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创建新中国时期的税收政策

合集下载

我国个人所得税政策发展历程及计税方式

我国个人所得税政策发展历程及计税方式

我国个人所得税政策发展历程及计税方式一、个人所得税是什么个人所得税是政府对个人收入征收的一种税收。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纳税人:通常是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获得收入的个人。

课税对象:包括工资、薪金、奖金、利息、股息、租金、版税、资本利得等各类收入。

税率:可能采用单一税率或累进税率。

累进税率意味着税率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

免税额:通常有一个基本的免税额,即在一定金额以下的收入不需要缴纳税款。

扣除项:包括基本扣除、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等,允许纳税人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一部分。

税收抵免:某些情况下,纳税人可以享受税收抵免,减少应缴税款。

申报方式:可能包括自行申报、预扣预缴、代扣代缴等方式。

税收征管:税务机关负责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管理。

税收用途:个人所得税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用于支持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

税收政策:政府可能会根据经济和社会情况调整个人所得税政策,如提高免税额、调整税率等。

在中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具体的税率、扣除标准和税收优惠政策。

例如,自2019年起实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自1980年建立以来,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

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标志着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建立。

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对本国公民的个人收入统一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发布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1994年:国务院配套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完善了个税的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收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收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收史料一、概述工商税收是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工商企业征收的各类税款。

这一税收的发展历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时间段出发,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收的发展历程。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商税收2.1 建国初期的税制改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逐步恢复并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活动的增加,税收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和改革。

195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税制改革措施,包括对工商企业征收的税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2.2 工商税收的征收方式在建国初期,工商税收的征收方式主要通过直接征收和间接征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其中,直接征收包括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税等;间接征收包括营业税、消费税等。

2.3 税收制度的调整和改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工商税收的调整和改进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举措。

例如,1979年中国恢复了个体经济,对工商税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对税率的调整、征收方式的改变等。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工商税收3.1 新的税收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商税收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

1984年,中国实施了全面的税制改革,对工商税收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革。

3.2 税收改革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商税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税收制度的调整和改革使得工商企业的发展得到了更好的支持和促进,税收收入的增加也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支持。

四、当前的工商税收形势4.1 现行税制目前,中国的税收制度已经逐步完善。

企业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等工商税种继续保留,并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4.2 税收政策的调整当前,中国政府不断调整和改进工商税收政策,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减税、简税措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4.3 税收征管的优化为了提高税收的征收效率和管理水平,中国政府还加强了税收征管工作,推行电子税务、信息化管理等措施,提高了税收的征收和管理效率。

中国税收政策十年变迁

中国税收政策十年变迁

中国税收政策十年变迁搜狐财经时间:2012-03-052003年:出口退税2003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左右。

2005年:农业税2005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

农业税曾经是中国农民长久以来的历史负担之一。

城市居民需要交纳所得税和增值税,农村居民则为农作物收成缴纳税款,交税数额不管收益如何都按照同一比率来定。

2006年:消费税2006年3月2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规定自2006年4月1日起,对我国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进一步增强消费税调节功能。

这也是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对消费税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比较重要的调整。

2007年:个税2007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

2011年9月1日起,个税起征点上调至3500元。

2008年:燃油税2008年12月1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

取消原在成品油价外征收的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同时将价内征收的汽、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分别提高0.8元和0.7元,其他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相应提高。

这种燃油税制实质上是通过将养路费“捆绑”到油价上,将每辆汽车要交的养路费转换成税费,更多地体现了“多用多缴,少用少缴”的公平原则。

2009年:关税2009年6月19日,国务院发出通知,自当年7月1日起执行,其中规定取消部分产品的出口暂定关税,取消部分化肥和化肥原料的特别出口关税。

降低部分产品的出口暂定关税。

12月8日,国务院发出通知,降低鲜草莓等6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自2010年1月1日起实施。

