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结合《曹刿论战》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 出:珍视学生 j特的感受 、 “ 虫 体 验和理解 ,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滑文素养 ” 学生作 为活生
牛的不同个体 , 荷不同的兴趣和爱好 、 着 不同的知识 有 有 和经 验 、 着 不 同 的灵 感 和 体 验 。 此 , 师要 充 分 利用 教 有 教
才会有创新意识 , 社会也才会不断进步 : 亚里士多德 、 爱
要 有 批 判 的 思 维 ; 要 什 么 众 口一 涮 , 要 独 特 的见 解 。 不 需 教
腮和语 文学 习的特点 , 关注学  ̄ f 个体 差异和不 同的学 习 -, j 需求 ,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 求知欲 , 充分激发学生 的主动意
识 和 进 取精 神 。 导 自主 、 作 、 究 的学 习方 式 。” 此 , 倡 合 探 为
军事上 的卓越的指挥 才能 。 准知话音刚落 , ” 一位同学却振
振 有 间地 答 道 :我认 为老 师这 样评 价 鲁 庄公 是 不 公 正 的 “
识与组织知 识。联系《 曹刿 沦战》 篇课文的 读教学 , 这 教 师的责职并 不在 于对教材 、 教参或某种观点 的诠释 , 关键
在 于 引导 学 生 从 继 承 性学 习转 向 到创 新 性 学 . I 0 导学 生
生 的思 维 在 讨 论 的撞 击 中进 发 m 了创 新 的 火 花 , 堂 教 学 课
真 正 “ ” 起来 。 活 了
三 、 学 反 思 教
认 真 反 思 本节 课 的得 失 , 笔 认 为 奉节 课最 大 的可 取 之 处 , 是 完 全 确 立 r学 学习 的 主 体地 , 分 培 养 了 就 充 学 生 的 创 新 意识 。盂子 说 :,信 _ 『尤 ¨” }此 , 生 “ { 』 5 【 1 太 学 j 只 有 不 迷 信 或 者 不 肓从书 小 和教 师 , 才能 有 闩己 的 思 考 ,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中学语文教学随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教师备课时,对自己设置的问题都准备了正确的答案,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与教案教材教参里的答案不相同时,那么教师应怎样对待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呢?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先看一个案例:我在教《三颗枸杞豆》这课时,我问学生受到的启示与教育时,有一学生回答:三叔的做法是对的,应当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尽管最后没有什么成绩。
真是没想到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可我的教案里写着:要抓住时间,抓住生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决不能见异思迁,知难而退,否则必将一事无成。
看到还有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下课的时间又快到了,我便赶紧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让学生用笔记下,课后,我反复思考,似乎觉得这样处理不妥。
这个案例,引发了我对课程改革更深的思考,同时对课程标准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首先,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这个层面来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或者预先设置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学生往里钻,而应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中,不能用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以致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
课堂上,即使学生的回答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思维过程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这样,教师不仅在教学生学,而且向学生展示了一种虚心诚恳民主宽容的人格风范。
其次,从教学相长,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角度来探讨,学生说出独特的与教案不同的理解,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文化积淀无疑是一个挑战。
按着教参讲,照着教案读,自然省心省力,一旦“开放”,一个头脑怎能应对50个头脑?这也是对教师专业功底教育理念和教学机智的考验。
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教师,师德师风是我们职业的重要基石。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深感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以下是我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并主动关注他们的个性特点是尊重学生独特性的基本前提。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各不相同。
作为教师,我们要摒弃一切偏见和刻板印象,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弱点,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个性特点对学习的影响。
其次,我们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偏好,教师应该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选择,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
例如,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并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样不仅尊重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此外,个性化教育是在尊重学生独特性上的一种具体体现。
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措施,帮助他们发挥潜力,实现个体化的发展。
例如,有的学生在语言方面较为薄弱,我会提供更多的辅导和练习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学生在数学方面较为出色,我会给予他们更多的拓展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个性化教育,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外,坚持公平公正也是尊重每个学生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在教育中,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等因素而对其产生偏见或歧视,而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接受公平、公正的教育,我们要尊重并保护他们的权益,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和公正的评价标准。
