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题西林壁ppt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225张PPT)
诗人分别从哪几个方位、角度观察了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书写,题写。 横看:从正面看。 侧:侧面。 各:都,分别。
诗意: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山岭,侧看则是陡峭的 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远处 近处 庐山呈现各种
高处 不同的景象。 低处
千姿百态
诗人为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原因: 只缘身在此山中 。
采用因果倒装的句式,融道理于景物中。 先写人们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再说明原因 是身在庐山之中。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 物也常如此。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 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见。
9 古诗三首
诗中有画 景中融情
自然界里有许多美妙的事物,在诗人 的笔下,更是美不胜收。一起去诗中感受 一下万物之美吧。
1. 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 写“暮、吟”等13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 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 景象。
一道残阳 / 铺水中, 半江瑟瑟 / 半江红。 可怜 / 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 / 月似弓。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夕阳、江水、露珠、月亮。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夕阳。 铺:指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 所呈现的青绿色。
诗意: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斜照在江面 上。江水一半呈现红色,一半呈现碧绿色。
部编版(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完美公开课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苏轼:
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 家,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与 其父苏洵、其弟 苏辙被合称为 “三苏”。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山 岭
山 峰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思考:要想看
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 怎么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是微软
公司的演示文稿软件。用户可以在投影仪或
者计算机上进行演示,也可以将演示文稿打
印出来,制作成胶片,以便应用到更广泛的
领域中。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不
仅可以创建演示文稿,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召
开面对面会议、远程会议或在网上给观众展
示演示文稿。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做出来的东西叫演示文稿,其格
式后缀名为:ppt、pptx;或者也可以保存为:
pdf、图片格式等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苏轼:
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 家,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与 其父苏洵、其弟 苏辙被合称为 “三苏”。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山 岭
山 峰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思考:要想看
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 怎么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是微软
公司的演示文稿软件。用户可以在投影仪或
者计算机上进行演示,也可以将演示文稿打
印出来,制作成胶片,以便应用到更广泛的
领域中。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不
仅可以创建演示文稿,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召
开面对面会议、远程会议或在网上给观众展
示演示文稿。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做出来的东西叫演示文稿,其格
式后缀名为:ppt、pptx;或者也可以保存为:
pdf、图片格式等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8《书湖阴先生壁》课件(共29张PPT)
采
菊
东
篱
下
——
,
陶悠 渊然 明见
《南
饮山
酒 》
。
绿
树
村
边
——
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孟,
浩青
然山
《 过 故 人
郭 外 斜
庄。
》
山
重
水
复
疑
无
——
路
,
陆柳
游暗
《 游 山 西
花 明 又
村一
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感悟古诗内涵。 2.结合诗歌,在想象画面、感悟诗境的 基础上,给《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一
幅插图。
谢谢大家!
拟人
无情
有情
静
动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拟人
无情
有情
静
动
资料链接
典故
“护田”一语出自《汉书.西域 传》;指汉王朝派兵保护垦田事。
“排闼”一语出自《汉书.樊哙 传》;指汉高祖卧病,不接见任 何人;樊哙却不顾禁令,推开门 见汉高祖。
对偶
护田将绿绕, 排闼送青来。
我还能说出这样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举头望, 低头思故乡。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长扫=常扫
春雨过后,地上长满了苔藓 茅檐长扫净无苔
秋叶散落,如群蝶纷飞 茅檐长扫净无( 叶 )
冬雪皑皑,花木凋零 ( 茅檐长扫净无雪 )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花木整齐,丰美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题西林壁》 部编版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 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向远处、 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的景色 却各不相同。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岑峦叠翠的深山 之中。
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第 苏辙合称为“三苏”。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 )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径 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 山之游的绝唱。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鄱阳湖, 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 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古享 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注释: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这
横看 成 林
侧看
侧看 成 峰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的意思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岑峦叠翠的深山 之中。
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第 苏辙合称为“三苏”。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 )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径 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 山之游的绝唱。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鄱阳湖, 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 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古享 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注释: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这
横看 成 林
侧看
侧看 成 峰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的意思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最新统编版《题西林壁》部编版.PPT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导学目标一: 自由阅读古诗,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重音和感情。
题西林壁
读诗句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导学目标二: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意 思。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着相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三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导学目标三:想一想,作 者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1)本小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不言而喻 花纹驳杂 黯然神伤 千篇一律 天高气爽
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大约生活在南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初读古诗 题 西 林 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宋代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 ”。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 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 坡七集》等。
导学目标一: 自由阅读古诗,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重音和感情。
题西林壁
读诗句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导学目标二: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意 思。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着相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三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导学目标三:想一想,作 者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1)本小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不言而喻 花纹驳杂 黯然神伤 千篇一律 天高气爽
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大约生活在南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初读古诗 题 西 林 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宋代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 ”。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 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 坡七集》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20张PPT)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岭”和“峰”的区分是什么?
