,总还可以看到地球上的人和动物的影子。

比如一件事被十个人依次传达,每人加上一点自己的理解,去掉一点自己的“不理解”,结果竟变得面目全非。

比如课堂教学中老师明明这样说学生却偏偏那样理解……。

典型的、明显的“鱼牛现象”已经不少,“稍微有点像鱼的牛”更是不胜枚举。

2.为什么会有“鱼牛现象”?原因有两个。

一是信息和媒体的原因。

在上述童话中,如果说鱼是学生,青蛙是老师,那么,这一口井就是教室,而且是连黑板都没有的最简陋的教室。

因此,除了动作与表情,青蛙老师只能把口语作为传递信息的唯一媒体。

青蛙把自己所见的牛的视觉表象转化为口语,转化过程将丢失丰富的细节,留下许多空白。

于是,当鱼把获得的听觉信息转化为视觉表象时,信息量就严重不足了,为视觉表象的“误构”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二是认知心理的原因。

学习不是知识原封不动的灌输和堆砌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调动自己独特的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和重构的过程。

这个过程类似于生命机体的成长——机体之外物质被有选择地吸收,被能动地加工,被自主地整合到机体原有的结构之中,与原有的物质相互作用,长成可以类似但绝不重复的生命个体。

鱼牛的故事

鱼牛的故事

鱼牛的故事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它们俩是好朋友,都想出去看看。

因鱼不能离开水,只好让青蛙独自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

青蛙告诉它,外面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只弯弯的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这时,在鱼的脑海里,出现的“牛”的形象是——鱼牛:在鱼的身体上,加上了它听到的牛的特征。

对于鱼来说这种结果是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关于牛的部分信息,并将该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

但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牛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牛,或者说鱼认识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把鱼看成是孩子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那么这个故事不正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孩子建构其认知世界的道理吗?1、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的在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我对幼儿逐渐有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首先,幼儿是一个完整的、各种能力都在发展的人。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不断成熟和发展。

其次,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各自的需要、各自的好恶,有各自的情感世界和情感倾向。

再者,幼儿是其生活、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活动中有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的权力和能力。

最后,幼儿在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时,具有一种内在的能动的反应。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才明白对于幼儿来说,他虽然是一个学习的接受者,但他对外来知识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他是有选择地接受外来刺激的,选择那些他感兴趣的事物,另一方面他对外界事物的接受是依赖于他原有的知识背景的。

当我们明确这点时,我们就不会一味地将孩子作为一个容器,简单地将知识倾注进去,我们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指向,尊重孩子的意愿。

正如鱼一样,它不是简单地接受青蛙所灌输给它的概念,它在建构牛的概念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虽然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但至少是鱼认知层面上的牛。

鱼牛的故事

鱼牛的故事

鱼牛的故事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它们俩是好朋友,都想出去看看。

因鱼不能离开水,只好让青蛙独自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

青蛙告诉它,外面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只弯弯的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长着四只粗壮的腿……”。

这时,在鱼的脑海里,出现的“牛”的形象是——鱼牛:在鱼的身体上,加上了它听到的牛的特征。

对于鱼来说这种结果是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关于牛的部分信息,并将该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

但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牛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牛,或者说鱼认识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把鱼看成教育的对象学生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那么这个故事不正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孩子建构其认知世界的道理吗?学习强国-《课堂问答的智慧与艺术》思考一:任何学习,学习者都具有经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而是再创造正如鱼一样,它不是简单地接受青蛙所灌输给它的概念,它在建构牛的概念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虽然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但至少是鱼认知层面上的牛。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不断成熟和发展;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各自的需要、各自的好恶,有自己的现有知识背景,有各自的情感世界和情感倾向;是其生活、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活动中有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的权力和能力;在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时,具有一种内在的能动的反应。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他是有选择地接受外来刺激的,选择那些他感兴趣的事物,另一方面他对外界事物的接受是依赖于他原有的知识背景的。