最后,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引导者和伙伴。
我们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和互动,我们才能更好地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有意义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应珍视学生对语言的独特感受
读这样 的语 句 , 让学 生谈 谈 自己的感受 , 有 的学生说 “ 我感 勾勒 了孔 乙己的衣着 、 动作 、 语言 , 无一不让 人感 到可笑 。随着
觉到海滩上 的沙子很细 、 很亮 。” 我觉得这是学生“ 理解 ” 了这句 话 的主要意思生对语言 的独特 感受
江苏省泰 州市民兴实验 中学 中英文部 封
在语文课上 常常会 听到这样 的话语 : “ 谈 谈你 的感受 ” , “ 在
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写写批注 ” , “ 带着这样 的感受读一读” , “ 让我
蓉
信息 ; 而“ 感受 ” 是感性的 , 是从语言的感知进而指 向情感 的激发 和共鸣 , 侧重于“ 感 同身受 ” 。
象, 从而全面透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 内容 。
理论上进行深层的思考 , 对具体实施策略进行更加深入 的探寻 。
一
、
对“ 感受” 内涵的思考
王 尚文先生在《 语感论》 一书 中说 : 从感受对象 的角度来看 , 感受就是“ 感之 于外 , 受 之于心 。” 从感受 主体 的角度来看 , 感受 就是 “ 目击事物 , 便 以心击之” 。当“ 事物 ” 为言语作 品 , “ 以心击 之” 强调 的是心灵对语言的发现和创造 , 读者在阅读过程 中付 出 了思想感情 , 而付 出也就是感受 。 从 中我们可 以发现 , 阅读活动 中的“ 感受 ” 具有两 个方面 的 含义 : 一方 面 , “ 感受” 是 一个 过程性 的动词 , 是对语 言以及 语言
说出 自己的喜爱 、 憎恶 、 崇敬 、 向往 、 同情等感受 ” ; 教学建议
中提出“ 要珍视学生独特 的感受 、 体验 和理解 ” ; 评价建议 中强调 命 。只有引导学生从语 言中产生真实 的感受 ,才能引起情感共 “ 阅读评 价要 综合考 察学 生阅读 过程 中的感受 、体 验 和理解
语文阅读课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语文阅读课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第一篇:语文阅读课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语文阅读课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岑溪市筋竹中心小学冯静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不是承认和认可。
不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的,这都是他们认真思考的结果,是他们在阅读中自己的思索所得,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在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上首先要做到“珍视”,然后再加以评价和引导。
哪怕他们的理解有一些偏差,我们也不要忘了让他们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比如在教学《我不能失信》,我为课文做总结的时候,问同学们:“你们在读了这篇课文后,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一个同学说:“我觉得宋庆龄做得对,她是个守信用的人。
”又一个说:“我今后也要向宋庆龄学习,做一个守信用的人。
”从回答的结果看,大家对课文都有了一个正确的理解。
正在我准备结束这课时,忽然,又一个男孩举起了手,而且手举得很高,我就示意他站起来,他说:“老师,我也有话说。
”我说:“好呀,你说吧。
”“老师,我想说‘我也想要一只那样的鸽子。
’”听了这话以后,我猛地一愣,还没容我说话,他又接着说:“我是想要一只母鸽子,好跟我家的那只公鸽子配对。
”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他也不好意思地傻笑着站在那里。
这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于是,我就顺着他的话问:“你怎么想起来要只鸽子的?”他笑着说:“书上不说了吗?‘伯伯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了。
’我觉得肯定比我们家的鸽子好看,所以我也想要一只这样的鸽子。
”原来原因出在这儿,我笑着说:“你只是从课文的描写中发现了鸽子的漂亮,可是宋庆龄却是亲眼看到过这些可爱的鸽子,而且如果这次她跟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就一定会带着鸽子回来,可是她宁可不要鸽子也不去,你知道为什么吗?”“我知道,因为她答应了小珍,要教她折花篮。
珍视学生独特体验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吴成刚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质量,不仅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是影响整个小学教学质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如何更有效地搞好阅读教学也是我们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
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正在逐步得到加强。
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即学生感悟的个性化,就是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心读书,互动对话,碰撞思维,交流情感,形成真实的、充满真情的,同时也是洋溢着个性生命力的心理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表情、动作,每一次述说、表达,都演绎着精彩。
教学中我们必须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会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有效利用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他们深入感悟文本,使之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的催化剂。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来说说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阅读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我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字,在描写老人外貌、语言的句子上做上记号,并在旁边写出对老人的评语。
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结合自己圈画的句子对老人的性格和特点进行了评议,他们读出来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
