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君子之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_作文1900字_高三议论散文_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的君子,往往都有自己深刻而独立的见解,君子与君子相处过程中,往往能尊重彼此的见解,并且又拒绝苟同,却又能相处融洽!我和你关系好,敬重你的人品,但不代表我一定要同意你的主张。
我反对你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意味着对你个人道德品质的否定。
待人做事有原则、有分寸、有底线。
这,才是君子。
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
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
君子和而不同。
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政治上的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方针荒谬至极,却又是生活中的好朋友。
既然要改革,司马光就被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
后来王安石又因改革失败被罢官,很多人落井下石,向皇帝告他的黑状。
皇帝来征求司马光的意见。
司马光恳切地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
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
皇帝听完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我敬重你的人格,但我未必同意你观点;我反对你的理念,并不意味着否定你的全部。
这种张弛有度、和而不同的相处,这才是君子关系!王安石从小书读得很好,“名传里巷”,他老成持重,年纪轻轻就不苟言笑。
少年得志,官运亨通。
执掌朝廷大权,“严己律属”。
除了不爱洗澡,穿衣服相当不讲究外,经常头发蓬乱就上朝觐见天子,号令文武。
按当时的标准,他基本上算是神经病。
然而皇帝很欣赏他,尽管王安石是典型的“脏乱差”,依然“皇恩殊厚”,成为当朝宰相,锐意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想方设法为大宋收税,充盈国库。
司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异,又是政敌,两个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做宰相,相当的不对付。
他们两人的政治主张,相差十万八千里。
在庙堂之上,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
彼此都觉得自己比对方高明,比对方正确,比对方更了解国情。
所以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两人丝毫都不客气,用各种手段,向对方痛下杀手。
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君子之争坦荡荡
本栏编辑/刘向宇
2019.03 下 55人生智慧Fra bibliotek君子之争坦荡荡
文/张君燕
北宋时期,有两位著名的宰相,一个是司马 光,一个是王安石。他们两个都是才华卓 著的文学家、政治家,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 墨重彩的一笔。不过,二人的政治主张却大相径 庭。王安石是变法的积极推动者,司马光则是极 力反对者,两人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可以算是 对手,甚至是政敌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面对问题时,不谈 问题本身,却喜欢对人指手画脚,甚至夹杂私人 恩怨,趁机进行打击报复,不顾事实就进行人身 攻击,从人品和道德上进行全面否定。而有君子 风范的人,在面对事情时,会就事论事,对事不 对人,实事求是地作出公正的评价,绝对不会对 这个人本身进行非议,哪怕对方是敌人。所谓 “君子和而不同”,即使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 绝对敬重你,在事情之外还是朋友。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宋神宗 死后,10 岁的宋哲宗即位,由高太后临朝执政。 高太后一向反对新政,她把反对新法最强烈的司 马光召到京城担任宰相。司马光一当上宰相,第 一件大事就是废除新法。王安石见局势无法挽回, 也选择了妥协,回到老家退居二线。这时,很多 平素对王安石怀恨在心的人向皇帝告状,皇帝听 信谗言,要治王安石的罪。在征求司马光的意见 时,司马光没有选择落井下石,而是言辞诚恳地
宋神宗在位时,决定起用敢作敢为、锐意改 革的王安石,并升任他为宰相,主持变法。这时, 皇帝询问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看法。因为两人之前 在变法一事上经常唇枪舌剑地辩论,甚至争得面 红耳赤。皇帝以为两人积怨很深。想不到王安石 非但没有说一句司马光的坏话,反而对他大加赞 赏,称他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 学造诣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正因为如此,司马光 虽大权旁落,却并没有陷入悲惨的境地,而是离 开京城隐居洛阳,不问政事,用了 19 年的时间编 纂 《资治通鉴》。
司马光王安石君子之争作文800字