中国解放后的税收发展历史

中国解放后的税收发展历史

中国解放后的税收发展历史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税制改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历史时期:长一个时期是从1949年到1957年,即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是新中国税制建立和巩固的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从1958年到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以前,这是中国税制曲折发展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的新时期,这是中国税制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税制改革不断前进的时期。

在上述3个历史时期内,中国的税收制度先后进行了5次重大的改革: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在总结老解放区税制建设的经验和清理旧中国税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共和国的新税制。

第二次是1958年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简化税制,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以后的形势的要求。

第三次是1973年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仍然是简化税制,这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

第四次是1984年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普遍实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和全面改革工商税收制度,以适应发展有计划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

第五次是1994年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全面改革工商税收制度,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1958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简化工商税制,试行工商统一税,甚至一度在城市国营企业试行“税利合一”,在农村人民公社试行“财政包干”。

至此,中国的工商税制共设9个税种,即工商统一税、工商所得税、盐税、屠宰税、利息所得税(1959年停征)和牲畜交易税(无全国性统一法规)。

其他税种还有农业税、牧业税、契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基本停征)、关税、船舶吨税。

1962年,为了配合加强集贸市场管理,开征了集市交易税,1966年以后各地基本停征。

1973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仍然是简化工商税制。

至此,中国的工商税制一共设有7种税,财税部门从1978年底、1979年初就开始研究税制改革问题,提出了包括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内容的初步设想与实施步骤,并确定,为了配合贯彻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第一步先行解决对外征税的问题。

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演变重点

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演变重点

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演变1949年建国初期,我国各地税收制度很不统一。

在一些老解放区,仍沿用革命根据地时期各自制定的征税制度。

在新解放区,为了及时开展城市税收工作,按照“暂时沿用旧税法,部分废除,在征收中逐步整理”的原则,除了将旧政权不合理的苛捐杂税以及为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服务的征税规定加以废除外,一般暂时沿用旧税法。

因此,当时全国各地实行的税种不统一,同一税种的税率差别也非常大。

如面粉税,东北为8%,华东为25%;卷烟税,华东为40%,华北为10%,东北为60%;烟叶在华北不征税,而华东、中南都要征税。

至于各地区的完税凭证和管理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很不一致。

这种情况与全国统一的新形势很不适应。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召开了首届全国税务会议,讨论研究统一全国税政,建立新税制和加强税务工作。

会议根据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有关财政税收的规定精神,制定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于1950年1月由政务院发布施行。

《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明确了统一全国税收的要求,规定了全国统一的税收体系和税收立法权限,提出了加强税收工作的制度措施。

与此同时,政务院还公布了货物税、工商业税等主要税种的暂行条例和《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暂行组织规程》。

这标志着我国新的社会主义税收制度迅速建立起来。

随着新的税收制度的建立和贯彻执行,城市工商税收收入也开始迅速增长。

1950年上半年就达到了与公粮收入相等的地步,完全改变了以往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农村公粮收入的局面。

1950年6月,针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调整了工商税收,简化合并了一部分税种、税目,调整了部分税率,改进了征收方法,并在调整的基础上修正了货物税、工商业税等主要税种的暂行条例,同时由财政部公布了这些暂行条例的施行细则,从而使我国新的工商税收制度逐步趋于完备。

我国工商税收制度建立以后,曾进行了多次调整改革,主要有1953年的税制修正;1958年税制改革,试行工商统一税;1963年所得税制的调整;以及1973年税制改革,试行工商税。

新中国税收发展史交流材料

新中国税收发展史交流材料

新中国税收发展史交流材料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就新中国税收发展史进行交流。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国家的财政状况相当困难,税收收入非常有限。

1949年至1978年的这段时期,我国税收制度主要依靠工业和商业税为主,如营业税、工会税等。

这些税种起初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较大,但由于税制不健全、执行不力等原因,税收收入无法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税收制度开始发生变革。

1978年以后,我国相继实行了一系列的税收改革,主要包括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个人所得税改革等。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完善税收体系,提高税收收入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发展。