突然,孙佳正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他还是一位会享受的老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感到不可思议,更有甚者竟哈哈大笑。
稍一冷静,我认识到这一突如其来的旁逸斜出是学生独特的读书体验。
于是我请孙佳正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老人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说明他爱享受。
扫路时还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也说明他爱享受。
听了他的理由,我认为这是一个意外生成的细节,于是我让学生再一次深入阅读文本,找出能说明老人并不是为了享受才留在山上的理由。
时间不长,同学们便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
杨轩说:“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习作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习作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随着课改的深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
特别在学生的习作中,更应体现这一课改精神,因为习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但目前小学习作却仍然存在一个通病——雷同。
学生习作中的结构、选材、思想内容等都差不多,这令我们教育者感到非常忧心,长此下去会禁锢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丧失创造才能。
要治愈这种疾病,除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使他们能写出不同的内容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个内容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谈自己独特的感受,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上说都是合情合理的。
这是因为: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能力水平。
⑵不同的学生是以不同的身份参加同一活动的,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这项活动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项活动的,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例如,大家都参加擦玻璃窗的劳动,情况就不大一样:有的爱劳动,有的不爱劳动;有的很细致,有的很粗心;有的在家经常擦窗,有的不会擦窗等等。
在擦的时候,有的是班里的卫生员,负有带领大家擦好窗的职责,有的只是一般的参加者;有的负责擦抹,有的负责提水;有的擦高处的窗,有的擦低处的窗;有的自顾自擦,有的面对面擦;有的帮别人擦,有的却和别人捣蛋;有的擦得很明亮;有的擦得很不干净;有的坚持到底,有的半途而废等等。
通过擦窗,大家的感受也不一样:有的受到表扬感到高兴,有的受到批评感到很惭愧;有的领悟到干什么事都要开动脑筋、掌握诀窍,有的悟出“只有按合理步骤去工作,才能把事做好”等等。
这样千差万别的情况,当然是学生独特感受的体现,不管学生写哪方面的内容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我的老师》就让学生自己写,本来我想等学生写完后,我统一指导,让学生通过几件典型的事例歌颂老师的优秀品质。
(我相信多数教师都会这样要求)但我在评讲作文时发现全班有半数学生没有照我的预想去做。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习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去构建对新内容的理解,不同的人读同一个作品的感受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读同一个作品的感受也不一样。
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同一个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在不同时期也可以有所不同。
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很少有学生的自主参与,教师往往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强行灌输给学生。
即使是过去流行的“谈话法”,仍是先由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这其实仍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请君入瓮”的阅读模式,根本谈不上珍视学生的体验,学生很难在阅读教学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把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放到重要的教学地位。
一、转变角色,理解学生的阅读体验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应用学生的心理与眼光来看学生,时时想着“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样说,怎样做,怎样想”,不要单纯地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进行教学。
只有真正做到一切从学生出发,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体验,体谅学生的言行,与学生融为一体。
如有位教师上《邱少云》,有学生提出课文中的描写是不对的:“我扭头一看,大火已经在邱少云身上烧起来”,“我”不能扭头一看。
如果“我”可以扭头的话,邱少云为什么不可以翻一个身把火弄灭呢?这位老师开始仍坚持“我”可能是慢慢地扭头,不会被敌人发现,但学生又提出“‘我’可以慢慢地扭头,邱少云为什么不可以慢慢地翻身呢?”这时,教师意识到书上的“扭头一看”是有些问题,而那个学生的想法的确有些道理。
教师马上改变方向,对学生说“你不希望英雄死去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我想邱少云也是一个人,他上有父母、下有姐妹,当时他如果有办法肯定也不想牺牲自己的生命,看来‘扭头一看’也许有点问题。
”可见这位教师已经做到了转变角色,尽力去理解学生的阅读体验。
生态课堂中如何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生态课堂”中如何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与体验【内容摘要】:“生态课堂”中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教师首先要了解如何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运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做到评价及时、灵活、客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关键词】:珍视独特感受体验获得展示评价【正文】:在阅读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或讲解、或提问、或分析、或板书,竭力让学生接受并记住阅读的结论,即所谓的“标准答案”。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变成了接受并记忆“标准”阅读结论的过程,可谓是不折不扣的阅读主体缺失的“伪”阅读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一理念是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的。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使学生形成“感受、体验和理解”;二是学生形成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具有独特性。