司马光王安石君子之争作文800字司马光和王安石,虽是政见不同,但他们彼此尊重,相互推许;杰斐逊和华盛顿,虽是立场不同,但他们并肩作战,彼此支持。
(好简练的概括!)后人赞叹他们立场坚定,信念执着,更惊叹其宽广胸襟。
惟此君子的雅量,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语言典雅,表现出深厚的语言积淀。
)君子之争有雅量,有分歧并不相倾,有斗争不趋私利,相互欣赏、彼此尊重。
且不说司马光和王安石彼此政治上痛下杀手却以彼此欣赏成就历史美名,单说鲁迅与胡适交恶,骂胡适最凶,但胡适从不回应。
鲁迅去世后,鲁迅先生斥责或扶助过的人笔下恶声不断,胡适断然没有此举,反而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奔波效力。
大学者陈之藩盛赞胡适见解澄明心胸广阔。
民国时代峥嵘岁月里的君子雅量,赓续人文佳话。
(第一分论点。
用“且不说”“单说”引出胡适人物事例来论证,既有正面分析,又有反面对照,同时还有侧面佐证。
思维立体,有较强的说服力。
)君子之交有雅量,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多元发展。
且不说杰斐逊华盛顿彼此对立却彼此尊重成就政坛佳话,只说鲍叔牙“能者居之,我愿退而佐之”的高尚雅量,管仲的才华得以显露,才有了齐桓公的霸业和黎民百姓的安康;因为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敌意内心坦荡,廉颇以国为重、勇于改过,才有了“负荆请罪”的千古美谈,才有了赵国难得的一时安然。
国之栋梁如此雅量,让江河安澜、后人景仰。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因为极力排他的狭隘主义所造成的悲剧。
比如一心要置司马光于死地的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干将吕慧卿,在历史中留下了耻辱;比如圣巴托罗缪之夜的血腥屠杀,使法国再次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
唯有雅量,方能兼容并包,和而不同才是根本的出路。
君子的雅量,是政见不同,却能彼此成全;是与人对立,却全无私利;是勇于斗争,却一心系国;是立场相左,却彼此欣赏。
涵养雅量需要理解不同的存在,并且尊重不同和差异。
真正的敌人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而是成见和偏见。
唯有理解差异,理性接纳才能让我们免于陷入自我狭隘的藩篱。
和而不同的小故事简短
和而不同的小故事简短
第一
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其实属于君子之交。
早年两个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是后来司马光和王安石在政见上产生了不同意见,这也不影响他们俩的关系。
君子和而不同,在他们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安石曾经夸赞司马光为国之栋梁,而司马光也赞许王安石为世之君子。
两个人并没有因为政见不同,就互相攻讦,可谓真君子!
第二
王安石和苏轼之间也是和而不同。
苏轼算起来是王安石的晚辈,但是王安石十分器重苏轼的文采,想要让他跟着自己一起变法。
可苏轼对变法有点排斥,对王安石用人的策略更加排斥。
为啥?因为王安石用人只有一个标准:支持变法再没用也重用,反对变法再有才也不用。
乌台诗案时期,苏轼被抓,司马光、张方平、苏辙、黄庭坚等人,都受到了牵连。
这个时候王安石已经退休了,可是他还特地上书给宋神宗,希望宋神宗不要杀苏轼,因为苏轼是个有才能的人。
(司马光和王安石)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
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
司马光打小就很聪明,幼年时同伴不慎掉进水缸,眼看要淹死,司马光人小体弱,无力把他救出来,情急之下,搬块石头将缸砸破,水流了出来,同伴于是得救。
“司马光砸缸”,成了流传千古的美谈。
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及至做了宰相,也理循旧法,秉承祖制,主张“无为而治”,言辞有度,服饰得体,乃谦谦君子。
王安石从小书读得很好,“名传里巷”,他老成持重,年纪轻轻就不苟言笑。
少年得志,官运亨通。
执掌朝廷大权,“严己律属”。
除了不爱洗澡,穿衣服相当不讲究外,经常头发蓬乱就上朝觐见天子,号令文武。
按当时的标准,他基本上算是神经病。
然而皇帝很欣赏他,尽管王安石是典型的“脏乱差”,依然“皇恩殊厚”,成为当朝宰相,锐意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想方设法为大宋收税,充盈国库。
司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异,又是政敌,两个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做宰相,相当的不对付。
他们两人的政治主张,相差十万八千里。
在庙堂之上,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
彼此都觉得自己比对方高明,比对方正确,比对方更了解国情。
所以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两人丝毫都不客气,用各种手段,向对方痛下杀手。
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风水轮流转。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愤世嫉俗的王安石强力推行改革,不仅触动了皇亲贵胄的利益,也招致地方官的强烈不满,朝野一片骂声,逢朝必有弹劾。
