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推拿治中风偏瘫,半身不遂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病患者逐年增长,常见的有脑梗塞、脑血栓,年龄大都在中老人群中且越来越年轻化。

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涡斜,是造成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偏瘫是心脑血管病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脑部功能,使患者出现身体一侧偏瘫,发病机制是脑部血管由于受到压力高或血脂稠等因素影响,血液流动限制,脑部缺血时间长导致脑组织受伤害,结果患者留下严重后遗症,肢体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差,患者经西医治疗后,肢体活动自主能力较差,所以临床中常用中医针灸治疗,帮助患者恢复部分能力,。

一、针灸选穴原则选穴原则分为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及经验选穴原则,近部选穴是在偏瘫肢体周围进行选穴,例如面部偏瘫选择迎香、人中、地仓等,体现了“经络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远部选穴是在经络循行路线上选择可以治疗本病的腧穴,例如足阳明经循行路线上的梁丘、足三里等,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辩证选穴是根据患者病因病机的特点进行选穴,根据患者病程进行选穴治疗。

偏瘫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在八纲辩证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及恢复期,中经络没有神志上的改变,只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涡斜为主,中脏腑主要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风多因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导致的脏腑功能失司,风痰夹瘀上扰头脑;病位在脑,与心肝肾有关,病机为风火痰气血。

二、针灸治疗头部穴位选择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风池,运用醒脑开窍针法可以帮助患者开窍醒神;面部穴位:太阳、迎香、颧髎、地仓、颊车、人中,主要治疗患者口眼涡斜、流涎、面瘫等症状,通过刺激患者面部穴位,使面部经络疏通;上肢穴位:八风、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肩井、臂臑,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患者肢体活动,缓解患者活动受限的症状;腹部穴位:天枢、上脘、气海、关元,大部分为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中医治疗痿证独取阳明经,患者卧床时间久,腹部穴位可以缓解便秘情况,气海和关元治疗患者尿失禁或癃闭等病症;下肢穴位: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昆仑、申脉、太溪、照海、三阴交、阳陵泉;其中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有助于下肢能力恢复。

中医适宜技术在中风病临床应用

中医适宜技术在中风病临床应用

自 汗/盗 汗
SUBTITLE
1. 穴位贴敷
五倍子粉醋调外敷神阙/涌泉 五倍子:性凉,味酸,入肺、肾、大肠经,
兼具精、 气、神三大补益的少数药材之一 功效:敛肺降火、固肾涩精、涩肠止泻、
止汗止血等。 应用要点:1.4小时后揭除药物与敷料
2.注意局部皮肤过敏反应
眩晕/头痛/寐差
中药药枕
人体8条经络在颈项部循行、经过,还有许多腧穴分布于 此,一个相对独立的人体全息胚。药枕利用机械和药物刺激, 激发颈项部经络之气,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达到补虚泻实 的目的。
人体足部是各经络起止汇集之处,分布着60多个穴位 ,与人体脏腑相连接,泡脚有舒经活络、防病保健之效。
• 活血通络沐足方:艾叶、红花、凤仙透骨草、川芎、 当归、桂枝、燀桃仁、伸筋草、路路通等。
半身不遂
3. 中药沐足
应用要点:1.严重心肺疾病患者、脑出血急性期禁用 2.足部炎症、外伤者禁用 3.严格测量药液温度,38-45℃ 4.一人一用,做好院感防控措施 5.贵在坚持,方能显效
中风
中医适宜技术广泛适用于脑卒中各阶段的治疗与护理,并 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和疗效,积极地促进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
《中风(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技 术 项 目 C O N T E N T S
穴位按摩+贴敷 热奄包 中药沐足 艾灸 刮痧+拔罐
中药药枕
耳尖放血
半身不遂
便秘
SUBTITLE
中风患者因长期卧床,饮食,药物及心理等因素容易并发 便秘,不利于病情康复,甚至加重颅内出血;用力排便,可能 诱发胸痹心痛,甚至猝死,有效预防便秘的发生,对中风患者 的康复及防止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中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西医护理进展论文

中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西医护理进展论文

中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中西医护理研究进展【摘要】中风偏瘫也被叫做半身不遂,是指一侧肢体不能自己控制活动,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

偏瘫病人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

患中风后,大部分患者都遗留偏瘫,不仅由于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中风偏瘫康复训练的中西医护理研究日益增多。

给予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和中西医护理,能够恢复肢体的部分功能,降低了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风偏瘫;康复训练;中西医护理脑中风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征,被列为世界医学难题,中风后患者会引起偏瘫。

脑中风偏瘫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急性脑血管病引起脑内病变,主要由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血液粘滞综合征、吸烟及恶劣气候等危险因素导致急性脑血管病。

中风偏瘫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存活患者中约80%-90%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随着脑中风治疗水平的提高、病死率降低,脑中风的早期肢体康复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中风偏瘫患者,在进行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及中西医护理,有助于加快患者恢复,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本文就近年来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的中西医护理研究综述如下。

1 中风偏瘫的早期康复训练偏瘫是脑卒中的常见症状之一,常见于各种脑部病变,是由于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发意识障碍。

其中最常见于脑梗死,脑出血等各种脑血管病患者。

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常上肢屈曲、下肢伸直,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活动的完成。

