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8怀疑与学问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18《怀疑与学问》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怀疑与学问请同学们思考,“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文本观点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小组合作讨论。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明确:文章开头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3)“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明确: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教学提示】“怀疑”不仅是做“学问”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二者关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把握。
作者的“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提出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科学真理,态度要鲜明。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议论文的特点作者提出了论点,就要去论证论点,论证论点所用的材料就是论据。
所举的例子或概括的事实,就是事实论据,所引用的名言、格言、俗语、警句等就是道理论据。
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
1.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4段举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和《礼记·月令》所记载的“腐草为萤”的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怀疑与学问》的主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认识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运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提高文献阅读能力•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讨论和互动探究问题的答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怀疑的正面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增强科学素养二、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主旨及关键词•掌握思维方法:质疑、怀疑、探究三、教学难点•贯彻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了解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科学素养1.引入新课•让学生表达对于科学的认识和喜爱,并引出科学研究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通过展示科学家的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怀疑是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并了解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接受本课的主旨。
2.阅读与理解•供给素材:《怀疑与学问》阅读文章•提供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学生阅读文章,并记录文章重点词汇和句子,并一起讨论问题,交流各自的感受。
3.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在网络资源的帮助下搜寻资料解决问题,包括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也可以提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深度阅读探究,包括社会现象等。
•提出问题示例:有哪些科学家的探究遇到了阻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搜查资料,把握本文主旨和作者观点。
4.思考和探究结果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了解其他人的想法。
•教师在其中引导学生客观、理性、科学的角度下探究问题。
5.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继续阅读类似的科普文章,比如著名的《怎样解读科学新闻》等,并探讨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可开展课外研究课题,如“推崇远离日光”的危害性”等。
1.评价要求•能够理解关键词和主旨。
•能够辨别作者观点和态度,并从实证分析,以证据支持自己的论述。
•能够进行小组讨论,能够在科学化思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8《怀疑与学问》教案
18《怀疑与学问》教案一、教学设计的依据:1、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①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②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③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
2、教学内容的分析:《怀疑与学问》被安排在北京版教材的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这册教材的前三个单元都是有关议论文的教学。
教材的编排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单元的教学,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培养阅读简单议论文的能力。
本文是这三个单元中比较规范的一篇,而且提出论点的方式和论证的思路都具特色,因而是学生感知不同的论证思路、论证形式并建构自己议论文知识的很好范文。
《怀疑与学问》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①引用名人名言提出中心论点;②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③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严密地证明分论点。
3、学情分析:初二上半学期的学生刚刚接触议论文,通过前两单元的学习,他们能够初步感知议论文的语言形式,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弱,难于整体把握议论文的严密推理过程。
多数学生能辨别论证的方法,但是很难准确感知不同的论证方式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学生能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能用图示法画出本文的论证过程。
2、通过对第六段的研读比较,初步感受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并体验不同论证方式在论证中的不同效果。
3、学生能够认识到“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具备怀疑的意识。
(这三个目标体现了议论文阅读的三个不同层次:找准论点、把握论证思路及方法、获得思想启迪。
这是阅读简单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阅读简单议论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通过研读课文,学生能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能用图示法画出本文的论证过程。
2、通过对文段的研读比较,初步感受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并体验不同论证方式在论证中的不同效果。
18《怀疑与学问》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时间月日执教人课题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认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怀疑精神和独立意识。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二次备课一、听写字词,导入课文第一组(注意加点字读音):顾颉刚(jié)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g)虚妄(wàng)塾师(shú)停滞(zh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辨伪去妄墨守第二组:根据句子意思在括号内选第一组中的词填空。
①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这个词形容固执保守,不思进取。
(墨守)②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停滞)③没有事实根据的,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虚妄)④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辨伪去妄)⑤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二、研读课文,把握结构1.阅读课文,填写下表,梳理出文章的论证结构。
分论点一中心论点分论点二明确: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或“学则须疑”)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段意归纳,层次探究。
第4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6段:正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预设:第4段:对于传说要有怀疑精神。
第5段:对于书本知识要有怀疑精神。
第6段:正面论述“怀疑”的作用,反面揭示“墨守”的害处。
3.辨别“消极”和“积极”。
文章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论述“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8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还记得七年级时咱们学过的一则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再讲讲这个故事?预设:从前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水井,经常有一个人在外面专管供水的事儿。
后来他家里打了一口水井,他便高兴地对别人说:“我家里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了他的话,就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
