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读常识有感
读常识有感《常识》一书为凤凰卫视评论员梁文道,近年发表在两岸纸媒上的专栏评论汇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梁文道所著常识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梁文道所著常识的读后感篇1梁文道这个名字,坦白而言,本人两个月前还从未耳闻。
不过,自从在豆瓣网上看到有人介绍陈冠中的《盛世中华—2013》之后,了解到《开卷八分钟》这个节目之后,才开始关注这个名字。
后来又看见有人推荐他的《常识》,更是有想了解此人的冲动。
前不久,在书店闲逛的时候,看到他的《读者》摆在橱窗上。
翻看了几页之后,就感觉此人真是博学多才,涉猎的广度让人感到惊异。
于是,决定把书买下来,仔细地品味一下。
每天下班吃完饭之后,就开始翻阅此书。
越看越觉得梁文道不仅涉猎的范围颇广,而且也颇有深度。
虽然他并不是专业的学者,可是他的分析评论却丝毫不缺乏专业水准。
也许这就是他所说的国际化的媒体评论员应该有的水平(就像financial times以及New York times 的专栏记者的专栏评论一样)。
根据书中的描述,梁文道起初是主要关注哲学和人类学的。
梁文道对于哲学史的了解从书中可以得到反映:他曾经在书中提到过笛卡尔习惯于躺着思考,而虽然笛卡尔是因为由于身体不适而在为瑞典女王讲授哲学期间病死的,但是他年轻时身体却很好。
而马基雅维利(即《君主论》的作者)则习惯于站着看书,而且是身着盛装。
这些虽然是小事,但是如果不是对于哲学史的细节了解透彻的人是绝对不会关注到的。
谈到人类学,书中也谈到了吉尔兹。
谈到文学,梁文道也是毫不含糊。
记得在书中梁文道曾经谈到阿南达.杜尔,这个印尼的“差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左派作家。
可能相比较而言,知道智利的聂鲁达的还稍微多一点。
此人写过一篇《中国文学在印度尼西亚》,而且还说中国文化在印尼影响最大的是《梁祝》。
吴兴华这个号称“民国三大才子”(另外两人似乎是陈寅恪和钱钟书)之一的人物也是在他的书中第一次看到,吴也是被谢迪克认为是最具天赋的学生。
最新梁文道的常识读后感精彩4篇
最新梁文道的常识读后感精彩4篇常识梁文道著读后感篇一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
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对人的绝对尊重是我们的常识底线我特别喜欢张-五-常老师的文章,文笔又好,娓娓道来。
两次短期出家,真剃头,但是头也不用太怎么剃,换一个袈裟过那种沙弥的生活,在寺院呆九天十天。
因为我学南传佛教所谓小乘,他们这些国家泰国、缅甸很习惯年轻人都去当几天和尚,很常见的。
主持人:我觉得这也是对日常生活的一个算是难得的醒察的机会。
为人的评价:他会双手给路人递名片哪怕成名之后,他第一次致电给人还会自我介绍:“你好,我姓梁,我叫梁文道。
”有人夸他,他听完总是说“想不到我写的这点东西都会有人看,真感谢你”。
梁文道在见面会上给十几岁的小朋友们名片,也都一一双手递过。
他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开卷8分钟》片尾处,梁文道说完就走,那种潇洒自信和戛然而止绝尘而去的感觉为粉丝津津乐道,彷佛一个好电影的结局。
他自己说,这不是表演,节目都完了还坐在那里假装看书才是表演。
他坚持观点但没有戾气人们都批评王朔时,只有梁文道说大家误解了王朔。
全民禁烟时,他公开表示欣赏抽烟。
哪怕在《一虎一席谈》这种气氛白热化的辩论节目里,只有他依然能保持慢条斯理。
你甚至忍不住想要挑战,这个人情绪底线会在哪里?他永远很认真据说梁文道每日睡五六个小时,有时候3天才睡10小时,所以才有办法做节目、开讲座、办免费杂志、写专栏,现在又出书,他对每件事都很认真。
但最讨人喜欢的,还是他很认真和你说话、很认真听你讲话的感觉。
他懂得等待窦文涛曾戏说,自己轻薄,许子东刻薄,梁文道渊博。
粉丝也爱拿《锵锵三人行》三者作比较,偶尔会先“不忿”其他嘉宾喜欢抢话,接着便带出,梁文道总是耐心听完,再发表自己的评论他是个明白人知道和明白是两个境界。
资深电视人王巍说:“中国公共知道分子和文化名人就五个明白人,王朔、陈丹青、长平、梁文道和80后韩寒。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常识》这本书是香港作家梁文道先生的著作,极具讽刺意义。
那么,来看看店铺精心为你整理梁文道常识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篇一这几天看梁文道的《常识》,觉得写得挺好。
首先说书名吧,我是这样理解的,常识,顾名思义一般人应该知道,而作者在书中讲的一些道理恰恰是当下很多人“不知道”的,原因或者是麻木,或者是装不知道。
正如鲁迅笔下曾经描述的,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麻木的“看客”。
起名“常识”,我理解是想唤醒民众的意识。
其次,我觉得作者的语言挺讲究技巧,可能是资深媒体评论员的缘故,说话比较有分寸,既点到了问题的实质,又不过头,也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空间。
所以,他才可以继续评论,这大概也是今天许多媒体评论员应该学习的地方。
再有,从作者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点,在当下尤为珍贵。
关于“知识分子”,前一段时间,看到黄万盛的一篇《西方知识分子的困境和理论》文章,其中介绍到,“康德曾经认为,所谓知识分子,是自觉地将人类进步的责任和道义扛在肩上的人。
”而在我们国家,一段时间知识分子被误解为是“有一些知识的人”,“毛泽东在1957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文章中认为,凡是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都是知识分子。
也就是说,他把知识分子和文化程度的高低联系在一起。
”这两种解释的本质显然不同。
这就难怪从当下的一些“知识分子”身上很少看到社会责任感了,一些“知识分子”不是自觉地将人类的进步和道义扛在肩上,因此,一些有点知识的专家、学者成为某个政党、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反思我们的教育、医疗、住房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曾经走过的曲折道路,不能不让我们对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提出批判。
而所有这些,都源于当下的一些“知识分子”太过于功利化了,太过于缺乏社会责任感了!言为心声,文以载道。
读梁文道的文字,不觉让我为之一震,大呼过瘾。
然而,感觉当下这样的文字太少了,读这样文字的人也太少了!梁文道常识读后感篇二书的表皮外说道: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
常识梁文道读后感3篇
常识梁文道读后感3篇《常识》主要是收集其发表于报端的杂文集,篇篇千余字数,短小精悍,针砭时弊。
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来看看常识梁文道读后感吧!常识梁文道读后感篇一:中国有一句古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然而,当这个世界被连成一体,当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局中时,是不是就意味着再没有人能有一双清明的眼睛?很庆幸,当我读完《常识》一书时,我可以肯定地说,并不是。
至少,还有这样一个人,即便身处世界大局中,依然可以犀利地看到一切的本质,他就是梁文道。
