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还语文课的亮丽本色
让语文味成为语文课的本色
让语文味成为语文课的本色【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
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是繁琐的讲解,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还是空洞的情感说教?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学到底从何而来?语文教学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莫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
【关键词】语文味;本色;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语文味的生成,使教学回归本色,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话题。
语文味的倡导者――特级教师程少堂先生曾经说过,别的学科之所以没有提出“历史味”,“数学味”之类的要求,是因为它们没有或者很少有语文教学那种严重的“串味”现象。
在阐述语文味的概念时,他又指出,语文味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课之所以让学生听课兴味索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缺乏语文味。
一、构建新课堂,让语文回归本色“语文姓语”,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
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压缩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要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目标,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语文课堂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通过读来体味汉语言的韵味,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领悟文本的主旨,来受到情感与精神的熏陶。
其次,从精神内涵看,语文课必须有人文色彩。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执教《小巷深处》一文时,抓住后母对“我”的爱,深挖母亲的人格魅力,细掘作者的悔悟之心,让学生感受传统美德,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感,整堂课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语文味”,还语文课的亮丽本色
生2 : 我看到各种鲜花争妍 斗奇 , 许 多蝴蝶 围绕着各 家各
户 的 窗 台上 翩 翩 起 舞 , 鸟 儿 在 窗 台上 欢 快 地 唱 歌 , 行 人 不 时
维的轨迹和认识 的烙 印,它强烈地体现 了 自主感悟的特征 , 具有 鲜明的独立性 , 个体性 。《 语 文课程标准 》 明确提 出 : “ 阅
视学生 独特 的感受 , 体验 和理解 。” 古人云 : “ 不动笔 墨不读 学生 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 , 语文 教师要 在教材和学生之 间搭起一 座沟通 的桥梁 , 让学生学会 品读 , 学会感悟 , 学会抒 情, 从 而让阅读课堂 充溢着情感 。总之 , 语 文教学要 紧扣教
材, 挖掘文本 , 加 强 对 朗读 方 法 的 指 导 , 充满语 文的情趣 、 韵
鎏
有不浸在桂 花香里的。” 而杭 州小山全是桂花树 , 花开时那才
是 香 飘 十 里 。可 见 , 杭 州桂 花 香 气 当然要 胜 过 家 乡院 子 里 的 桂 花 了。 师: 你 们 读 书 时 注意 到 了“ 不说香飘十里” , “ 那 才 是 香 飘
—
—
—
—
有的学生画出描写儿 子的句子 : “ 不 !爸爸 , 先救我 的同学 出 去吧 !”旁边批 注 : “ 心中想着他人 的儿 子” 、 “ 勇敢 的儿子” 、 “ 了不起 的儿子 ……” 这样 的阅读批注 , 不但增强 了学生 的阅 读 兴趣 , 提高 了学 生独立思考 的能力 , 还 能发挥学 生的创新 精神 , 使学生悟出浓浓 的“ 语文味” 。
例如, 教学人教版第十册《 自己的花是让 别人 看的》 这篇 课 文的第三 自然段 ,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
师: 刚才, 我们学习 了第三 自然段 , 感 受到 了德 国街 上绮
语文味——呼唤教育本色回归
语文味——呼唤教育本色回归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语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作为母语决定了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
教师如何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让课堂散发“语文味”?1.在“读”中体现“语文味”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读”是学生理解课文、走近作者内心世界最重要的途径,同时也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主要的方式。
要让语文体现“语文味”,大量的“读”必不可少,只有多“读”才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才能在积极的阅读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会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
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品读?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大声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分角色读等,教师要抓住不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体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实践。
