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杨绛的散文
杨绛散文心得体会3篇
杨绛散文心得体会3篇杨绛散文心得体会范文1:近日读完了杨绛的散文集,感想颇多,收获亦颇多。
我是在学完《老王》后买了她的文集的。
厚厚的一本书里,藏着无数个故事。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干校六记》。
《干校六记》分为六篇短文,即《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分别讲述了杨绛先生下放到农村后的六件事情。
读罢此文,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下放这么辛苦的事情,在杨绛先生的笔下竟然如此的温暖而充满情趣。
在干校的生活本身根本不可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下放,意味着告别家乡,离别亲人,想想,一个个都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知识分子,倏的就被要求去干农活,一个养尊处优的学者一下子沦就为了一个卖劳力的苦工。
在那个黑暗到看不见一丝曙光的年代里,很多人甚至做好了“一去不复返”的准备。
然而在杨绛先生的眼里,下放不过是一次特殊的人生经历。
离别固然是痛苦的,但是她认为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所在的干校离的很近经常可以见面,而对于女儿,“她不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子,我该可以撇下她。
”在劳动的时候,不论是当地人还是一同下放的“校友”,大家都很照顾她,让她干最轻的活,干最简单的活。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作品里说干校生活很辛苦,很困难,然而这样的情绪在杨绛散文中却少有见到。
难道是干校和干校之间的差别不成?我看不然。
怕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吧。
悲观主义者们总喜欢拿困境和最美好的东西作莫名其妙的对比,最终得出悲观的结论。
好与坏总在一念思量,在客观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态度也许会收获完全不同的生活。
然而,细细想来,《干校六记》也不是全然不悲的。
作者只不过是运用一种冷幽默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平静地诠释着“”的荒唐和悲哀。
作者是在安慰自己,也是在安慰千万和她处境相同的人。
她努力地用喜剧的语言来冲淡悲剧的伤感,使经历过那段黑暗的人们,能够获得一丝慰藉,而不会把悲伤的情绪传染给那些没有经历过“”的人。
她不希望读者随着她痛苦。
杨绛散文及点评(100字)
杨绛散文及点评(100字)教师范文吧为您推荐杨绛散文及点评100字,希望您能喜欢!更多杨绛先生相关咨讯查询,请关注教师范文吧心得体会栏目!杨绛散文及点评100字一最近又好好读了一遍这本书,我读书有个小时候就留下的坏习惯,囫囵吞枣,大概看看。
人家问起,我就说,那个啊,看过看过,好象自己读过很多书似的,其实呢,早就忘记得无边无际。
后来长大些,就不读书了。
原因很可笑,就是避免成为书呆子,和周围人没法沟通。
不废话了,转正题。
高中时候看过《围城》,还买了一本,让我弄丢了现在。
看的时候就挑有趣的章节,乐着看的。
然后注重看结尾是不是大团圆,很失望。
很不理解为什么方鸿渐不争取唐晓芙,糊里糊涂地要娶孙柔嘉,结尾还过的那么凄惨,很是郁闷。
呵呵。
可见我从小是个完美主义者。
和将将在一起以后,一起又看了一遍电视剧才开始理解。
一个懦弱,得过且过的人生,他就得是那样,观众因为他可亲,就希望他有好的结局。
可是人生就是这么不完美,我的接受。
那是钱钟书在上海沦陷时候写的,不能工作,心情不好,而且书也就写到那里,可以安慰的是,作者的人生不是悲剧,这已故老头儿婚姻美满,事业成功。
他的妻子杨绛,一个近代少见的大家闺秀,两个人很相配。
非常幸福。
最先看的是杨绛的《洗澡》,感觉没意思,确实她没有钱钟书幽默,恩,这种才华绝对是天生的。
后来看《我们仨》,大概知道了他们的生活,这两本书都没有我现在说的这本《杨绛散文》好。
《杨绛散文》里面包含了各个时期她写的散文,记事,写人等等。
丙午丁末年纪事里,是文革时期受的迫害,这个印象特别深刻,她没有特别写那些害她的人,十分怀念那些给过温暖的人。
看了以后,感觉很舒服,特别安静的感觉。
再八卦一个,好象在记钱锺书与《围城》里,写钱锺书特别淘气,帮他家猫猫打架,提过和他家猫猫打架的是邻居林徽因家的,感觉两家关系不好,因为杨绛说了很多好朋友,但是只提过一次林徽因,还是邻居呢。
顺姐的‘自由恋爱’读起来很好玩,其实写的是一个苦命人,但是在她笔下,就很有趣,并不是她不同情,但是在这个经历了太多的老人看来,已经没有什么可惊奇和愤怒的了。
杨绛散文《老王》深度解读
从作品中学到的做人道理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
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
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
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
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
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
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
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
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杨绛散文《老王》深度解读杨绛先生的散文向来得到很高的评价:“严谨的写实作风使她的散文浑然本色,亲切可感;对道德尊严的执着追求使她的散文充满了人格的感召力;有距离的审美观照、美丑善恶互现手法形成其散文清雅隽永、豁达冲淡的艺术风格;理性与感性紧密交融的语言使其散文既富理趣又颇具小说神韵。
”《老王》是杨绛写于1984年的一篇散文,在选入中学课本后,引起界内人士的极大关注。
关注焦点是大家公认的作品文眼:“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杨绛先生每当想起老王,总是心生“愧怍”?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存在之前,部分意义已经存在,在文本结束的时候,意义仍然在继续延伸,读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做出自己的理解。
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能使人思想发育、灵魂苏醒,从而构建出自己的精神大厦。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绛散文《老王》细读