时评,顾名思义,是对于时代现象的评论,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生命短暂的报刊,好像过了这段时期,时评就显得落后而毫无价值了。
真的是这样么?就拿《常识》中的一篇《城管死于抽象的市容概念》一文做例,在我们都对于全国各地城管的野蛮执法口诛笔伐时,梁文道却用短短几百字犀利地点中了这一现象的根源—抽象的市容概念。
说白了,就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碰擦,当我们一心一意打造现代化大都市,当我们的政府下大力整治那些所谓的“非法小贩”时,理想主义蒙蔽了他们的眼睛,让他们不管不顾现实中市民的心态:如果有一个地方的商品能更便宜,我为什么不去买呢?事实上,我们的领导将人看成了那些城市规划图上冷冰冰的模型,他们遗忘了人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
让我们再想一想,这种理想主义真的只体现在这一个方面吗?其实不然,小到那些随口一说的承诺,大到某个领导的信誓旦旦的发展计划,哪一个不是可笑的理想主义的产物?为什么中国每年的GDP增速让全世界都羡慕不已却至今无法摘去发展中国家的帽子?我们在高速的发展中越来越忽视现实的重要性,我们躺在理想主义的摇篮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现在,你还认为时评没有长久的意义吗?时评和那些文学名着一样,都充满了对于时代的反思。
所不同的是,时评以更现实的角度,更贴近生活的现象,更凝练的文字来揭示和批驳当世的种种问题,也许时评中的事件是时效性的,但其中蕴涵的思想决不会过时。
常识梁文道读书笔记
常识梁文道读书笔记梁文道的《常识》一书,以其敏锐的观察、犀利的笔锋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引发了我诸多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一同审视社会万象,重新思考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视的“常识”。
书中开篇,梁文道就指出了“常识稀缺”的现象。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各种观点和言论层出不穷,但真正基于常识的理性声音却往往被淹没。
人们在纷繁复杂的表象面前,容易迷失方向,失去对基本事实和价值的判断。
比如,在面对一些热点事件时,公众往往被情绪所左右,而忽略了事件背后的逻辑和常理。
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们在追求快速获取信息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对信息的甄别和思考?梁文道在书中还谈到了政治常识。
他认为,政治不应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应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对政治抱有一种冷漠或者误解的态度。
他们认为政治只是政客们的游戏,与自己无关。
但实际上,从政策的制定到公共服务的提供,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例如,教育政策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未来;医疗政策的调整关乎着每个人的健康。
我们不能对这些政治问题视而不见,而应该积极参与,用常识去判断和推动政治的良性发展。
谈到媒体,梁文道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指出,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不惜夸大事实、制造噱头,导致新闻失去了真实性和客观性。
这种现象不仅误导了公众,也破坏了社会的信任基础。
我们应该明白,媒体的责任是传递真实、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利益或者情绪而扭曲事实。
作为受众,我们也要培养自己的媒体素养,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以常识为依据去判断媒体所提供的内容。
在文化方面,梁文道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常常追逐外来文化,却忽略了本土文化的瑰宝。
然而,只有扎根于自己的文化土壤,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同时,对于文化的创新也不能脱离常识和传统,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书中还涉及到许多社会现象,如教育公平、环境保护、道德困境等。
常识梁文道读书笔记
常识梁文道读书笔记梁文道的《常识》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探讨了社会中诸多被我们忽视或误解的“常识”。
在书中,梁文道以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许多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
他让我们看到,常识并非是那些显而易见、无需言说的东西,而是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思考、去重新审视的。
梁文道谈到了媒体的责任与角色。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的力量不容小觑。
然而,有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往往会夸大事实、制造噱头,甚至传播虚假信息。
这不仅误导了公众,也破坏了社会的信任基础。
他呼吁媒体应当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承担起传播准确信息和引导正确舆论的责任。
因为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有负责任的媒体来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让公众能够基于正确的认知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关于政治,梁文道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政治不应只是少数人的游戏,而应是关乎每一个公民的切身事务。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对政治抱有一种冷漠的态度,认为那与自己的生活相距甚远。
但实际上,从政策的制定到公共资源的分配,政治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梁文道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讨论,关注社会公共事务,用自己的声音和行动去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教育方面,梁文道指出了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过度注重应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是培养会考试的机器,更应该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梁文道还谈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一些古老的技艺、习俗和价值观念逐渐被遗忘。