思考二:任何教学,教育者都具有经验,不是全部灌输,而是再创造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和提升经验。

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懂得哪些笔画,甚至是技巧;我们不能一味地将孩子作为一个容器,简单地将知识倾注进去,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指向,尊重孩子的意愿;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充分调集和展示学生的经验,不断激活孩子的“内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顺应 顺应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 刺激情境的过程。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 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和重建,以适 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平衡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 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个 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 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 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 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1)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约两岁)
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 识周围世界的。他们所具有的知识一种图形 的知识,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婴儿看到 一个刺激,如一个奶瓶就开始作出吮吸的反 应。
2)前运演阶段(2-7岁左右)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 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 意手段来表征事物)。但儿童还不能 形成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受知觉 思支配。例如,唯有当两根等长的小 木棍两端放齐时才认为它们同样长; 若把其中一根超前移一些,就会认为
皮亚杰认为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 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 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 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 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 和发展。
2.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它长一些。
3)具体运演阶段(约7-12岁)
这一阶段儿童具有运演的知识,这种 知识涉及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论。 例如,我们把一只足球放在一些篮 球中间,然后当着儿童的面把足球 放在一些排变化大小。
4)形式运演阶段(12岁至成年)
儿童开始不再依赖具体事物来运 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 料进行逻辑运演。

阅读教学中的“鱼牛现象”及其对策分析

阅读教学中的“鱼牛现象”及其对策分析

学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鱼牛现象”及其对策分析[摘要]“鱼牛现象”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接受间接经验时经常出现的现象,它在人类的认知行为中普遍存在,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孩子建构其认知世界的道理,老师明明这样说,学生却偏偏那样理解……“鱼牛”的故事告诉我们:惯常所见的已有认知是构建新知的基础所在。

以己之见的简单说教为视觉表象的“误构”留下空间。

学习是建立在自我建构即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对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和重构的过程。

教学千万不能置学生如“鱼”一般无所顾及。

教学需要交流,需要学生发言,我们惟有追求互动的“活力”课堂,才有互动成长的“幸福师生”,学生要在协商和碰撞中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建构。

[关键词]鱼牛现象意义建构一口不深的井里,住着一条鱼和一只青蛙。

那只青蛙除了坐井观天,还经常跳到井外,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

鱼对此十分羡慕,请求青蛙讲一讲井外的新鲜事物。

青蛙讲到牛,说:“牛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头上长着两只角,肚子的下面长着四条腿……”鱼边听边按照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想象着牛的样子:鱼一样的头、鱼一样的身子和鱼一样的尾巴,头上却长了两只角,肚子的下面长了四条腿,身上没有鱼鳞而是细毛,一条鱼一样的尾巴……——题记这是欧洲一则有名的童话,鱼最后勾勒出的就是所谓的“鱼牛”。

对于鱼来说这种结果是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关于牛的部分信息,并将该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

但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牛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牛。

鱼牛童话折射出的相应的现象就是建构主义借以阐述核心思想的“鱼牛现象”。

“鱼牛现象”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接受间接经验时经常出现的现象,它在人类的认知行为中普遍存在,典型的、明显的“鱼牛”不少,“稍微有点像鱼的牛”更是不胜枚举。

从鱼牛的童话故事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把鱼看成是孩子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那么这个故事不正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孩子建构其认知世界的道理吗,老师明明这样说,学生却偏偏那样理解……一、教学中的“鱼牛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一)惯常所见的已有认知是构建新知的基础所在。