中风偏瘫患者早期、正规、全面的综合康复训练,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家人护理负担,最大限度地恢复工作能力,最终能够正常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家有中风患者,教您几招家庭中医康复方法

家有中风患者,教您几招家庭中医康复方法

家有中风患者 ,教您几招家庭中医康复方法中风患者在急性期在医院内进行治疗,过了急性期,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医院内进行的康复治疗也随之结束。

很多家属面对家庭中的中风病人非常焦虑,不知道在家中应该做点什么。

其实家属们不需要过于焦虑,在家庭中也可以对中风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可以这样说,家庭康复的时间最长,是最能够提升患者康复效果的地方。

家庭中医康复包含非常多的内容,如按摩、拔罐、熏洗、饮食和情志干预等方面,这些护理能够重塑患者因中风所丧失的各项功能,帮助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恢复。

那么,这里就简述一些在家庭中可实现的中医康复方法,对中风患者的恢复有非常大的帮助。

1.按摩改善偏瘫症状按摩是中医康复最常见的方式,在家庭中容易操作。

按摩的方式包含按、压、拿,揉和摩等不同的手法,在皮肤表面的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发挥调节病理的作用。

按摩不需要特定的时间,只要中风的患者病情稳定,没有器官功能衰竭或者意识障碍,都可以进行按摩康复。

为了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按摩开展的时间越早越好,可在中风发作治疗后血压稳定时进行。

在按摩刚开始时,要用力轻柔,力度不宜过大,一般应用揉法、摩法,滚法,按捏法等方式,如果此时力度过强可能造成肌肉痉挛。

如果患者对肢体肌肉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能够阻止肌肉不自主的收缩时,可以增加按摩的力度。

按摩患侧肢体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并搭配适用的运动的方式。

1.拔罐康复方法拔罐是借助罐这个工具,利用抽气、燃烧和蒸汽等方式形成负压,让罐吸附在特定位置的皮肤表面。

拔罐能够对局部产生温热和负压的刺激,使局部充血,达到治疗效果。

拔罐可以促进经络通畅,促进血液循环,消除中风后所出现的肢体麻木症状。

火罐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抽气罐则比较安全,因此现阶段家庭中都应用抽气罐进行拔罐治疗。

拔罐时要让患者选择一个舒适的体位,一般是卧位或者坐位,拔罐过程中不要移动。

如果中风患者出现了以下情况,不可以进行拔罐,如溃疡、水肿等。

患者使用的抽气罐要专人专用,注意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开穴,封穴

开穴,封穴

开穴,封穴“点穴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特效穴,有效率100%步骤穴位方法时间开穴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对准穴位瞬间加力点肾上腺,点穴力度是患者感觉难受,有酸胀稍带一点痛感,并把点穴力度控制在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继续用同样的力度点:肾脏、输尿管、膀胱进行开穴。

每个穴位点压8-10秒钟。

下肢瘫痪悬钟、承山、阳陵泉、足三里、伏兔、环跳力度同上,用大母指点悬钟穴。

接着点承山、阳陵泉、足三里、伏兔,最后是环跳,这个穴位相当关键,它相当于下肢的总开关,在点环跳这个穴位时,要用手衬部位来点,在患者感觉难受时开始计时30-40秒,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同时会感觉到有一股暖流,由环跳一直流到脚指头,如果患者有了这种感觉,此时已经说明患者的下肢经络完全打通,已经开始恢复正常的供血供氧!每个穴位点压8-10秒钟。

点环跳30-40秒。

上肢瘫痪天宗、曲池、内关、外关、合谷力度同上,用大母指点天宗、曲池、内关、外关、合谷。

“天宗”这个穴位相当于上肢的总开关,上肢的经络是否打通,它的感觉和下肢是一样的,在点天宗穴时,也会感觉到有一股暖流从天宗穴位一直流到手指尖,这说明上肢的经络完全打通,也恢复了正常的供血供氧!每个穴位点压8-10秒钟。

面瘫百会、四神聪、太阳、上关、翳风、睛明、地仓方法、力度同上,以患者能承受为度。

每个穴位点压8-10秒钟。

近视百会、四神聪、太阳、上关、翳风、睛明、地仓1、打开穴位以后,点以下反射区:心脏、肝脏、胃部、胰脏,然后重点对脑垂体、眼睛穴位进行治疗!2、头部点:百会、四神聪、太阳、上关、翳风、睛明、地仓等穴位。

点压8-10秒钟。

封穴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上身淋巴、下身淋巴穴依次进行。

封穴位的时候要手的大母指和食指同时捏拿30秒钟!本手法为广西柳州吴贵德老师所创,经临床30年的验证,效果神奇问: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上身淋巴、下身淋巴穴”这些都是足穴或是手穴或是耳穴?答:是足部反射区一个疗程多少天?有效的程度是可以自行走楼主可以说得更具体些吗?921 发表于 2010-5-6 14:00十天为一疗程。

康复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方案优化

康复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方案优化

康复科诊疗方案及方案优化2010年中风康复诊疗方案中风(stroke)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

其定义为:由于急性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局部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大于24小时或死亡。

中风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中风的康复评定1.昏迷和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①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 GCS﹤8分为昏迷状态,属重度脑损伤;9~12分为中度损伤;13~15分为轻度损伤。

