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公众沟通的新形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通过描述国内微博发展的具体现状,结合微博自身的优势及公共领域的特点、要素,探讨了微博构建虚拟公共领域的可能性。同时,文章还重点论述了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过程中可能面临问题及风险,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微博;公共领域;构建;可能性;风险

一、引言

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人们推向人人皆为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微博发展的源头最初可以追溯到2006年美国社交类网站Twitter上线。在中国,新浪网2009年8月开通微博平台,腾讯、搜狐、网易等公司紧随其后,微博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由此,2010年被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称为中国“微博元年”。

继2010年微博在两会期间首次露脸之后,2011年两会期间政务微博成为焦点。由于2011年国内政务微博开通数目多、影响广泛,因此被称为中国“政务微博”元年。

目前国内研究微博的著作、论文不胜枚举。但将微博与公共领域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章还较少,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微博构筑公共领域的可能性做了有益的探索,本文除了进一步探讨这种可能性外,还将重点论述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风险。

二、微博协助构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他认为:“公共领域指的是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公权和个人之间的一个中间领域:一方面,它不仅与公共权力相对立,而且是针对公共权力的舆论和批判空间;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也不是指纯粹的私人领域,虽然它立足于私人领域,但却跨越了个人和家庭的藩篱,致力于公共事务。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博兴起后,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民间的民主力量正在悄然崛起。斯坦利?巴兰等认为:“媒体本身没有力量来启动有益的变化,但是技术会增加和放大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并通过这样,在一定的规模上有助于社会变化进行迅速和广泛的传播。”同时他们又说道:“媒介技术确实有某些内在的偏向性——它放大和鼓励某些理解社会的方式和行为模式。”或许正是媒介技术的发展“放大”和“增加”了我国民众的行为,并以它的内在偏向性带动民众以更加主动的方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既要论证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首先得阐明微博的特点。微博作为web2.0时代的产物,在发布和获取信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简短的文本便于随时将周围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与手机相联即可发布和获取信息,避免了必须呆在电脑旁的不便;多向互动功能达到了去中心化的效果,草根与精英均可表达观点;点对面的传播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同时,微博特有的话语组织形式能够打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隔阂。

由于本身拥有上述优势,2011年微博在公共事件处理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2011年年初的“微博打拐”事件创造了互联网的奇迹,被拐3年的孩子在微博力量的帮助下得以与父母团聚。又如,“7.23动车事故”中,关于动车事故的首条消息就是由乘客通过微博发出的,而在整个事件进程中,微博都在关键点上发挥了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共领域”的特点就是公众就某个议题能够自由、平等、公开地发表意见,微博本身的属性为这种意见交锋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微博在发挥作用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风险

总体来看,微博在发挥作用时面临的问题和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城乡二元分割对立的状态使得有条件接触微博,能够利用微博的人大部分集中在城市。CNNIC 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

止2011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CNZZ 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地区网民浏览量的东、中、西部发展差异较大,东部网民网页浏览量占到了全国网民网页浏览量的67%。并且CNNIC在2010年、2011年年底统计的数据均显示,中国网民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0岁至49岁之间,而20至29岁之间的网民数量所占比例最大。由此观之,目前国内能够使用微博发布、接受信息的主要是中青年的城市居民。这些人在我国总体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较小,而且大部分不是需要社会特别予以关注的弱势群体。所以,他们所发出的声音,只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意见和意愿,具有较大的片面性。

其次,微博的准入门槛很低。目前国内几大网站的微博平台都对是否实名注册未做限制,这导致了一些信息被发出来,而其信源难觅的尴尬。低准入、非匿名的缺陷导致微博使用者鱼龙混杂,发布的信息真伪难辨。同时,微博中有时候还会充斥一些不理智、煽动性的话语,这容易给不明真相者造成误导。

注册微博的网民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松散的群体。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认为,当个人集结成为群体时,自觉的个性将会消失,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的人格趁机得势,思想和感情会因为暗示和渲染的作用而转向同一个方向。若是如此,微博便极有可能变成流言滋生的温床。

再次,由于每条微博的字数局限在140个以内,微博的信息传播属于典型的“碎片化”信息流。进一步来看,微博以内容为依托的单向性“关注”联系方式和点对面的传播方式,使得任何信息一旦发布,即有可能被大量转发。目前,以新浪和腾讯为代表的商业微博平台已经出台了一些管理措施。例如,如果信源删除原始的微博内容,转发的内容也会被删除。但是,由于还存在截图转发、信息接收者自行编辑内容发帖等现象的存在,因此治理还存在很大困难。

最后,微博有可能形成偏执的观点,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个人在表明自己观点前会对周围的坏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就会转向“沉默”或附和。微博发布的观点若被大量转载,会让公众误以为是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样一来极有可能会使那些持不同观点的人们选择沉默,导致出现片面的意见和观点。

四、展望

当前,微博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危机主要在学界、业界内被讨论,普通大众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危机。作为网络时代公众参与的新形式,微博不仅是民主的表征,也是控制政府权力、保障言论自由的重要手段。微博能否推动公众参与的快速发展、实现民主的有效突破,其关键在于制定规范化、制度化的微博运营办法。如果我们能够探究得出微博运营的具体规律,并对其加以有效利用,那么微博构建社会公共领域将不再只是梦想。

参考文献:

[1][美]丹?吉摩尔.草根媒体[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美]斯坦利?巴兰等.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3][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

[4]张志安,贾佳.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1(6):34-38

[5]瞿旭晟,政务微博的管理风险及运营策略[J].新闻大学,2011(2):151-1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