幼儿睡前故事《鱼牛》

幼儿睡前故事《鱼牛》

幼儿睡前故事《鱼牛》
小池塘里住了一条小鱼和一只小青蛙,它们是好朋友。

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它们都很想出去看看。

可是小鱼不能离开水,小青蛙只好自己出去探险了。

一路上,小青蛙觉得一切都是那麼新鲜,那麼不同,它仔细地观察着这一切,想把这一切都深深地印在脑海,因为它回去要跟好朋友小鱼细细地描述它的所见所闻。

终于,小青蛙结束了探险回到池塘。

小鱼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样的。

“外面有很多有趣的动物,比如说牛吧,”小青蛙一边比划一边说,“牛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跟我们长得不一样,喜欢吃青草,身体很大,嗯,比我们两个加起来还要大得多,头上长着两个尖尖的犄角,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条粗壮的腿,坚硬的蹄子,长长的尾巴,大大的肚子,还能产奶呢……”小鱼惊叫道:“哇!虽然我没有见过牛,但是听完你的描述我就像真的看见了牛。


它拿出纸和笔,立刻开始描绘它心目中的“牛”。

小鱼高高兴兴地把自己画的“牛”拿给小青蛙看,小青蛙看到后不禁捧腹大笑:画上的“牛”,是一条四条腿的、吃着青草、长着大肚子和长尾巴的斑点鱼,在鱼的头上还长着一对犄角哩……
【童心童语】: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一定要多读、多听、多看,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才不会像小鱼那样,闹出笑话来。

老牛燕子松鼠金鱼的童话故事

老牛燕子松鼠金鱼的童话故事

老牛燕子松鼠金鱼的童话故事清晨,小林跟随妈妈回了老家。

在路上见到了一个老农牵着一头牛,小林就一直盯着那牛看。

妈妈问他看什么呀?他说:“妈妈,牛为什么要被牵着鼻子走呢?它会不会疼呢?”妈妈说:“这牛为什么被牵着鼻子走呀,是因为它犯了错误了。

这里面有个神话故事,等回家了,妈妈讲给你听啊”。

晚上,吃完晚饭了。

小林又去问妈妈这个问题,妈妈就给他讲了这个故事。

故事呢,是这样的:古时候,牛、燕子、松鼠、金鱼是天上的动物。

虽然是动物,但是也是位列仙班。

那个时候,地上的人们很愚钝。

什么事情都不会干,他们不知道咋样的生活。

也不知道该怎么吃饭?有的人去干活,就不知道下班。

一直干的把自己给累死了。

还有的人,一直吃生饭,只到把自己给吃死了。

所以,人间是一片浑乱,每天都有人出事。

人们整天都无所事是,一切都杂乱无章。

这些事情传到了天庭,惊动了玉皇大帝。

他招急了一众神仙,来商量此事。

有太白金星就说:人间之所以乱七八糟的,是因为这些人太闲了。

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应该派人去告诉他们。

让人们三天吃一顿饭,一天洗三次澡。

这样,人们就不会撑死了。

还要告诉人们,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去干活。

到晚上,太阳下山的时候就回家休息了。

这样干活的人就不会累死了……。

众神仙异口同声的赞同太白金星的主意,他们就决定让仙界的牛、燕子、松鼠、金鱼去传话。

因为老牛长像憨厚,人们都会相信他的。

就这样,老牛做为特使和燕子、松鼠、金鱼下凡来到了人间。

老牛来到凡间,告诉人们:玉帝说了,让你们太阳出来了,再去干活。

太阳下去了,你们就休息了。

这样就累不死人了。

还有吃饭的事,……这吃饭的事。

牛、燕子、松鼠、金鱼有点懵了,忘记了那些神仙要人咋吃饭的了。

可是又不能不传达玉帝的圣旨,于是乎,他就给人们说:玉帝让你们一天吃三顿饭,哦,三天洗一次澡。

人们看老牛挺憨厚的样子,就相信了。

彼此奔走相告。

所以就成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模式了。

牛、燕子、松鼠、金鱼一看任务完成了,就慢悠悠的回天庭复命去了。

《鱼牛的故事》引发的思考 - 青岛教育资源网

《鱼牛的故事》引发的思考 - 青岛教育资源网

《鱼牛的故事》引发的思考青岛五中数学组韩益宝从前,有一条鱼和一只青蛙,一起在一口井里生活了很长时间。

有一天,青蛙跳出了井,来到了岸上,它东看看,西看看,觉得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