岭
峰
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横着看庐山是 “岭”,侧着看 庐山是“峰”。
9 古诗三首
庐山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解诗题
西林寺,在江
西省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迈,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传世。
从不同的角度看 到的庐山都不一 样。
【诗意】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则 成了山峰,远看,近看,俯瞰,仰望,景象各不相 同。
横看
侧看பைடு நூலகம்
远看 仰望
近看 俯瞰
从这一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 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角 度视察。
大诗人苏轼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从不同的 角度、位置、浏览了庐山之后,一路思考但是仍有 一个疑惑?你在诗中找到他的疑惑了吗?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 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 告知我们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 人生哲理。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 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 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岭”和“峰”的区分是什么?
岭
峰
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横着看庐山是 “岭”,侧着看 庐山是“峰”。
9 古诗三首
庐山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解诗题
西林寺,在江
西省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迈,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传世。
从不同的角度看 到的庐山都不一 样。
【诗意】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则 成了山峰,远看,近看,俯瞰,仰望,景象各不相 同。
横看
侧看பைடு நூலகம்
远看 仰望
近看 俯瞰
从这一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 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角 度视察。
大诗人苏轼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从不同的 角度、位置、浏览了庐山之后,一路思考但是仍有 一个疑惑?你在诗中找到他的疑惑了吗?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 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 告知我们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 人生哲理。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 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 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
远、近的角度
远看
近看
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为 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 句式来回答“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这一问题。
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 为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 此山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 山真面目”呢?
降阁费须逊 输
划分朗读节奏,读出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横看成岭侧成峰 1.哪两个字体现出了观察角度的不同?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说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不同 的角度,全面地观察,才能看清“庐山真 面目”。
那么,做人方面,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我们看人要全面,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 点或优点,要从不同角度去看,既能看到别 人的缺点,又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谢谢观看!
再
见!····················································
··························
题西林壁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西林寺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墙壁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 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远看
近看
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为 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 句式来回答“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这一问题。
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 为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 此山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 山真面目”呢?
降阁费须逊 输
划分朗读节奏,读出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横看成岭侧成峰 1.哪两个字体现出了观察角度的不同?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说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不同 的角度,全面地观察,才能看清“庐山真 面目”。
那么,做人方面,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我们看人要全面,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 点或优点,要从不同角度去看,既能看到别 人的缺点,又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谢谢观看!
再
见!····················································
··························
题西林壁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西林寺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墙壁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 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精品课件ppt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作一首新
诗,或
画一两幅简笔画。
看图导入 同学们,请看图片,这是哪里?
谈话揭题
这是庐山五老峰和庐山瀑布,我 们曾经领略过李白诗中庐山瀑布 的壮观,今天,我们再来欣赏苏 轼诗中描写的庐山。请读题:
题西林壁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苏仙, 四川省眉山市人,北 宋著名文学家、书法 家、画家。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著有《苏东 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那作者站在不同角度,观察 到的庐山有什么不同呢?