特别是1994年以后,我国税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通过推行“财税分开”改革,我国税制迎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以增值税为核心的间接税取代了营业税和所得税,税收征管实现了从计税期的税收征收到交易周期的税收征收的转变,税制逐渐趋于完善。

从1994年开始,我国税收收入呈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1994年全国税收收入约为6347亿元,而到2018年达到了13.6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1%。

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1994年的12.5%提升到了2018年的37.9%。

税收收入的大幅增长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财政支撑,不仅满足了国家的基本开支,还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我国税收体制的改革还涉及到税法的制定和完善。

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为我国税法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税法和税收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等。

这些税法和税收政策的出台,为税收征管提供了法律依据,规范了税收征管行为。

总的来说,新中国税收发展经历了从营业税、工会税为主到增值税为核心的转变,税收收入也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税收制度的改革,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财政支撑,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国后我国税收发展

建国后我国税收发展

建国后我国税收发展我国有大约4000年的赋税发展史。

我国的税收制度是根据各个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税收改革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建国以来,我国税制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1949年至1957年,新中国税制建立和巩固时期;1958年至1978年,历经“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这是中国税制曲折的发展时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税制改革也进入新时期。

一.新中国税制建立和巩固时期(一)1950年统一全国税政,建立社会主义新税制1950年1月,政务院颁布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在全国实行统一的税收制度。

当时,除农业税外,全国统一的税收共有14种,即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印花税、遗产税、交易税、屠宰税、房产税、地产税、特种消费行为税、车船使用牌照税等。

除了薪给报酬所得税和遗产税没有开征外,先后公布了各个税种的税法,在全国范围内执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来的税收制度是一种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多种税、多次征的税制格局。

这种复税制结构既适应了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适应了当时经济上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同时并存的局面。

新税制的建立,对于我国政府迅速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医治战争创伤、扭转财政经济的困难局面以及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1953年修订税制1953年1月,为了适应我国有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保证税收、简化税制”的原则,国家对原工商税制作了若干重要修正。

主要内容包括试行商品流通税、修订货物税、修订工商业税中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修订其他各税。

修正后的工商税收还有12种,包括商品流通税、货物税、工商业税、印花税、盐税、关税、牲畜交易税、屠宰税、城市房地产税、文化娱乐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利息所得税。

税收制度发展历程

税收制度发展历程

税收制度发展历程
税收制度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变革。

在中国,税收制度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古代税收制度
在古代,中国实行了徭役和赋税制度,徭役是一种强制劳动,赋税是一种强制缴纳物品和货币的制度。

徭役和赋税主要用于维护贵族阶级的生活和维护国家安全。

二、清朝税收制度
清朝实行了地租、房产税、商业税等税种,其中地租是主要税种。

地租税是按照土地的收益来计算的,税率为百分之三,税收主要用于军费支出和官员薪水。

三、民国税收制度
民国时期,实行了印花税、商品税、关税等税种,其中商品税是主要税种。

商品税的税率根据商品类型而定,税收主要用于政府支出和军费开支。

四、新中国税收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税种。

其中企业所得税是主要税种。

税收用于国家建设和社会保障。

五、改革开放以来税收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实行了增值税、资源税、房产税等新税种,同时取消了营业税、增设了环保税等新税
种。

税收用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

简介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

简介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

简介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众所周知,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多来源于税收,而税收制度则是征收税款的依据准则,因此税收制度对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税收制度的变化是一个国家财政政策变化乃至经济运行状况变化的重要风向标。

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来划分,我国的税收制度改革分为改革开放前的和改革开放以后的。

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经济发展坎坷多变,因此税收制度的发展也比较曲折缓慢;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经济飞速发展,税收制度也是一日千里。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建设需要,我国在1950年建立了税收制度。

这次建立税收制度的出发点是废除了国民党时期的税收制度后税收制度形成空白,为巩固新生的共和国,以及为共和国的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因此,国务院于1950年1月颁布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

按照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共征收14个中央税和地方税,包括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印花税;遗产税、交易税、屠宰税、地产税、房产税、特种消费行为税,车船使用牌照税。