在开展阅读实践时,对“读”的引导不能孤立进行,教师要结合每个课文类型和蕴含的情感,将课文中的精彩部分展现给学生,或启发学生思考或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就会在内心强烈的需求下自发地进入”读”的状态。
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面对有着多年阅读体验的学生,教师如何抓住童话故事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品寄托的作者情感,我以小女孩的悲惨生活为切入点,并将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心田,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思考她在点火柴的过程中会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就能抓住作品的感情基调深入品读,从而在品读中体会到作者在借小女孩的命运表现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苦楚和对时代的不满,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又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时,我抓住了课文生动有趣的描写,创设情景激发“读”的兴趣,然后抓住课文描写的精彩处设计课件,让学生观察课件,并出示“读”的任务:作者是如何抓住“静态”和“动态”进行描写?学生在情景的激发下产生“读”的欲望,在任务的引领下有效地深入“品读”,从而在读中积累语言,习得表达。
让“味儿”回归语文的本色
赞叹充塞于胸 中 , 他们迫不及待地 想抒发 自己的情 感 ,
此 时 , 者 抓 住 了 这 一 契 机 , 学 生 用 自己 喜 欢 的 方 式 笔 让
表 达 对 大 自然 的爱 , 生 的情 感达 到 了 高 潮 , 言 一 语 学 一
阅 读经纬 - 说文论道
“ 文 味 ” 谓 语 可 有 了 它 , 生 才 能 一 步步 跃 入 课 文 的 意 境 , 悟 作 者 的 学 体
让 吩
是 一 堂 语 文 课 的 灵 魂 ,是 教 师 的 教 学 激 情 和 学 生 的 学 习
兴趣 的发 源 地 , 是 教 师 的 综 合 素 养 与
现 。如笔者在教学 一年 级下册《 小松树和大松树》 一课
时 , 上 引导 学 生 反 复 诵 读 , 导 学 生 读 出 小松 树 的 傲 课 指 慢 , 松 树 的 谦 逊 , 伯 伯 的 意 味 深 长 。尤 其是 小 松 树 大 风 的这 句 :喂 !朋 友 , 看 我 长 得 多 高 哇 !我 能 看 到 很 远 “ 你
江苏南 通市 通 州 买验小学 一
归 语 文用意丰, 本象 , 处 富 于 感 染 力荷,花》一文间, 含 着 作 的理解文本的思想 内涵 。如《 字 里 行 简洁 的语 色 言 , 富的想 处 蕴
0 一 张凝 玉 0
者热 爱 荷 花 、 爱 自然 的 浓 浓 真 情 。笔 者 引导 学 生 多层 热
得 审 美 体 验 。反 复 品 读 欣 赏 后 , 着 对 荷 花形 象理 解 的 随 深 入 , 感的交 融 , 生的情 感被激 活了 , 穷 无尽的 情 学 无
文 课 就 应 该 有语 文
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吉春亚《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解读新“课标”的能力不同,致使钻研出来的各种“推陈出新”的绝招也令人眩目。
乱花渐欲迷人眼与综合结太深的缘。
如有老师处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忽略了这篇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的,而是详细讲解了关于地球的知识和人类应该如何保护地球,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再如,《将相和》一文的阅读重点是如何从字里行间找到依据评价人物,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复述课文和学习课文布局谋篇的思路,但有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当前的时代背景上,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至于语文课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大杂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文理沟通”的潜台词是“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这样的所谓“综合”,实在是令人堪忧:学完一节课后关于语文的知、能、素养的收获得之甚少,学课文只不过是走马观花式地“到此一游”而已。
这,还有语文味吗?与人文攀太近的亲。
如教一篇主题是“诚实守信”的文章,仅致力于如何懂一个诚实人的大讨论,充实理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上《落花生》仅努力于探究怎样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读《鸟的天堂》仅注重于感受大榕树如何如何美丽,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读《山泉流过的地方》,深刻地体会年轻的女教师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重要原由是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教《跳水》〈称象》等课文时,仅着力于引导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称象的办法,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上课时,漠视那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言语”,于是,课文学习完了,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诗句,更不用积累其间的语言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
