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模板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教版教案(必修)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教版教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0ebedf2dcc7931b764ce1506.png)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教版教案(必修)如何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规律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教版教案(必修),仅供大家阅读参考!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的含义,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过程与方法: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情景导入林黛玉:才貌双全,姿色出从,才气过人。
王熙凤惊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如此美人怎不招人喜爱!焦大:他是宁国府的老家人,几次跟随宁国公出征,曾救过主子的命。
凭着这份功劳,宁国府的人对他都另眼看待,谁也不敢难为他。
他依老卖老,一味地喝酒,喝醉了又无人不骂,不顾体面。
鲁迅为何说“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温馨提示鲁迅所根据的一个千金小姐当然不会委身于一个目不识丁,只配牵马听差的仆人。
因为二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犹如天地相隔,其志趣水火不容,根本不会产生任何爱情。
焦大不爱林妹妹一事,说明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之间的情感,人们的审美观念等等。
自主学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含义以及辩证关系?2、怎么理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什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5、我国改革的依据?目的、性质是什么?合作探究一宋国有个农夫,披着破絮麻布熬过了冬天。
来年开春,农夫在田里耕作,晒着太阳,感到浑身惬意,不知道天底下原来还有广夏温室和丝袄狐裘。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74124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a.png)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2. 使学生掌握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认识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发展的概念与内涵2.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3. 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4. 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5. 分析社会现象,提高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内涵、规律性以及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社会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规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关章节。
2. 课件:制作与社会发展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案例,用于分析和发展规律。
4. 问题清单:准备一些与社会发展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社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引发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社会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规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
5. 问题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社会发展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不同理论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其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社会现象,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解读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解读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c89789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75.png)
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政治社会发展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2. 掌握分析政治社会发展规律的方法和技巧;3. 理解政治社会发展规律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影响;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政治社会发展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2. 掌握分析政治社会发展规律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难点:1. 对复杂的政治社会发展关系进行分析;2. 如何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和工具来发掘深层次的规律。
四、课程内容:1.政治社会发展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2. 分类分析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3. 政治社会发展规律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影响;4. 运用思维工具发掘政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层次。
五、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介绍政治社会发展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3. 研讨班:利用现代思维工具进行深入研究。
六、教学步骤:1. 开场白:介绍政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性和意义;2. 知识点讲解:介绍政治社会发展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3. 分类分析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政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分类分析;4. 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表达对政治社会发展规律的看法和分析,进行小组讨论;5. 学生自主研究: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工具来研究政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层次;6. 总结:对政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总结并阐述其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七、评价标准:1. 学生的讨论和研究;2. 学生对政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影响的理解。
八、教学参考:1.《政治社会学》;2.《政治社会发展与经济》;3. 《人类的命运》。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546e6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1e.png)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意义。
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社会发展的定义和特点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研究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研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思考。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了解学生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收集学生的讨论观点,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研究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章:社会发展的动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
让学生理解不同动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不同动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相互关联与作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分析不同动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动力对社会发展的实际影响。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了解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的认识。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析观点,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动力的理解。
第三章:社会发展的阶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让学生理解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的特点。
3.2 教学内容社会发展的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的特点: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科技水平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的特点。
比较法:组织学生比较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发展阶段的演变。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了解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认识。
收集学生的比较分析观点,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解。
第四章:社会发展的趋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
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及其意义。
4.2 教学内容社会发展的趋势:全球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的意义: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分析社会发展趋势的意义。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db372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1c.png)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过程。
2. 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掌握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发展的概念与特点2. 社会发展的规律3. 社会发展的动力4. 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5. 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概念、特点、规律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社会发展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规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思辨与创新: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提出创新性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关章节。
2. 课件:制作与社会发展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材料:收集具体的社会发展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4. 思辨与创新任务: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社会发展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动力和影响因素,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社会发展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规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 思辨与创新: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提出创新性的观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案例分析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社会发展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4. 创新性观点展示:评估学生在思辨与创新环节提出的观点的独创性和合理性。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94055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73.png)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发展的含义和重要性;2.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能够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4.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2.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社会发展的政治规律;–社会发展的文化规律。
3.社会发展的案例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三、教学过程1. 简介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10分钟)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社会发展是什么?为什么社会发展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十分重要?2. 介绍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3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包括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经济规律、政治规律和文化规律。
教师可使用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说明各个规律的特点和作用。
3. 进行社会发展的案例分析(4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不同的社会发展案例进行分析,如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以及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其他相关知识来分析这些案例,提取出规律和结论,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总结和讲解课后作业(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事件,运用所学的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