4月,国务院公布实施了《契税暂行条例》对全国各地的农业税进行了调整;7月,国家对税收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简并了一些税种。

至此我国基本上建立了新中国第一套税收制度。

1953年,由于进行的三大改造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

由于新经营方式的不断增多,商品交换的效率提高,商品流转环节逐渐减少,因此按照商品的流转征收的税款也就跟着减少。

因此,为了顺应新形势,按照“保证税收,简化税制”的原则,对原来的税制进行了修订。

包括简并改征商品流通税,实行从生产到销售一次课征制;修订工商业税中的营业税,已纳商品流通税的商品,不再缴纳营业税;将原来的棉纱统销税、交易税并入商品流通税的棉纱税目;取消了特种消费行为税;停征药材交易税,交易税中只保留牲畜交易税。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国营与集体经济的比重已占到90%以上,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税收的征纳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税收重点从原来的私营工商企业转移到了国营企业与集体企业。

税收政策演变历史

税收政策演变历史

税收政策演变历史
中国的税收制度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建立了新中国的税收制度,并不断简化税制。

第二个阶段是从1979年到1993年,为适应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开始对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实施国营企业“利改税”及工商税制的全面改革。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4年到2003年,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对税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第四个阶段是从2003年到2012年,为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税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完善,税制不断趋向规范化。

第五个阶段从2013年至今,在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下,我国税制改革力度加大,税制结构日益完善和统一,税收立法级次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实现了所得税制、货物劳务税制和财产税制的全面统一。

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和屠宰税,城乡税制实现统一。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可以阅读税收政策相关书籍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收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收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收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收史料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工商税收一直是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商税收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多个税种,不同税种对不同纳税人的征收标准和方式存在一定差异。

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收史料的简要梳理和分析。

1949年至1952年:新政府建立税收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税收体系建立得非常薄弱,需要大力发展和完善。

1949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暂行财政条例》,其中规定了税收征收的原则和范围。

此后,新政府开始建立起相关税收机构和法规,分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税务总局、税务会议等机构。

主要税种包括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

1952年至1980年:工商税收的正式建立与发展1952年,新中国开始实行增值税和营业税制度,被视为对以前税收制度的最大革新之一。

在此基础上,新政府进一步建立了企业所得税和其他相应的税种,并通过相关财政措施为纳税人提供税收优惠政策。

此后,工商税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也为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1980年至1990年:税制改革初期的探索与改革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税制改革的重要节点,也是新中国工商税收取得实质性改革的时期之一。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正式出台,对工商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作了全面的规定。

此外,政府还不断推进税制改革的进程,实行增值税改革、个税改革等相关税制改革方案,并调整了不同税种的税率体系和税收征收方式。

1990年至今:工商税收制度稳定和完善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逐渐明确稳定工商税收制度,以确保国家税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

除了不断完善各项税收政策和措施,政府还积极推动税收机构的改革和升级,提高税收征收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政府还通过一系列措施鼓励创新和创业,促进经济发展,为工商税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而言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收制度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沿革来源:杭州湾新区国家税务局发布时间:2012-09-17税收制度作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

根据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我们可以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税收制度的变化大体上归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78年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制度;第二阶段是1978--1993年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制度;第三阶段是1994年至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制度。

一、1949-1978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制度1.1950年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建立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并行着两种不同的税收制度,在老解放区适应革命根据地在农村的情况设立的各个税种形成的一种税收制度;新解放区仍在沿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税法。

而新中国成立后,需要建立统一的政治和社会经济制度,这客观上要求统一全国税制,建立新税制,以保证巩固新政权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为此,中央人民政府于1949年11-12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税务会议,制定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议》和《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暂行组织规程》,并于1950年1月颁布施行。

其中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明确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统一开征14种工商税,包括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金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遗产税、房产税、地产税、特种行为消费税、印花税、交易税、屠宰税、车船使用牌照税等。

自此,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税收制度,为中国税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新中国税收制度的确立是在1950年。