“曾参岂是杀人者,一日三报慈母惊”。
皇帝本来十分信任王安石,怎奈三人成虎,天天听到有人说王安石的不是,终于失去了耐心,将他就地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
君子和而不同(深度好文)_人生感悟
君子和而不同。我和你的关系很好,很敬重你的人品,但是,这不代表我就一定要同意你的政治主张。我反对你执政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意味着对你个人道德品质的否定。待人做事有原则有分寸有底线,这才是君子。
年轻时,丘吉尔有很长一段时间在英国下议院做议员,他有一位叫玛格丽特的长相几乎可以称得上丑陋的女同事,两人的政治主张大相径庭。丘吉尔同意的事,玛格丽特常常反对,同样,玛格丽特提出来的主张,丘吉尔一般都投反对票。两个人动不动就在议院吵得面红耳赤,彼此指责谩骂,到最后不欢而散。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王安石既然已经被罢官,盈丹樨。皇帝听信谗言,要治王安石的罪,征求司马光的意见。
很多人都以为,王安石害司马光丢了官,现在皇帝要治他的罪,正是落井下石的好时机。然而司马光并不打算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恳切地告诉皇帝,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
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及至做了宰相,也理循旧法,秉承祖制,主张“无为而治”,言辞有度,服饰得体,乃谦谦君子。
王安石从小书读得很好,“名传里巷”,他老成持重,年纪轻轻就不苟言笑。少年得志,官运亨通。执掌朝廷大权,“严己律属”。除了不爱洗澡,穿衣服相当不讲究外,经常头发蓬乱就上朝觐见天子,号令文武。按当时的标准,他基本上算是神经病。然而皇帝很欣赏他,尽管王安石是典型的“脏乱差”,依然“皇恩殊厚”,成为当朝宰相,锐意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想方设法为大宋收税,充盈国库。
华盛顿担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期间,做为国会领袖的杰斐逊经常反对总统的施政方针,很多时候,他们会为对方的行为和言论感到愤怒,吵的不欢而散。然而平静之后,彼此又会以信件向对方解释、道歉并再次重申自己的政治立场。在领导国家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并不能称得上是团结,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算是敌人。
高考模拟作文“君子之风和而不同”导写及范文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君子之风,和而不同”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北宋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司马光和苏轼表示强烈反对,把新政批得体无完肤。
王安石也不退让,也对二人予以排挤。
后来苏轼摊上“乌台诗案”的官司,面临被处死的危险,王安石却为其求情。
王安石和司马光虽为政治死敌,但王安石评司马光:“司马君实,君子人也!”司马光论王安石:“介甫文章节义,皆有过人之处。
王安石被罢相,与苏轼同游后,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王安石病逝,司马光请求朝廷对其厚加礼赠,苏轼为其起草制书,提笔评价:“名高一时,学贯千载。
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
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材料二《论语》中有诸多关于君子的言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关于“君子”,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学校刊物将举办“君子之风”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和现实生活,写一篇相关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作文的材料由两部分组成,材料一举了“王安石、司马光和苏轼”的事例,材料二则从不同角度举了《论语》中关于君子的三句话,显然,材料二是来佐证材料一的,“坦荡荡”是“和”的表现,“喻于义”的“义”则是对“不同”的解读,即坚持道义,如果没有意识到材料的关系,就无从下手了。
综合两则材料,中心应该是“君子之风和而不同”。
材料二提到三种君子的表现,因为材料一的存在,更适合以“和而不同”为核心,“坦荡”“喻以义”作为辅佐,而非均匀用力的三个论点。
和而不同是最高境界,源自坦荡的处事方式;坦荡在于与他人交往,于自己则要做到重义。
三个词是一步步挖掘到君子内心观念的关系。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君子之争
司马光在朝任翰林学士时,与王安石不仅政见上面相抵牾,对人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当时,王安石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任用了吕惠卿、曾布、蔡京等个人品德存在瑕疵的人作为改革的推行者。
司马光得知后,担心王安石“引火烧身”,给以后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私底下找到王安石,好心问道:“介甫推行新法,结果却援引了一些小人,而且还将他们安排在非常重要的职位上,这是为何?”