国君派人去问情况。
丁家的人回答说:“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呀。
”追问:故事中,为什么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呢?(学生自由发言)预设:传播这件事的人,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辨真伪,以讹传讹,最终闹出了笑话。
师:是呀,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如果第一个听到这句话的人能提出疑问,弄清事情的真相,也许就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了。
其实,不仅生活中是这样,做学问更应如此,只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去探索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熟悉的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与现实的关联,从而对本文作者提出的观点产生兴趣,明白质疑、思考的重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生平,疏通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181“字词清单”),并质疑问难。
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
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怀疑与学问》⼀⽂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教学⽬标】 1.学习⽂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2.运⽤递进式结构进⾏课堂练笔。
【教学重难点】 学习⽂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故事导⼊ 有⼀只鹅,在很⼩的时候就被主⼈放到⼀个⼤肚长颈的瓶⼦中养着。
鹅的⾝⼦窝在瓶⼦的肚⼦⾥,脖⼦刚好能伸到瓶⼝之外。
每天主⼈都忘不了来喂这只鹅,鹅呢,在瓶⼦⾥养尊处优很快就长⼤了。
当鹅的⾝⼦膨胀到了不能经由瓶⼝从瓶⼦⾥被拿出来的时候,⽤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在既不损坏瓶⼦⼜不弄伤鹅的前提下把鹅与瓶⼦分离? 请⼤家帮帮这只鹅,看如何把它与瓶⼦分离。
除了思考这个分离的⽅法之外,有没有同学想提出⾃⼰的疑问? ⼆、助读资讯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
1920年毕业北京⼤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现在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
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活动⼀:探究课⽂,明确结构 1.通读课⽂,提取本⽂的中⼼论点。
明确: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这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家找找看,课⽂哪⼀段的哪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 明确: 怀疑是从消极⽅⾯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组合作完成,找出本⽂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并说说这些论据分别论证什么论点? 明确: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定有许多⼝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3篇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难点】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情境导入】一个人总是希望学有所成,但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收效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后做学问很有意义。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是什么?3.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1.譬.如(pì) 程颐.(yí) 虚妄.(wànɡ)塾.师(shú) 盲.从(mánɡ) 墨.守(mò)停滞.(zhì) 步骤.(zhòu)2.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这篇文章有六段,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3、4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第5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2023最新-《怀 疑 与 学 问》教案【优秀9篇】
《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是壶知道美丽的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教学重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
二、新授。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
颉()滞()儒()塾()启迪墨守虚妄辨伪去妄(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划分教学设计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8.《怀疑与学问》教案
18.《怀疑与学问》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及其相互关系,懂得怀疑精神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
2.了解议论文常用的几种论证方法。
3.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4.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学法引导本文语句通俗易懂,可在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已经有一点了解的情况下,通过阅读,辨析论点、论据及运用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说理的思路,结合分析理解书后习题四,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1.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论点,是学习的重点,可以通过放手让学生阅读,小组讨论、辨析来完成。
2.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论证思路,是学习难点,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分析、归纳。
3.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与遇事不想动脑筋多思考,一味依赖别人的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分辨不清,教师宜作一点提示和引申。
课时安排2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议论文三要素知识,整体了解文章内容、思路、及所用论证方法。
2.结合练习四,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3.教师在课上,一方面要对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人论证作点拨,另一方面,可以与学生一起,另选事实作论据替换文中的事例,以帮助学生掌握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构,着重分析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逐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颌刚,从小就有怀疑的精神,读书时善于提出疑问,他一生在史学领域有许多独到的研究,为祖国的历史学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怀疑与学问》是他的治学经验的结晶。
这篇文章深刻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大有益处的。
本文议论的是怎样做学问,作者善于层层深入地阐述问题,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论点,因此,文章虽短,但论证全面而透辟。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怀疑与学问》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怀疑与学问》的主旨,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学习议论文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分析能力和学术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培养他们怀疑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教学重点:顾颉刚在文章中对怀疑精神的阐述及其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学生对怀疑精神的认识和在学术探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和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将怀疑精神与创新思维和学术诚信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顾颉刚: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怀疑精神的倡导著称。
教学准备:《怀疑与学问》课文PPT课件,包含顾颉刚的生平简介、《怀疑与学问》的文学特点和相关学术背景。
与怀疑精神和学术研究相关的案例资料、图片或视频。
学生作业本、笔、案例分析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怀疑与学问”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与怀疑精神和学术研究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怀疑精神在学术领域的重要性。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怀疑与学问》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顾颉刚的生平和《怀疑与学问》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顾颉刚对怀疑精神的阐述。