②中国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标准。

2.运动功能评定①Brunnstrom六阶段评定:Ⅰ阶段:急性期,发病数日到两周,患侧上下肢呈弛缓性瘫痪。

Ⅱ阶段:发病约两周后,痉挛开始出现,无随意运动。

Ⅲ阶段:发病两周到五周,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挛加重。

Ⅳ阶段:共同运动模式减弱,开始出现分离运动,痉挛减弱。

Ⅴ阶段: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轻。

Ⅵ阶段:共同运动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③其他功能障碍评定:如感觉、认知、构音、心理等。

二.中风的康复治疗目标:通过PT、OT、ST为主的综合康复措施,最大限度的促进功能障碍的改善,达到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使其早日回归社会。

适应症:①病情稳定,合并症和并发症稳定和得到控制。

②有明显的持续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运动、认知等障碍。

③有充分的认知功能可以完成学习活动。

④有充分的交流能力能和治疗师完成交流性活动。

⑤有耐受主动性康复训练的体质。

禁忌症:①病情过于严重或进行性加重中,如深昏迷、颅压过高等。

②伴有严重的合并症,如严重感染、心肌梗死等。

③存在严重的系统性并发症,如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急性肾功能不全、严重的精神病等。

(一)康复治疗分期: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发病后数日,应以临床抢救为主。

康复措施应早期介入,但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如果患者神知清醒又无进行性卒中表现,可尽早开始康复治疗。

脑卒中偏瘫痉挛早期康复治疗中手指点穴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症状的改善分析

脑卒中偏瘫痉挛早期康复治疗中手指点穴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症状的改善分析

脑卒中偏瘫痉挛早期康复治疗中手指点穴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症状的改善分析宋云锋(晋城市人民医院,山西晋城048000)准确置入掀针,最后使用胶布进行固定,通过掀针持续刺激相关穴位而发挥一定的治疗功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缓解[5]。

本次研究行掀针治疗时选取肝俞、胆俞与三阴交作为体穴,选取角窝上、角窝中、心、缘中作为耳穴,通过刺激体穴与耳穴的方式疏通经脉,改善患者心率。

肝俞属太阳膀胱经,针刺该穴位可缓解目眩;胆俞具有疏肝利胆之效,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肝炎等疾病;三阴交调补肝肾,选取该穴位进行针刺可对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进行调整。

在养血平肝止眩汤基础上联合掀针治疗,能够增强疗效,通过内服与针刺平衡阴阳与调理肺腑,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养血平肝止眩汤联合钦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助于改善其血压水平、临床症状、心率与体重指数,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汪细球.养血平肝汤联合硫酸镁对肝肾阴虚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血液动力学状态及血清Hcy 、vWF 水平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125-126.[2]郝爱聪.健脾平肝降压汤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分析[J].光明中医,2018,33(15):119-121.[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4]孔婉文,何逸,麦玉妹.加味平肝降压汤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压、心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6):1237-1239.[5]谈晓东,潘玉璟,蒋文波,等.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系统评价的再评价[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10(7):794-799.(收稿日期:2020-12-09)【摘要】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早期康复治疗中手指点穴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症状的改善作用。

偏瘫立愈绝技

偏瘫立愈绝技

偏瘫立愈绝技偏瘫立愈绝技偏瘫在人群中是较为常见的疾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易患此病。

人至中老年,动脉血管逐渐开始退化,慢慢由老化变至硬化。

人体微细循环血管、运动神经等首先开始硬化。

单纯靠1种方法治疗偏瘫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本法采用气功、中医、催眠、点穴、刮痧、丹药等为一体的治疗方法,较为全面,循经推拿,按跷,排病气,拍松粘结的脉道,气功疏导、补气、化血栓、行内气、意识导引、肢体牵引、通经活络、整体调理、重点改善,内服丹药,补髓生血,强肾理肝,要穴刺激一整套方法。

一般偏瘫,皆可在短期内康复,更甚者通过一次性治疗,而达行动自由无碍,气功师给患者治疗时,根据患者情况,灵活运用。

如一身体较强壮的人初患此症,用点压秘穴、按跷,基本上可一次治愈。

对于几年的患者,就要耐心点,全套手法套着用。

对人体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

此处只讲原发性神经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不明,通过活检发现有些三叉神经纤维脱髓鞘或髓鞘增厚,轴索变细或消失,认为有些因素使三叉神经脱髓鞘而产生异位冲动或伪突触传递所致。

面部三叉神经以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内突发的短暂剧痛为特点,疼痛以面颊、上下颌、舌最为常见。

疼痛可引起反射性面肌抽搐,口角牵向患侧,并有面红、流泪和流涎,称为痛性抽搐。

严重者洗脸、刷牙、说话、咀嚼等可诱发,一般每次发作时间仅数秒或数分钟,开始和停止都很突然,间歇期都很正常,多呈周期性发作。

本病程长,很少自愈。

三叉神经痛,治疗的关键在于止痛为目的。

先止痛,继以采用多次催眠诱发自身恢复的潜能,辅以气功、药物、按摩、拍打、静功等手段,共同促进神经恢复正常。

三叉神经痛属“偏头风”或“面瘫”的范畴。

此症痛的部位在头面部,与内脏肝胆胃关系密切,其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同时又与风邪密切相关。

风寒毒邪外袭,导致寒凝血瘀于头面,或平时过食煎炒辛热之物致肝胆郁热或胃火,痰火蕴积,火热上炎,或复因内毒乘虚而入、引动痰火,引起风火痰循经上攻于头面,久病不食,迁延日久,久痛入经入血,往往导致瘀血避阻而成顽痛之症。