王安石认为司马光大惊小怪,于是想也没想地回答道:“新法初行之际,用人自当以才干和执行力为先。
等诸法实行成功之后,再逐一更换,用德才兼备、稳重可信的人守之。
这就是所谓的智者行之,仁者守之。
”司马光听后连连摇头道:“介甫错矣!君子难进易退,
可小人则易进难退。
如果现在让小人得势,到时怎么可能轻易将他们除掉?就算你有办法除掉他们,日后他们必和你成为仇人,到时悔之晚矣!”
然而,面对司马光的苦苦相劝,王安石并没有当一回事,反而嫌弃司马光“管事太多”。
不过最后的结果却证实司马光的判断极为准确,尤其是蔡京堪称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虽然司马光和王安石在政治上一怼到底,但他们却对对方的才华人品赞叹有加。
有一次,宋神宗询问王安石,司马光人品如何?王安石直接竖起大拇指,夸赞对方是世间少有的忠臣。
反过来宋神宗问司马光,王安石人品怎样?司马光的回答也是如出一辙。
王安石与司马光亦敌亦友,也算是君子之争。
选自《北京青年报》
□
姚秦川
31
史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22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君子和而不同(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2022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君子和而不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政敌,政治上彼此痛下杀手。
王安石执政,皇帝让他评价司马光,他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其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大加赞扬。
王安石被罢黜,皇帝欲治其罪,征求司马光的意见,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坦荡忠诚、有古君子之风,劝皇帝勿信谗言。
材料二:杰斐逊与华盛顿在十三州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中并肩作战,彼此支持华盛领任总统期间,杰斐逊反对其施政方针,两人常激烈争吵,而过后彼此又以信件致歉并重申自己的立场,华盛顿卸任前,提名杰斐逊为总统候选人,称赞其人品和才能,说他是“可以信赖的君子”。
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学校和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为材料作文。
【审题】材料一主要讲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同,政治上彼此痛下杀手,但其他方面又惺惺相惜。
材料二主要讲杰斐逊与华盛顿的和而不同。
可以综合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分析立意。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人的自然本性,尊重自己的内心,也尊重他人的内心。
存同求异是“和”的基础。
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虽然“不同”,但彼此尊重、包容,焉能不“和”。
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
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做人需要有主见,不盲从、有自我、不照搬。
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主要围绕“和而不同”“对待外物保持客观理性”方面分析立意。
【立意】世界因“和与不同”才绚丽多彩;民族的融合与保持自我特色;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客观理性看待事物等。
【素材】1.君子和小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君子的风范是:只埋头做事和解决问题,不妄谈是非和做人。
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
小人的特征是:不谈问题本身,却喜欢对人指手画脚。
擅长针对人,善于人身攻击,却不想如何解决问题。
君子和而不同事例
人际关系或对待不同意见时,能够保持公正、客观、理性和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立场,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原则性。
下面举几个历史上的君子和而不同的例子:
1. 北宋时期的司马光和王安石:司马光是保守派,主张遵循祖制,维护现有制度;而王安石则是改革派,主张通过改革来提高国家的实力和地位。
两人在政治主张上存在分歧,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都保持了君子风范。
他们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虽然意见不合,但没有互相攻击或诋毁。
这种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对于当时的政治局面起到了很好的缓和作用。
2. 清代学者严嵩和徐阶:严嵩是当时的首辅大臣,而徐阶则是其下属。
两人在政治主张和处事风格上存在很大差异,但严嵩在处理和徐阶的关系时表现出了君子风范。
他不仅没有因为徐阶和自己政见不同而打压他,反而在很多事情上给予了徐阶支持和帮助,这种君子和而不同的态度对于当时的政治生态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3. 近代的蔡元培和胡适:蔡元培和胡适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他们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但是,两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都表现出了君子风范。