2.1953年工商税制的修订经过3年的努力,中国财政经济状况得以好转,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胜利完成。

从1953年起,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同时,新中国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原有的税收制度与新形势也出现了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之间、工业和商业之间税负不平衡等。

为了使税收制度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国家在1952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税务会议上,提出了“保证税收、简化手续”的税制改革原则。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改革开放40年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这一进程始于1978年,当时中国提出了进行经济改革和开放的目标。

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重点推进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在税收改革方面,政府加强了税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特别是强调了税制改革的市场化导向和开放性。

本文将就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进行深入探讨,以了解其发展过程、重要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40年的财政政策在改革开放40年的财政政策方面,中国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高财政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及持续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1.1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改革开放40年之前,中国的中央政府掌管了大部分的财政收入和开支,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开支。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问题日益嬗变。

中央需要协调地方的财政行为,确保地方政府可以按照中央的政策行事,同时还需要确认地方财政与税收在中央政策中的作用。

这就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协调和合作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采用了“分税制”和“债券市场”等措施促进中央和地方协调。

具体来说,“分税制”旨在促进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务合作和协调。

在这个机制中,中央政府收取一定的税收,然后将其分配给各级地方政府。

给予地方政府权力,让地方政府更好地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政府还促进了财政支持,以支持地方和中央发展。

1.2.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能力中央政府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致力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以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在贪污腐败严重、财政管理混乱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开始加强财政管理和财政能力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部作为中央财政管理机构,加强了中国财政的管控,内部分工也更加清晰。

中国税收政策汇编

中国税收政策汇编

中国税收政策汇编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税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税收政策进行汇编和概述,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税收分类及原则一、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是指直接征收于纳税人个人财产和收入的税收,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间接税则是通过货物和服务的销售税、关税等方式间接地征收于消费者,如增值税、消费税等。

二、税收原则1. 公平原则:税收应按照个人或企业的财产和收入状况,公平地向纳税人征收。

2. 简单易行原则:税收制度应简单、易行,便于纳税人申报和缴纳税款。

3. 稳定原则:税收政策应具有稳定性,避免频繁变动对经济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中国主要税种及政策解读一、增值税增值税是中国税收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种税种,适用于商品和服务的交易。

根据中国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一般纳税人应按照17%的税率缴纳增值税。

同时,对于小规模纳税人,可以选择3%的简易征收方式。

二、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的各类收入征税的一种税种。

根据收入来源的不同,个人所得税可以分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

中国个人所得税根据税法规定的税率表进行税额计算,税率根据收入水平划分为不同档次。

三、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针对企事业单位所得(包括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征收的一种税种。

税法规定,企业应按照一定的税率对其实现的纯利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消费税消费税是在特定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征收的一种税种。

中国的消费税主要适用于酒类、烟草、汽车、化妆品等高档消费品。

根据不同商品的分类和规定,消费税的税率也有所不同。

五、资源税资源税是指对国家规定的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征收的税款,以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主要目的。

资源税的税率根据具体的矿产类型、矿石品位等因素而定。

六、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是指在土地转让过程中对增值部分征收的一种税种。

根据中国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土地增值税的税率根据地域和土地使用年限等因素有所差异。

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分析

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分析

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分析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重点讨论自1949年建国以来的税制演变。

新中国税制的建立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

当时,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国家对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税制的建立和调整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

在建国初期,新中国实行地主买断、土地改革、农田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以解决土地问题和农民贫困。

税制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建立的。

当时,农民的纳税主要通过土地税和耕地协调费等方式实现。

这种税制对农村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民来说,负担相对较轻。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继续进行,国家采取了更多的措施来实现国有化和计划经济。

税制也在这一背景下进行了调整。

1953年,国家发布了《财政系统法》,明确了财政收入的来源和管理方式。

此后,税制逐渐完善,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多个税种被引入。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执行的税制主要是“农村公社化”时期的“农业税”和“农业增值税”等。

这一时期,个人所得税也逐渐引入,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税种。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

