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
三、血证的预后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 者,死。(原文第6条)——阴虚阳浮 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 目睛慧了,知衄今止。(原文第2条) 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 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原 文第5条)——亡血预后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 也。(原文第7条)——损伤肺胃
存于组织间隙的,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 脉内及瘀积于器官内的。 ❖ 二、合篇意义 这些病证与心和血脉有密切关系,所以合为一篇 论述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一、惊悸 (一)成因 [ 原 文 1] 寸 口 脉 动 而 弱 , 动 即 为 惊 , 弱 则 为 悸 。
(原文第1条) 提示:从脉象论述惊悸的成因 寸口脉 动——惊:惊自外来,“惊则气乱” 故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黄土汤用药
灶心土(伏龙肝)可用赤石脂代——陈 修园;
合附子、白术温阳健脾摄血,以恢复脾之统 血之功;甘草、阿胶养血止血;反佐一味黄 芩,以防温燥太过,使其成为有制之师。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二)近血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源自文库归散
上部出血多因阳明不降,而下部出血多因太 阴不升,故胃气一降,血也可止,张锡纯多 加半夏及代赭石,即是此意。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泻心汤证候
本方简单,其症状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①血量多,来势急,色鲜红。 ②表现在上可见口干、口苦、口臭、面 红目赤等;表现在中可见胸脘胀闷灼热 痛等;表现在下可见大便秘结、小便灼 热等。 ③舌红或绛,苔黄厚,脉数有力。
2.水饮致悸的治法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原文第12条) 心下悸——水饮凌心,心阳被遏 (病机) 治法——蠲饮消水、宣发阳气 半夏——蠲饮降逆 麻黄——宣发阳气,协半夏通阳化饮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血证主要内容 • 吐血、衄血证治
• 虚寒性吐血 • 热盛吐衄 • 便血证治 • 远血 • 近血 • 血证预后 • 血证禁忌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一)虚寒性吐血证治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原文第14条) 讨论: 1.吐血不止:指吐血时多时少,持久不止。 说明病程已久,已用其它方法治疗无效。 2.病机:中气虚寒,血不归经 3.证候补充:血色淡,手足清冷便溏,脉象 细微迟涩,面色苍白,唇淡口和。 4.用药特点: 5.方剂运用:也可用甘草干姜汤、理中汤等。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用药特点
柏叶汤为温阳摄血或温中摄血之法 干姜艾叶温阳守中,使气能摄血,现临床上 常用炮姜、艾叶灸; 柏叶清凉下降而止血; 马通止血引之下行,现多用童便,可入血分, 滋阴降火,引血下行。(马尿、马屎绞汁) 唐容川《血证论》:童便能自迫神化,制利 火邪以滋肾水,大有功用,故世医云服童便 者百无不生,不服童便者,百无不死。
惊 悸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二)治疗 1、火劫致惊的治法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主之。(原文第12条) 病机——误用火劫,发汗过多,损伤心阳 治法——通阳、镇惊、安神 桂枝汤去芍——助心阳 龙、牡——固摄镇惊 蜀漆——涤痰逐邪以止惊狂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泻心汤的注意事项
按:1、本方为苦寒泻热剂,适用于实火上 炎之吐血,一剂往往血止,最多二剂,不 可多服,盖因吐血阴血已耗,正气必伤, 故不可多用。
2、本方主治吐血(多用于胃上脘出 血),血止后应用甘寒养胃之品以益气阴, 且宜多服,以防复发。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一)远血(虚寒性便血)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原文第15条) 讨论: 1.远血:系指下血,大便在先,便后出血, 血来自直肠以上的部位。 2.病机:中焦脾气虚寒,统摄无权 3.临床表现: 4.药物: 5.适应症: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黄土汤证候