基本内容
首先,从老王的生活状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贫困和艰难。然而,他并没 有因此而怨天尤人,相反,他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着 他的尊严和追求。这一点让人们不禁对老王产生了敬意和同情,同时也对杨绛的 敏锐观察和深入描写表示赞叹。
基本内容
其次,杨绛在《老王》中通过许多细节描绘了老王的内心世界。他对于自己 的病情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他最后一次来到杨 绛的家中,希望向她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感激之情。然而,杨绛却没有理解他 的真实意图,只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打发他离开。这一点让我们感到深深的遗憾 和无奈,同时也让我们对杨绛的误解产生了反思。
以写促读,走进《雨霖铃》的情 感世界
以写促读,走进《雨霖铃》的情感世界
在阅读的海洋中,我们常常会被各种情节和人物所吸引,但是有时候,我们 也需要通过写作来促进阅读的理解和感受。今天,我将以《雨霖铃》为例,探讨 如何通过写作来走进这部经典的情感世界。
以写促读,走进《雨霖铃》的情感世界
《雨霖铃》是唐代文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凄美的词句和深情的情感表 达了离别的痛苦和思念的煎熬。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来加深对 它的理解和感受。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 绛散文《老王》细读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 绛散文《老王》细读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绛散文《老王》细读
杨绛,这位卓越的文学家,用她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 一个真实而感人的世界。在她的回忆性散文《老王》中,她以平淡如水的文字, 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同时也揭示了那个 时代下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复杂。
谢谢观看
打开语辞世界,走进人物内心杨绛散文《老王》细读
浅论杨绛的散文
浅论杨绛的散文摘要: 杨绛在散文中坦露出一颗真诚的心, 她“据事纪实”, 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可信度极高; 她自身具有善良、谦逊的性格,她重义轻利、乐于助人有一颗“平常心”, 同时她也不乏坚强勇毅、百折不挠的阳刚之气。
“人品即是文品”, 杨绛散文成功的艺术经验正在这里。
关键词: 杨绛散文真诚平常心Pick to : Yang Jiang in prose, with a sincere heart, she “according to what documentary “, let the reader to taste, extremely high reliability ; she has its own kind, modest personality, her light, helpful and a “normal”, she also has strong strength, never yield in spite of reverses masculinity. “Character is the product”, Yang Jiang’s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rt here.Key words : Yang JiangProseSincere Common heart杨绛的散文数量并不多,我们所能读到的仅有《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和《回忆两篇》几个小册子以及一部分散篇, 总共不到60篇约25万字。
杨绛散文多是“怀人忆旧之作”,杨绛“不太接受规范,经常不戴‘人格面具’”,[1]她的散文是以真诚打动人的。
近年来, 不少学者对杨绛散文的社会背景、文化底蕴及其史学价值作了深入探讨和细致研究。
正如杨绛自己告诉我们的,读了她的作品,就如到她家“串门儿”,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观赏一番”[2]。
关于杨绛的散文
关于杨绛的散⽂ 如果你不屑挂,或懒得挂,不妨就敞着个⾚裸裸的窗⼝。
下⾯是店铺精⼼为您整理的关于杨绛的散⽂,希望您喜欢! 关于杨绛的散⽂⼀:喝茶 曾听⼈讲洋话,说西洋⼈喝茶,把茶叶加⽔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道:“好是好,可惜苦些。
”新近看到⼀本美国⼈做的茶考,原来这是事实。
茶叶初到英国,英国⼈不知怎么吃法,的确吃茶叶渣⼦,还拌些黄油和盐,敷在⾯包上同吃。
什么妙味,简直不敢尝试。
以后他们把茶当药,治伤风,清肠胃。
不久,喝茶之风⼤⾏,⼀六六○年的茶叶⼴告上说:“这刺激品,能驱疲倦,除恶梦,使肢体轻健,精神饱满。
尤能克制睡眠,好学者可以彻夜攻读不倦。
⾝体肥胖或⾷⾁过多者,饮茶尤宜。
”莱登⼤学的庞德⼽博⼠(DrCorneliusBontekoe)应东印度公司之请,替茶⼤做⼴告,说茶“暖胃,清神,健脑,助长学问,尤能征服⼈类⼤敌——睡魔”。
他们的怕睡,正和现代⼈的怕失眠差不多。
怎么从前的睡魔,爱缠住⼈不放;现代的睡魔,学会了摆架⼦,请他也不肯光临。
传说,茶原是达摩祖师发愿⾯壁参禅,九年不睡,天把茶赏赐他帮他偿愿的。
胡峤《饮茶诗》:“沾⽛旧姓余曾⽒,破睡当封不夜侯。
”汤况《森伯颂》:“⽅饮⽽森然严乎齿⽛,既久⽽四肢森然。
”可证中外古⼈对于茶的功效,所见略同。
只是茶味的“余⽢”,不是喝⽜奶红茶者所能领略的。
浓茶搀上⽜奶和糖,⾹冽不减,⽽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
不知古⼈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卢同⼀⽓喝上七碗的茶,想来是叶少⽔多,冲淡了的。
诗⼈柯⽴治的⼉⼦,也是⼀位诗⼈,他喝茶论壶不论杯。
约翰⽣博⼠也是有名的⼤茶量。
不过他们喝的都是⽢腴的茶汤。
若是苦涩的浓茶,就不宜⼤⼝喝,最配细细品。
照《红楼梦》中妙⽟的论喝茶,⼀杯为品,⼆杯即是解渴的蠢物。
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
细味那苦涩中⼀点回⽢。
记不起哪⼀位英国作家说过,“⽂艺⼥神带着酒味”,“茶只能产⽣散⽂”。
⽽咱们中国诗,酒味茶⾹,兼⽽有之,“诗清只为饮茶多。
杨绛散文《阴》全文鉴赏