但他强调,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
我们应当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需求进行创新,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书中也涉及到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问题。
常识梁文道读书笔记
常识梁文道读书笔记在阅读梁文道的《常识》这本书时,仿佛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入而又平实的对话。
书中所谈及的诸多话题,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触及却又容易被忽视的“常识”。
梁文道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和现象。
他的文字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堆砌,而是以贴近生活的实例和通俗易懂的论述,引发读者的思考。
在书中,梁文道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剖析令人印象深刻。
他谈到了公共舆论的形成与作用,指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被片面的信息所误导,从而失去了对事物全面、客观的判断。
比如在一些热点事件中,网络上的舆论常常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人们在未了解全部真相之前就急于发表激烈的言论。
而这正是因为缺乏对常识的坚守,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梁文道还关注到了教育领域。
他认为,当前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
我们过于强调应试成绩,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使得很多学生在走出校园后,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显得无所适从。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启发式的,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谈到政治,梁文道强调了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他指出,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每个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而不是对政治冷漠或者盲目跟风。
公民应该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合法的途径表达自己的诉求,推动社会的进步。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对政治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认为那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这种观念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的民主发展和进步。
在文化方面,梁文道批判了当下的文化消费现象。
大量快餐式的文化产品充斥市场,人们追求短暂的娱乐和刺激,而忽略了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真正的文化应该是能够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感官的享受。
他呼吁我们要回归对经典文化的阅读和欣赏,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梁文道在书中对于媒体的责任也有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该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而不是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而制造噱头、夸大事实。
初中《常识》读后感汇总
初中《常识》读后感汇总在《独立宣言》里强调的那些民主原则早已在《常识》这本小册子里面得到了强调和阐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常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常识读后感1最初认识梁文道来自凤凰的《锵锵三人行》,那标志性的寸板头,一副中式的着装,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与其着装成鲜明的反差的是其欧化的思想和言论,与带着上海人特有狡黠的徐子东构成了的铁三角让这个节目内涵不止停留在嬉笑怒骂中.梁文道除了在凤凰做节目还经常写书著评,《常识》一本主要就是收集其发表于报端的杂文集,篇篇千余字数,短小精悍,针砭时弊.由于很多是时评,所以近期的热点爆点都一网打尽,读起来代入感还是很强,大呼过瘾.看他的杂文很容易联想到另外一个人---鲁迅.两人不仅在外貌上有相似之处,对于针砭时弊,敢说敢写也是一脉相承.所以梁文道在后续中出现感谢出版社的老师的勇敢,居然愿意出这部书的话语.但是与鲁迅的字字见血,毫无情面相比梁文道无疑温柔了很多,带着传统文人的某些中庸之道.很喜欢的另外个作家陈丹青也这样说过〝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常识》全书有364编短文构成,洋洋洒洒,涉及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下到社会热点上到国际形势,从体制到愤青,从范跑跑到奥巴马,从足球到《京都议定书》.由于都是时评,文字显得通俗易懂,当然作者的本意也非如次,在每篇的简短的文字中巧妙的将现代文明的常识暗含其中,让普通读者阅后也能恍然大悟或者若有所思.比如《自虐》一文,对于网上网上一边倒的反日倾向做了佛洛依德式的分析,原来编撰日本人歧视中国人的传说,可以看出是自信心的的缺乏.在文《文化入侵》故宫星巴克的伪命题中剥开层层面纱还原事情的本质,我们终于看清楚这并非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个定位问题---管理者的定位问题.在《低俗》---为什么当官者得人品味特别好,我们看到关于媒体低俗化中政府的〝保姆行为〞.在《幽默》---为什么我们笑不出中,中国人的笑脸去哪了呢,恶搞难道是我们的第二张脸?《常识》一书,在我看来书中最宝贵最打动我的东西还是梁文道的〝人文关怀〞,虽然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可我一时真的想不到更合适的词.我所说的人文关怀就是能够关注这个世界芸芸众生中最普通最大众的那部分人,关注他们的价值和尊严,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另一面,他在文中让授人以渔的用心良苦,让我们每读一片,都会感叹这些逻辑思维,或哲学伦理或是现代文明的常识为何我们离开我们太久,这些常识我们都还远远不识,这一点,梁文道和这本《常识》殊为可贵!常识读后感2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比起许多同行同道,我的环境比较宽松,我的信息来源比较多元,我冒的险比较小,我怕的事也比较少.〞〝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诗家幸.