”所谓“独特”是指个性化的、深刻的、非标准化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不是肤浅的、表面的、标准化的,更不是人云亦云。
阅读教学中如何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呢?一、了解课程标准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的不同的阅读要求。
课程标准在阅读阶段目标中,根据各个学段学生阅读心理特点安排了不同的阅读内容,同时也针对不同阅读内容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
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体裁的内容进行不同的设计和教学,以引发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比如,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努力想象,尽量根据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还可以启发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人物,换位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受到形象的教育。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并在阅读中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向往美好的情境,懂得文章蕴涵的浅显道理。
阅读教学应该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教育文档
阅读教学应该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那么,如何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个性的舞台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其一定的个性差异,他们总是用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化的情感去推断、感受课文的新意义。
因此每个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他(她)想选择的内容和方法。
以适应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需要。
1.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有其目的性,包括我们的课堂教学,因此,在达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
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伯父生前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音容笑貌?”这是一个问域很宽、思维强度很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以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利。
研读时,学生可以从伯父与我“谈‘水浒’”、“说‘鼻子’”,伯父“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些事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件事或几件事进行阅读、探究。
由于学习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或反映着学生的学习需求,或联系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因而在交流时,往往能闪耀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洋溢出极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2. 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由于学生心理特点和机能的差异,以及所受家庭教育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使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采用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教师可让喜欢军事的同学画、摆军阵图;让喜欢文学的同学可着重研究作者的观察、写作顺序;让喜欢当导游的可创作和练说导游词;让喜欢播音的读出军阵的威武雄壮――整个课堂热闹而有序,生动又不失主次。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创新习作指导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创新习作指导生内心自我感受的自我表达,这种表达充满了个性化的审美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情感态度对习作的影响,突出地强调了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我觉得“珍视”一词用得再恰当不过了,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人本理念。
同时,“珍视”一词也向我们暗示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思维是充满灵性的,不多见的,有可能一闪即逝,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这可贵的瞬间。
学习了新的课程理念,我一直在习作教学方面努力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体会:1、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2、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
3、拓展广泛的习作空间。
习作课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学生创造性习作的前提是创造性的习作指导,下面我以一次习作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一、学生心灵的火花给了我创新的灵感习作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
我觉得有效的“关注”不应当是一种旁观,而是一种师生情感的互动,心灵的沟通。
教师首先要在心理上“屈就”学生,甚至自己当一当儿童。