税制也在这一背景下进行了改革。

特别是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期,税制深刻变革,主要表现为税种的调整和改革、税制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从1994年开始,中国开始实行现代税制,税制框架主要由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等税种构成。

中国税制运行的目标是建立公平、合理、高效的现代税制。

税制改革的主要特点是逐步建立以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强化资源与环境税收的功能和地位。

2018年,新的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实施,将增值税分为三档税率,进一步减轻了企业负担。

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反映了国家经济制度的改革和调整。

从农业税到现代税制,中国税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旨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

中国税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现代税制,让税收制度成为国家财政调控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经历了多次变迁,积累了一定的基本经验。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财税体制改革开始于新中国成立的初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着战争时期的财政困难和国家建设的迫切需求。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发行新币、建立财政银行等。

国家还采取了计划经济的体制安排,实行了中央集中统一
的财税体制。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财税体制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1984年,中国决定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并对税制进行了调整。

首先是对企业所得税进行了改革,降
低了税率并实行差别化税制。

还取消了一些行业和地区的附加税。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
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财税体制改革积累了一定的基本经验。

坚持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分权管理,明确责任和权限。

逐步实行税制改革,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建立财政监督和
审计制度,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管理和监督。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
进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丰富多样。

这些改革措施不仅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我国财政制度的完善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做出了积
极贡献。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的变化,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新中国税收制度变革及发展

新中国税收制度变革及发展

新中国税收制度变革及发展一、1950年统一全国税政建立新税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在清理旧中国税制和总结革命根据地税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新中国的税制。

1950年统一全国税政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首先,当时国家经济受长期战争破坏十分困难和落后。

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十分落后,加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压榨掠夺和连续多年战争摧残破坏,到1949 年解放前夕,国家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状态之中。

如:在农业生产方面,1949 年与解放前最高年份相比,农业产值下降了两成以上,主要农产品产量也都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由 15000 万吨下降为 11318 万吨,全国农田受灾面积达 1.2 亿亩,灾民 4000多万人。

城市通货膨胀,如中纺天津分公司,平均工人工资,1948年 9 月,可折合玉米面 347.27 斤;到 10 月份,就只能折合玉米面 49.18斤,下降了 85.66%。

成都国民小学教师的薪水,每月拿不到 100万元,平均每小时只合 4000 元(每月工作约 250小时),而当时物价,寄一封平信要 5000元,吃一碗茶要8000 元,上海吃一个烧饼要五个 4000 元。

其次各地税制不统一。

一方面,建国之前各解放区已经相继建立起区域性税收制度;另一方面,在新解放的城市由于来不及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税收制度,为了避免税收工作混乱和停顿,除苛捐杂税和反动名目税捐取消外,暂时沿用旧税法征税。

如:北京市在解放初期暂时沿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20种税捐,税率也没有改变,取消了城防费、兵役费等苛捐杂税。

上海市在解放后首先宣布各项国税、市税(上海市制定的税收)暂时继续征收,然后陆续废除大量苛捐杂税。

第三,亟需税收回笼现金收入。

当时,税收不仅是财政任务,而且是政治任务。

当时资金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公粮和税收。

这其中税收及时收入的重要性很大,因为税收是现金收入,公粮不能直接回笼货币,如果不能及时回笼货币,就要发行货币,对国家经济影响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览创建新中国时期的税收政策刘佐中国财经报 2011-06-28 08:50:31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28年,大体上可以称为创建新中国时期,并细分为建党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4个阶段。

纵观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税收政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既有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旧税制的反抗,也有指导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新税制建设的实践;既有抗日战争时期合理负担的经验,也有土地革命时期税负失当的教训,从而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比较适当的税收政策,最终为制定新中国的税收政策奠定了比较牢固的基础。

建党和大革命时期(1921年7月至1927年7月)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下列3个方面:第一,坚决反对帝国主义通过干涉中国税制特别是关税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军阀、土豪劣绅通过苛捐杂税剥削人民。