〞以前中国人辩论是很温柔的.你看陆象山朱熹鹅湖辩论,好得不得了,明明南辕北辙,问题是大家态度很好,不像我们今天在网上特别多批一个作家,那个书一上来不同意几句骂得他狗屎不如,大家怎么那么狠呢?特别今天的态度,你刚才讲不敬畏不谦虚,我个人经验,我记得我小时候读书读不明白.不同意.你会先觉得是不是我有问题,是不是我能力不够,是不是我学养不够没读懂,今天一本书没读懂,作者什么玩意儿写的什么东西?时评作者叫聂以真,这个人太逗了,前一阵子看他写过的文章,在大陆肯定发不了.他是一个经济学家,他讲共产党作为一个组织来看它的成本效益怎么样.他说世界上原来最大规模的组织宗教不算就是共产党,他有八千万人,这八千万人花了多少钱?能够做到多少事.算一下得出的结论,世界上成本效益最低的一个组织.这就是经济学家,这种东西我们不会做,我们不懂也没这么想过,但是他就会这么搞.香港是一直有这个传统,文人论证的传统,后来经济学家论证的传统.你当然就会受他的影响看他们的东西,很好玩.我特别喜欢张-五-常老师的文章,文笔又好,娓娓道来.两次短期出家,真剃头,但是头也不用太怎么剃,换一个袈裟过那种沙弥的生活,在寺院呆九天十天.因为我学南传佛教所谓小乘,他们这些国家泰国.缅甸很习惯年轻人都去当几天和尚,很常见的.常识读后感3本书已经发表,立刻掀起抢购狂潮,三个月内销售了_万册,大大加速了美国的独立进程.全文如下:关於英美之间的斗争这个题目,人们已经写过好多卷书籍.各阶层的人们出於不同的动机,抱著各种目的,参加了这场争论;但一切都毫无效果,现在论战已经结束了……我听见有人硬是这样说:既然北美在以前同大不列颠发生联系时曾经繁荣过,那麽为了它将来的幸福,同样的联系是必要的,并且总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没有任何论证比这更错误的了.你还不如说,因为一个孩子是吃奶长大的,所以他永远不该吃肉,或者说,我们一生的开头二十年应该成为第二个二十年的先例.可是即便这样也是言过其实的说法,因为我可以直率地说,假如没有欧洲列强注意她的话,北美照样能够繁荣,或许还更兴旺.北美赖以致富的贸易,属于生活必需的,只要欧洲人还有饮食的食惯,它总不会没有市场.可是有人说欧洲保护了我们.不错,她是把我们垄断了,而且她花我们的钱和她自己的钱来保卫北美大陆,这也是事实;不过,出於同样的动机,也就是说为了贸易和统治权,她也会保卫土耳其的.唉!我们长期以来受到历史偏见的迷惑,为迷信作了很大了牺牲.我们曾自夸受大不列颠的保护,不去注意她的动机是利益而不是情谊;她并没有为了我们而保护我们免遭我们的敌人的侵犯,她是为了保护她自己免受她的敌人的侵犯的,甚至为了其他缘故,要保护她自己免受那些与我们本无争执的人的侵犯,但是由於同样的原因,这些与我们本无争执的人将会永远成为我们的敌人.如果英国放弃对北美大陆的权利,或者北美大陆摆脱对英国的依赖,那麽,万一法国与西班牙同英国发生战争,我们还可以与他们保持和平……可是有人说英国是祖国,是我们的父母.那麽她的所作所为就格外丢脸,豺狼尚不食其子,野蛮人也不同亲属作战;因此,那种说法如果是正确的话,那正是对它的谴责;可是那种说法恰恰是不正确的,或者只是部分正确,而英王和他的一夥帮闲阴险地采用〝父母之邦〞或〝母国〞这种词,含有卑鄙的天主教意图,想利用我们轻信的弱点让我们相信他那不公正的偏见.欧洲,而不是英国,才是北美的父母之邦.这个新世界曾经成为欧洲各地受迫害的酷爱公民自由与宗教自由的人士的避难所.他们逃到这裏来,并不是要逃出母亲温柔的怀抱,而是要躲避魔鬼暴虐;把第一批移民逐出乡里的那种暴政,还在追逐著他们的後代,这话对英国来说至今还是千真万确的……我要求那些最热心鼓吹和解的人指出北美大陆由於同大不列颠保持联系而能得到的哪怕一点好处.我们的谷物将在欧洲任何市场上售出好价钱,而我们的进口货物一定要在我们愿意购买的地方成交.但是,我们由於同英国保持联系而遭到的危害和损失是不胜枚举的;我们对全人类以及对我们自己的责任指导我们拒绝这种联盟:因为对大不列颠的任何屈从或依附,都会立刻招这个大陆卷入欧洲的各种战争和争执,使我们同一些国家发生冲突,而那些国家本来是愿意争取我们的友谊的,我们对它们也是没有愤怒或不满的理由的.既然欧洲是我们的贸易市场,我们就应当同欧洲任何部分保持不偏不倚的关系.北美的真正利益在於避开欧洲的各种纷争,如果由於它依附英国而变成英国政治天平上的一个小小的砝码.它就永远不能置身於纷争之外.欧洲王国林立,不可能长期保持和平状态,一旦英国和任何外国之间爆发战争,北美由於她同不列颠的联系,在贸易上一定会遭到毁灭.下一次的战争也许结果不会像上一次一样,而如果有所不同的话,现在鼓吹和解的人,那时就会希望分离了,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中立将是一支更安全的护航队而不是一个小卒.凡是正确或自然的东西都会祈求分离,被杀死的人的鲜血及造化的啜泣声在喊著:现在是分离的时候了.甚至上帝在英国和北美之间设置这麽远的距离,也有力地而剧顺理成章地证明,英国对北美行使权力这点决不是上苍的意图……常识读后感4《常识》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时事评论集,但它却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提醒世人一些什么的书.名为〝常识〞,但看了之后,发现用〝常识〞命名真是匹配,虽说是常识,但却是隐藏在事实真相背后不为大众所关心所反省到的层次,也就可以直接说是真相,是令人深思的真相,本来普通的知识.常理.在此,我对敢于说出背后真相的梁文道先生表示敬意,同时也对我自己被某些世事迷惑而感到羞愧.梁文道先生谈了许多现在看来是颇为敏感的话题,就例如〝日本问题〞和〝网络信息问题〞.〝日本〞问题可以说是非常让当今中国人异常敏感的话题:当今时代,反日本的激进分子的数目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在他们看来,日本犯下的罪行是不可原谅的,不把日本置于死地就不罢休.就像当时无聊人士疯传于QQ群的反日宣传的邮件一样,把日本人民说得个个都充满了邪恶.他们没有弄明白历史是什么和自己所要反对的对象是什么,所以他们就盲目激进,盲目地反对日本.其实,历史是可以记得但不能记恨的东西.我认为历史上种.种人类无知所犯下的罪行,我们可以记住,可以了解背景了解精神层次的东西,但我们不可以把历史上别人犯下的罪行发展成为对他们国家一切的仇恨.我曾听说过一个极其反对日本的人,他生活中凡是一切有出于日本的东西他都不碰,他说他活得极快乐,因为周身处处都可见到中国制造.而我觉得他其实活得很痛苦,历史的日本是曾犯下滔天罪行的,现在的日本也不消停,我们依然会记得,看清楚.但是日本国家的科学技术却是有很多东西是值得称赞的,就像日本的电视机,日本的小汽车,日本的动漫等等.这些东西还是要批判的吸收好.说到底是他们没有弄清楚反对的对象,我们要反对的是罪恶而不是日本,就是梁文道先生讲的〝不是反日本,而是反罪恶〞一样,罪恶才是人类犯下罪行的根源,根源不除,世界永远不清净.所以说这不是〝中日问题〞,而是〝反罪恶〞的问题了,这是必须搞清楚的,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看问题才不会肤浅,才会越接近事物的本质.现在有不少人在反对韩国,原因在于韩国〝意淫〞了中国的文化,把孔子呀之类的历史名人经过一系列看似仔细实质荒.唐的调查后纳入自己门下,令有些人深恶痛绝,因而仇视韩国的人之类的.其实韩国政府和媒体就算再搞多一些这样的荒.唐事出来,但如果我们中国人不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也许有一天会变成那样.但是总会有人去揭穿骗局的,表明真相的,会有像梁文道先生一样的人,毕竟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家.在这,我们也并不是要反对韩国,而是反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犯下的文化罪恶.梁文道先生的《常识》真的令我感悟很多,鉴于我的文笔拙劣,在这里就不一一写出,同时也希望大家都去看看这本书,了解了解世上事实的种.种真相,因为这也是常识!