只有这样,教师的创新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反之,学生的心扉不会向老师全部敞开。
一次,我听一节三年级的习作指导课,题目是《介绍自己》。
正当习作课进行到高潮的时候,一位同学兴奋地发言说:“老师,我想写自己是一片云,可以吗?”听到这个另类问题,我眼前一亮,多可爱的学生埃授课教师被这个意外的问题拦住了,他迟疑一下说:“今天我们只说真实的,不说想象的,好吗?我发现那个同学的创作欲望似乎全没了。
而此刻,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创新的种子。
二、文前开源,寻找自己我深知学生们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于是,我决定顺应儿童的天性,引导学生到语言与思维的“源头”——大自然。
事先我对习作的事一字未提,只是说想带他们到大自然中找一找“自己”。
学生一听兴奋而疑惑。
“就是找一找自己的‘偶像’——自己喜欢的一种树。
”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纷纷发言。
我告诉学生不要急,还是出去看看再说。
走出校园,学生们就像出笼的小鸟,在树林中,小河边,飞过来,飞过去,寻找着,观察着自然界中姿态各异的树。
珍视学生独特感受
珍视学生独特感受龙山二中王小玲416800关于阅读教学,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认真反复地阅读这一段话,笔者深感这一段话讲得很好,讲到了阅读教学的根本上,是医治阅读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困惑的一剂良药。
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最大最普遍的问题正是“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我们总认为老师是教学生的,是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学生年龄小,理解力低弱,需要老师对他们讲解,不然他们就不懂。
于是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滔滔不绝,讲个不停。
仔细想一下,难道老师对一篇课文的分析是正确的、到位的?往往不是。
老师对一篇课文的分析理解常常也是有限的,甚至也常出偏颇,老师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也是一个逐渐全面、逐渐深入的过程。
这本是正常的事情,因为阅读理解永远是相对的,永远是一个不断前进深入的过程。
所以,语文老师不能认为自己对一篇课文的分析理解就是正确的,就是标准的、惟一的答案,不能把老师的分析理解作为全班学生的统一认识,从而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样会阻止学生的独立思考,干扰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这句话很重要、很中肯。
实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老师就不能高高在上,不能以先知先觉自居,不能以一贯正确自居,不能总是让学生听老师的讲解和答案。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文,给学生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能反复地、充分地阅读,让学生有时间思考,让学生能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和学生一起讨论学生把自己的思考感受谈出来,大家各自发表意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这样,就做到了“师生平等对话”就使学生有了“学习主人”的地位。
学生的感受理解和老师的理解可能有许多不同,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是很小的一点,可能很肤浅,还可能很“怪异”。
小学论文:在阅读教学中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放飞学生的个性让课堂充满活力——在阅读教学中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摘要:“体验”是一个过程,它从亲历的实践开始,进而获得认识,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并且逐渐积累成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以此作为今后生命之旅的底蕴。
对语文教学而言,“体验”是语文活动的桥梁,是语文素养的基石。
新课程要求以生为本,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由于学生个体的认知经验深浅不一,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思维活动千差万别,所以他们的体验也各不相同。
作为教师应以学生学习中所遇的障碍为教学起点,让学生把不完整的、甚至错误的呈现出来,然后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去纠正它,完善它,使它逐渐走向正确、走向全面、走向深刻。
正是每一节课的艰难历程,学生的体验才会丰厚起来。
关键词:尊重独特体验体会感受众多课程中惟有语文独具灵气。
灵气使“文有神、有魂、有魄、有窍、有脉、有筋、有骨、有髓。
”文章是作者心灵自由的产物,学生必须发挥个体自由想象,以文本为依据进行自由想象、自由体验、自由创造。
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把学生导入文章的情思自由中去感受文章,吸取文章的养料。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内容常常带有主观色彩,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如今,珍视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
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更是一种鲜活的生命状态。
我深深知道: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学生的个性是晶体,各具有自身美丽的晶型,按照教师的主观欲望随意塑造是没有结果的。
因此,课堂上,我积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努力提高阅读质量。
一、感悟语言珍视体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每个主体的差异又决定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生成的课堂活力四射——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感悟
三、 珍 视 学 生 的独 特 感 受 能 二、 珍 视 学 生 的独 特 感 受 可 以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积 极 性 和 提 高 师 生 的创 新 能力
丰动性
鲁迅说 过 : 没有 兴趣的学习 , 无 异 于
一
珍 视 学 生 课 堂 上 的 独 特 感 受 就 肯 定
了课 堂教 学 中 的 生 成 ,它 会 促 使 让 师 生
高涨 , 从 而 主动 去思 考 、 创 新 。前 几 天 我 患 上 了 流感 , 上课 十分 困难 。 科代表就 自 己上课 。我 惊 讶地 发 现 : 没 有 了老 师 的 课 堂 不 失往 日的精 彩 ! 在 科 代 表 的组 织 下 , 课 堂 讨 论 相 当活 跃 .而 发 言 最 踊 跃 的 是 那些 所谓的 “ 差 生” , 他 们 的 观 点 新 颖 而
独特 . 赢 得 了大 家 的 阵 阵掌 声 。 我 看 到 了 学生的“ 独立行走” !
