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功能学派理论(英文)

合集下载

常用翻译研究理论及视角

常用翻译研究理论及视角

1.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
a.文本类型:Reiss将待翻译分为四类:信息型informative、表达型
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视听型audiomedial。

将文本归类,可由此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同时便于评估翻译质量是否达到原文本类别的要求。

b.目的论:Skopos theory
2.20世纪80年代初Peter Newmark(纽马克):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语义翻译注重对原文语义的重视传达,并常在形式上尽量与原文一直交际翻译注重交际的顺畅,可为交际转换语言形式
3.20世纪90年代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翻译
韩礼德、Juliane House
从语言学语篇角度诠释翻译
4.Itamar Even-Zohar and Toury多元系统理论:
目的语文化决定作品是否翻译,同时规范遣词用语。

翻译要看目的语文化强势还是弱势。

注重翻译中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5.manipulation school操纵学派翻译观
6.译者主体性: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转向后译者的地位越来越被认可,不再处于隐形地位,在文本选择、审美态度、翻译策略使用等方面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

重要内容可参看查明建和田雨关于译者主体性的文章。

7.女性主义翻译观
8.殖民主义翻译观
8.George Steiner 阐释学翻译观
9.认知视角翻译观
10.互文性
11.接受美学视角
等等。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l)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更加频繁,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非文学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代表理论有: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由于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与原文文本至高无上观念紧密相关的等值标准逐步被侧重目标系统(target system)的观念所取代。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功能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含以下组成因素:语境(context):语言的“表现功能”,涉及符号与世界的关系;说话者(speaker):语言的“表达功能”,涉及符号和说话者的关系;受话者(hearer):语言的“感染功能”,涉及符号与受话者的关系;符号(sign)。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摘要: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功能加忠诚。

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

本文先介绍这个看起来似乎矛盾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并追溯其起源,然后评论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忠诚1.序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蓬勃发展。

其代表人物几乎都是翻译实践者兼在大学翻译培训机构的翻译教师。

功能翻译理论主要以广义上的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具有评价与规范意义。

评价意义包括对所处文化情景中翻译功能的鉴定;规范意义是指对未来的专业翻译工作者进行培训,要求他们译出好的(即具有某种功能的)、满足客户需要的译作,并且要求译员寻求充分的论据来保护其译作免受委托者和使用者的不合理批评。

由于语言的障碍,很多德国学者的论著与观点不但无法为非德语读者所熟知,有时甚至引起误解。

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德国翻译研究克里丝汀界的领袖人物,她意识到语言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性,于是将其德语著作《翻译中的语篇分析:理论、方法及翻译导向的语篇分析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翻译成英语出版,此书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之后她再接再励,直接用英语著书,《翻译是一种目的性活动解释功能翻译理论》于1997年问世。

该书全面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解释这些理论的模糊点及其术语,同时也阐明她本人的功能翻译观点。

诺德深受其老师莱思的文本类型学的影响,十分忠诚于弗米尔的目的论,非常赞赏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同时也有自己的见解。

她把忠诚原则引入功能主义模式,希望解决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

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诺德宣称,功能主义理论可以涵盖翻译的所有类型,而且对翻译教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功能性和目的性。

本文将介绍该学派的背景、发展历程、核心概念及应用举例,最后对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以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为代表。

该学派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和功能的重要性,强调翻译行为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活动。

功能学派的发展对西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德国功能学派认为翻译行为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过程,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主体间的互动。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核心,不仅要传达原作的语言信息,还要根据翻译要求和目的实现文本功能的转换。

弗米尔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文本类型的特点和目标读者需求,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功能学派认为翻译策略应遵循目的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

根据这一原则,译者可根据原文的不同类型和目的,采取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策略,以确保译文能实现预期的功能。

以下是一则应用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翻译实例:原文:Please note that our office will be closed for the Christmas holiday from December 24th to December 26th. We will resume business on December 27th.译文:请注意,我们的办公室将于12月24日至12月26日圣诞节假期期间关闭,将于12月27日恢复营业。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是关于办公室圣诞节假期安排的通知,属于信息型文本。