横看 成岭
侧看 成峰
远看
近看
高处看
低处看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 连绵起伏,从侧面 看庐山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 庐山也都呈现各种 不同的样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 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 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 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 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 的庐山风景。
理解诗题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 一下诗题目《题西林壁》的意思。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初读诗文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yuán 只缘身在此山中。
再读诗文
现在,请同学再一次自由朗读这 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注释或联 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 懂的字用“△”标出。
理解古诗
一、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作者描写了傍晚的 哪些景物?是怎样 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 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古诗 题西林壁 PPT课件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七言绝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省庐山脚下。 壁:墙,墙壁。 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岭:山脉。
横看成岭侧成峰, 峰:高而尖的山头。
横、侧、远、近、高、低:
说明作者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
远近高低各不同。 都仔细地观察、欣赏,地点、角度 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
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两句写的是庐山的景色。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知道,认得,能辨别。 真面目:真实面目。 缘:因为。
课后作业
说一说你对诗句“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理解。
古诗《题西林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为“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
主要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等。
诗意: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
在庐山之中。
这两句写的是蕴含的深刻哲理。
课文结构
写景 题西林壁
明理
横看 成岭 侧看 成峰 远近高低 不同
不识 真面目 只缘 此山中诗紧紧扣住游山写出自 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美景,用通俗的 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了哲理,通过借景说 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 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部编人教版《题西林壁》PPT课件
49
不同点
代表性的景物
题目
写法
情感
《暮江吟》 江水 露珠 弯月 借物抒情 喜爱 赞美
《题西林壁》
庐山
借物喻理 赞美 启智
《雪梅》 雪
梅
借物喻理 情趣 理趣
50
51
9
《题西林壁》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1
题西林壁
〖宋〗苏轼
2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 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 府》等传世。
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 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任黄州、 就职汝州时,途经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பைடு நூலகம்
峰
左窄短,右宽长。“夆”捺画舒展。
庐
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相互对应。
yuán
缘
左窄右宽。右部捺伸展。
缘由
45
整体回顾
课
文 回
熟读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顾
46
47
48
相同点
三首诗描写的都是 自然景物 ,诗人在 细致 观察后,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出自己 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以写景为主,后两句 以抒情为主。
远近高低各不同。
22
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那么诗人描绘得准确吗?
23
让我们通过视频从不同的角度去 现场感受一下气势磅礴的庐山
24
FLASH动画
远近高低各不同
点击下一页
25
通过观看视频,你能用自己 的话说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同点
代表性的景物
题目
写法
情感
《暮江吟》 江水 露珠 弯月 借物抒情 喜爱 赞美
《题西林壁》
庐山
借物喻理 赞美 启智
《雪梅》 雪
梅
借物喻理 情趣 理趣
50
51
9
《题西林壁》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1
题西林壁
〖宋〗苏轼
2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 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 府》等传世。
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 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任黄州、 就职汝州时,途经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பைடு நூலகம்
峰
左窄短,右宽长。“夆”捺画舒展。
庐
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相互对应。
yuán
缘
左窄右宽。右部捺伸展。
缘由
45
整体回顾
课
文 回
熟读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顾
46
47
48
相同点
三首诗描写的都是 自然景物 ,诗人在 细致 观察后,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出自己 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以写景为主,后两句 以抒情为主。
远近高低各不同。
22
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那么诗人描绘得准确吗?
23
让我们通过视频从不同的角度去 现场感受一下气势磅礴的庐山
24
FLASH动画
远近高低各不同
点击下一页
25
通过观看视频,你能用自己 的话说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PPT课件
35
让我们跟随诗人 看看当时的美景
36
视频朗诵
暮江吟
点击下一页
37
诗歌小结
暮 时间 江 地点 吟 景物
手法
暮(傍晚) 夜 江边 江面 露珠 弯月 比喻
赞描 美写 喜贴 爱切
38
同学们,这首名传千古的诗歌还 被谱成了好听的歌呢,让我们来欣 赏欣赏吧!
39
视频
暮江吟
点击下一页
我会写
暮吟
41
识字方法
思考:“残阳”和“铺”怎么 理解?把“铺”换成“照”、“射” 可不可以?
残阳: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17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 面积广大而均匀。
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照的 面积大这一特点。
18
往下看江面,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半江红 半江瑟瑟
瑟瑟:碧绿的颜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 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20
24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意: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
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25
这样瑰丽的画面让诗人忍不住留 恋,待到太阳下去了,夜晚降临了, 欣赏这美好的风光,诗人不禁赞叹道:
26
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爱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
九月初三不是年,也不是节, 诗人为什么说“可爱”呢?前面视 频里的老师为我们揭晓了答案,你 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吗?
8
所以连起来这就是诗人 白居易 傍晚在江边做的诗 那么内容会是什么?
傍晚在江边看到的景色。
9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节奏, 说说诗人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让我们跟随诗人 看看当时的美景
36
视频朗诵
暮江吟
点击下一页
37
诗歌小结
暮 时间 江 地点 吟 景物
手法
暮(傍晚) 夜 江边 江面 露珠 弯月 比喻
赞描 美写 喜贴 爱切
38
同学们,这首名传千古的诗歌还 被谱成了好听的歌呢,让我们来欣 赏欣赏吧!