杨绛散⽂《阴》全⽂鉴赏杨绛散⽂《阴》全⽂鉴赏 导语:杨绛⼥⼠的散⽂,在当今⽂坛独树⼀帜,以⾃⼰鲜明的风格特⾊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下⾯我们来欣赏她的经典散⽂! ⾸先是作者的细致观察和与众不同的体会。
“⼀棵浓密的树,站在太阳⾥,像⼀个深沉的⼈”,寥寥⼏笔就勾画了⼀棵树的姿态,并赋予它⼈的性情。
深沉的⼀棵树。
“⾯上耀着光,像⼀脸的⾼兴,更⼀吹,叶⼦⼀浮动,真像个轻快的笑脸”,“可是叶⼦下⾯,⼀层暗⼀层,绿沉沉地郁成了宁静,像在沉思,带些忧郁,带些恬适”。
看到此处,我分不清到底是树像⼈还是⼈像树了。
因为也可以反过来这样想:⼈很多时候不也是如树⼀般“⾯上耀着光”,“轻快的笑脸”,⽽⼼⾥⾯则是“带些忧郁”“带些恬适”吗?可以说,⼀开始我就被作者的睿智吸引了。
接下来有“最深最密”的“松柏的阴”;“⼴⼤”的“梧桐树胡桃树的阴”;“疏疏的影⼦”,“很浅”的阴;⼩草“错杂的影⼦”,“似有若⽆的阴”。
就连“⼀根⽊头,⼀块⽯头”,“在太阳⾥也撇下影⼦”。
“影⼦和⽯头⽊头之间,也有⼀⽚阴。
”还有墙阴、屋阴、⼭的阴、云的阴。
这些阴不是简单地堆积起来,⽽是在作者轻快的笔下从容不迫地⼀⼀道出,丝毫没有牵强的痕迹。
这是⼀种游刃有余的轻松。
从“清幽灵活”的树阴到“散漫和繁复”的⼭阴,作者⼀路来都是斟酌着光和影的摄影师。
有“筛下疏疏的影⼦”,也有“漏下地的光闪耀着”,有“现出浓浓淡淡多少层次的光和影”,也有“随着阳光转动变换形态”的“挟带的阴”。
最后,“在⽇夜交接的微光⾥,⼀切阴都笼罩在⼤地的阴⾥,蒙上⼀重神秘。
渐渐⿊夜来临,树阴、草阴、墙阴、屋阴、⼭的阴、云的阴,都⽆从分辨了,夜吞没了所有的阴。
”这是⾃然界中⽆可抗拒的规律。
但似乎作者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然界表层的规律,⽽是更深层次地引发读者对⼈性的思考,对宇宙中朦胧⽽⼜神秘的⼒量的思考。
寂静之声 杨绛先⽣有篇众皆赞之“妙趣”的散⽂《阴》,是当年她在英国⽜津留学时朱⾃清亲⾃预稿登在其主办的《⽂学杂志》创刊号上的。
杨绛散文的读书心得
杨绛散文的读书心得杨绛是中国现代文学家,也是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夫人。
她以其深情而充满思考的散文作品而闻名于世。
杨绛的散文作品主要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自己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感悟,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谈一下对杨绛散文的读书心得。
首先,我要说的是杨绛的散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杨绛的散文时,我能够明显感觉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她在文章中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并启发读者对生活中的琐事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在《买橘子》一文中,她通过描述自己买橘子的经历,引发了我对物质与精神的思考。
她说:“我买橘子,只是为了那橘子。
我认得合我口味的橘子,固执己见。
”这种对生活琐事的重视和认真对待,令我深受触动。
其次,杨绛的散文带给我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她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表达了对人性的独到见解。
在《心的独白》一文中,杨绛写道:“心的独白,那是活人给自己的一本日记,写上以后,读上,时会救人,时会害人,多数时候,只是怀念。
”通过这句话,她让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内心的纷繁思绪。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白,有时候可以让我们得到解脱和安慰,但有时候却会困扰我们。
杨绛的这种感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再次,杨绛的散文给了我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在她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对现实的冷静观察和思考。
例如在《喜剧人生》中,她以自己和钱钟书夫妇的亲身经历,以及她看到的和听到的一些真实故事,揭示了社会教育的种种弊端。
她说:“我坚持,帮一个人,不能用别人喜欢不喜欢做先行条件。
”通过这句话,她告诉我们在社会中要独立思考,不要随波逐流,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启示。
最后,我要说的是杨绛的散文给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在她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失去》一文中,她通过描述自己失去亲人的经历,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杨绛的散文】关于杨绛散文特点与意义解析盘点 .doc
【杨绛的散文】关于杨绛散文特点与意义解析盘点下面是关于杨绛散文特点与意义解析盘点,由整理发布,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详细内容请看全文介绍。
近日惊闻杨绛先生离世,举国文士齐痛哀。
先生遗言道,下葬再发讣告,想是不愿被打扰的。
让我们默默感怀先生,我们仨终于团聚了,先生完成了她在人间的整理,与她亲爱的丈夫和女儿团聚了。
杨绛是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新时期以来她以古稀之龄,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
杨绛散文的数量虽不多,但冷静从容,冲淡自如,深情款款,在新时期散文领域独树一帜,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
杨绛⋯身书香门第,性情淡泊,才情出众,同时又饱经尘世变换,领略了风霜雪雨。
她在散文中怀忆往昔、追想故人、感慨人生、洞察自我,自然而然地展露着她深厚的艺术功力、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崇高的人格修养。
读她的散文,仿佛在与一位温和而宽厚、睿智而幽默的长者品茗闲聊,听她讲童真童趣,述亲情友情,谈人生体验。
跟着她自由的心灵和笔触穿梭在时空轨迹中,浏览时代的斑斑痕迹,体会人性的林林总总。
她的散文没有虚伪和矫饰,从不故作崇高,只是以平实的笔触,静静地予人以淡泊、宁静的审美感受。
杨绛散文大致可分为四种不同的题材:一是写文革前和其间的亲历感受的。
以《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控诉大会》《第一次下乡》等为代表。