译者在翻译时,根据目的原则采取了直译的策略,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实现了文本的功能。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国外翻译理论・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仲伟合 钟 钰 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从公元前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近代,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出现一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笔译)是一种行为。

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入手,介绍功能派翻译理论。

1.功能派的形成及重要理论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者凯瑟林娜・雷斯(K atharina Reiss)、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 olz Manttari)。

雷斯首先于1971年在她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 ssibilities and L 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当时,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

雷斯的学生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sko2 pos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skopos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基础笔译 Chapter 10 功能翻译理论

基础笔译  Chapter 10 功能翻译理论

Dacron 的确凉 TOFEL 托福
第六届中国厦门对台商品交易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电 子商品展销会
The sixth China Xiamen Commodity Fair &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Exhibition
在家靠自己,出国靠国旅
At home you’re your own boss. In china your Aladdin’s Lamp is at CITS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predominant function of the ST
is the determining factor by which the TT is judged. 原 文的主要功能是否能得到传递,是评判译文 的决定因素
Specific transla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ext type.不 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Toursim brochure
Official speech
Sermon Electoral speech advertisemen
expressive
Operative
赖斯的语篇类型和语篇种类
表情类
信息类
传记
参考书 报告 演讲 操作说明 旅游手册
布道
官方演说 剧本
竞选演说
诗歌
讽刺文学
广告
操作类
翻译方法
信息类语篇的译文应该传递原语指示性或概念性的 内容。翻译应该语言直白无冗余,并根据需要是要 使用明晰化技巧;
表情类语篇的译文应该传递原语的审美性和艺术形 式。翻译应该使用“同一”策略,即译者应该采用 原语作者的观点;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 目的论3条次生原 则 连贯原则 忠实原则 充分原则
• “篇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或也叫“连贯 原则”(coherence rule) 指的是译文与译文接收者之 间的关系,即译文必须能够 被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译文 接收者所理解和接纳;
• “篇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或 “称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 间的关系,即翻译不是无 本之木。这里的“忠实” 近似为国传统议论,所不 同的是其在翻译中的地位。
译文作则是译者在目的和特定 接收者制作的一个文本。在这 个理论框架下,所谓翻译的“目 的”,自然就是译文的目的. 后来在翻译行为的目的性与委 托性中,费美尔对目的论又进行 了充分的阐释.他认为翻译除目 的性以外,另一个重要的特性就 是委托性,即:一个人从事翻译, 要么出于自己的意愿,要么出于 别人的意愿,无论哪种情形,他的 行为都是为了完成一项委托。
•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 “目的”。 • 翻译目的论 (skopostheories)是将 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 的理论 •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 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 翻译行为的目的。 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 来指译文的目的。
•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 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 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 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 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 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 译实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 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 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 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 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目的论3条次生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充分原则?篇内连贯intratextualcoherence或也叫连贯原则coherencerule指的是译文与译文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即译文必须能够被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译文接收者所理解和接纳

7.德国功能

7.德国功能

五、“功能对等”和“目的论”的差异 (一)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1.“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 (1)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 (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2.“目的论”的理论基础 (1)行为交际理论 (2)文本功能模式
(二) 翻译标准和原则 ► 奈达的翻译标准是内容与风格方面的“信”加上脱 离原文的“达” 。 ► “目的论”推崇翻译标准的多元化。它所强调的对 等是指符合翻译目的条件下的交际功能对等。(还 有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及其他在特 定翻译情况下的特殊原则。) (三) 译者的地位 ► 奈达提倡“读者反映说”。译者的作用主要是向读 者传达原作者的意旨。 ► 在“目的论”中,译者是整个翻译活动中最为重要 的参与者和翻译活动最终的实施者,同时他还是翻 译要求的接受者、原文文本的诠释者以及译文文本 的创作者。“目的论”是“以译者为中心”的。
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原文本与目标文本在内容、语言形式 和交际功能等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对等关系。这就是她 所称的综合性交际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亦称“完整的交际行为”。