细细品来,与“人文”攀得这么近的课,还有多少语文味?与多媒体贴过密的心。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三、 平淡从容 , 勿本求实 1 . 慎用多媒体课件。 难忘7 6岁的贾支敏老 师凭借一 本书 . 一支笔 . 一面黑板带 给我们 的震撼 。反思我们现在 的一些语 文课 , 学生在一张张动 人幻灯 片的牵拉什么。所 以慎用 多媒体课件 . 语文是需要静下心来学 的
◆语 文教 学 O S A N WE N B A I J I A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窦志红
石 家庄 市 第 六 十 一 中学
摘 要 : 所谓 “ 语文味 ” 就是要求语文教 学体现 “ 语文学科” ( 而不是其他 学科 ) 的本质 , 实现“ 人 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 文课
具 有“ 语文味 ” 就 必须 回归本 色, 走“ 简简单单教语文 , 扎扎 实实求发展” 的常态之路 , 追求“ 真、 纯、 实、 活” 的语 文教 学境界 。
关键词 : 语文味 ; 本 色; 大道至简 ; 激 情; 勿本求实 时下 . “ 回归本色 . 让语文课充满浓 浓 的语 文味” 已经成 为 广大专家学者 、 一线教师 的共识 。那 么什 么是语文 味呢? 所谓 “ 语文 味” . 就是要求语文教学 体现 “ 语文学科 ” ( 而 不 是其他学科 ) 的本质 , 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 的同时 , 不断地 提高人文素养 , 实现 “ 人文性与工具性 的统一” 。要达到这一 目 标 . 就要避免语文课成为其他学科 知识 的拼 盘 . 掩盖语 文本身 的味道 . 回归“ 简简单单教语文 . 扎扎实 实求 发展 ” 的常 态路子 上, 追求“ 真、 纯、 实、 活” 的语文教学境界。 那 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 以下是笔者 在I 3 常教学实践 中的感悟和做法 冗繁削尽 。 大 道 至 简 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 , 课题是《 老人与鸟》 。内容讲 的是 人 与动物和谐相处 , 最后赢得 动物信任 的故事 。为了让每一个 教 学环节 都精彩纷呈 .上课教师一会儿 用多媒体展 示美丽 的图 片. 一会儿组 织小组讨论 . 一会儿来 一段 内心独 白……教 学环 节繁 复 , 课堂气氛热闹 , 像一场多幕大戏 。这堂课上教师导演 、 主演 及剧务等各种 身份集一身 .而 课堂 的主体学生却成 了观 众。 课后, 我认 真地思考 了这 堂课 的教 学 : 如此文质兼 美的文 章, 为什么通过老师的教学 , 让人有 了支离破碎 , 雾里看花 的感 觉?经过分析 , 我觉得主要是作课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上 的 不到位使然 。 这位教师把语文课 弄得太繁杂 、 太花哨了。 语 文学 科 的本色应该是学习语 言 , 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凭借 简约 的教学 内容 、 简 明的教学 目标 、 简化 的教学环节 、 简便 的教 学方法 , 简简单单 、 实实在在地教语文 。 基 于以上认识 . 我在 自己的课 堂教 学中十分 注意教学环节 设计 的简单化 , 力求 每节课上 都有 大量 的时间让 学生 围绕文本 内容 , 朗朗读书 , 细细品位 , 默默思考 , 交流碰撞 , 读 写结合 。 让 课 堂彰显浓浓 的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唯有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把握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重视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还语文课堂固有的本色,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味”;回归本色;语文教学语文课堂的本色是什么?真实有效、书声琅琅、诗情画意、灵动和美就是其本色。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的每一堂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课时目标,都要做到切实有效。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预示着语文课堂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应让学生“活”起来,以朗读、想象为主线,让灵动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旋律,让和美的气氛充溢语文课堂。
一、以读为本,回归本色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朗读,让朗朗读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应该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让自己的心与“文心”共鸣。
朗读,要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功课。
因为,只要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思想美,就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
因此,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语文回归本色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引导学生以读悟读、以读悟情:(打开视频,屏幕上出现了志愿军与朝鲜群众话别的画面,画面里出现“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不,永远不会”这段文字。
)师:我们来看看,这就是当年大娘和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张喜武挥泪告别的情景。
火车就要开了,谁想再深情地表达对朝鲜亲人的爱?生1:大娘,停住您的……不,永远不会。
师:你的心思大娘理解,可是大娘还是不愿回去呀。
我们就这么忍心让大娘站在这里吗?不,不是,我们只好请求她。
让学生爱上阅读读出语文味儿,尽显语文本色