他们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因为观点不同而互相攻击或诋毁,这种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对于当时的学术界和文化界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立场,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原则性。
在历史上,很多文化名人和政治家都表现出了这种君子风范,它对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_高中作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的君子,往往都有自己深刻而独立的见解,君子与君子相处过程中,往往能尊重彼此的见解,并且又拒绝苟同,却又能相处融洽!我和你关系好,敬重你的人品,但不代表我一定要同意你的主张。
我反对你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意味着对你个人道德品质的否定。
待人做事有原则、有分寸、有底线。
这,才是君子。
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
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
君子和而不同。
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政治上的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方针荒谬至极,却又是生活中的好朋友。
既然要改革,司马光就被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
后来王安石又因改革失败被罢官,很多人落井下石,向皇帝告他的黑状。
皇帝来征求司马光的意见。
司马光恳切地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
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
皇帝听完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我敬重你的人格,但我未必同意你观点;我反对你的理念,并不意味着否定你的全部。
这种张弛有度、和而不同的相处,这才是君子关系!王安石从小书读得很好,“名传里巷”,他老成持重,年纪轻轻就不苟言笑。
少年得志,官运亨通。
执掌朝廷大权,“严己律属”。
1/ 4除了不爱洗澡,穿衣服相当不讲究外,经常头发蓬乱就上朝觐见天子,号令文武。
按当时的标准,他基本上算是神经病。
然而皇帝很欣赏他,尽管王安石是典型的“脏乱差”,依然“皇恩殊厚”,成为当朝宰相,锐意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想方设法为大宋收税,充盈国库。
司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异,又是政敌,两个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做宰相,相当的不对付。
他们两人的政治主张,相差十万八千里。
在庙堂之上,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
彼此都觉得自己比对方高明,比对方正确,比对方更了解国情。
所以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两人丝毫都不客气,用各种手段,向对方痛下杀手。
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王安石司马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作文
王安石司马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两位大家的事迹,就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王安石,这位心怀壮志、力图变革的政治家,一心想要通过变法来富国强兵,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他的变法举措,大胆而激进,充满了创新和突破的勇气。
司马光呢,则是一位稳重保守、坚守传统的大臣,他认为王安石的变法过于急切,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弊端。
就拿青苗法来说吧,王安石觉得这是一项利民的好政策。
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由政府给农民放贷,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等到秋收再连本带利还回来。
他觉得这样既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又能让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
可司马光却不这么看,他认为这会让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强迫农民贷款,增加农民的负担。
有一次,王安石和司马光在朝堂上就青苗法争论得面红耳赤。
王安石慷慨激昂地阐述着青苗法的种种好处,说这是利国利民的良策,能让国家富强,百姓富裕。
他那坚定的眼神,仿佛已经看到了变法成功后的繁荣景象。
司马光呢,则是一脸的忧虑,他缓缓地说道:“王大人,您这想法虽好,可实际操作起来,未必能如您所愿啊。
那些地方官员,有几个是真心为百姓着想的?他们只会借着这个机会大肆敛财,受苦的还是百姓啊!”王安石听了,气得直跺脚,大声说道:“司马大人,您这是因噎废食!只要我们加强监管,就能避免这些问题。
”司马光也不甘示弱:“王大人,您这是过于理想化了,人性本就贪婪,监管又谈何容易?”这一场争论,没有谁能说服谁,可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
他们并非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争,这就是君子的风范。
王安石回到家中,坐在书房里,回想着白天和司马光的争论,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他知道司马光为人正直,只是看法不同而已。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对变法的决心和期望,想着一定要让变法成功,让国家变得强大起来。