的 学 习 积 极 性 。要 知 道 一 句 表 扬 或 肯 定 的 话 对 一 个 从 不 被 人 重 视 的 一 个 学 生 叫 肖锋 ,
经 验 .以后 每 天 的 语 文 课 我 都 要 求 学 生
不 要 拘 泥 于 参 考 答 案 .只 要 言 之 成 理 即 可 ,语 文 课 堂 上 的 活 跃 与 精 彩 就 可 想 而 知 了。
风头 ” 的 机 会 留给 那 些 所 谓 的差 生 . 多 珍 视 他 们 的独 特 感 受 , 多 给 予 肯 定 和 表扬 ,
认为 : 他 已不 可 救 药 ! 可 这 一 个 月来 告他 状 的人 少 了 .他 在课 堂 上 积 极 回答 问题 的次 数 也 明 显 多 了 , 我 心 里很 纳 闷 。他解
倾听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学探索中的点滴体会
实现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形式 的转变 ,一要最 大限度地 维以及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的能力 。 自主 发展的需要 ;三要尽 可能做 到让学生 在 学 习内容与学 习时 间的开放性
不是机 械的单 向的传授 知识 ,它包含 了人 与 的 自主学 习和 自主发展
服 他人的方 式方法 ,制定并执 行合作研究 方
五、在双 自主教学 中 。教 师要重视和 学
学 习主要不是 学习书本 知识 ,而 是强调 案的能力等。
动手动 脑的实践过 程 ,它不 能依靠教 师传授
面 向全体学 生 ,在教 学过程 中 ,辩证 地 知识和技 能 ,而是 强调学 生 自主学 习的行为 生的情 感沟通
但 珍视 探究 中学生 的个人 观念 、独特感受 和体 技能性 知识 、规律 性知识 的掌握 , 对于策 而且通过 思想交流 影响学生 的感情发展 。教 验 ,并引导学 生积极反 思 。同时 ,要特别 强 略性知识 、价值 、态度 和情 感类知识 的学 习 调学生之 间的相互倾 听、交 流与合作 。当然 , 往往不 能奏效 , 些知识 的学习 只有 通过 自 这 才能 内化成学生 自 的经验体 系。 身 不 能认为教师 讲授 、学生听讲 的学 习方式 就 主性学 习,
[ 关键词] 体验 ;探 究;合作 ;倾听 ;开放 ;交流 教学 是学生 与教师 的共 同活动过程 ,它 人之 间复杂 的交流关 系。这就使 教学活动 超
出了 ‘ 学” 的范 畴 ,具有艺术 的特点。 科
二 、在双 自主 教学 中 。教师要 重视学 生 重、理解 以及容忍 的态度 ,表 达 、倾 听与说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网友来稿)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网友来稿)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摘要: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的阅读感悟是有个性差异的。
这些阅读感悟的“多元化”,这些感悟的“真”是我们教师更需珍视的。
关键词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
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但同样是面对天上的一轮明月,张九龄感受到的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望月怀远;张若虚感受到的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超越个体生命的通达;同样是面对霜后的满山红叶,杜牧感受到的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兴高采烈,王实甫感受到的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悲伤愁苦……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的感受是有个性差异的。
同理,读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有个性差异的。
有幸曾听到过本校一位老教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我的感受尤为深刻。
《最大的麦穗》主要叙述了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一块麦地,让“他们到麦地里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弟子们走进麦地,挑挑栋栋,最后两手空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就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弟子们听了教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下面将《最大的麦穗》一课的教学片段摘录如下:师:你们潜心读书,一定会有许多美的收获,张老师愿意分享这阅读的喜悦,请你们自抒已见!生1:苏格拉底是让弟子们采摘麦穗亲身体验,悟出一个人生道理,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
我认为这样做非常好。
师:直接告诉多么简单,一句话就行了。
生:我觉得自己探索,更加有意义,别人告诉的印象不深刻。
师: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犹如长在自己心田中的参天大树,愈长愈高。
如果一味地记忆别人告诉的知识,就像戴的假发、假牙一样,没有生命力!(热烈鼓掌)生2:我想和一位同学共同表达我们看法好吗?师:当然可以!有请!(学生2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1”和“0”,然后,学生3在“1”和“0”之间画上一个大于号)生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太听教师的话了,只知道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但他们不知道“1”大于“0”啊!生3:如果我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我就会把摘到手的作一个比较,从中挑选一个最大的,这样就不致于最后落得两手空空了。