中医护理技术促进中风偏瘫后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护理技术促进中风偏瘫后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护理技术促进中风偏瘫后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进展黄允香【期刊名称】《现代临床护理》【年(卷),期】2017(016)003【总页数】4页(P72-75)【关键词】中风偏瘫;肢体功能;中医护理技术【作者】黄允香【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近年来,中风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虽加强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但致残率无下降趋势,甚至明显上升,对社会及家庭造成一定负担[1]。

中医药预防治疗中风的效果显著,并以悠久的历史在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遣方用药、作用机制等领域积累了大量文献[2]。

随着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医护理技术以其简、效、易、廉的特色,在减轻患者病痛,尤其是在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彰显优势[3],其中艾灸、穴位按摩、中药药熨等针对中风偏瘫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护理方法,充分发挥专科中医护理技术特色。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护理技术在促进中风偏瘫后的肢体功能恢复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艾灸法艾灸法是用艾绒在体表穴位上烧灼,借助灸火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之功效[4]。

艾灸具有副反应小、安全性高、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防治脑血管疾病的疗法[5]。

灸疗时产生的温热效应能通过穴位传入肌肉深层,直达肌腱、韧带,扩张局部血管,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有效缓解肢体痉挛[6]。

池响峰等[7]将附子、干姜、炙甘草、川芎等中药各100g,放入5000g白酒中浸泡1个月后制成扶阳药酒,对3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沿背腰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铺艾绒,并沿背腰部干毛巾喷洒扶阳药酒,喷洒95%乙醇,点火烧约20s,患者感觉到热后3s扑灭,重复以上过程6次,然后在背腰部涂擦扶阳药酒,后覆盖保鲜膜,约1h取下,隔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可激发督脉经穴及调控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有利于脑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恢复肢体功能。

中医治疗偏瘫(半身不遂)四肢麻木

中医治疗偏瘫(半身不遂)四肢麻木

中医治疗偏瘫(半身不遂)四肢麻木治瘫分左右升降,立左瘫汤和右瘫汤中风的治疗历代医家均以脏腑辨证为基础,分中经络、中脏腑分别施治,辨证有风邪中络、肝阳上亢、风痰上扰、气虚血瘀等,临床辨证遣方用药,疗效不一。

在湖北中医学院已故名老中医张梦依治疗中风偏瘫经验的启发下,运用左右升降辨证治疗中风偏瘫,提高了临床效果。

4.1 左半身不遂治宜通升,以养阴血,升精通脉为法,自拟左瘫汤化裁。

左瘫汤组成:黄芪10 g,炒白芍10 g,生地15 g,当归10 g,川芎5 g,桂枝5 g,桑枝30 g,伸筋草10 g,竹茹10 g,片姜黄10 g,红花10 g,玉竹15 g,地龙15 g,水蛭10 g。

方中四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小剂养阴血升精通脉,桑枝、伸筋草、姜黄、红花、玉竹、地龙、水蛭等祛风活血通络。

4.2 右半身不遂治宜通降,以补气养精、降气通脉为法,自拟右瘫汤化裁。

右瘫汤组成:黄芪30 g,白芍30 g,桑枝30 g,忍冬藤30 g,夜交藤30 g,意仁30 g,络石藤10 g,石菖蒲10 g,天麻10 g,地龙15 8,伸筋草10 g,红花10 g,水蛭10 g,牛膝15 g,大黄3 g。

方中重用黄芪、白芍、苡仁等补气养精,牛膝、大黄通降,桑枝、忍冬藤、夜交藤、络石藤、天麻、地龙、石菖蒲、伸筋草、红花、水蛭等祛风活血通络。

印尼血竭50克、全蝎、地龙、土鳖虫、人参、桂枝、藏红花各40克、乳香、没药各20克、川牛膝80克,制川乌400克,共11味研磨成粉,用水泛丸、只需每天2次、每次2丸,手脚麻木30天就能缓解,半身不遂百天即可痊愈!这是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的唐时古方。

经现代医学临床证实:该方内修神经,外壮筋骨,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半身不遂,手脚麻木,百治百效!方药及用法:木防己6克,赤芍12克,黄芪15克,地鳖虫12克,丹参30克。

水煎分2次服。

主治:半身不遂1.豆腐用獾子油炸熟,日服2—3次;食量不限。

2.杜仲炭、五加皮各10 克,白酒(65度)泡之。

治疗脑血栓新方法——巨针巨刺综合疗法

治疗脑血栓新方法——巨针巨刺综合疗法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祖先数千年来与自然抗争、与疾病搏击的智慧结晶。

继承、发掘和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巨针巨刺综合疗法传承中医精髓,疗效更加显著,开创中风治疗的全新革命。

多年临床表明,治疗中风偏瘫仅靠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有限。

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开展的巨针巨刺综合疗法把针灸、中药口服和外洗、药物穴位注射、点穴推拿按摩法、功能康复训练等多种综合方法相结合,形成多靶向、全方位、多层次治疗中风偏瘫。

使许多偏瘫患者重获新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开创了中风治疗的全新革命。

中风、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元气亏虚为发病的根本病因。

中医理论认为:心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元气亏耗不足,五脏气血阴阳失调,以致气血不能濡养心脏;或由于元气亏耗痰浊、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随之而生,引起心脏功能失常和病理变化的一类病症。