深入探讨(15分钟)1. 怀疑精神:分析怀疑精神的内涵和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如何促进知识的发现和创新。
2. 学术诚信:讨论怀疑精神与学术诚信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学术探究中坚持诚信原则。
互动活动(20分钟)1. 案例分析: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分析与怀疑精神和学术研究相关的案例,探讨案例中的成功要素和失败教训。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2.理解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
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环节二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层层深入论证。
第一层(3-5):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九上《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标题和过渡句,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析文章结构。
2.运用替换的方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标题和过渡句,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析文章结构。
三、教学难点:自主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多角度思考,替换得当。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探究法、替换法、小组讨论法第五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的都是带有思辨色彩,且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分别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
这也是第二单元议论性文章的延伸和深化。
通过学习,培养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学习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了解驳论的特点,理解议论文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特点。
学习常见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严谨、准确、具有逻辑力量的语言特点。
《怀疑与学问》解析人文主题: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体会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对学问的重要意义。
语文要素: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通过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落要点的方法,把握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单元整体架构参见上方。
新课导入教师语言:同学们,本单元是议论文单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议论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这篇文章我们将尝试采用“替换”的方法来学习,将“替换”进行到底。
那么我们将做哪些替换呢?替换这种方法对于理解文章有什么帮助呢?板书课题:怀疑与学问【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入议论文教学。
替换标题教师语言:读一篇文章时,我们首先会关注文章的标题,那我们就从标题入手,尝试替换。
学生活动:浏览文章、思考、回答。
最新部编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思疑与学识教课设计教课目标一、深入领悟并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层层深入论证的写法,学惯用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并适合注意过渡句。
二、理解课文中阐述的治学一定有思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成立新学说启示新发明的道理。
在深入改革开放抓紧科学技术发展的紧急日子里,尤其要重申谦逊与思疑。
教课假想一、教课重点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用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依据这一重点,环绕课文“预习提示”,指引学生运用前两课所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培育自读能力。
二、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文章不长,可作先自读再研读的安排,读前给予指导,要修业生在书上画出重点,并做笔录练习。
教课时效:一课时。
教课过程一、初读指导与要求。
1.导人阅读,激发兴趣。
思疑与学识终究有什么关系?二者间的关系可亲密呢。
我们曾学过《哥白尼》、《祖冲之》,试想一想哥白尼假如迷信书籍,没有勇气思疑并敢于批评不吻合本质的却又向来被以为神圣不行入侵的威望天动学说,他能够创办在科学史上惹起空前革命并对人类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的地动学说吗?祖冲之假如“虚推先人”,不敢思疑和颠覆古人的迂腐学说和错误结论,他能在圆周率、大明历等方面作出优秀贡献而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吗?思疑精神不行少。
让我们来研读一下有名历史学家顾颌刚的《思疑与学识》,就会理解治学为何要有思疑精神,什么是我们要倡导的思疑精神,这对于培育开辟创建精神很有好处。
对于作者顾颌( ji é)刚的介绍,《教参》有简介(略)。
本文是顾先生依据自己的丰富的治学经验与亲身领会而写的,精粹透彻,令人服气。
2.运用发问,指导复习上两篇课文学过的相关论证知识,要修业生自读本文时学习运用。
3.在文中画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而后在笔录上列表写出,搞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分论点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并指导作文练习一。
4.为在阅读时打扫字词阻碍,提出以下词语语学生注意,供教课时备用。
此中有的是达成练习三所必需的。
(1)察看(文中是实地察看的意思);(2)虚妄(没有事实依据的。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教材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18怀疑与学问【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间的关系。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因而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二、资料助读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共同正音。
颉.(jié)虚妄.(wàng)停滞.(zhì)大儒.(rú)塾.师(shú)3.学生积累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旧中国时代的墨子善于守城。
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
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受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和发展。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怀疑与学问》教案4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思疑与学识》教课设计教课目标1.学习本文先作阐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照论证法。
2.学习本文理解朴素、简短正确、通畅流利、长短适宜的语言。
3.认识“思疑”、“考虑”对做学识的重要意义。
教课假想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
他依据古代有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治学经验写成此文。
文章写得平常易懂,理解晓畅,短短的篇幅把几个重要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
本文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论点的提出,论据的使用,论证的特色,语言的特色,都有值得学习之处。
这些方面,有的在第四单元谈论文中见到过,有的则是本文中比较突出的或新出现的。
教课要点可放在理清文章构造以整体掌握文章、先作阐述后提出论点、层进式论证、正反说理对照论证、语言特色等方面。
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课要点理清文章的构造层次教课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老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可是,从实质状况看,并不是全部的修业者其最后见效都同样,其最后成就都同样,有的人见效好,成就大,而有的人却见效差,成就小,相互有差别,有的甚至差别很大,特别悬殊。
不论历史上,不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类状况。
这是什么缘由呢?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学习的见效好些,成就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汲取有利的经验,对我们搞勤学习是十分必需的,十分重要的。
《思疑与学识》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示,很有价值的看法,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存心义。
2. 部署阅读思虑题教师:为了有要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虑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怎样回答。
思虑题一:本文的构造层次怎样区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思虑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思虑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色?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思虑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照论证?思虑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3.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考虑思虑题的回答,侧重考虑思虑题一(构造层次)的回答。