► 赖斯所强调的是语篇层面的对等,并将语言
功能、文本类型及翻译策略结合起来,作为 对译文进行系统评估的标准。为了实现文本 层面的交际和对等,赖斯对语篇进行了系统 的分类和语用性分析。她将原语语篇分为四 种,并将其各自的特点以及翻译方法归纳如 下:
2. 翻译过程的参与者及其角色分析 参与者可划分为5类:翻译的发起者(initiator)和委 托人(commissioner)、译者(translator)、原文生产 者(source-text producer)、译文接受者(target-text receiver)、译文使用者(target-text user)。 ► 译者是翻译链上最重要的一环。他以翻译要求为指 导,从特殊的翻译任务中总结出译文的交际目的, 交际目的则使译者决定如何完成翻译任务。 ► 译文接受者是决定译文的关键因素,影响到译者的 分析判断和翻译目的的最终实现。 ► 诺德区分了两类不同的接受者:预设接受者(targettext addressee)和实际接受者(target-text receiver)。 前者为译文所欲影响的对象,后者为译文实际影响 到的对象。译文实际接受者达到译者预设范围是译 文的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1)..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1)..
➢Fawcett : why there should only be three
types of language function;
➢Nord: feeling the need to add a fourth
● Christiane Nord’s more detailed text-analysis model which contunued the functionalist tradition in the 1990s.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历经四个发展阶段, 主要包括:
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的功能主义翻译 批评理论
lecture
operating instructions
-------to--u-r-i-s-t--b-r-o--c-h-u--r-e
biography
play
offic
sermon electoral speech advertisement
❖ The TT of an expressive text should transmit the aesthetic and artistic form of the ST.
❖ The TT of an operative text should produce the desired response in the TT receiver.
● Katharina Reiss’s early work on text type and language function;
● Justa Holz-Mänttäri’s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 Hans J. Vermeer’s Skopos theory which centered on the purpose of the TT;

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及作品
对等应该是语篇层面的对等,而不是词、句的对 等,主张把翻译策略和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 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 • 但到了后期,她意识到,等值不仅不可能实现, 而且有时并非人们所期望的,因此应该首先考虑 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 1971年,莱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 限性》中提出功能类别的问题。是突出一 种基于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功能关系的 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谢谢!
克里斯汀娜·诺德
• 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 • 主要著作有: • 《翻译的语篇分析:理论、方法及面向翻译的语 篇分析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1988) • 《目的性活动-析功能翻译理论》(1997)
诺德和功能加忠诚理论
• 诺德在学术思想上深受莱斯的文本类型学的影响 ,积极倡导费米尔的目的论,将忠诚这一道德范 畴的概念引入功能主义的学术观点,希望能纠正 翻译中的激进倾向。 • 比如曼塔里避免使用“traslation”而是 “translation action”。 诺德认为:“她偏离了 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概念以及人民对于该词的期望 ”。
目标语情景中为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和翻译行为论?德国1984年发表翻译行为理论和方法?提出翻译行为理论theoryoftranslationaction?把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分析包括发起人theinitiator委托人the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stproducer译者thettproducer译文使用者thettuser以及译本接受者t10)
• 莱斯认为,语篇有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 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 信息型 类型,语篇类型决定翻译方法 语篇类型决定翻译方法。 语篇类型决定翻译方法 • 《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 文中,她在语篇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分析了翻 译过程的步骤。 • 分析阶段 分析阶段(phrase of analysis):要确定原文的 功能类型(text type)和文本体裁(text variety) ,然后进行文本外部语言分析。 • 重述阶段 重述阶段(phrase of reverbalization):在上一 步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文本功能决定 一般翻译方法,体裁决定语言和篇章结构。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她首次用英语全面系统地介绍功能学派的各种学术思想,并针对其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翻译中的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1991)一书中,她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须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并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在用英文写就的著作《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1997)中,她不仅对功能学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针对理论中的偏激倾向给译者提出了“功能加忠诚”(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的指导原则,忠诚属道德范畴,关注翻译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诺德在翻译教学和译员培训的方法论方面很有建树。
在此基础上,执教芬兰的德国学者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1984年发表的《翻译行为——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这一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本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eiver),他们并非参与每一个翻译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翻译行为论和目的论有颇多相通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相融合。不过曼塔里的方法和概念模式显然比目的论更为激进,她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将改编、编译、编辑和资料查询都包括在内,同时在理论中大量借鉴商业和管理学术语。