这时,它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头牛,就仔细的观察了一番。

回到井里后,它向鱼描述自己在岸上看到的事物,介绍的最具体的就是牛了: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

鱼边听边把牛的样子画了下来,但它画的仍然和鱼的模样一样,一个大大的鱼身子,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头上长着两个犄角,还有大大的乳房,嘴里吃着青草……这是“建构主义”中非常有名的“鱼牛”的故事。

“鱼牛”的故事使我联想到我们的教学,有了以下几点思考:第一,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内容,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立的人,是生活、学习的主人,对学习有一种内在的能动反应,他们的学习会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并依赖于原有的知识经验,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基于经验、改组经验并提升经验。

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内容趣味化;关注学生的社会环境,注重教学内容时代化;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注重教学内容弹性化。

只有做好了这些,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

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石,孩子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认识真正的事物。

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索”中创新。

坚持——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辩、异同让学生比、好会让学生评。

我们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

教六年,想十二年,看六十年。

第三,教学需要交流,需要学生发言。

从“鱼牛”的故事可以看出:如果小鱼不说出来,不画出来,青蛙知道小鱼的“鱼牛”吗?肯定不会。

191-演示文稿-鱼牛故事引发的思考

191-演示文稿-鱼牛故事引发的思考

“鱼牛”故事引发的思考张妙华 教授从前,有一条鱼和一只青蛙,它们俩是好朋友,一起在一口井里生活了很长时间,都想出去看看,因鱼不能离开水,只好让青蛙独自走了。

青蛙跳出了井,来到岸上,它东看看,西看看,觉得一切都那样新鲜。

这时它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头奶牛,就仔细观察起来。

青蛙在外面周游一番回来了,它告诉鱼:“外面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 “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只弯弯的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小鱼听着听着,这时,在它的脑海里,出现了“奶牛”的形象。

对于鱼来说这种结果是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关于奶牛的部分信息,并将该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

而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奶牛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奶牛,或者说鱼认识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奶牛。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把鱼看成是孩子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喻,奶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那么这个故事不正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孩子建构其认知世界的道理吗?它至少可以引发我们思考教育方面的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学习是怎样实现的?学习是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

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要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追求,根本出发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第二个问题:小鱼对“奶牛”的形象是怎样建构的?是根据小鱼自己的经验建构的。

它的经验就是自己同类的形象,实际上,每个人的学习都建立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提升经验。

没有经验的基础,学生很难完成建构。

第三个问题:教学需要什么?教学需要交流,需要学生发言。

建构主义有“问题情境、会话、协商、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会话实际上就是要求建构者抛出自己的理解和建构,大家在协商和碰撞中完成意义建构。

第四个问题:教师的作用何在?教师的作用在于有价值地引导。

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有价值的引导方面。

鱼牛图的故事

鱼牛图的故事

鱼牛图的故事
鱼和青蛙都是在池塘里长大的朋友。

青蛙长大后离开小池塘,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青蛙回到池塘,鱼儿问青蛙:“青蛙大哥,你在外面看到了什么?”青蛙说:“外面的世界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事物。

比如说牛吧,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爱吃草、头上长着一对角、身上长着花斑和四条腿、有奶囊……”于是,鱼依照青蛙的描述立刻在脑海里形成了它所理解牛的
样子(如图)。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曾用一幅形象的“鱼牛图”来说明我们感知世界、理解世界、得出概念结论的过程:鱼和青蛙是一对同在池塘里长大的朋友,青蛙长大后离开小池塘,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一日,回到故地,向昔日的朋友描述它所见的世界:“外面有很大的吃
草的牛,有四条腿,身上还长着花斑点……”于是,在鱼的脑子里,依照青蛙的描述,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如我们在图中所见。