让学生爱上阅读读出语文味儿,尽显语文本色让学生爱上阅读读出语文味儿,尽显语文本色古人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的确,语文教学在经历了一轮一轮轰轰烈烈的改革后,脱去华丽的外文,在学生的自主读学中方显其可贵的本色——语文味儿。
如何读出语文味儿,体现语文本色教学呢?以下是我在科研探索之路中的一点拙悟。
一、自觉自愿阅读,引领语文味儿。
美国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曾提出:“我们过去重视孩子如何阅读,而忘记了如何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
”教师范读就是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的最佳途径。
这种范读是形象的、具体的、富有情趣的,能帮助学生学习朗读技巧,理解文本,领会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不仅喜欢以范读开课,而且寓范读于每一个重要段落之中,每每听到学生因我精彩的范读而由衷的鼓掌声,每每看到学生学我之腔尽享读书之乐时,心中的快感便油然而生,教师的范读已引领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进了文本,感受了语言文字的情怀。
二、反复自主研读,感悟语文味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反复研读,在读中感受、读中思索、读中联想,从而获得体验,悟明道理,受到熏陶。
例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我与学生一起走进了文本,共读共研,反复研读,出现了如下意想不到的收获:师(激情描述):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岸。
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话音刚落)生:老师,我认为您刚才描述时语气不对。
(哦?我故意很惊讶。
他接着说)老师您看曹军人马死伤那么多,描述当时情景怎么能那么慷慨激昂呢?师:你认为该用什么语气?生:我认为站在曹军立场,应说的悲伤一些,不对,是十分悲伤。
语文味,还语文课的靓丽本色
2019年19期┆161教法研究语文味,还语文课的靓丽本色周永翠摘 要:随着初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天地,使得语文教育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语文课的课堂也不再像过去那么的死气沉沉而是逐渐变得鲜活灵动起来。
课堂上的气氛慢慢的活跃起来,学生的活动多了,讨论也多了。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语文课堂上,我们有了非语文的东西,而且还不少,使得语文课慢慢失去了原有的“语文味”,语文课的课堂本色正在失去。
“语文味”就是指语文学科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但是目前初中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把“工具性”放在了首位,而不重视“人文性”。
我们不用去争论“工具性”和“人文性”哪个更重要,我们现在是要一起积极的讨论如何把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我认为应该从“语文味”缺失的原因和初中课堂如何上出“语文味”这两方面来分析探讨。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课;初中语文教学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严重缺乏“语文味”,现在很多语文老师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他们认为把语文课本的课堂教学和我国应试教育所要求的语文教育结合起来,认为只要按照国家所规定的考试考点,把每个考点一个一个讲清楚讲明白就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他们忽视了分析课文,汲取人文营养的重要性,觉得这些对考试没有太大帮助,其实这就导致语文课课堂没有语文的气息,只弥漫着如何把题做对,考试能考高分这些气氛。
“语文味”是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回到原来语文课弥漫着美境、意境的画面。
这需要师生的互动、共享、互学,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点拨来让学生逐渐领悟明白,这还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激发学生想学的语文的兴趣,想要体会人生境界,想要体验生命的想法,所以语文课上要通过情感激发,幽默点染等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特点和文化气息的美感与自由境界并存的课堂。
一、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缺失的原因经过我们对语文课的探索,认为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语文教材的编选是使初中教学“语文味”缺失的第一个原因。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2013-06课堂内外有位语文名家曾说过:“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最近这几年,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承载的非语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从天文地理到思想品德,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并且冠以美丽的说法———综合、渗透、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一而足。
似乎学生一学语文,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
可唯一不能解决的恐怕就是语文本身。
语文课究竟应该如何上?前不久,听了几位教师的课,上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感受颇深。
一、让学生写好中国字———感受祖国汉字的神奇片段一:(教师甲)直接出示宋庆龄的图片,简介后板书“宋庆龄”,当写到“龄”字时,说:“‘龄’是这课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下。