这是她散文中最富盛名的部分。
作者表现了在“大跃进”“三反五反”“文革”等运动中知识分子的命运:从讲台走上被批判台,从学者变成控诉对象,从大学校同走向社会主义农村。
命运的改变、肉体的摧残、精神的磨难令多少中国知识分子走上了绝路。
这个时代过去后,愤怒声讨、控诉批判是自然而然的,文学领域更是首当其冲。
而在伤痕文学充斥文坛之时,杨绛却鲜有这种主流话语,她把自己受到的精神、肉体摧残平静地、默默地转入到自己的文本叙述中,采取了迥异于他人的远距离视角来痛定思痛。
杨绛散文的读书心得
杨绛散文的读书心得杨绛是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散文家,她的散文作品以真挚、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她对生活、自然、艺术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读杨绛的散文,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以下是我对她散文的一些读书心得,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被杨绛散文中的情感所吸引。
她用简洁而纯净的文字,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读来让人触动。
例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她描述了夏日的荷花池塘,以及她和朋友一起在荷塘边泛舟的情景,文字优美而充满诗意,读来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她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引发读者对自然美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慨。
其次,杨绛的散文中充满了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她关注平凡的日常生活,发现其中的美妙和哲理。
在《洁净与安详》中,她叙述了一个清洁工人的故事,通过对她的观察和对她生活哲学的解读,让人们重新认识和尊重这些默默付出的人们。
这篇散文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珍惜,通过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发现生活的美好和真理。
再次,杨绛的散文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她通过对自然、艺术和人性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幸福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愿望》一文中,她以梦境为背景,探讨了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和真理的发现。
她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心理描写,反思了我们追求幸福的动机和过程。
这篇散文让人深思,引发了我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
最后,杨绛的散文给予人力量和鼓励。
她用自己真实的经历和见解,鼓励读者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追求梦想。
在《从文革中来》一文中,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她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和坚持。
她用真诚和勇敢的态度面对困难,从中汲取了力量,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通过她的故事,她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持信念,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而言之,读杨绛的散文,让我感受到了她独特的情感、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给予人力量和鼓励。
她用细腻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一个个美丽而真实的画面,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引发读者对自然、艺术和人性的思考和思索。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3篇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3篇杨绛散文集读后感3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读杨绛的散文,仿佛是在一个秋日的午后,金色的阳光的余晖铺满大地,洒在厚厚的落叶上,天空有鸟儿飞过,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却带走了所有的喧嚣,站在窗前,手捧一杯醇香的茗茶,望着金色阳光与大地融为一片,世界如此宁静,生命的风车就在此时与这世界一同的静止不动,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这是我在初次读到杨绛散文时脑海里出现的画面,我用文字把它描绘下来,可是我的拙笔却无法描绘出当时心中的那份悸动,还有温暖与宁静,睿智与豁达。
杨绛散文的魅力到底在哪儿呢?平淡的语言,生活中最普通的故事情节,但就是这样最普通的组合却最打动人心。
她的的笔触不是自己的经历就是亲友的经历,以这样一种记叙散文的形式,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取材,记录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死荣辱。
含蓄内敛,洞达生趣,向我们传达着生命的哲学与生活的智慧。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1911年7月生于北京。
她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随后又考入了清华大学外语系的研究生,随后又赴法国、英国留学,曾任上海震旦大学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94年后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外语文学研究组研究员,现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我国着名的翻译家、散文家、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