翻译功能学派

翻译功能学派




弗米尔首次提出目的论是在1978年发表的 《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 目的论之所以与其它的西方翻译理论有很 大不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将一些 新的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中,这些新概念 为西方翻译理论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新 的活力。 目的(Skopos),源于希腊语,表示目的或 目标。弗米尔引进这个词来表示翻译或翻 译行为的目的。


翻译以内容为重的文本,最重要的是将文 本蕴含的信息毫无保留的转换到目的语中, 包括:新闻发布会文稿、新闻报道、商务 信函、操作手册、官方文件等。关于评价 以内容为重的文本翻译,赖斯提供了几个 标准:语义是否准确;语法是否合乎规范; 文体风格死否和源语文本相呼应。 以形式为重的文本则强调的是作者的表达 方式。此类文本即是所有被称作有艺术性 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歌及纯文艺作品 等。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源语文本的美 学性转换到目标语中。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

汉斯· 弗米尔(1930-2010),德国著名翻译 理论家,师从功能翻译理论创始人凯瑟琳 娜· 赖斯。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及译著,其 中主要包括《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 (1978)、《翻译行动中的目的与委托》 (1989)、《关于翻译理论》(1983)、3 与赖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 (1984)和《翻译目的理论:正论与反论》 (1996)

根据目的论,译文的目的是译者绝对采取 何种翻译策略为最重要的标准,译文读者 的期待是决定译文目的的主要因素,而目 的语文化中的惯例决定译文读者对译文的 期待。如果译者对原文做出的改动与目的 语文化中的惯例不一致,译者有责任告诉 读者其翻译策略及其原因,而不应该欺骗 读者。如果译者的传译与原文发起人的期 望相悖,译者也有责任向原文发起人解释 对原文做了哪些变动,否则就等于误导原 文发起人。诺德称这种责任为“忠诚”。

德国功能学派

德国功能学派

Vermeer: it is always to be found in the receiving culture.
(P. 72 , 2nd par., 6th line )
Reiss :原文是翻译中衡量一切的标准
Vermeer:原文只是“提供信息”,这种信息 可能部分或全部为目标语所接受
Reiss 1.文本类型 (texttype)按交际目的划分,传 意、表情、使役 情书—表情性 商务信函—传意性 求助信—使役性 决定一般翻译方法 2.语篇体裁或变体 (textsorten) 按语言特征或 管理常规分类,如工具书、演讲稿讽刺作品、 广告 对语言和文本结构方面考虑
(Nord 译)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张美芳,王克非主
Skopos
Functionalist theorists conceive of translation as
an action carried out by a person who has a
specific communication goal, which is referred to as the text’s Skopos. (P.70, 2nd par.,6th line)
—— the “culture turning”
(P75,1st par.)
What we can learn?
Skopos
Flexibility Evaluation
Reference book
1. 李文革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 》, 200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Nord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 释》,张美芳,王克非主译,2005,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
(Nord 认为,intention是从发送者角度; function“文本功能”,由接受者期望要求、已有 知识和环境条件决定。)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法律术语翻译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法律术语翻译
This thesis‟s theoretical basis is German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his thesis illust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Skopos rule, coherence rule and fidelity rule into the legal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each respective rule, such concret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as transliteration, flexible translation (notes included), addition of appropriate archaic words, conversion of parts of speech, selection of big and formal words, paraphrase, neologism, free translation,
Second, I also show my sincere thanks to the respectable Professors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hey are Professor Song Lei, Professor Xiong Demi, Professor Zhao Liang, Professor Xiao Yunshu, Professor Ni Qingquan, Professor Zhang Jianbo, Professor Huang Chunfang, Professor Zheng Daxuan,and Professor Wu Shuqiong who arouse my interest for forensics and render my postgraduate study a memorable experience.