第二,合理解决农村的土地和农民的租税负担问题。

第三,明确地提出了改革税制的初步主张,主要是废除厘金和其他额外征税;征收累进的所得税。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提出: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1922年6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提出了本党目前的奋斗目标,其中包括改正协定关税制;没收军阀官僚的财产,将他们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规定限制租课率的法律;废除厘金和其他额外征税;征收累进率的所得税。

同年7月16日至23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工人、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的民主主义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其中包括废除丁税和漕粮等重税,规定全国土地税则;废除厘金和一切额外税则,规定累进率所得税;规定限制田租率的法律。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中提出:取消帝国主义的列强与中国所订一切不平等的条约,实行保护税则;废止厘金,征收所得税和遗产税,每年审定租税一次;划一并减轻田赋,革除陋规;制定限制田租的法律,承认佃农协会有议租权。

1924年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局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局对于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表示大致赞同。

该党纲草案中提出:废止厘金和协定关税,由中国自定海关税则;严定田赋地税的法定额,禁止一切额外的征收。

同年11月19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第九十二期刊登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之主张》中提出:收回海关,改协定关税制为国定关税制;规定最高限度的租额,取消田赋正额以外的附加捐和陋规;各城市、乡镇的厘金、牙税和其他正杂捐税,在国库收入无多,而小本营商者则因之重感困苦,宜一切废止;废止盐税、米税以裕平民生计;增加海关进口税,整理国有企业之收入,征收遗产税和城市土地税。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中指出:应当特别宣传取消普遍的苛税杂捐,加征殷富捐所得税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的作用很大:第一,可以获得一般小地主的同情和维持。

第二,使富有阶级大地主孤立受打击。

第三,可以使国民党的政策左倾。

第四,如果国民党政府不能满足农民的这种要求,可以使农民对于国民党加以深切的认识。

同年7月10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言》中提出:废止厘金和一切苛捐杂税;规定享有田地的最高限额,将大地主超过限额的田地分给贫农和无地的农民;规定田租的最高限额,佃户交纳的田租必须尽量减低,并禁止预征钱粮。

1926年7月12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提出了各阶级民众共同政纲的最低限度,其中包括收回海关,改协定税制为国定税制;禁止军警拉夫、封船、扣车和强住民房、学校;禁止军用票、滥发纸币和勒派公债、军饷;停止预征钱粮、征收附规和一切苛税杂捐;制定工人最低工资和农民最高税租额的法律。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中提出:对于国民政府财政困难唯一的妥当的解决方法,就是农民革命。

因为没收大地主的土地,则向来交付地主的地租就可以有一部分以地税的形式交给国家。

暂时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还有两个:一是征收很重的财产税;二是发行革命战争公债,并由不劳而获的资产阶级和地主负担。

同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在《对政局宣言》中提出:本党将继续绝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力争废除一切不平等的条约,实行关税自主;继续解放农民的斗争,地主的田地无代价的交与耕种的农民,保护小田主的田地享有权,不没收的田地应当实行极大限度的减租,废除苛捐杂税陋规苛约;为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斗争,废除一切直接、间接的苛捐杂税。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在这个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逐步建立与发展,经济、财政和税收工作逐渐受到重视,税收政策也在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的税制建设中得以体现:一方面,继续坚决主张取消一切旧政权的苛捐杂税;另一方面,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以统一的累进所得税和土地税(即农业税)为核心的新税制,并按照阶级确定税收负担(即劳动者低税负或者免税,剥削者高税负);同时主张通过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并通过税收调节和促进经济发展。

但是,由于某些“左”倾政策的影响,有些税收政策也比较左,如富农和工商业者的税收负担偏重。

1927年8月3日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中提出的暴动战略中包括:宣布农会为当地的政府;由农会通告,对于祠堂庙宇、公地和拥有50亩以上土地的大地主一律抗租不缴,对于小地主实行减租;夺取一切政权于农民协会,歼灭土豪劣绅和一切反革命派,并没收其财产;实行对反动政府拒绝交纳任何税捐;自耕农土地不没收,自耕农和已经取得大地主田地的佃农应当向农会缴纳田税,税额由农会决定;农会组织土地委员会决定土地的分配。