然而对我来说,这样去介绍一位我所喜欢的作家未免过于生硬,我应该更感性的语言来概括她,她是一位博学的学者,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是生活的智者,是与钱钟书同甘共苦的他的夫人,生活的磨砺赋予她的不仅是写做的灵感和素材,还赋予了她一份平淡超脱的人生态度,而她把这所有的一切都升华成一种艺术,通过淡淡的文字把她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一点一点倾诉给我们。
谈到杨绛的散文,首先是它的语言很有特色,平淡质朴,沉着含蓄,偶有生趣,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没有酒的浓烈,亦没有水的寡淡,她的这种语言风格对于此前的那种雕饰浮躁、虚夸的语言风格也是一种有力的抨击,以最朴质的手法反映最真实的东西,在《回忆我的父亲》和《回忆我的姑母》等文中都体现了这种语言特色,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她和父亲姑母之间日常生活中交往的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在《干校六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可当我看到她踽踽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越发能看到能看到她在我们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忙又真开眼。
杨绛的散文与现代人生观:培养学生对文学鉴赏与人生思考的能力
杨绛的散文与现代人生观介绍本文将探讨杨绛的散文对于现代人生观培养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学习她的作品,提升学生对于文学鉴赏和人生思考的能力。
杨绛,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文化学者,其散文作品以真挚深情、思辨性和哲理性见长,贯穿着对于生活、爱情、自我认知等主题的深入思考。
第一部分:杨绛的散文特点1.1 真挚深情的表达杨绛的散文总是以真正发自内心的情感来表达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
她通过自己对生活经验及内心感受的观察和反思,深入到普通人常常忽略或者害怕直面的领域。
这种真挚深情不仅让读者产生共鸣,也引导着他们再次审视自己和周围世界。
1.2 思辨性与哲理性相结合在杨绛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不仅深入探索生活中的日常细节,也追问人生的含义和命运的起伏。
她用思辨性的文字呈现出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底层哲学思考的力量。
1.3 文学技巧与表达方式杨绛善于利用各种文学手法,如隐喻、象征、对比等,来丰富散文表达。
她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风格,将深刻的观点通达地传递给读者。
第二部分:教育的价值杨绛的散文作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尤其在培养学生对文学鉴赏与人生思考能力方面。
2.1 培养情感表达与共鸣能力通过阅读杨绛的散文作品,学生可以获得深入研究和理解情感并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所描写场景中再现自己内心世界,并产生共鸣。
这样有助于提升他们对自我认知和情感体验的理解和意识。
2.2 拓展视野与独立思考能力杨绛以自身独特的观察和思考角度来描绘生活,这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避免狭隘的思维。
通过她的作品,学生能够审视不同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并激发他们对于人性和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2.3 发展文学鉴赏与表达能力杨绛的散文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她的作品,可以培养对于文学鉴赏和评估作品质量的能力。
同时,在写作方面,通过模仿她的叙述风格和运用巧妙语言技巧,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
第三部分:如何在教育中应用3.1 教师引导与解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并深入解读杨绛散文中隐藏的思想和感情。
读杨绛散文的心得体会范文样本赏析
读杨绛散文的心得体会范文样本赏析整个假期,我把这本书读了两遍,每一次阅读,穿越平淡朴素的字迹,用潺潺柔水写成的文字,字里行间那无言的感动,相失之后的痛楚与难过。
团聚,生死离别,感情的大起大落,全部蕴藏在杨绛先生的文字中,文字叙述很简洁,很平静,但是我们心里却掀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澜和无言的感动。
故事很简单,普通不过的一家三口。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就一页。
讲了一个梦的故事。
我记住了钟书先生安慰杨老的那句话: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仍是杨老在讲给我们一个“万里长梦”。
梦中她是一名交通员,住在客栈,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后来也病重)之间不停地游走奔忙,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一点地在她眼前消散。
直至她实在不想动了,先得到女儿“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着载着钟书先生的船变成一叶小舟,“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附有很多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
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
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
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
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
最后两张老俩口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