常识读后感5〝看不懂〞这样的评价,许多作者看来是一句褒奖的话,一来是他会认识是读者文化素养不够,二来他会觉得确实是自己的思想深刻,不会有伯牙子期似的知音,我也暗暗地下定决心,把〝看不懂〞作为我写文章追求的最高目标,然而当我读完梁文道的《常识》时,一种内心蠕动了许久不可名状的感受突然立体而清晰的展现在我的眼前,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具有价值,何必苦苦效仿那些看似深奥的东西呢?梁文道的这本《常识》是他一段时期时事评论的集册,书名是他效仿美国奠基文档之一——托马斯·潘恩的《常识》(ThomasPaine).书中每一个社会热点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与一些评论不同的是,他的观点里鲜有晦涩难懂的深刻道理,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常识〞.诸如他说〝明明在点评志愿者的救灾行动,却不满足于民间集体动员的逻辑,硬要是扯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高度,然后再结穴于华夏爱文化的基因本质.〞看到这儿,你也就大概明白我文章一开头的牢骚了.〝常识〞在今天不知为何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明明遵守最基本的学术道德是常识,各种学术造假却屡禁不止;明明各行各业遵守自己的行业规范是常识,各种内幕却曝光不尽;明明人人遵守法律是常识,各种〝潜规则〞〝关系〞不胜枚举.文章也是一样,需要深的则深,需要浅显的则浅显,一味地追求深奥,怕又是偏离常识了,正如古诗中有白居易易懂的诗句,也有李商隐难懂的诗篇才相得益彰.写不出深奥的东西,即使简单的东西也难敢称其为有价值.因为除非你能够像鲁迅一样有一支如矛似箭的笔;除非你像钱钟书一样的智慧;或者像现在的韩寒或是梁文道一样的聪明;或者你是在媒体上左右逢源的名人,怕是许多的评论只是自己孤芳自赏的东西罢了.现在如此多的报纸,如此多的博客,如此多的妙语,谁又会在乎你写的所谓的评论呢.正是没有人在乎,激发了我不断写的勇气,因为没有人会出来嘲笑你的简单,嘲笑你〝粪土之墙不可圬〞,所以就写下去吧.最新初中《常识》读后感范例汇总。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梁文道是当今中国最知名的文化评论家之一,以其深刻的见解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为人所熟知。
他的作品涵盖文化、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并在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中获得高度赞誉。
《梁文道常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对各个方面的常识问题进行深入解读,让我们对世界、对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阅读《梁文道常识》这本书时,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的博学多才以及深邃的思考能力。
他的文章始终紧扣主题,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析了各种复杂的概念和事物,让人耳目一新。
每篇文章都富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读后令人受益匪浅。
同时,梁文道在书中广泛涉猎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和历史,让我对异域风情和文化背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此外,我认为《梁文道常识》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
梁文道在书中讲述的各种常识问题,其实都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日常事物。
但是通过他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思考。
这为我们重新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所处的这个时代。
最后,我认为《梁文道常识》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梁文道在书中追求真正的思考自由,没有为了迎合社会和公众口味而做出妥协。
他独具慧眼、胸怀宽阔,勇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发人深思的观点,这在当今满是浅薄和八卦的媒体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总的来说,读完《梁文道常识》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知识和思考的热爱。
他的深邃见解和幽默风格极富吸引力,让我在阅读中倍感愉悦和惊喜。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所处的世界,并寻找到了新的认知和思考方式。
相信只要大家了解了这本书的精髓,也能够像我一样受益无穷。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梁文道的常识文字不浮躁,但平实中给人思考的空。
梁文道的常识读完,身心被涤荡,感悟颇丰。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梁文道常识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篇一“比起许多同行同道,我的环境比较宽松,我的信息来源比较多元,我冒的险比较小,我怕的事也比较少。
”“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
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
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
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诗家幸。
”以前中国人辩论是很温柔的。
你看陆象山朱熹鹅湖辩论,好得不得了,明明南辕北辙,问题是大家态度很好,不像我们今天在网上特别多批一个作家,那个书一上来不同意几句骂得他狗屎不如,大家怎么那么狠呢?特别今天的态度,你刚才讲不敬畏不谦虚,我个人经验,我记得我小时候读书读不明白、不同意、你会先觉得是不是我有问题,是不是我能力不够,是不是我学养不够没读懂,今天一本书没读懂,作者什么玩意儿写的什么东西?据说梁文道每日睡五六个小时,有时候3天才睡10小时,所以才有办法做节目、开讲座、办免费杂志、写专栏,现在又出书,他对每件事都很认真。
但最讨人喜欢的,还是他很认真和你说话、很认真听你讲话的感觉。
他熟练地掌握了与大众交流的技巧,不会故做晦涩,精英知识分子的专业用语到了他的嘴里就成了直白通俗的大众化语言,偏偏他关注的重点又是与公共生活、公共空间密切相关的问题,注定与公众有太多的相遇机会。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篇二一本厚厚的《常识》,读了一个月,挑挑拣拣的也就读了三分之一,一方面因为这是一本时评集,很多话题已经没有新鲜感了,就没有去读,另一方面老梁的风格有点“闷”,不是我喜欢读的那种“喜怒笑骂”风格的杂文,实在没有一口气读完的欲望,连续读多了会犯困。
这样说并非《常识》写的不好,恰恰相反,梁文道的文章,完全可以用“静水深流”来形容,文字上波澜不兴,却很值得细细琢磨。
读梁文道先生《常识》有感