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通过的《最近农民斗争议决案》中提出的近期农民暴动口号中包括: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分给佃农和无地的农民;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祠族庙宇等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小田主减租,租金率由农民协会规定;对于一切新旧军阀政府的税捐实行抗纳,并实行抗租。

同年10月,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江西井冈山建立以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提出了主力红军筹款自给(即取之于敌、取之于白区和边缘地区)的方针。

对于国民党政府、军阀和土豪劣绅征收的苛捐杂税,力主坚决废除,并代之以统一的累进税。

同时提出,在农民分得土地以后,要适当开征土地税。

1928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央通告第三十七期——关于没收土地和建立苏维埃》中规定:一切土地归苏维埃公有,从新分给农民耕种。

土地使用人必须向县苏维埃缴纳10%至15%的国税,其中20%缴国家苏维埃,30%缴省苏维埃,20%补贴乡苏维埃,30%由县苏维埃支配。

同年7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中提出了中国革命现阶段的十大要求,其中包括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军阀国民党的政府,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耕地归农;取消一切政府军阀地方的税捐,实行统一的累进税。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委员、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经过对江西省宁冈、永新两个县的调查,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土地法》。

该法中规定:土地税的基本税率为15%;有特殊情况的,经过批准,可以减按10%或者5%的税率征收;如果遇到天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可以免税。

1931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央给苏区各级党部及红军的训令》中规定:税收必须使富农和商人负担起来,工人和贫雇农绝对不应当纳税,临时征发更应当由商人和富农负担。

同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规定: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征收统一的累进税。

上述会议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于经济政策的决定》中规定:消灭国民党军阀政府一切的捐税制度和其一切横征暴敛,苏维埃另定统一的累进税则,使之转由资产阶级负担;苏维埃政府应当豁免红军、工人和城乡贫苦群众家庭的纳税,如遇意外灾害也应当豁免或者酌量减轻。

上述会议通过的关于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的决议中规定: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废除国民党军阀的一切田赋丁粮、苛捐杂税厘金等,实行统一的累进税。

统一累进税对于任何方面都是征收一种税,征收的原则除了将纳税的重担放在剥削阶级身上以外,按照阶级的原则解决,免除被剥削的阶级与最苦的阶层的群众的纳税义务。

1935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党中央关于改变对付富农策略的决定》中规定:在苏区土地革命深入时,除了统一的累进税以外,不能加富农以特别的捐款或者征发。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在这个时期,由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及其军队的合法地位,在财政上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拨付的军政费用和物资很少,而且往往不能及时、足额到账,无法保证红色政权及其军队开支的需要。

因此,红色政权必须继续制定自己的经济、财政和税收制度,另行开辟财源。

因此,中国共产党格外重视经济、财政和税收工作,税收政策与实践也有了新的发展:第一,继续坚持取消苛捐杂税,实行统一的累进税的主张,同时允许在执行中适当灵活掌握,即“在无更好办法之时暂时照旧法征税,惟苛杂应酌量减轻。

”第二,为了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配合减租减息等政策的实施,逐步改变了按照阶级成分确定税收负担的原则,提出“居民中除极贫者应予免税外,均需按照财产等第或所得多寡,实施程度不同的累进税制,使大多数人民均能负担抗日经费”,适当减轻了地主和资本家的税收负担。

同时,继续关注减轻农民的税负问题。

第三,通过发展经济,特别是开展广泛的生产运动,精兵简政,增加税收收入,减少财政开支,解决财政困难。

此外,以政治动员和政府法令相配合的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筹集抗日经费,并逐步取消了打土豪的做法。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战时的财政政策以有钱出钱和没收汉奸财产作抗日经费为原则;改良人民生活,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

1938年10月12日至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书记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提出:实行新的战时财政经济政策,在有钱出钱的原则下,改订各种旧税为统一的累进税,取消苛杂和摊派制度,以舒民力而利税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