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
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
杨绛散文集读后感杨绛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她的散文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她的散文作品涉及了生活、情感、人生、文学等多个方面,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感悟。
读完杨绛的散文集,我深深感受到了她的文学魅力和人生智慧,下面我将就其中几篇作品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我想谈谈《我们仨》这篇散文。
这是杨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写成的一篇回忆录,讲述了她和丈夫钱钟书的婚姻生活以及他们与女儿的温馨故事。
杨绛以朴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将一个家庭的幸福和温馨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篇散文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庭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她用文字描绘出了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画面,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幸福。
其次,我想谈谈《干树》这篇散文。
这是杨绛以一颗干枯的树为主题写成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在冬日里看到一棵干树时的感悟和思考。
在这篇散文中,杨绛通过对干树的描绘和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她用一颗干树来比喻生命的枯萎和沧桑,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贵和对岁月的感慨。
读完这篇散文,我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最后,我想谈谈《职业》这篇散文。
这是杨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写成的一篇散文,讲述了她从事文学编辑工作的经历和感受。
在这篇散文中,杨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真实地描绘了编辑工作的辛苦和艰辛,表达了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编辑工作的认真。
通过这篇散文,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编辑工作的认真,也更加敬佩她对文学事业的执着和坚持。
通过阅读杨绛的散文集,我深深感受到了她的文学魅力和人生智慧。
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生活的点滴和人生的感悟,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价值。
她的散文作品不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感悟,也让人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事业的执着。
通过阅读她的散文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了她的文学魅力和人生智慧,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希望能够继续阅读她的作品,感受到更多的人生智慧和文学魅力。
杨绛散文作品集代表作精选赏析
杨绛散文作品集代表作精选赏析杨绛散文作品集代表作精选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杨绛散文作品集代表作精选赏析,欢迎大家参考11.《流浪儿》我往往“魂不守舍”,嫌舍间昏暗逼仄,常悄悄溜出舍外游玩。
有时候,我凝敛成一颗石子,潜伏涧底。
时光水一般在我身上淌泻而过,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静止的自己,仿佛在时空之外、无涯无际的大自然里,仅由水面阳光闪烁,或明或暗地照见一个依附于无穷的我。
有时候,我放逸得像倾泻的流泉。
数不清的时日是我冲洗下的石子。
水沫蹴踏飞溅过颗颗石子,轻轻快快、滑滑溜溜地流。
河岸束不住,淤泥拉不住,变云变雾,海阔天空,随着大气飘浮。
有时候,我来个“书遁”,一纳头钻入浩瀚无际的书籍世界,好比孙猴儿驾起跟头云,转瞬间到了十万八千里外。
我远远地抛开了家,竟忘了自己何在。
但我毕竟是凡胎俗骨,离不开时空,离不开自己。
我只能像个流浪儿,倦游归来,还得回家吃饭睡觉。
我钻入闭塞的舍间。
经常没人打扫收拾,墙角已经结上蛛网,满地已蒙上尘埃,窗户在风里拍打,桌上床上什物凌乱。
我觉得自己像一团湿泥,封住在此时此地,只有摔不开的自我,过不去的时日。
这个逼仄凌乱的家,简直住不得。
我推门眺望,只见四邻家家户户都忙着把自己的屋字粉刷、油漆、装潢、扩建呢。
一处处门面辉煌,里面回廊复室,一进又一进,引人入胜。
我惊奇地远望着,有时也逼近窥看,有时竟挨进门去。
大概因为自己只是个“棚户”,不免有“酸葡萄”感。
一个人不论多么高大,也不过八尺九尺之躯。
各自的房舍,料想也大小相应。
即使凭弹性能膨胀扩大,出掉了气、原形还是相等。
屋里曲折愈多,愈加狭隘;门面愈广,内室就愈浅。
况且,屋宇虽然都建筑在结结实实的土地上,不是在水上,不是在流沙上,可是结实的土地也在流动,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转啊!上午还在太阳的这一边,下午就流到那一边,然后就流人永恒的长夜了。
关于杨绛散文特点与意义解析盘点
---------------------------------------------------------------范文最新推荐------------------------------------------------------ 关于杨绛散文特点与意义解析盘点下面是关于杨绛散文特点与意义解析盘点,由整理发布,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详细内容请看全文介绍。
近日惊闻杨绛先生离世,举国文士齐痛哀。
先生遗言道,下葬再发讣告,想是不愿被打扰的。
让我们默默感怀先生,我们仨终于团聚了,先生完成了她在人间的整理,与她亲爱的丈夫和女儿团聚了。