注意框里面的是个‘人’,不能写成‘×’。
”师生共写“龄”。
……在学习别的生字(这一课还有“繁、搬、稠、瞻”这四个字)时,教师甲让学生观察一下哪个生字要注意,学生一下就说中了“繁”,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这个字,并用红色标出这个字需要注意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描红。
看到这儿,也许有人要问:都已经是四年级下学期了,生字有必要这样讲吗?课堂上有必要让他写吗?我的答案是:很有必要。
时下很多的公开课,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直令我很纠结,语文课的学生只要带着一张嘴巴,以“对话”“交流”“讨论”的名义,竟然一节课上不用写一个字。
一节课下来,鸟儿已经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痕迹。
这个教师关注了这两个生字易写错的地方,如果能指导一下这两个字如何写美观,怎样去记忆,那就更好了。
因为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把字写正确,还要写美观。
二、让学生说好中国话———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片段二:(教师乙)在学习樟树的特点时,出示句子: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他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他们总是那么蓬勃。
师:你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那个句子更好?为什么?生1:我认为第一个句子好。
让“味儿”回归语文的本色 王宗丽1doc
让“味儿”回归语文的本色清河黄莲树完小王宗丽语文是醇香浓郁的咖啡,让人心生陶醉;语文是广阔无际的原野让人心旷神怡;语文是瑰丽无比的山川,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滋润感情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也显示着他独特的韵味——‚语文味‛。
‚语文味‛可谓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发源地,是教师的综合素养与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之意是语文课要注重突出学科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于发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着眼文本,融入文本;要重视学生的读,追求真实有效。
要让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一、读出语文味儿。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说:‚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必须把情感性因素和朗读指导的技巧性融为一体‛。
因此语文课就应该要求朗读指导要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
要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
读出文章的意、情、境。
课标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我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象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书不读熟不开讲‛。
‚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
以读为主线,内容在熟读中吸收理解,结构思路在阅读中梳理,技巧语言等,在阅读中鉴赏。
语文味儿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作品所具有的那份真情美感;在朗朗书声中,学生把自己的阅读体验抒发出来;在朗朗书声中,学生体验了语言的节奏感、音韵美,受到文字的熏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语文的感悟力。
教学感悟-语文味,语文最本色的味—读《“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
语文味,语文最本色的味—读《“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这节课‘语文味’很浓,是一节地地道道的语文课。
”“这节课‘语文味’淡了些。
”……类似的话语时常在我耳边响起。
“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怎样才算把语文上成了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而不是大家时下总批判的德育课、美育课、思想品德课?是不是在低年级段进行识字、写字、朗读、说话训练便是具有了“语文味”,而进行品德教育便是具有了“思品味”?可是时下的很多课文中都蕴含着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如果不进行,岂不是又违背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新课标?面对这诸多问题,只恨自己学识浅薄。
读了文章《“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之后,心里的困惑总算是解开了些。
“语文味”这一概念是深圳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提出来的。
程老师说,之所以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是因为语文课“串味”太常见了。
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非语文因素,语文教学迷失了本真和自我。