四、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估;2.课后作业评估:评估学生是否准确理解和运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3.学习态度评估:评估学生在学习社会发展知识过程中的态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课件:包括社会发展的定义、意义、规律等内容;•案例分析材料:关于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全球化等社会发展案例的数据和资料;•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的社会发展案例分析报告。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0e94433c1ec5da50e2701f.png)
篇一: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规律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三、【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授课时间: 2013年 4 月8 日篇三: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的基础上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955f8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2.png)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2. 使学生掌握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提高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发展的定义与内涵2.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3. 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4. 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5. 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
2. 教学难点: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影响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因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内涵、规律性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社会发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影响因素。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社会发展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社会发展的定义与内涵,明确社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3. 分析社会发展规律:讲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阶段性。
4. 分析社会发展动力:讲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分析各种动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 分析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讲解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引导学生认识深层次因素的作用。
6.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发展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发展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水平。
2. 理解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提交,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概念、规律性和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能力评估: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评估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反思能力评估:通过作业和反思报告,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个人社会责任的反思深度。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d8b41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f.png)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2. 使学生掌握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理解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能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分析社会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 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3. 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4. 社会发展规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5.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
2. 教学难点:社会发展规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社会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规律。
3. 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发展规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社会发展的概念,引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 讲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3. 讲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学生掌握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4. 讲解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社会制度变革的必要性。
5. 分析具体社会现象,运用社会发展规律进行解读。
6. 分组讨论社会发展规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8. 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9. 作业批改与反馈,为学生提供指导。
10. 课后辅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六、教学拓展1. 引入相关书籍和论文,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
2. 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发展的实际案例,如改革开放纪念地等,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见解。
政治学习中的社会发展规律教案
![政治学习中的社会发展规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38228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e.png)
什么是政治学习?政治学习是为了了解社会政治现象和社会政治规律而进行的学习。
而社会发展规律则是政治学习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政治现象,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帮助。
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下政治学习中的社会发展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的1.学习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和价值,并认识到其在政治学习中的重要性。
2.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形式,并学习其分类和特征。
3.认知社会发展规律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并理解它们的互动作用。
4.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对政治学习的指导作用,并练习如何将社会发展规律应用于实践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习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概念、基本形式和分类。
2.了解社会发展规律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对政治学习的指导作用,实践中如何应用社会发展规律。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概念、基本形式和分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规律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社会发展规律对政治学习的指导作用,并讨论如何将社会发展规律应用于实践中。
四、教学步骤1.导入阶段(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等方式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概念。
(2) 教师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性进行介绍,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3)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表达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讲解阶段(1) 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概念、基本形式、分类和特征等信息。
(2) 教师重点讲解了解社会发展规律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并介绍了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
(3)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和价值,并进一步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
3.讨论阶段(1) 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社会发展规律对政治学习的指导作用。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34c84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e2.png)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特点,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2. 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发展的概念和特点2. 社会发展的规律3. 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4. 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5. 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发展的概念、特点、规律,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 教学难点:社会发展的规律,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概念、特点、规律,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以及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特点,引发他们对社会发展的思考。
2. 讲解:讲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
3. 案例分析:分析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以及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
4. 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激发他们的使命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发展问题时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兴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发展问题和青少年角色的案例分析报告的质量。
4.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关于社会发展、历史和经济的教材,以便学生深入了解相关概念。
2. 案例研究:收集有关社会发展成功案例和挑战的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政治教育教案范本:解析高中社会发展规律
![政治教育教案范本:解析高中社会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e752e35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af.png)
政治教育教案范本:解析高中社会发展规律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规律;2.认识到社会发展是不断前进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和问题;3.了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深刻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关系;4.认识到各种人类社会构成的统一历史进程,并能同时了解到不同社会发展的本质区别和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点1.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规律;2.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作用机制。
三、教学难点如何涵盖尽可能多的不同历史时期,且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规律。
四、教学方法1.授课:深入研读相关文献,进行课堂讲授;2.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案例分析,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共同探讨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方法、内在动力等问题,并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五、教学内容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规律1. 资本主义大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2. 社会制度变革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机制3. 各种社会形态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本质区别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作用机制1.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关系2. 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的关系3. 社会矛盾与变革的关系4.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社会发展模式对比和分析六、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报告;2. 课后作业;3. 期末考试。
结语:本次教学主要讲述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规律及其内在动力、作用机制,对于理解社会的发展和进程产生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历程的演变规律,并更好地予以应用。
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能对社会现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6c0a15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6.png)