培补元气是中风病和冠心病的基本防治法,注重益气活血,化痰、涤饮,标本同治。

我院精选具有抗衰老、抗心肌缺血、抗血栓形成、抗心律失常功效的中药如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灵芝冬虫夏草等组成"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疗效。

临床实践证实,巨针巨刺综合疗法治疗脑血栓、脑栓塞、偏瘫、半身不遂等中风病症,突破了传统用药局限,有效防止复发,其独特疗效超越以往任何治疗方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迅速疏通经络:巨针巨刺综合疗法能够迅速疏通脑血管,改善脑细胞水肿,建立侧枝循环,启动人体第二通道。

将药物有效成分提前送入脑内病原灶,短时间内修复脑细胞超微结构损伤,使患者康复程度大大提高。

促进脑神经再生:北京体坛中医医院刘光亭教授发明的巨针巨刺综合疗法另一重大特点就是促进脑神经细胞再生,使残余脑细胞长出新的侧芽和树突。

临床观察发现,多年久治不愈的中风偏瘫患者经治疗,残余脑细胞长出许多新的侧芽和树突,形成新的神经网络,让久治不愈的偏瘫患者喜获康复,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推拿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推拿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推拿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摘要】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运用推拿点穴拍打。

治疗98例有效率97.96%。

推拿点穴治疗有按摩点穴、针灸、气功、整形的综合作用,它即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又可平衡阴阳,扶正祛邪,醒脑开窍,使脏腑气血调和,促进大脑皮层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恢复偏瘫肢体功能的作用。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推拿点穴拍打【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371-02脑血管意外多数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口眼歪斜,小便失禁等,临床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异。

经住院治疗病情稳定,恢复期的治疗非常重要,我们应用推拿点穴治疗98例病人,取得满意效果。

1.一般资料98例中,男58例,女40例,最小年龄40岁,最大年龄68岁,病人均系发病后经住院治疗病情基本稳定后,来我科进行治疗。

表现为颈部发僵,患侧肢体疼痛麻木无力,不能翻身与做起,上肢不能抬起下肢不能行走,或需扶拐杖走路。

2.治疗方法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用双手十指在患者头部进行点揉掐压抓拿,以病人能忍受为度。

开始先从前发际中点向后发际中点做起,然后两手分别再从头颞部发际处向后做起至枕部耳后。

颈部中线从风府至大椎处,侧线从风池沿颈侧到大椎穴两旁,以拇指推揉掐按压点拿为主要手法,反复多次。

使局部产生发热感为佳。

用推揉压点按捏拿等手法,做背部从大椎穴沿督脉中线一直做至尾部二十一椎处,再从大椎旁开始沿华佗夹脊向下做至二十一椎处,再从大椎旁开始沿足太阳膀胱经向下做至尾骶部,再掌揉背部中线及两侧。

掌揉法,揉下肢后面肌肉,拿下肢后面肌肉,用抠捏压点做腿部。

着重对环跳委中以及跟腱双脉等部位进行抠揉点压掐按。

患者取侧卧或仰卧位,做侧面和前面。

用掌根压法,压股根脉,掌揉下肢前面和侧面肌肉,拿下肢前面和侧面肌肉,以双手拇指点揉止尿脉,再捏揉股根脉和股内上脉。

对风市阳陵泉绝骨伏兔足三里解溪等穴位要重点推拿点穴。

以按揉掐点压做足部用摇拔手法活动各足趾。

中风瘫痪针灸秘诀

中风瘫痪针灸秘诀

中风瘫痪针灸秘诀一、中风口眼斜:听会颊车地仓。

凡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各灸陷中二七壮。

艾炷如麦粒大,频频灸之,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

一法:以五寸长笔管中,插入耳内,外以面塞四围竹管上头,以艾灸二七壮,右灸左,左灸右。

【听会穴】听会,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听呵、听河、后关。

属足少阳胆经。

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和颞浅动脉。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眼斜,及中耳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

直刺0.5-1寸。

艾条灸5-10分钟。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主治疾病〗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颊车穴、地仓穴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穴治耳聋气痞;配耳门穴、听宫穴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

〖别名〗耳门穴,听呵穴,听诃穴,后关穴。

〖穴义〗胆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1)听会。

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也。

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除上述解释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听会之名。

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也就是从外入内、从阳入阴。

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是从阳入阴,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气血运行变化也要与此同步,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如此,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

)2)耳门穴。

耳,穴在耳部也。

门,出入的门户也。

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进入耳腔。

如听会之解,本穴的气血变化为气态物散热冷降并化为地部经水,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进入耳腔,本穴如同胆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穴。

治疗中风的穴位(上)

治疗中风的穴位(上)

治疗中风的穴位(上)穴位按摩防治中风的原则是: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按摩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主要方向是溶栓和止血,以解除颈脑血管痉挛和降低颅内压,疏通肢体脉络。

下肢瘫痪:取悬钟,承山,阳陵泉,足三里,伏兔,环跳等穴位,进行点压8-10秒钟。

一、【悬钟穴】悬钟穴(胆经)取穴方法:悬钟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悬钟穴意义: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飞落而下。

功能作用:清热生气。

主治疾病: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生理解剖〗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二、【阳陵泉穴】阳陵泉穴(胆经)取穴方法: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