司马光呢,回到家里也是辗转反侧。
他心里也明白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担心变法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君子之争
王 安 石 和 司 马 光 两 位 北 宋 朝 著
学识 , 在给王安石 的信 中写道 “ 介 甫 一 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 ,才高而学
富, 难 进而易退 , 远 近之士 , 识 与 不
名 的文学家 、 政 治家 , 无 疑在中国历
史 上 留 下浓 墨 重 彩 的 一 笔 。一个 是
具一格地创作 了《 明妃 曲》 , 梅尧 臣 、 是君子之争 ,体现 出来的是坦荡的 词流传于世 , 著有《 王文公文集》 。 司 欧 阳修 、 司马光等人均有合作。 胸襟 和无私 的情怀 ,而没有见不得 马光文采也极高 , 有《 温 国文正司马 他们还一起在包拯 为群牧使 的 阳光 的人身诋 毁 ,二 人在 品德 、 学 公 集》 , 但更 为著 名的是 他编纂 的史 群牧司当判官 , 应为“ 同僚” 。 包拯请 识、 性格上却又有许 多共 同之处。 学 巨著《 资治通鉴》 。 客, 司马光本来不大 喝酒 , 觉得包拯
各界 J 学界新论
王 安 石 与 司 马 光
的君 子 之争
舔 哮篙
司马光在谈到他与王安石十多 年的交往 时,认为 自己和王安石是 益友 , 他在《 与 王介 甫 书》 中写道 : “ 孔子 日, 益 者三友 , 损者三友 。 光不 材, 不 足以辱介甫为友 ; 然 自接侍 以 来, 十 有余年 , 屡尝 同僚 , 亦不 可谓 之无一 日之雅也 。” 而王安石在《 答
宋仁宗每年用于赠送 、赏赐的 四友” 。 那个 时代 ,司马光与 王安 茅舍一处 , 仅 能遮蔽风雨 , 四周连 院 东西 , 折合百余万钱之巨。 作为谏官 石犹如灿 烂 的明星 , 交相 辉映 。他 墙都没有 。 的司 马光三 次 上 书规 谏 : “ 国有大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君子之风作文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和而不同,君子之度》。
王安石、司马光二人,一要革新,一要保守,政见各异,却能互相欣賞,王赞司马“栋梁之才”,司马赞王“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此可谓君子之度也。
君子之度,度为胸襟博大也。
君子之间,意见不同,固当据理力争,然能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既能坚守自己的立场和意见,又能彼此尊重,不因意见不合而不见对方优点,也不因主张各异而打击报复。
王安石谈及与司马光之分歧,说“议事每不合”,无非“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豁达坦诚,而未上纲上线“扣帽子”,暗中下手“穿小鞋”;又说“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均是为国家计,于是惺惺相惜。
对于异己者,总想去之而后快,此人之常情。
然君子者,胸怀坦荡宽广,秉持公心,不以言论而废人,不以立场而废人。
如鲍叔牙与管仲,各为其主,然鲍叔能推荐管仲于齐桓公:管鲍交谊,全在鲍叔牙有光风霁月的君子胸襟;蔺相如退避廉颇,而廉颇负荆请罪,二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终能握手言和:将相之和,也全在蔺相如有宽厚诚挚的君子胸襟。
君子之度,为人格高尚也。
王安石与司马光,均为有操守之人,讲原则,有底线,观点立场可以有分歧,但不可因观点而失人格,因立场而沦为非人。
王安石反对司马光守旧因循,但不反对司马光的学识人品;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激进,但不反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
二人人格相似,均是仁德君子;二人之争,君子之争。
王安石与苏轼,同为君子之交。
苏轼身陷乌台诗案,王安石不因苏轼反对变法而攻击,反能施以援手,上书救人;王安石失势之后,苏轼又能半山问道,同王煮酒和诗,苏不在王得势时奉承迎合,不在王失势时墙倒众推。
政见不同,却不影响私谊。
如王苏之磊落正大、人格高贵者,能有几人欤?与人相交,是非之外,立场、身份等因素,均会影响对异己者的判断,唯君子能以高洁超越卑俗,以公心超越私欲,就事论事,而对事不对人。
小人反是,胸襟者无,人格者无。
但求颜面而心胸狭隘,视异己为仇雠,睚眦必报,常妒人、谮人甚至伤人性命;但求功利而无视品格,视异己为障碍,常拼死相斗直欲食肉寝皮。
君子和而不同(深度好文)_人生感悟
精心整理君子和而不同(深度好文)_人生感悟特别喜欢北宋。
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
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
司马光打小就很聪明,幼年时同伴不慎掉进水缸,眼看要淹死,司马光人得救。
而治”,成司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异,又是政敌,两个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做宰相,相当的不对付。
他们两人的政治主张,相差十万八千里。
在庙堂之上,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
彼此都觉得自己比对方高明,比对方正确,比对方更了解国情。
所以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两人丝毫都不客气,用各种手段,向对方痛下杀手。
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很多人都以为,王安石害司马光丢了官,现在皇帝要治他的罪,正是落井下石的好时机。
然而司马光并不打算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恳切地告诉皇帝,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
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
皇帝听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君子和而不同。