程老师是这样给“语文味”下的定义: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分解开,可以这样理解:1.“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味是“语文味”的重要元素;2.“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给人的一种感觉或体验,具有令人欢愉的、吸引人的魅力;3.具有“语文味”的教学时渗透了师生生命体验的教学;4.“语文味”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5.“语文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
6.“语文味”是文本、教师、学生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7.“语文味”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回归语文本色,让课堂散发“语文味”
语文 、 读语文 、 写语文 、 用语文 。教 师如何 让语 文教学 回归 本
色, 让课堂散发“ 语 文味” ?
一
如在学 习人教 版三年级上册 《 富饶 的西沙群 岛》 时, 课文
语言优 美 , 是 引导学生 积累语 言的重 要素材 , 教师 如何让 学
生结合课文 品词 析句 ?如 文中有这样一段 : “ 海参到处 都是 , 在海底懒洋 洋地蠕动 。大 龙虾全身披 甲 , 划过来 , 划 过去 , 样
三、 在 务 实 训 练 中体 现 “ 语文昧”
、
在“ 读” 中体现“ 语 文昧”
语 文是一 门语言 学科 , “ 读” 是学 生理解 课文 、 走 近作 者 内心世界最 重要 的途径 , 同时也是 学生积 累语 言 、 培养语 感 最 主要 的方式。要让语文体 现 “ 语 文味” , 大量的“ 读” 必不可 少, 只有 多“ 读” 才 能加深 学生对 语言文 字 的理 解和感 悟 ; 只
件, 但这 位教 师没有抓 住语 文学科 的本 色 , 课 件展 示 的内容
语文味,还语文课亮丽本色论文
语文味,还语文课的亮丽本色【内容摘要】在开展课程改革的今天,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多媒体、网络资料、综合性学习铺天盖地地涌进课堂。
但实践中,一些老师的把握却颇有些偏失: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阅读课变成了“文学分析”课;语文课变成了“多媒体”课……课堂教学中,“语文味”依然走在缺失的道路上。
要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课来,我想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抛弃浮华,多读书少提问,嚼词析句品出语文味,并让媒体教学溢出语文味……【关键词】语文语文味缺失回归在开展课程改革的今天,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从普通教师的“家常”课,到各级各类的观摩课,多媒体、网络资料、综合性学习铺天盖地地涌进课堂,整个课堂你说他说大家说,好不热闹。
但是这异彩纷呈的背后是什么?是喧嚣,是浮躁,是虚设,是语文的异化,是“双基”的丢失,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似乎承载了太多的非语文的东西,“语文味”依然走在缺失的道路上。
一、“语文味”缺失的原因1、“综合”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的认识与定位,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大语文”的理念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推崇,这也好似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出的,但实践中,一些老师的把握却颇有些偏失。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安排了诸如游戏、表演、实验、操作、绘画、唱歌等活动,不进行词句辨析,不积累精美语句,而是花拳绣腿、花里胡哨,随意发挥。
2、“繁琐”分析提问下,“语文味”的缺失。
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有不少的老师着实太“会教”了,一篇课文不“分析到骨子里”决不肯罢休,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不“超越”作者不算“到位”,阅读课变成了“文学分析”课,学习语文变成了“走八卦”。
例如:教学《给予树》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后,有的教师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引起学生阅读:金吉娅为什么买棒棒糖?难道她不想给妈妈、哥哥、姐姐买更好的礼物吗?她为什么要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呢?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送给了她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一堂课在师生紧张的一问一答中结束。
语文味,还语文课亮丽的本色
以说是 文章 的精华 之处 。吉 老师 指名 朗 读水 平高 的学 生 先 来 小试 牛刀 。 在 学生 没有 读 出感情 时 , 吉老 师亮 出 了她声 情
并 茂的范 读 。 随 着她 的 朗读 , 课文 里 的人物 形象就 像 放 电影 般 一个个 从我 们 的眼 前 闪过 。 尤其 是读 到赵 氏的 话时 , 吉老
阅读 经纬 ・ 说文论道
江 苏泰 兴市黄桥 镇 中心 小 学( 3 3 1 0 0 0 ) 王 惠伟
浙江 教 育 学 院汪 潮 教 授 曾对 语 文 味有 过 这 样 的 阐述 : “ 语文 ” 包含“ 语言 文 字 ” 、 “ 语 言文 学 ” 、 “ 语言 文 化 ” , 其核 心
是“ 语言” ; “ 味” 是有滋味 、 意味 、 趣味 、 情味 、 韵味等之义 : “ 语文 味 ” 是 一种 具 有 语文 学 科个 性 色 彩 的 、 富 有 文 化 特 色 在 品读 课文 , 走 进人 物 内心 时 , 吉老 师 注重 引导 学 生抓 关 键词 语 “ 头摇 了 两三摇 ” “ 狠 狠摇 ” “ 闭着 眼摇 ” “ 伸 出 两个 手 指头 ” “ 指 得越 发紧 ” “ 指 着不 动 ” 等 深入 品 读 、 理解 、 感悟 , 同时 展开 想象 ( 即对人 物心理 活 动 的揣 摩 ) 。学 生揣 摩 难免
边 的桥 上 站 着 读者 , 那 边 的桥 上 站着 作 者 , 通 过这 道 桥梁 , 读 者才 和作 者 会面 。不但 会面 , 而且 了解 作 者 的心情 , 和作 者 的心 情契 合 。” .