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此治疗中风的穴位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

主治疾病:半身不遂,麻木,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腰痛、膝盖疼痛、脚麻痹、消化不良、关节筋迟缓或痉挛肿痛、抽筋、麻痹、腰腿疲劳、胃溃疡、坐骨神经痛、胆囊炎、高血压、遗尿等。

该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生理解剖〗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三、【环跳穴】环跳穴(胆经)取穴方法:环跳穴位于人体的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疾病: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生理解剖〗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四、【承山穴】承山穴(膀胱经)取穴方法: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

功能作用:运化水湿,固化脾土。

主治疾病: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急救推拿

急救推拿

急救推拿日常生活中有时会遇到朋友或亲戚突然昏厥的情况,为您介绍几种急救方法:一、昏迷:突然昏迷,人事不省,颜面苍白,四肢软瘫。

1、点穴手法(1)捏人中:用姆指尖深陷人中穴。

(2)揉内外关:用姆指、食指对揉内、外关穴,并用力于上。

(3)擦手足心:术者用掌侧迅速的摩擦手心、足心。

以皮肤热为度。

(4)按百会:用指点按百会穴,可长按1~3分钟。

二、中暑:因外界高热,人体内脏阴气虚脱而造成中暑。

症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身软无力,严重者昏迷不醒。

1、点穴手法(1)掐十宣:用手指尖深掐十宣穴。

(2)堆大椎:用手迅速由上往下擦大椎穴处,以肤热烫为度。

(3)拍心窝:用手动沾冷水或白酒,拍打心窝处。

(4)揉五心:用手治指揉动手心、足心、背心处,以肤热润为度。

(5)捏脚址:用手掌一把握住脚趾,进行有节奏的握捏。

(6)按太阳:用两姆指按太阳穴。

(7)拿眉轮:用姆、食指对拿眼匡眉轮。

2、急救选用穴:人中、印堂、百会、风池、承浆、合谷足三里、涌泉、内关、外关。

三、误死:误死都见于平日无病者,突然在坐、卧或行走时倒地昏死,也可因七情过度,突然昏死。

1、点穴手法(1)捏耳尖:用食指提捏耳尖。

(2)通任督:用食中指分别点压在人中、承浆穴上。

两穴分别通于督脉、仁脉。

(3)掐十宣。

(4)振耳心:用手指伸于耳内微微振动,然后放松。

2、急救选用穴:合谷、内关、外关、百会、印堂、太阳、涌泉。

四、痧症:因患者体虚,正气不足,外界秽浊疠气之邪承乘隙侵入机体,使气血阻滞,气机失常而发病。

症见全身胀累,四肢无力,唇青面赤。

1、点穴手法(1)拿肩胛:用手指深拿肩甲胛处筋,进行反覆拿提。

(2)推额面:用手指分别推额面,印堂至太阳处。

(3)揉五心:用手揉动手心、足心、背心处,以肤热润为度。

(4)擦颈后:术者沾酒擦颈后窝,及风池、哑门、大椎等穴。

(5)拍肘、膝窝:术者沾酒或水拍打肘窝、膝窝,以近肤热红为度。

2、急救选用项:人中、合谷、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委中。

一针见效治偏瘫

一针见效治偏瘫

一针见效治偏瘫一针治偏瘫技术取穴:上下左右交叉取穴。

左下肢瘫,在右上肢取穴;左上肢瘫,在右下肢取穴,反之亦然。

不论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软瘫或是硬瘫,均是一针一穴。

部位和手法取穴时令患者仰卧床上,针刺下肢穴时,健侧下肢呈半屈曲位,大腿与小腿呈直角,由腓骨小头向后约8cm外取穴。

即由腓骨小头为起点,向股骨侧划一条水平线,此线与股骨下缘的交叉处,即股二头肌肌腱上缘处取穴。

直刺,进针约7-10cm,进针后增速捻针,弱刺激,每捻针半分钟,停1分钟,共留针15分钟。

针健侧下肢捻的同时,嘱病人患侧上肢努力扭转或抬动。

针刺上肢穴时,让患者健侧上肢略外展,掌心向上,在前臂尺侧内缘,取尺骨的中心点,以此中心点偏头侧约1.5cm外取穴,沿尺桡骨的上缘直刺,深约5-8cm。

方法同下肢穴。

治疗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再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一般治疗1-2个疗程即可。

疗效观察疗效标准:以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依据。

痊愈:病残程度为0级,上、下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行走自如,生活自理,能干轻微体力活者;显效:病残程度1-2级,能独立行走或需失扶拐杖行走;有效:病残程度3-4级,上下肢功能有改善,可独立行走,但需人随时照料;无效:治疗前后上下肢功能无明显变化者。

治疗结果自1982年以来,我们采用针刺健侧单穴治疗偏瘫156例,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本组156例均为住院病人,男97例,女59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84岁,平均年龄64岁;病程在半个月内110例,0.5——1个月20例,1——3个月10例,3——6个月10例,6个月——1年4例,1年——2年2例。