我和你的关系很好,很敬重你的人品,但是,这不代表我就一定要同意你的政治主张。
我反对你执政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意味着对你个人道德品质的否定。
待人做事有原则有分寸有底线,这才是君子。
这简直太过分了。
玛格丽特没料到丘吉尔居然如此恶毒,当场气得痛哭失声。
平心而论,丘吉尔的做法非常的不绅士,估计是因为酒喝太多的缘故。
这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在下议院广为流传,大家都认为,玛格丽特对丘吉尔一定恨之入骨。
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当时的英国首相是张伯伦,因为他一味对希特勒实行绥靖政策,遭到国民强烈反对,被迫辞去首相职务。
国王乔治提名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首相一职,但必须获得议会三分之二以上议员赞同才合法。
有人反对丘吉尔任首相,联络一些议员打算投反对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_作文1900字_高三议论散文_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的君子,往往都有自己深刻而独立的见解,君子与君子相处过程中,往往能尊重彼此的见解,并且又拒绝苟同,却又能相处融洽!我和你关系好,敬重你的人品,但不代表我一定要同意你的主张。
我反对你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意味着对你个人道德品质的否定。
待人做事有原则、有分寸、有底线。
这,才是君子。
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
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
君子和而不同。
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政治上的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方针荒谬至极,却又是生活中的好朋友。
既然要改革,司马光就被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
后来王安石又因改革失败被罢官,很多人落井下石,向皇帝告他的黑状。
皇帝来征求司马光的意见。
司马光恳切地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
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
皇帝听完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我敬重你的人格,但我未必同意你观点;我反对你的理念,并不意味着否定你的全部。
这种张弛有度、和而不同的相处,这才是君子关系!王安石从小书读得很好,“名传里巷”,他老成持重,年纪轻轻就不苟言笑。
少年得志,官运亨通。
执掌朝廷大权,“严己律属”。
除了不爱洗澡,穿衣服相当不讲究外,经常头发蓬乱就上朝觐见天子,号令文武。
按当时的标准,他基本上算是神经病。
然而皇帝很欣赏他,尽管王安石是典型的“脏乱差”,依然“皇恩殊厚”,成为当朝宰相,锐意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想方设法为大宋收税,充盈国库。
司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异,又是政敌,两个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做宰相,相当的不对付。
他们两人的政治主张,相差十万八千里。
在庙堂之上,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
彼此都觉得自己比对方高明,比对方正确,比对方更了解国情。
所以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两人丝毫都不客气,用各种手段,向对方痛下杀手。
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王安石司马光和而不同两君子
王安石司马光和而不同两君子王安石司马光和而不同两君子在中国古代,作为实例而谈论最多的,恐怕要数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和司马光。
王安石与司马光都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兼文学家。
他们曾经是相互倾慕的朋友,只是由于后来的政见不同而成为一对政治冤家。
两宋有大量的笔记,记载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关系。
两人在各自的文集中,有许多互相赞赏的诗赋。
两人的恩怨背后,是由变法引起的政治斗争,并引发了北宋无法根治的顽疾——党争。
两人在政治上斗得你死我活,但在私交上依然保持着君子风度。
两人尽管斗得厉害,但是围绕的核心还是针对变法的内容,不像后期的政治家们,争斗的内容完全偏离变法本身,只在乎利益。
所以,用“君子和而不同”来形容两人的关系,最为恰当。
在思想上,王安石激进、司马光稳健,在对待变法问题上,一个主张大刀阔斧、一个主张四平八稳,加上两人都性格执拗,矛盾就出来了。
由于北宋的国库空虚,宋神宗采纳了副丞相王安石的建议,进行变法。
但司马光认为改革可能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他开始弹劾王安石,而作为好朋友,他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劝谕王安石不可“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借此“以尽益友之忠”。
眼见无法改变局面,司马光选择离开朝廷,来到当时的文化中心洛阳专心修史,花了近20年编著《资治通鉴》。
尽管两人是政敌,他们私底下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
神宗征求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对司马光大加赞赏,说他品德高尚、能力强,堪为国家栋梁。
司马光在记叙宋朝历史时,也对王安石做了客观评价,认为王安石变法志在清除社会积弊,但因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弊端,加上得罪既得利益集团,而遭到反对。