黄土汤的临床表现是: ①先便后血,颜色紫暗,如柏油,或如 果酱; ②平素多有胃病史; ③有脾胃虚寒症状,如体倦乏力,面色 萎黄,饮食减少,四肢不温,舌质淡, 苔白,脉弱等。
主之。(原文第16条) 讨论: 1.近血:系指下血,先血后便。 2.病机:湿热蕴于大肠,迫血妄行 3.临床表现:下血,先血后便,血色鲜红, 肛门灼热,伴有口苦,舌质红,苔黄腻,小 便黄热,脉沉数等湿热症状,大便结。 4.方义:赤小豆疏利郁结,散恶血,除湿热, 通行血气;当归行血活血引血归经,和肝以 举血中下陷之气。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概说
❖一. 概念 (一)惊悸——惊是受外界惊恐刺激而引 起的一种临床表现。悸是由气血虚弱、 心失所养而引起心神恍惚、跳动不能自 主的症状。 (二)吐血——血从口中吐出. (三)衄血——鼻、齿齦、耳、舌及皮肤 不因外伤而出血的病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概说
(四) 下血——大便出血。 (五)胸满——是瘀血中的一个症状。 (六) 瘀血——血液瘀滞体内,包括溢出经脉外而积
脉动不宁 弱——悸:悸自内生,气血不足,故脉弱
无力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本条要点
①惊与悸的关系:两者密切相关,悸者每易 惊,惊之后亦必悸,所以一般合称为惊悸。 一般因惊而悸者病轻,不惊自悸者为重。 ②发作时间:惊则气乱,脉动不宁,动脉可 见于心悸卒然发作之时;而弱脉无力,气血 不足,常见于心悸久病之人。 ③惊悸原因很多,气血不足、心阳不振、水 气凌心、瘀血、痰浊等均可引起;其脉象也 不限于弱脉,如炙甘草汤证出现代脉,故不 能死于句下。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二)热盛吐血、衄血证治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原 文第17条) 讨论: 1.病机:心火亢盛,迫血妄行 2.治法: 4.证候: 5.注意事项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关于治法
本方方名“泻心”,实则泻胃 唐容川云:“方名泻心,实则泻胃,胃气下泻 则心火有所消导,而胃中热气亦不上壅,斯 气顺而血不逆矣。”
三、血证的预后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 者,死。(原文第6条)——阴虚阳浮 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 目睛慧了,知衄今止。(原文第2条) 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 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原 文第5条)——亡血预后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 也。(原文第7条)——损伤肺胃
存于组织间隙的,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 脉内及瘀积于器官内的。 ❖ 二、合篇意义 这些病证与心和血脉有密切关系,所以合为一篇 论述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一、惊悸 (一)成因 [ 原 文 1] 寸 口 脉 动 而 弱 , 动 即 为 惊 , 弱 则 为 悸 。
(原文第1条) 提示:从脉象论述惊悸的成因 寸口脉 动——惊:惊自外来,“惊则气乱” 故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黄土汤用药
灶心土(伏龙肝)可用赤石脂代——陈 修园;
合附子、白术温阳健脾摄血,以恢复脾之统 血之功;甘草、阿胶养血止血;反佐一味黄 芩,以防温燥太过,使其成为有制之师。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二)近血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源自文库归散
上部出血多因阳明不降,而下部出血多因太 阴不升,故胃气一降,血也可止,张锡纯多 加半夏及代赭石,即是此意。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泻心汤证候
本方简单,其症状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①血量多,来势急,色鲜红。 ②表现在上可见口干、口苦、口臭、面 红目赤等;表现在中可见胸脘胀闷灼热 痛等;表现在下可见大便秘结、小便灼 热等。 ③舌红或绛,苔黄厚,脉数有力。