初中语文陈凡课堂教学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如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四川省万源市第三中学陈凡中文摘要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阅读教学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一线语文老师十分重视阅读教学,更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目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现代阅读理念中强调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呢,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有效地为学生搭建表达独特感受的平台,营造各抒己见的氛围,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更应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珍视课堂阅读独特感受一、研讨目标:1、努力给学生搭建表达阅读独特感受的平台,营造多角度、多层面、平等和谐交流的课堂氛围。
2、珍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对学生的各抒己见给予正确的分析、引导、肯定、鼓励。
3、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阅读理念,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归纳、表达的能力和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二、问题导入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阅读教学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阅读能力的考核便成为了语文考核的重点,不管是高考还是中考,阅读理解检测所占分值都很大,所以一线语文老师十分重视阅读教学,更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然而,语文教学内容多(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任务重、时间很有限,老师们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让学生在各类语文考试中得高分,所以教学中难免有意无意的追求“标准答案”,多以教师的分析,教参的定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以教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否则,就担心语文阅读教学未落到实处,考试时,学生难以得高分。
而这与新课程的“阅读目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里的独特性相违背,尤其是与现代阅读理念中强调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就更是相去甚远,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呢,现作如下探讨。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内容提要】《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
【关键词】阅读独特感受【正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关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作如下规定: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又有这样的表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一种客观存在。
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认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
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
一方面,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文学、美学等诸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他们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认识风格以及对同一篇文章的体悟角度等往往各不相同。
所以,不同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反映必然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个性化、情感性和创造性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特征。
因此,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到 以下 几点 :
同的特点 : “ 叶子 大 、 绿、 成伞状 ” , 但其颜色 、 朝向、 舒 展 等 在 学 生 的 脑 海 中绝 对 不 会 相 同 , 学 生 要 这 么 想, 谁 也 不 可能 把他 们 的想 法 统 一 成一 样 的想 法 。既 然 学 生 “ 独 特 的 感受 、 体验和理解” 是必然的 , 教 师 就没 有 必 要 强求 一 样 。 过 去有 些 教 师认 识 不 到 这 一 点 , 所以, 一 旦 课 堂上出现学 生“ 独 特 的感 受 、 体 验 和理解 ” 便认 为是胡思乱想 , 是 调 皮捣蛋 , 是故意 与教师作对 , 然 后 讽 刺 斥 责 一 番 或 采 取 置 之 不 理 的 态度 。这 样 , 扼 杀 了学 生 在 阅 读 实 践 中获 得 的许 多 真 知灼 见 , 遏制 了 学 生 的创 造 性 思 维 , 对 学 生 能 力 的
发 展 是 极 为不 利 的 。
2 . 对 学生 的 “ 独 特感 受 、 体 验 和理 解 ”教 师 要 有 一 个 谦 虚 的 态 度。 学 生 在 阅读 实 践 中既然 会 出现 “ 独 特 的感 受 、 体验 和理解 ” , 就 一 定 会 提 出 一些 意想 不 到 , 难 以 回答 或 者 根本 不 能 回答 的 问题 。 出现 这 样 的 情 况 后 ,教师 要 正 确 对 待 , 知 之为 知之 , 不知为不 知 , 不 要 死 撑 面 子 吱 唔 其词 , 或 是 以 为 是 学 生 故 意 刁 难 而恼羞 成 怒 , 最 好 的 方 法 是 放下架子 , 虚 心 地 和 学 生 一 起 学 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创新习作指导