功能翻译学派

功能翻译学派

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
• 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照预定的方式运 作的因 素(为实现译文预期功能,进行必要的调 整,包括改写甚 至删减) • 忠实法则”(the fidelity rule)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 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 忠诚原则限制了译本的功能范围,强化了译者和客户之间 对翻译任务的协商 • 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模式其实走的是折中路线,貌似完 备,但在实际运作中,尤其当原文目的和译本目的不相同 时,要做到忠诚于各方,难上加难。更何况诺德深受莱斯 的影响,使用语篇分析的模式,这无疑使她最终不能走出 对等的局限。

Basic underlying rules of skopo theory
• • • • • a. A translatum (or TT) is determined by its skopos 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T is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target culture and TL concerning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source culture and SL. c. A TT does not initiate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clearly reversible way. d. A TT must be internally coherent. e. A TT must be coherent with the ST. f. The five rules above stand in hierarchical order, with the skopos rule predominati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olz-Manttari and her Action Theory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is action theory put forward by von Wright and Rehbein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This reflects clearly in Holz-Manttari'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in which she even avoids using the term "translation" in the strict sense. She defines translation as "a complex action design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is to transfer message across culture and language barriers by means of message transmitters produced by experts. She focuses on the actional aspect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role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situational conditions such as time, place and medium in which translation activities take place. She also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tatus of the translator.
Vermeer and the Skopos Theory
The skopos theory is an attempt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Vermeer considers translation a type of human action, which is intentional, purposeful behavior that takes place in a given situation.
2.3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Criticism
Deconstructionism
Manipulation Theoryຫໍສະໝຸດ Structuralism
German Functionalist Theories
Translation Criticism/text types and functions
Contents
• Introduction • Translation Criticism
• Text types and their functions
• Taking equivalence as her basis, Reiss develops a mode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texts. According to Reiss, the ideal translation would be equivalence. • However, she finds that there are two exceptions from the general purpose of achieving equivalence: When the target text is intended to achieve a purpose or function oth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functionality(i.e. Adequacy to the intended function) takes precedence over equivalence. When the target ext addresses an audience different from the intended readership of the original, readerorientedness takes precedence over equivalence.
1.4 Value and Limitation This approach really have great practical value for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work on non-literary texts. Whether they are applicable to literary translation remains to be testified in the future.
2.Translation Criticism
2.1 Definition 翻译评论可指对翻译过程及译品进行的(艺术或科学)分 析与评价(analysing and evaluating)。这并非全面定义,但 由之可明确翻译批评的主要对象:不仅包括评价翻译活动的 结果(译品),还包括追溯翻译过程(分析与评论译者动机、工 作态度、翻译方法等)。翻译批评至少应包含翻译过程及译 作,由下述定义可予确认:翻译批评即参照一定的标准。对 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中国翻译词典》:184)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re another influential trend in moder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y were developed in Germany in the late 1970s. • Prominent figures of the school: Katharina Reiss, Justa Holz-Manttari, Hans J. Vermeer and Christiane Nord.
2.2 Significance
• Translation criticism acts as a policeman. It is he who safeguards the leagal rights of the original author. It is he who fights against plagiarism and cribbing. Translation can never proceed in an orderly way unless monitored by translation criticism. • Translation criticism acts as a doctor. It is he who firstly points out what is wrong or amiss with the translated script and then the translators are able to polish their works. • Translation criticism acts as a judge. It is him who the clients may have recourse (求援) to when a dispute appears between different translators.
1.3 Representatives and their Theories
Katharina Reiss and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As early as 1971 Katharina Reiss introduced a functional category into her "objec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criticism". Her book 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1971) may be regard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scholarly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in Germany.
1.2 Main Viewpoints of this School
Since the prevalent equivalence-based linguistic translation theorists held the view that any target text that was not equivalent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corresponding source text was a nontranslation, the German Functionalists became increasingly dissatisfi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proposed their own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Here "functionalist" means "focusing on the function or functions of texts and translations", and "functionalism" is a broad term for various translation theories that approach translation in this way. (Nord 199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