其中脑出血20例,脑血栓形成136例。

156例中痊愈82例,占52。

56%;显效62例,占39。

74%;有效10例,占6。

41%;无效2例,占1。

28%。

总有效率为98。

72%。

其中脑血栓形成136例,痊愈78例,占57。

拨筋、点穴法治疗偏瘫130例临床观察67

拨筋、点穴法治疗偏瘫130例临床观察67

拨筋、点穴法治疗偏瘫130例临床观察偏瘫是指同侧上下肢体的瘫痪,是由于一侧锥体束损害所致中医称之为偏枯半身不遂等。

导致偏瘫的病因以大脑和脑干血管性病变为多见,其次有脑外伤、脑肿瘤、脑脓肿、脑炎、脱髓鞘病、脑膜炎的合并症、脑结核等。

推拿临床以脑血管病后遗症多见,而脑血管性病变一般又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

前者主要是脑出血;后者主要是脑梗塞。

尽管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在早期处理上不同;但是所造成的后遗症——偏瘫在推拿治疗上是一致的。

我们根据中医康复理论运用传统推拿治疗手法,主要通过拨筋、点穴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患者的肢体功能,特别是在早期偏瘫患者的被动功能锻炼、降低其肌张力、恢复患者上肢关节的屈曲、下肢关节的强直僵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院对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30例偏瘫患者进行拨筋、点穴推拿治疗、观察疗效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请同人多批评指正。

一、临床资料本组130例,男79例,女51例,年龄最大者83岁,最小者27岁,平均年龄67.3岁;脑血栓6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3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脑外伤5例,脑栓塞8例。

病程短者3周,长者半年,迟缓性瘫痪28例,痉挛性瘫痪102例。

所有病例神志均较清楚,但有不同程度的一侧上下肢瘫痪无力、麻木、痉挛僵硬、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肢体废用性强直、挛缩导致肢体畸形和功能丧失。

二、治疗:1、患者仰卧,医者以中指第一指间关节尺侧侧击印堂,中指压弹百会,五指成鹰爪状,以指尖用较快频率点叩四神聪等头顶穴,重点点叩百会穴至耳廓上方发髻这一运动区。

双手中指点旋太阳,两拇指点划眉弓(攒竹、鱼腰、丝竹空),两拇指点压睛明、迎香,中指点旋听宫,拇指压翳风,食中指拨天容及颌下筋。

拇、食、中指捻拿颊车至四白(患侧)。

两中指点弹拨中府、胸三关(神藏、灵墟、神封)。

医者中指点弹腹三脘(上、中、下脘),双手中指点弹两侧天枢,中指点弹气海、关元。

摩腹揉脐5~7遍。

2、患者健侧卧位或仰卧位,医者一手握患者腕部,使患肢尽量伸直,另一手自肩至腕部拨揉上肢5~7遍,重点弹拨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关节及其周围、肘关节及其周围,拇指拨肩井、臂臑、曲池、尺泽、手三里、合谷,中指拨极泉、青灵、少海以及前臂曲肌群;点揉腕部、手背、手掌各1分钟;理五指1~2分钟;捻五指1~2分钟,同时拔伸五指1分钟;配合患肢向背后回旋上举及肩关节外展内收等被动活动;活动肩、肘、腕关节,摇肩、肘、腕关节个5~6遍;搓患侧上肢3~5遍。

中风偏瘫治疗方法

中风偏瘫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风偏瘫治疗方法
导语:中风是我们中医的一种叫法,在西医是没有中风这个名词的,而偏瘫其实就是中风导致出现的一种症状,一般中风了是非常容易出现偏瘫的,所以我
中风是我们中医的一种叫法,在西医是没有中风这个名词的,而偏瘫其实就是中风导致出现的一种症状,一般中风了是非常容易出现偏瘫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对于中风的预防才行,中风偏瘫对于我们身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那么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来治疗中风偏瘫呢?
中风偏瘫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当然应该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才行,中风偏瘫我们可以采用肢体康复的方法以及中医辨证和按摩,推拿等方法。

肢体康复
目前认为脑中风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

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

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

其实,肢体运动障碍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在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推拿科住院医师考试:2022推拿科真题模拟及答案(1)

推拿科住院医师考试:2022推拿科真题模拟及答案(1)

推拿科住院医师考试:2022推拿科真题模拟及答案(1)共522道题1、推拿古称按摩、按扤等名称,而"推拿"一词,始见于()(单选题)A. 秦汉时期B. 唐代C. 清代D. 明代试题答案:D2、以下关于手法作用效果的论述,错误的是()(单选题)A. 揉法一般带动皮下组织B. 擦法使体表产生一定的热量C. 刮法以皮肤呈现紫红色为度D. 直推法至皮肤发红为佳试题答案:C3、小儿肌性斜颈的治则为()(单选题)A. 健脾和胃,强筋散结,局部为主B. 补肾益气,强筋壮骨,局部与整体统一治疗C. 舒筋活血,软坚消肿,局部为主D. 温中和胃,运化水谷,局部与整体统一治疗E. 健脾益肾,实筋骨,充肌肉,局部与整体统一治疗试题答案:C4、推拿治疗半身不遂,上肢推拿的重点部位是()(单选题)A. 肩部B. 肘部及周围C. 手指部D. 肱二头肌处试题答案:B5、患者大便时溏时泄,完谷不化,反复发作,稍食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食欲不振。

舌淡苔白,脉缓弱。

除治疗泄泻的一般手法,还应注意()(单选题)A. 斜擦两胁B. 摩法为顺时针,并在腹部顺时针移动C. 摩法以逆时针方向进行,往下至腹部时则按顺时针方向进行D. 横擦肾俞、命门E. 按揉章门、期门试题答案:C6、患者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胁腹痞满,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