读梁文道先生《常识》所记梁文道先生是一位香港评论家,专注于撰写艺评、文化及时事评论,并曾参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及社会活动,为《南方周末》及《南方都市报》等中国内地、香港及马来西亚十余份报刊杂志专栏作家,斯文而不失风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讲的事情其实并高深,只是常识,至少是现代文明的常识。
本书就是他平素发表在各类报纸期刊上作品的合集,书名《常识》是来自美国立国时期的托马斯•佩恩的同名书,这位给自己取名“痛苦”美国之父,难以接受社会对个人的不公,英国对美洲的欺凌,写出了这本不到50页的小册子《常识》,却卖出了50万册(当时北美不过200万人口),它唤起了北美民众独立的信念,在今天这本小册子依然被列为“改变美国的20本书”中第一本。
梁文道先生说过:“常识”是我很关心的一个概念。
所谓“常识”,就是一个国家、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
他又说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文章的措词用得好,对世事的讲评也很客观,通读全书,我们可以感受到梁文道先生很高的文学素养,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
他谈了许多现在看来是颇为敏感的话题,文章中他展示的冷静而富有理性的观点,对于我们而言,是一剂清热解毒的凉茶,就例如“日本问题”。
“日本”问题可以说是非常让当今中国人异常敏感的话题:当今时代,反日本的激进分子的数目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在他们看来,日本犯下的罪行是不可原谅的,不把日本置于死地就不罢休。
就像当时无聊人士疯传于QQ群的反日宣传的邮件一样,把日本人民说得个个都充满了邪恶。
他们没有弄明白历史是什么和自己所要反对的对象是什么,所以他们就盲目激进,盲目地反对日本。
其实,历史是可以记得但不能记恨的东西。
我认为历史上种种人类无知所犯下的罪行,我们可以记住,可以了解背景了解精神层次的东西,但我们不可以把历史上别人犯下的罪行发展成为对他们国家一切的仇恨。
历史的日本是曾犯下滔天罪行的,现在的日本也不消停,我们依然应该记得,应该看清楚。
常识读书心得800字5篇范文
常识读书心得800字5篇范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常识读后感1中国有一句古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然而,当这个世界被连成一体,当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局中时,是不是就意味着再没有人能有一双清明的眼睛?很庆幸,当我读完《常识》一书时,我可以肯定地说,并不是。
至少,还有这样一个人,即便身处世界大局中,依然可以犀利地看到一切的本质,他就是梁文道。
时评,顾名思义,是对于时代现象的评论,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生命短暂的报刊,好像过了这段时期,时评就显得落后而毫无价值了。
真的是这样么?就拿《常识》中的一篇《城管死于抽象的市容概念》一文做例,在我们都对于全国各地城管的野蛮执法口诛笔伐时,梁文道却用短短几百字犀利地点中了这一现象的根源—抽象的市容概念。
说白了,就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碰擦,当我们一心一意打造现代化大都市,当我们的政府下大力整治那些所谓的“非法小贩”时,理想主义蒙蔽了他们的眼睛,让他们不管不顾现实中市民的心态:如果有一个地方的商品能更便宜,我为什么不去买呢?事实上,我们的领导将人看成了那些城市规划图上冷冰冰的模型,他们遗忘了人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
让我们再想一想,这种理想主义真的只体现在这一个方面吗?其实不然,小到那些随口一说的承诺,大到某个领导的信誓旦旦的发展计划,哪一个不是可笑的理想主义的产物?为什么中国每年的GDP增速让全世界都羡慕不已却至今无法摘去发展中国家的帽子?我们在高速的发展中越来越忽视现实的重要性,我们躺在理想主义的摇篮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现在,你还认为时评没有长久的意义吗?时评和那些文学名着一样,都充满了对于时代的反思。
所不同的是,时评以更现实的角度,更贴近生活的现象,更凝练的文字来揭示和批驳当世的种种问题,也许时评中的事件是时效性的,但其中蕴涵的思想决不会过时。
当我们生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你需要一本《常识》这样的书来擦亮你浑浊的眼睛,没埋没的思想,让你能身在局中却仍旧清醒。
常识梁文道读书笔记
常识梁文道读书笔记读梁文道的《常识》,就像是在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与一位睿智又风趣的老友闲聊。
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没有晦涩难懂的词句,有的只是对生活中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视的“常识”的犀利洞察和幽默解读。
梁文道在书中提到了各种各样的话题,从政治到文化,从社会现象到个人修养,每一个观点都像是一把小锤子,轻轻地敲打着我们思维的外壳,试图让我们从固有的认知中探出头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于“专家”的看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专家”这个词似乎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只要被贴上这个标签,他们的言论就好像拥有了绝对的权威。
然而,梁文道却提醒我们,不要盲目地迷信专家。
他说:“专家就像厨房里的调料,用得好能增色添香,用得不好就会坏了一锅粥。
” 这话说得太有意思了!想想看,我们是不是经常在电视上、报纸上看到各种各样所谓的专家,他们口若悬河地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可有时候却让人觉得云里雾里,甚至是荒唐可笑。
就拿健康养生来说吧,一会儿有专家说要多吃肉,一会儿又有专家说要吃素;一会儿说每天要喝八杯水,一会儿又说喝太多水也不好。
搞得我们这些普通人都不知道该听谁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段经历。
有一次,我妈妈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一个“养生专家”的讲座,据说这个专家能治百病,还能让人长生不老。
我妈妈那叫一个激动啊,拉着我就去听。
到了那地方,只见一个穿着白大褂,戴着眼镜,看起来很有学问的人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
什么“磁场疗法”“气功排毒”,听得我是一头雾水。
我妈妈却听得津津有味,还不停地做笔记。
讲座结束后,那个专家开始推销他的“神奇产品”,什么按摩椅、保健品,价格贵得离谱。
我妈妈当时就心动了,非要买一套回家。
我赶紧劝她:“妈,这东西不靠谱,别花冤枉钱。
”可我妈妈却说:“这是专家推荐的,肯定错不了。
”我真是哭笑不得,最后好说歹说,才把妈妈劝住了。
后来,我在网上查了一下那个所谓的专家,发现他根本就没有什么资质,就是个江湖骗子。
常识梁文道读书笔记
常识梁文道读书笔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观点和言论所包围,有时甚至迷失在其中,难以分辨是非对错。
而梁文道的《常识》就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帮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忽视的常识。