39
视频
暮江吟
点击下一页
我会写
暮吟
41
识字方法
思考:“残阳”和“铺”怎么 理解?把“铺”换成“照”、“射” 可不可以?
残阳: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17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 面积广大而均匀。
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照的 面积大这一特点。
18
往下看江面,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半江红 半江瑟瑟
瑟瑟:碧绿的颜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 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20
24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意: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
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25
这样瑰丽的画面让诗人忍不住留 恋,待到太阳下去了,夜晚降临了, 欣赏这美好的风光,诗人不禁赞叹道:
26
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爱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
九月初三不是年,也不是节, 诗人为什么说“可爱”呢?前面视 频里的老师为我们揭晓了答案,你 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吗?
8
所以连起来这就是诗人 白居易 傍晚在江边做的诗 那么内容会是什么?
傍晚在江边看到的景色。
9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节奏, 说说诗人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6张PPT)
义务编版四年级上册
课文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墙壁
西林寺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
其文纵横恣肆,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 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意解读
思考: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两句 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身在庐山之外,从高 处鸟瞰,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 目。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要客观、全面地视察、认识事 物,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俗语所说:“当 局者迷,旁观者清。”
感悟提升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 一壑,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 视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要想对某个事物有 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 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正如 俗话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结构梳理
题 写景 西 林 壁 明理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不同
变幻 莫测
不识——真面目 寓意 只缘——此山中 深远
蕴赞 藏美 深庐 刻山 哲奇 理景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和朋友游览庐 山时所作。苏轼十几次徜徉于庐山 的灵山秀水之间,写下了五首庐山 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庐山
初读诗词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 看/成 岭/侧 成 峰 , 远 近/高 低/各 不 同 。 不 识/庐 山/真 面 目 , 只 缘/身 在/此 山 中 。
诗意解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翻译
课文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墙壁
西林寺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
其文纵横恣肆,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 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意解读
思考: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两句 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身在庐山之外,从高 处鸟瞰,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 目。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要客观、全面地视察、认识事 物,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俗语所说:“当 局者迷,旁观者清。”
感悟提升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 一壑,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 视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要想对某个事物有 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 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正如 俗话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结构梳理
题 写景 西 林 壁 明理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不同
变幻 莫测
不识——真面目 寓意 只缘——此山中 深远
蕴赞 藏美 深庐 刻山 哲奇 理景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和朋友游览庐 山时所作。苏轼十几次徜徉于庐山 的灵山秀水之间,写下了五首庐山 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庐山
初读诗词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 看/成 岭/侧 成 峰 , 远 近/高 低/各 不 同 。 不 识/庐 山/真 面 目 , 只 缘/身 在/此 山 中 。
诗意解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翻译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课件(共64张PPT)
01 暮江吟 02 题西林壁 03 雪梅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目录
题西林壁
01 暮江吟 02 题西林壁 03 雪梅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目录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01 暮江吟 02 题西林壁 03 雪梅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目录