【杨绛散文特点和意义】杨绛是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新时期以来她以古稀之龄,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
杨绛散文的数量虽不多,但冷静从容,冲淡自如,深情款款,在新时期散文领域独树一帜,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
杨绛⋯身书香门第,性情淡泊,才情出众,同时又饱经尘世变换,领略了风霜雪雨。
她在散文中怀忆往昔、追想故人、感慨人生、洞察自我,自然而然地展露着她深厚的艺术功力、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崇高的人格修养。
读她的散文,仿佛在与一位温和而宽厚、睿智而幽默的长者品茗闲聊,听她讲童真童趣,述亲情友情,谈人生体验。
跟着她自由的心灵和笔触穿梭在时空轨迹中,浏览时代的斑斑痕迹,体会人性的林林总总。
她的散文没有虚伪和矫饰,从不故作崇高,只是以平实的笔触,静静地予人以淡泊、宁静的审美感受。
1 / 19杨绛散文大致可分为四种不同的题材:一是写文革前和其间的亲历感受的。
以《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控诉大会》《第一次下乡》等为代表。
这是她散文中最富盛名的部分。
作者表现了在大跃进三反五反文革等运动中知识分子的命运:从讲台走上被批判台,从学者变成控诉对象,从大学校同走向社会主义农村。
命运的改变、肉体的摧残、精神的磨难令多少中国知识分子走上了绝路。
这个时代过去后,愤怒声讨、控诉批判是自然而然的,文学领域更是首当其冲。
赏析杨绛《命若琴弦》
赏析杨绛《命若琴弦》
《命若琴弦》是杨绛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琴弦的比喻,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使人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文章开篇,作者以“一生愈演愈奇,如琴弦一般被摔得奏出了悲壮的音调”来形容人的一生的曲折和磨砺。
这种描写巧妙地将人生与琴弦相联系,传达出一种深邃的哲理:生命如琴弦,经历了风雨洗礼,才能奏出绚丽的音响。
文章中,作者将琴弦比作生命的韧性和坚韧不拔。
她写道:“琴弦淡然而安详,不为名利所动,依然奏音。
”生命本身也应如琴弦般,坚韧地去面对众多的挑战和困难,但仍然能够发出动人心魄的音符。
同时,作者对人生的渺小也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她写道:“众人俾狗马之形,我则鸦雀无声地藏在一卷书里。
”通过对自己的生命态度的反思,作者想要表达出人生应该有一种宁静和独立的精神境界,不受外界的干扰而保持内心的平静。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透过琴弦与生命相互呼应的意象,表达了
对生命的独特理解:“琴弦如水般平静,音声令人深悟。
一弦之声,人意殊深。
”这句话凝聚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生命就如同琴
弦一般,平静安详,只有通过深深地悟透,才能领悟到其独特的价
值与意义。
总而言之,杨绛的《命若琴弦》通过琴弦的比喻,表达了对生
命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理解。
她认为生命应该像琴弦一般,坚韧而安详,面对一切挑战勇敢前行,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独立的精神境界。
这篇文章给予人们启示和思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加珍
惜生命,理解其中的真谛。
杨绛散文心得体会
杨绛散文心得体会杨绛散文心得体会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杨绛散文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杨绛散文心得体会1为什么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硬的东西把它挡住,软的东西把它牵绕住。
不管它怎样猛烈的吹;吹过遮天的山峰,洒脱缭绕的树林,扫过辽阔的海洋,终逃不到天地以外去。
或者为此,风一辈子不能平静,和人的感情一样。
也许最平静的风,还是拂拂微风。
果然纹风不动,不是平静,却是酝酿风暴了。
蒸闷的暑天,风重重地把天压低了一半,树梢头的小叶子都沉沉垂着,风一丝不动,可是何曾平静呢?风的力量,已经可以预先觉到,好像蹲伏的猛兽,不在睡觉,正要纵身远跳。
只有拂拂微风最平静,没有东西去阻挠它:树叶儿由它撩拨,杨柳顺着它弯腰,花儿草儿都随它俯仰,门里窗里任它出进,轻云附着它浮动,水面被它偎着,也柔和地让它搓揉。
随着早晚的温凉、四季的寒暖,一阵微风,像那悠远轻淡的情感,使天地浮现出忧喜不同的颜色。
有时候一阵风是这般轻快,这般高兴,顽皮似的一路拍打拨弄。
有时候淡淡的带些清愁,有时候润润的带些温柔;有时候亢爽,有时候凄凉。
谁说天地无情?它只微微的笑,轻轻的叹息,只许抑制着的风拂拂吹动。
因为一放松,天地便主持不住。
假如一股流水,嫌两岸缚束太紧,它只要流、流、流,直流到海,便没了边界,便自由了。
风呢,除非把它紧紧收束起来,却没法儿解脱它。
放松些,让它吹重些吧;树枝儿便拦住不放,脚下一块石子一棵小草都横着身子伸着臂膀来阻挡。
窗嫌小,门嫌狭,都挤不过去。
墙把它遮住,房于把它罩住。
但是风顾得这些么?沙石不妨带着走,树叶儿可以卷个光,墙可以推倒,房子可以掀翻。
再吹重些,树木可以拔掉,山石可以吹塌,可以卷起大浪,把大块土地吞没,可以把房屋城堡一股脑几扫个干净。
听它狂嗥狞笑怒吼哀号一般,愈是阻挡它,愈是发狂一般推撞过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杨绛的散文
摘要: 杨绛在散文中坦露出一颗真诚的心, 她“据事纪实”, 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可信度极高; 她自身具有善良、谦逊的性格,她重义轻利、乐于助人有一颗“平常心”, 同时她也不乏坚强勇毅、百折不挠的阳刚之气。
“人品即是文品”, 杨绛散文成功的艺术经验正在这里。
关键词: 杨绛散文真诚平常心
Pick to : Yang Jiang in prose, with a sincere heart, she “according to what documentary “, let the reader to taste, extremely high reliability ; she has its own kind, modest personality, her light, helpful and a “normal”, she also has strong strength, never yield in spite of reverses masculinity. “Character is the product”, Yang Jiang’s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rt here.