不到 位 。这 时 , 她就 用 三言 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执教《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一文 , 她的
课 充 满着 浓浓 的语 文 味 。我 深深 地 为吉 老师 深厚 的 文化 底
还语文的本色让教学充满语文味
还语文的本色,让教学充满语文味——《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分析台城二小朱骏敏“语文”是什么?它在语文课程中的意思是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究竟干什么?教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崔峦教授说: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对崔老师的这三个“教语文”,我仔细地揣摹,认真地思考,细细地咀嚼。
我在教学《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努力将语文课还语文的本色,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
戴嵩身为著名画家,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而戴嵩却从善如流,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
小小一个牧童,面对地位尊崇的大画家出现的错误,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喊“画错啦”,又是何等的率真!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课文中的文字自然朴实,形象逼真,于是经过认真地审阅和思索,我决定引导学生在读书中识字教学,服务语文;想象说话,发展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下面,撷取教学中的几个片断进行分析:识字教学,服务语文片段一:(牧童告诉戴嵩画的牛尾巴错的原因后)师:这时,戴嵩听了牧童的话怎样说?怎样做?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生:(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出示:惭愧连连拱手拱手的动作:动作不停,连续几次惭愧是什么意思?生:老师我知道,因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他的画却被一个小孩看出来是错的,所以心里很不好受。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真好。
看,惭愧两字读有什么旁?生:竖心旁。
师:惭愧就是心里不好受。
可以换什么词?(羞愧)师:从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虚心。
我们把戴嵩的虚心送进句子里读一读加上动作指名读、全班读。
最后一段总结:戴嵩非常虚心与诚恳,也很了不起。
分析与反思: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主要任务,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字。
烹调“语文味”,还原语文课的本色之美
081课程改革KeChengGaiGe教师·TEACHER2018年1月Jan.2018烹调“语文味”,还原语文课的本色之美陈 玮摘 要:在语文课堂中还原语文课的本色之美,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语文蕴含的内在魅力,彰显出个性风采,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深入品味语文中寄托的情感内涵,感受其内蕴意境之美,焕发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关键词:“语文味”;还原;本色之美作者简介:陈 玮(1975—),男,福建福州人,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12-06文章编号:1674-120X(2018)02-0081-01(福建省福清市城关小学,福建 福州 350300)一、琅琅读书声中,感悟语文的味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次阅读同一篇文章,久而久之就能参透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作者所要倾诉的情感。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各大名家的精华荟萃,饱含作者思想的精髓。
在朗诵的时候引入一些相关的配乐,借助音乐的渲染,能够让学生在多次的朗诵当中逐渐体会文章中的妙处,理解作者的情感,欣赏文学的美感,让心灵进行一次酣畅淋漓的远行。
在进行朗诵之前,教师应该就实际的教材,来分析文章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并将这一情感告知给学生,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构筑的画面,更容易与文章产生共鸣。
下面以人教版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为例,配上一段凄凉的乐曲,如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二胡独奏《病中吟》或盲人阿炳所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等,以悲凉、忧伤的曲调渲染出主人公失去母亲之后的悲痛心情。
在1935年11月16日的黄昏时分,作者不开灯,沉默地站在窗户前面,对着夜空暗暗发呆,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老朋友时,他的心一下子酸了。
正如作者所言:“这凄凉不同于普通的凄凉,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学习心得非常感谢教育组给我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在今年10月参加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几天的观摩活动中,我们认真倾听,用心领略,静心感受。
这些作课教师,或幽默机智,或俏皮可爱,或真诚朴实,或洒脱大方……他们的课堂也异彩纷呈,如浙江罗才军老师的《伯牙绝弦》,高山流水之韵不绝于耳;湖南贾峰老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异域风情之美尽收眼底;安徽张文花老师的《数星星的孩子》,循循善诱中折射出童真童趣;甘肃张玉栋老师的《落花生》和广东皮涛老师的《中彩那天》,朴实无华中蕴含着育人的隽永和深意。
总之,所有的课均从不同角度和处理方式上体现了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行为导向,即扎扎实实地学,将听说读写融入课堂全过程;真真切切地悟,紧抓文本关键处,联系实际谈感悟。
评优课结束后,全国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对这次的17节阅读观摩课作出了这样高度概括的总结,他说:这次的课表现得语文味更浓了,读书更扎实了,读写结合更紧密了,年段特点更鲜明了。
听着这话,我不禁在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彰显浓浓的语文味,让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更扎实有效?经过学习和反思,我认为,要真正实现“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就必须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让语文课彰显本来的味道——读有“味”、品有“味”和写有“味”。
阅读指导——读有“味”“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实实在在地强调了读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想要让语文课彰显语文味,最重要得手段是读。
只有读,才能让文本中优美的语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只有读,才能让学生从作品中体验真实的感受,获得享受和熏陶;只有读,才能真正品出语文之味。
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读的方式来彰显语文味呢?第一,要保障读书的时间,防止以讲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味”,还语文课的亮丽本色
[摘要] 对于语文的学习,领悟作者的感情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也必将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重要内容。
本文结合自身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对如何读出“语文味”给出建议,希望能给老师以启发,给学生以指导。