风水轮流转。
宋神宗驾崩后,司马光回朝任丞相,在太皇太后支持下,他对新法一一废除。
而王安石大势已去,墙倒众人推,指控他的诉状雪片般飞入朝廷。
朝廷要治王安石的罪,征求司马光意见。
司马光却中肯地说,王安石胸怀坦荡,忠心耿耿。
有古君子之风,只不过固执不晓事罢了,千万不要听信谗言。
2021高考作文模拟题与范文君子和而不同
2021高考作文模拟题与范文:“君子和而不同”主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北宋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极高的学者或诗人。
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
宋神宗重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失去宰相位置。
后来王安石变法受挫,王安石被免职,司马光重新为相。
但他们对对方的评价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之间"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这极大影响了苏轼的政治命运。
而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被贬黄州四年后,苏轼路过江宁拜访早巳退居的王安石。
二人相聚甚欢,同游数日,共览江山胜迹,尽论文章学术。
班级计划举行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读了上述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名师下水示范道虽不同,相与为德邻徐建华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观今宜鉴古,经典诠释智慧,智慧启迪人生。
今天的“君子之风”读书栏目,我发言的题目是《道虽不同,相与为德邻》。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金句,在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三位君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消灭你,和你本人无关”(《三体》)。
他们因其政见不同,所以从不周容苟同。
他们互为政敌,但俱为温文尔雅的君子。
“不出恶声”,不倾轧陷害,而是尊重对手,欣赏对手。
庙堂之上,他们形同水火,冰炭不容;但曲水流觞之间,他们诗文唱和,互相激赏延誉,惺惺相惜,可谓雅量高致。
君子和而不同,他们都是守正不回、耿介不阿的君子,心之所向,正道直行;同时他们都是恺悌温润的君子,道虽不同,但大归则同,温厚君子,彼此执子之手,以德为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君子之争
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
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
司马光打小就很聪明,幼年时同伴不慎掉进水缸,眼看要淹死,司马光人小体弱,无力把他救出来,情急之下,搬块石头将缸砸破,水流了出来,同伴于是得救。
“司马光砸缸”,成了流传千古的美谈。
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及至做了宰相,也理循旧法,秉承祖制,主张“无为而治”,言辞有度,服饰得体,乃谦谦君子。
王安石从小书读得很好,“名传里巷”,他老成持重,年纪轻轻就不苟言笑。
少年得志,官运亨通。
执掌朝廷大权,“严己律属”。
除了不爱洗澡,穿衣服相当不讲究外,经常头发蓬乱就上朝觐见天子,号令文武。
按当时的标准,他基本上算是神经病。
然而皇帝很欣赏他,尽管王安石是典型的“脏乱差”,依然“皇恩殊厚”,成为当朝宰相,锐意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想方设法为大宋收税,充盈国库。
司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异,又是政敌,两个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做宰相,相当的不对付。
他们两人的政治主张,相差十万八千里。
在庙堂之上,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
彼此都觉得自己比对方高明,比对方正确,比对方更了解国情。
所以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两人丝毫都不客气,用各种手段,向对方痛下杀手。
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风水轮流转。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愤世嫉俗的王安石强力推行改革,不仅触动了皇亲贵胄的利益,也招致地方官的强烈不满,朝野一片骂声,逢朝必有弹劾。
“曾参岂是杀人者,一日三报慈母惊”。
皇帝本来十分信任王安石,怎奈三人成虎,天天听到有人说王安石的不是,终于失去了耐心,将他就地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
王安石既然已经被罢官,很多言官就跳将出来,向皇帝告他的黑状。
一时间诉状如雪,充盈丹樨。
皇帝听信谗言,要治王安石的罪,征求司马光的意见。
很多人都以为,王安石害司马光丢了官,现在皇帝要治他的罪,正是落井下石的好时机。
然而司马光并不打算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恳切地告诉皇帝,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
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
皇帝听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君子和而不同。
我和你的关系很好,很敬重你的人品,但是,这不代表我就一定要同意你的政治主张。
我反对你执政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意味着对你个人道德品质的否定。
待人做事有原则有分寸有底线,这才是君子。