Key words : Yang JiangProseSincere Common heart
杨绛的散文数量并不多,我们所能读到的仅有《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和《回忆两篇》几个小册子以及一部分散篇, 总共不到60篇约25万字。
杨绛散文多是“怀人忆旧之作”,杨绛“不太接受规范,经常不戴‘人格面具’”,[1]她的散文是以真诚打动人的。
近年来, 不少学者对杨绛散文的社会背景、文化底蕴及其史学价值作了深入探讨和细致研究。
正如杨绛自己告诉我们的,读了她的作品,就如到她家“串门儿”,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观赏一番”[2]。
因此, 我们可以从杨绛的散文文本出发,来感受并把握作者的真性情品格,探索杨绛散文的自身价值及其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杨绛散文令人感受最深的是真切可信, 真诚是她人格美的重要体现, 也是她散文的重要品格。
她的散文不论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是追忆亲人故旧,“我”都置身其中, 如实“记录”,平心论事, 除了偶而来点小幽默外, 从不矫情臧否, 故作惊人之语,或自我粉饰,而是向读者坦露出一颗真诚的心,让人们去鉴别,去品味。
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的前言中,作者表白道:“我既不称赞, 也不批评, 只据事纪实; 钱钟书读后也承认没有失真。
” 能够不“失真”, 才能取信于读者。
当然,在写人记事的散文中,要真正做到“不称赞”、“不批评”是很难的, 似乎也没有必要。
关键在于是否真诚, 是否实事求是、合情合理。
例如在上文中, 作者竭力要说明:“《围城》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尽管读来好像真有其事, 实有其人。
”她列举大量事实, 批驳了索隐考证者的无端的猜测。
接着作者不无赞赏地说:“我逐段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使我放下稿子大笑, 并不是发现了真人实事, 却是看到真人实事的一鳞半爪,经过拼凑点化,创出了从未相识的人, 捏造了从未想到的事。
我大笑, 是惊喜之余,不自禁地表示,‘我能拆穿你的西洋镜’。
”这里所谈的既真实、坦白, 也完全符合创作艺术规律。
在《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等怀人作品中,她也都是采取“不称赞”、“不批评”的真诚态度,“只据事记实”。
她的父亲曾被人誉为“江南才子”,先后留学日本、美国,人生道路却相当坎坷,早年因鼓吹革命,招致清廷通缉;民国初年,他又因执法严峻,耿介刚直,屡屡开罪政府上下的权贵们,罢官丢职。
此后,他主要以当律师来维持全家生活,为不少人求取了公道,化解了许多诉讼纠葛。
作者也不讳言:“在贪污腐败的势力面前,我父亲终是个失败者”。
他还受到西方“民主法治”的影响,又脱离了革命,由原先的“激烈”而逐渐“倾向于改良”。
在家庭生活方面,“父亲凝重有威”,孩子们怕他又很亲近他。
由于“为子女的成长教育消耗太多”,他自己在学术上未能取得应有的成就。
作者还顺笔写到贤惠善良的母亲和自己的成长过程,娓娓道来,真实自然,生动有趣;从中总结出的人生哲理也机警深刻,发人深省。
《回忆我的姑母》中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在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杨荫榆年轻时曾奋起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踏上个人奋斗的道路,先后也留学日本和美国。
她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校长时,本想有所作为,无奈跟不上时代潮流,“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结果被“打落水”。
自此一蹶不振,过着独身生活,性格变得怪僻起来,心灵破碎,敏感而多虑。
但她仍能洁身自好,正直处世,同情学生;日军侵占苏州后,她为了保护四邻,敢于挺身而出,与强敌抗争,结果为敌所害,“晚节彪炳”。
作者真实记述了三姑母杨荫榆“坎坷别扭”的一生,既不溢美隐恶,也没有为其“落水”的悲惨下场不平,是非曲直让事实说话,让读者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缺陷也有闪光点的杨荫榆形象。
杨绛没有专门为自己做传,不过从她的“怀人忆旧之作”中,也经常可以看到置身其中的“我”,看到她自己的成长过程以及她真诚善良、谦逊宽厚、爱国尚义、乐于奉献等高尚品格。
杨绛在孩提时代是个活泼听话的小姑娘,曾受到三姑母的怜爱,也受到三姑母任教的女高师学生呵护,恳亲会上特地把她借去做戏里的“花神”。
中学时代,她常为三姑母刺绣、理发、批改作业,很受三姑母赞赏。
她更是父母亲的爱女,自小就知道孝敬父母。
“每天早饭后,我给父亲泡一碗酽酽的盖碗茶,父亲饭后吃水果,我专司剥皮;吃风干栗子、山核桃等干果,我专司剥
壳”;“父亲歇午……我常陪在旁边看书”;冬天为他生的火炉中及时“添煤”,“夏天为他把帐子里的蚊子捉尽”[3];还为父亲重与无奈,也有人格受辱时按捺不住的激动与愤怒,但决无仇恨,也从不伤人骂人。
当她回过头来看看过往的红尘世界,认为那只不过是一幕幕闹剧,而自己始终只是个观众,至多也只能算个配角。
因此,她能够冷静如实地叙述,无须隐讳,也无须惭愧,更不怨天尤人。
杨绛散文的艺术成就,当然与她学贯中西的文化底蕴、历尽沧桑的生命体验、洞察世事的智性思考、关注人类生存条件的火热心肠、朴素机智的语言艺术等,都是分不开的。
早在40年代,杨绛在《听话的艺术》中就说过:“辞令巧妙,只使我们钦慕‘作者’的艺术,而拙劣的言词,却使我们喜爱了‘作者’自己”;“说话的艺术愈高,愈增强我们的‘宁可不信’,使我们怀疑,甚至恐惧”。
散文不同于小说,不同于诗,更接近于日常说话,或如知己谈心,或如自言自语。
所以杨绛在散文中总是竭力以真诚的态度,来表述真情实事;以高尚的人性、人格,来表达这种美的内质。
她不是不重视艺术技巧,而是融合中西,尽量以最朴素的方式,来表达这种美的
内质。
她所追求的,其实正是巴金所崇尚的“无技巧”至境。
杨绛散文成功的艺术经验,或许就在这里。
注释:
[1] 刘锡庆《散文新思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
[2]《读书苦乐》,《杨绛作品集》(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第327—328页。
[3]《回忆我的父亲》,《杨绛作品集》(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88—89页。
[4]《〈傅雷传记五种〉代序》,《杨绛作品集》(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6页。
[5]《软红尘里·楔子》,《杨绛作品集》(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31页。
[6]《隐身衣》,《杨绛作品集》(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87页。
作者简介:
王文娟1977年11月出生文学硕士河北银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