鱼的错误是利用了自己惯常所见的形象,特别是自己同类的形象概念进行综合、推理、判断。

试验研究发现,大约百分之四十左右十岁儿童会有“非常逼真”的形象记忆体验。

当回忆所学课本的内容时,头脑中就像打开了书本,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向照相机的原本复制一样。

然而,这样直观的视觉思维仅在我们成长的一个特殊阶段存在,过了这个年龄段,这种视觉思维特点也就消失了。

由此我得到启发:学习是建立在自我建构即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要多接触自然、多接触社会,去观察、去体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扩展自己的视野……自己内涵丰富了,学的就更多,更好了;另外,小鱼把自己脑子里牛的形象画出来,青蛙一看,错了!一定会帮助他形成正确的概念的,所以学习还需要与同学、家长、老师……不断的合作交流,这样才能避免错误。

鱼牛的故事与“鲨鱼实验”——教育故事

鱼牛的故事与“鲨鱼实验”——教育故事

鱼牛的故事与“鲨鱼实验”——教育故事鱼牛的故事与“鲨鱼实验”——教育故事鱼牛的故事与“鲨鱼实验”——教育故事 2011年11月23日夜听雨:生物教育与互动成长~互动欢迎您~鱼牛的故事与“鲨鱼实验”——教育故事2011-11-23 13:39:07| 分类: 教育学|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鱼牛的故事与“鲨鱼实验”——教育故事文章源于网络: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它们俩是好朋友,都想出去看看。

因鱼不能离开水,只好让青蛙独自走了。

青蛙在外面周游的一番回来了,它告诉鱼:“外面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只弯弯的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长着四只粗壮的腿……”小鱼听着听着,这时,在它的脑海里,出现的“鱼牛”的形象。

对于鱼来说这种结果是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关于牛的部分信息,并将该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

但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牛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牛,或者说鱼认识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把鱼看成是孩子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那么这个故事不正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孩子建构其认知世界的道理吗,它至少给我们以下启示:启示一: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正如鱼一样,它不是简单地接受青蛙所灌输给它的概念,它在建构牛的概念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虽然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但至少是鱼认知层面上的牛。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不断成熟和发展;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各自的需要、各自的好恶,有各自的情感世界和情感倾向;是其生活、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活动中有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的权力和能力;在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时,具有一种内在的能动的反应。

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他是有选择地接受外来刺激的,选择那些他感兴趣的事物,另一方面他对外界事物的接受是依赖于他原有的知识背景的。

课后拓展作业 鱼牛故事 2011教计009

课后拓展作业 鱼牛故事 2011教计009

课后拓展作业:描述图片,解释建构主义理论要点(每个人当前提交)第一步:描述示意图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童话故事。

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自由自在地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有一天,它们偶然听说了外面世界的精彩,都兴奋不已,都想出去游历一番,小鱼儿更是跃跃欲试,但是鱼儿离不开水,每次上岸都寸步难行。

就这样,青蛙只好辞别了小鱼,一个人上路了,并告诉小鱼说:“我一定会回来的。

”青蛙头一次出远门见识了外面的大世界,直立行走的人类,广阔的草原,平坦的牧场,金黄的小麦......天渐渐转凉了,青蛙感觉到有些冷了,它得赶在冬眠之前往回跳了。

快到池塘时,便看见小鱼再不停地跳跃,头若隐若现,青蛙纵身一跃回到了“生它养它”池塘。

小鱼迫不及待地问他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他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来年各个犄角,以吃青草为生,身上有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肢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

”鱼惊叫道:“哇,好怪哟!”,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和它一样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第二步:理解示意图于脑中的牛形象(我们姑且称之谓鱼牛)在客观上当然是错误的,但对于来说是合理的,因为它根据从青蛙那儿得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再从本体出发,将信息与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构建出了他认为的牛的形象——鱼牛。