[关键词] 语文味;兴趣;嚼字;批注;想象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有感情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达到美感、乐感、情感的和谐统一,体现“语文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并引导正确的朗读方法,才能“语文味”四溢。
我结合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四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一、尊重兴趣,读出“语文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才会产生持续阅读的不竭动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这一积极心理状态如何才能产生呢?首先,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契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其次,阅读材料的呈现方式要能够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阅
读体验。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
由于选的是自己喜欢的,并适合自己智力水平和感悟能力的,就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之后,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设想自己就是当时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抓拍哪些难忘的镜头,为什么?并给自己的照片起个名,配一段文字解说。
有的学生抓拍的是“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镜头,起名为“庄严的宣告”,因为这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可以当家作主了;有的学生抓拍的是“升国旗”的镜头,起名为“国旗,我为你自豪”,因为他凝聚着无数先烈的鲜血,是新中国的象征;有的学生抓拍的是“阅兵式”的镜头,起名为“坚强壮大的军队”。
由于选的是自己印象深刻的,并符合自己感悟能力的,因此课堂上学习热情高涨,书声琅琅,说得生动热烈,读得入情入境,写得有滋有味,整个课堂灵动飞扬,学生个性化朗读,课堂上“语文味”自然冒出。
二、品词嚼字,品出“语文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猜测,推断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
可见,阅读教学应当引导学生主要抓住关键词句去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达的方式和方
法,体悟和揣摩文本通过语言表达的情趣美、意蕴美。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不仅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颇具特色,而且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找到领悟课文的有效突破口。
如教学人教版第九册,《桂花雨》,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词嚼字的。
师:你怎么理解“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我觉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确很香,“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里。
”这些句子,都说明桂花很香。
师:这些句子里,哪个字突出地说明桂花的香气呢?
生:我认为是“浸”字。
这说明桂花的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之中,人好像就是浸泡在桂花的香里。
师:看来,家乡的桂花的确比杭州的桂花香啊!
生:我不这样认为,你看,家乡院子里只有一棵桂花树,“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而杭州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可见,杭州桂花香气当然要胜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了。
师:你们读书时注意到了“不说香飘十里”,“那才是香飘十里”进行认真品味,很好!看来,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甚至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
我们是用鼻子来分辨香气,那母亲是用什么来分辨香气的呢?
生:母亲因为喜欢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对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有感情,她才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生:母亲不是用鼻子来闻的,而是用感情来闻桂花树,俗话说,东西是自己的好。
古人云:“月是故乡明”就是这个道理。
师:你们一个“浸”字,读出了家乡院子里的这课桂花树,浸透了母亲的心血和汗水,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可见,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品读,顺势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浸”这个词语,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味文本的情感,感受文本蕴含的人文因素。
三、圈画批注,悟出“语文味”
所谓圈画,就是边读边圈圈画画,做上各种符号。
所谓批注,即在课文空白处,写上简短的批注,这些批注是读者设身处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亲密对话中取得的对文本的理解、感悟、阐释、发现与点评,是读者读书时思维的轨迹和认识的烙印,它强烈
地体现了自主感悟的特征,具有鲜明的独立性,个体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画边写的习惯,鼓励学生把阅读中个性化的感受倾注于笔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笔圈画出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的词、句。
有的学生画出描写父亲语言的句子:“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旁边批注:“决不放弃的父亲。
”、“不顾劝阻的父亲……”有的学生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词语:“满脸灰尘”、“布满血丝”、“破烂不堪”旁边批注:“坚韧不拔的父亲”、“伟大的父亲”、“历尽艰辛的父亲”、“恪守诺言的父亲……”有的学生画出描写儿子的句子:“不!爸爸,先救我的同学出去吧!”旁边批注:“心中想着他人的儿子”、“勇敢的儿子”、“了不起的儿子……”这样的阅读批注,不但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悟出浓浓的“语文味”。
四、展开想象,创造“语文味”
心理学认为,想象,就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
《语
文课程》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善于点拨学生感受,要善于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创造情境激活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经历,给想象以抓手,通过小练笔把想象写下来。
例如,教学人教版第十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三自然段,感受到了德国街上绮丽的景色。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此时此刻,你就走在这条街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配乐朗读)
生1:我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我真想永远地留在这儿欣赏。
生2:我看到各种鲜花争妍斗奇,许多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上翩翩起舞,鸟儿在窗台上欢快地唱歌,p[2]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