苏轼(1037—1101年),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 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 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苏东坡全集 》和《东坡乐府》等。
目录
暮江吟
01 暮江吟 02 题西林壁 03 雪梅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目录
暮江吟
暮江吟
01 暮江吟 02 题西林壁 03 雪梅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目录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 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 炭翁》《琵琶行》等。
暮江吟
01 暮江吟 02 题西林壁 03 雪梅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目录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01 暮江吟 02 题西林壁 03 雪梅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目录
课堂练习
01 暮江吟 02 题西林壁 03 雪梅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目录
一、将古诗补充完整。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 红 )。
目录
题西林壁
01 暮江吟 02 题西林壁 03 雪梅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目录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01 暮江吟 02 题西林壁 03 雪梅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目录
苏轼(1037—1101年),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 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 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苏东坡全集 》和《东坡乐府》等。
目录
暮江吟
01 暮江吟 02 题西林壁 03 雪梅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目录
暮江吟
暮江吟
01 暮江吟 02 题西林壁 03 雪梅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目录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 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 炭翁》《琵琶行》等。
暮江吟
01 暮江吟 02 题西林壁 03 雪梅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目录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01 暮江吟 02 题西林壁 03 雪梅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目录
课堂练习
01 暮江吟 02 题西林壁 03 雪梅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目录
一、将古诗补充完整。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 红 )。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语文四年级上册PPT课件部编版4
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 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 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 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4【2、1教)了本学自解单准由童元备读年词】,李语书四积空光累,为仁组什者词么见。对大仁石,头智产生者疑见问智,并。设一置首悬念小,诗引激发下起几人段们内容无的限求的知欲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 追5、逐徐:虎追被赶上。海景市伟民观称为,“闪同光时的也金子是”。苏在轼你以的周哲围人有的没有眼像光徐从虎那中样得助出人为的乐真的理同学性呢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 出小二3体2、示学、会看: 语 导 文 让着“文入中学他图教新全生放画案课国感好把诗 渺各受篇了第民父中 远3木一族母匣除 ,段大对,中了 使团自盖,结己有 人上捉的的土谷 百迷含爱,藏峰 读义,用的。学的 不脚内习踩奇 厌容如实复秀 。何,述去形还下关在象来心上。给和面爱人撒护以了别一美人层,感细从之沙而,外使免学,得生又被懂人有得发做深现子永。女”的的也哲应理当启回报人父心母智对自。己因的此爱。,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 严(严二实 )实课、文躲闪、突兀、流这域首、砸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 3(、3通)过孔挖子木拜匣师无这雕一个琢件故小事习事你气,得。科到利了诗亚什人明么所白启了发追?“时求间的一是天天用过一去种,人质一朴天无天长华大、,条步子畅也流在利渐渐的变语大言。周表围现的一一切种,清不新是都的起、在前变化人吗未?曾” 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
(4【2、1教)了本学自解单准由童元备读年词】,李语书四积空光累,为仁组什者词么见。对大仁石,头智产生者疑见问智,并。设一置首悬念小,诗引激发下起几人段们内容无的限求的知欲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 追5、逐徐:虎追被赶上。海景市伟民观称为,“闪同光时的也金子是”。苏在轼你以的周哲围人有的没有眼像光徐从虎那中样得助出人为的乐真的理同学性呢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 出小二3体2、示学、会看: 语 导 文 让着“文入中学他图教新全生放画案课国感好把诗 渺各受篇了第民父中 远3木一族母匣除 ,段大对,中了 使团自盖,结己有 人上捉的的土谷 百迷含爱,藏峰 读义,用的。学的 不脚内习踩奇 厌容如实复秀 。何,述去形还下关在象来心上。给和面爱人撒护以了别一美人层,感细从之沙而,外使免学,得生又被懂人有得发做深现子永。女”的的也哲应理当启回报人父心母智对自。己因的此爱。,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 严(严二实 )实课、文躲闪、突兀、流这域首、砸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 3(、3通)过孔挖子木拜匣师无这雕一个琢件故小事习事你气,得。科到利了诗亚什人明么所白启了发追?“时求间的一是天天用过一去种,人质一朴天无天长华大、,条步子畅也流在利渐渐的变语大言。周表围现的一一切种,清不新是都的起、在前变化人吗未?曾” 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课件)
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前, 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拓展阅读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 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 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 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 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看得事了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解诗题
题西林壁