梁文道在书中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触,对社会、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的现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他的文字既不高高在上,也不故弄玄虚,而是以一种平等、真诚的态度与读者交流,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警醒。
书中提到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对“专家”的重新审视。
在当今社会,我们似乎对专家的言论过度依赖,认为他们的意见就是权威和真理。
然而,梁文道提醒我们,专家也并非全知全能,他们也可能受到利益、偏见和思维局限的影响。
我们不能盲目地听从专家的意见,而应该保持自己的思考能力,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这让我想起了一些所谓的“健康专家”,他们一会儿说某种食物对身体有益,一会儿又说有害,搞得人们无所适从。
其实,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实际经验,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专家的言论左右。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话题是关于媒体的责任。
如今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追求轰动效应,而忽略了事实的真相和报道的客观性。
梁文道指出,媒体应该承担起传递真实信息、引导公众舆论的责任,而不是为了点击率和收视率而不择手段。
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浏览新闻时的态度,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匆匆浏览标题,就轻易地相信了所看到的内容,而没有去深入探究其真实性和背后的动机。
我们应该学会对媒体的报道保持警惕,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梁文道还谈到了公众的冷漠和麻木。
在面对一些社会问题时,很多人选择了视而不见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他呼吁大家要关注身边的不公和不义,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因为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在公交车上对小偷行窃熟视无睹的乘客,以及对摔倒老人不敢伸出援手的路人。
我们不能总是抱怨社会的冷漠,而应该从自己做起,用行动去传递温暖和正能量。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梁文道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和评论家,他的作品《梁文道常识》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读物。
在这本书中,梁文道通过对各种各样的话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向读者展示了他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方式。
阅读完《梁文道常识》后,我深受启发,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梁文道在书中强调了对知识的重视。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在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我们必须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的头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梁文道在书中还谈到了对待生活的态度。
他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和的心去对待生活中的得失和挫折。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和成就。
此外,梁文道还对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和观点。
只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总的来说,梁文道的《梁文道常识》是一部非常有启发性的读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学会了用一颗平和的心对待生活中的得失,也更加重视了人际关系的建立。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我也会用一颗平和的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我会注重与他人的交往,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在社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和成就。
感谢梁文道的《梁文道常识》,让我受益匪浅,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更美好的人生。
常识梁文道读书笔记
常识梁文道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梁文道的《常识》,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书。
梁文道在书中讲了好多好多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但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常识。
就拿其中关于“媒体与舆论”的部分来说吧。
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新闻,电视、报纸、网络,信息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新闻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些事情能成为头条,而有些事情却被忽略了?比如说,前段时间有个小区里的事儿,小区门口的一家水果店突然关门大吉了。
这要是放在平常,可能大家也就随口抱怨两句:“哎呀,以后买水果不方便了。
”可没想到,这事儿在小区业主群里居然掀起了轩然大波。
一开始,只是有人在群里问了一句:“那水果店咋关了?我昨天还想去买香蕉呢。
”这一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有人说,肯定是生意不好做,房租又贵,撑不下去了。
还有人说,可能是水果质量不行,大家不愿意买。
这时候,有个平时就很活跃的大姐跳出来说:“我听说啊,是那老板得罪了旁边超市的人,被人使了绊子。
”这一下可不得了,群里瞬间炸开了锅。
大家纷纷开始猜测,到底是怎么得罪的?是价格竞争太激烈?还是抢了人家的客源?各种版本的故事在群里流传,越传越离谱。
没过多久,居然有人说那老板是因为赌博欠了一屁股债,跑路了。
还有人说他是被黑社会威胁,不得不关门。
这时候,一个平时不太说话的大哥发了条语音:“大家别瞎猜了,我那天路过,看到门口贴了张纸条,说是家里老人病了,要回去照顾,所以暂时关门。