《怀疑与学问》公开课教案
《怀疑与学问》公开课教案李志民2022.9.19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学期(秋季)课题《怀疑与学问》教科书书名: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 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 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议论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3.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 体会议论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根据卡片信息,猜人物。
同学们,我们根据卡片上的信息,来猜一位人物。
屏幕上有三张卡片,看哪位同学能根据最少的信息猜出这个人物。
这位人物就是今天课文的作者——顾颉刚先生。
顾颉刚先生是一位学者,毕生致力于研究古文献资料,他是20世纪中国史学界、古典学界的巨大存在。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分享《怀疑与学问》。
二、预习前置1.积累字词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塾师(shú)停滞(zhì)折扣(zhé)2.解释词语。
墨守:战国时墨翟(dí)善于守城,因此称善于防守为“墨翟之守”或“墨守”,后引申为固执保守。
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依据的理念或学说。
三、导学互动(一)通读全篇,品结构之美1.通读课文,勾画出概括“怀疑”与“学问”关系的句子,明确文章的论点。
预设:⑴学者先要会疑。
⑵学则须疑。
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⑷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⑸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怀疑,什么是学问。
2.学会使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澄清思路,正确判断。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如何分析短文内容,理解文章作者的意图。
2.如何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从而正确判断。
3.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用好素材。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案例教学法3.讨论式教学法4.问题导向教学法四、教学内容及步骤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问题,如:喝多了酒,不剪指甲,用不干净的勺子吃饭等等这些行为,你们觉得有哪些危害或者后果?如何避免这些问题?2.预习环节学生在课前预习有关怀疑和学问的内容,根据课本上的话题卡片开展讨论,例如:怀疑和学问让我进步,怀疑和学问的区别,怀疑和学问的意义等。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献上自己的理由。
3.阅读环节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不同的文章,如《怀疑与学问》。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阅读文章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短文作者的意图,知道怀疑和学问的区别及意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注意抓住文章的重点,并且理解、分析、归纳和表述出正当的看法。
4.讲解环节教师对文章进行逻辑分析,让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和逻辑上理解怀疑和学问的区别和意义。
5.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能够表述自己的意见,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从彼此的意见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6.练习环节教师布置有关怀疑和学问的练习并进行评分,以检验学生对怀疑和学问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出题,让学生写一篇文章,讲述在生活中如何怀疑和学问可以让自己进步和成长。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2.教师对于学生的书面表达的评估,如对于学生写的文章进行评分;3.教师对于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以及自主学习中表现出的探究精神进行评估;4.组织形式多样的小组讨论,加强学生思维运用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此其中进行观察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教案18 怀疑与学问精彩开篇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îu)懒惰.(duî)塾.师(shú) 大儒.(rú)停滞.(zhì)虚妄.(wàng)(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2.作者链接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
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交流点拨】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
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交流点拨】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4.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交流点拨】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二)深层探究1.第③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
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使文章论说更加深入。
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交流点拨】第④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⑤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
写了第④段,又写第⑤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密。
第④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⑤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3.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交流点拨】第①句提出论点,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第⑥-⑩句举例论证论点。
第B11-B13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四、板书设计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拓展延伸搜集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
【交流】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张载)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张载) 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董仲舒)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
(陈宏谋) 6.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
(朱熹) 7.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陈献章) 8.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 9.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
一言以蔽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
(赫塞)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总体了解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论证思路,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本课的论证方法和语言。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一)探究论证方法1.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交流点拨】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
2.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交流点拨】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找出文中的对比论证。
【交流点拨】(1)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2)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3)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4)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探究语言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理服人,无可置疑。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作了准确而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
‚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了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
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三、拓展延伸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交流】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