鱼没有亲眼见过牛,在构建牛的形象中,它的理解依赖个人经验。

它在构建牛的形象中,接受了青蛙的启示,它对于牛的认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它作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青蛙传授的,而是它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构建的,在获得牛的形象中,它出于学习的中心地位,教师青蛙是学习的帮助者。

第三部:请结合实例分析建构主义心理学对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信息技术的学科特性蕴含着建构主义方法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师在维持学生学习的焦点方面是有困难的,即使学生有高度动机,当教师带着整个班一步一步地进行操作时,他们也不愿听教师讲或等待其他学完成他们的工作。

鱼牛的故事——精选推荐

鱼牛的故事——精选推荐

这使我想到了建构主义中讲到的一个童话。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时,用到了一幅鱼牛图,如下:德国的一则关于“鱼牛”的童话。

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

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

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

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鱼脑中的牛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鱼牛”)在客观上当然是错误的,但对于鱼来说却是合理的,因为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从本体出发,将新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形象。

这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必然会各不相同。

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因而对知识正误的判断只能是相对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

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

关于“鱼牛现象”与演示型CAI的联想关于“鱼牛现象”与演示型CAI的联想一、鱼牛现象:基于自身经验的个性化构想。

1.什么是“鱼牛现象”?有一则欧洲童话:一口不深的井中,住着一条鱼和一只青蛙。

那只欧洲的青蛙不是我国成语“井底之蛙”中的青蛙。

它除了坐井观天,还经常跳到井外,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

鱼对此十分羡慕,请求青蛙讲一讲井外的新鲜事物。

青蛙讲到牛,说,“牛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头上长着两只角,肚子的下面长着四条腿……”鱼边听边按照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想象着牛的样子——鱼一样的头、鱼一样的身子和鱼一样的尾巴,头上却长了两只角,肚子的下面长了四条腿……——这就是所谓的“鱼牛”。

鱼牛的启示

鱼牛的启示

四种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基础: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中,学习理论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教育技术必须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进行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斯金纳,他认为行为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并一直以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继承和发展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刺激——反映——强化”的学习模式,创立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并把他们应用于人类学习的研究。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和模仿来形成和改变行为。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就如刺激和影响行为的强化,是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

斯金纳提出的学习模式对人的学习活动的启示作用是:学习者要想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及时给予适当的“强化”,为了实现这种强化,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正确的学习行为得到肯定,错误的学习行为得到纠正。

根据这一模式,斯金纳进而提出了程序教学理论,总结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小步调教学原则、强化学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等。

图1显示了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然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只强调行为不考虑人们的意识问题,把人的所有思维都看做是由“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形成的。

由此引起了认知主义理论学派的不满,从而导致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和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性与发现式学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派认为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新学习的内容相互作用〔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牛”童话与建构主义
2008年1月2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放了一个《水神》的节目,讲的是宁夏西海固地区,连年干旱。

在这里,水对当地老百姓来讲比金子重要,谁能为他们找到水源谁就是“水神”。

宁夏军区给水工程团的官兵们就是老百姓眼中的“水神”。

在片子当中,为了说明水的奇缺,一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说:“在以前,孩子们没有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见过水龙头流出了水,也没有见过小溪的水,没有见过浪花,所以孩子们学习到哗哗哗的象声词时就不能理解。


这使我想到了建构主义中讲到的一个童话。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时,用到了一幅鱼牛图,如下:
德国的一则关于“鱼牛”的童话。

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

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

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

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鱼脑中的牛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鱼牛”)在客观上当然是错误的,但对于鱼来说却是合理的,因为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从本体出发,将新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形象。

这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必然会各不相同。

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因而对知识正误的判断只能是相对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

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

从宁夏西海固地区语文老师的困惑中,我也想到了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不知当地使用了远程教育工作没有,如果老师能够使用远程教育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视频资料的话,也许能给学生一些直观的感受吧。

建构主义认为,信息技术能够创设情境,能够提供资源,如果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