”可这时候,大家的热情已经被点燃,根本没人在意大哥的话。
还是继续讨论着那些不靠谱的猜测。
我在旁边看着这一幕,心里真是觉得又好笑又无奈。
这不就是梁文道在书里说的那种情况吗?我们总是急于对一件事情下结论,根据一点点蛛丝马迹就开始编造各种故事。
却很少有人愿意去真正地了解事情的真相。
再比如说,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听到两个大妈在聊天。
其中一个大妈说:“现在的孩子啊,真是太娇气了,吃不了一点苦。
”另一个大妈马上附和道:“就是就是,我们当年哪有这么好的条件,还不是照样过来了。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梁文道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知识分子,他的《梁文道常识》一书,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对梁文道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梁文道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人生和社会的常识,这些常识看似简单,却贯穿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他提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他认为真诚、善良和宽容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处原则。
这些常识虽然简单,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读完这些常识,我深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其次,梁文道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他对社会现象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而人性则是社会现象的根源。
他指出了很多社会问题的本质,让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他提到了“人情世故”这个词,他认为在现实社会中,人情世故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要学会在其中游刃有余,不被其左右。
这些观点让我深感启发,让我对社会现象和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后,梁文道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学习和知识的观点。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才能不断进步。
他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建议,比如,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要有恒心和毅力。
这些观点让我深有感触,让我对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梁文道的《梁文道常识》一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知识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相信,这些常识将会伴随我一生,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和助力。
感谢梁文道,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识读后感
真正的社会是怎样的?全世界的信息无时无刻地发生着变化,我们却只能通过一双眼睛来粗略地浏览,只能主观地产生出一种片面的想法。
而我们正是需要像梁文道一样的时事评论家,去全面地共享资料、观点,去弥补我们稀缺的一个角度。
就如这本书《常识》扉页上注明的:“如若觉得这些奇怪,可谓这是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
《常识》,一针见血地谈及中国社会种种弊端现象,通读全文,不可否认,梁文道是一位用思维贯穿文字的作家,他运用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高质量知识,去权衡这个社会的各种现象,大到地震,小到一句话。
在字里行间,他没有回避当下热点的问题,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实事求是是他给我最大的印象,从事情的开始到结束,甚至之前的征兆,社会流行说法未及提到的,问题本质的透彻分析,没有避讳,也没有故弄玄虚,反映最真的思考。
尽管如此,这毕竟是一个叫作梁文道的人的世界观,是他的常识,可是起码反映了一些见解,借用作者的话说,“世界的梦想并不是人人都能会说英语,而是人人拥有普遍的共识”。
这本称为“常识”的文集,仅这两个字的立意,不只是向美国作家托马斯·佩恩致意,归宗于知识分子的传统,而且“常识”寓意丰富,在梁文道的笔下,就蕴涵有三种层面:第一种意思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谓的常识,在生活中基本存在却有不可缺失;还有一种就是作者所谓的,“被埋在底下,或者跟我们另一些常识相互矛盾,被我们
扔到一边去了,可谓缺失的常识”,比如说“潜规则”;另外一种常识,可以说是人际关系,或者是公共情怀。
在《常识》的许多篇章里我们都会发现叛逆和辩证的痕迹。
当世人对“范跑跑”群起而攻之时,梁文道却为之辩护,说明范只是不那么崇高,但绝不是邪恶;在全社会都在对地方官员公布电话拍手叫好的时候,梁文道却指出,这是对“民情不能顺利上达”的“最好的讽刺”。
梁文道总是用不同于大众的眼光看现象,既看光亮的一面,又看背阴的那一面,叫一些人顿悟,也叫一些人咬牙。
梁文道善于分析推理,寻求现象之后的根源。
《常识》谈到中国人面对国耻,总是一方面是努力地自我贬损(捏造侮辱中国人的事件),一方面是盲目地自我肯定(制造世界上最长的拉面,争取“世界第一”)。
这实际上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其背后是一种集体怨恨。
很多人思考国耻问题止于理性爱国这一层,梁文道总是继续深入下去,直指根源,教人慨叹。
谈及“毒奶粉”事件后温总理提醒企业要尽社会责任,梁文道则把目光降低,说明企业尽社会责任不是此事的要害,真正的要害在于要有做人的道德底线,是公民的基础道德问题。
抗战一篇中谈到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时,提到我们国家没有一个专门保存战死军人灵位与遗体的国家级墓园,更没有一个全面纪念抗战死难军民的国家级建设。
说到矿难之后的感言,他列举了一个电视镜头,一位刚被救出来的矿工,眼睛还蒙着黑布条,对着镜头直喊:“感谢党中央!感谢国务院!感谢河南省政府!感谢全国人民!”不遗漏对象并且逻辑严密。
梁分析了两种可能,一是在出镜前有所准备,二
是习惯性地脱口而出,思维方式已经内化为语言习惯。
无论是那一种,都违背了常理和人性。
《常识》文章谈及的无不是路人皆知的现象,是真常识,而我们对常识的认知却总是停留在原地,懒得去考虑“常识”的背后,“常识”的根源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常识”。
我们习惯于一目十行地阅读网页,习惯于不辨是非地全盘接纳,习惯于心直口快地表达观点,可是,我们似乎忘记了,这是个缺乏思考的年代,每个人都是评论者和作家,但已无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