除治疗便秘的基本手法外,还应注意()(单选题)A. 横擦八髎,以透热为度B. 直擦督脉,以透热为度C. 横擦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D. 横擦胸上部,以透热为度,斜擦两胁,以微有热感为度E. 横擦胸上部及左侧背部,以透热为度试题答案:D7、跟腱反射的反射中心在()(单选题)A. 腰2~3B. 腰3~4C. 腰4~5D. 腰5~骶1E. 骶1~2试题答案:E8、以下小儿推拿手法哪项论述不正确()(单选题)A. 如使用介质,揉法在操作时可与皮肤摩擦B. 推法,揉法次数为多C. 摩法时间较长D. 掐法重、快、少,在掐后常继用揉法E. 掐、拿、捏等较强刺激手法,一般应放在最后操作试题答案:A9、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百会、丹田可治疗小儿()(单选题)A. 遗尿、脱肛B. 惊风、惊痫、烦躁C. 痰喘气急、咳嗽呕吐D. 脾胃虚弱、积食不化E. 胃脘胀满、腹泻试题答案:A10、所谓推拿手法,是指()(单选题)A. 用手在体表操作的方法B. 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按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动作在体表操作的方法C. 运用手法循经(取穴)操作的方法D. 在相应的穴位或部位上运用的手法试题答案:B11、患者,女性,40岁,以右桡侧三个半手指麻木刺痛伴腕及前臂疼痛就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式:病人仰卧,解开腰带,医师坐在病人右侧,用右手中指按住阑门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右手中指旋转推按的时间,俟指下感到气通为止
第二式: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以建里穴气通为止。

病人姿势和医师手式,同第一式。

第三式: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右手中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不可过久,以指下觉气通即止。

病人体虚弱或虚症,气海穴用补或调,如果体壮,病实症则用泄或调。

虚实关键在此。

第四式:两手放两带脉。

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大指,同时按住阑门、水分间,同时左手大指、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面带脉,往里拢拨,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

第五式:右手大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是按住左章门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同时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推按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章门穴往下偏右斜推至少腹。

最多三次。

第六式:右手中指按住左梁门穴,大指按住右石关穴,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指和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一至三次,多至五次,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左手无名指扣天突穴,中指按璇玑穴,食指按华盖穴,右手中指按住巨阙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第八式:右手食指按上脘穴,中指按中脘穴,无名指按建里穴,同时旋转推按,并用左
手中指和食指,迎住巨阙穴。

感到中脘,建里部位气通即止
此式操作毕,再治阑门穴(与第一式同)一次
第九式:右手大指按住右天枢部位,中指按住左天枢部位,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食中指向右旋引,大指乘势挑送之)一至三次;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食指迎住左梁门。

第十式:按照第四式推按气海一次后,并压三把,其手式:右手中指仍按气海,无名指和小指卷起,靠住病人少腹。

自右少腹右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中指和食指卷起,翻压少腹,自左少腹左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为第二把,用手背缓缓向下压推至关元部位,为第三把。

一次为止。

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

病人即感到呼吸舒畅。

治完任脉,接用此法,操作一次为宜
做完上法让病人仰躺床上不用枕头,双手抱头,第一式,一腿屈起,医者一手扶膝一手自膝面到大腿根缓缓拨筋三次,再拨内侧外侧的筋。

第二式,医者换手一手扶膝盖一手从委中拨筋至脚跟再拨小腿外侧胆经的筋和内侧脾经的筋。

第三式,把此腿搁彼腿上,一手拨三阴交部位的筋十数次,然后一手按脚脖一手压膝盖,再把腿放平,重复此动三次。

第四式医者一手握腿脚一手扶膝向病人腹部压三次,再最大限度转髋左右各三次。

第五式,仍将此腿屈起一手握腿脚一手扶膝压向对面腿三次,然后扶膝之手顺势向环跳推三次并揉之。

如是右腿则扣肾俞左腿不用。

重复另一条腿做同样的动作。

做完这个过程让病人坐起面对医者
第一式:先伸右臂,医者左手扣住肩井穴部位及肩头的筋,右手握住病人手腕。

然后弯病人肘部,点拨曲池部位的筋。

依次再点开合谷穴的筋,也是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第二式:按经络走向,拨通手三阳和手三阴经脉,由上而下三至五次。

第三式;医者两手握住病人右手,用两手大指拨病人手背的筋分拨三至五次,然后捏住病人大指,从指根捏至指梢,由大指一个一个接着到小指。

然后再治左手,先拨手背的筋,再从小指开始,一个一个捏到大指结束。

本法对中风偏瘫,半身不遂,瘫痪等气血不通筋肉偏枯之症有特效,腹部点穴是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本法的关键,几乎所有的病都和五脏六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本法先从脏腑入手治其本源,通其气血再治其筋骨有事半功倍之效,另一原则是先治健侧,再治患侧,这也是依据上病下治左病右治之古法。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情绪波动,如患者长时间卧床一经治疗即能行动,心中不免激动,或因闲事生气均能产生不良后果,特需注意,事先告知。

“阑门穴位位于脐上一寸五分,为大小肠交会之处,”是开中气、治疗中焦疾病的要穴。

每次治病必首先开通此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