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
【关键词】
阅读独特感受
【正文】
《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关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作如下规定: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又有这样的表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一种客观存在。
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认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
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
一方面,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文学、美学等诸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他们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认识风格以及对同一篇文章的体悟角度等往往各不相同。
所以,不同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反映必然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个性化、情感性和创造性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特征。
因此,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
2.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是语文教育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应当以人为本,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育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与文本对话。
而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以教材为主中心,以教师为主心,而无视学生的存在。
无视学生的存在,必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扼制学生的灵性,压抑学生的个性,抑制学生的主动发展。
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对语文材料所做出的多元反应呢?课标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课标又特别地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尊重、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课标在各学段的阅读要求中也特别地强调,要“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课标中带有“自己”一词的类似表述就有九处之多。
3.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召示着语文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是语文教育的正本清源。
课标倡导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意味着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立,意味着语文课程观、教材观、学习观等语文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
过去的语文教学,无论是从着重分析文章思想意义的“一讲到底”,无论是为发展学生智力的“一问到底”,还是为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练到底”,从师生关系来说都是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都是建立在以教师或以教材为中心的基础之上的;从对语文的认识来说,要么偏重思想性,要么偏重工具性,而没能着眼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偏重思想性,语文课堂教学繁锁分析之风越刮越列,“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偏重工具性,语文教学出现了满堂练,语文课演变成脱离人文精神的纯技能训练课。
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这一基本前提下,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召示着以人为本、着眼发展的课程观的建立;重体验、重发现的学习观的树立;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整体发展的目标观的确立。
在这些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一套符号系统。
语文教育功能的发挥,靠的是以生动的形象感染人,以深厚的情感温润人,以深刻的哲理折服人。
而生动的形象、深厚的情感、深刻的哲理不是教师所给予的,而是学生在积极的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
而且这种获得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感受
紧密相联。
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个性为依归,应该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
因此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先生这样批评传统阅读教学中肢解语文的教学现象:“……用解剖刀对文章进行肢解,枝枝节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闪光的启迪智慧的思想不见了,吸引人、凝聚人、感人肺腑的情感被肢解得无踪无影了,留下的是鸡零狗碎的符号……”一位语文教育专家说得好:阅读教学,学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不是掌握一般的语言规律,而是感受具体的言语形式、鲜活的生活画面、生动的思想感情。
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应当充分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潜心会文本”(叶圣陶语),如课标所指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
4.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要大力倡导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阅读过程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是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结果。
珍视阅读过程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更是对自主性学习、对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倡导。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以使学生能有自己的发现,能获得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勇于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如何做到珍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1.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教师要善于通过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根据文本特点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相关的知识储备,唤醒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走进文本,是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见解的基本前提。
2.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合作中的首席,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统天下。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讨论时间、争辩时间,使学生能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乐于讨论、勇于争辩,使学生在潜心读书、用心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争
辩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见解。
3.教师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先入为主,不是引导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在学生与文本接触之前就提出基于自己理解的或教参指出的问题,以此来限定学生的思维方向、研究范围,以此来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说到底这还是“目中无人”的表现。
教学中教师不要事先给学生限定范围,画地为牢,要让学生一身轻松无所包袱地读书,使学生自己在读书思考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教师要强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在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让他们畅谈自己的体会,提出发现的问题,讲出自己的疑惑。
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他们的疑难处、质疑处,在文本的含蓄处、精要处,点拨学习的方法,引导思维的方向,使他们自己积极地探究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获得自己的理解,深化独到的体验。
4.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多方面的。
阅读过程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内容的理解,可以是对情感的体验,可以是对表达特点的揣摩,可以是对阅读材料的某些部分特别喜爱、特别受感动特别受启发,可以是就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主要的问题发表见解,可以是自己的想像甚至是“突发奇想”,可以是对课文内容、写法的评价或对课文补充、修正等。
学生对教材的感悟、体会的重点,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段关注的重点不同。
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感悟、体会,又要注意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
三、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正确处理教学的内容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意义是深远的。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和创新精神;就是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语);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基础学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提出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正确处理教学的内容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之间的关系,不要因为一提“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就一切顺从学生,就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
怎样正确处理这一对矛盾关系,浙江特级教师钱正权先
生在《课文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一文中指出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
教师只有正确理解、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才能对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出准确的判断,才能在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或背离课文的主旨时给予有效的指导。
二是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教师来说,既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又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
2.要正确处理“满堂问”与“导”的关系。
满堂问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亦步亦趋,不偏离教师的思维半步,学生完全处被动的地位。
满堂问是以本为本,以教师为中心。
而积极的引导与满堂问有着本质的不同。
积极的引导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以拓宽思路疏通思维为目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反对满堂问,但不是不要问,而是要问在关键处,问在歧义处,问在疑难处,要以问促读,以问促思,以问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衡,从而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
3.要正确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只重视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视学生为知识的接受者,以学生获得唯一的结论为目的,教学过程中牵引求同多,引导发现少。
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重结果更重过程,视学生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创造者,教学过程中重引导发现,重学生自主探究。
它以丰富学生的体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
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创造性地阅读,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祥芹《新课标的阅读学阐释》
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
3.吴立岗《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努力改革阅读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2002年第10期)
4.崔峦《当前阅读教学研究的重点及方向》(《小学语文教学》2002第10期)
5.杨再隋《〈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