学习了新的课程理念,我一直在习作教学方面努力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体会:
1、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2、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
3、拓展广泛的习作空间。
习作课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学生创造性习作的前提是创造性的习作指导,下面我以一次习作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学生心灵的火花给了我创新的灵感
习作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
我觉得有效的“关注”不应当是一种旁观,而是一种师生情感的互动,心灵的沟通。
教师首先要在心理上“屈就”学生,甚至自己当一当儿童。
只有这样,教师的创新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反之,学生的心扉不会向老师全部敞开。
一次,我听一节三年级的习作指导课,题目是《介绍自己》。
正当习作课进行到高潮的时候,一位同学兴奋地发言说:“老师,我想写自己是一片云,可以吗?”听到这个另类问题,我眼前一亮,多可爱的学生啊。
授课教师被这个意外的问题拦住了,他迟疑一下说:“今天我们只说真实的,不说想象的,好吗?我发现那个同学的创作欲望似乎全没了。
而此刻,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创新的种子。
二、文前开源,寻找自己
我深知学生们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于是,我决定顺应儿童的天性,引导学生到语言与思维的“源头”——大自然。
事先我对习作的事一字未提,只是说想带他们到大自然中找一找“自己”。
学生一听兴奋而疑惑。
“就是找一找自己的‘偶像’——自己喜欢的一种树。
”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纷纷发言。
我告诉学生不要急,还是出去看看再说。
走出校园,学生们就像出笼的小鸟,在树林中,小河边,飞过来,飞过去,寻找着,观察着自然界中姿态各异的树。
同学们不断地向我讲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老师,我看到槐树的果实了,是扁扁的。
”“老师,你快闻一闻这片叶子!”“老师……”此刻,我感到学生的心灵之门正向我敞开。
我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学生说:“那么,同学们就比一比自己心目中的树吧。
”于是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赞美自己喜欢的树。
看着同学们投入的样子,我暗暗地高兴。
看来,大自然能够触动孩子们的心灵,激发出感情的火花,如果再创设出良好情景,便可以激活他们的表达欲望。
三、创设情境,抒发自己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善于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心灵参与程度,让学生真正地“自由表达”才可能出
现“有创意的表达”。
为此,我在第二天的习作指导中,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我先出示了习作题目《我是___ _____》,然后作了自我介绍:“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爱好广泛……那么你呢?”学生顺理成章地想到了习作“介绍自己”,他们的回答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这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都知道孙悟空有七十二变,我也有一变,你们信吗?”同学们大都微笑着摇头,目光中充满了好奇,有的同学故意“挑衅”说:“那快变吧!”“我是一棵梧桐树,我生活在一条小溪边……”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我的“自我介绍”打破了思维常规,把学生带入一个想象的世界,令他们眼前一亮,犹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立刻溅起美丽的水花。
学生用目光告诉我他们喜欢这富于创造性的表达。
于是,同学们踊跃发言,同样富有创造性地介绍了“自己”。
我见时机已经成熟就补充说:“你们只是一棵普通的树还不够好,你们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最好有自己的特点和思想,你们想了什么?说了什么?在你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特别的事吗?”这么一说,学生的思想闸门立刻打开了,他们的发言也丰富起来,他们有的描述了“自己”一年四季的变化“……秋天,我的叶子逐渐变黄了,不久,‘小淘气们’纷纷和我告别,他们追逐着,嬉戏着,你撞一下我,我撞一下你,直到投入大地的怀抱他们才安定下来……”;有的倾诉了“自己”被砍伐的遭遇;有的想象了“自己”童话般的经历。
普普通通的树被学生们赋予了新的生命,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寄托了他们的希望。
一节习作课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学生们还觉得意犹未尽,课后,孩子们围住我,继续和我交流着。
世界是多元的、五彩的,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应当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
习作本来就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作业,教师倘若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就等于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鲜明的个体,他们有着我们无法预测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的习作也应该是富有灵性的。
因此,我们在习作指导中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还给他们属于自己的空间,让他们的心灵在生活中激发出美的火花,在习作的过程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