题写、书写。 庐山上的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读诗句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拓展阅读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 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 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 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 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看得事了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解诗题
题西林壁
题写、书写。 庐山上的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读诗句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称为_唐__宋___八__大__家__之___一__
读
读通顺 有节奏 有感情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巍然耸立的险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 看
岭
峰
侧 看
远 近
高 近
抬
低
头
头
仰
望
俯
视
真实的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2.根据汇报形式,组内排练。
•
若是选择的演讲,那么先在组内演讲 ,再选 出演讲 得好的 同学在 全班表 演。讲 故事组 也是如 此,而 朗诵散 文和诗 歌的可 全员参 与,也 可择优 上台。
•
三、汇报会开始,同学评价。
•
1.宣布汇报会开始
•
2.小组抽签上台,同学根据汇报情况 做出公 正的评 价,选 出最优 秀的汇 报者。 鼓励小 组集体 汇报形 式,体 现集体 精神。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识:知道
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因为
(我)看不清庐山的 真面目,只因为我身 在庐山之中。(视野 太狭窄)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赞美庐山景色雄奇壮观 角度不同 结果各异
观察事物、处理问题 要客观全面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
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
•
在这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 习过程 中,同 学们都 很认真 ,搜集 了大量 的资料 ,今天 这节课 ,老师 给你们 搭建一 个舞台 ,召开 一次“ 祖国在 我心中 ”的学 习汇报 会,请 同学们 把自己 的学习 成果奉 献出来 ,和大 伙一同 分享。
•
(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制定。如:态 度大方 ,口齿 清楚, 声音洪 亮,语 言有感 染力, 内容符 合此次 综合性 学习要 求,内 容较为 具体, 了解途 径不单 一,表 达了爱 国情感 。)
•
3.根据评价,给最优秀的汇报者颁奖 。
•
四、总结
•
同学们,今天你们以自己独有的形式 表达了 对祖国 深切的 爱,老 师希望 你们在 今后的 学习生 活中, 牢牢记 住:少 年强, 则国强 ;
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西林寺
• 坐落于庐山北麓 ,为庐山北山第一寺。 •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墙壁的诗。
作 者
苏轼(1037-1101) 号“__东__坡___居__士____ ” ,被世
人称为“__苏__东__坡___ ”。_宋__
代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 派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 《东坡七集》等。
•
二、确定汇报形式,小组排练
•
1.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明确汇报形式 。(展 示自己 的综合 性学习 成果, 形式不 一)
•
2. 分小组讨论汇报形式
•
建议:根据组内的材料情况和小组同 学的的 特长确 定汇报 形式。
•
教学预设:小组在确定汇报形式时可 能会出 现撞车 的情况 ,而且 还有可 能形式 都一样 ,为了 避免这 种现象 的发生 ,教师 可在课 前了解 学生的 资料情 况,根 据学生 的实际 情况, 头脑中 把他们 分好组 ,在出 现这种 状况时 进行调 控。
读
读通顺 有节奏 有感情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巍然耸立的险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 看
岭
峰
侧 看
远 近
高 近
抬
低
头
头
仰
望
俯
视
真实的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2.根据汇报形式,组内排练。
•
若是选择的演讲,那么先在组内演讲 ,再选 出演讲 得好的 同学在 全班表 演。讲 故事组 也是如 此,而 朗诵散 文和诗 歌的可 全员参 与,也 可择优 上台。
•
三、汇报会开始,同学评价。
•
1.宣布汇报会开始
•
2.小组抽签上台,同学根据汇报情况 做出公 正的评 价,选 出最优 秀的汇 报者。 鼓励小 组集体 汇报形 式,体 现集体 精神。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识:知道
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因为
(我)看不清庐山的 真面目,只因为我身 在庐山之中。(视野 太狭窄)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赞美庐山景色雄奇壮观 角度不同 结果各异
观察事物、处理问题 要客观全面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
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
•
在这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 习过程 中,同 学们都 很认真 ,搜集 了大量 的资料 ,今天 这节课 ,老师 给你们 搭建一 个舞台 ,召开 一次“ 祖国在 我心中 ”的学 习汇报 会,请 同学们 把自己 的学习 成果奉 献出来 ,和大 伙一同 分享。
•
(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制定。如:态 度大方 ,口齿 清楚, 声音洪 亮,语 言有感 染力, 内容符 合此次 综合性 学习要 求,内 容较为 具体, 了解途 径不单 一,表 达了爱 国情感 。)
•
3.根据评价,给最优秀的汇报者颁奖 。
•
四、总结
•
同学们,今天你们以自己独有的形式 表达了 对祖国 深切的 爱,老 师希望 你们在 今后的 学习生 活中, 牢牢记 住:少 年强, 则国强 ;
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西林寺
• 坐落于庐山北麓 ,为庐山北山第一寺。 •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墙壁的诗。
作 者
苏轼(1037-1101) 号“__东__坡___居__士____ ” ,被世
人称为“__苏__东__坡___ ”。_宋__
代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 派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 《东坡七集》等。
•
二、确定汇报形式,小组排练
•
1.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明确汇报形式 。(展 示自己 的综合 性学习 成果, 形式不 一)
•
2. 分小组讨论汇报形式
•
建议:根据组内的材料情况和小组同 学的的 特长确 定汇报 形式。
•
教学预设:小组在确定汇报形式时可 能会出 现撞车 的情况 ,而且 还有可 能形式 都一样 ,为了 避免这 种现象 的发生 ,教师 可在课 前了解 学生的 资料情 况,根 据学生 的实际 情况, 头脑中 把他们 分好组 ,在出 现这种 状况时 进行调 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