2.水饮致悸的治法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原文第12条) 心下悸——水饮凌心,心阳被遏 (病机) 治法——蠲饮消水、宣发阳气 半夏——蠲饮降逆 麻黄——宣发阳气,协半夏通阳化饮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血证主要内容 • 吐血、衄血证治
• 虚寒性吐血 • 热盛吐衄 • 便血证治 • 远血 • 近血 • 血证预后 • 血证禁忌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一)虚寒性吐血证治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原文第14条) 讨论: 1.吐血不止:指吐血时多时少,持久不止。 说明病程已久,已用其它方法治疗无效。 2.病机:中气虚寒,血不归经 3.证候补充:血色淡,手足清冷便溏,脉象 细微迟涩,面色苍白,唇淡口和。 4.用药特点: 5.方剂运用:也可用甘草干姜汤、理中汤等。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用药特点
柏叶汤为温阳摄血或温中摄血之法 干姜艾叶温阳守中,使气能摄血,现临床上 常用炮姜、艾叶灸; 柏叶清凉下降而止血; 马通止血引之下行,现多用童便,可入血分, 滋阴降火,引血下行。(马尿、马屎绞汁) 唐容川《血证论》:童便能自迫神化,制利 火邪以滋肾水,大有功用,故世医云服童便 者百无不生,不服童便者,百无不死。
惊 悸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二)治疗 1、火劫致惊的治法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主之。(原文第12条) 病机——误用火劫,发汗过多,损伤心阳 治法——通阳、镇惊、安神 桂枝汤去芍——助心阳 龙、牡——固摄镇惊 蜀漆——涤痰逐邪以止惊狂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泻心汤的注意事项
按:1、本方为苦寒泻热剂,适用于实火上 炎之吐血,一剂往往血止,最多二剂,不 可多服,盖因吐血阴血已耗,正气必伤, 故不可多用。
2、本方主治吐血(多用于胃上脘出 血),血止后应用甘寒养胃之品以益气阴, 且宜多服,以防复发。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一)远血(虚寒性便血)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原文第15条) 讨论: 1.远血:系指下血,大便在先,便后出血, 血来自直肠以上的部位。 2.病机:中焦脾气虚寒,统摄无权 3.临床表现: 4.药物: 5.适应症: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黄土汤证候
黄土汤的临床表现是: ①先便后血,颜色紫暗,如柏油,或如 果酱; ②平素多有胃病史; ③有脾胃虚寒症状,如体倦乏力,面色 萎黄,饮食减少,四肢不温,舌质淡, 苔白,脉弱等。
主之。(原文第16条) 讨论: 1.近血:系指下血,先血后便。 2.病机:湿热蕴于大肠,迫血妄行 3.临床表现:下血,先血后便,血色鲜红, 肛门灼热,伴有口苦,舌质红,苔黄腻,小 便黄热,脉沉数等湿热症状,大便结。 4.方义:赤小豆疏利郁结,散恶血,除湿热, 通行血气;当归行血活血引血归经,和肝以 举血中下陷之气。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概说
❖一. 概念 (一)惊悸——惊是受外界惊恐刺激而引 起的一种临床表现。悸是由气血虚弱、 心失所养而引起心神恍惚、跳动不能自 主的症状。 (二)吐血——血从口中吐出. (三)衄血——鼻、齿齦、耳、舌及皮肤 不因外伤而出血的病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概说
(四) 下血——大便出血。 (五)胸满——是瘀血中的一个症状。 (六) 瘀血——血液瘀滞体内,包括溢出经脉外而积
脉动不宁 弱——悸:悸自内生,气血不足,故脉弱
无力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本条要点
①惊与悸的关系:两者密切相关,悸者每易 惊,惊之后亦必悸,所以一般合称为惊悸。 一般因惊而悸者病轻,不惊自悸者为重。 ②发作时间:惊则气乱,脉动不宁,动脉可 见于心悸卒然发作之时;而弱脉无力,气血 不足,常见于心悸久病之人。 ③惊悸原因很多,气血不足、心阳不振、水 气凌心、瘀血、痰浊等均可引起;其脉象也 不限于弱脉,如炙甘草汤证出现代脉,故不 能死于句下。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二)热盛吐血、衄血证治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原 文第17条) 讨论: 1.病机:心火亢盛,迫血妄行 2.治法: 4.证候: 5.注意事项
血 证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 六
关于治法
本方方名“泻心”,实则泻胃 唐容川云:“方名泻心,实则泻胃,胃气下泻 则心火有所消导,而胃中热气亦不上壅,斯 气顺而血不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