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过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用上述观点看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找出答案引导学习矛盾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探究思考:你知道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吗学生回答: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引导学习社会发展的规律总结:社会发展的第一个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那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规律的,请举例说明学生阐述,并举例自我学习掌握规律解析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Ⅱ、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Ⅲ、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思考:生产关系如果与上层建筑对应,我们应该怎么称呼?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阅读课文、阐述变相思考解析①含义: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阶段提升总结两项关系之间的联系过渡我们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那么同学们来说一下,社会发展呈什么趋势?这一趋势怎么实现的?学生总结,提升提升推导能力社会发展趋势①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2b2fa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8.png)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现象。
三、教学准备1.教材:《社会发展史》相关章节。
2.辅助材料: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课堂讲解1.讲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结合实例,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四、案例分析1.出示案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体现的社会发展规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规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二、课堂讲解1.讲解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结合实例,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三、课堂讨论1.出示讨论题目: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现象?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一个社会现象,下节课分享。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规律对个人有何启示?二、课堂讲解1.讲解社会发展规律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如何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三、课堂讨论1.出示讨论题目: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现象。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85418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f.png)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课题: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社会发展的规律;2.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具体规律;3.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社会发展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规律。
2.知识讲解(30分钟)(1)什么是社会发展的规律:(2)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3)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3.案例分析(30分钟)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
比如: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影响等。
4.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如何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个人的努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总结归纳(10分钟)由学生总结讨论的结果,归纳出社会发展的规律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反思个人生活中如何积极融入社会发展。
四、教学方式:1.导入:通过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2.知识讲解:采用讲解、示范等方式,将知识点传达给学生。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5.总结归纳:由学生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思维整合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通过教学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程度;2.通过总结归纳的表达,评估学生对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思考和理解。
六、教学延伸: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文章;。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86fb5f5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6.png)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的教学策略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例如,在讲解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两个改革背后的规律,以及改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培养团队精神,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本章节的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培养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异同,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旨在让学生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认识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此外,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本章节的教学策略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例如,在每节课结束后,我让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有收获,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同时,我还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他们相互借鉴,共同提高。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效果。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8270f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c8.png)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第一章:社会发展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与内涵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理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社会发展的定义与内涵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社会发展的重要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发展的概念与内涵,讲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分享个人对社会发展的看法1.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对社会发展的概念与内涵的理解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的掌握程度课后作业:学生对社会发展重要性的思考与分析第二章:社会发展的动力2.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掌握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分析社会发展动力的作用与影响2.2 教学内容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发展动力的作用与影响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讲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案例分析法:分析社会发展动力在实际案例中的作用与影响2.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的理解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的掌握程度课后作业:学生对社会发展动力作用与影响的分析与思考第三章:社会发展的路径3.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掌握社会发展的主要路径分析社会发展路径的影响因素3.2 教学内容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社会发展的主要路径社会发展路径的影响因素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讲解社会发展的主要路径案例分析法:分析社会发展路径在实际案例中的影响因素3.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的理解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主要路径的掌握程度课后作业:学生对社会发展路径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思考第四章:社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4.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掌握应对社会发展挑战的策略与方法分析社会发展机遇的利用与把握4.2 教学内容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应对社会发展挑战的策略与方法社会发展机遇的利用与把握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讲解应对社会发展挑战的策略与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社会发展机遇在实际案例中的利用与把握4.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对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理解小组讨论:学生应对社会发展挑战的策略与方法的掌握程度课后作业:学生对社会发展机遇利用与把握的分析与思考第五章:社会发展案例分析5.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发展案例的重要性和作用掌握分析社会发展案例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社会发展案例分析能力5.2 教学内容社会发展案例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社会发展案例的方法与技巧社会发展案例分析的实践操作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发展案例的重要性和作用,讲解分析社会发展案例的方法与技巧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社会发展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和技巧进行深入分析5.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对社会发展案例重要性和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学生分析社会发展案例的方法与技巧的掌握程度课后作业:学生对具体社会发展案例的分析报告第六章: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6.1 教学目标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分析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6.2 教学内容全球化的概念与特征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全球化的概念与特征,讲解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具体影响案例6.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对全球化概念及其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的掌握程度课后作业:学生对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的分析与思考第七章:社会发展的政策与规划7.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发展政策与规划的重要性掌握社会发展的政策与规划方法分析社会发展政策与规划的实际案例7.2 教学内容社会发展政策与规划的重要性社会发展的政策与规划方法社会发展政策与规划的实际案例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发展政策与规划的重要性,讲解社会发展的政策与规划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社会发展政策与规划的具体案例7.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对社会发展政策与规划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政策与规划方法的掌握程度课后作业:学生对社会发展政策与规划实际案例的分析与思考第八章: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8.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掌握文化传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传承案例8.2 教学内容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文化传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传承案例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讲解文化传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传承具体案例8.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对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关系的理解小组讨论:学生对文化传承在社会发展中作用掌握程度课后作业:学生对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传承案例的分析与思考第九章: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9.1 教学目标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掌握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策略分析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实际案例9.2 教学内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策略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实际案例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讲解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具体案例9.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小组讨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策略的掌握程度课后作业:学生对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实际案例的分析与思考第十章:社会发展与公民参与10.1 教学目标理解公民参与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掌握促进公民参与社会发展的策略分析公民参与社会发展案例10.2 教学内容公民参与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促进公民参与社会发展的策略公民参与社会发展案例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公民参与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讲解促进公民参与社会发展的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公民参与社会发展具体案例10.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对公民参与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小组讨论:学生对促进公民参与社会发展的策略掌握程度课后作业:学生对公民参与社会发展案例的分析与思考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至第五章的基础概念与理论讲解:这部分内容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社会发展的概念、动力、路径、挑战与机遇以及案例分析方法。
高二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模板
![高二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9f1ab0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c.png)
高二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模板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框共设三目:第一目主要分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特征。
第二目分析了两大社会基本矛盾,通过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在社会历史领域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
第三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一总趋势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中实现的。
通过本框的学习,让同学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归根到底就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组成的。
明确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解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辩证关系(2)分析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二)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难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四、学情分析本课的概念、原理很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社会经验有限,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1.澄清概念。
本课涉及多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革命、改革等。
学生要准确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首先就要对这些概念的内涵有比较明确的理解,因此,澄清概念既是学习本课的重要任务,也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
2.观察生活。
在学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时,学生可以从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入手,看看自己身边各种意识现象背后的物质原因是什么。
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6cf830da38376bae1fae0d.png)
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能力目标】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难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电影片段《流浪地球》:“太阳、地球运动规律”,由大自然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引出社会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话题。
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历史观上也是唯物的;人们在自然观上很容易坚持唯物主义寻找到规律,但是在历史观上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寻找不到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并且板书《社会发展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教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自由阅读教材,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社会存在是指构成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个体、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等;社会意识是指大群体特有的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态度和信念的总和。
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生态、宇航及日常生活等观点。
2.二者的关系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案例一《计划生育政策变迁》:计划生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即按人口政策有计划的生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框共设三目:第一目主要分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特征。
第二目分析了两大社会基本矛盾,通过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在社会历史领域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
第三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一总趋势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中实现的。
通过本框的学习,让同学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归根到底就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组成的。
明确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解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辩证关系(2)分析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二)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难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四、学情分析本课的概念、原理很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社会经验有限,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1.澄清概念。
本课涉及多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革命、改革等。
学生要准确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首先就要对这些概念的内涵有比较明确的理解,因此,澄清概念既是学习本课的重要任务,也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
2.观察生活。
在学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时,学生可以从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入手,看看自己身边各种意识现象背后的物质原因是什么。
比如,民间流传的神话、人们信仰的宗教、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等现象背后的物质原因是什么?同时,看看这些意识现象对人们行为和社会发展又有哪些能动的影响。
3.分析历史。
在学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时,学生可以运用这些原理对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加以分析,以便加深对这些原理的理解。
特别是要运用这些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3.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4.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六、课前准备1.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2.导学案的印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照目标,理解学案的有关要求,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其预习情况解决疑惑。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本质是什么(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课堂探究:(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究提示:(1)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进行的。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
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2)马克思能够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识人的本质,认识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思想动机出发。
实践观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另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出现,是客观条件。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阐述了社会历史规律长期以来不能被人们所认识的原因,即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的条件,即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质生产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以及无产阶级的出现。
◇课堂探究:(1)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2)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探究提示:(1)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
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宗教所描绘的事物是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加工和再创造。
(2)人的这些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映。
没有具体的实际生活就不会产生相关的不切实际的念头与思想。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材用“相关链接”栏目介绍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组成部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1)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其动因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
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
不同的阶级、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意识不同。
(3)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由于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所以与之密切相联系的社会意识也必然要相应地变化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等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教材用“专家点评”栏目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不同决定了社会意识的不同,从而使社会意识具有多样性、时代性、阶级性等特征。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课堂探究:(1)在社会主义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探究提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这些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产生于剥削阶级社会,是剥削阶级特定的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
尽管我们现在已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这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不会立刻消失,它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落后于社会存在,故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
(2)在资本主义社会也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就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之后,这些思想不仅比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矛盾和罪恶现象,而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和设想,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
这些社会意识的产生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不满,渴望更好的社会出现。
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又高于社会存在,推动了社会存在向前发展。
(1)对这一知识我们应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绝对的,任何社会意识都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二,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存在时间上有时会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冲”决定的。
其实质都是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4.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意识尽管带有主观色彩,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由社会存在决定其性质和变化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二者的紧密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社会意识◇课堂探究:(1)想一想,怎样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2)想一想,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寻找。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此知识点分三层认识,首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识;其次,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如何推动社会进步;最后,得出结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